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美感到底是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li-jun-81-2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为何会笑?为何流泪?喜怒哀乐也有一定之规么...

前言:妳为啥会笑?又为啥落泪?震撼之美从何而来? “美感”终究能总结出个公式么…我把之前视频谈及的观点和工具做了整理。 推荐感兴趣的朋友看下;今天尝试与女神维纳斯做次促膝攀谈(抱大腿),抛砖引玉、也希望能解答一些困扰过你的问题。
如一上来感觉太突兀,可看看我早前文章“展开美的表达式”做个过渡 :)

一、“美感”是个啥

1.“美”是一种知觉,而非一种感觉。

虽然被称作“美感”,但“美”其实是一种知觉,而非一种感觉。不同于“冷热酸甜”这些直接感受。美感要更飘渺和复杂、妳联想与情感时常参与其间!

Ps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感觉是对于外界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对客观事物多属性或不同特质的综合反应、抽象概念被引入其中;

我倾向美感是“主观”的创造物。不难发现,美也是有章可循的。那些美好的事物,往往就是我们“需求”、“理想”以及“内心向往理念”的投射。简而言之,美与代表我们欲望的“马斯洛需求金字塔”有着对应关系。但这种关系又显得十分“隐晦曲折”、毕竟美感最大的特点就被归结为“无功利性”,她需要背离欲望最直观内容。

也是困惑了挺长时间,才发觉更准确的描述不是“无功利性”而是“去功利性”。即美感要调动,趋利避害的官能紧张,但又能不去触发趋利避害的概念判断。(近似“体匿性存”理念)知觉便是她产生的土壤;



2.“知觉辨识概念”是个双向比照过程。

看图理解比较舒服,就像“间接知觉”中的论断,“知觉辨认概念”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要比照面前现象和记忆中的印象。

第一种情况,通过概念识别,客体就是具备风险或功利性的概念,于是触发官能紧张用以趋利避害;你感受到紧张或压力;

第二种情况,通过概念识别,客体不是具备风险或功利性的概念,稀松平常或与己无关、于是波澜不惊,这也是大多数情况;

第三种情况,通过概念识别,客体区别于常见的“记忆表象“,具备某些不同特征,或是难以即刻判断出其是否为风险功利概念;知觉先触发官能紧张做储备、后调集注意力理解分析和现象归因。

这也是美感激发的源动力;


3. 知觉“趋利避害”带来美的官能

“趋利避害”毕竟是知觉运转一项重要任务,美感现象“犹抱琵琶半遮面“往往触发了“趋利避害”的官能紧张、却避开了“趋利避害”事物概念。

就像这第三种状态;于是后续,在特征现象“无功利”、“无风险”、“无法观察追溯本体“逻辑判断下,积累的官能和紧张也瞬间得到释放,形成一种轻松愉悦的冲动;这便是“美感能量”的起点。

而这个过程日积月累,也推动人们概念推演和逻辑归因的能力,让抽象的思考得到进化。当然那又是另外一个课题啦:) 综合上述内容:我们尝试提取知觉辨认外界事物的关键流程内容。

还是回归到这认知过程,不难发觉“美感”反应源于“选择性注意”机制,孕育在知觉土壤之内;叙述起来比较繁琐~不过我们可将这个美的知觉过程简化为“概念识别→风险判断→动机评价”,并以此绘制“晚风美学”中关键的小工具——美感的坐标系(示意图展现这一过程);或者,更形象点称之《太阳-金字塔》模型;

画个坐标轴,左边绘制一个小太阳,右边画个三角再打一个叉,其实非常简单好用。




二、“美感”的太阳金字塔模型 (概念的骄阳)

1.左边跟我画个龙,右边画一个彩虹

画出这个参照系,可以标记一下,左侧代表知觉的前端,右侧代表知觉的后端。

这里剧透一下,知觉的前端,双向的概念辨识和选择性注意机制,开启了美感的能量,她所参考核心内容是“概念的记忆表象”,即一个概念在我们头脑中的一般印象;知觉的后端,人们对现象产生背后的“动机”评价,决定了审美反应的具体类别,她所参考的核心内容是“需求的金字塔”,就是大家所熟知“马斯洛需求金字塔”,后面我们将见到情绪与需求在这里存在明显对应。


