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当985定向选调生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第1页

  

user avatar   wei-qiao-92-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篇文章我想了很久,标题应该叫做:《我在基层学习蔬菜大棚种植技术和母猪产后护理的那些日子》;或者《关于这个第一书记干成这样还能上电视我是真没想到这件事情》。

当选调生的这些年,我前前后后换过七八个岗位,有过许多不同的工作体验——在闲的抠脚的科室练习过摸鱼技巧;在996的办公室天天写材料写到头秃;在执法部门冒着生命危险与非法采砂斗智斗勇;在项目建设部门钻隧洞,绑钢筋,打混凝土——体验珍贵的提桶跑路生活。

但所有这些经历中,我印象最深刻、感触最深的,还是在贫困村当第一书记的那两年时光。可以说,这两年的时间,改变了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我真正体察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也发现了隐藏在劳动人民朴素衣着下的可爱和赤诚,也让我从一介学生真正成长成为一名干部。这段宝贵的经历让我受益至今,所以我决定将它记录下来。

一、初到基层的懵逼和困惑。

得知将被下派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的时候,我是懵逼的。因为当时的精准扶贫工作还远未像现在这样搞得如火如荼,甚至连“精准扶贫”这个词,都才刚刚被提出来没多久。扶贫向来是个苦差事——路途遥远、条件艰苦,没人愿意去,这次轮到了我这个没有背景的萌新。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我任第一书记以后,精准扶贫作为重要政治任务被提到国家政策的高度,让第一书记的含金量陡然上升,也算给了我一个机会,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还记得我第一次到村上开会时的情形,也是我第一次以所谓“市上领导”的身份参加这样的基层会议。

初到会场,我心里是懵逼的——喧闹嘈杂的村委会、襁褓里哭闹的婴儿、上蹿下跳的熊孩子、当场喂奶的妇女、大声开着荤笑话的村民还有断了一根手指,表情冷峻,看来就非常“社会”的村支书(这位村支书也是个猛人,以后可以单独讲讲他的故事)。本来准备了一篇声情并茂的自我介绍的我,内心是这样的:

然而,虽然手足无措,虽然没有底气,虽然破罐子破摔,但是,我还是硬着头皮做完了我的第一次自我介绍。现在回想起来,可以说场面一度非常尴尬,至今不愿回想,算是我为(shu)数(bu)不(qing)多的黑历史之一了吧。

下面,就先来讲讲我去扶贫的这个村吧。如果要套用《权利的游戏》里面的命名梗来概括,就是:

国家级贫困县·国家级贫困乡·国家级贫困村;同时,又是少数民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乡·少数民族村。

  • 所以说,我面临的困难大致是这样的:
  • 路途偏远——首先,从市里坐四个小时的汽车颠簸到县城;然后,再从县城坐1个小时的大巴到乡政府(那种人畜混坐,你前面可能是鸡/鸭/鹅/猪的乡镇大巴车);随后,从乡政府开半个多小时的摩托车到村委会;最后,从村委会到最远的村小组,需要再开车1小时,再走路1-3小时不等——因为有两个组那时候还没有通公路,没办法开车,只能步行翻山越岭。当时,进村入户走访,天没亮就出发,天黑了还没回是常事。往返城镇和各村的道路,往往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峭壁,每天上班的旅途可以说是非常刺激了。到了夏天,山洪、泥石流、滚石、路面塌陷频发,我就有遭遇落石,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亲身经历。
  • 居住条件——我住在乡政府安排的宿舍,是一间很久没有人住过的屋子。搬进去第一天,就从床底下爬出一条将近20厘米长的蜈蚣,被我淡(hai)定(pa)的扔掉了。至于耗子蚂蚁什么的,都算小场面,再正常不过了。整体环境非常潮湿,有多潮湿呢——到了夏天,床垫上竟然长出了蘑菇(我后来还和另一个第一书记讨论过这种蘑菇能不能吃,要怎么吃),墙壁上还长了一片青苔。后来,即便是夏天,我都不得不开着电热毯,否则根本潮湿的睡不着。房间的风水也很好,窗口正对一片坟山,晚上偶尔还能看见鬼火莹莹,可以说相当幽静和舒适了。
  • 工作环境——我大部分时候在走村入户,或者在村委会办公,不过在乡政府也有一间共享办公室:基本天天都挤满了办事群众,烟雾弥漫,声音嘈杂;抽烟的,喝酒的,随地吐痰的,满嘴脏话的,酒后闹事的,暴力上访的,耍赖撒泼的,在这里,你能见识到真正的众生相。我之前村里有一位热心村民——每次喝醉酒后都会给我打电话“聊心事”,每次都是半夜,一聊就是一个小时,让我感觉像和女友每天固定通话一样折磨。

