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抛却宿命论的观点来看,贾家的败落到底原因在哪? 第1页

     

user avatar   lang-xie-yang-wen-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闲话红楼梦还能借题发挥,卖卖民主抗腐败的大力丸,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真是政治挂帅不离口,阶级斗争需牢记╮(╯_╰)╭

贾家的败落,一是政治,一是经济,经济是关键。王夫人说得明白: 只说如今你林妹妹的母亲,未出阁时,是何等的娇生惯养,是何等的金尊玉贵,那才像个千金小姐的体统。如今这几个姊妹,不过比人家的丫头略强些罢了。

可见贾家的经济状况早已急剧恶化,这才传了几代?和太爷出过军的焦大爷还在那旮旯蹦跶,什么样的腐败有如此神效?

再看《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出: 宁国荣国二公之后,共二十房分,宁荣亲派八房在都外,现原籍住者十二房。

按,清朝的财产继承法:诸子均分,……不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若无子户絶,由“所生亲女承分,无女者入官”。虽然被继承人在临终前可以遗嘱形式进行调整,但理论上免不了分田分地真忙一出。

宁荣二府子孙繁衍,其所控制的土地等财产通过继承形式不断减少,王小二过年自然难以避免,坐吃山空,这才是问题的根本

唯一的解决之道,便在于扩大财源,惜乎,开场演说荣国府就讲得明白: 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

一则月光,一则不作为,于是乎只能随着时间推移混吃等死了。这方面的榜样,老祖宗她娘家便是。史家并未遭遇什么变故,空顶个四大家族的名头,已闹到湘云小姐要加班加点做针线活贴补家用,贾家若没出啥幺蛾子,抑或冒出个中兴令主,结局不过如此而已。

要解决经济问题,无非开源节流。

贾家支出的大头,首先是政治投资,流水价银子堆得大观园便是。再如贾琏被逼得打老太太的主意,同样也是政治交际费用:明儿又要送南安府的礼,又要准备娘娘的重阳节,还有几家红白大礼,至少还得要三二千两银子用……暂且把老太太查不着的金银首饰,偷着运出一箱子来,暂押千数两银子,支腾过去。这些费用极为可观,但贾府在场面上过日子,却也无法可想,譬如太监来打秋风,贾琏应承慢了点就担个不是。

其次是生活开支。譬如刘姥姥一进大观园,凤姐日常用餐,那便是碗盘森列,她老人家不过每样略动几筷,很有老佛爷的风采。副小姐们也是每日肥鸡大鸭子,二门内尚且如此,那些个掌实权的臭男人们的幸福生活是啥样子,不问可知。

再次则是腐败。贾府的腐败已遍布上下,送两篓茯苓霜,门房就能见面分一半。贾琏约炮闹出了人命案子,烧埋银捎带就开进了流水账。如此种种,不消多记。

节流是开源的前提,不然赔了不少,还拿什么去置办添银子的产业?要节流,只能在生活开支和整治腐败上下功夫。但劳驾,搞搞民主投票就能让大家自觉由奢入俭了?就能让上到主子,下到门房们清正廉洁了?要说贾府专制,究竟谁是专制头子?贾政还是贾赦?抑或贾珍父子?甚至是修仙练气的贾敬贾真人?瞅瞅修园子一出,政老那联席会议开的, 真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要说这是一言堂,倒不如说是甩手堂。 再看二门内,大赌家小赌家夜夜开赌,专制到这份上,真是给专制丢尽了颜面。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贾府要中兴,需要的不是什么民主,而是集中,是要能运筹谋画,又能雷厉风行的铁腕人物。缺了这种核心,就算贾宝玉之流中了个把科举,也无关根本,所谓兰桂齐芳的场景只能出现在高鹗续书。探春倒是很有此等风采,可惜毕竟小本买卖,只能在二门内折腾,捎带 too young,以为砍了点冗费,拿大观园搞联产承包剩下四百两银子就能三年之内无饥馑,这么点连改良都谈不上的补丁活,无论成不成功,都是无用功。

捎带一说,诸行无常,盛者必衰,这是事物的必然规律。小到生老病死,大到恒星宇宙,莫不如此。漫说中国历史在转这个圈子,世界各国哪个跳出了这圈子?有啥可叹息的?以为嗑了制度的灵丹妙药,就可以搞个千年王朝,弄出点历史终结的大新闻的,东有朝鲜,西有美帝,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 ╮(╯_╰)╭


user avatar   kong-chao-qing-nian-qi-shi-tuan-tuan-mu 网友的相关建议: 
      

题主把守住一份家业的难度看的太低了。

君子之泽,三世而斩。

想要更多的话,得自己挣。



我看众多网友把目光聚焦在贾府内务问题上,我个人不是很赞同这种视角。

书中关于贾府内部贪腐问题确实着墨很多。这是因为《红楼梦》的主旨在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要写众女儿,所以才重点描写府中内务。



贾家必然败落,表面上是因为经济上无力继续维持长期的政治投入,根本原因还是在后继无人。

维持贾家这样的世家大族需要一个良性循环:

良好的经济基础→正确的政治投资→社会地位与权力→经济收入

经济、政治投资、权力,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循环不下去了,家业就会败落。

贾家这三个方面的问题都挺大。

贾家战功起家,宁荣二公乃开国元勋。

两位国公爷拿命挣下这份家业时,手握军权,处在权力中心。

而到贾赦、贾政这一代,贾家已经只有政治资源,没有实权了。

为何如此,因为从第三代起,贾家没出一个能守住实权的男丁。

贾家第三代,贾敬一心烧丹炼汞,贾赦是个老色鬼,贾政比他俩好些,可惜既没有政治才能,也不能庶务。

第四代“玉”字辈的贾珍、贾琏,第五代,“草”字辈的贾蓉等,只会聚赌嫖娼,淫欲放纵乃至乱伦。

无“德”在其次,关键是两三代人没一个有才能的。

原本贾珠最有希望,可惜英年早逝。

贾家有良好的政治资源,但是长期没有有才能的人出来站台,把政治资源转化为实权。

权力是能换来钱的。

政治资源有时效性,过期不候。

为什么贾家对贾宝玉的期望如此之大?

