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你们见过的最心酸的照片是哪一张? 第2页

        

user avatar   da-zhang-fu-huo-x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小就是外婆带大的 出嫁那天 连自己的父母都丝毫没有关心(整个婚礼都是我跟老公一手操办的)外婆穿了新买的衣服 怕我那天没时间吃饭 端了杯热水哄着我喝下去 这一幕刚好被摄影师拍下了 每次看到这张照片都心酸的想哭 只愿外婆健康长寿 好让我有机会报答!



------------ 5月28的分割线---------
很久没上知乎了,谢谢大家对外婆的祝福❤️ 可能是我说的让大家有些误解,外婆在湖北,我在安徽,现在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上个月接来,待了一个月就要走,所以我说的报答,是希望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她!谢谢大家!
还有黑色衣服的姑凉她儿子是我预定的女婿,哪些求介绍的都散了吧,红色伴娘倒是单身

哈喽呀,现在知乎上来都是看小说的 好久没点开评论啦 给大家回复一下最多的问题吧

外婆身体健康,最近才去带宝宝看了她

这是我刚生完孩子 外婆当天赶过来看我

我想让外婆跟我一起生活 但是老人家习惯在老家 习惯养鸡养鸭 在外面总是没有归属感 我只能经常回去看看她❤️


还有问的很多的是红色伴娘 她还在单身

在线给她征婚 哈哈哈

谢谢大家关心 没事多回家看看 陪陪老人 .


user avatar   gemzhu-qing-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他们是一个集体,他们的历史不过是中国GCD和其所领导的军队的历史的一部分;

他们的能力在那个时代脱颖而出,可以安稳的度过余生。

可他们却选择了一条艰难且布满荆棘的道路,在这条路上,他们放弃了优渥的物质条件;

在这条路上,无数志同道合的同志相继倒下,他们还是一往无前、无怨无悔。

遍地哀鸿遍地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1936年到1945年,他们深深扎根在和沿海城市比有着天壤之别的延安,物质生活不富裕,他们不觉得“口体之奉不若人”。

他们衣衫褴褛,穿着补丁打补丁的衣裤。

他们不是坐而论道、叉腰品评的名士,他们不是叽叽喳喳的哗众取宠之人。

他们是无双的国士,是沉默的前行者!

1936年到1945年的贫瘠之地延安,容纳了日后无数的开国元勋。


一、

1944年的延安,难得一见的五帅同框的珍贵照片,他们每一位都是战功赫赫、功勋卓著。

从左至右分别是彭老总、朱老总、叶帅、聂帅、陈老总。

二、

1942年,主席和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代表们集体合影。

贫困的延安,成了许多爱国人士的向往之地,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各个不同的城市。

三、

1942年,主席在延安的高级技术干部会上的讲话。主席讲话一贯是通俗易懂、风趣幽默,而他本人也很平易近人。

四、

能撑起半边天的妇女们,彭总的妻子浦安修同志,周公的妻子邓颖超大姐,老总的妻子康克清大姐。

这里插一下,剔除浦安修。邓大姐和康大姐加上主席的夫人贺子珍大姐、洛甫的夫人刘英大姐都是长征中同甘共苦过来的,患难见真情。

其中,主席的夫人贺子珍大姐在长征途中为掩护伤员,头、背、肺部被炸入弹片,且终生没有取出。

而朱老总的夫人康克清大姐跟随朱老总带领红军三过草地,历尽艰辛,无怨无悔,在朱老总被张国焘扣押作人质时不离不弃,支持朱老总同分裂红军的张国焘作斗争。

她们四位真的是巾帼不让须眉。

五、

自“遵义会议”主席崛起之后,苏维埃的四巨头。

六、

“我最喜欢听得,就是人家叫我毛先生。”

七、

1944年7月毛主席与朱老总、刘少奇、聂荣臻以及林总在延安纪念七七事变大会上的珍贵照片。

八、

1944年冬天的延安,照片自右至左依次是:马海德、博古、朱老总、主席、任弼时、李富春、张闻天、聂荣臻。

九、

1944年毛主席与朱瑞在延安的合影。很不幸的是,四年后的1948年10月1日,朱瑞在辽沈战役攻克义县战斗中牺牲,年仅43岁,是解放战争中我军牺牲的最高将领。

十、

朱老总、贺老总、徐帅在延安机场。

十一、

1944年,主席和朱老总(左一)、陈毅(左三)、聂荣臻(左五)、李富春(左六)、王震(左二)在延安的合影。

十三、

11月1日主席和朱老总等领导在延安一起检阅南下部队。

1944年八路军第120师359旅4000余人组成南下支队,挺进豫、鄂、粤敌后,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

十四、

1944年11月1日,毛主席和朱老总在王震的陪同下,在延安东关机场检阅即将南下的部队。战士们都穿着崭新的灰色棉军装,挂着新的子弹袋,背着新被子和新毛毯,歪把子机枪和三八式步枪。

十五、

1944年6月,主席、朱老总、周公等人在延安会见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参观团中的大多数人是第一次来延安,他们看到了一个和重庆完全不同的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十六、