开完见面会,我来到乡上安排的宿舍,躺在潮湿的床上,望着旁边的生态墙壁——看起来倒是很环保。耳边又回响起村干部们的窃窃私语——“弄一个啥子高材生,我看就是白面书生,能做成啥子事情嘛”,我心里又是一沉。但是,又想起村支书和村干部们对我期待而又怀疑的眼神,我暗自下定决心,这个第一书记,我一定要整出个名堂来。

二、初试锋芒。

很快,一件事情改变了村民对我的看法。

原来村里有一座大桥,是连接村里四个组,大约100多户,400多人的重要交通设施。

这里顺带科普一下我国村级基层架构:我们一般熟知的政府机构,只到乡镇一级,到了村这一级,就属于“基层自治”了。有村长(村主任)——广大村民普选出来的(没错,一人一票的那种);有村支书——党员普选出来的。另外,还有纪检小组长、文书(兼职会计)等职务。一般情况下,他们同时也是党委委员,参加党支部会议。村级以下,就是村小组,也就是以前说的生产小队,大约10-30户人为一个小组,有小组长,也就是以前的生产小队长。可以说,村小组是最基层的治理单位了。

接着说桥的事儿。就是上面提到的那座桥,在我到来之前,因为发大水,被冲倒了一座桥墩,虽然说还能用,但实际上已经成了危桥,不能够通行大车,严重影响了两岸村民的交通出行;而且,由于这座桥是附近唯一的过河渠道,每天仍旧有许多村民或步行、或骑摩托在危桥上面来来往往,非常的危险。而且,由于资金等一系列问题,导致这座危桥迟迟得不到修复。

得知这个情况,水利专业出身的我马上到现场查看(其实我本身专业是水利机械,不过在单位基本都在干水工建筑的活儿,边干、边学、边被骂,慢慢就会了),心里大概有了数。

其实办法很简单:就是再修一个桥墩,然后加固一下桥面就好了。也就是说,设计施工等技术方面不复杂,问题主要是缺钱。我心里合计了一下,就找到村支书商量,我们决定齐头并进。于是,一方面,我主动向单位领导汇报,争取到单位的支持;另一方面,我和村干部一起做现场勘查,自己做设计,画图纸,造预算,先把前期工作做起走。

后来,终于争取到了单位的资金支持,但是,钱还是差一部分。怎么办呢?于是,我就又找到了那位看起来很社会的村支书。我们俩人商量了一下,又想出了几个节约资金的办法:

一是充分动员群众。由村干部动员,发动周围群众出工出力。由于这座桥梁是附近村民出行的必经之路,村民们为了自己的出行安全和便利,积极性倒也很高,加上村支书的威望加成,我们发动起来不少附近的村民自愿来做小工,从而节省了一大笔人工费。

二是搞个“立碑募捐”。我们找到村里的一个养殖大户,好说歹说,劝这位“乡贤”捐了一部分钱,承诺修好后,在桥头立碑写他的名字;同时,也是通过村支书的关系,找到一位本村的,已经在外经商成功的建筑大老板,也是同样的方式说服他。终于,以成本价拿到了修桥所需的钢筋水泥,比市场价至少低20%,还包运输。

三是搞定原材料。本来,我们村的河滩地里有着丰富的砂石资源,粗砂细砂都有,是现成的建筑材料。但是,根据法律规定,河道采砂是要许可的,并且现在采砂权采用的都是公开分段拍卖制度,私人不能随便挖。正当我们一筹莫展之际,我突然发现,根据新修订的《四川省采砂管理办法》,可以用附近村民修建基础设施的名义,取用一定数量的砂石,如果把每个村民的量集中起来,那么就足够修桥了。于是,我赶紧和县水务局进行协商。最终,砂石钱我们也省了下来。