如今的贾家,迫切需要一个人能及时出头,拿到实权,如果拿不到,贾家的地位就保不住了。

有人说,贾家就算通过科举出一两个人物也救不了贾家。这个观点肯定是不对的。

与贾家情况对应的,有一个正面的例子,就是林妹妹家:

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馀。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

做到兰台寺大夫,拿到巡盐御史的肥缺,仅仅是因为林如海是前科探花么?当然不是。

林如海除了自身才能外,还因为祖上袭过列侯,有大量的政治资源。

如果贾家及时有个有才能的人出仕,应该会比林如海还官运亨通。

权力先说到此,下面说一下最让贾家焦头烂额的经济问题。

经济问题实质上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贾府内务,一方面是政治投资

贾府内务:

贾家历经四五代,名气和排场积累得越来越大,没法收紧。

排场究竟有多大,单说人口。

第五回宝玉游太虚幻境时

宝玉道:"常听人说,金陵极大,怎么只十二个女子?如今单我家里,上上下下,就有几百女孩子呢。

宝玉口中的女孩子不包括嫁了人的“鱼眼珠”。

第六回

按荣府中一宅人合算起来,人口虽不多,从上至下也有三四百丁

这里的丁指的是健壮的男丁,不包括小孩子,女人和已经在养老的男人。

第52回麝月替晴雯出头

家里上千的人,你也跑来,我也跑来,我们认人问姓,还认不清呢!

第72回

(林之孝) 因又说起家道艰难,便趁势又说:"人口太重了。不如拣个空日回明老太太老爷,把这些出过力的老家人用不着的,开恩放几家出去。一则他们各有营运,二则家里一年也省些口粮月钱。再者里头的姑娘也太多。俗语说,`一时比不得一时',如今说不得先时的例了,少不得大家委屈些,该使八个的使六个,该使四个的便使两个。若各房算起来,一年也可以省得许多月米月钱。况且里头的女孩子们一半都太大了,也该配人的配人。成了房,岂不又孳生出人来。

综上可以推算出,荣国府主子几十,仆人上千。

在荣国府做仆人,待遇比现在福利最好的公司还要好。进了荣国府,只要不犯错被赶,不仅有月钱有油水,还包吃包住、包娶媳妇、包养孩子、包养老送终。

雇过员工的朋友应该更清楚,这一千多员工到底是多大的负担。



荣府前八十回见于明文的流水账也给大家列举一下:

贾芹管沙弥道士,每月供给银两一百两。 贾芸种树,领银二百两。 给张材家的秀匠工价银一百二十两。 鲍二家死,贾琏与之二百两,入流年账上。 诗社之始,凤姐先放银五十两。 贾赦以八百两买妾。 度岁时,以碎金二百五十三两六钱七分,压岁稞二百二十个。 园中出息,每年添四百两。 贾敬丧时,棚杠、孝布等共使银一千一百十两。 尤二姐新房,每月供给银十五两。 少爷上学,点心纸笔钱,每位每年八两。 金钏死,王夫人赏银五十两。 袭人母丧,赏银四十两。 赵姨娘兄弟赵国基去世,赏银二十两。 其他不确定到底是不是记在流水账上的项目就不列举了。


我们从这份清单管中窥豹,也能窥出贾府日常开销正如书中所言如淌海水。

这其中确实积弊众多,贪腐成风。

我觉得,这些问题在贾家彻底败落之前还是能解决的。

贾府内务出问题,主要是因为机构臃肿,人口庞杂。

这些人口的卖身契可都在贾家。撑不下去了,第一步肯定是精简机构,开释家丁人口。

清朝末年,旗人老爷们撑不住了也都是先开释人口,撑住门面。

前面提到,第72回,林之孝家的已经在提这个问题了。当时王夫人不同意,那时到底还撑得住。再过个几回,王夫人不同意也得同意。如此一来,人口积弊贪腐这些问题都能缓解。

导致贾府败落的经济原因,并不在贾府内务,而在于贾家已经支撑不住外部的政治成本了。

内务可以削减,外务只能硬撑。

上层社会的交流成本异常的高。

不要说名门之间日常应酬和寿宴、节日和红白大礼。光一个太监的勒索,马上白费了辛辛苦苦的一场改革。日常节俭这一方式不过是杯水车薪罢了。

书中详写过甄家进京时送来的礼单。

第五十六回

刚说着,只见林之孝家的进来说:"江南甄府里家眷昨日到京,今日进宫朝贺。此刻先遣人来送礼请安。"说着,便将礼单送上去。 探春接了,看道是:"上用的妆缎蟒缎十二匹,上用杂色缎十二匹,上用各色纱十二匹,上用宫绸十二匹,官用各色缎纱绸绫二十四匹。"李纨也看过,说:"用上等封儿赏他。"

贾母因说:"这甄家又不与别家相同,上等赏封赏男人,只怕展眼又打发女人来请安,预备下尺头。"

这些仅仅是某次日常酬赠。

第六十四回:

贾珍想了一回,向贾蓉道:"你问你娘去,昨日出殡以后,有江南甄家送来打祭银五百两,未曾交到库上去,你先要了来,给他去罢。"

打祭银五百两,这是每逢红白大礼的规格。

第七十二回:

这两日因老太太的千秋,所有的几千两银子都使了。几处房租地税通在九月才得,这会子竟接不上。明儿又要送南安府里的礼,又要预备娘娘的重阳节礼,还有几家红白大礼,至少还得三二千两银子用,一时难去支借。

前儿老太太生日,太太急了两个月,想不出法儿来,还是我提了一句,后楼上现有些没要紧的大铜锡家伙四五箱子,拿去弄了三百银子,才把太太遮羞礼儿搪过去了。我是你们知道的,那一个金自鸣钟卖了五百六十两银子。没有半个月,大事小事倒有十来件,白填在里头。

讽刺的是,元春封妃,抬高了贾家的地位,也抬高了贾家的政治成本,这加速了贾家的衰败

所谓烈火烹油,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

第五十三回:

这二年那一年不多赔出几千银子来!头一年省亲连盖花园子,你算算那一注共花了多少,就知道了。再两年再一回省亲,只怕就精穷了。

此处说的就是元春封妃后,贾府多出的费用。

第七十二回:

那小太监便说:"夏爷爷因今儿偶见一所房子,如今竟短二百两银子,打发我来问舅奶奶家里,有现成的银子暂借一二百,过一两日就送过来。" "夏爷爷还说了,上两回还有一千二百两银子没送来,等今年年底下,自然一齐都送过来。"

这里贾琏出来笑道:"这一起外祟何日是了!"凤姐笑道:"刚说着,就来了一股子。"贾琏道:"昨儿周太监来,张口一千两。我略应慢了些,他就不自在。将来得罪人之处不少。

太监们的勒索是肉包子打狗,只要元春还在宫里,就不得不给。

从这些冰山一角,我们也能推测出,日常应酬的费用,比贾府内部的日常流水开销要高的多。

这些费用,靠节省是省不出这么多的。

这里有一句重点“将来得罪人之处不少”,上层之间的应酬不像我这种小屌丝,可以躲。贾家的这些应酬如果处理不好的话,不仅仅是丢面子,还可能惹来祸事。



贾家的政治经营原本是没有什么大问题。

首先,向上拉拢王族,与北静王和南安王关系不错。

其次,跟平级的贵族来往,尤其是与王史薛结姻,“一荣俱荣”。

再其次,结交和接济一些像贾雨村这样有潜力的“官僚股”,算是低成本投资。

最后,从家里奴才中培植一些像赖尚荣这样的可造之材,也跻身官场,互相照应。



问题在于,贾家的现状导致其政治投资回报率太低。

大一些的王族和实权权贵,前者有皇家国库当后盾,后者有权力可寻租。小点的人家,本来地位不甚高,人口不多,不甚讲究体面,反而开支不大。

贾府则是有地位没权利,收入单靠田庄房租地税。虽有点皇家赏赐和官薪,那都是象征性的。

贾家政治成本却越滚越大,自身经济状况堪忧,无力长期支撑政治投资,又多年没有培养出实权人物。

高昂的政治成本,长期没有换来实权,最终导致家族衰败,之前支付的政治成本也落空,鸡飞蛋打。



后继无人,经济上无力支撑长期的政治投入,这才是贾家衰落的根本原因。

第37回:

宝钗道:"天下难得的是富贵,又难得的是闲散,这两样再不能兼有,不想你兼有了,就叫你`富贵闲人'也罢了。"

真是莫大的讽刺,富贵闲人是那么好当的么?

大礼节上不出差错就能躺在祖宗功劳簿上永享富贵么?

呵呵。


user avatar   Orzhu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根本就不是什么宿命,是基本的概率。家庭破败只需要一个理由就足够了,而繁盛却需要很多条件。有些家庭政治站错队了,衰败;有些家规不严,衰败;有些家学不行,衰败;有些顶梁柱病逝,衰败;有些缺乏男丁,衰败。相反,一个家族要持续的繁荣,就需要政治站队一直正确,家规家学没有问题,顶梁柱不但要长寿,而且还要后继有人。其他不说,就说林如海不死、贾珠早点挑大梁,贾家也不会败得这么惨。

所以列夫托尔斯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user avatar   jin-wan-da-lao-hu-27-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种问题,说白了,经济上是,进项少,开支繁冗,最终拖垮。

政治上说,就是政治斗争中站错了队,被整垮。

当然我说的是脂批,程高本来看,基本就只有第一条。

为什么进项少?看贾府男丁,瞅了半天,我就看见一个贾政在好好做官,不喜奢华,秦可卿死了是他出面说秦可卿用了忠义亲王老千岁的潢海铁王山产的樯木板,马上就劝贾珍“此物恐非常人可享用者,殓以上等杉木也就是了”。非常努力的(按照主流价值观和他自己的意愿)去教育子女,发现贾宝玉看起来走不了仕途经济这条主流路线,倒也没有显示出巨大的愤怒之类的,而是说看贾宝玉的诗作“也不算十分辱没祖宗”,承认了自己的儿子做得还算不错,所以说贾政迂腐透顶,我觉得并不是这样的。还有一个贾琏,仔细看的话,林如海不行了,是贾琏护送林妹妹去姑苏,贾府一应对外联络,基本都是贾琏去跑腿,以至于贵妃薨了,也是贾琏跑出去四处打探消息,当然虽然结论是啥也打探不到。

即便是这俩人,贾政为官也颇为昏聩,在任上,做学政“秉公办事,凡属生童,俱心服之。”但是学政这个官本来就好干,参见海瑞。等到一放江西粮道这种关系错综复杂的肥缺,马上就“不谙吏治,被属员蒙蔽。”贾琏就更不用说了,平时声色犬马,香的臭的都往屋里拉,也就是不怎么成器。

剩下的人,走马搜狗,脂粉堆里做胭脂,像贾赦这样的长子,竟然因为几把扇子就把石呆子弄死了,搞得连贾琏都看不下去了。那么大年纪,竟然还瞅上了鸳鸯,非要强逼做妾,最后还是贾母出钱买了个妾才算完。贾蓉贾蔷,基本除了玩的时候,就没他俩什么正经事。

平日靠王熙凤打理这一大摊子,可是王熙凤这个人,私心极重,又好弄权,收人家钱替人家打招呼,这样的事儿可没少干。探春能理家,但是没多久就被嫁出去了。薛宝钗刚抢班夺权成功,贾家就被抄了。

就这一家子,再大的家业没人搭理,不也得败落么。再加上王子腾莫名其妙的被乡下郎中治死,贵妃也莫名其妙的就死了,虎兕相争这个词对于斗争激烈形容的再明白不过了。激烈的政治斗争,贾家竟然只有一个能力有限的贾政。。。而且家里的人胆子大的令人发指,薛蟠还是敢打死人,贾家连甄家史家的抄家剩下的资产都敢隐匿。

这不完蛋都难啊


user avatar   zheng-tian-j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办法全球配资,贾家的财富不是绝对意义上的,而是主子的暂放和托管,主子高兴了赏你绫罗绸缎,不高兴了灭门抄家,说白了贾府也就是可以生杀予夺的大号奴才罢了,贾家的衰败本质在于主子不高兴了贾府不得宠了,仅此而已,其他的都是次要原因无关痛痒,这也是古典中国社会的基本模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从没有真正所有权的概念,所以古代存在着不贪财的读书人,但绝对不存在不恋权的读书人,至于到了现代,不愿意当第二个贾府第二个胡雪岩的人层出不穷,可见的就是美国西海岸一个个二奶村,华人别墅区,以及各个西方金融机构里数不清的家族信托资产


user avatar   s.invalid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只能说,大部分答案都有点“不食人间烟火”,太过空对空了。


