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另外一个问题的答案回答这个问题:
先说点题外话:
一个国家,从农业国进化为工业国,如果没有海外殖民地,又没有外援的话,就需要自己勒紧裤腰带积累。这个过程很艰难,剩余产品很少,生产效率低下。与当年美国和苏联不同,中国人多地少,山地、丘陵多,化肥不足,剩余粮食少,靠本国农业积累尤其艰难。
如果要加速发展,就需要先发工业国的援助。以本国的农产品换取先发工业国的制成品,尤其是工业母机。或者用本国的廉价劳动力与先发工业国的资本结合,以较高的生产效率生产,同时获得生产技术。
前者是中苏蜜月,后者是中美蜜月。作为战略盟友,苏联、美国的要求是在关键时刻,可以充分利用中国庞大的人力资源,中国的要求是经济合作,也就是当年苏联帮助中国兴建的156项工程和四三方案。
中苏蜜月,在1950年代末终结,中美蜜月,在1970年代初开始。
前者终结的原因,是苏联在二战中损失的人力资源获得恢复,赫鲁晓夫在党内,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地位巩固,中国触碰到苏联设定的技术天花板。这时,赫鲁晓夫要把中国整合成卫星国,中国希望成为独立的一极。于是,分道扬镳。
后者开始的原因,是美国经过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发现凭借自己的实力,无法对抗苏联,甚至保留立足点都难。反之,如果把美国的装备与中国人口结合起来,那就是可以征服世界的力量。任何一个国家,与这样的国家长期交战,都会极大消耗国力,最终难免崩溃。
中苏蜜月,中美蜜月的背后,都是大国博弈。
有没有资格参与博弈,并要求对应的报酬,要看本国实力。说到底,就是军事力量。
如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时的中国集中力量发展两弹一星、三线、核潜艇,在一个很穷的国家搞这些烧钱的项目。
不仅如此,当时中国并没有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制度。大量新增人口在16岁以前,都是消耗者。与1980年代,严格执行计划生育之后两夫妻供养一个孩子相比,那时两个夫妻往往要供养两个、三个、四个,甚至更多的孩子,劳动者占总人口的比例明显偏低。不过,不能忘记的是,人口是重要的战备资源。
当年,毛泽东曾经想和美国合作,但是国力太弱,没谈下来,司徒雷登走了,毛泽东一怒之下,写下《别了,司徒雷登》。
到了1970年代,中国有了核弹、三线工程、弹道导弹、相对落后,但是数量庞大随时可以接受美国或者苏联装备升级的准现代化军队和数量更惊人的民兵组织。
这时,如果中国与苏联合作,美国在东亚、东南亚,就难有立足点。如果中国与美国合作,就可以极大地牵制苏联,拖垮苏联。事实上,拖垮苏联的阿富汗战争,就是中美合作的结果之一。
两个超级大国,谁进攻中国,谁会被拖垮,联手进攻中国,也占不到便宜,很可能拖垮本国,给另一个超级大国机会。
在这样的基础上,中美之间开始了合作,中国工业化开始再次进入加速过程。四三方案引进的化肥、化工、钢铁项目,让中国进入了加速阶段。尤其是四三方案,让中国农业进入石油农业阶段,彻底结束了几千年来困扰中国的人的粮食问题。
现在,回过头来看。如果当年不勒紧裤腰带,没有成为独立一极的实力,基辛格会不会来呢?如果来,会以什么价码来?如果不能成为独立的一极,中国作为人口第一大国,有多大发展空间?
反过来看,一个人多地少的农业国、落后的工业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把大量的资源用于与直接提供生活水平相对无关的领域,最终达到能够拖垮一个超级大国的水平。期间支付的代价,自然远远超过相对发达国家,更超过那些抱美苏两国大腿的小国。从今天的角度看,当然可以批评当年的经济机构不合理、工业结构不合理、国防开支过高、人民生活困难。
这是一种剑走偏锋的发展模式。
一国的发展,其实是在国际舞台上跳舞。
如果承认市场经济的主导权在强者,自由交易会导致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话,就会知道弱国与强国合作以前,必须首先争得与强国讨价还价,改善本国在国际经贸合租中分配权的权力。只有拥用这样的权力,才能保证本国在国际经贸合作中有机会获得足够的物质回报和发展方向的自主权,进而获得不断积累良性发展的机会。
获得这种权力,要依靠本国军队。然而,对一个落后的国家来说,要建立一支准现代化的军队,是成本极其高昂的。越是后发国家成本越高。
所以,许多希望成为独立一极的国家,都要经历类似的过程。比如,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勒紧裤腰带发展现代化的海军,争夺海外殖民地加速本国发展。不过,今天没有人指责日本工业化起步阶段,那段艰苦的过程。他们只看到今天日本投靠美国,成为美国全球体系一环之后,相对安逸的生活。
言归正传:
《同盟异梦》
中苏关系,说来话长。
苏俄成立以后,没有促成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高潮,却首先遭到各国干涉。当时号称十四国武装干涉。干涉最重要的的重要还是利益,有几件事,直接影响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利益:比如,一战期间俄国向法国、英国欠下的天文数字的战债怎么解决?比如,发达国家在沙俄时期拥有的种种经济特权和既得利益还能不能保留(比如诺贝尔家族在巴库地区拥有的石油利益。这里提到的诺贝尔家族,就是搞诺贝尔奖的诺贝尔家族。每次看到诺贝尔和平奖都觉得特虚伪,为了钱不要和平的家族搞的和平奖奖励的是什么样的人)?
如何巩固社会主义苏联,这是苏联领导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发展本国经济,强大本国军力自然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还要输出革命,让每一个可能威胁苏联的帝国主义大国,都变成泥足巨人。
理论上,那些受苏联支持的国家的党派的利益与苏联的利益是统一的,这些国家无产阶级革命成功,帝国主义垮台,苏联自然就稳固了。现实中,则难免出现矛盾。比如,一些国家的共产党势力太弱,短时间内难以成气候怎么办?再比如,列强愿意以与苏联打成部分妥协,交换条件是牺牲当地共产党的势力,苏联愿不愿意答应?比如,支持其它国家共产党到什么程度,有没有保留,是量力而行,还是毁灭掉苏联也无所谓?再比如,其它国家的共产党为了维护苏联利益,应该做出多大牺牲,是量力而行,还是为了保卫苏联毁灭自身也无所谓?
