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果没有美国的参战,二战时日本会击垮中国吗? 第1页

  

user avatar   shi-feng-60-5 网友的相关建议: 
      

高票答案难不成是穿越了么?这是活在上世纪30年代的低调俱乐部文人吧?

抗日战争打不下去的不是中国而是日本,正是因为在中国战场不断失血导致的经济崩溃,日本才不得入侵越南抢粮度荒,并进一步引发美国对日制裁,对日制裁则引发日本偷袭珍珠港。

侵华战争打不下去了去入侵越南,入侵越南被制裁就去偷袭珍珠港。这才是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的逻辑线。

日本学者纐缬厚在其《何谓中日战争?》一书中说:

可以说,当时的处境是,面临注定的战败,虽然想要撤军,但已深深陷入泥沼而不能自拔,最终陷入了持续损兵折将、加剧国力消耗的困境。“中日十五年战争”自以柳条沟事件为起因发生的九一八事变开始,经卢沟桥事件而发展为全面战争,耗尽了日本的主要战力,国力亦疲惫不堪。在战争之初,中国不堪一击以及压制论弥漫了日本政府和军部,舆论界和媒体也大肆宣扬对中国的战争必胜。在这样的国内舆论形势下发动了侵华战争,陷入了如同美国对伊拉克战争一样的泥沼。为了摆脱这一困境,当时采取了对东南亚地区武力进攻的对策,并由此引发了对英美的战争。总之,对英美的战争,可以说是作为中日战争的延伸而启动的。

那么,日本究竟面临怎么样的困境呢?

企划院对经济国力的判断就极为悲观。我国国力于1938年度达到最高水平,1939年开始下降,在日中战争第三年就处于严重状态。 不管陆、海军的武器装备生产如何增长,基础国力还在不断下降,国家计划没到日中战争第三年就开始破产。

——《大东亚补给战》

作为工业生产核心的钢:

钢铁工业由于矿石、生铁和废钢铁不足,10-30%的炼钢、轧钢设备停工待料。钢材尤为不足,减产30%。

——《大东亚补给战》

而最要命的粮食,情况最为凄惨:

日本为突然表面化的国力穷困状态而苦恼着。寄以极大希望的扩充生产力计划已正式开始执行,而实际完成情况仅仅为计划数的80%。电力不足、严重的米荒一齐袭来。

在东京各警察署管区内,许多人家的米谷保存量降到平常需要保存量的一半以下。警察署长亲自和粮商一同为买米而奔走,并采取了每次出售限制在二升以下的办法。

39年在东京和大阪等城市,粮荒表现的尤为严重,市民每次的购买量被限制在二升以下。粮食问题造成民心极度不安,发展成为阿部内阁倒台的最大因素,接着组阁的米内内阁任然为此问题而苦恼,直到1940年5月,每次内阁的阁议仍“总是议论米的问题”。

——《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

为什么这么惨?一方面是为了应付战争需求输入大米(从台湾、东北和朝鲜)大幅度降低。1938年为225万吨,1939年为145万吨,1940年只剩下48万吨。一方面日本本土农业生产受到很大破坏。1937~1941年间,农村劳力减少了207万人,农业用地减少了237774町。1940年稻米较前5年的平均产量减少了431.5万石;而1941年的产量又较1940年减少了578.6万石。

1941年日本实施的配给制规定,成人每日口粮定量330克。配套颁发的“白米禁止令”,即要求糙米和精米混吃。这个配给量甚至已经低于中国灾荒年时代的标准。很多人宣称日本是为了石油才去打太平洋战争。实际上相对于石油,饥饿才是日本最为迫切的危险。为了解决口粮问题1940年日本花了2亿日元外汇从越南进口大米。

2亿日元外汇对于当时的日本是个什么概念呢?当时的美国驻日大使约瑟夫·格鲁在回忆录《使日十年》中说,在1941年10月:

可以利用的外汇,总数约为2万德国马克,需要付外汇的契约到期时,日本政府势必拖欠。

你没看错,2万,不是2亿!

因此,对于日本来说,1941年最严重的问题并不是美国的禁运,而是即使美国不禁运,日本也根本没钱去购买米和油了。这也是日本冒险入侵越南的根本原因。

何况日本要买的仅仅是米和油吗?铁矿、矾土、橡胶、铅、稀有金属乃至硫酸,日本每样都主要或完全依赖进口。而在1941年10月,日本总共只有2万德国马克的外汇用来购买这些。

什么是绝境?这就是绝境。不然你以为鬼子真不知道老美惹不起么?