1944年,美军观察组共18人分两批抵达延安,这个观察组是考察我军英勇抗战的行动和物资匮乏的情况,并协调营救美军飞行员的军事小组。

十七、

1944年,主席在延安欢迎美军观察组大会上,美军观察组在后来的报告中几乎都一致给予了延安充分的肯定,评价延安有一种生机勃勃的气象和力量。

十八、

叶帅在延安试用美军观察组带来的枪。

十九、

1938年在延安召开的六届六中全会主席团成员的合影。

左起:康生、毛主席、王稼祥、朱老总、项英、王明。后排左起:陈云、秦邦宪 (博古) 、彭德怀、刘少奇、周恩来、张闻天。

二十、

朱老总和罗瑞卿(左一)等人合影。

二十一、

从右到左依次是:肖劲光、杨尚昆、罗瑞卿、关向应、萧克、罗荣桓、谢觉哉、贺龙、徐海东、王震。

二十二、

1945年8月,主席与赫尔利、张治中在延安。赫尔利和张治中到延安的目的是邀请主席赴重庆谈判的。

二十三、

1946年1月27日,周公由重庆坐飞机飞返延安。图为主席、刘少奇、朱老总、彭老总等前往机场迎接。

二十四、

朱老总的六十大寿。

二十五、

彭总和浦安修同志。


一、主席和林总。

二、

图为1936年,中央红军完成了长征,而朱老总带着剩下的红军队伍(红二和红四)北上到达延安与主席的合影。

三、

主席和李讷在延安。

四、

1939年4月24日的延安,主席到抗大参加大会,他快到抗大校务部门前时,有两个小八路从山坡上跑下来,兴冲冲地来到主席跟前,向主席问好。主席亲切的与他们交流,并教他们写字。


下面是单独照片。

一、

主席休闲时打会儿乒乓球。

二、

主席在延安。

三、

主席笑的好开心。

四、

1938年主席在抗日军政大学,大家仔细看看右边的这位元帅是谁。

五、

1938年8月1日主席在延安抗大第四期学员毕业典礼与纪念南昌起义十一周年大会上讲话。

六、

1938年冬天主席在延安与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交谈。

李公朴先生曾四上华北抗战前线、二访延安,完成了四五十万字抗战文字。

七、

主席在延安。

八、

1944年的周公。

九、

1944年的朱老总。

十、

彭老总。

十一、

陈毅元帅。

十二、

1944年的聂帅。

十三、

1938年的聂帅。

十四、

1938年的周公。

十五、

徐海东大将。

十六、

1938年的萧克。

十七、

1938年的罗瑞卿。


前几天看完了《延安颂》,里面生动的展示了主席他们这代人在延安生活的点点滴滴。比如主席在延安参加大生产运动、召开文艺座谈会、开展整风运动、去抗日大学上课讲矛盾论和实践论,主席和贺大姐微妙的关系等等。

最后用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中,写的参加了长征无怨无悔、目光坚毅、军纪严明的小战士们来结尾。

他是个南方人,在福建苏区参加红军六千英里长征,一路走过来的。外国军事专家都拒绝相信长征是可能的事。但是这里却有这个“老狗”,年方十七,实际上看上去像十四岁。他走了这次长征,并不把它当作一回事。他说,如果红军要再长征二万五千里,他就准备再走二万五千里。

同他一起的一个孩子外号叫“老表”,他也是从差不多那么远的地方江西走过来的。“老表”十六岁。

他们喜欢红军吗?我问他们。他们真的感到有些奇怪地看看我。他们两人显然都从来没有想到过会有人不喜欢红军的。

“红军教我读书写字,”“老狗”说,“现在我已经能够操纵无线电,用步枪瞄准。红军帮助穷人。”

“就这么一些?”

“红军对待我们很好,我们从来没挨过打,”“老表”说,“这里大家都一样,不像在白区里,穷人是地主和国民党的奴隶。这里大家打仗是为了帮助穷人,救中国。红军打地主和白匪,红军是抗日的。这样的军队为什么有人会不喜欢呢?”

有一个农村少年是在四川参加红军的,我问他为什么参加。他告诉我说,他的父母是贫农,只有四亩田(不到一英亩),不够养活他和两个姊妹。他说,红军到他村子来时,全体农民都欢迎他们,给他们喝热茶,做糖给他们吃。红军剧团演了戏,大家很快活,只有地主逃跑了。分配土地后,他的父母也分到了地。因此他参加穷人的军队时,他们并不难过,反而很高兴。

另一个少年大约十九岁,在湖南当过铁匠学徒,外号叫“铁老虎”。红军到他县里时,他放下风箱、锅盘,不再当学徒了,只穿了一双草鞋、一条裤子就赶紧去参军。为什么?因为他要同那些不让学徒吃饱的师傅打仗,同剥削他的父母的地主打仗。他是为革命打仗,革命要解放穷人。红军对人民很好,不抢不打,不像白军。他拉起裤腿,给我看一条长长的白色伤疤,那是战斗的纪念。

还有一个少年是福建来的,一个是浙江来的,还有几个是江西和四川来的,但是大多数是陕西和甘肃本地人。有的已从少年先锋队“毕业”,虽然看上去还像孩子,却已当了几年红军了。有的参加红军是为了打日本,有两个是为了要逃脱奴役,三个是从国民党军队中逃过来的,但是他们大多数人参加红军是“因为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打地主和帝国主义”。

