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宝玉不能保护身边的丫鬟?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chen-xu-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宝玉被贾母保护的太好了,根本不知道世事人心,也没有任何处理庶务的能力;按书中的话说就是“潦倒不通世务”,“无能天下第一”。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有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位尊而无功,俸厚而无劳者必遭灾祸,这话不单单适用于宝玉,也适用于贾母。

宝玉的丫鬟们最早只是肆意玩笑,瓜子壳吐一地,这种行为虽然不好,但也不算什么大过错,只要稍加约束就可以了。但是宝玉不但不管,管事的妈妈们来约束丫鬟们时,宝玉还护着,最后这帮丫鬟们连李嬷嬷都敢顶撞,真可谓无法无天了:

于是仍进了后门来,俱不在话下。却说宝玉自出了门,他房中这些丫鬟们都索性恣意的玩笑,也有赶围棋的,也有掷骰抹牌的,磕了一地的瓜子皮儿。偏奶母李嬷嬷拄拐进来请安,瞧瞧宝玉;见宝玉不在家,丫鬟们只顾玩闹,十分看不过。因叹道:“只从我出去了不大进来,你们越发没了样儿了,别的嬷嬷越不敢说你们了。那宝玉是个‘丈八的灯台,照见人家,照不见自己’的,只知嫌人家腌臜。这是他的房子,由着你们遭塌,越不成体统了。”这些丫头们明知宝玉不讲究这些,二则李嬷嬷已是告老解事出去的了,如今管不着他们。因此,只顾玩笑,并不理他。那李嬷嬷还只管问:“宝玉如今一顿吃多少饭?什么时候睡觉?”丫头们总胡乱答应,有的说:“好个讨厌的老货!”

还有晴雯最早不过是和宝玉亲密些,欺负欺负屋里得丫鬟们,这虽然不好,但也不是什么大过错,宝玉也没有加以约束;后来弄坏了宝玉的扇子,不但毫无歉意,还当面顶撞主子,但宝玉还是不加以约束,还拿了一整盒扇子给晴雯撕。此后晴雯越来越无法无天,当着主子们的面打人骂狗,连邢夫人的陪房,大管家的女儿都敢得怼,很快被赶了出去。

晴雯毕竟是贾母房里拨过来的,好歹还有些身份和教养,而小戏子芳官则是闹的突破天际了,仗着宝玉一句“她小别拘束她”,糟蹋财物,滥用职权,收受贿赂,骗贾环,打赵姨娘,短短几个月时间把她能干的蠢事全都干完了,后来王夫人整顿怡红院时,自然也被赶了出去。

如果宝玉稍通庶务的话,就应该知道如何约束丫鬟们,那些事是不能做的,那些话是不能说的?把丫鬟的言行控制在王夫人能接受的范围内,才是对她们最好的保护。、

但是宝玉没有这么做,而是无条件的把丫鬟们保护起来,任由他们胡闹,最终惊动了上级,闯出了宝玉庇护不了的大祸。而贾母也是如此,无条件的把宝玉庇护在自己的羽翼下,任凭宝玉虚度韶华,肆意享乐,上不能科举入仕,下不能处理庶务,还到在外面闯祸,差点被政老爷打死。

所以宝玉在贾家败落后只能流落街头,只能靠昔日的旧仆接济,结局最为凄惨。而贾环贾兰则早早的经历了人心事故,一个得了世袭的前程,支撑起败落后的贾家,一个科举入仕,重新振兴了贾家。


user avatar   zhu-sheng-43-4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题一定要强答一发。对这件事的看法让我觉得是不是我的思维异于常人。以下是个人看法。
第一,宝钗为什么跑去王夫人那。
宝钗住在贾家,是因为王夫人的关系,王夫人可以说是贾府里她最亲的人,现在自己亲姨妈的房里出事了,作为外甥女,过去看看,安慰一下生者,是理所当然的礼数,她不是去发表高论的。