要继续侵华战争,日本唯一的出路是美国把日本列入租借法案。

好吧,你干脆说东条英机是罗斯福他爹好了。

所以日本选择了一条非常有日本特色,符合日本思维的道路:用一个更大的危机来掩盖现在的危机。

美国历史学家彼得·利伯曼(Peter Liberman)有一本著作叫《征服合算吗?》。书中指出,一个国家征服另一个国家能增加物质资源,进一步增强其经济基础。对占领者来说,这些新增资源的多少是变化不定的,它依赖于被占领国的经济发展程度和占领者严加管制的意愿。战争期间只能维持生存的农业国是没有什么资源可被占领者榨取的。被占领国要具备相当程度的现代经济成分——特别是工业化、有效的运输和信息等基础设施,这样占领者才有利可图,否则,剩余产品太少,汲取费用太高。入侵时的战争破坏程度也影响占领者的获利前景,因为恢复现代工业所需的时间取决于损失的大小,因此也影响着占领者的汲取能力。至于占领者,利伯曼发现,其限制条件是是否打算积极无情地捞回征服成本。“占领政府”的经济汲取率不可避免地低于本国政府控制时期。如果占领国不愿意强迫被占领国服从,那么汲取率将降到零。占领者必须试图通过严厉的镇压迫使被占领国屈服,尤其是被占领国民族主义情绪特别强烈的时候。

利伯曼研究得出,1937至1945年日本占领中国,维持占领的费用庞大,而从这些支离破碎的占领地区汲取财富和资源的前景暗淡,且贯穿战争之始终。中国当时现代经济部门极其不发达,以至于不能快速产生回报;其通信设施落后,以至于不能执行高压政治;民族主义力量又是如此强大,以至于日本占领者不支付巨额镇压费用就无法进行经济剥削。而这巨大的消耗仅仅3年时间就压垮了日本经济,迫使日本不得不寻求更加极端的军事冒险。

从历史事实来看,日本是在对亚洲的战争中,尤其是在对中国的战争中战败了。也就是说,日本战败,根本上是由持续不断的所谓“中日十五年战争”(1931年9月---1945年8月)的长期战争所决定的。

——《何谓中日战争?》

最后,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论持久战》。虽然我怀疑知乎有多少人看过《论持久战》。

从社会行程说来,日本已不是兴旺的国家,战争不能达到日本统治阶级所期求的兴旺,而将达到它所期求的反面——日本帝国主义的死亡。这就是所谓日本战争的退步性。

日本国度比较地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日本统治者想从战争中解决这个困难问题,但同样,将达到其所期求的反面,这就是说,它为解决这个困难问题而发动战争,结果将因战争而增加困难,战争将连它原有的东西也消耗掉。

它是快要死亡的帝国主义,它已处于退步时代,不但和英灭印度时期英国还处于资本主义的进步
时代不相同,就是和二十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日本也不相同。此次战争发动于世界帝国主义首先是法西斯国家大崩溃的前夜,敌人也正是为了这一点才举行这个带最后挣扎性的冒险战争。所以,战争的结果,灭亡的不会是中国而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统治集团,这是无可逃避的必然性。

日本在中国的掠夺虽然不能说它绝对不能有所成就,但是日本资本缺乏,又困于游击战争,急遽的大量的成就是不可能的。

日本威胁南洋和威胁西伯利亚,将较之过去更加严重,甚至爆发新的战争。

今日中国的军事、经济、政治、文化虽不如日本之强,但在中国自己比较起来,却有了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更为进步的因素。中国共产党及 其领导下的军队,就是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中国今天的解放战争,就是在这种进步的基础上得到了持久战和最后胜利的可能性。中国是如日方升的国家,这同日本帝国主义的没落状态恰是相反的对照。中国的战争是进步的,从这种进步性,就产生了中国战争的正义性。因为这个战争是正义的,就能唤起全国的团结,激起敌国人民的同情,争取世界多数国家的援助。

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双方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战争就是这些特点的比赛。这些特点在战争过程中将各依其本性发生变化,一切东西就都从这里发生出来。这些特点是事实上存在的,不是虚造骗人的;是战争的全部基本要素,不是残缺不全的片段;是贯彻于双方一切大小问题和一切作战阶段之中的,不是可有可无的。观察中日战争如果忘记了这些特点,那就必然要弄错。

user avatar   yu-peng-3-53 网友的相关建议: 
      