接着我同一个班长谈话,他是个“大”人,二十四岁。他从一九三一年起就参加红军。那一年他父母在江西被南京的轰炸机炸死,他的家也被炸毁了。他从田里回到家里,发现父母都已被炸死,他就马上放下耙子,同妻子告别,参加了共产党。他的一个兄弟是红军游击队队员,一九三五年在江西牺牲。

他们来历不同,但是同普通中国军队相比,是真正的“全国性”的军队,后者一般都按省份不同分别编制的。他们的籍贯和方言不一,但这似乎并不影响他们团结,只不过是时常作为开善意的玩笑的材料。我从来没有见到过他们真的吵架。事实上,我在红区旅行的全部时间中,我没有看到红军战士打过一次架,我认为这在年轻人中间是很突出的。

虽然他们几乎全体都遭遇过人生的悲剧,但是他们都没有太悲伤,也许是因为年纪太轻的缘故。在我看来,他们相当快活,也许是我所看到过的第一批真正感到快活的中国无产者。在中国,消极的满足是普遍的现象,但是快活这种比较高一级的感情,却的确是罕见的,这意味着对于生存有着一种自信的感觉。

他们在路上几乎整天都唱歌,能唱的歌无穷无尽。他们唱歌没有人指挥,都是自发的,唱得很好。只要有一个人什么时候劲儿来了,或者想到了一个合适的歌,他就突然唱起来,指挥员和战士们就都跟着唱。他们在夜里也唱,从农民那里学新的民歌,这时农民就拿出来陕西琵琶。

他们有的那点纪律,似乎都是自觉遵守的。我们走过山上的一丛野杏树时,他们忽然四散开来去摘野杏,个个装满了口袋,总是有人给我带回来一把。临走时他们好像一阵大风卷过一般又排列成行,赶紧上路,把耽误了的时间补回来。但是在我们走过私人果园时,却没有人去碰一碰里面的果子,我们在村子里吃的粮食和蔬菜也是照价付钱的。






user avatar   wang-rui-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寻找工作的人,摄于大萧条时期。

纸板上写着:

“我知晓三个行业,会说三门语言,奋斗了三年,有三个孩子,失业三个月。但我只想要一份工作。”

以前每次改简历,找工作时,都会想到这张图片,

“我有两个学位,发过两篇论文,会说四门语言,有两个嗷嗷待哺的室友...."

一定是风太大,眼睛进了沙。

--

啊谢谢大家的安慰,我是说“以前”啦。

祝大家前程似锦!


user avatar   chan-hugh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可能有的人不知道这个照片是什么。

这是我手机里的一张照片。

这座碑出土于我爷爷家的菜园,碑上打马赛克的人是我的一代祖先,碑刻于清朝光绪五年(1880),距今136年。

碑的来历是这样的,它是一座御赐的荣寿碑,给我这个祖先的妻子祁氏,来表彰她的贞节和功德。

你可以看到碑上方有雕刻的盘龙,还有圣旨的字样,整座碑由汉白玉制成,雕刻很精细,字迹也清晰。

文革年间破四旧,我的太爷爷把碑埋在了菜园子里,直到近年才被我爷爷挖出来,原本打算捐给博物馆,我们也不要钱,但是博物馆让我们自己给送去,那还不如自己在村头直接立碑算了,本来就是一个路碑,放在清朝,遇到这种碑在路边,文官要下轿,武官要下马。

这些都不重要,我想讲的是这座碑背后的故事。

为什么要御赐这座碑呢?

我爷爷跟我讲,具体的情况就是,在那个年代,两家定亲了,那这桩婚事就是必成的,如果定亲之后还没结婚,但是男方因为某些意外去世了,那这个姑娘就会被送到婆家去。

也许你以为是送到婆家守寡?

错了。

姑娘送到婆家去,在葬礼上,踩着棺材,赐白绫一条,就地上吊,入棺材陪葬。

死后事迹层层上报到朝廷,然后会御赐这么一座碑。

我知道这件事后整个人都不好了。

我只有这一张照片,没有照碑的后面,这座碑的后面,密密麻麻刻满了几十个名字,这些名字就是来自男方和女方家的人。

你无法想象,你的家人就站在你的面前,看着你慢慢勒紧自己的脖子,而他们事后还心安理得地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你的碑上。