有了这些助力,很快,新的桥墩就立了起来。这下,村民们终于可以放心的出门了。从此,我感觉村民们看我的眼神有了一些变化。有一些民生小事或者政策问题,也会有村民主动来找我这个大学生书记。我也从他们的眼神和话语中感受到了对我这个“大学生书记”的信任和尊重。

1.27的更新:感谢大家的支持,你们的支持就是我更新的动力。

三、母猪的产后护理。

修桥事件解决之后,除了开展日常的入户走访,我就开始琢磨产业扶贫的事情——毕竟一个地方要想脱贫致富,又要摆脱补贴依赖,又要确保不会返贫,那么,除了年轻人外出打工挣“外快”之外唯一可行的途径就是搞产业扶贫,也就是现在讲的“造血式扶贫”

但是产业扶贫说起来简单,操作起来却是困难重重:搞什么产业,能不能挣钱,启动资金怎么来,村民们愿不愿意,有没有风险,赔钱了怎么办?这些现实的问题,一个个摆在我面前,让我一个头两个大。我有时候甚至在想,我要是都能够带领村民致富挣钱了,那我干脆先让自己富起来不好吗?还干什么公务员啊(笑)。

然而,玩笑归玩笑,我还是决定先进行全面走访,准确了解村里的实际情况,再作下一步打算。毕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一走访不要紧,我才发现村里的情况,比我想象中还要糟糕。

一、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以前听到“劳动力流失”这句话,我还没有概念,结果到村上一走访,我才知道现在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失问题有多严重——以我所在的村为例,整个村有400多户,1700多人,青壮年大约600人,常年外出务工的就有400多人。好家伙,相当于将近70%的劳动力都外出打工去了。留下来的不是老人,就是小孩儿。我下村走访,都很难遇到40岁以下的村民。任何产业,不管养殖还是种植,想要搞起来,都需要劳动力。这下好了,别说钱了,连人都没有,还搞什么产业呢?

二、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关于这个村的位置,其实我前面已经说过了。这个县城就在离市区大约四个小时车程的地方,而且没有通高速公路。而我所在的村子,离县城大概还有一个小时左右的车程。以当时的运输水平,快递都只能到乡政府,没有办法往下送。这还不是关键,关键在于——其中每个组到村级主干道,还有相当的距离,甚至还有两个组没有通公路。所以交通运输上存在不小的困难。交通问题为什么关键呢——无论你搞养殖还是搞种植,原材料(化肥、饲料)和产品销售的交通运输,都是很大一块成本;同时,还有时效性的问题——如果你种植蔬菜或者水果,假如没有及时的运出,那么就只能低价卖出,或者烂在地里。

三、当地市场太小。就像我刚刚提到的,这个县城处于一个比较偏僻的位置,算是一个断头路,不是交通枢纽。如果你想把产品运到市里面去卖,那么本身的产品成本叠加上运输的成本,完全没办法和当地的农产品竞争。也就是说考虑到交通成本的问题,你的产品只能卖到县城,远了就不行了,总的市场就只有一个县城那么大。

得出以上三点的我,其实是很沮丧的——在这里搞产业根本是不可能的嘛

不过就在这时候,一个突如其来的发现,给了我灵感。

在走访的过程中,我注意到,村里面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用砖砌的或者石头垒的猪圈。经过询问村支书,我得知:以前,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猪,不过后来大家觉得打工更挣钱,青壮年大多走了,猪圈也就荒废了。看到这些猪圈,我有了一个初步的想法。

要发展养猪要解决的三个问题:一个是仔猪从哪儿来(因为仔猪卖的很贵);第二个问题就是饲料怎么解决;第三个问题就是销路怎么解决。

正好,当时村支书本来就想自己搞一个养猪合作社,来询问我的意见。我赶紧同他商量:干脆就不要搞养殖场了,搞一个母猪繁育场——以村集体的名义入一定的股份,然后把出生的仔猪免费发放给村里愿意搞养殖的人,利用他们家里的空猪圈,鼓励群众进行“仔猪代养”——由合作社提供疫苗和饲料,农户只需用自己家的猪圈代养就可以赚取补贴。最后,由合作社进行统一的收购,再统一对接屠宰场,批量出售。