1940年1月,日军大本营会议上决定,假如对华谈判在6月前没有缺取得进展的话,到了8月,无论如何都要从中国撤军,仅在上海北平和天津保留少数兵力

这是历史真实存在的


user avatar   shinianhanshu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战争是为政治服务的,而政治又是为经济服务的,脱离了经济的大环境单纯的对双方的军事力量进行比较,往往会得出似是而非的结论。

1.日本侵华的背景

我们把时间定格在1936年。

受“大萧条”的影响,资本主义世界一片狼藉。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虽然夺取了东北,却并没有缓解国内的危机,反而由于准战时体制而丧失了危机后相对稳定的时期。原有的矛盾和新的矛盾结合,危机更加严重。

到1936年,日本军费支出接近财政的一半,那么用于民生的部分必然被压缩。受准战时体制的影响,经济发展全面向重工业倾斜:

与此同时,还有经济危机带来的通货膨胀。

农民因为抵御风险的能力差而大规模破产,殖民地对本土的粮食输入压低了粮食的价格,加速了这一过程。农民破产以后不得不进城寻找工作,失业人口上升,工资下降:

虽然掠夺了大量的殖民地,但中下层并没有从中获取什么好处,反而由于危机的扩大而日渐贫穷。他们迫切要求改变自己的地位。虽然日本共产党在1928年被取缔,但社会矛盾的激化使得工人运动仍然此起彼伏。1931年发生工潮2450起,参加者15.4万人,而1937年仅上半年就发生工潮1455起,参加者达18.1万人。

然而由于日本从产主义运动的领导力量在法西斯的压迫之下十分弱小,内部也陷入了分裂和内讧,无法形成一个有力的领导核心,不足以领导工人运动取得胜利,共产主义事业发展缓慢。

面对危机,不能诉诸于共产主义,就必然诉诸于法西斯主义。

法西斯主义要求通过扩大殖民地的方式转移矛盾,而共产主义要求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存在的问题,所以法西斯主义对共产主义是极端仇视的。对于二战,只有中国有”反法西斯战争“这一说法就源于此。

为什么只有中国采用“反法西斯战争”这个说法? - 马前卒的回答

上层因为获取到了足够的利益而偏向于稳定,但下层却因为需要更多的利益而偏向于激进,日本所谓”下克上“就是这种思想的反应。对于大资产阶级来说,法西斯是同路人,而共产党可就要了亲命了。面对中下层的利益诉求,面对一次又一次的”下克上“,上层往往予以忍耐。无他,如果处理和镇压,就会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结果就是共产主义的全面扩张。在上层的纵容和默许之下,法西斯主义不断的扩张。

二二六兵变是矛盾的一次总爆发,虽然兵变本身失败了,可是兵变的诉求却实现了,法西斯主义全面上台,日本全面侵华已就进入了倒计时。有些人总是嘲笑日本人战略上的短视,如果如同消化台湾一般消化东北,进而蚕食中国,后来的失败大可避免。然而这些道理日本的上层也都懂,只是国内的矛盾已经等不及了。


2.禁运前敌我情况与战略方针

日本是个工业大国,虽然跟欧洲国家不能比,可在东亚也算是鹤立鸡群。工业国对农业国的战争基本上是毫无悬念的,花式吊打。

但日本是个资源小国,国内所需的战略资源极其依赖进口。欧美对日本禁运以前,日本油料的产量与进口量如下:

可以看出,日本的石油90%以上依赖进口。而石油除了可以做燃料,还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合成纤维,化肥都依赖于石油。苏联在的时候,朝鲜依靠苏联的石油过的很滋润,后来大家都知道了。可以说如果断绝了日本的石油进口,日本的工业将全面退化,完全没有能力发动战争。而战争期间石油消耗量上升,对于以来进口的日本人来说财政压力是很大的。日本为了石油简直发了疯,拼了命的玩人造油,然并卵,产量少的可怜。

其他战略资源的自给率也不高: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十分落后。然而对于农业国来说,城市不过是一个行政中心,战争所需要的资源都分散在农村。所以对于这样的国家来说,占领了重要城市并不能消弱其战争潜力,也就不存在一击致命的可能。中国广阔的领土和众多的人口提供了回旋空间,使得战争可以持续下去。

所以对日本来说,战争的最好方式是速战和决战,短时间内打垮反抗力量,然后从容的消化占领区以缓解国内的矛盾。而对中国来说则要反过来:

我们的战略方针,应该是使用我们的主力在很长的变动不定的战线上作战。中国军队要胜利,必须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迅速地前进和迅速地后退,迅 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这就是大规模的运动战,而不是深沟高垒、层层设防、专靠防御工事的阵地战。这并不是说要放弃一切重要的军事地点,对于这些地 点,只要有利,就应配置阵地战。但是转换全局的战略方针,必然要是运动战。阵地战虽也必需,但是属于辅助性质的第二种的方针。在地理上,战场这样广大,我 们作最有效的运动战,是可能的。日军遇到我军的猛烈活动,必得谨慎。他们的战争机构很笨重,行动很慢,效力有限。如果我们集中兵力在一个狭小的阵地上作消 耗战的抵抗,将使我军失掉地理上和经济组织上的有利条件,犯阿比西尼亚的错误。战争的前期,我们要避免一切大的决战,要先用运动战逐渐地破坏敌人军队的精神和战斗力。

所谓的积极抗战,就是摸准敌人的命脉,给敌人的根本之处以打击;所谓的消极抗战,就是等敌人打上门,被动的反抗。所以抗战的主力不是死的人多的一方,而是实现战略方针,给予敌人有效打击的一方。

3.美国无视东亚的情况

美国对日本军需品贸易占全部对日贸易的比例1937年为33.5%,1938年和1939年为34.3%。1940年为38.7%。日本的石油、钢铁、飞机、汽车等重要战略物资绝大部分是从美国输入的。日本在侵华战争头三年中消耗汽油4000万吨,70%是美国供应的。

1941年后,美国对日本禁运,日本的油料占有量跌至禁运前的四分之一:

日本的石油储备只能维持几个星期,近卫文磨首相一筹莫展。要维持日本战争机器的运转,看起来他唯一的办法是向美国屈服。于是近卫首相通过美国驻日本大使给罗斯福总统递交了一封信。信上说,如果美国停止武装蒋介石,不再继续修建太平洋的防御工事,并且帮助日本天皇解决能源的输入问题,日本将在解决中国问题之后,从中国撤军,并且保证美属殖民地菲律宾的中立。

可以看出,如果美国无视东亚,不与交战双方通商,日本的工业就会因没米下锅而完全崩溃,侵华战争根本就打不起来。即便是日本强行侵华,也不过是两个农业国的战争,无非是复制万历朝鲜之役,都用不着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占领武汉轰炸重庆也都是无稽之谈。

很多人说常公不宣战是怕失去美国的援助,事实上断绝了与美国的贸易,先死的一定不是中国。不宣战,只不过是孙子当习惯了,打我没关系,不打我爹咱们还是朋友,庚子赔款还可以继续。

4.美国持续与日本贸易而不参战的情况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美国不希望日本独占中国而对日本实施的禁运。日本为了获得战争所需要的资源,只能将目光转向东南亚。而东南亚是英美的势力范围,把手伸进东南亚,必然引起英美的反弹,战争依旧不可避免。而如果停止战争,那国内的矛盾必然激化。不打是等死,打是找死。于是日本孤注一掷,先下手为强偷袭了珍珠港。很多人拿这一事件嘲讽日本的战略短视,并认为如果日本不惹美国就不会导致后来的失败,完全是一厢情愿。

就像有很多人不理解古代臣民为什么会听从君主一人一样,我们现在的哪些制度或做法会让后人感觉不理解呢? - 知乎用户的回答

如果美国持维持对日本的贸易,那么日本自身的情况就和1941年1月之前类似。(下文数据与上文来源不同,统计口径也不同,有些军费实际上是算在行政费用下面了,不影响问题说明)。

战争开始的时候,日本资源贫乏的弱点就暴露出来了。为了维持战争,日本对战略资源采取了限制消费和加大进口量等措施:

巨额的进口造成财政支出飞涨:

可以看出,侵华期间日本的军费是持续膨胀的,至1940年已经达到了中央财政的一半。为了应付膨胀的军费,日本政府不断发行国债。而国债的数量也是一路上扬,1940年时已经接近财政支出的40%。而这些国债几乎都是在国内消化的。战争前后,增发货币50%,可以想象日本本土通货膨胀有多可怕。但这扔不能维持战争的需要,1938年夏,日本运出了价值9500万美元的黄金,而这笔黄金也不过只能支持到过年。

为了填上这个无底洞,日本政府还采取了加税的手段,1938年设置了中国事变特别税,1939年修改了这个特别税,1940年又大规模修改中央和地方税制,对收入地位的人民大众也征收所得税。