这些问题,说到底,就是苏联国家利益至上,还是全球无产阶级革命利益至上。列宁以后的主要领导人,都是选择了前者,除了戈尔巴乔夫。与毛泽东打过交道的苏联领导人有三位,分别是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这三位在处理国际事务上都是实用主义的。斯大林支持国民党,勃列日涅夫和台湾合作,都不考虑意识形态。中国也没有必要做出无谓的牺牲。所以,两党两国之间的合作,就是基于利益。
斯大林在中国问题上一直采取实用主义原则。斯大林长期怀疑中共的势力,怀疑中国人发动自下而上的革命能取得胜利。他认为中国无产阶级力量弱小,无力领导、发动革命,并取得最终胜利。相比之下,蒋介石是实力更强的中国领导人。对斯大林来说,争取蒋介石,使之不完全倒向英美,不投降日本,才是对华外交的重点,如果前一点做不到,至少要避免蒋介石投降日本。当然,可能的情况下还要蚕食中国领土,扩张势力范围。至于中共则只是牵制蒋介石的棋子。中共的行为,要配合苏联对蒋的外交工作。至于中国解放事业,是否成功,则不在斯大林考虑问题的关键。为了拉拢民族主义者,斯大林对国民党和蒋介石的支持远远多于对共产党的支持。为了避免疏远蒋介石,他几乎从未给予中共成规模的援助。可以说,苏联对中共异常吝啬,甚至不如对待盛世才大方。当然,如果苏联稍微大方一点,中共的领导人就会是王明或者张闻天,而不是毛泽东。
中共历史上,苏联为了改善和蒋介石的关系就多次使中共陷入困境。中国能革命成功,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毛泽东取代了“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成为中共领导人。解放前,苏联对中国革命就一直指手画脚,造成了大量不必要的伤亡。俄国抗击拿破仑的时候,采取主动撤退和大规模游击战,不死守一城一池。斯大林的铁杆支持者伏罗希洛夫就是靠游击战起家的。莫斯科真不懂以中共的实力去攻打大城市是以卵击石吗?真不知道反围剿的时候,步步为营,必然伤亡惨重吗?苏联一直反对毛泽东以农村为根据地,保存实力,发展力量。当时,稍微有一点实力,就让中共向敌人势力最强的地方进攻。每次都把精锐损失殆尽。因为苏联的指手画脚,中国革命的火种差点被扑灭。直到遵义会议,毛泽东成为军队领导人,才改变了这种不利的局面,中国武装斗争才走上正轨。抗战时期,王明要求一切服从统一战线,也是苏联的意思。这种路线完全不顾国民党的防共、限共、溶共、反共。当时,如果没有整风运动,毛泽东成为党的最高领导人,中国革命又不知道会发展向何方了。以本国革命为重、领导本土武装的毛泽东和以苏联命令为重、不接地气的学生派领导人,在中国革命路线问题上,必然发生冲突,这是整风运动的重要内在起因之一。考虑到这一层,就会明白即使当时中共武装力量的领导人不是毛泽东,整风运动也无法避免。当然,如果不是毛泽东领导中共武装,那么这种冲突的结局可能是中共武装兵变以后,堕落为军阀武装;或者学生派领导人继续掌权,中国革命走向衰落。
给予资助异常吝啬,万里之遥指手画脚,随时准备牺牲中国和中共的利益……读者想到这些,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毛泽东与莫斯科(斯大林)的关系,一直不融洽。
毛泽东的个性之中,有反抗的精神。苏联不把中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毛泽东也不会盲从苏联的指令(毛泽东决不会提出“武装保卫苏联”的口号的。张学良年轻气盛想扬名立万,不自量力招惹苏联捻虎须,以苏联的实力,用得着中共保卫吗?)。对莫斯科的指示,经常识具体情况选择对中国有利的执行,不利的缓行或者不执行,从未无条件地听命于苏联。在斯大林看来,他远不如王明、张闻天、李立三之类学生出身的领导人俯首帖耳。当然,那样一来,中国也就不会有独立自主的前途。(王明等领导人如果领导中国共产党的话,中国共产党只能是苏共的儿子党、卫星党,不可能成为兄弟党,即使革命成功,中国也不过是东欧国家或者蒙古的扩大版。)
对毛泽东来说,苏联不是一个好老师。对苏联来说,毛泽东不是一个听话的好学生,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统一全国,是一个差强人意的既成事实。“父慈子孝,兄仁弟爱”。父不慈,子不孝,兄不仁,弟自然不会无条件地爱。双方能够合作甚至结成同盟,无非是有共同的利益而已。
与个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不同,解放战争初期斯大林并不支持毛泽东领导解放全中国的战争。与早期斯大林要求实力弱小的红军采取盲动政策不同,此时斯大林要求毛泽东以妥协求和平。在斯大林看来,经过二战苏联损失大批壮丁,势力范围却大大扩张,实力相对势力范围显得空虚薄弱。苏联在雅尔塔会议上已经捞到了足够的好处,在实力恢复以前,应该暂时适可而止。毛泽东的对手蒋介石是美英的代理人。毛泽东领导的解放战争,可能导致美英武装干涉,造成东北亚局势复杂化,危害苏联在雅尔塔会议上获得的在远东的既得利益。这段历史,用毛泽东的话说叫“不准革命”,说是如果打内战,中华民族有毁灭的危险。解放战争初期,苏联曾经给予解放军一些默许和便利。给予这些支援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苏联在东北和蒙古的既得利益。这些有限的支援,远远不及苏联曾经给予国民党和蒋介石的援助。毛泽东要过长江时,斯大林又不满意了,希望国共划江而治,与美国达成一种默契——统一的中国有全球第一的人口,对任何一个大国都是潜在的威胁。但是,毛泽东的力量来自民间,所以斯大林不满意,百万雄师照样过大江。后来,毛泽东领导的解放战争节节胜利,斯大林自然也就默许了。仗打胜了,斯大林又曾一度说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铁托式的胜利”——中国革命虽然胜利了,但是根不正苗不红,不是莫斯科钦定册封的胜利,是离经叛道的胜利,缺乏合法性。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革命的全国胜利是违背斯大林的意愿而取得的。
在这种不平等,不友好的基础上,新中国和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共与苏共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基于利益的合作关系——毛泽东领导的中共不欠斯大林领导的苏共什么,对苏共也不俯首帖耳,苏共也休想对中共颐指气使,指手画脚。新中国与苏联的外交关系,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始的。
中苏外交的第一件事,就是用平等的外交关系替代原有的不平等的外交关系,或者说替蒋介石善后。
要说明这件事,首先要从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和雅尔塔会议说起。
1943年,经过瓜达尔卡纳尔战役和库尔斯克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已定。这时,虽然能看到光明,但是通向胜利的道路仍然漫长曲折,仍然需要巨大的牺牲。因此,盟国有必要团结一致,密切合作分工,争取最终的胜利。盟国之间有必要明确战争期间的分工,并就战后胜利果实打成初步协议。1943年11月22~26日,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在开罗召开会议,协商远东战局。两天以后,11月28日~12月1日,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德黑兰召开会议,协商全球战局。两个会议时间间隔很短,远东战局是全球战局的一部分,中国是远东战局的主要战场,为什么不能把两个会议合二为一呢?原因很简单,斯大林不想见蒋介石。当时,苏联要求美英在法国登陆,开辟第二战场,美英也要求红军从西伯利亚南下,夹击日军。红军可以南下,但是南下就要有损失,用什么补偿红军的牺牲呢?大国之间,人命是交易的筹码,流血一定要有回报!很显然,苏联要求的回报,必然涉及中国的利益。这就是斯大林不愿意蒋介石参加德黑兰会议的原因——当着蒋介石的面,不好谈损害中国利益的事情。反过来,蒋介石是美英的代理人,只要罗斯福、丘吉尔答应了,蒋介石也只能答应,蒋介石不答应,罗斯福、丘吉尔有办法让他答应。在德黑兰会议上,除了提出要求整个库页岛归苏联以外,斯大林还提出红军可以进入中国不冻港大连,大连可以在国际监督下成为自由港。
