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玄策其实在整个事情中的地位也比较玄妙,中国史书里的记载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出使印度在中天竺遇到政变被抢劫。去吐蕃借兵1700,尼泊尔借兵7000,报仇雪恨,还带了几个战俘回到唐朝。
但是毕竟历史不能只听一面之词,这个就像是平时向领导汇报或者写简历的时候往往过度花团锦簇,把参与过的事情都形容成自己起主导作用。这里面的一个关键点是,吐蕃和尼泊尔的出兵是对唐朝使臣被抢做的反应,还是对中天竺政变做的反应。作为中国人肯定是希望唐朝的威慑和影响远远超过喜马拉雅山,以至于尼泊尔的君主把唐朝使臣被抢作为一件大事情对待。但是恐怕其实哪怕王玄策不被抢,吐蕃和尼泊尔一样要出兵干涉中天竺的政变。
李世民对这件事情的处理也是体现了明君的一面,他应该是看出了这次战争中给唐朝使臣报仇的成分基本属于搂草打了个兔子——顺带的,但是这件事情却可以作为唐帝国对外交往中的正面部分计入史册,所以对王玄策只是适当嘉奖,奖的是辛苦而不是功劳。
王玄策打的不是整个印度,而是打的中天竺(印度的一部分)。中天竺不强、但是也不弱,绝不是什么小破国村长。中天竺在印度境内的作战能力还是很强的。当时中天竺还出动了数万军队与王玄策作战,根本不是什么聚集群落,而是国家。以当时天竺进攻给唐朝的大量财物,以及王玄策攻破的众多城来看,中天竺、东天竺绝对是国家,而且不弱。只是因为过于遥远而不被当时的唐朝人关注而已。
东天竺可是动辄拿出牛马三万、弓、刀、宝缨络给王玄策。单是一个菩提寺主都能动辄送给王玄策宝珠、大珍珠八箱、象牙佛塔一、舍利宝塔一、佛印四;同时送给王玄策使团的普通成员每人华氎十段。
如果王玄策不打天竺。那么天竺更无法成为吐蕃的后顾之忧。注意,在王玄策打天竺之前,是天竺的反唐势力先上台控制了天竺、天竺先反唐、袭击王玄策使团。
如果王玄策不打天竺,那么天竺就会继续被天竺反唐的势力控制,将来吐蕃与唐朝开战的时候,天竺就会成为吐蕃的助力。
事实是,天竺的反唐势力上台,然后王玄策攻灭了天竺的反唐势力、使得天竺的亲唐势力上台控制天竺,之后天竺长期称臣关系。数十年后吐蕃与唐朝开战的时候,天竺也是站在唐朝这边的。
其实,王玄策是用从唐朝下属藩属国吐蕃与泥婆罗征到的兵,去打败了之前已经被天竺反唐势力控制的天竺,使得天竺亲唐势力控制了天竺,使得此后天竺长期称臣于唐朝。
王玄策用从唐朝下属藩属国吐蕃与泥婆罗征到的兵,攻灭了后世可能帮助吐蕃的势力。
贞观年间,唐朝没有要联合天竺压制吐蕃。王玄策去天竺并不是为了联合天竺对付吐蕃。王玄策出使天竺时,已经是松州之战以后,吐蕃松赞干布已经表现的很恭敬,吐蕃松赞干布认怂、送厚礼、称臣于唐朝,承认了唐朝的宗主地位与权威,而且唐朝控制着青海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等,压制着吐蕃。任何人都看不出有联合天竺对付吐蕃的必要。 何况,天竺与吐蕃隔着喜马拉雅山,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即使统一的天竺也无法牵制吐蕃。而且当时天竺处于分裂内讧衰弱状态,天竺根本无力牵制吐蕃。
(在王玄策之前,天竺已经是分裂内讧衰弱状态。)
征战天竺获得的财物与战利品,大部分被送给了唐朝。
……………………
