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觉得吧,都恒星际了,行星表面甚至恒星附近或许未必适合作为家园。
行星表面生存只是一种生物性“习惯”,就像我们曾经更习惯栖息于天然存在的洞穴,而不是无遮无拦的平原上脆弱的木石房屋里一样。
深深的引力势阱是摇篮也是监牢——出趟门不干别的,憋一脑门子汗光用来越狱了。当我们的力量成长到可以自我保护的时候,便利带来的收益往往会压过安全感。
人类生于行星,顺理成章,寻找新的栖息地的时候,还是觉得能够遮风挡雨的行星更安全、更“踏实”。但是当我们能够盖起足够庇护自己的房子的时候,也许会觉得远离大行星甚至远离恒星的广阔引力平原更“宜居”,或许有一天会脱离看似理所当然的行星穴居生活。
至于心理习惯的问题……生存不易,人们从离不开“地气”,到习惯居住在近百米的钢筋水泥人造物里,也不过区区二十来年。我们每天睡觉的床下面不再是“坚实的大地”,而是一层层楼板和陌生或者不陌生的邻居,我们仍然睡得挺踏实的。
当视角放到太空,审视行星本身,似乎更适合作为矿井,而不是住宅。并且小行星带和卫星作为“浅层矿”,在其枯竭之前比大行星有着更高的性价比。至于这些“矿井”是不是宜居……当然宜居更好,至少省一大笔员工宿舍的投入,但是不宜居的矿也不是不能开采么。
恒星呢,似乎更适合作为能源矿。在恒星附近建立光能采集设备,通过定向波束远程传输到远离恒星的工业基地,再将低密度分配给附近的居民区,似乎性价比更高一些。这样的架构兼容性也更好,能源采集设备作为半固定基建,而工业/居住区只要保留统一的能源接收接口就可以了。
既然是矿而不是家,评估标准就不再是“宜居”,而是“有价值”吧。
脑洞一下人类的星辰大海之路:
1、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当聚变堆也无法满足人类对廉价能源无底洞一般的需求,人们终于开始在金星内侧甚至水星附近轨道建立了自循环的太阳能发电站(毕竟太阳每秒中有数亿吨氢在发生聚变反应,这是再多的地表聚变电站都无法企及的),庞大的能源以高能量密度电磁波形式经过若干空间中转站,转发到地面。
2、太空中的能源中转站坐拥极其廉价的能源,几乎可以用海量的能源暴力解决绝大多数障碍。因而设施不断完善,规模不断扩张,逐渐形成太空城的雏形。随着永久居住人口持续上升,终于孵化出独立于能源中转站的小型太空城市。也意味着人类向太空移民迈出了第一步。
3、由于地球提供的金属材料价格过于高昂,太空城开始在小行星带建立了矿产基地。为了缩短运输路线,一些太空城不断提升轨道,直至提升到小行星带附近。(火星的引力与小行星相比太过强大,初级资源运输、集中成本都显得十分不经济,因此只有小行星带里匮乏的高价值矿产会由火星出产,而地球,由于引力更强、开采成本更高、内部需求量更大,很快停止对外出口初级矿产)
4、借助廉价的矿产和能源,小行星带附近的太空城规模迅速壮大,容纳的人口首次超过母行地球,人类正式进入太空时代。人们发现,足够厚实的合金墙壁其实可以比大气层更好的阻挡危险射线和陨石,而人工重力、人造气候、足够大规模的人造生态环境也更加适应人类居住的需求。
5、小行星带的开采权分配(争夺)完毕后,后起太空城退而求其次把目光投向木星卫星。虽然开采成本比较高,但是木星卫星资源丰富多样,依靠一些稀有矿产的出口也可以勉强维持收支平衡。同时占据小行星带的势力壮大饱和后,显然也会考虑到小行星带资源终将匮竭,将空闲的资本投资到到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开始新一轮跑马圈地以图远期收益。
6、巨行星带拥有上百颗卫星的资源,显示出强大的后发优势。然而再多的资源也终有发展饱和的一天。于是,有太空城开始将目标投向柯伊伯带。遗憾的是柯伊伯带太过稀薄,是地道的“贫矿”,始终处于鸡肋般的尴尬地位。
7、此时太阳发电站已经发展成戴森球雏形,随着材料性能的提升,直径已收缩到水星轨道以内。然而仍然无法满足数以千计的太空城饕餮一般的胃口。规模庞大的巨行星带太空城只能就地取材,依靠聚变电站缓解能源压力。