1945年初,经过阿登战役、解放华沙、马里亚纳大战、莱特湾大战,德日轴心国败局已定。这时,胜利在望,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有必要再次聚会。这次聚会的重点已经从协调战争期间的分工,变成瓜分胜利果实,也就是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确定战后格局。于是,三巨头在雅尔塔召开会议。会议内容中涉及中国的利益部分包括:外蒙古独立;维护苏联在大连商港的优先权益,并使该港国际化;恢复旅顺港口苏联海军基地的租借权;中苏设立公司共同经营合办中长铁路、南满铁路,并保障苏联的优先利益。同时维护中华民国在东北完整的主权。控制了大连港、旅顺军港、中长路和南满铁路,就控制东北的交通,平时可以控制东北经济,战时可以迅速投射军事力量。以上这些内容完全是背着蒋介石做出的,是罗斯福、丘吉尔替蒋介石做主,蒋介石事后同意的。
对蒋介石来说,自己的力量来自美英的援助,没有美英的支持,自己很难坚持继续抗战。美英希望红军南下,减少自己的伤亡。从随后的局势看,如果红军拒绝南下,那么关东军会不会在东北负隅顽抗,不好说。美军在硫磺岛、冲绳损失惨重,美军不希望与日军展开大规模地面战。如果苏军拒绝南下,那么美国会不会和日本媾和?这是日本的目标。虽然美英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但是只要日军给美军造成足够的伤亡,媾和的风险是可能出现的。如果美国和日本媾和,那么以蒋介石的实力,是无力恢复东北和台湾的。
进一步考虑,苏联红军南下以后,蒋介石对斯大林更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蒋介石对付不了日军,红军远远强于日军,他能把红军怎么样?红军应美英的要求南下,歼灭关东军以后,在东北造成既成事实,长期盘踞,蒋介石还有能力把红军撵走吗?红军长期盘踞在东北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外蒙古就是例子。所以,对蒋介石来说,与其无可奈何地眼看红军对东北事实上的长期占领,不如在中苏条约约束下有条件地丧失东北主权。
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斯大林为了苏联的利益对外实行大国沙文主义,一方面是因为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中处理不当,他领导的中国积贫积弱无力保卫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如果九一八事变中,东北军全歼关东军,有能力捍卫主权,就不会有满洲国。如果国民党的军队能靠自己的力量在二战后期全歼盘踞在东北的关东军,那么苏联红军也就没有南下的借口。说到底,蒋介石作为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的代表,作为美英的代理人,自身力量由国外力量衍生而来,而不是来自本土民间,没有资格对东家说“不”。既然实力不足,就要仰人鼻息,自然无力捍卫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必然会答应这种损害中国利益的要求。
因此就有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这一不平等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按照条约,外蒙古独立,红军控制旅大和中长路。到台湾以后,蒋介石不承认这个条约,重新在画地图,在地图上搞扩疆。这种自欺欺人的把戏,除了蒙骗一些不了解历史的人,没有任何意义。
1949年,解放军席卷全国,使苏联意识到,中国已经事实上易主,维持与国民党签署的条约已无可能。中国有必要更改这个条约。苏联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大国,这对于新中国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国际支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苏联要主动放弃在中国东北的利益。
于是,就有了毛泽东第一次出访苏联。毛泽东除了希望获得军事和经济援助,更重要的是要收回雅尔塔会议期间,丢失的部分主权。
这并不容易。吃到嘴里的肉吐出来,任何人都不愿意。不是为了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权益,斯大林能让红军南下,歼灭关东军吗?红军用血从关东军那里抢来的东西,要交给中国人?国际上,用血得到的东西,要用血交换!所以,这件事情斯大林并不积极。斯大林最终同意换约的原因,是外媒造谣他软禁毛泽东,要对中国有进一步的企图。当时的斯大林,还是比较注意影响的。一般来说,强者讲实力,弱者讲道义。相比美国,苏联当时是弱者,还不敢扔掉全世界受压迫人民解放者的那面道义的旗帜,以免授人以柄,让美国有口实。
可以说,毛泽东第一次访问苏联是一次受辱的经历,纯粹是用面子把东北的权益要回来的。为了要回东北的权益,他承受了胯下之辱。要想和其他国家平等合作,就要有实力,与苏联也不例外。当时的中国一穷二白,完全没有和苏联谈判的筹码。现在,一些后人不理解中国失去外蒙的前因后果,不理解毛泽东收回东北主权的艰难,还信口开河。
毛泽东从苏联回来的路上,特意参观了沿途苏联城市的工厂。他既羡慕,有觉得自己也能有。他看到:苏联现有的许多大工厂在十月革命时很小或者还没有。汽车工厂、飞机工厂在十月革命时只能搞修理,和刚解放的新中国差不多,不能造汽车,不能造飞机。过了若干年以后可以造一些,但造的数目也很少。苏联那时比欧洲小国丹麦造的还少,而现在一个工厂一年能造出几万台汽车。他认为,中国现在可以从极小的修理汽车、修理飞机的工厂,发展到制造汽车、制造飞机的大工厂。其他方面,将来中国的发展也是很大的。现在没有的,将来中国可以制造出来。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历史,就给中国提供了最好的经验,中国可以用苏联的经验。这就埋下了一五计划、二五计划和大跃进的伏笔。
毛泽东来做到了苏联人根本没有预期他能做到的事情,理应受到礼遇,相反却受到了明显的冷遇。这一方面是因为毛泽东不是斯大林钦定的中共领导人,他领导中国解放对斯大林来说不过是一个差强人意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势力弱小,一穷二白,完全没有和苏联讨价还价的资格。可以说,如果不是考虑到国际影响,斯大林完全不必交还在东北获得的既得利益。
不久,抗美援朝战争彻底改变了中苏、中美关系。经过抗美援朝战争,中苏可以平等的身份进行交流。
经过二战,苏联的势力范围,向西大大扩展。在东欧的红军占领区,斯大林扶植了大批亲苏政权。巩固这些政权,镇压当地反抗力量,肃清亲纳粹势力残余,需要大批军队。此外,与美英军队在欧洲对峙,也需要大批军队。苏联国内战后重建,同样需要大批壮劳力。然而此时,苏联壮丁严重不足。经过卫国战争,苏联损失了2200万人口,其中很多是壮丁。二战结束后,虽然出现婴儿潮,但是大批青少年会成长起来,需要10-15年的时间。苏联长期扣留大批德日战俘的原因,除了报复,与其二战中损失大量壮丁也有密切关系。一方面苏联急需劳动力,另一方面也是避免这些久经沙场的老兵被敌对势力再次武装起来,趁苏联壮丁不足的时机进攻苏联。当时,苏联虽然有大量二战剩余的武器装备,却苦于壮丁紧缺。所以,当时的斯大林很怕需要苏联出兵的战争——可以打对苏联有利的战争,但是苏联不能出兵。
相比之下,中国经历过解放战争,有一千万久经沙场的老战士。这些老战士战斗经验丰富,不怕死,不怕苦,斗志昂扬。这是当时任何一个国家也不具备的宝贵的战略资源。这些老兵装备落后,但是一旦被现代化装备武装起来,就是一支可怕的军事力量。
“手里没把米,叫鸡都不来。”中国有刚刚经历完解放战争的老兵,苏联有工业技术。双方有互补的资源,就有合作的基础。不过,这个基础需要在外来的诱因下起作用。中国的人力资源发挥作用需要战争,朝鲜战争是外来促成中苏合作的诱因。朝鲜战争对新中国是一个意外,毛泽东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
朝鲜战争的起因,是美苏大国博弈的结果。从战略上看,对中国来说,一方面是中国需要一个战略缓冲区,缓解美国支持的军事力量对中国东北的军事压力;另一方面,是中国要把美苏斗争的冲突前沿转移出中国本土,推到朝鲜半岛。从冷战期间的局部战争看,美苏的势力分界线划在哪里,那里就会成为美苏势力拉锯的地区,也就是潜在的冲突地区,要么美苏双方重兵对峙,要么直接爆发热战。对中国来说,决不能允许美国把战略前沿推到鸭绿江一线,否则中国东北将被被苏联长期控制,甚至可能爆发激烈冲突。从历史上看,日本的势力就是以朝鲜半岛为踏板,向东北亚大陆扩张。最终,日俄势力在中国东北冲撞在一起,展开大战,中国惨遭蹂躏,无辜百姓伤亡惨重。日俄大战以后,日本对东北形成了实际控制,为九一八事变埋下了伏笔。所以,对新中国来说,日俄大战这样的事情,决不能重演。在毛泽东看来,与其外军在本土长期盘踞或者等着境外力量打进来,不如主动出击,与其本土遭受蹂躏,不如把战争推出去。说朝鲜战争是为了维护金家王朝的人,没有这样的战略眼光。
