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在古中国能出现儒道释三教合一这种文化奇迹?三教合一有什么具体体现? 第1页

  

user avatar   tian-long-shu-y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想了很久,还是写下来,任何人都有任何的意见,应该尊重,包括从阴谋论和厚黑学观点去看的。

我们要理清一些线索。

关于儒家部分:

首先,儒家的定义,儒者的定义从秦末汉初开始模糊化。我们先往把时间往前推,推到哪里呢?齐国的稷下学宫那里。为什么要从稷下学宫讲起,原因很简单,看看实际《孟子荀卿列传》就知道了

自驺衍与齐之稷下先生,如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驺奭之徒,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岂可胜道哉!

稷下学宫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学术论坛,以汉代眼光看的九家在这个论坛纷纷发出自己的声音,阐述自己的见解,这样子,直接可见的是思想的繁荣和大放异彩,但是还有一种是思想的相互吸收与融合也在这个时候在暗处慢慢进行着。

我们让时间前进一点,这个时候,出现儒学的最后一位大师----荀子,这位荀老先生是赵人,早年游学齐国,

荀卿,赵人。年十五(注:原文作五十,误兹从钱穆引据风俗通义考辨正)始来游学於齐。

这个时候的齐国,或多或少已经占有了鲁国的土地,原来鲁国的儒学此时也在旧地兴盛,并出现了门派,年轻的荀子,在这片思想的土地上如饥似渴的博览当时群书,融汇百家之见。终于在最后困居兰陵的时候,写成《非十二子》这篇旷世奇文(先秦个人推重的旷世奇文只有两篇,一篇是《庄子·天下》,一篇即此),这篇旷世奇文,以简洁明了的笔锋对外,评价了它嚣、魏牟、陈仲、史鱼酋、墨翟、宋钘、慎到、田骈、惠施、邓析等人独成一派的学说,对内又批判的继承了仲尼,子弓,子思、孟轲,子张,子游,子夏的儒家各派学说,将困扰在齐地的这些思想融会贯通,合成己见,简直独绝!

荀子之后,作为荀子最优秀的门人之一的韩非子,又总结和发展了老师的理论,而随后出现的吕不韦则汇集门客编纂了《吕氏春秋》,先秦各家学说到了应该总结和必须总结的时候。而这里,不得不提到,从齐楚而成黄老道----这种学说根植于道家和儒家,又有关于刑名的驳杂,又有阴阳五行的神秘。可以说,周代战国到秦汉交替之际,是先秦两汉思想史的小成时代。

接下来的时间应该到了两汉,汉代所用的黄老道自惠帝时代立起,到武帝时期一直在明面,而这一段时期出现两种极端化的走向,一种是儒道快速合并(例如贾谊等),一种是儒道的极端对立(如相互诋毁攻讦),但是这些只是思想层面的继承先秦思想大讨论的后续,政策层面上,黄老道的应用随着应用者的转变而融入进了经学(本质上说,当时这种融合还不明显),随后两汉经学的兴盛,带来了先秦两汉史的大成时代--------东汉末期,出现了王充、王符、仲长统、崔寔,荀悦,徐干等一大批后汉诸子,这些人的共性是,完全的自发的总结包括东汉经学在内的各种思想,这些人都是儒者,但也全部是不纯的儒者,他们思想不完全为现代眼光中各个门户之见相囿(例如西汉末,扬雄在其《法言》里就鲜明说过,老子的思想他是要效仿的,至于王充的《论衡》更是比吕氏春秋更驳杂,更统一等等),这是儒家和儒者的转变,而在这个转变的时候,(至少个人观点,是中国思想第二次爆发。)首先是道教前身方仙道、太平道、五斗米道的出现与兴盛,其次是佛教的传入中国。(你看,中国的思想史是多么有意思,凡到一个总结的时候,相对后世而言,都只是某一思想内部总结,这个时候,或传入,或自生出另一种思想。而又重新进入总结的时代。)