2.美感模型左侧——概念的太阳

先来关注“太阳-金字塔”模型的左侧,作为知觉的前端,她的任务是识别概念。所参照的核心内容就是概念的“记忆表象”,也做“心理表征”

简单理解,就是一个事物在我们头脑之中的一般化印象。根据《特征集合论》的相关阐述,记忆表象就是一个概念相关常规特征的集合。我冒昧用数学符号做了个标记。

记忆表象=概念{特征A,特征B…特征X}= REP{A0,B0,C0… X0}

“太阳-金字塔“中的太阳,便是由此产生。太阳的中心,就是某个”概念的名称“,而释放的光线,则是她的常规特征群。借此,我们可以简洁的描述记忆表象及相关特征群。

举些例子比如,我们说到“江湖剑客“,马上就会有一连串特征浮现你面前,比如“中年男子”、“手持宝剑”、“气质过人、高深莫测”以及“白衣如雪、来去如风”等”;说到医院的”小护士“,我们就会浮现“年轻女性”、“文静温和”、“一袭白衣”、“护理病人”等等;记忆表象无处不在,结合知觉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双向辨识过程,就是我们认知周边世界和趋利避害的关键;



3.美感模型左侧——两个使用套路

我们常在喜剧的创作理论中,听闻“突破原有预期“和”制作概念错位“两个技法;他们是搞笑的经典套路,而其操作的对象就是”记忆表象“,也就是一个概念在我们头脑中的一般印象;

第一个套路:超越原有预期,可以理解为让“观察到的事物特征“偏离其概念原型;这可以触发知觉的警报,为笑提供充足的官能;而发笑原本既是“危险警报解除”时知觉去释放“官能”一个轻松反应。

你同样会发觉,偏离“概念原型“的特征,偏离概念应有”记忆表象“,往往意味着异常和风险的存在;自然会引发知觉选择性关注和高度警戒;比如,一枝蠕动着的树枝,就不亚于一枝蠕动的蝮蛇,令大家不寒而栗。

我们来做个数学印记,特征的偏差时审美反应的开关

REP(A1-A0)= 树枝(蠕动-静止) :联想《倩女幽魂》中的树妖


说到“特征“背离”概念“,这方面的专家当属西班牙的萨尔瓦多·达利!这位超现实画家同样是利用记忆表象的概念大师。无论有着”蝴蝶“翅膀的帆船,还是具备”乳酪“质地的钟表,大都栩栩如生让人惊艳。

好在这些只是存在于他的画布之内,而你也总是感受到哭笑不得。为何会是哭笑不得?后面,就会讲到特征偏离,虽然激发了知觉关注和警觉,为审美提供了充沛官能;但具体审美类型,还要源自模型右侧对现象产生原因的评价,暨相对于“需求金字塔“的动机归因过程;而达利大师的作品,大多高深莫辩晦涩难懂,难以评价这些异常特征的动机;究竟是个啥。也只有了解到其描绘了”潜意识”及“内心的感受“之后,满足我们对知识向往一种崇高之情才油然而生;



第二个套路:制造概念错位,比较常见的手段是借助相似特征,实现AB两个概念的快速转换,这是幽默喜剧的经典手法;能够实现紧张官能的快速触发释放;当特征偏离最初A概念时,跑偏的现象拉响警报引起知觉选择性关注、并做好趋利避害准备,当特征归入后续B概念时,知觉得到了解答从而释放了紧张兴奋。


简单来讲,概念B总在不经意间到来、展现直观地记忆表象,消解疑惑送去轻松愉悦;这也是为什么突如其来“玩梗”如此流行,毕竟为我们熟知的概念表象(概念的记忆表象)调用起来总是屡试不爽;

比如说道“塞尔达传说”你就想起“呀哈哈”;说道“红色警戒”你就想起“for mother Russian”;说道张家辉,就是“是兄弟就来砍我,我系渣渣辉”。这便是记忆表象的强大