毛泽东一声令下,80万中国志愿军先后“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饮冰卧雪,喋血沙场,把联合国军撵回了38线,打出了威风和志气。中美关系、中苏关系,从此改变。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都看到了中国的战争潜力,对中国提出的正当要求,不敢再置若罔闻。从此,新中国历史上再无大规模长期战争,奠定了长期和平建设的基础。这就是毛泽东说的“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为了实现这个战略目标,志愿军付出了鲜血的代价,38万战士伤亡,其中18万烈士为国捐躯,埋骨他乡。18万烈士中也包括毛泽东的长子。
当时战争的艰苦,是今天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人无法想象的。比如,在苦寒的长津湖地区,志愿军向美军精锐部队发起了“冰血长津湖”战役。当时,气温零下40度,滴水成凌。因为温度低,伤员不用止血,因为血流出来就冻住。这样的环境中,志愿军只有单衣,而且不能生火取暖——火光和烟雾会引来密集的炮火。志愿军的冻伤减员,超过战斗伤亡减员。看过《兄弟连》的人应该知道寒区作战的艰苦,当时志愿军的后勤补给和装备远远不及在《兄弟连》中的美军,气温则低得多。当时的艰苦,是起居在暖气房间内的人无法体会。苦寒的环境并没有削弱双方的斗志。零下40度的条件下,一些美军的机枪由于整夜都在连续射击,也打得滚烫发生卡壳。美军猛烈的火力,没能阻止志愿军的攻势。“只要美军火力稍弱,四处就响起冲锋号和哨声、喇叭声,又冒出凶猛进攻的中国人和横飞的手榴弹”。与狂热、蠢笨、呆头呆脑,只会自杀冲锋的日军不同,久经沙场的志愿军战士却冷静和老练得多,遇上扫射就迅速卧到,利用地形不断跃进。美军的机枪很难打中作战经验丰富的志愿军战士,美军火力稍有间歇,便会遭到猛烈的机枪与手榴弹的猛攻。长津湖战役,只是朝鲜战争五大战役中第二战役的一部分,其它战役同样残酷。想到志愿军战士用鲜血换取今天的和平,每一个有理智的爱国者都会热血沸腾,心存感恩。
志愿军战士的鲜血换来的不仅仅是和平,还有中国的工业基础。《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虽然有互相经济协助的条文,但是如果不能落实,不过是一纸空文。苏联的慷慨,是有机遇期的。中国用18万条人命,抓住了这个机遇期。朝鲜战争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朝鲜战争使斯大林意识到,在苏联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有必要长期拉拢中国,利用中国丰富的人力资源,在远东对抗美国的势力。对此,中国提出的价码就是要有工业基础。所谓“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国防工业。按照前面的分析,一旦苏联青少年成长起来,人力资源恢复,中国建立起基本独立、完整的工业基础,两国合作互惠的基础就大大削弱了。历任苏联领导人一贯坚持大国沙文主义,毛泽东在处理外交事务中,始终坚持中国利益为重。所以,一旦没有合作互惠的基础,两国就很难长期友好相处下去。从这个角度看,在中苏合作之初,就埋下了日后分道扬镳的种子。当然,这是后话。
每一个后发国家的崛起过程都要流血,国家崛起的成本是人命。每一个国家崛起的过程,都要改变原有世界格局,这必然遇到重重阻力。绝大多数情况下,在丛林世界中,崛起与压制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冲突,以战争的形式表现出来。对后发的帝国主义国家来说,要不断发动战争侵略、瓜分、争夺殖民地:一方面要把弱国踩在脚下敲骨吸髓,一方面要抢夺原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的既得利益。对后发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为了挣脱帝国主义国家强加给落后国家的枷锁,避免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战争,也必须使用暴力推翻帝国主义国家的代理人,维护本国领土、主权完整,获得必要的安全缓冲区。这就是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不可避免的原因。
外国出装备,中国出人力,联合作战的事情,在抗美援朝之前也有过,比如中国远征军与日军作战。中国付出了20万远征军伤亡的代价,但是蒋介石获得了什么呢?美式装备、联合国安理会的虚席,外加在雅尔塔会议上美英出卖了中国的利益。有人说,蒋介石时代,中国已经是五常之一,中国外交地位大大提升。问题是,中国投票要看美英的脸色,不能维护本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说话列强当儿戏,这样的虚席有什么用呢?
美英对待蒋介石,始终严防其做大。美国虽然给予蒋介石大量军事援助,给了很多武器、装备、救灾物资,但是一直没有给予蒋介石完整的工业基础。蒋介石本身是否有要“鱼”不如要“渔”的眼光不好说,美国方面很清楚给中国“鱼”,绝不能给“渔”——蒋介石的实力太强,就容易不听话。
同样是付出了血的代价,但是美英仅仅给了一点小恩小惠就打发了蒋介石。这是因为在军阀林立的中国,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政府并不独立,其存在仰赖于美英的支持。美英扶植蒋介石的目的就是为了廉价利用中国的资源,其中当然也包括人力资源。蒋介石是美英在中国的代理人,无法拒绝美英的要求,也就没有太多的讨价还价的余地。蒋介石可以要求东家慷慨一些,但是最终决定权还是在东家手中,东家给什么就只能接收什么。说到底,与力量开自中国本土底层劳动者的毛泽东不同,蒋介石始终没有和美英翻脸的资本。美英使用中国的人力进行对日作战,与使用印度等殖民地国家的土著人作战,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以,虽然中国付出了血的代价,但是并没有获得像样的回报。
朝鲜战争奠定了中苏平等互惠合作的基础,斯大林去世则使中苏进入了蜜月时期。1953年斯大林去世,形成了赫鲁晓夫、马林科夫和贝利亚三驾马车的局面,中苏合作继续稳步进行。不久,赫鲁晓夫陆续搞掉了贝利亚、马林科夫。1956年,为了排挤斯大林遗留下来的高层干部,赫鲁晓夫做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彻底否定了斯大林。这个报告捅了大篓子,直接动摇了苏共甚至整个社会主义阵营中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波兰、匈牙利发生了动乱。在匈牙利事件中,许多共产党员被杀。最终,苏联军队武装干涉,平息了事件。1957年6月,苏共中央全会作出《关于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和莫洛托夫反党集团的决议》。还派米高扬专程来中国,向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中共领导人通报了情况。中共中央对苏共中央的这个决定是支持的,并公开发表了致苏共中央的支持电。
赫鲁晓夫的做法鲁莽、愚蠢而短视,斯大林的霹雳手段确实错杀了不少人。但是,没有斯大林强力推行工业化,苏联能不能熬过二战,还有没有都不好说,更不用说有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后面会分析,霹雳手段是后发国家工业化的必然副作用。赫鲁晓夫说斯大林是滥杀无辜的恶魔,不公允。
虽然不满意赫鲁晓夫的鲁莽,但是毛泽东其实并没太计较。甚至在东欧发生骚乱时,还声援了被孤立的苏联——此时,赫鲁晓夫对毛泽东多了一项新的需求,就是执政的合法性,无论是赫鲁晓夫在苏共内部,还是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都需要中国的声援。毛泽东也抓住时机,对苏联援助有了进一步的要求,要求苏联转移更多的国防新技术。于是,就有了《关于生产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以及在中国建立综合性原子能工业的协定》(简称国防新技术协定)。这是一项交换。赫鲁晓夫需要毛泽东的声援,毛泽东给予了声援。投桃报李,赫鲁晓夫增加了对中国的援助。那段时期,中苏关系异常亲密——赫鲁晓夫威望不足,毛泽东迫切需要苏联的军工技术。那时,毛泽东形容中共与苏共的关系;“是父子党,还是兄弟党?过去是父子党,现在有些兄弟党的味道了,但也还有些父子党的残余。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残余不是一天就能搞清的。”