为了应对战争,政府大力扶持军需产业,使得军需产业的利润急剧提高。资本为了追求高额的利润,迅速向军需产业转移,成为了经济的支柱。日本发行的《陆军军备的充实及其精神》中说:我们只要想到将陆军年年消费数万万元的军费即时停止,我国的经济将陷于怎样的命运时,就可以了解现在军事费怎样发挥生产的效果吧。

为了保障战争的需要,于是1938年6月起,日本政府对羊毛、棉、人造丝等产品进行出口限制;1938年8月制定了国家总动员法,在金融、产业和国民生活等一切方面强制建立总动员体系。

相应的,轻工业产值迅速下降,中小企业大规模破产:

中小企业为了苟延残喘,只能不断压榨工人。

而农业也并没有好多少,日本农民承担了大量的兵役和赋税,劳动力减少,生产成本增加,失地现象严重。战时化肥厂改为炸药厂导致化肥产量不足不足造,粮食产量也跟着下降。1938年稻米产量较1937年减少了4735000担。为此日本政府于1937年制定米谷应急措施法,38年制定土地调整法,到了三九年终于制定了米谷配给统制法,开始实行粮食配给制,日本人民实际上是处于饥饿状态。

企业破产、农民失地带来大量的失业人口。日本工业服务员工人不过1200万,失业人口就达到130万,工资也不断降低:

日本采取了种种对策应对事业,然并卵。通胀、失业、税收增加、工资降低,使得日本国内矛盾不断激化,工农运动不断爆发,共产主义思想抬头。1938年上半年罢工事件共593起,参加罢工者有35000人,农民与地主的冲突2999起。1938年下半年至1939年上半年,日本罢工事件统计如下:

以上数据说明:日本为了战争正在逐步压榨国内的潜力,经济进入了恶循环。这种消耗是不可持续的,再庞大的经济体也扛不住这样的持续放血。日本只能越战越弱,不会越战越强。

实际上,1938年底,武汉和广州失守之后日军的攻势已无以为继。这并不是说它不能从军事上打倒常公的政府军,而是打倒了常公也并没有什么意义。

日本人口不过七千万,1945年投降时总兵力720万,其中400万是本土临时武装起来的玉碎军团,并没有什么意义,实际有战斗力的不过300万左右。即便动员了300万士兵,也无力控制广大的农村。而士兵的动员量增加,消耗的战略资源也会增加,别的不说,粮食就不够吃。实际上,1938年底中国战场上只有一百多万兵力时,日军兵源已显疲态。

太平洋战场上日军表现出来的动员能力实际上是最后的疯狂,实际上是加速了自身的灭亡。而在中国战场上,不到万不得已的地步,它是不敢这样做的。

日本人来中国是为了过上好日子的,不是来献爱心的。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将强对占领区的控制和掠夺,就是占领一地巩固一地消化一地。如果不能及时获取占领区的资源,那么不但占领毫无意义,自己也会被放血而死。

然而敌后游击战却如火如荼:

对于占领区,日军只能占领城市。而对于农业国来说占领城市除了消耗兵力驻守之外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收获,不足以缓解日本的恶劣的经济。只有控制了农村才能获得经济增长所需的原材料和倾销商品的市场,才能增加自身的战争潜力,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

常凯申虽然是政府军,但抵抗比较消极,有很强的妥协性,而且对占领区没有太大的影响。而共党就不一样了,活跃在心腹之内,占领区一天无法巩固消化,本国经济就一天不能走上正循环,长此以往,日本必亡。所以常凯申不过是癣疥之疾,共党实乃心腹大患。

1938年底,日本迅速改变战略,对重庆政府存而不灭,诱降为主,偶尔敲打敲打,主要力量转向敌后的游击区。

那么结论就明确了:

常公作为一个准法西斯政府,在反共方面和日军是天然的同盟。实际上面对日本的诱降,常公表现出了极大的暧昧,只不过陷于国内舆论和美国的压力,始终无法达成共识。如果没有了美国的压力,常公议和的概率会大大提高。
如果常公不议和,也不过是敲打式的战斗,轰炸不会扩大,因为炸也并没有什么用。
日军限于资源无法扩大军队规模,兵力不足又反过来制约着对华北的控制,无法控制华北就无法获得更多的资源,形成了恶性循环。只要共产党一天存在,这个循环就不会被打破。日军不是亡于国内的矛盾,就是如同太平洋战场一样做大规模的动员,然后殊死一搏,后者的概率也许会大一些。
在这种情况下,历史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只是我们取得胜利的时间会长一些。

相关问题:

八年抗战里,37,38年,国军虽英勇但节节败退。为什么日军没有一鼓作气打下去,而是让战争转为战略相持? - 知乎用户的回答

user avatar   jiang-meng-shan-3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出口转内销系列——在这个问题下回答被删,转移到文章备份,而现在嘛……我又回来了!

