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语作者圈里, 一般认为后期德国坦克设计的缺点主要在于过于重视火力和防护, 以及过于注重质量, 从而忽视了数量。 至于所谓德三装甲车辆设计 "水多加面, 面多加水" 的传闻 (追猎者,三号突击炮等装甲车辆对此暂时蒙在鼓里), 基本上纯粹是来自国内德黑发明的传言 (哪怕是国外德黑评价虎王, 用的也是 "overloaded" 一词)
大凡在知乎上看到有人说到德三的装甲车辆设计怎么怎么 "浪费吨位" 的时候, 我纳闷咋没有人提追猎者啊。
至于虎豹 40-50+吨级别的吨位, 咋没人认为重量同样为 40-50+吨级别的 KV-1, KV-2, KV-85浪费吨位了。
顺便总能看到有某些人发明 "虎式在1942年的坦克战里不堪一击的" 以及 "虎式坦克浪费吨位, 实战打不过也击毁不了KV-1" 的神论
来看看KV-1的正面装甲在面对88炮和85炮时的表现
还有德黑发明的谣言: "黑豹直到诺曼底战役时一直数量稀少, 黑豹坦克只配给重装甲营"
以及什么 "长75比短88昂贵, 浪费资源"
-在, 看看Production Costs ?
还有这种
来看看虎王坦克搭载10.5cm L/68主炮的方案
至于Wa Prüf 6所表达的担忧
可能的布局变化, 采用了分装式弹药从而导致主炮射速的降低, 以及增加第二个装填手的必要性。
除了虎式坦克以外,德国坦克超重的直接原因,是在不增加额外生产工艺的前提下,简化工艺,提高生产性。
看起来很矛盾,但却是事实。
从豹式坦克开始,豹式的车体架构成为后续德国坦克设计的母型,无论是虎王,还是豹2,还是E-50/75等图纸车,其部件位置设计和零件规格几乎是一样的。这实际上是一种更为领先的流水线理念,比苏联的允许各个工厂对基本设计有小的改动、以及美国的外表一样内部零件不一样(比如装汽油和柴油发动机的谢尔曼)更先进。
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无论是重型坦克还是中型坦克,只要在这个设计的基础上简单的加减装甲厚度、火炮口径就可以。甚至还有为了生产性放弃线形优化的情况:比如虎王的炮塔就有100毫米的保10洁圆形版和180毫米的亨舍尔平面版,很明显圆形的炮塔加工起来需要工时更多,所以除了最初一批以外,后来全部采用了180毫米的平面炮塔。
便于修改设计的第二个例子就是猎虎。车体基本完全按照虎2的设计,仅仅拉长了一点,然后加了对负重轮,这就是猎虎的车体了,几乎所有车体部件和常见易损部件都可以与普通虎王互换。
即使是虎式这样在设计的时候就没考虑到通用化标准的坦克,在后期生产中也大量采用豹式的部件,比如最直观的全钢负重轮,两者基本一样,这种负重轮还用于更重的虎王。
单纯就设计思想来说,这种全面的零件通用化实际上是一种进步,是德国军备系统对战争前期让各个厂家各自为政的一种反思。超重问题对德国工业系统来说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只能说豹式的基本设计太成功,可以很方便的在其基础上加加减减,考虑到豹式本身就重达46吨,所以后续坦克都显得超重也就很正常了。
wait...這個地方不是割讓給蘇聯了嗎?現在屬於俄羅斯啊。
說話確實硬氣,一般來說俄羅斯也不會去打芬蘭,但是上趕著當小醜這不好吧...
還有,蘇芬戰爭主力不是烏克蘭人?
不會忘了和蘇聯簽的協議內容了吧?主動撕毀協議,美國也不會當你是正常人啊...要是俄羅斯先背刺也就算了,主動搞事情是瘋了?就不能悶聲發大財?
當領導人不用學歷史和地理?
问题是现在的驱逐舰的火炮的穿深不够,怎么洗也不太可能洗的动装甲战列舰,诚然二战战列舰的主炮命中率是低,但是现在的驱逐舰薄皮大馅但凡命中一发半穿弹都可以造成重创,我觉得驱逐舰还不如靠着机动去雷击战列舰比较有把握(不让带导弹,鱼雷应该会带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