这是在1880年。

那时的社会即是如此。

什么洋务运动什么维新变法,封建社会的肮脏根本就无法洗刷,只能推翻。

最可怕的事,就是精神被支配,从此不知道什么叫做人权和自由。

~~~~

补充关于评论的解释:

许多人说你的祖先没结婚就去世了,你怎么来的?

我一开始没想到大家会问这个并不重要的部分。。。而且还回复了第一个问这个问题的人。

按我爷爷的说法,这个男人确实是我的祖先,就是他一共兄弟三个,这个排老二,去世之后,过房了老大的一个儿子,过房的意思就是继承。传承到我爷爷这一代的时候,就一共分成了八家了。

这八家人名义上是他的后代,但身上并没有他的血统,这样解释应该明白了吧?

也就是说这个碑要真说算谁家的,它就是这八家共有的,只不过当时在我太爷爷手里保存过一段时间。

大概是这个意思,我也不是完全明白了我爷爷说的原话的意思,碑的来历是在饭桌上我问我爷爷的。

这个碑被挖出来,是因为我爷爷觉得他岁数大了,而这个碑埋在那里阴气太重,会镇到下一代的气运,我跟我爸也完全不知道这事,他要是不把事办了,等他去世了就没人知道了。

至于许多人说这块碑不应该现世,应该挖出来砸掉。

这块碑被埋藏,就是因为动乱年间有人要砸它,因为它是封建糟粕,是束缚妇女权益的象征。

正视历史,反思当下。

遮遮掩掩,藏匿丑处。

应该选哪个呢?

秦始皇焚书坑儒,那么我们要把兵马俑砸掉吗?

一切该有的是愤慨和反思,于自由于人权于平等。

而你要是对那个时代恼羞成怒,想抹去历史。

无非就跟某某一样,喜欢玩遮羞布的那一套了。


希望评论区不要再纠结砸不砸这回事了,这碑刚出来的时候就有几次去人问我爷爷卖不卖,价格我就不方便透漏了,都被我爷爷回绝了,然后因为联系博物馆人家不来取,让我们自己送去,就觉得很草率,于是不打算往博物馆送。

后来家里讨论了一下,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我爷爷退休前是中学的语文老师,算是有点文化的,大家都觉得按他说的办,然后他去问了一些老学究和民间人士,就说按道理要竖碑。

关于竖碑的地点,因为我爷爷知道这块碑的背景,所以他不同意竖在村里的祖坟地,后来跟村里商量,村委会同意在村口的路边批一小块没用的地,竖在那里,当时是说,不管怎样,这是块路碑,竖在路边也算合理。

当时有亲戚提议碑旁边立一块小碑写上这碑的典故,也被我爷爷否决了,他觉得这碑竖起来就已经足够,毕竟年代不同,只是留以惊醒有心想打听来历的人,路人没必要知道背后的故事。

事实上出土的碑一共有两块,一块是这座,一块是另一座没有龙头的寿碑,那块碑是表彰妇女守贞节的,一并竖在那里,不过我没有照相。

以上就是事情的来龙去脉,再次建议大家不要再讨论砸不砸这个问题了,就算发表意见,也不要带着火药味,谢谢大家的理解,我发这个照片写这个事,一是当时我内心很复杂,知道了这个故事以后很不好受,前几天看到知乎的这个问题我立刻想到了这张照片,所以就写了出来,二是想让大家知道这个事,这并不是个例(我爷爷说的,那个年代这种事情并不罕见),我们该反思一下历史,然后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如今的生活,尤其是在追求男女权利平等的路上任重道远,还有许多事要做。

至于类似答主拿这个事搏眼球这种留言,不知道你们怎么理解的,我只能说你开心就好。

好了,我想说的都说了,该解释的也都解释了,以上。

还有,有些人私信我这碑出不出手,首先碑的所有权不在我,而且我上面说过了我爷爷是不会拿这个去牟利,所以就不要问我这个问题了。

也有人说怕被偷,我们这边民风还算纯朴,回乡下看我爷爷的时候他讲过,有人家里用几百年的石槽摆在院子里喂猪用,也有人去收购,出价蛮高的,至少顶一户农家几年的收入了,但主人不同意,说一块破槽子你买去做什么。那槽子就摆在那,村里人都知道,也没人去偷。

不能说夜不闭户,但也没有什么偷摸的情况,请大家放心。


user avatar   xiao-wei-lao-he 网友的相关建议: 
      

10多分钟后,死者的老伴赶到现场。他看到老伴后神情呆滞,在其身边走一圈后跪在了地面上,将好心人做心脏复苏时解开的衣扣一个一个系上。随后,又一个个地解开自己的外衣扣和内衣扣,席地而坐,将老伴紧紧地抱在怀里,久久不肯撒手。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抱着老伴坐了半个小时后,老人仍不愿站起。寒冷冬夜里,围观者被眼前的一幕感动了,静静地站在原地不忍打扰他们。有的路人、门市业主和民警还找来纸壳、塑料泡沫,让老爷子垫在身下别着凉,然而都被老爷子谢绝了,“我不冷,我没事,我还不想起来,我想最后再抱她一会儿,以后都没有机会了。”


 ———————————————————— -感谢知友的建议下面贴出全文

  “我不冷,就想最后再抱她一会”