做个数学简化:A1≠A0 ,A(X1-X0) >0 ;A→B ,Xab(A→B)

从概念A过渡到概念B,而后者概念B存在危险性、威胁禁忌时,会激发新一轮紧张官能。产生笑的“二段跳”(毕竟“笑”来自知觉威胁信号的发生及解除);比如周星驰在大内密探零零捌中旋转手中桨片扮演现代武装直升机,轰得地面上敌人四散奔逃;又比如郭德纲师傅在段子中作比成样,触及种种伦理哏、成年幽默,却被观众以“嘘声”喊停。

当然比概念的“二段跳“更有趣的,是A同B概念的“反复横跳“:这让紧张和释放持续发生,比如郭德纲的《大保镖》令人捧腹难耐、利用共性特征,主人公身份在“包粽子小贩”、“武林高手隐士”中间反复,摇摆不停;

这操作我做了标志;X0(REP_A ↔ REP_B)= 揣豆子(做豆馅的商贩 - 练铁砂掌的大师)


“啊~五环你比四环多一环”、“是谁(在敲打我窗)...让你来到我身边”、“菊花台前奏...一条大河”;

不难发现,概念错位不仅限于视觉领域,更不仅限于“喜剧“的创作,瞬间连接两个不同记忆表象确能带来审美冲动,但具体的喜怒哀乐、审美类别由哪里决定?这就要讲到后面的”金字塔“部分;

Ps 在此,概念的太阳“记忆表象”,绕开了概念和种种功利欲望。她释放出兴奋,排解了紧张;完成了审美心理过程中“隐匿性存”的步骤。

三、“美感”的太阳金字塔模型(需求金字塔)

4.美感模型的右侧——需求金字塔

“美与丑、震撼与嘲讽到底从何分化”跨越几个世纪,“美感现象”终究要与“需求金字塔”相遇。

关注“太阳金字塔”模型右侧的内容部分。“趋利避害”初衷,就是马斯洛需求金字塔。这是一座代表了人性和自我欲望关照的需求金字塔;将美与马斯洛需求金字塔链接,在知觉框架内可以大大简化我们对美的理解。

这里我的观点是~ 太阳-金字塔原理

知觉的“选择性关注”机制是审美反应的触发点,往往源自特征与其概念预期中的背离(或者是概念现象对记忆表象的突破),这就是前端我们所探讨的美的开关;而后端需求金字塔之上,种种欲望无法满足而产生的紧张是“审美能量”的力量之源趋利避害的官能驱动审美与思考

另一方面金字塔上,欲望动机的在不同需求层次间运动变换及其评价,决定人们“审美反应”具体类型。你我的喜怒哀乐也浓缩其中,可以当做是不同方向上的运动成效

听着像绕口令,举些例子,会更清楚直观。

比如变形计中王境泽的那句“真香”,就会让人开怀大笑;本来以为他会践行铁骨铮铮的誓言,但王境泽最终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舌之欲,而放下了蜜汁尊严;这是欲望在需求金字塔上向下的替换过程,对应的是喜剧的幽默感、和笑的反应;

审美开关 REP(A1-A0)=王境泽(真香-铮铮男儿);Δ↑(+i-j)=欲望退行(食欲温饱Δ2-蜜汁尊严Δ4)

反过来,大家都看过一部叫做“雪孩子”的动画片,柔弱怕热的、小雪人为了友情牺牲掉性命、他跑进火场拯救他人的画面依旧历历在目;这是欲望在需求金字塔上向上的替换过程,对应的是悲剧的崇高感、和感慨的泪水。

审美开关 REP(A1-A0)=小雪人(赴汤蹈火-怕热柔弱);Δ↑(+i-j)=欲望取舍(舍己为人Δ3-自我保全Δ1)

包括经典电影《勇敢的心》,其最终章节。华莱士作为死囚却不肯就范、用尽力气他高喊“自由”,引来无数眼泪。这是对于“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完美演绎。实现了需求金字塔上不同层次的跨越;