这样成本问题、劳动力问题、销路问题都解决了。而且,以村委会名义入股,成立的畜禽养殖合作社,也是村里的集体经济,贫困户每年还能有分红,可以说两全其美。事实也证明,通过这样的模式,有效地解决了缺乏劳动力家庭的收入问题。(这里还要说明一下,这个模式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这个村本身人口不多,每年的生猪产量不大,所以暂时不存在市场的问题。)

不过,虽然最后结果是好的,但是其中的过程却一波三折。

第一个问题,是种养殖厂的建设成本过高。要建立一个集配种、繁育等功能的种养殖厂,和一般的养猪场建设是不同的,一般养猪场保证湿度、温度、干净度就行了,其他没有要求。但是种养殖厂需要一些特殊的设施——比如母猪定位栏和仔猪保温箱。而这些设备,当时如果你直接去购买成品,是非常贵的,我记得一个定位栏当时就要卖到1000多,然而我们的预算并没有那么多。

顺便科普一下,母猪定位栏的主要作用是限制母猪的姿态,避免母猪流产;仔猪保温箱和人类婴儿的保育箱是一个道理,主要是起到保暖、保持干燥和隔离病菌的作用。

怎么办呢?我和村上干部一起商量了许久,又咨询了当地农业局的专家。经过讨论之后,我们认为,这些装置原理简单、构造也不复杂、对于精度等技术要求也不高,所以,大家决定——发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精神,直接从淘宝上低价购买一些相关的配件,然后自己进行改造和组装。就这样,我们搞定了定位栏和保温箱等一系列设备,最终以很低的成本把种养殖厂建了起来。

第二个问题,是母猪的受孕问题。大家请不要笑,让母猪受孕绝对是一个技术活。因为母猪和人类不同,母猪每年的发情期是固定的,且只有很短时间。也就是说,如果在这段时间内,母猪没有成功受孕,那么就只能再等下一年——这就很亏本了;而且,不仅是一个技术活儿,还是一个体力活儿,因为你要“协助”公猪和母猪受孕——大致这么个意思,大家想一想,能明白就行。写太多怕被删了。好在,村支书的兄弟正好是当地一个有名的兽医,在他的帮助下,最后,我们的母猪95%以上都成功受孕,并且最后都顺利生下了很多个猪宝宝,仔猪成活率100%。

第三个问题,就是“仔猪代养”模式能否成功实行。其实这个问题才是我最担心的——万一发下去的仔猪被村民拿去卖了怎么办?或者他们不用心喂养,直接养死了或者长得重量不够怎么办?所以我们又设置了几道保险:比如把每头猪耳朵上都打上编号,这样就能确保这个猪不会被掉包;比如补贴是根据猪长的重量来计算的。也就是说你喂养的越好,猪长重量约多,你挣的钱越多;而且为了降低风险,我们还给每头猪投了保险——这个属于国家补贴,不用花钱。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学习到了生猪养殖从怀孕到生产到产后护理的一系列的知识(狗头)。更重要的是,这个项目实实在在的给村民增加了收入。看到村民们的笑脸,我心里也有说不出的高兴。虽然这个项目刚刚完成没多久,我就离开了第一书记的岗位,但是每每想起,仍觉得心中充满成就感。

1.31 更新。

题外话:这篇文章写到现在,收到了许许多多陌生朋友的支持和肯定,这是我在写这篇文章之初所未曾想到的。可以说,大家的每一个点赞和评论,都是我继续更新的动力!(当然还有催更的各位老铁,hhh)。

写这篇文章的最初目的,只是单纯地想要记录和分享自己的“村支书”生涯。我看到许多年轻的朋友们,也包括一些选调生们,能够从文章中发现基层工作的意义,得到一些启发,这让我感觉在做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也有不少朋友评论或者私信,询问我辞职和读研的经历,我只能说,那又是另一个故事了,写出来也不比这篇回答短。也许这篇回答完结之后,我会再单独写一篇文章详述吧(好像在挖坑.hhh)。

总之,就像我回复一位朋友的评论中所说:“我是一个随性而且感性的人,有时候没什么理由,就是想趁自己年轻,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就这么简单”。我从写给母校的“选调回音”栏目的稿子中摘了一段。我想,这大致是我对于基层工作最真切的感受了。