蜜月注定是短暂的。苏联答应给予中国核武器、核潜艇、导弹和尖端战斗机技术,有内部原因。赫鲁晓夫树立威信,压制东欧,弥补国内壮丁不足,都需要中国合作。但是,谁都不愿意在自己身边,培养出一个核大国。在核武器、核潜艇、导弹和尖端战斗机的问题上,苏联是否真打算落实?不可能。事实上,最终也没有落实。赫鲁晓夫的目标是希望中国自制武器系统始终落后于苏联一到两代,国防工业长期停留在仿制阶段。这就类似美国允许日本生产常规潜艇、战斗机、坦克,但是不逊于日本生产核潜艇、核武器,拥有远程轰炸机一样。这一点,毛泽东很清楚。在协定实施过程中,涉及尖端技术的部分,比如原子弹教学模型,苏联用各种理由百般拖延。许多技术只给样品不给图纸,或者只有图纸没有样品。对中方关于尽快落实技术合作的要求,苏联人采取各种理由百般敷衍。双方都在争取时间。1959年以后,赫鲁晓夫在苏共内部稳固了,苏联对东欧的统治稳固了,赫鲁晓夫也就悔棋了。1959年6月,苏联以正在和美国等国家谈判达成禁止核子试验的协定为由,停止对共产党中国的核项目的援助。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苏分裂是逐步积累。1957年,赫鲁晓夫安排大使向中国提出组建联合舰队、设立长波电台的建议。毛泽东当时很不满意。当时,中国海军实力弱小,完全没有能力平等享受对等的权力。联合舰队的主导权必然在苏联人手中。不仅如此,按照有关内容,双方共享海军基地,苏联舰队可以重返旅大。赫鲁晓夫通过大使转达的建议被毛泽东驳回以后,在1958年亲自来华,旧事重提。结果,被毛泽东再次驳回。至此,毛泽东也好,赫鲁晓夫也好,都感觉到中苏蜜月即将结束。
赫鲁晓夫上台以后,寻求与美国缓和关系。1958年中国炮击金门、1959年3月中国西藏武装平叛,在赫鲁晓夫看来,都不利于和美国搞好关系。在毛泽东看来,这是维护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的必要的做法。赫鲁晓夫可以美国搞好关系,但是绝不能牺牲中国的利益。在毛泽东看来,中国共产党已经统一了中国大陆,拥有足够的实力,决不允许当年斯大林为了苏联利益牺牲中国共产党利益、中国革命前途和中国利益的类似事件重演。毛泽东有能力做出这样的决定,蒋介石不能,因为两者力量来源不同。赫鲁晓夫在一些国际会议上不点名地影射指责中国,毛泽东则同样不点名地反唇相讥,这是中苏论战的起点。
毛泽东曾经总结过中苏分裂中赫鲁晓夫利用各种国际场合攻击中国的过程,“从1958年夏季开始,要封锁我们的沿海,要搞共同舰队。然后就是1959年9月中印边界问题,塔斯社发表声明,表示中立,实际上是帮助尼赫鲁。这年10月,我们国庆十周年,赫鲁晓夫在我们的讲台上攻击我们。1960年布加勒斯特会议上对我们‘围剿’。然后,就是这一年的两党会谈、二十六国起草委员会会议和八十一国莫斯科会议。”当时,周恩来插话:还有个华沙会议。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论战也是。若看不到背后的利益冲突,单纯认为中苏关系分裂的原因是意识形态之争,就无法理解中苏关系破裂的过程。
武侠小说中经常有这样的经典桥段:帮主死了。少帮主为了夺权,把老帮主说成恶魔,干死了老帮主的亲信。少帮主拼命诋毁老帮主,其实也动摇了自己的合法性。毕竟,他是老帮主提拔起来的,他接受的摊子是老帮主留下来的。如果老帮主是个十恶不赦的恶魔,他是什么?于是,整个帮大乱。二当家的站出来,支持少帮主,肯定老帮主。少帮主感谢二当家的撑门面,大力支持二当家的工业建设。过了一段,少帮主坐稳当了,要端帮主的架子,重新树立帮主至高无上的权威,要让二当家的为奴,甚至要出卖二当家的利益。另一方面,二当家在老帮主去世以后的混乱中处事沉稳,威信骤增。于是,少帮主和二当家的闹翻了。中苏关系其实与这样的桥段类似。不过,如果双方合作的基础还在,那么闹翻了也最多是面合心不合,但是到了1960年,双方合作的基础已经不存在了。经过15年时间,苏联战后一代壮丁已经成长起来了,更高新的技术苏联不能给了,中国也初步具备了工业基础,也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包围本土安全了。
中苏合作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平心而论,50年代,中国经济迅速腾飞,除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也离不开苏联的大力支持。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遭遇三年困难时期也与苏联有关。三年困难时期有内因有外因。内因是1958年发起的大跃进运动,外因则是苏联停止与中国的经济合作。
毛泽东为什么会在1958年发起大跃进?一些人的说法是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毛泽东盲目乐观,认为中国可以在短期内迅速建成世界强国,于是在建设热情的鼓舞下,主观盲动,发起了大跃进,最终遭受失败。这样的说法,忽视了当时有两个背景:一是世界大战暂时打不起来,但是世界大战的阴影始终存在,战争的威胁并没有走远。一战和二战相隔了21年。如果以朝鲜战争为二战的尾巴,20年为周期的话,那么70年代初,就可能爆发新的世界大战。如何在新的世界大战中成为独立的一极,这是毛泽东必然考虑的问题。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那么在大战中很难保全自己的利益,即使选边充当仆从国也是如此。蒋介石名义上是四强领导人之一,实际上却不能保住外蒙和东北。如果要有能力捍卫自己的利益,至少要在实力上达到英国的水平,倒排工期,时间很急迫。二是毛苏联与中国的关系,很能继续和睦下去。苏联的壮丁已经成长起来,赫鲁晓夫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都已经坐稳了。中国领导人在共产主义阵营内部的威望,一度远远超过办事孟浪的赫鲁晓夫。这些因素,决定中国和苏联的蜜月就快结束了。乘着中苏关系还没破裂,能多捞一点是一点,毛泽东是否这样想过?1958年发起大跃进有没有这个因素?后人只能揣测。毫无疑问,如果当时苏联不翻脸,大跃进虽然不能取得预期的成果,但是也能获得很大的成功。在那样的情况下,应不应该迈跨度那样大的一步呢?
在外交孤立加口诛笔伐不灵,军事打击不便的情况下,赫鲁晓夫对中国进行了经济制裁。他想以此逼迫中国就范,遏止中国进一步发展。1960年,赫鲁晓夫单方面提出停止中苏经济合作。当时,中方提出,苏联撤回专家的行动,违反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违反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友好关系的准则,希望苏联政府重新考虑并且改变召回苏联专家的决定。但是,苏方以毫无商量余地的态度,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撤走全部苏联专家,撕毁了两国间签订的所有有关协定与合同。
苏联突然停止经济合作,给中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打击。但是,毛泽东誓不低头。今天看来,如果当时低头,中国再也不可能有成为三足鼎立的一足的机会。最终,中国挺过去了,并没有达到足够动摇毛泽东领导权的效果。从此以后,毛泽东更加坚定了利用外资,以我为主的原则。中苏论战高潮时期,赫鲁晓夫曾经提出两国恢复密切的经贸关系,毛泽东反应冷淡——上次苏联突然中断经贸关系对中国经济造成严重冲击,但是没有致命。难道还想再来一次吗?有人说毛泽东时代闭关锁国,这是误解。《论十大关系》之中,毛泽东谈到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毛泽东会见外宾,经常谈到引进成套设备的问题。所以,毛泽东并不反对对外开放,但是前提是对外开放不能损害中国的经济利益,危害中国国的基本的经济安全。
1962年,中苏论战达到达到白热化。当年4月发生了“伊犁事件”——这是由克格勃根据赫鲁晓夫的指示一手策划、指挥实施的一次震惊世界的边境居民集体叛逃事件。此后的几个月里,中国共有边民六万七千余人逃到了苏联,有两个县跑得还剩几百人。事件发生之后,祖农·太耶夫和马尔果夫·伊斯哈科夫两位少数民族将军写了报告,要求到苏联去。毛泽东知道后说:“人家把手都伸到我们军队中来了,我看愿意走的不要硬留,我就不相信那边就是天堂,我也不相信他们这样做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愿意走,可以欢送嘛!”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中国还想再看看有没有继续中苏合作的可能,结论是不行。这是因为,苏联不再需要中国的人力资源,为了保持对中国的军事优势,也不可能转移给中国和苏联武器同代水平的更尖端的军事技术,再说苏联国内并没发生斯大林死后群龙无首的局面,苏联在东欧的势力也已经非常稳固了。巧合的是,赫鲁晓夫下台后第二天中国爆炸第一颗原子弹,中国有了自己的核武器,中苏关系最后一点存在的必要也没有了。从密切合作到,斗而不破,到分道扬镳,到势不两立。背后的主线,是中苏实力增长,相互依存度下降,斗争性增加。