审美开关 REP(A1-A0)=死囚(宁死不降-屈从惧怕);Δ↑(+i-j) = 欲望取舍(追求自由Δ5-性命生存Δ1)

于是这些违背了需求金字塔“先满足下层再追求上层需要”,这种背离规则的义举,往往会激发强烈情感补偿反馈,那就是你共情时的泪水;

你为何发笑?为何在哭泣”

需求金字塔对于美学很有价值,欲望动机在不同方向上的变化、一定程度决定审美类型;



5.美感模型右侧——优美感的指南

其实画出图示,可以更加简化。这就是“晚风美学”的坐标系,或者“太阳金字塔”的用途。

再来温习一下画个坐标轴,画个三角再打一个叉,左边绘制一个小太阳其实非常简单。喜怒哀乐在这里,都能找到方向。

PS复习 左边是知觉的前端、右边是知觉的后端。左边是知觉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的概念识别机制,她参考的核心是记忆表象,或者说是一个概念在我们心中的一般印象。太阳的中心是这个概念,外围连接的则是与之相关的特征群。涉及视听触味嗅的直观特征、也涉及各种抽象的特征特质。记忆表象就是这些常规特征的集合体。观察到的事物特征,呈现的是过人的强度、纯度和规则,或有悖于概念“记忆表象”。就会触发“选择性关注”,并调动趋利避害的官能。这是审美反应的起点。你在喜剧创作中常听到的“超越预期”和“观念错位”就是这个原理,他们操作的对象也便是概念的记忆表象;

右边是知觉的后端部分。如果说前面激发了审美的最初能量、而这边则是决定审美的具体类型。三角形就是需求的金字塔,可以说能量就在这里,怎么释放出来,变成美和感动呢?


优美感的创设:其实画个箭头就可以。向左上方远离需求金字塔释放紧张焦虑;两条坐标轴分别是需求的强烈程度、需求的层次高低;这个方向可以分解成为两个矢量,向左是远离欲望、描绘无功利性“比如距离产生美”、“抹除遮掩概念”,或者来充盈自身需求状态而淡漠功利性,但无论哪一种操作都可以释放你需求不被满足的紧张感。产生美的轻松愉悦;向上是升华情愫、充实上层需求,我们原有概念的范畴之外,营造舒适安全、柔情浪漫、道德崇高,这铸造了上层需求的充盈状态,一切景语皆情语,更显出美的高级感。

当然反之亦然,调转炮台你会发现以逆向的手法可以带去紧张感和恐惧的艺术效果!

6.美感模型右侧——喜怒哀乐的走向

美并不只限于“优美”,还有更多的含义。如同美学是“感性学”涉猎各种情愫!~

当然美的种类是繁多的,悲剧喜剧优美崇高幽默滑稽~ 在这里都会有一席之地。当我们站在金字塔面前不难觉察到‘

原本欲望分层次,先满足下层再寻求上层::但也会发现事在人为

「向上」不计代价的去攀登这座金子塔,这是悲剧的经典样式。带来的是感动与崇高感。

「向下」放任自我、随波逐流,走下这座金字塔,这是喜剧的一种经典样式、带来的则是审丑与嘲讽。

「向外」我们延展和充盈那些缺失性的需求,在这些需求原本不太急迫的时候,往往带来的一种轻松愉悦的美感。

「向内」我们挖空和填补那些被长期压抑着的欲望,在他们迫切和强烈的时候,不觉就会带去惊惧或委屈的泪水。


【喜怒哀乐尽在此中】总结这个参照体系确实消耗了不少时间,但还是值得;“喜怒哀乐”由此可以来大致定义,“善恶与美丑”也有了参考方向,这个“需求—情绪原则”或许也能让人工智能小爱同学看懂!、

大家可以举一些例子,比如经典的故事、剧情来加深印象


7.美感模型右侧——创作技巧应用

出了图示,也就有了新的创作思维。之前说过能量就在这里,怎样释放出来,让他成为更强烈的美;