这么说吧,QQ并不难写;何况还有很多很多类似的开源即时通讯软件在。

但倘若马化腾被逐出腾讯,他另外再拉一帮子人,还可能搞出第二个QQ吗?

icq、skype、msn、微信、钉钉……不管有多好,它们都已经不可能代替QQ。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211/985,或许只要努力到了,自然就有机会;但想成为爱因斯坦……除了努力之外,你还需要天赋、需要运气。


贾府的情况也一样。

考个科举状元还得个官职有多难_文化_腾讯网
清末,每次全国参加乡试的考生大概在16-18万左右,从中选拔5000-6000人成为举人,然后进京会试、殿试,最终选出进士300人左右,状元1人。很多进士只能沦入候补官员群体中,真正做官的很少。

每次考试都能选出这么多人;中国地方才多大?哪有那么多职位安排给他们的。

如果说,举人、进士,尚在人力所能为的范围;那么状元拼的就是天赋了;真正能领到一官半职,还得靠运气;封疆大臣?相比之下,买彩票中500万都太轻易了。


想讨论“位极人臣”级别的战略问题,咱起码得想办法收集资料、开阔眼界,不能停留在“500万大奖奖出来的小财主“这样的“暴发户“级别上吧


——————————————————————


贾府发迹,根据书上的只言片语,大概靠的是祖上的军功,以及生死之间在皇上面前刷脸刷出来的好感度。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登基,好感度自然作废;军功?那是祖上的军功。

有人统计过,贾府发迹至今,已经五代了。哪怕功劳再大,有这五代,祖上余荫也该绝了;那么急切间,去哪能弄来和祖上相匹敌的功勋,以保住这份基业呢?

——或者说,还想代代都能年年中500万大奖……好吧,500万大奖弱爆了。反正意思你们懂的——别说拿不出足够的功勋;就是拿出同样的军功,哪够换来这份恩宠?新皇面前的声望还没刷呢。


——请注意,功勋这玩意儿,在皇帝面前,可是比区区一个科举状元硬的多的“通货”:状元/进士那点“圣眷”,大概也就相当于“屠龙宝刀,点击就送”;而功勋可是真金白银刷出来的白金VIP等级,你说哪个值钱?


至于皇帝面前的声望……那可比功勋更高了一层:须知千金买不来我喜欢啊。


贾府的情况:

1、即便“女子无才便是德”,可贾府的女儿们,才学如何?

只要他们想考,那么多子弟/同宗;嫡系不行,旁支还没个穷苦上进的?

或凭真本事争取、或捐个功名、甚或找人“关照”一下,不大不小博个功名还不容易?

随便有个功名,弄个盖住贾雨村那样的小官还不容易?贾雨村都还是林如海找贾政的门路才拿到的官儿呢。一旦入了官场,科举考多少名还有什么用?自有贾府的政治资源推他一飞冲天。

贾府这种老牌贵族眼里,一个小官儿算个屁啊。还不是想让他上他就上,不想他上随时拿下?哪像贾雨村这样的新晋“才俊”,一个官位看的磨盘大。


然而,这条路,却是速死之道。所以哪怕贾府再是人才凋零,也不至于出此下策

包括高鹗在内,都不曾真正理解过贾家这种大贵族的真正底蕴,这才会闹出“中个举人就让贾家中兴”的笑话。


2、贾府真正缺的,是功勋,是皇上的好感度。除了足够的功勋、来自皇帝的极大好感度,其他任何东西都不够贾府这样的庞然大物烧——就好像你不能拿骡马代替核动力航母烧的铀一样。不,它连油都代替不了。量变导致质变。千万别用稻草给核电站当燃料。


但功勋和好感度,却不是功名官职那样可以求得的。强求的话,反而适得其反。

别说贾府无人;便是有人……腾讯/Google岂是有钱有技术就可以复制的。乔布斯再牛,离开苹果那几十年,他搞出了什么?


————————————————————————


千万不要忘了,古代中国,是君王的家天下。

这种体制下,可不存在什么“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重农抑商”也不是说着玩的。


更何况,还有发源自汉代“推恩令”的、旨在分解、弱化地方豪强势力的政策在。


“重农抑商“的中国,玩的就是”零和“游戏。

你多占一点,别人就少吃一点;先皇许你一个市的利益,新皇就得对着新科进士的几千张嘴抓耳挠腮——只要稍有生分,由不得他不想“x家在xx位置上够久了,如果能把这块利益腾出来,就能多养多少新贵,这些新贵里又能出多少心腹”。


换句话说,“迫使权势家族衰败”是封建中国的基本国策——你衰败了,才符合皇帝利益。不然多少新考上来的举人进士正在嗷嗷待哺呢,皇帝拿什么去喂他们?

伴君如伴虎,可不是说着玩的。


一朝天子一朝臣这种现状,皇上也很无奈。

尤其是贾府这样树大招风的角色……别说先祖的军功不好再得;便是得了,“先皇”已经给你半个省的利益了,新皇还能给你什么?这种家族,胃口早被养刁了;别人给个知县就能喂的感激涕零,可换了贾府这种级别的,也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

——你道贾雨村的护官符是白抄的?他那芝麻绿豆大的官,别说贾府了,林如海可曾放到过眼里

——你还指望区区一名举人/进士,就能挽贾府这种庞然大物之狂澜于既倒?这和“买辆劳斯莱斯,套头驴拉着”有何区别?


说什么鲜花似锦、烈火烹油?都是虚的。哪有当年的军功圣眷来的实在。

小家碧玉能成皇妃,怕不是一飞冲天了;可摊到贾府头上,反加剧了窘迫之势。你说这大贵族养起来费钱不费钱


拿现代语言说,这叫养大贵族投入产出比太低,远不如从白丁开始培养自己的心腹实惠。

——贾府这艘航母都得烧铀了,你说皇朝这艘歼星舰得烧什么?