感谢母校给予了我扎实的知识和综合的素质,我不后悔选择选调生——我们是后备干部,是政策执行者,更是未来的决策者。我们需要具备更综合的素质,寻求更多的角度,去审视,去观察这个社会。
在市级部门,我们只负责各自一小块的业务,更多面对的是冰冷的数据和报告;而在基层,我们更多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人。
在这里,你才能看到各种决策在“神经末梢”上的传达和实现,各方事务千头万绪,各种困难鸡毛蒜皮;在这里,你才能体会到一个微小的决策造成的改变,一个统计表上平凡的数字的由来。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我愈发坚信——基层是熔炉,它折磨着我,也砥砺着我,最终才能百炼成钢;基层也是选调生的新起点,促使我们反思和进步,我们在基层接受再教育,我们从基层再出发。

以下为正文:

四、过年期间的紧急抢险。

我刚到村里的时候是七月,正值盛夏。很快,我就迎来了在村里度过的第一个农历春节。

这里顺便说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之前提到过,我所在的地区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妙就妙在,这里的老百姓每年可以享受“两次”新年——一次就是传统的农历新年,不论彝族、汉族都一起过年;另一次,则是彝族新年,和农历新年大约相差2个月左右,期间也是彝族汉族一起欢度,甚至产生了一句谚语:“彝族过年——汉族醉”。只不过放假日期有所区别:彝族同胞可以享受7天假期,而汉族同胞有5天假期;还有,彝族同胞会有一些特殊的庆祝方式,比如跳“毕莫”之类的仪式(有空以后可以详细说)。

而我到村里之后,首先感受的节日,就是彝族新年。在新年这一天,乡政府的食堂会提供一大脸盆的水煮羊肉——并且是按照彝族传统方法所做的水煮羊肉,一般就是不去内脏,不放调料,一锅炖煮,进一步突出羊肉的膻味和腥味,讲究的就是一个“原汁原味”。虽然时隔多年,但是那个味道,让之前很少尝试羊肉的我,至今记忆犹新。

随后,很快就要到农历新年了。彼时,已经下村半年的我,从一个五谷不分、农事不明,和村里人说话还会露怯的“白面书生”,逐渐开始成长为一名说实在话、办实在事的基层干部。村里的各项扶贫工作也慢慢开始上手;同时,我也在尝试着推进党建工作(毕竟第一书记也是党建工作的负责人),甚至还发展了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正当各项事务接近尾声,村里返乡的务工人员也越来越多,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的时候,第一次突发事件发生了。

当时,我正在村委会和村干部们一起讨论关于村道建设的事情。三组的组长突然急急忙忙的走进来,找到村支书,说,遭了,遭了,三组附近修水渠的,把水管挖断了,现在岩上(三组那片区域的土称呼)的人都没得水用咯,咋个过年,咋个办哦?

因为三组还有岩上的老百姓,加起来大约一共有七八十户人,人畜饮水都全部依靠之前的建设的安全饮水工程。假如水管被挖断了,意味着生产生活用水都没有保障,他们就只能去很远的岩下挑水。时值春节前夕,这个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会给村民的生活造成很大的不便,也严重影响大家过年的心情。

看到情况紧急,我和村支书、村主任顾不得其他,赶紧跑到现场去查看。

原来,是因为正在建设中的“小农水”工程的两条水渠,要从我们村的2组、3组经过。为了抢工期,施工方就调集了好几辆“挖挖机”,同步进行施工作业,但是因为与村上沟通不到位,施工队伍在赶进度的进程中,不慎将3组附近的十余处人畜饮水工程管道全部挖断,从而严重影响了附近将近80余户人的饮水用水。这下麻烦了。

终于弄清楚了事情的原因,下一步就得思考怎么解决了。为了让群众过好年,这个问题还必须要在短时间内解决。所以,我们最开始想出的方案是——由施工方重新购买相应的管材,并且在春节之前将相关管线进行修复,确保村民的春节前可以通水。但事实证明,我们想法还是太天真。

我们找到施工方之后,对方虽然承认自己在施工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过错,但是完全不愿意承担赔偿。他们的理由是:虽然我们确实挖断了你们的管子,但是主要原因,并不是我们施工不谨慎,而是一开始你们的水管就不该放在那儿啊

在多次与施工方沟通无果之后,沮丧的我突然想到——找施工单位没用,我可以直接找业主啊。你个乙方,难道还能反了天了不成?