儒家部分我们先谈到这里,按下不表

接下来是道教部分

道教的发展也和齐国分不开,齐国燕国养出阴阳家,而阴阳家和民间的方技融合,又从道家采用养生论,又容纳尽神仙家的思想,这形成了道教源头方仙道。方仙道接下来有着一段辉煌的时期,秦始皇重之,随后又是汉武帝重之。然后是汉代五行太一巫术谶纬等的发展,又慢慢融合进方仙道,直到桓帝灵帝出现一本标志方仙道变革的著作----太平经,于是太平道卓然而起,代表人物于吉,张角,这些算不得道士的道士既有所谓单纯意义上的修真者,又有政治意义上的谋变者。而在太平经之前,出身江苏沛县的张鲁因为本身就靠近齐地所以早已完成齐地的游学,赴往四川,创出了五斗米道。这些早期道教各自林立,到了魏晋时代,尚未完全融合,还有天师道(天师道可视为五斗米道之发展)。而总结这些的工作,落到了陶弘景和葛洪的身上。

葛洪饱览经籍,后来专究道书,从经世致用的儒家子弟转变为道教人士,他融合以东汉魏伯阳为代表的丹鼎学说和以太平经为代表的神仙理论,成功创立了不仅有系统世界观也有系统方法论的不同以往的教派学说。

葛洪之后是陶弘景,陶弘景充分将当时各个道教派别的典籍加以整理,并亲自撰述,他将道教推往一个新地步。

随着葛洪陶弘景的历史工作的完成,道教发展到了隋唐尤其是唐代,与佛教相爱相杀,争执百年,而道教的大师也层出不穷,前期如成玄英,司马承祯等,后期如李泌等。一直到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人民困苦不堪,道教作为精神宽慰剂得到了推崇和举重。一时如无能子,谭峭等纷纷著书立说,而这里也不得不提到五代蜀的杜光庭。他一生关于道教的著述很多,而且很多影响到随后出现的宋代。宋初,道士陈抟便是其中之一。

关于道教部分也先简略叙述到这里,接下来说佛教。

佛教作为东汉传入我国的宗教,其发展和道教类似。作为一种思想,首先见到叙述此的,是东汉末期的苍梧太守牟融。牟融体现了汉代的学人士子的普遍特点,饱览典籍,但是面对人生的疾苦,面对世俗的纷扰,牟融不能够解惑,知道他了解到佛教,欣然接纳,并引用秦汉各家的诸子学说对佛教思想进行阐述解释,最后整理出的一本专著,名叫《理惑论》,或称牟子。

东汉末年还有两件事值得纪念,一是四十二章经的译出,另一件是三国时的僧人朱士行,他是中国历史上西行求法第一人。

时间匆匆,进入了两晋南北朝,这个时候,北方随着外族的内迁,佛教逐渐兴盛起来,尤其是河西走廊的五凉政权,或多或少是崇佛的,这里不得不提鸠摩罗什,这位印度与高昌的外族之子,将恒河两岸的佛教典籍,择期精要进行翻译,这在北方就立马传开了,而这些经典不是单纯的影响当代,更惠及后世。

与之对应的南方,因为一代雄主梁武帝萧衍的信佛,南朝也或多或少的开始发展了,并且这里有一件盛事,达摩祖师从海上而来,到了今天广州附近北上,这位达摩祖师通晓大乘经典,是无上智者,因此也受到了当朝的礼遇。达摩祖师将大乘经典的理论授与当时更够追随他的门人。

就这样,在魏晋南北朝中经过无数僧伽东来西往,翻译经典,求法弘道的努力,唐代,自玄奘从印度求学归来,翻译各类经典四千余部之后,佛教终于全面进入发展高潮期,。

纵观整个唐代,例如前期的南宗北宗,后期的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黄檗宗,云门宗。各个大德开门授徒,见性传法,棒喝喜怒,好不快哉!甚至有人将此同先秦百家争鸣进行相比拟。

接下来按下佛教不表说回儒家

儒家在魏晋之处,一方面适应历史的发展,一方面同于当局的紧张,逐渐让位于喜谈老庄易的玄学,而儒家自己本身正式的道统,西迁保留至河西走廊的五凉地区。千万不能小看这次让步,玄学的发展,一方面道教是受益者,另一方面,喜欢谈因明学的佛教也是受益者,诸如性品论,声情论,神灭论等一批形而上学的议题,一方面满足着清谈名士的谈资和行世依据,另一方面反而促进着佛道两教的发展,在南北朝子学代表性著作《颜氏家训》中,有着对儒家(下文一般都指如同东汉末期融汇思想的儒家而非先秦儒家)理论的坚守,也有对佛教道教理论的取舍。《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继承和发扬儒家美学理论和文学理论之后,写了一篇阐述佛理的《灭惑论》然后毅然出家。这些,都是儒道释开始发生融合的证明。