您在问题「如果不存在美国,二战时日本会击垮中国吗?」中的回答已被删除,原因是:「知乎是你爹」。

说起美国人在抗战时期,特别是抗战初期的作用,Г·А·德波林主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讲30年代的前几卷列出了一些非常有趣的数据。我试着把他们整理了一下。
仅1937年,美国就向日本出口了550万吨以上的石油、价值1.5亿多日元的机床。
1938年,日本进口的34.4%来自美国。
1939年美国对日废钢铁出口比起1938年多出9倍。
1932-1939年,日本年度进口铝的18%、铅的45%、石油与石油产品的75%、铜的90%、废钢铁的70%来自美国。
1937-1939年,美国对日出口的70%以上是军用物资和战略原料,总额达5.1亿美元。
日本从美国进口的商品中,石油与石油产品占37.4%、机床和设备占20.8%、军事技术装备和陆海军装备占21.7%。
为了不给一些人撒泼打滚,顾左右而言他的余地,冯玉祥的那段话我删掉了——等等,我还不删了,瞧“基督将军”难得说两句美国人的坏话把有些人气的跟死了爹妈似的。

当灌满美国汽油的日本飞机向中国的和平居民投下用美国钢铁制造的炸弹时,苏联给我们运来了武器弹药和志愿飞行员,帮助我们顶住日本侵略者,我亲眼看到一些受伤的苏联飞行员死在中国的野战医院里。是美国人一直把钢铁和汽油卖给日本,而把药品卖给中国,以便医治他们的炸弹所造成的创伤。现在请你们想一想,谁是中国人民的真正朋友。
——冯玉祥

当然,单方面引用苏联说法,确有不公正之嫌。

诺,下面引自日本军方(自卫队)官方史《大东亚补给战》

公职人员也减薪10%。日本现在约有大学1,000所,当时只有50所,但大学毕业生仍找不到工作。中小银行纷纷倒闭,农村农产品跌价,我国传统出口商品生丝难以出售。农村贫穷之极,“出卖女儿”比比皆是。铁路货运量减少20%,船舶有10%停泊码头无货可载。中小企业大批倒闭,失业者充斥街头。钢铁生产水平很低,年产120万吨,虽进入昭和时期因金融、经济危机而无法增产。这一产量仅相当于美国的1/30,德国的1/8。
(日本)石油主要从美国进口,美国向日本提供的石油仅占其供应能力的1/25。

而侵华战争打起来之后呢?

我国(日本)出口棉织品和生丝等物资,进口工作母机、石油和废钢铁等战略物资,以发展作战能力和国力。
石油95%依靠进口。其中,70%从美国进口,15%从荷属东印度(印度尼西亚)和英属婆罗州进口。其余则从库页岛等地进口。
其次,工作母机是兵器之母,是产业之母,也是我国工业的最大弱点。如图所示,日中战争爆发时,国产与进口的工作母机各占一半。(侵华)战争是在兵器和飞机的核心生产设备——工作母机(机床)如此缺乏的情况下扩大的,当事人为采取对策伤透了脑筋。

那时,我(日本)产业界只能增产有限的工作母机。 因此,我国立即采取紧急进口措施,组成采购团派往美国,并增加驻美技术官员。采购团在美国基本上达到目的以后,于1938年2月2日回国。
政府向增加设备的兵工厂和飞机工厂发放贷款。(“自由贸易”、“自由贸易”)

铁矿石也是88%依靠进口和从海外运进。其中,90%从英属马来亚、海峡殖民地和中国进口,部分则从满洲和朝鲜运进。1928年生铁产量才超过100万吨(现在的钢材年产量约为1.07亿吨,居世界三大产钢国的第二位)。当时我国主要用平炉炼钢,在生铁里掺进50—60%的碎钢进行冶炼。日本的产业史很短,废钢缺乏,70—80%的废钢从钢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工业国美国进口。1940年9月,美国对日本实施钢铁禁运。