随着中国国力增强,必然和苏联分道扬镳。一山不容二虎。欧亚大陆容不下两个世界大国,社会主义阵营的金字塔不能有两个塔尖。苏联不想主动放弃社会主义阵营董事长的职位,这个职位是苏联用2200万人口的生命换来的,当然不会随便放弃。苏联从二战的伤亡中缓过来了,不想当老大哥想当老子。中国获得了工业基础,不想当小弟,想平起平坐。双方的目标相差太远,自然谈不拢。大国之间,本来就会因为利益分分合合,只有小国,因为国力衰弱,无法自立,为了自保,才会抱定其它大国的大腿,成为仆从国。当然,这样的国家,往往也无力摆脱宗主国的控制。
中苏虽然交恶,但是越南战争期间,中国仍然允许苏联途经中国运输各种物资,支援北越。国际上没有永恒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所以,只要有共同的利益,双方还是可以继续合作。
1969年,中苏关系彻底闹翻,双方在珍宝岛和新疆铁列克提兵戎相见。
不过,“东方不亮西方亮”。“手里没把米,叫鸡都不来”。建国20年,经过中苏合作和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中国已经拥有两弹一星,基本完备成体系的工业基础,和庞大的人力资源,不是1950年一穷二白的时候了。当时,中国手里已经有米了。虽然不多,但是也有讨价还价的筹码了。于是,基辛格这只“鸡”就来了。
我在某个答主的“关于斯大林主动提出可以帮助中国这样那样”的回答下评论了这么一句:“简略总结下来之后,不就是21条里的某些内容么”
话难听,但事实确实是这样
因为,这些援建的所谓工业项目,都是有隐藏的缺欠的:比如援建了炼油厂,但关键的滤层薄膜生产能力没有给你;比如援建了化肥厂,但关键的原料前体添加剂生产技术没有给你;甚至,给了你弹道导弹技术,却不给你液氧生产技术。
所以,在中苏关系破裂的1957年,苏联专家一撤走,大批项目被迫停工。这些欠缺的关键技术都是中国人自己通过各种代用、各种渠道、甚至血的代价摸索出来的。
我在别的回答中说过,斯大林对于中共是有极强警惕性的,在他的规划里,中国应该主要成为苏联的原料产地,所以苏联看似慷慨的援助里实际上隐藏了极深的工业领域控制。
同样是苏联援助全套工业体系的朝鲜,在经互会完蛋后立即跌入了甚至农业国家都不如的境地。
------------
中国真正进入工业化国家,是始于中美关系转暖后的1973-1974年西方工业大采购,那才是中国建设工业体系的真正开始。也是那批采购的化肥生产技术,给80年代初期中国的粮食产量猛增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
有人不服气,说苏联给了全套图纸和技术,只是中国没吃透,呵呵~```前几天才被人教育了三个字“不争论”
所以,我不争论,也不予评价
原因各位答主说的很清楚了,我想就题主那个补充问题说一句:
苏联这样的工业体系也送了印度一套!
只能说中印的资质是真不同。。。
一堆答案说的都是什么。苏联援助中国到底抱有什么目的,要从具象上看。
苏联援助中国的工业体系和苏联自己的基本一样,真要是收割就会是让中国发展轻工业,民用机械工业,之后用武器来剪刀差一样的换取这些产品,苏联对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波兰,保加利亚,南斯拉夫都这么干。这样中国就会去发展造塑料拖鞋,暖水瓶,洗衣机,电冰箱,个人用车这些玩意,就跟改革开放以后一样。或者干脆就不要让中国发展工业,这样做为纯农业国的中国只能提供农产品换取武器。空天武器是最高级的先进生产力实体形象,苏联即提供了米格-19,米格-21的技术,又提供了短程弹道导弹的技术,要是真把中国当吸血对象,起嘛就应该大量援建拖拉机和化肥厂,之后让中国出口粮食换取米格-19。话说从工业体系的角度说,苏联等于在中国领土上复制了一个自己,这叫吸血? 你觉得怎么吸血,苏联用米格-23去1:5的换取歼-6? 要是这样,最好不过。
真是要吸中国血的就是昂格鲁国家和他们的仆从国。给中国造塑料拖鞋的技术,造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的技术,造小汽车的技术,给中国化肥的技术。为的就是要你给他们提供这些低级和中低级工业制成品和粮食。就这样大量的人就会感恩戴德。
苏联提供给了中国用来统治世界的制胜先进生产力不久后,就产生了正面的效果,中国依靠苏联提供的全套米格-19技术产生出了歼-6,通过出售给巴基斯坦J-6建立了牢固的反印同盟关系(如题图),如果中国出售给巴基斯坦的不是歼-6而是奇瑞小汽车,那么还会有中巴同盟吗?
因为空天科技是统治的科技,有了空天制胜兵器就有可能在战争中获胜,比如美国屠灭日本帝国政府,让日本给美国生产电视机和小汽车。电视机小汽车就是苟活的营生,很多人就是靠着这些做打工避免自己被饿死。
所以果然是升米恩斗米仇。苏联给中国用来统治世界的科技,某些人反而记恨。我觉得是农耕文明出来的某些人无法理解内燃机工业文明先进生产力的至高性,至大性,制胜性。
飞机导弹为神业,汽车冰箱苟活营。
所以题主说的很对,苏联就是基于国际共产主义精神来帮助中国的,这一点无可否认。
当然大量的中华民族主义极端主义者,跪舔所谓西方文明也就是昂格鲁撒克逊宪政民主体系的小海蓝们无法理解这一铁一样的客观事实。
因为初期综合实力远不如美国的苏联不得不这么做。从苏联对美实力的对比变化能明白不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大规模的援助,同时也能找出苏中突然交恶的深层次原因。
苏联大规模援华是基于国际形势与自身情况的慎重考虑,既有意识形态上的国际精神,也有地缘的利弊权衡,当然其中也少不了经济方面的精打细算。一、意识形态方面不用多说:
a、冷战开启,苏联需要在东西方建立缓冲屏障。
b、中国一直是苏联试图拉拢的国家,在共产党取得政权后顺理成章的加入了共产主义阵营。
c、苏联希望建立一个共产主义内部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稳固政治军事联盟。
这是政治方面的基本条件,这一点上中国与东欧国家是相同的。
二、地缘因素的考虑。
很多人在谈论美苏争霸时,往往碍于两个超级大国的固有印象而忽略了一点:冷战争霸并不是势均力敌,苏联一直处于劣势地位,特别是在核力量尚未成型、自身尚待恢复的冷战初期。
在自身力量不足的情况下,斯大林区别对待东欧与远东就很有必要了:
1、东欧地区处于苏联军力的直接覆盖之下,无险可守的欧洲腹地既是红军机械化部队最好的战场同时也不得不防。
因为历史因素政治上苏联对东欧的戒备是非常强的,不愿意东欧国家具有独立自持的军事力量。工业上配合苏联、政治上不倒向西方,这样才既能体现缓冲意义。因此苏联版的“马歇尔计划”——“莫洛托夫计划”总被经济学家诟病为从卫星国掠夺原材料的工具。
2、远东却是当时苏联军力难以全面辐射的地方。此时三位一体核力量尚未建立起来,从常规军事角度而言,苏联几乎没有独自在远东对抗美国及其太平洋盟友的能力,朝鲜战争中苏联的谨慎就可见一斑。
这就使得苏联不得不用另一种方式看待中国,因此通过大规模援华使得中国能以一个相对独立的姿态为苏联缓解远东压力。
当然中国自身的条件也使得这些成为可能:
a、抗日战争与朝鲜战争,苏联都对华进行过援助,因此非常明白中国的战争潜力。
b、相对于资源单一的东欧,中国天然具备建立起较为独立的工业体系条件=独立的战争能力。
“周恩来提出援助火炮的问题。
斯大林问,中国能不能制造炮弹。
周恩来回答说,已经着手这件事。
斯大林指出,最困难的是运炮弹,运火炮要容易些。”
从这段对话就可以知道,由于地理位置,斯大林非常明白让中国具备独立的军工能力有多重要。
三、援助中的精打细算。
前面说了,苏联在冷战初期是经济相对美国是疲弱的,因此在整个援助计划中,苏联尽可能的明确双方的承担的义务,提高援助的经济性。苏中双方对于执行各自承担的义务都非常严肃认真。中国对于履行自己的义务也是持这种态度。
1、在重点项目上通过贷款以扩建与援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重工业优先迅速提高中国的军事潜力。
2、中国以易货方式支付苏联设备货款,在外汇市场情况复杂的时候,以黄金支付弥补苏联外汇不足。
3、根据中国有色金属等丰富的战略资源储量,1953年开始援建了大量矿产资源项目,并约定1959年中方提供相当于数年产能的钨精、锡、锑、橡胶等战略资源作为偿付。比如:建成的钨精矿年产3万吨,中国需要向苏联提供16万吨偿付。