天竺各国送了大量财物给王玄策使团,准备进贡于唐朝。阿罗那顺取得中天竺权力,派兵攻打王玄策使团,劫掠了天竺各国给王玄策使团的财物。然后王玄策到吐蕃征1200吐蕃兵、7000泥婆罗,王玄策与副使蒋师仁率这些军队进攻到中天竺的茶镈和罗城,作战三天,攻破茶镈和罗城,斩首三千余级,敌人被溺死的约1万人。阿罗那顺逃走,收拢散兵再次交战,蒋师仁擒获阿罗那顺,俘斩敌人数以千计。余众跟随国王的妻子在乾陀卫江抵抗,蒋师仁击败他们,俘获其妃、王子,又俘虏男女一万两千人,各种牲畜三万。东天竺王尸鸠摩送牛马三万馈军,还送来了弓、刀、宝缨络。迦没路国献异物,并送上地图,请求得到老子像。贞观二十二年,五月,王玄策把俘获的阿罗那顺及王妃、子等,俘虏的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二万余送到长安献俘。《旧唐书》卷三 本纪第三:“(贞观二十二年)右卫率长史王玄策击帝那伏帝国,大破之,获其王阿罗那顺及王妃、子等,虏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二万余以诣阙。
吐蕃兵跟着王玄策打进中天竺,然后吐蕃很快就返回了,吐蕃没有控制恒河平原。
王玄策在天竺的征战,其实是维护了唐朝的权威。
其实王玄策的行动的个人倾向并不强烈,不是夹私报复,而是维护了唐朝的权威,做的很恰当,根本没有为他人做嫁衣。当时吐蕃没能占据恒河平原。要说的财物,那王玄策带回的财物很多,非要说为他人做嫁衣、那么就是吐蕃为他人做嫁衣了。
要说狐假虎威滚雪球,那是王玄策借助唐朝的权威、威信、号召力。是吐蕃、中天竺被消费了。
至于拿什么伊朗维和军指挥官、美国人、阿拉伯类比,是完全荒谬的。要打比方,那么应该是就比如美国维和军指挥官找的以色列人,在阿拉伯用兵,恨谁谁倒霉,而且战后实际战果得到了油田、控制了石油定价,外加阿拉伯解放者称号。
另外有段记载值得注意,
《旧唐书》卷三 本纪第三:
五月庚子,右卫率长史王玄策击帝那伏帝国,大破之,获其王阿罗那顺及王妃、子等,虏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二万余以诣阙。
注意这里的“诣阙”。这意思是王玄策送到长安以诣阙的俘虏有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二万余。
既然已经诣阙了,有长安那么多人见证,这应该就不是史书的夸大了,而确实是不小的胜利。
至于为什么王玄策没有在唐书立传,应该是因为唐朝对中天竺的重视程度远不如对东突厥、薛延陀、西突厥、高句丽等的重视程度,唐朝不认为中天竺是多么强大的力量,所以不太重视王玄策的功劳,留下的记载不多,后世写书也就没有给王玄策立传。
李世民是病死的,不是死于吃丹药。
关于李世民与丹药有三种说法:第一种事是史料记载的,李世民重病,吃任何药都没有效果,然后李世民才开始吃丹药,仍然没有任何效果(没有好效果也没有坏效果),最后李世民是病死的,不是死于吃丹药; 第二种是出自进谏者自己声称李世民死于吃丹药,但是唐朝的进谏者有为了进谏而虚构、伪造事情的习惯,所以这种说李世民死于吃丹药的说法不可信。第三种是史料记载王玄策带回的僧人方士根本还没有造出丹药的时候李世民已经病死了,更说明李世民不是死于吃丹药,而是病死的。
何况,如果李世民是死于吃王玄策带回的僧人方士做的丹药,那么为了维护皇家脸面必然会杀了那僧人方士与王玄策。 但是实际上不但没杀,而且没有任何处罚,既没有降王玄策的官,也没有杀那僧人方士,还把那僧人方士放走了。(真要是吃他们的丹药死的话这岂不等于是纵容他们回去声称是吃他们丹药死的。)显然,事实是李世民不是死于吃丹药,而是病死的。
没有自己的传,自身的品级也没有多高。
印度列国一群战五渣,何况王玄策还是借的兵。
只能说胆气过人,身为大唐使节使命感很强。
个人军事才能只凭印度几场战役不好评点,毕竟非人力因素太多。
后面也没有领兵打过仗,所以实在不好判断。
外交使节方面到是可圈可点,没有堕了我大唐的威风,宣扬了我大唐国威。
但放在现在就是干涉他国内政,置我方与印方亲密合作达成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于不顾!
