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君子,不养艺人。
有余韵养活“不事生产、不事生育”的人,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只因为“不事生产、不事生育”就否定其存在价值的社会,问题要严重的多。
普通人尚且都有选择不生育的权利,为何僧侣就不能。何谓生产,是农业的?工业的?是体力的?脑力的?物理的?心理的?农作物难道主要不是土地、阳光和雨露的功劳吗?人为的耕作、运输、加工、售卖、改良耕种技术、改良作物品种,每一道工序的参与者,平心而论有多少人是真心为了让别人能有口饭吃、精神上更加愉悦而去参加工作、从事生产的。恐怕更多人是被迫为了填饱自己的肚子,填饱自己认为的亲近的人的肚子,填补自己内心对未来的恐惧,填补胸中莫名升起的占有欲,而不停地去占有。更有甚者,还将这样的行为当作为符合公德良俗的最高标准,以此来讥讽一些自己不能够理解的一些社会群体的行为。
是文字就会有褒贬,寄生虫在生物中看似客观,但挡不住文字和文化赋予它的含义。它的文化意义在生存方式的叙述之外注入了人的邪恶和肮脏的一面,这其中隐含着鄙夷、攀比、傲慢、偏见、嫉妒、不满和无知。这样情绪的来源难以名状,可能是感官不够敏锐,抑或是智力不足,也不排除是受化学物质的引诱,或许换组词汇也可以说是不够包容、缺乏同理心、见识短浅或是眼界太窄。
许多人不情愿为音乐、软件、心理医生付费,还有许多人认为数学、哲学无用,也有着类似的心理。
社会规律是要符合自然规律的,其实僧人能受供养,是因为人群中有这样的需要,这是关乎理解生与死的需要,是关乎追问生命意义的需要。人的选择很广阔,可生老病死从来都无从选择。
科学工作者做研究需要主动向国家申请经费,企业家办企业需要主动找投资,政府机构运行需要主动向老百姓征税,军队的组建、武器的保养需要主要向百姓征税,唯独寺院(教堂)、学校和医院的费用是别人主动给的,可见即便教育周期再长、成材率再低,医院能真正解决的病痛再少、器械消耗再大,人们还是愿意往里面持续地投入。千百年来,前朝的宫殿毁了再修,旧朝的城池多数都不见了踪影,能跨越时间长河长久保存百年、千年的,是书院、书籍和寺院,因为这其中汇聚人的精神和智慧。
作为有能力频繁观照自己身语意的人,有能力反思自己邪念、邪见、邪行的人,看到这样的观点应该能够生出正念、正见和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