铜、铅和锌是生产枪、炮弹药必不可少的。昔日产铜国日本在昭和时期也只能一半自给。1940年铜的需要量最大,达23.4万吨,而我国的1943年最高产量仅12.3万吨。半数铜是从美国、加拿大和中南美进口的。
锌1940年的自给率为40%;铅1935年的自给率仅8%,至1940年也只达到20%;其余全部依靠进口,其中一半来自美国。
因此,官民共同努力争取锌、铅自给,所产锌、铅在1941年以后可满足我国的最低需求。

最后,在“大日本帝国”去欺负一个派系林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国都要被美国人把持命脉的悲哀现实中,日本人只能在《大东亚补给战》不情不愿的碎碎念:

我国(日本)重要资源都仰仗进口,特别是依靠从美国进口。因此,“国防”也就靠不住了。


而国民政府对于美国人(还有英国人)为日本的战争机器出了多少力,最起码嘴上不说,自己还是心知肚明的,至少有人给他们提过醒。

9月11日,中国国民政府驻国联代表团团长顾维钧会见苏联代表团团长,苏联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通知他中国将在一两天内向国际联盟提出申诉,并将援引盟约第十条和第十七条。顾维钧向李维诺夫解释第十七条的程序,并说虽然他无意坚持制裁,但要求宣布日本是侵略者。并表示希望苏方能出席行政院有关这个问题的会议,支持中国的申诉,作支持中国的发言。
李维诺夫代表苏联代表团同意了,并说,中国的申诉越快提出越好,宣布日本是侵略者,是国际联盟应当做到的最低限度的事。
但是李维诺夫认为,还有一些事也应该做。 例如,阻止日本从国外得到援助,而中国则应该要求得到具体援助。
李维诺夫建议中国设法停止英国和美国银行对日本的财政援助。

李维诺夫还说:他怕法国和英国再次想法将申诉搁置起来或者任其拖延下去。除非中国代表团催逼行动很紧。
有人可能会存心拖延,以致大会结束时仍毫无结果。

同期美国给了中国什么?以抵押中国全部桐油产量和关税为代价得到的,严格限定用途的几千万美元贷款?

不需要什么美、英参战,就算他们肯按照国联会议上顾维钧和李维诺夫的议案,对日本进行短暂制裁乃至不出口武器、军事技术、军工设备和高标号燃料。不为日本提供战争贷款、不向日本陆海军提供船只。日本人的仗到了1938年就该打不下去了。

而这些涉及到军事和军工的项目,和两国之间正常贸易和平的原材料、商品截·然·不·同,不要扯什么自由贸易,“民间自由贸易”直接以日本陆海军和兵工厂作为“民间交易对象”?


好吧,怎么中国和苏联买东西,哪怕是军民两用/民用设备就要摆起一张“理客中”的臭脸搞“巴黎统筹”、“技术封锁”了?不是“自由贸易”“有钱就卖”吗?

不仅确凿无疑的军事战略武器设备物资大搞双标。(大名鼎鼎的“克里斯蒂悬挂坦克”出口苏联,得交美国国务院审核,还要拆掉所有枪炮武器以使其“只保有拖拉机的能力”)

就连30年代福特在苏联投资的汽车厂,你美都得倒打一耙,硬把福特的苏联汽车厂说成是“福特在帮俄国造坦克工厂”,硬逼得福特等人在1934年撤回所有驻苏美国工程师、中断对苏机器和技术贸易。


然后1938年日本人公开为自己的军工厂采购设备、招兵买马;乃至进口军事技术装备。你美就“自由贸易”,“私人贸易”、也不管“天皇日本”用这些美国设备去侵略了?

双标你X呢?

而在这时,日本帝国继续增强自己在中国的军事实力。由于日本用于从本土向中国运载军事物资的货船吨位不足,它在1938年增加了租用外国船只数量,总吨位达90万吨,其中46.6万吨是英国船只。

美国(在某些具体事项上还得加上英法)在1937-1940年日本全面侵华进攻时期,对日本战时经济、军工生产和军事运输的重要作用不仅仅体现在美国向日本输出大量战略物资与原材料,也不仅仅体现在慷慨到反常地向日本出售军工生产设备和军事技术乃至装备上。

更重要的是在日本的早期战时工业扩张中,美国起到的是绝对重要甚至可以说是不可替代的程度。在日本还没有控制“南洋”,对中国进行的侵略也正是最白热化的时候。如果美国断绝或者仅仅限制出口,所造成的巨大缺口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者集团都够填补(特别在欧洲紧张局势下,其资源、工业、生产设备连满足欧洲各国自己战备需要还不够用的时候)。更不要说日本继续扩充战争工业、充实军队了。

因此,强行拿历史上其他国家之间正常贸易关系来为“美日联姻”打圆场的人不是蠢就是坏——世界近现代史上还有哪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重要到一方翻脸,另一方则根本没有替代对象(直接明抢另说),不出几年就要国防瓦解,经济崩盘?