4、苏中建立四个大型合股公司,分属金属、石油、民航、造船领域,在迅速提高中国相应领域工业实力、培养大批人才的同时,也为两国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
5、在汇率问题上,苏联则呈现出比较强硬的态度,让中方感受到了大国沙文主义作风。1950年进行非双方汇率谈判时,在不对等的情况下中方做出了比较大的让步:最开始是以美元为价格计算卢布与人民币比价,但由于美元价格对卢布不利,后改为以黄金价格计算。
6、应中国要求派遣大量专家与技术人员、提供技术图纸、建立高校学科专业、帮助进行工业规范制度规划等等非物质援助,一方面是的中国获取了大量经验技术实实在在提高“造血”能力的同时,另一方面中国独立制造维护机械设备的能力提高,也缓解了物资设备的援助对于苏联企业、财政的压力。(1951年苏联企业向中国供货严重拖欠。我报告了斯大林。之后采取了严厉措施,撤了十来名部长和副部长的职。此后,严格执行对中国的供货协议便成了不可违反的法律。——苏联援华总顾问阿尔希波夫。)当然这背后,中国有足够的人才吸收消化这些技术与经验也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出:
1、苏联对于中国的援助确确实实出于一种政治上的真心实意。
2、中国的工业体系的建立与军事实力的独立也是苏联经济上、战略上的必然要求。
3、中国自身的资本与实力也是这种援助能产生积极效果的重要条件。
客观来看,苏联的援助帮助中国工业发展迅速打下了基础,但日后完整工业体系的建立并不是几年的援助能达成的。反面例子便是朝鲜,苏联同样给予了朝鲜建设工业化国家的长期援助,但是碍于自身条件无法独立自主,只能绑在苏联的经济政治体系下。最终苏联解体,失去外部输血以及内部无法纠偏,逐步沦落到今天。(对比不一定完全对应,只是说明一方面的问题。)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导弹燃料和制导系统研究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科罗廖夫克服重重障碍,终于在1957年8月21日完成R-7洲际导弹的全程试验,射程达8000公里。苏联政府宣布这一消息时,美国还未研制出射程如此远的导弹,外界对此有些不屑一顾。但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后,美国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惧,这意味着苏联导弹可以随时打到美国。赫鲁晓夫更是大喜过望,宣称苏联导弹能打到世界任何角落,甚至预言“飞机可以进博物馆”。
伴随着赫鲁晓夫的自信,是苏联在远东对华军事方针发生转变。
“事实上同苏联闹翻是1958年,他们在军事上控制中国,我们不干。”
———毛泽东
这时间衔接,从斯大林到赫鲁晓夫,苏联心态转变可想而知。
中国越来越独立自主的外交色彩、50年代中后期苏联核力量崛起可以全方位与美国抗衡等变化,这种基于相互依存的援助的存在价值就淡化了。因此当高层立场分道扬镳时,援助便突然中止了。
(赫鲁晓夫起初愿意提供原子弹技术原本也是为了在东欧国家离心的情况下换取中国支持。)
毛熊固然热情,但即使是作为接受援助的一方,自身条件不够硬的话也是没有办法接受苏联这个带有大国沙文主义的超级大国实实在在“熊抱”的。
苏联当年援助中国的是社会主义阵营当时所能提,供而中国当时又能够消化的成体系的最尖端工业和技术。给了包括冶金,机械,电力,化工,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原子能在内的一整套现代工业。我们看援助的意义不能只看金额,西方对第三世界的援助绝对金额不少,但不成体系,无法造血,一直处于低水平重复建设,使其经济对西方工业国的依赖性日益加深。而苏联对华援助完全超出了某些人口中的利用控制的范畴。实事求是地说是真心的。
苏联为什么要援助中国呢?因为当时中国是苏联可靠的盟友,是社会主义阵营中除苏联以外最大的国家。而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冷战中社会主义阵营在工业规模上处于劣势,只有苏联一个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苏联为什么不援助东欧国家完整工业体系?因为东欧国家规模太小,无论资源还是产业人口都不足以支撑完整现代工业体系,援助最终只会变成苏联变相输血。东欧国家工业水平不低,特别是捷克、东德,苏联援助中国的物资中就包括捷克的特种机床,斯柯达重型汽车,东德的光学仪器,有些是苏联自己也没有的。但东欧国家某些工业领域具备的优势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苏联更看重的是东欧国家工业的比较优势与自身工业体系的互补配套。
而中国不同,中国具备建设成为一个门类齐全的强大的工业国的必要基础,对于苏联来说它需要这样一个盟友来帮它分担压力。苏联与西方的动机不同,西方资本过剩,它们只想瓜分蛋糕。而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奉行的是产品经济原则,它想要做大蛋糕。
苏联援华分两个阶段,斯大林时期和赫鲁晓夫时期。许多人认为赫鲁晓夫对中国要比斯大林大方,这里存在苏联国内的政治因素,赫鲁晓夫需要借助中国的支持来提高他在党内和兄弟党之间的威信。其加大对华援助对中国来说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一面是加快了一五计划的完成和二五计划初期的建设。不利的一面在于没有循序渐进地指导,使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缺乏对工业建设艰巨性和复杂性的认识,全国都被巨大成就冲昏了头脑。为大跃进的失控埋下了隐患。这就好比,本来家长零花钱卡得比较死,用多少报多少给多少,该花在什么地方心里都比较有数,有助于养成精打细算量入为出的习惯,然后突然间家长大手大脚给零花钱了,这多半不会有好结果。
斯大林对华援助是比较理性的,他这种循序渐进的援助更有利于中国长期发展,对中苏关系的巩固也更有利,赫鲁晓夫则是由着自己性子来,要么大手大脚,要么翻脸不认人,最终埋下了中苏关系破裂的祸根。
苏联对华援助不过是大国之间博弈,苏联可以利益最大化的结果而已。
站在大国博弈的角度上,当时的中国已经通过朝鲜战争得到了社会主义投名状。
但是如此大的一个国家,总人口是苏联的好几倍,如果苏联想长期武装这个金牌打手是很吃力的。
如果有一个国家即为苏联冲锋陷阵,又不靠苏联本身输血,这是最完美的方案。
1950年11月7日,毛泽东在给斯大林提出的具体要求是: 苏式步枪14万支,步枪子弹5800万发; 苏式自动枪26000支,自动枪子弹8000万发; 苏式轻机枪7000挺,轻机枪子弹3700万发; 苏式重机枪2000挺,重机枪子弹2000万发; 飞行员用手枪1000支,飞行员用手枪子弹10万发; 梯恩梯炸药1000吨。 对于这36个师的步兵轻武器,11月9日,斯大林回电表示同意,说1951年1-2月可如数运到中国。这批武器的到货数量与中方要求的完全一致,具体型制为: 1891/30式水连珠步枪; 1938/44式骑枪; 1927式ДП轻机枪(圆形弹仓,即转盘机枪); 1927/44式ДПМ轻机枪(长方弧形弹仓,位于枪身下方); 1943式郭留诺夫СГ43重机枪; 1941式ППШ木柄冲锋枪; 1943式ППС铁柄冲锋枪; ТТ30/303式手枪。
苏联本身对朝鲜战争认识是不足的,提供过来的武器基本都是二战时淘汰下来的武器。这些虽然陈旧,但是却是二战将进五年的积累所得,却在朝鲜战场这个弹药破纪录的地方,没多久就被使用干净了。之后战场的情况是要求苏联不断武装中国军队。在之后没多久苏联又接到了中国60个师的武装要求。之后苏联各种武器源源不断的流进朝鲜战场。
此时的苏联刚从二战的创伤中缓过来,又要举国之力来保持在朝鲜的优势,来牵制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对于东欧进程的影响。这对于苏联来说是很可怕的事情。在随后的三年由于中国是以贷款的方式购买武器,这对苏联国内的经济压力是巨大的。
对于苏联这个只讲意识形态,并且在经济发展国力毫无概念的新盟主来说,中国这个头号金牌打手已经站好队,并且因为朝鲜战场导致中国和美国已经成为敌人,不可能反水的情况下。还一直用本国经济来给他输血这是很不划算的买卖。
并且此时的赫鲁晓夫,面对的是斯大林留下了只有斯大林才能破的局。停止输血和拉拢盟友,一举两得的事情,放谁都会做这个选择的。
最理想的方法是,这个金牌打手既站在前面为苏联冲锋陷阵,又不靠苏联输血才是最完美的好事。
那么大规模对华援助所有条件就形成了。所以苏联连原子弹技术资料都交给中国这也就不稀奇了。
所以当苏联发现金牌打手要反水,自己想老大,撤回援助也就理所当然了。国与国哪有友情,一切不过是大国之间博弈利益最大化的结果。
如果国民党回来了,那么对苏联太不利了
接壤的
要有往来的
苏联官员被带坏了怎么办?