———————————————————————

并非君王刻薄寡恩。


“股肱之臣“对于皇帝,是生死攸关的。

有人统计过,中国历朝历代共有600余位皇帝,横死者接近一半。

这么高的风险,怎能不赶紧培养出属于自己的一班心腹?


类似的案例实在太多了。

比如著名的“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官场几乎没有不贪赃的,为何拿劣迹其实并不明显的和珅开刀?


再简单不过了:这个家族太庞大了,庞大到皇帝都负担不起的程度;可哪怕照样养着,在人口自然繁衍之下,这个家族的境况也必然是一天不如一天——窘迫之下,恐怕免不得要“心存怨懑”。


既然这条狗已经怎么都“养不亲”了,杀掉吃肉,如何?

一朝天子一朝臣,是因为先皇没法杀。哪怕不考虑人情因素,自家养大的心腹,杀了也使其他心腹心寒;可亟待培养自己心腹的新皇还不杀,是不是傻?多少想晋身的等着吃肉呢。


————————————————————————


只把眼光局限在荣宁两府,当然只能看到“日子越来越窘迫了”;似乎只要想办法搞定“仕途经济”,一切困难自然迎刃而解。


可一旦站在朝堂之上往下看——这头先皇养了五代的肥羊,不杀还有没有天理了?

站在君王以及一班新晋臣子的立场上,能找出一条不杀它的理由吗?

现在,只缺一个可以支持动手解剖它的、满足表面上的道义的好理由了。


不要忘了,每次科考,都有5、6000举人、300进士和一名状元呢。

皇帝要组建新领导班子,有的是人才可用。这些新人,往往一块肉都能喂成心腹。

那么,如果你是皇帝,是重新培养自己的一套班子合算呢,还是尽量满足那些一整个地区的产出都喂不饱的无底洞合算?


当然了,古中国的传统,还是更倾向于“软刀子杀人”的。一是安全,免得逼急了重臣造反;二是面子上好看,看起来是他自然衰败的,和皇帝我没关系。

甚至,哪怕真的要杀了……大多情况下,皇上也绝不会出面,只要稍微露出点不满来,自有想吃肉的急皇帝之所急……

一如晴雯之死:王夫人原只是怕带坏了宝玉;但上头风声一变,各种落井下石的就凑了上来……多好一个小姑娘,就这样没了:“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而皇帝本人,其实经常真没有杀了吃肉的直接想法;但只要他稍一露不满之色,被他不满者很快就会被人搞死了;然后搞死他的人会回来告诉皇帝,其人多么多么贪腐酷毒……于是皇帝捎带发了笔财,又解决了一票亲信的经济问题,可谓皆大欢喜。

至于那人是否真有不臣之心、是否罪不至死,大家也就默契的不提了。


所以呢,识相的赶紧激流勇退收缩势力,好好做一个富家翁,把金矿腾出来留给新贵们,你好我好大家好;可要是不识相,牢牢抱着本就保不住的利益、甚至还妄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给我个不杀你的理由先。


——————————————————


贾府的衰败,乍看是经济问题,细看是政治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经济问题

不是贾府的经济问题,而是皇帝的经济问题


贾府经济窘迫,或许出几个精明人就能解决;可一旦皇帝窘迫起来……


探春管贾府才几天,就能看出种种弊端,于是大兴新政,触动了多少人的利益。

探春这样第一次管家的大姑娘都能看出的弊端,过去的掌权者看不到吗?

——弊端之所以成弊端,究其根本,大多只是前任管理者“事急从权”的结果:借弊端牟利,说不定正是他窘迫之下、给心腹的、不成文的“赏赐”,或者叫”潜规则“。

——这些“赏赐”原本可能无伤大雅,但一旦成为定例,层层加码下去,必然导致尾大不掉。

——正如探春自己搞的“承包”制,焉知日积月累下来,会不会变成“老妈子们竞相种植经济作物,把大观园变成苹果园”?或者,雨露均沾的分润政策,会不会最终演变成“不做事的反倒拿大头,辛苦经营的反倒出人出力受欺负”?历史上,这种案例实在太多太多了。不信回家问问你父母或爷爷奶奶。


正因为这种“赏赐”不成文甚至不上台面,所以才可以、也应该随时收回。

——碍于面子,收回这类“赏赐”之事,往往由继任者完成。


贾府的“隐形赏赐”,享受的已经太久了。


那么,在这个当口,贾府能做些什么呢?

1、仕途经济?

前面说过了,他们已经被养太刁了,饲养成本太高,皇帝都养不起。

都这样了,还图谋什么仕途经济……存心让皇帝下不来台不是?


正如前面分析过的:如果说中状元是买彩票中500万;那么到贾府这程度,那是年年买彩票中500万。

你中个状元,想换一张年年中状元的支票?你和皇帝谁傻?还是都傻?知道什么叫杯水车薪吗?


小贵族上进,皇帝喜欢,因为稍微给他点甜头,这就是皇帝的天然盟友;富甲一省甚至富可敌国的大贵族还想上进……真是欲壑难填啊……这里有把龙椅你坐不坐


想保命,就得学会“韬光养晦“,然后寄希望于皇帝看你老实而饶你一命。

毕竟,新皇上位,老臣子并不是全都杀了——也不敢全杀。


那些出主意嫌贾府缺“仕途经济”人才的,你们得有多恨他们?非要寻这条陷他们于万劫不复之地的速死之路?

老老实实沉下去,乖乖的在皇帝耳朵里做一个翻不起风浪的乡下土财主,任由家族在外人眼中“衰败”下去,将来未必不会有再入仕途建立功勋重获信任的一天。但倘若不明白自家的功勋圣眷已濒临耗尽、早已不配当前的荣华富贵、结果你明知“求不得”偏还要强求……


曹雪芹借和尚道士、之口,以及警幻仙子的梦境诗词,劝退多少次了?你们怎么就是不明白。

退的早了,或许能如被探春拿来“做筏子”的凤姐一样,略伤面子,不动筋骨;否则……雷霆雨露,皆为君恩。


恨无常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这首元春的判词,写的多么清楚直白。字里行间透出的,死亡又是多么突然、多么不正常。

“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更是明白无误的透露了元春之死和贾府被抄家的直接关系致使“儿命已入黄泉”的那个原因,显然必将转而吞噬整个贾家——两者是悲剧的前奏和发展,归根结底是同一场事。

故而,“儿命已入黄泉”才可以作为警讯,用于警告“天伦”须得“退步抽身早”。


可惜,曹公没能写出这段情节;但总不能高鹗把元春的死吃了,你们就以为可以玩出元春不死的第二结局了吧?