一对在沈阳打工的抚顺老夫妇,没有锦衣玉食的生活,却有互相陪伴和相濡以沫的日子,然而这种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生活,63岁老何却无法再继续享受到了。昨日傍晚,他的老伴从药房买药后走出来就倒地猝死,无法接受这个现实的老何到场后,在-24℃的冰天雪地里抱着妻子的尸体坐了两个小时不愿撒手。“我不冷,我就想最后再抱她一会儿,以后都没有机会了!”老何说。

老太倒地众路人出手施救

17日17时30分许,沈河区沈洲路85号,一名老太太走着走着突然倒地,呼吸微弱,众围观者没有见死不救,主动上前,有的将老人抱起,有的为其解开衣扣。一名年轻女子蹲在老太太身边,对其进行心脏复苏。多次按压后,老人没有反应,陷入深度昏迷。周围人迅速拨打120求救。

老人身边随身携带的一个白色塑料袋散落在地面上,里面装着两盒盒饭和一盒止咳药。110和120赶到现场,经检查,医生宣布老人死亡。警方在老人身上没有搜索到任何相关的身份信息。有的围观者称,老人的止咳药像是刚刚购买的,“不然先看看附近哪有药房吧,也许药房能有线索呢!”在事发现场东行200米的位置,有一个成大方圆药房,警方进入药房询问后果然得到了消息,售货员称,这盒药确实是在这里购买的,“不到5点钟这名老人确实来买过药,不过当时没有看到她身体有任何异常情况,买完就走了。”

老爷子解开衣扣抱住老伴

围观者称,老人都爱办会员卡,会员卡上可能会有住址和电话。调取老人使用过的会员卡后,警方找到了老人留下的座机电话,并得知老人姓宋,63岁,按照会员卡上的电话拨打过去后是老人的姑爷接的电话。

得知这个消息后姑爷立刻奔赴现场。18时30分许,姑爷赶到现场确认死者是自己的岳母,之后马上打电话通知岳父。

10多分钟后,死者的老伴赶到现场。他看到老伴后神情呆滞,在其身边走一圈后跪在了地面上,将好心人做心脏复苏时解开的衣扣一个一个系上。随后,又一个个地解开自己的外衣扣和内衣扣,席地而坐,将老伴紧紧地抱在怀里,久久不肯撒手。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抱着老伴坐了半个小时后,老人仍不愿站起。寒冷冬夜里,围观者被眼前的一幕感动了,静静地站在原地不忍打扰他们。有的路人、门市业主和民警还找来纸壳、塑料泡沫,让老爷子垫在身下别着凉,然而都被老爷子谢绝了,“我不冷,我没事,我还不想起来,我想最后再抱她一会儿,以后都没有机会了。”

路人围成一圈给他们遮风

面对老爷子的倔强,路人和民警共同把他架了起来,把纸壳垫在他身下,塑料泡沫垫在他脚下,还有的路人找来手套戴在他手上。十几名围观者主动围成一圈给这对夫妻遮风,希望他们“团圆”的时间能再长一点。时间又过去了半个小时,96144(沈阳殡仪服务车队)到场欲将死者拉走,老爷子仍然紧紧地把老伴抱在怀里不撒手,现场的目击者感到不能理解了,“你这样对死者也不尊重,也没有意义,还是赶紧把死者送上车吧!”

对于周围人的非议,老爷子都不理会。他给在抚顺的儿子打了电话,称要把尸体拉回抚顺,葬在家乡。一个多小时后,死者的儿子开车赶到,此时,老爷子已经在地上坐了整整两个小时。儿子把母亲的尸体放在车上。已经冻僵了的老爷子这时才肯起身,嘴里不停嘟囔着:“今天不让你出来,你非得出来,怎么今天就走了呢?”老人携带的盒饭是刚给孙子买的,还没给孙子送上,就撒手人寰了。老人被拉走后,围观者久久不愿离去,多位女士眼含泪花,哽咽出声,“太感动了,此生做夫妻能这般,是任何金钱和荣华富贵都换不来的。”

据了解,老人是突发心肌梗塞去世。

(来源:重庆晚报)


user avatar   niu-mang-32-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1984年4月28日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来自云南省嵩明县的原35207部队58分队战士赵占英牺牲了,牺牲的时候年仅20岁,而他的母亲,在20年以后,这位英雄的母亲才在儿子当年战友的资助下来到了儿子坟前,这个故事写了一首歌,叫《妈妈,我等了你二十年》


user avatar   fei-ma-27-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上图: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战士脚冻肿了,脱了鞋再也穿不上,干脆光着脚在雪里奔跑。

需要说明的是,赤足在雪地上战斗的志愿军战士并不在少数。

1950年11月初,志愿军第9兵团官兵在覆盖着厚厚积雪的山脊和树林中昼伏夜行穿插迂回,悄悄抵达长津湖地区预设战场,成功将美军陆战第一师和步兵第七师截为5段,形成了分割围歼的有利态势。

连接兴南港和长津水库的126公里的公路,是美军唯一的撤退路线。

于是从11月27日至12月24日,中美两支王牌军在极端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崎岖的山地上展开了激战。



除了战场上的厮杀,当时长津湖地区的极寒天气大大超乎了交战双方的预计。

美军陆战一师第11炮兵营每天都要记录温度和风速,这是他们确定射击参数的重要依据。11月初,下碣隅里的温度就达到零下25度,凌晨的最低温度达到了零下35度。