你看当年武器便宜卖的那些苏联军官马上吃喝嫖赌样样学会,后来都给送古拉格了。
要是全面交往的话,苏共全体班子可以把古拉格挤成上海滩
斯大林:你们这不是烂泥糊不上墙,而且还要往别人家里泼啊,还好当年电话费很贵,要不然苏联国库都完了
斯大林:你们应该记住,只要中国没有军事工业,它就会一直动荡不定。谁想独立,谁就应该建立自己的军事工业。外国人出卖不好的武器,他们还可以完全拒绝出卖武器。我们可以把我们的教官提供给你们,这要比向外国人购买武器更便宜。
杨杰:这是对的。我们请求你们给予援助。
斯大林:我们是要援助你们的。
杨杰:我们全国都寄希望于你们的援助。
斯大林:你们的航空事业怎么样?你们制造飞机么?
杨杰:我们不能制造发动机,其余的我们都能制造。
斯大林:我们给你们发动机,要多少给多少。我们自己用木料造飞机,你们也可以制造……开创自己的飞机制造业吧,我们将给你们提供教官……如果中国想站立起来,就应该发展自己的空军和炮兵。
杨杰:请求援助我们。
斯大林:要记住,仅仅指望外援是不可靠的。需要发展自己的工业。英国人指望中国同日本打仗,然而英国既害怕日本胜利也害怕中国胜利。它希望中国和日本都被削弱。中国人无疑能够战胜日本人。……假如我是中国人,我将号召我的人民不止抵抗3个月而是3年。在这3年内我们都支援你们。你们将有自己的飞行员,自己的大炮,在这样的情况下,谁也不能战胜中国,……需要发展自己的石油生产。如果你们想成为独立的国家,你们就应该有飞机、大炮和石油。当你们打垮日本人后,将需要发展自己的重工业。……我以为,中国不应忽视任何援助,可以而且也应当向美国和德国购买飞机和机枪。盟友有坚定的,也有不坚定的。也要和不可靠的盟友,比方说英国打交道。仅仅从苏联获得援助是不对的。中国也需要从不坚定的盟友那里得到援助……
杨杰:伟大领袖斯大林所说的一切,我将转达给蒋介石,而且,如果我们濒临灭亡,我们将寄希望于苏联。
斯大林:不,中国这样伟大的国家是不会灭亡的。
对于人类历史上少见的低能、无耻和残忍的KMT政权,斯大林说话还是这么耿直……
你要说指望中国扛日本……
只能派出这种外交官的政权……
据说这种外交官还是“军学泰斗”、“虎将”,是参谋次长(代总长),陆军大学校长,挂着中将上将的大牌牌……
你真的指望KMT政权能扛住日本么?
斯大林还是没有放弃KMT……
可能大胡子的人就是比较善良,有一种奇怪的中国迷恋吧。
对比一下52年。
周恩来提出援助火炮的问题。
斯大林问,中国能不能制造炮弹。
周恩来回答说,已经着手这件事。
斯大林指出,最困难的是运炮弹,运火炮要容易些。
周恩来再次提出援助火炮的请求。他强调说,中国人发射1发炮弹,美国人要回击9发。
斯大林:这不好。他补充说,如果美国人发射9发炮弹,中国人就应发射20发以上。我们就是用炮弹把德国人压下去的。我们每隔2米距离就有1门炮,而德国人在2公里距离上才有1门炮。炮兵可是一件大事。我们要帮助建立这类工厂。
周恩来指出他们正在改建现有一些工厂并筹建一些新厂。
斯大林:这件事是必要的。在这方面重要的是机床。
周恩来说他们有机床,不过是老机床。
斯大林说,需要有制造122毫米炮弹、3英寸火炮和高炮的机床。在这件事上我们可以帮忙。他补充说,我们是在不同的工厂制造炮弹的:有些厂造药筒,有的厂装药。在一个工厂做全部事是困难的。
周恩来谈到航空工业的问题时说,中国将按苏联政府的建议行事,并采取措施加快发展这项工业。
斯大林强调首先组建装配厂的重要性。
周恩来说,中国政府正筹划建立坦克厂,即一个是年产1000辆坦克的轻型坦克厂,另一个是中型坦克厂,计划建4-5年。
斯大林仍然建议先建装配厂,指出,战争时期我们把汽车厂变成了坦克厂。说中国若是有1-2个汽车装配厂就太好了。
周恩来说,他们正在长春筹建一个年产2万辆汽车的厂,整顿1个年产3000辆车的装配厂,请求帮助再设计一个厂。
斯大林强调,应当在装配厂和修理厂培养干部。对这件事必须关心。
周恩来完全同意这个意见,并告知说,中国政府正在办这件事。他们有修理厂,现正在组建装配厂;明年这些厂就开始生产。
斯大林询问,中国有没有厂办徒工学校。补充说,我们每个工厂都有这种学校。
周恩来承认,这是一个薄弱环节。他们正采取措施,扭转这种情况。在工厂有训练班。他们吸收大学生参加这项工作,派党员参加。
斯大林指出我们有专门的部,即劳动后备部,有徒工学校。中国若采取某种同样办法就好了。我们每年从这类学校中培训近百万青工。
周恩来问我们有哪些培训中级干部的学校。
斯大林解释说,有中等专业学校。
周恩来说想讨论一下有关雷达的问题。
斯大林答应帮助这件事。无线电和雷达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周恩来说他们考虑建设这方面专业的装配厂。
斯大林强调,以后必须建立雷达设备生产厂。
周恩来说目前他们还不能制造雷达设备。
斯大林答应帮助。
凡是需要援助的项目,他们都有自己的规划,已经在没有援助的情况下开始工作,给出援助不但是雪中送炭,也绝不会被浪费。
大胡子在52年是不是有一种“美少女终于养成了”的感觉……
有人问来源。
首先声明一下,作为一个票友,第一次看到第一段是早慢熊的帖子,第一次看到第二段也是某个论坛的帖子,诸位莫以为我对此有什么研究,拾人牙慧而已。
其次,来源都是 沈志华 。
斯大林与蒋介石特使关于援华问题的谈话记录(摘录),1937 年 11 月 11 日
沈志华主编的《苏联历史档案选编》
大胡子与恩相的谈话,来自沈志华的 朝鲜战争:俄国档案文件 斯大林与周恩来的会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