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希望这并不是贝斯和贝斯手被黑得最惨的一次——Bassline存在的最大意义之一就是用低频音高衔接底层鼓点和上层和弦,避免高低频段脱节、出现题主描述的“不和谐”情况。
其次,结合题主的问题描述和话题标签来啰嗦两句:
- 从乐理角度说:一般可以认为底鼓频段为200Hz以下、集中在30-150Hz(不同的鼓会有细微差异),泛音大概为1k-6kHz。由于人耳对低频的敏感度远不如中高频,在音乐中鼓的音高变化不如音色变化明显。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鼓的作用是节奏配器而不是旋律配器,一般不会通过底鼓的音高体现旋律,也不会因为节奏配器的存在而产生对“一首歌曲由和弦进行构成”这句话的冲突。
- 并且,鼓作为噪声乐器,声音中包含了近似连续变化的各个频率音高,真实器乐演奏中也绝对不会出现“底鼓声一直维持不变”,踩锤击打鼓面的每一下的力度都不会完全一样;鼓手也会主动控制力度以达到不同的音色和声响。
- 从编曲和音乐制作角度说:使用DAW进行编曲和音乐制作的话,“底鼓声一直维持不变”是一种十分初级(或者说偷懒)的写作方式。如果不对音符力度、mod、pan等等进行精修,大量使用所有参数都完全一致的音符,那么写出的曲子一定会显得假、“塑料味儿”或者“MIDI味儿”十足。这是初学者进行音乐制作时常见的问题之一,个人猜测这也是题主描述中“不和谐”感的主要来源。
- 从混音角度说:贝斯、低音提琴、底层pad等低频旋律配器与底鼓的融合是混音的基本操作之一,出现“不和谐”说明频段没有粘合好、需要调整EQ、压缩等等。
最后,回答题主的问题“鼓点的音高是如何处理的”:看情况(这是句废话),因人而异、因曲风而异、因配器选择而异。
- 按曲风选择合适的鼓组,重点看鼓的音色(而不是音高)与整体曲风是否搭配。
- 如果是真鼓编曲,鼓组中各个“配件”——底鼓、军鼓、桶鼓等等——的音高、音色都可以进行细调(镲片可以换);鼓手也要控制力度、情绪和各个配件的使用密度来配合整首曲子的风格和情绪。
- 如果是DAW编曲,认真调整音符参数,需要的话尽可能逐一调整力度以制造差异化,避免完全一致的“MIDI味儿”。
- 最后,最最重要的是:认真写贝斯。
啰嗦了这么多,但愿能对题主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