北静王的一个爱妾没了,宝玉还要去道个恼,“爱妾”是主人比较重要的“奴”,“贴身丫鬟”甚至“首席丫鬟”同理,宝钗去问候王夫人没问题。金钏可以类比为黛玉的紫鹃,宝钗的莺儿,如果她们出事了,宝玉,三春乃至熙凤李纨王夫人,是不是也会第一时间去看望。
第二,至少从文本上看,宝钗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心里的想法是“这也奇了”
第三,“金簪子”一语成谶,但我并不认为金钏是向宝玉“明志”,有什么“志”呢?她和宝玉不过是调笑几句暧昧一下,并没什么感情基础,而从金钏随便轻佻的举止看,她也并不像晴雯一样是个心高气傲的刚烈人(更何况官方的说辞是弄坏了一样东西,不算什么丢脸的事)。不过是被打被撵走了心里想不开,气性大投了井。在深宅大院里不知检点,又承担不起轻浮的后果,这一句“糊涂人”,严格来说并不算冤枉了她。
宝钗给衣服一节,可能是千里伏线,毕竟金簪雪里埋,宝钗也是未得善终。而从情节设置来看,宝钗其实是被王夫人逼到这个份儿上的“我打算给她两件衣服装裹,手头没有现成的,你林妹妹有可我又怕她多心”这明摆着等你表态呢。这事儿换成黛玉,听舅妈都这么说了,也肯定得自己出点儿血啊。(这里王夫人小人之心了,事急从权,黛玉虽心细,却不是不明事理的人)
题外的,说说本人对这一事件的看法吧。可能也会被很多人认为冷漠无情草菅人命吧。
我从第一次读就认为这个事儿匪夷所思。匪夷所思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这一事件所涉及的几个人的评价。
首先,我认为造成最后金钏跳井的后果,王夫人处置失当占三成,宝玉临阵脱逃占两成,金钏本人轻佻冲动占五成。宝钗处理的没有任何问题。
首先,金钏可不是个清纯无辜的傻白甜,在挨打事件之前,就有过她逗宝玉吃自己嘴上胭脂的事儿。事件发生当日又是什么情形呢,宝玉进来,先逗引金钏吃香药,金钏姑娘呢,在王夫人屋里当着假寐的王夫人就敢闭着眼睛衔了,此处还不算太夸张,可以解释为小孩儿玩闹。而接下来,宝玉又作大死,说要跟王夫人讨了金钏去,金钏的态度很值得玩味“有你的只是有你的”,怎么就“有你的”了,就算王夫人自动脑补出两人有私都不算无根无据,毕竟书中人没有读者的上帝视角。然而到此时,王夫人仍然不动声色。要命的是金钏竟然让宝玉去拿环哥和彩云!这不明摆着教人不学好么,哪个当妈的能忍!王夫人打一巴掌撵出去真的不算特别严重的惩罚了,她无疑有这个权力。就算现代,小保姆勾搭主人家的高中生看爱情动作片女主人知道了也会毫不犹豫解除合同吧。
这件事上金钏绝对算不上什么冤枉,她和宝玉这种互动的暧昧程度纵观全书也就仅次于自居准姨娘的袭人,比晴雯的拌嘴撕扇子不知道严重到哪里去了!可人家袭人晴雯都是贾母放到宝玉那照顾他的,就算有点什么也是当时的社会道德体系默认的,但金钏是什么身份?母婢啊,奸淫母婢在当时是灭绝人伦的行为,站在王夫人的角度,这可不单单是勾搭主子了,这是陷宝玉于不孝不义!当然宝玉到处招惹丫头的毛病大家都知道,但你看看人家鸳鸯、紫鹃、翠缕、香菱是怎么做的,稍微过界一点儿赶紧避嫌,因为人家知道分寸和规则边界。更别提真正干净刚强的晴雯了。金钏这些行为倒未必一定是想攀高枝当姨娘(这个可能性也有),但其轻浮不知检点却是板上钉钉的,无论如何也洗白不成天真单纯(真正的天真单纯,参见翠缕香菱)。而她的投井,也真的是太冲动了,王夫人顾及宝玉,一定不会让这件事的真相流传出来的,她完全可以重新开始生活,可能生活水平有所下降,但总比自杀惹人非议强。
而宝玉的反应呢,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溜了。这也不奇怪,这没心没肺不扛事儿的孩子分明还没长大,看比金钏亲厚多了的晴雯出事的时候,他的反应也是如出一辙——根本没想过保护这些姑娘,只是在她们死后玩儿点行为艺术自我感动一下。
而王夫人的做法虽然是人之常情,但毫无疑问的,愚蠢。这种事怎么能现事现报呢?连平儿都懂得等过两天寻个别的由头打发了偷盗的坠儿保全大家颜面,作为当家主母的王夫人这么冲动地当场撵人真是太不讲体统了。过阵子,施个恩,让家里把金钏领回去嫁了,岂不又省心又没有后患?还不惹人怀疑。所以曹公隐晦地说王夫人是个“天真烂漫”的人,而对于一个中年的贵妇而言,“天真烂漫”≈脑子不灵光。
最后说宝钗,两个字,躺枪,莫名地就背了个冷血的罪名。她的一切行为,几乎都是必然的。借住的姨妈家出了事,她完全不知道怎么回事,能不出于礼节去看一眼么,既然去了,当然是安慰自己姨妈给人家解心宽啊,难道还义正言辞你冷酷无情无理取闹给人添堵么,这种事儿晴雯都干不出来,那是陆依萍!而“糊涂人”云云,她也确实没有说错。至于为什么没陪着掉几滴眼泪,和尤三姐柳湘莲的事儿一样,她根本就不熟啊,就比如一个不太熟的同事出事了,有人会叹惋几声,有人安慰下逝者的朋友,有人无感,都很正常。掉几滴眼泪赚个心软的名儿其实是成本很低的事儿,但宝钗的性格,恰恰是礼节不错就好,从不惮于表现自己的淡漠,懒得迎合别人去做个现成的好人(比如谁都能看出贾母喜欢风流灵巧的姑娘情致盎然的居室,她虽然出于礼节会点贾母喜欢的食物和戏文,却不会在审美情趣上去迎合,因为那已经超出了她“应该做的”,明明黛玉对自己掏心掏肺心存感激,她也欲盖弥彰一句“只恐我人人之前失于应候罢了”)。这姑娘,真的是将自己疏离于众人之外,自带生人勿近高山仰止气息,相对而言,热情至性的黛玉容易亲近和取悦多了,真真是个可爱的妙人。




  

相关话题

  如何用一句话证明你看过《红楼梦》? 
  曹雪芹没有写完红楼梦,他怎么就写下自己“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呢? 
  为什么有人说黛玉觉得宝玉不如袭人了解自己?而宝玉觉得黛玉不如紫娟了解自己? 
  如何将《红楼梦》改写出克苏鲁风格? 
  为什么很多人不喜欢程本《红楼梦》后四十回? 
  认为曹雪芹不是《红楼梦》原作者的理由是什么? 
  红楼梦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红楼梦里,为什么晴雯麝月这些大丫头肯让芳官进里屋服侍宝玉,而且很愿意教她,却忌讳小红? 
  薛宝钗明知宝玉最恶读书,为什么还一再劝他? 
  《红楼梦》中平儿这个人物怎样评价?为什么? 

前一个讨论
《红楼梦》中王夫人为何没有像贾母疼爱宝玉那样疼爱贾兰?
下一个讨论
林如海在古代权力大吗?





© 2024-06-2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