接下来隋末大儒王通、中唐道学韩愈在重儒治的背景下开始对佛教有所反驳,反驳即是有影响之明证。联系唐代重道教、喜佛教、用儒治的历史环境,我认为,三家思想的融合已经在外部条件上有所保证。唐代崇道毁道,崇佛毁佛的事件发生无数次,而这种事情发生,即使是两教不愿意,但在无形中开始相互学习,相互模仿,这却是不争的事实。儒家作为夹杂其中受影响的学说,这时候却能够有无限的生命力,被我们看成是儒士的诸如孔颖达、柳宗元等或多或少都无意识的实用两教的一些理论,更遑论更大意义上作为文人而存在李白、孟浩然、王维之辈。这是预示融合的先声。

接下来说融合。

融合的先声始于唐代,而成于宋代,首先就是北宋五子,张载,邵雍,周敦颐,程颐,程颢,他们一方面在传统上继承儒学,一方面在对易,对人生大道,对天命,对太极的阐述上由王弼的玄学易注发展,吸纳当时两教的一些形上见解,首创出别具一格的理性之说。然后关学、洛学、涑学、蜀学、闽学相自独立争鸣。这个前期随着北宋政治的崩塌而结束。

后期的朱熹,开始采用陈抟的太极图说,融合北宋前期五子的理论,创立理学。而陆九渊也在同时,将佛教的道理引入解释儒家经典,创立心学,自此,初步融合已经完成。而与此同时,我们看到两宋政治对于道教的推崇,这也不容忽视。

元明时代,心学理学就像唐代道教佛教相互争斗那样,不自觉中逐渐走到一起,而我们不得不提王阳明这位后期心学代表。王阳明的心学是在对理学失去信任之后发展出来的,本质上说,王阳明还不是真正的融合者,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在批判理学的时候,总是在不自觉的融合心学和理学。这种状况直到李贽出现,个人认为,标志着后期的完全融合。而这种融合,所历时间不长,便遭受了清兵入关和明朝的毁灭。

这种毁灭迫使这些专研心学理学的士人们认识到,空谈是没有任何实际用处的,于是以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为代表的这些明代遗民清朝异己一方面辩证的批判理学心学的矛盾,一方面转变研究方法,加上清廷的政治变动,朴学开始作为上溯汉代训诂的重实物考证的对立宋学的汉学接替心学理学的历史地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清儒不谈心学理学,他们还是谈的。

在中国走向帝制的黄昏的时候,朴学到达巅峰,外族的破坏,自身的孱弱迫使朴学开始转变,一些人开始不再从事这种繁琐的章句考证,而是利用西学中哲学论,逻辑论反思整个理学心学发展历程,并出现了新儒家一派,这些新儒家们,不仅讲儒学讲心学理学,更讲佛学,例如熊十力,马一浮,章太炎,牟宗三诸先生均是涉足佛学理论的大家宿儒。

而反观于民间,以通俗文学代表的戏剧小说,在追求艺术性和文学性的同时,将民间信奉的神祗或者是信仰,或多或少融入到故事里面,这从侧面证明了儒释道在民间的融合。

质言之,首先中国文化本身是一种极具吸纳力的东西,其原因在于作为文化载体的人善于包容,士人层面上是追求个人的完满,民间层面上是追求俗世的幸福,国家层面上是追求统治的安稳,这些向我们已有文化进行诉求,待文化反馈之后,又重新哺育这些文化,而就在这紧密的一来一往间,思想浑然一体,和光同尘,既作为文化本身,也作为文化体现,潜藏在文化的血脉里,等待发掘。




  

相关话题

  为什么感觉中国本土化宗教建筑和服饰很难看?真心求教? 
  土耳其为何难以加入欧盟? 
  为什么北方农耕地区不流行喝茶? 
  为什么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有哪些写出来让人尴尬到脸酸的文章或段子? 
  明明是食物让人类生存下来,为什么人类却去崇拜上帝,而不是崇拜食物? 
  如何看待俄驻华大使用汉字「Biang」概括 2021 年,称「反映世界形势之复杂」?你认为合适吗? 
  如果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提前十年,那么如今的中国会是怎样? 
  贵州普通民众的饮食习惯是怎样的? 
  中国文化或者儒家文化是不是更倾向于袒护长辈或大辈?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 2015 年英国大选?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女学生携乙肝受孤立烧炭自杀」?





© 2024-05-2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