抛砖引玉几个例子:

一.“借力下层、充实上层”,由于下层欲望的力量要更加的强大,借助其难以达成所产生强烈官能、去充实上层需求内容,就会带来不一样的审美体验。比如,黑色幽默、暴力美学、人类的虐恋情结等,都可以在这个方向上得到一定的解释。 JJ01


二.“虚晃一枪、先抑后扬”,由于读者和作者之间、存在着不对称信息,我们就可以借此,在需求的金字塔之内去“虚晃一枪”,达成一个先抑后扬的、戏剧化效果。比如,北野武母亲的故事,大家会先入为主的认为母亲索要高额的生活费,是出于自私和享乐主义,但直到最后才发现,她是在帮助大手大脚的北野存一笔钱,这是一份被曲解掉的母爱。 JJ02

三.“拉扯需求、抑止欲望”,需求强烈的时候,突如其来的满足感,可能会令人落泪;比如,我们描述剧中人物反复错失、求之不得的处境,这都会强化读者对应需求点;营造出更加强烈的共情;比如小品《我们》两个主人公只是想要跳一支舞,却年复一年几次三番被别人打断。JJ03

四.“淡化需要、延展特征”,去功利性是美的典型特质。用距离产生美感掩映美的客体、我们也可以提纯渲染这些美感特征,赋予他们温情、舒适、人格化附加值、这样帮助我们,创造出镜花水月美感世界。JJ04

当然,还有更多的技巧等待大家梳理添加。

如此,美学终究与座代表人性的“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相遇。美感的力量就蕴藏在需求金字塔之内,动机需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与变化,触发了审美反应 一并造就了每个人喜怒哀乐的反应模式。




四、晚风美学小结

当然,晚风美学的“太阳金字塔”模型,还只是个框架,需要不断开发与充实。从概念的特征到需求的金字塔,从官能的触发到他的开解与释放。掌握这类美的创作手法,去分解概念的记忆表象、去拿捏金字塔上的人性与欲望,这最终会助力到我们的灵感与设计~

【实用经验】经验来自实践的过程

通过知觉前端,“概念”的记忆表象进行解构、可以帮助我们整理美的创作手法;寻求技巧灵感;

通过知觉后端,“需求金字塔”之上的动机欲望分析,可以梳理作品的题材立意并升华戏剧性效果;

过往视频总结的“晚风美学“太阳金字塔模型,我的段子手朋友,你学废了么

【美感从何而来】“太阳金字塔”模型—晚风美学:解开喜怒哀乐的密码

童年时最美好的时光,度过了懵懂、人生就过去了一半。
很怀念小时候,充满好奇与新鲜,随时会化身“十万个为什么” 期待着新一天快点来临。
如果你心底还有那些潜藏期待,请不要漠视,尝试去和自己懵懂岁月对话、告诉他你所寻得宝藏。终极答案也许就写在追寻她的旅程 !

欢迎有兴趣的小伙伴来我之前专栏逛逛:




  

相关话题

  古典音乐歌剧如何入门? 
  杉本博司、荒木经惟、森山大道,三者有何异同? 
  是不是说郭敬明无病呻吟就赞同,说卡夫卡、太宰治、尼采无病呻吟就要被打? 
  双盲测试,计算机可能打败一流书法家吗? 
  有哪些极具美感的机械设计? 
  北大红,浙大蓝,清华紫哪个更漂亮?为什么? 
  在你熟知的领域,有哪些惊为天人的艺术跨界作品? 
  德云社将在本家天津市内几区及滨海新区开设多家分社,你对德云社有哪些新期待? 
  国画写意是因为作画材料限制画不出写实才从未考虑过写实吗? 
  72岁老人悬赏万元对下联45年未果,上联:易卜生安徒生生生生花妙笔,下联要求名人和注解,如何解下联?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张国荣在拍完《春光乍泄》后宣布不再和王家卫合作?
下一个讨论
你月子里和婆婆在带娃方面有些意见不一致,你找老公从中调和,老公说你给她端洗脚水哄哄,你会怎么做?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