到了11月下旬,气温更低了。一天清晨,指挥所里的温度计显示的是零下54度。

1950年的长津湖,是当地自1888年有温度记录以来最冷的一年。

除了低温之外,盖马高原上的风速达到了每小时40英里。清晨的时候,空气中会有冰晶,不但会让人有零下七八十度的体感温度,也会破坏武器装备。

这样的气候给双方军队都带来了致命的威胁。



美军描述当时酷寒的影响:

地面冰冻结层厚达35厘米,再加上几十厘米厚的积雪,只有在炸药和推土机的帮助下,才能在冻土中挖掘出散兵坑。

冰面如此坚硬,以至于76mm 炮弹在上面反弹起来,不起多大作用。

吉普车和收音机使用的电池在这种温度下不能正常工作,很快就耗尽了。

各步兵连中最好的记录是大约有30%的卡宾枪会故障。M1步枪几乎每十分钟就要拉一次枪栓,不然枪内的润滑油凝结在一起,使它们在战斗中毫无用处。类似地,撞针上的弹簧冲击力不足以发射子弹,或者会卡住。

轻机枪在严寒中性能很差,尤其是在夜间当温度急剧下降时,机枪无法连发,只能手动拉栓,打单发。不论周围状况如何,重机枪每20至30分钟就得发射一阵,以保证能够运作。

如果你想握住手中的枪,你的手会就会被粘住,唯一的解脱方法就是舍去一层皮。

严寒对榴弹炮主要影响是炮闩复位的时间达到30秒,从而大大降低了发射速度;手榴弹和炮弹也因寒冷出现大量不爆炸的现象。

迫击炮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是炮座底板,要么是扭曲变形,要么就是龟纹断裂。

车辆在夜间根本不敢熄火,因为一旦熄火,就有可能再也打不着。

无论你穿什么,似乎都会被那种寒风一吹就透,而羊绒衫和太空棉保暖衬衣便成了零下20度的东西,贴着你的肉吸取热量。

如果停止了行军,汗水立即在衣服里结冰。所有人必须不时活动腿脚以保持血液循环。

防寒鞋是陆战第一师最为怪罪的东西,而且它也被认为是该师非战斗伤亡的主要原因。在行进时脚部会大量出汗,当行进无法持续而队伍停止时,汗液会沿着鞋内侧鞋垫的边缘结冰。在这个时候,除非能够换掉袜子并且把鞋子弄乾,要不然无法保护足部不被冻伤。大部份时间里,在战斗状况下根本无法办得到。

军医把吗啡和注射器都贴身存放,以免被冻结。血浆必须放置在距离明火一米以内范围,否则无法使用。甚至为了处理伤口而剪掉衣服也有坏疽和冻伤的危险。

这个美军士兵的脚冻得黑紫,并开始溃烂

美军的御寒装备和措施

每个士兵的防寒被服是最完善的,从里到外依次是棉质内衣、法兰绒衬衫、羊毛背心、人造绒外套、带有头套的M1943野战夹克和防风防水的冬季作战裤,最外面是32盎司的羊毛长大衣。

脚穿专门的羊绒滑雪袜、手戴可以扣扳机的羊毛手套,还有几乎彻底覆盖面颊两侧的冬季绒帽。

美军士兵休息时,有专用的寒区帐篷,帐篷内每四人可分到一个自动火炉保暖器,再加上全封闭专用保暖睡袋。

美军后勤部门考虑到寒区作战时热量问题,专门供应了大量速溶果汁、咖啡和热可可,至于巧克力、糖果和糖衣花生葡萄干等则更是数不胜数,还专门从日本的基地运来的真空包装蔬菜。这样美军的战斗口粮就可以兼顾热量和维生素等综合营养,根据测试一份单兵C类口粮即可提供4400卡的热量可以保障单兵在大运动量情况下的热量补充。

曾有志愿军老兵回忆当他们缴获美军战地口粮食用后,感受几乎是一辈子难以忘怀的。

1950年11月23日是西方传统的感恩节,当天在长津湖的美军士兵晚餐有:烤火鸡、炸薯条、牛肉馅饼、沙拉、水果蛋糕,还有一份鸡尾酒(军官则发香槟酒)。

美军还能得到陆战队第1航空联队的空中支援,利用空投补充防寒装备。

美军当时配发的防寒靴
上3图:当时美军的防寒服装

尽管防寒装备如此完善,美军也未能幸免地出现严重的非战斗减员:

比如,在黄草岭1081高地战斗中,陆战一师一团一营战斗伤亡只有47人,但冻伤却有190人。

在该次战役中,美军陆战一师共有7800人(约占总人数的30%)的冻伤(当中有2/3系轻度冻伤,他们失去了手指、脚趾和部分面部;有338人冻死。

由于吃了半结冻的口粮罐头,有很高比例的士兵发生肠胃症状以至于无法继续执行战斗勤务。

上2图:美军尸体的手和腿仍然保持着冻死时的角度

对于装备良好,严寒防御措施非常到位的美军尚且如此,

那对于缺乏必要御寒装备和措施的志愿军第 9 兵团官兵来说更是一种摧残。



志愿军战士对当时状况的描述:

因为气温过低炮管出现冷缩现象,导致70%的迫击炮无法射击。三分之二打出去的炮弹引信失效成了哑弹。手部皮肤和炮弹、炮身黏在一起,一动就会扯下一层皮。

部分手榴弹也因为寒冷的天气而导致导火索无法点燃。

当冲锋号吹响时,很多士兵因为长时间卧在雪地里导致腿冻得坏死,被冻结在地上动弹不得,只能眼睁睁看着美军沿着公路逃走。最后这些志愿军生还者是由团指挥所和医护人员撬开凝固在身上的冰块背下来。

少数还能爬起来的战士,身体四肢也冻得僵硬,无法正常射击冲锋,作战效力大打折扣,直接影响了战斗结果。

行军会出汗,但一停下来汗水就立刻结成冰,直接粘住了皮肤,有些战士为了脱下鞋子,把皮肤都扯了下来。