这里顺便科普一下什么叫“小农水项目”: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简称小农水,主要是指为解决耕地灌溉和农村人畜饮水而修建的田间灌排工程、小型灌区、灌区抗旱水源工程、小型水库、塘坝、蓄水池、水窖、水井、引水工程和中小型泵站等规划。
小农水项目突出一个“小”字,主要是为了解决清水到田间地头“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以渠道为例,渠道中的“干支斗农毛”,小农水项目主要聚焦于“斗农毛”,说简单一些,就类似于人体的毛细血管。所以说,小农水项目也是保障农村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的重要基础设施。插一句话,之后正是依托于经过我们村的这个小农水项目,我们的蔬菜基地才得以发展起来。

而这个小农水项目的业主,正好是县水务局。这不巧了么这不是。

于是,我赶紧与县水务局取得联系,在业主的周旋之下,终于与施工单位达成了赔偿的约定。主要包括由施工方重新购买大部分的管材,并且将相关管线进行修复。

但是问题又来了,管材的定制、购买和运输,都需要不短的时间;并且,如果全部管材都要重新更换和安装,那么花费太大,对于施工方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可能会导致施工方不积极赔付,甚至违约放我们鸽子。

最后,经过我们的现场查看,相当一部分的管材是被挖掘机直接挖断的,断口整齐,而且管线本身的构造,并没有受到严重损害。于是,经过与县水务局相关专家的商量,我们又得出了一个新的方案——用PE热熔机直接对被挖断的管材进行修复。

这个机器的大致原理就是将塑料管材加热熔化,然后进行熔接。对于某些整体没有受到结构性损坏的管道,可以直接用这个机器进行修复,不需要整体更换管道。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避免了管材的浪费,赔偿的金额也在施工方的接受范围内。

谈妥之后,我们说干就干,由施工方出面,搞了一个热熔机回来,并买回了部分成品的同型号管材,准备先采用这种方式,在春节前将能够抢修的大部分管线优先抢修通,这样基本可以保证大部分村民的日常生活用水。这样,即便没有抢修通的村民,也可以到附近的村民家中接水,而不必跑到山下挑水这么麻烦。

但是,当我们抬着机器,直奔管线破损的地方,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的时候,却发现一个问题——这个机器是要用电的…

这就尴尬了,这些管线的位置基本都在荒郊野岭,不少还在悬崖峭壁。别说找电线了,有的地方连路都没有。

那么没有电,如何进行焊接管子呢?折腾了一圈,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

好在村主任灵机一动:没有电线,我们可以带个柴油发电机嘛。正好乡政府有一台柴油发电机,用于保障停电等紧急情况下的乡政府日常运转。于是我们又赶到乡政府借机器,但是当看到这个柴油发电机的时候,我们又懵逼了——眼前这玩儿意起码有七八百斤,光是抬,就要几个壮汉才能把它抬起来,更不用说还要抬着爬十好几里的山路。

于是,我们又双叕到了最初的起点。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际,还是施工方终于给力了一回——他们从其他工地,搞回来了一台“较为轻便”的柴油发电机。说是较为轻便,其实也有两三百斤重,但是无论如何,至少具备抬到山上的可能性了。

于是,村两委班子全体出动,找到几个精壮的村民,大家一起,轮流抬着柴油发电机和热熔机,爬到上山接管子。好在,最后及时修复了饮水管道,保证了村民的春节用水;而其他没法焊接的管子,也在春节之后进行了更换修复。可以说,我第一书记期间,第一回紧急事件的处理,就此圆满完结。

五、蔬菜大棚种植技术研究。

(这篇文章会不断更新,希望大家能够多多支持,你们的支持是我更新最大的动力)




  

相关话题

  大学时期你有什么深刻的思考? 
  你在学校做过哪些使你一战成名、全校皆知的事? 
  河南大学郑州校区正式启用,对河大未来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北大和清华有哪些区别? 
  如何看待哈工大千架无人机校庆彩排却被喷?仪式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如何理解「公务员是最不怕得罪领导的职业」? 
  上东北的大学要注意什么? 
  大一该如何提早准备公考? 
  如何看待河南百万考生却仅有一所211,这是否合理? 
  公务员考前三天该做什么? 

前一个讨论
如何正确使用《新概念英语》(New Concept English)提高英语水平?
下一个讨论
为了吃美食,你都做过什么疯狂的举动?





© 2024-05-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