2、激流勇退?

其一,那些跋扈惯了的族人,能不能看见危机?舍不舍得放弃吃到嘴里的利益?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其二,以何种方式退?

一大窝子人,利益不可避免要受损、且受损程度不可能一致:这就难免滋生不平。这事如何摆平?

当年兴盛时,免不了要得罪些人。一旦退出权力中心,又如何自保?

院子大了,自不免有些藏污纳垢之事;一旦哪个被触碰了利益的,跑到对头那里告密、甚至加盐调醋说些有的没的,然后被人趁机踩你一脚,恐怕不死也得蜕层皮——晴雯是怎么死的?

屋漏偏逢连夜雨 ,船迟又遇打头风。过去微不足道的事,一旦遇到突发事件……


大观园里女儿们的命运,是朝堂上贾家命运的缩影;而贾家的命运,又是整个皇朝的缩影。


说的更直白些:贾家养不起奴仆,故有探春的雷厉风行;皇帝养不起偌大的官僚群体,故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血雨腥风;终于有一天,天下百姓养不起包括皇帝在内的一窝蛀虫……



对贾家来说,进,已不可得;退,还舍不得;即便舍得退,那也极难操作。可谓进退两难。


贾家真正缺的,是对名利足够淡泊、离繁华尽量遥远、从而可以尽早发现端倪的人物;并且,这个人物还必须掌握贾府重权、有非凡执行力,是能够有条不紊的制定计划、完成“退步抽身早”这个壮举的“巨眼英豪”

热衷于仕途经济的蠢货越多,结局就越是惨烈——贯穿全书的、曹公借宝玉、黛玉等人一次次表达出的、对热衷于仕途经济的蠢货的不屑乃至痛恨,岂是没来由的。

甚至于,从元春的判词(“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所隐隐透露的信息来看,恐怕元春不入皇宫、不去求这点“仕途经济”,还招惹不到那致元春于死地、继而破败了整个贾府的恐怖事物


福兮祸所依。


生怕你们还看不明白,警幻仙子金陵十二钗里面,给元春的判词写的更是直白: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什么叫“虎兕相逢大梦归”?

虎,猛兽;兕,一种类似犀牛的猛兽。《论语·季氏》: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虎与兕,为何会相逢?元春的性格,当得起虎兕二字吗?虎兕相逢,对元春、对贾家,又有什么影响?

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贾府的经济拮据,可说是元春入宫的诱因之一:名利不够,故以女儿求之。

这种行为,曹公显然是无比痛恨的。比如他借元春之口提到的“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所在”、以及本该喜气洋洋的省亲却成了抱头痛哭;再加上元春的死亡判词……说的再清楚不过了:正是热衷于仕途经济的蠢货毁了贾家。

贾家一代不如一代,就体现在把“仕途经济”看的越来越重;越是窘迫,他们就越是放不开。正如凤姐急眼了去放高利贷、甚至为财而弄权铁槛寺逼死人命——所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知道高瞻远瞩、选择激流勇退的,那是一个都没有——宝玉倒是不热衷,可他不管事啊(从另一个方面讲,喜欢管事、能抓到权力的,必然又放不下名利二字……这几乎是个悖论,非大智慧不足以看破)。


可是,在其他人眼里,哪看得到丝毫危机的影子?

敢说不吉利的话?哪来的疯子,满口胡言乱语?!拿马粪塞了他的嘴巴!

——哪怕到了现在,有几个人明白真正的危机在哪里?区区一个贾府的经济拮据,能酿成字里行间藏着的如此一场惨祸?呵呵。


————————————————


出路在哪里?限于时代,曹公看不透。他只看到了绝望,并为美好的女儿们的毁灭感到痛心。而且,他还用自己的文字,把这份痛心、这场悲剧,原原本本的传递下来。这就是红楼梦的伟大之处。


而现代社会的答案则是,不要像皇权时代那样,把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玩成零和游戏。那样日积月累下来,必将走向悲剧。

但究竟如何制定规则,才能把各类人群的活动导向正和?现代也还在探索中。


user avatar   xing-hua-chun-yu-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红楼梦》的故事开篇不久后,刘姥姥就出场了。书中在介绍刘姥姥女婿时,就已说明了贾家为什么会衰落。

总而言之,你爷爷多了不起,你老爸多了不起,并不重要。重用的是,你自己必须得争气。否则,几代之后,你可能就啥也不是了。

所以,王狗儿(刘姥姥的女婿),当年也算富贵人家。因为王狗儿的爷爷,和王熙凤的爷爷,能混成本家。

更主要的是,王狗儿的爷爷,和王熙凤的爷爷,关系应该不算太远。否则刘姥姥绝不会凭这层关系,就能让王熙凤家,再度认下这门亲戚。

但是王狗儿的老爸,和王熙凤家的关系,似乎就越来越远了。因为王狗儿的老爸,已无法继续在王熙凤家的圈子里混了。

“目今其祖已故,只有一个儿子,名唤王成(王狗儿的父亲),因家业萧条,仍搬出城外原乡中住去了。”

到了王狗儿时,和王熙凤家,已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了。如果不是刘姥姥探着杆子和荣国府搭上关系。王狗儿一家,恐怕和王熙凤家,再也没有什么关系了。

“狗儿冷笑道,‘有法儿还等到这会子呢?我我又没有收税的亲戚,作官的朋友,有什么法子可想的?便有,也只怕他们未必来理我们呢!’

刘姥姥女婿一家,是如何衰败的?答案非常简单,一代不如一代,三代之后,就衰败的成了传说中的穷人。

其实呢,贾氏家族的衰败,和王狗儿家的衰败,那是一样的。只是贾氏家族身量实在太大了,所以他在衰败开始后,依然还可以呈现出烈火烹油的繁华。

当然了,正是因为这种原因,所以贾氏家族的衰败,就给了人一种错觉,好像它是因为某个偶然的原因,突然间衰败了。其实呢,贾氏家族的衰败,几乎是必然的。甚至而言,贾氏家族如果不衰败,那才叫不可思议了。


《《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借书中人物之中说了。贾氏家族的繁华只是表像,衰败的影子已越来越明显了。

“冷子兴笑道,‘亏你是个进士出身,原来不通!古人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在《红楼梦》开篇时。贾氏家族,已没有一个能拿出手的人物了。最能拿出手的,好像也就是一个贾元春了。

问题是,如果一个家族说起自己如何了不起时,只能说,宫里的某个贵妃是我女儿、是我姐姐;本身就证明,这个家族很一般。因为真正的豪门,哪会说出这种丧气的话呢?