许多战士趴在雪地里潜伏几天, 脚已冻成冰坨完全失去知觉,皮肉和鞋袜冻结得分不开。一周后皮肉腐烂无法治疗,甚至需要截肢。

把伤员的鞋一拿,脚也掉了下来,另一个伤员把鞋子脱掉了,医生一碰伤员的脚,脚趾头掰下来了,伤员一点不觉得疼。

非战斗减员记录

志愿军第9兵团此役冻伤28954人,冻死1000余人,冻伤严重而不治3000余人,非战斗减员达兵团总数32.1%,远远超过战斗减员数量。

其中,第二十军冻伤最为严重。部分单位经过7天的战斗后,官兵冻伤80%,当中15%人的手脚冻得发黑、里面开始腐烂;20%人的手脚开始发紫,勉强可以行走;30%正在发红肿,较易治疗;能继续执行战斗任务的不超过20%。有些单位甚至出现被冻伤所致坏疽致残致亡。

另外,共有三个连队成建制全员以战斗姿态被冻成“冰雕”死在阵地上:

在西兴里阻击战中,20军59师177团2营6连,全连125人冻死在1519高地。

60师180团1营2连全连冻死在黄草岭1281高地,士兵的手冻结在步枪上无法分开。

新兴里围歼战中,在1221高地埋伏了一夜加一个上午的27军80师242团2营5连官兵,全部成战斗队形冻死在了简易的掩体里。


出现严重冻死冻伤减员的多方面原因

未能补充足够的御寒服装

但由于志愿军第九兵团在战前就接到了先后四次调动命令,所以转道东北后因战事紧急根本来不及等待所有冬装到位就直接进入朝鲜。

20军出发前仅配发了华东规格的2市斤重的棉衣,没有棉帽和棉鞋。还戴着大檐帽,为了御寒而不得不把毛巾裹在头上好捂住耳朵。

26军和27军仅能保证一人一件棉衣或两件棉背心,只有棉帽没有棉鞋。

27军94师《入朝作战总结报告》第17页

在极度严寒气候下,只能将全军半数以上棉被拆开利用其棉花充实衣裤,虽然此时国内竭力提供过冬衣物,但却由于运输能力不足导致其优先度不如武器和弹药等必需品,再加上美军反复轰炸的影响,能够运抵战士们手中的过冬衣物就更少了。

没有足够的手套和棉鞋,手冻伤了扣不动枪的扳机、拉不出手榴弹的弦,脚冻伤了走不了路。

这名志愿军战士的手冻肿了并开始溃烂

没有高寒地区作战经验和思想准备,盲目轻装。

在部队入朝鲜前,有人认为越向南走应该越暖和才对,对朝鲜冬天的寒冷没有任何概念。

因为战事紧急,有些部队为了加快行军速度争取战役主动,把棉衣棉鞋、背包留在了国内。轻装前进。入朝第一天就冻伤800人。

中间那名志愿军战士只穿着单衣

普遍缺乏防寒防冻经验,没有救治冻伤基本常识。

第9兵团官兵大多来自南方,很多人还是第一次看到雪,缺乏在极寒天气下生活经验。当时许多手脚冻伤的士兵,获得烤火的机会就把手脚凑到火堆边,不知道应该先用温水解冻,马上烤火伤害很大,加剧了冻伤伤情。

20军58师炮团和26军231团干部盲目号召脚部冻伤的战士用热水泡,使得不少原本冻伤较轻的官兵因处置失误而加重了伤情,从而彻底失去了战斗力。

志愿军官兵睡觉大多是直接躺在雪地里,没有保暖睡袋和帐篷等御寒装备,又不懂得挖雪洞或筑雪屋。帽子袜子和衣服上的积汗冻成冰,会带走体表温度,大多数时候没多余的更换、也不能生火烘干和取暖,冻得睡不着无法得到充分休息,人体抵御力下降,导致出现冻伤甚至在睡眠中冻死。

志愿军战士在雪地上露宿
这两名战士疑似冻僵了

食物严重缺乏,没有热食。

因为补给线被美军空袭破坏严重,只有约25%的物资运到前线,补给十分困难。

前期入朝的部队只有大饼、馒头、窝窝头等干粮,这些食物在零下二三十度天气下早已冻得象石头一样硬,无法吃下去。有的部队一两天只能吃上一顿结冰的高粱米。

27军81师《咸南战役总结报告》第11页 -242团

后来推出了炒面,每个战士一次最多只能携带5到7天的分量,但后勤补给不是每次都能及时,吃完后也无法在人烟稀少的长津湖地区就地筹粮。情况最糟糕的第94师,曾出现过连续几天没饭吃的情况。

正在吃冻土豆的志愿军战士
没有热水,只能用雪块伴着炒面

在强行军或激烈的战斗中,有一些战士因冻饿体力消耗到了极限而昏迷,甚至死在阵地上。

还有就是,由于美军始终掌握了制空权,为了防止被敌机发现和袭击,前线部队严格控制使用明火。没有篝火就没法加热食品,也没有热水喝,志愿军官兵往往十来天吃不上一顿热食,无法补充每天的消耗、抵抗严寒所最需要的热能。

很多时候,志愿军官兵都是吃一口炒面,再抓一把地上的积雪解渴。这样直接食用未加热的冰雪,会带走人体内核心热量。

有时候连炒面也没得吃,只有用冻土豆来充饥,而且要先在怀里捂两个小时、才能拿出来一小口一小口地吃。

很多战士因吃这些冰冻的食物得了肠炎、痢疾。

美军的记录也侧面反映了志愿军的一些情况。

美军官方战史中就曾记录缴获第9兵团的一份战地文件,里面写道:"由于食物、居住设施不足和严寒,发生了一万多人的非战斗减员。

美军一份史料中记述:“中国人在地面战斗,空袭,及严寒的天气里伤亡巨大。由于没有适当的御寒服装,志愿军的战斗力因为大批士兵被冻死冻伤而被严重削弱。大部分中共军队耗光了在过江时随身携带的弹药,而且食品也供应不上。

美军战史记载:12月7日,陆战1团1营A连开始进攻1081高地,出乎意料的是中国士兵却没有开枪还击,当冲到山顶才发现,一整队士兵全部冻僵在阵地上,仍然保持着战斗姿态。