8、太阳系内格局已定,野心者开始把视线投向邻近的南门二。经历一次次惨痛的失败教训,人类终于迈出了走出太阳系的第一步,某基建狂魔在南门二三合星附近开始大搞开发,建立了第一个太阳系外的能源基地。
9、4光年的距离让南门二形成一个近乎孤立的势力圈,人类文明分割成两条交集不大的文明进程。人类开启了以太空时代为起点的南门二小号,并在三颗恒星之间建立了作为交通枢纽的太空城——这也是第一个距离恒星超过0.1光年的准恒星际太空城市。
10、太阳系人类和南门二人类各自发展许多许多年,成为两个巨大的文明圈。终于在二者之间出现了依赖“东西方贸易”的太空城市群,同时享受两大国际组织的能源供应,成为半依附半独立的中立自由港。
11、人类开始向更多的恒星进发,这样的“贸易港”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借助便利的星际交通优势成为一个个超级城市圈。而恒星附近的太空城反而越来越像是原始矿产出口国,资源开发产业成为让人沉迷其中的经济支柱,掌握资源的大财团富得让人流口水。但是整体经济发展速度、技术发达水平以及国际话语权,反而渐渐落后于远离恒星的自由都市。
12、终于,随着新开发恒星越来越多,近恒星国家的话语权不断地被削弱,建立在恒星之间广阔的引力平原上的国家成为人类世界的主导力量,与恒星势阱内的能源/物资输出国通过国际协商,平衡着资源产量与价格的供需平衡。人类,终于迈进了恒星际时代。也代表着人类文明脱离了摇篮,摇摇摆摆地走向成年。
这样分布式的文明模式扩容成本低廉,生命力强韧得多。别说行星级灾难,恒星毁灭也不过是听听天气预报卷铺盖搬家的事儿。并且几乎不受任何发展限制,至少在铺满银河系之前,都可以用市场需求推动下的自然扩散解决资源的需求。
人们可能还会想念行星表面的田园生活,就像我们感叹冬暖夏凉的窑洞一样。少数人会因工作需要(比如开采某些资源或者维护本地物种库)因公居住在行星表面,还有拥有私家飞船的土豪也会建个一年不来住一趟的大house。而多数人也就是赶上小长假会去住个一阵子体验一下“返璞归真”,定居就算了,毕竟交通不便——机票船票都是钱啊。
“无论是红巨星还是褐矮星,XXX集团都能给您的城市提供最稳定的能源供给。”某国际能源巨头广告语如是说。
难民不是移民,中国显然不应该接收任何形式的难民,难民经历了太多人性中的极端状态,人性中的残忍被激发的更多,再加上宗教与战乱因素,为了生存难民的底线会更低,为了生存难民不惜恩将仇报、鸠占鹊巢,其对于稳定的社会有巨大的破坏性。
—————————————————————————————————
难民如果席卷欧洲,欧洲没落,欧洲储备的大量人才,中国要做好准备。
中国要为未来潜在的优秀移民提前做好准备,所有移民至少符合以下标准:
1、接受归化。接受中国法律、传统和习俗的归化,华文参加水平考试;放弃原有的宗教信仰。进行郑重的归化仪式,宣誓并视频记录这一过程。
2、有一技之长,科学技术领域优秀人才优先。优秀人才需要中国指定科研、技术或教育机构进行鉴定。
3、身体健康,无传染病。
4、在移民中国之前,没有触犯过法律(以中国现行法律为准)。
5、符合以上四条者,到中国后需要数年的准备期方可有资格加入中国国籍。
6、6岁以下健康儿童(以中方骨龄测定为准),以及符合1至4条相貌姣好的25岁以下女子。
7、宗教类神职人员、有反华行为及反华言论者禁止移民。
——世界上没有无条件的爱,以上是移民的标准。
——————————————————————————————————
另外,中国作为一个各种人均指标都较低的国家,按照“谁提出问题,谁解决一部分问题的原则”,哪个国家指责中国多,哪个国家就应该帮助中国解决一部分问题。这些国家要真金白银的给中国出钱,不出钱不帮助就别BB,还要中国人自己勒紧裤腰带独立自主的自己解决。美国作为经常指责中国的国家,我觉得美国应该尽力帮助中国,比如至少接收中国1个亿的“难民”,如果美国接收不了也不想出钱,最好闭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