贾氏家族的政治地位,从《红楼梦》一书开始,其实主要就是依靠自己祖辈留下的资本,坐吃山空罢了。以至于红楼一开篇时,贾氏家族最能拿出手的人物,好像就是贾元春这个贵妃了。


许多人在分析贾氏家族的地位时,常常会提到王子腾这个人如何了不起。

问题是,如果一个家族说自己如何有地位时。只能说,某某是我们家的亲戚,这本身证明,这个家族很一般。

因为真正的豪门,哪会说出这种丧气的话呢?

贾氏家族的政治地位,从红楼一书开始,其实就是在吃祖辈留下的资本,坐吃山空罢了。以至于红楼一开篇,我们在分析贾氏家族为什么那样显赫时,竟然有意无意的找到王子腾头上。


想当年,贾氏家族最风光的时候,贾演、贾源兄弟都是国公;他们都是在帝国权力中心前排就坐;就是到了贾代善(史太君的老公)、贾代化兄弟时,依然还在帝国权力中心厮混。

在贾氏家族真正辉煌的时候,说起贾氏家族的江湖地位时,谁会想到什么贾元春、王子腾之类的人物呢?因为贾氏家族的掌门人,随便拿出一个,那就是响当当硬梆梆的。


而到了《红楼梦》开篇时,贾敬、贾赦、贾政(贾宝玉的老爸)兄弟,已完全远离了权力核心,以他们当时的地位,有机会见见皇帝,恐怕也会觉得荣幸万分。

当然了,也正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人们在说贾氏家族的江湖地位时,通常只能想到贾元春、王子腾之类的人物。

一个家族衰败到了这种境界,还有什么脸自称豪门贵族呢?


《红楼梦》开篇后,通过贾雨村的门子(葫芦僧)之口说了。当地的官员,都拿着四句民谣,称之为护官符。

总而言之,贾、王、史、薛四大家族,实在太了不起,你想当官,就千万不要招惹他们,招惹了他们,你的官位,估计就无法保住了。

看到这个传说中的护官符时,我们大家肯定都会产生一个问题。那就是,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什么会这样了不起呢?

因为翻过来掉过去,这四大家族能拿出手的人物,好像也就是一个贾元春、王子腾,其它人实在都不值一提啊。


这样的四大家族,为什么会这么了不起呢?

显然是因为他们祖辈、父辈,苦心经营的家底实在太大了。所以还足够他们胡折腾一段时间。

因为我们是站在这个豪门的角度,看这段故事,看到他们家族的衰亡,难免激起无数的嘘唏。

但是处于当时官场、民间的角度,恐怕都会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灾乐祸。因为传说中的南霸天,终于被人民政府给铲除了。

我们看看《红楼梦》开篇时,这四大家族的气焰,有多么嚣张。

“........既打了冯公子,夺了丫头,他便没事人一般,只管带了家眷走他的路。他这里自有兄弟奴仆在此料理,并不为此些些小事值得他一逃走的。”

关键是,薛蟠惹下这种滔天大祸之后。最后真的就跟没事人一样。因为薛蟠家的名号,也在传说中的护官符之上。所以自然没有一个官员敢动他。

基于豪门的角度看这种故事,我们难免会觉得,有钱有势就任性;总而言之,想怎么折腾,就可以怎么折腾。

但是基于普通老百姓的角度,真会这样看这种事吗?甚至而言,基于当地官场的角度,会这样看这种事吗?


从某种意义上,在《红楼梦》开篇时;传说中的四大家族,肯定早已到了天怒人怨的境地。因为这就是传说中的南霸天啊。

所以在一个特定的时候,自然会出现墙倒众人推、鼓破众人棰的局面。于是一个看似如日中天的家族,突然间哗嚓一声响,倒了!


许多人分析《红楼梦》时,总是想分析,到底是哪个偶然的事件,导致了贾氏家族的砖崩瓦解。

其实呢,贾氏家族的衰败,不是某件事造成的、也不是某个人造成的。而是他们整个家族,就在一直走向没落,最后在某个关键的节点,突然出现了墙倒众人推、鼓破众人棰的结果。


一个欣欣向荣的家族,表现在外是这样的。

儿子的事业,比老爸强;孙子的事业,比儿子强;重孙子的事业,比孙子强。总而言之,一代更比一代强。家族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个比一个牛。

贾氏家族显然不是这样的。


一个守成的家族,表现在外是这样的。

儿子的事业,虽然不如老爸,但是也相差不多;孙子的事业,虽然不如儿子,但是也相差不多;重孙子虽然不如孙子,但是也相差不多。总而言之,虽然一代不如一代,但是总的来说,还能保持着相应的地位。虽然看起来,一代不如一代,但是每一代都能拿出一个象样的代表人物。

贾氏家族,显然也不是这样的。


一个衰败的家族,表现在外是这样的。

儿子的事业,与老爸相比,就开始差了一大截了。孙子的事业与儿子相比,又差了一大截;重孙子与孙子相比,又开始差着一大节了。总而言之,一代不如一代。到了后来,连一个象样的代表人物也没有了。

贾氏家族,显然就是这样的。


贾氏家族,到贾宝玉一代,大约经历了四代。

第一代,是水字辈的。贾演(荣国公)贾源(宁国公)。

第二代,是代字辈的。贾代善(史太君的老公)、贾代化。

第三代,是文字辈的;贾赦、贾敬、贾政(贾宝玉的父亲)。

第四代,是玉字辈的。贾珍、贾琏、贾宝玉。

第五代,是草字辈的。贾蓉、贾蔷。


第一代,自然是百战创业型的一代;是他们奠定了贾氏家族的地位。他们都拥有着极高的政治地位。

第二代,还算是守业的一代。因为,贾代善、贾代化的政治地位,与他们的老爸相比,虽然已有了差距,但是还勉强能在高层混。

第三代,大约就是开始败家的一代了。

从表现在外的内容去看,第三代只有贾政有家族的责任感、危机意识;其它人都已不知家族责任感、家族危机为何物了。关键是,他们的权力、地位,已完全不能和他们的父辈、祖辈比了。