我们攻击时并没有这么激烈,造成中国军队这么大的伤亡。班长根据他们铁青的肤色和无血的肢体推断说,很多中国士兵在我们的空袭和炮击前已经被冻死了。有些尸体三三两两抱在一起,估计他们是想借别人的体温维持生命。

但战争并没有结束,在继续前进后不久,遭遇到另外的一些中国士兵,虽然这些人还都活着,但是他们却均已负伤,不是战伤,而是冻伤。几乎没有一个完好的,可这些士兵仍旧呐喊着端枪冲了上来。

一个美国老兵回忆描述:“在照明弹下,他们朝我们冲过来,我不知道他们在雪地里藏了多久,看到他们穿过一条冰冻的河流,河上的冰层刚刚被我们的大炮炸碎,河水冒着水汽。中国士兵淌水上岸后,他们的裤腿湿透很快就被冻住了。他们跑起来十分僵硬缓慢,因为他们无法弯曲双腿。他们的武器很差,没有炮兵掩护,枪似乎也冻结了。他们看起来像移动中的硬木头。一些“原木”在中途倒了下来,但更多的“原木”还在移动,炮击根本无法阻止他们。

感觉我们的装备对于我们的生活条件来说非常糟糕,直到我们看到眼前的中国死者。他们都没有鞋或袜子。许多人只穿着帆布鞋,其他人的脚是用破布包着。他们的脚都冻僵了,肿得又黑。很难相信那些人甚至能走路,更不用说攻击我们的阵地了。

美陆战一师作战处长曾说:“如果中国人有一定的空中力量和后勤保障,陆战队肯定一个也别想活着跑出来”。




user avatar   su-kuang-5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看到旧照片里,我爷爷姥爷帅的秒杀很多明星啊!你们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年轻的时候长什么样子呢?请放上旧照片。
user avatar   Sssin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看到旧照片里,我爷爷姥爷帅的秒杀很多明星啊!你们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年轻的时候长什么样子呢?请放上旧照片。
user avatar   cao-zhe-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难民不是移民,中国显然不应该接收任何形式的难民,难民经历了太多人性中的极端状态,人性中的残忍被激发的更多,再加上宗教与战乱因素,为了生存难民的底线会更低,为了生存难民不惜恩将仇报、鸠占鹊巢,其对于稳定的社会有巨大的破坏性。

—————————————————————————————————

难民如果席卷欧洲,欧洲没落,欧洲储备的大量人才,中国要做好准备。

中国要为未来潜在的优秀移民提前做好准备,所有移民至少符合以下标准:

1、接受归化。接受中国法律、传统和习俗的归化,华文参加水平考试;放弃原有的宗教信仰。进行郑重的归化仪式,宣誓并视频记录这一过程。

2、有一技之长,科学技术领域优秀人才优先。优秀人才需要中国指定科研、技术或教育机构进行鉴定。

3、身体健康,无传染病。

4、在移民中国之前,没有触犯过法律(以中国现行法律为准)。

5、符合以上四条者,到中国后需要数年的准备期方可有资格加入中国国籍。

6、6岁以下健康儿童(以中方骨龄测定为准),以及符合1至4条相貌姣好的25岁以下女子。

7、宗教类神职人员、有反华行为及反华言论者禁止移民。

——世界上没有无条件的爱,以上是移民的标准。


——————————————————————————————————

另外,中国作为一个各种人均指标都较低的国家,按照“谁提出问题,谁解决一部分问题的原则”,哪个国家指责中国多,哪个国家就应该帮助中国解决一部分问题。这些国家要真金白银的给中国出钱,不出钱不帮助就别BB,还要中国人自己勒紧裤腰带独立自主的自己解决。美国作为经常指责中国的国家,我觉得美国应该尽力帮助中国,比如至少接收中国1个亿的“难民”,如果美国接收不了也不想出钱,最好闭嘴。




        

相关话题

  月薪一万在杭州能过什么样的生活? 
  成龙为了自己的事业能有多拼?你的人生中有这么拼过吗? 
  作为一个中国人可以对成吉思汗的功绩感到骄傲吗? 
  一个人蠢起来能有多蠢? 
  对穷游的穷人说「那么穷,别到处浪了」有道理吗? 
  如何看待外卖小哥被女店员连续4次扇打 拿头盔猛砸对方? 
  分手后找过前任,或者被找过么,大多是什么心态? 
  热爱文科的同志们,为什么你们最终选择了理工科作为职业? 
  2020 届的就业形势很严峻么,今年参加秋招感觉压力很大,应届生知友们情况如何? 
  一家人颜值都高是什么样的体验? 

前一个讨论
为何崇祯会在最后平反魏忠贤?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凌晨3点偷东西,4点救落水姑娘的三个小伙?





© 2024-06-2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