哦,说来好笑,美国在1940年宣布限制对日出口废钢铁和石油后,美国国务院随即“建议”已经流亡他乡的荷兰政府以印度尼西亚产油地满足日本60%的石油需要……


重巡小妙研究员:
1.不对日禁运实际上就是英美在东亚的绥靖政策(况且美国还不是国联成员),1940-1941年的美日博弈主要就是围绕着日方的所谓“国防资源自主化”展开,而切断对日资源供给作为最后底牌,实际上就意味着战争。(还是把美国扯进来了)

2.美日矛盾的症结就在于日本在东亚的扩张损害了美国的利益——尤其在中国问题上双方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美国在近代中日关系史上,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仅仅从某个时间点切入,抛开中国或者抛开美国单独谈太平洋战争都是无意义的。

3.我不赞同单方面的批判美国。套用赫鲁晓夫的话,“美国又不是你丈母娘,凭什么站在你这边?”美国不可能那么“仗义”,除非中国沦为菲律宾这样的附庸国。

4.蒋不投降并不是说他抵抗意志有多坚定。作为买办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他笃定的是三五年内必有世界大战——英法美大战德日,而中日之间半个世纪以来的恩怨情仇都应趁此作为世界战争的一部分解决。不得不说蒋的判断是正确的,但这也导致他倾向的绝不是拼死抵抗,而是保存实力,拖字诀、抱大腿。所以在40年国际局势逐渐明朗之后,蒋甚至都把军事行动的重心从反击日本侵略者转移到剿共限共上了。如果强行在37年切入,忽略美国的存在,蒋估计就直接和日本人谈条件,签第二个塘沽协定了。

不过本文中这些观点也未必正确和实际可行,美国有美国的国家利益,英国有英国的国家利益,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其利害所在和国家政策也在发生变化,小妙批评的是,“美国又不是你丈母娘,凭啥帮你?”

再者说,一帮“高贵白人老爷”的奥地利、西班牙、捷克斯洛伐克都成了纵容法西斯侵略“绥靖政策”的牺牲品……多你一个又算啥?于是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时,各列强连嘴上态度都懒得认真对待的态度便再一次复制到了苦难深重的中国。

每日挤出些许闲暇时间进行原创已实属不易,请各位多多支持理解支持。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她改变了苏联”(SheChangedSoviet)及同名知乎专栏。


user avatar   m3xiao-mo-g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事要从黑船事件说起……


user avatar   fei-fan-74-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日本最佳的办法其实是只守住朝鲜半岛,台湾和南中国海诸岛,控制大连旅顺,甚至让出满铁,不断保持和强化海空军,促进和中国的贸易,扶持军阀代理人,让中国始终处于分裂和军阀割据的局面,像蒋介石这类要试图统一的势力必须予以打击和消灭(当今的美国在中东就是这样的策略,对于中国也是保持持续分化瓦解态势),全面反共,不和德国结盟,保持中立,这样就可以实现长治久安,而且完全避免了对美宣战,对于这样一个有着超强实力的对手,美国也不会冒险一战。如果照此发展,当今的天下就是美日对抗了。虽然这是马后炮,但当时的日本政界是看到了这个预期的,只是无奈,军界和民意不同意,急需发展海外市场掠夺资源的财阀也不干,持续沉重的经济危机使得全日本裹挟着一起往悬崖上冲,虽然可以到达一个顶点,但却会马上堕入深渊。


user avatar   present-is-gift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一说一,其实性价比最高的4K蓝光播放设备很可能是二手xbox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二战时德军战斗力? 
  美国的暴乱会以怎样的结局收尾? 
  北洋新军为何要装备奥制曼利夏步枪? 
  美国体制真的比中国好吗? 
  关羽为什么会成为圣人呢? 
  为什么日本要亲近美国? 
  四大古文明中古中国起步最晚,在别的文明发展的这段时间里,中国文明在发生什么事? 
  明清是否有宰相? 
  水浒传里面有哪些人是真正的兄弟感情? 
  如果二战初期德国闪击苏联失败,战线被维持在乌克兰境内的话,对于历史会有什么影响么? 

前一个讨论
体制内3000,体制外15000,你怎么选 ?
下一个讨论
有哪些真实的格斗/打架场景让你念念不忘?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