揍印度能不能叫强,还真是一个问题。
从印度方面看,王玄策的确比较强,
但从大唐方面看吧,王玄策实力就很一般了。
当时统治印度北部的是戒日王朝,还算是印度历史上比较强大的王朝吧。
戒日王一生南征北战,象不卸甲,基本统一了印度北部,在印度的历史上也是非常厉害的人物。
王玄策打天竺,《资治通鉴》里只用了225个字,大概意思是,公元647年,李世民让王玄策为大使、蒋师仁为副手出使印度。
王玄策,生卒日期不详,河南洛阳人,以前干过啥事,不详。蒋师仁,生卒日期不详,哪里人不详,以前和之后干过啥不详。
结果他们还没有到印度,戒日王就挂了,国内就出现了骚乱。戒日王手下的大臣阿罗那顺自立为王了。
这本来和唐朝没啥关系,但是阿罗那顺脑子抽搐了,竟然派兵打了王玄策一顿,王玄策带的30多位随从全部被擒,只有他和副手蒋师仁跑到了吐蕃。
回到吐蕃后,王玄策越想越生气,觉得被印度打,实在是太他娘的丢人了。
于是,王玄策就利用大使的身份向吐蕃借了1200精兵,泥婆国(今尼泊尔)借了7000多名骑兵,带着两国联军就杀了回去。
公元648年5月,王玄策率军开始攻打阿罗那顺所在的茶镈和罗城,双方激战三天,印军被杀3000多人,溺亡近1万人,阿罗那顺弃城逃跑。
王玄策副手蒋师仁率军在后面一通猛踹,阿罗那顺收集残余力量回军再战,结果被蒋师仁打得大败,并将他给生擒了。
阿罗那顺的老婆和孩子,带着剩下的印军继续跑,蒋师仁在后面继续追。在乾陀卫江双方再次发生激战,蒋师仁再次大败印军,并生擒了阿罗那顺的老婆和孩子,和12000多其他俘虏,让他们一家人在狱中团聚了。
于是,印度国内大惊,共有580多个城邑和部落先后投降了。
从开打到灭国估计也就半个月,你都没反应过来,这个国家的大王、王妃、王子就被擒了,国家就被灭了。真的是一路上势如破竹,一吃呵成。
戒日王几十年象不解甲才完成的事业,被王玄策几个月就完成了。
对于三哥来说,这的确很牛很牛。
但对于大唐来说,至少李世民没觉得他有多强。
王玄策把阿罗那顺一家人和几万俘虏、牛马押回长安后,李世民只是让王玄策做了个从五品的朝散大夫。
五品,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市长,从五品大概就是名义上的市长吧。当时唐朝有几百个市。
从几千年的历史上看,印度这个国家的武力值,在亚洲就是垫底的存在。
汉朝揍匈奴,匈奴揍大月氏,大月氏揍印度,大月氏在印度建立了贵霜帝国。
唐朝揍突厥,突厥揍印度,突厥在印度建立了德里苏丹国。
明朝揍蒙古,蒙古揍印度,蒙古在印度建立了莫卧儿帝国。
所以,你说王玄策到底强不强呢?
喜欢历史的话,可以关注我的公号:梁山微木说历史
每周一、三、五定时更新
在未来几年的时间里,笔者将以史实为依据,用类似小说的形式,将24史一点一滴的书写下来。
其它回答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