他们现在依然高高在上,无非是因为他们拥有祖宗积攒下的偌大家底;他们拥有着盘根错节的、绝不可低估的人脉关系。

失去这些,整个贾氏家族似乎已无足称道的地方了。

第四代,则都是标准的败家的一代了。因为他们或是纨绔子弟,比如贾琏;或是风花雪月的子弟了,比如贾宝玉。总而言之,啥正事也不干,都缺乏基本的家族责任感,更缺乏家族的危机感。

一个家族进入这一代时,其实衰败已在眼前了。

第五代,显然已滑落到了社会的下层。看着第五代的代表人物,就算这个家族没有突然砖崩瓦解,我们也无法想象,他们还有什么机会溶入上层社会。


败家的二代,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纨绔子弟,喜欢吃喝玩乐;一种是自命清高的子弟,喜欢风花雪月、情情爱爱。

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也都是坐吃山空的主。


前一种表现,自然容易让人看成是败家的表现。一切是显然的,如果家族的嫡系成员,都是这种把吃喝玩乐、玩权弄势当成本事的人,这个家族的衰弱,那是迟早的事。

贾琏之类的人物,就是这种代表。

他们没有家族的责任感,也没有家族的危机感。他们虽然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却显然没有光宗耀祖、振兴家族的雄心。他们只是在祖宗积累的基础上,肆意享弄权、享受。


后一种表现,其实更是败家的表现。因为家族的嫡系成员,都是天天沉溺于风花雪月、情情爱爱,认为谈现实事务就是俗不可耐的表现;那这个家族的衰弱,恐怕来的更快。

贾宝玉之类的人,就是这种代表。

他没有家族责任感、也没有家族危机感。他只知道,享受、挥霍祖上留下的家底,却不知道为自己家族尽任何责任,更不知道,长此以往,家族的繁荣会随时崩塌。


宝哥哥、林妹妹那样的人,只适合生于富贵家庭里,天天风花雪月。

他们让人看起来,有一种不识人间烟火的美;问题是这种美,只是建立在父亲、祖父给他们留下了大量的家底。否则,他们拿什么玩这种美呢?


如果宝哥哥、林妹妹生活在刘姥姥的那种家庭里,还能表现出那种美吗?估计不能了。

如果宝哥哥、林妹妹有家族责任感、危机感,还会表现出那种美吗?估计也不会了。


这是一种贵族的美,甚至是一种病态的贵族美。

他们只是索取型的、只是消费型的美。这种美只有投胎好了,才可能拥有。


如果生于刘姥姥那样的家庭,宝哥哥、林妹妹还能打扮的漂漂亮亮,天天风花雪月吗?

我们实在无法想象,宝哥哥、林妹妹穿着粗布衣服,天天想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样子。

我们也无法想象,宝哥哥、林妹妹打卡上班的样子,更无法想象,宝哥哥、林妹妹天天看老板脸色的样子。


甚至而言,就算生于富贵家庭,如果宝哥、林妹妹一心想着家族的命运,还是我们看到的宝哥哥、林妹妹吗?

因为,我们实在无法想象,宝哥哥成天想着功名利禄的样子;当然了,我也无法想象,林妹妹天天鼓励宝哥哥考功名的样子。


其实呢,当一个家族走到这种境界时,已是走到衰败的边缘了。

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大约才能理解,贾宝玉老爸一生气,就只想痛揍贾宝玉的心情。因为,家族的未来在什么地方?


贾氏家族的代表人物,地位越来越低了;但是,贾氏家族繁华,却是日胜一日。支撑着那种烈火烹油般的繁华,需要巨大的权力、如水流般的银子支撑,否则,这种烈火烹油的繁华,随时会像肥皂泡一样破灭的。


当一个家族走到这一步时。他最积极的选择,就是历史上许多豪门一样,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弟,让他们积极上进。

总而言之,让自己家族,继续出现一个、甚至多个手握实权的人物。这样一来,家族自然会维持这种地位,甚至还可以让家族更上一层楼。


按理说,他们家族有着强大的社会资源,人脉关系,他们要这样做时,比普通人家不要知道要容易多少倍。

但是因为他们是贵族子弟,所以他们才不屑于这种传说中的俗务。


这些贵族子弟,最喜欢的工作,就是挂一个闲职,每月拿一份固定的工资;或是雇一群奴仆,替自己打理田庄店铺,然后吃现成的。


这些贵族子弟,最喜欢做的事,就是依靠祖宗积累起来的人脉、社会关系,然后买空卖空。总而言之,谁想打赢官司,找我;再总而言之,谁想当官,找我。我有的是关系帮你办这些事。


当然了,这些贵族子弟最高的境界,就是连这种事也不屑做了。

他们最喜欢做的事,高雅一些,就是天天变着花样的玩风花雪月;低俗一些,就是变着花样的天天吃喝玩乐。


当一个家族走到这一步时,他最消极的选择(也就是我经常说的下策),其实就是如王狗儿(刘姥姥女婿)家的选择,承认自己的衰败,转而放下身段过小日子;到了后来,干脆承认自己的不行,用一种近于乞怜的方式,换取一定的利益。


总而言之,家族事实上已衰弱了,就千万不要继续那样招摇。

再总而言之,没事别惹事,有事别怕事。我们不欺负别人,但是别人也休想欺负我们。我们要注意自己的社会形象,定好自己家族的地位。

如果一个家族这样做,他也许会衰败的更快一些,但是它显然有着更多的机会安全着陆。


而贾氏家族,显然选择了中策。

总而言之,既然不愿意放下身段,保持与自己势力、财力相当的生活方式;也不愿意发奋图强,让自己子弟专心仕途。

在这种背景下,他们的家底越来越薄了,却是依然要维持这种豪门气派。甚至而言,为了维持这种豪华气派,更是一副凶相毕露的样子。于是传说中的护官符也出来。


总而言之,贾、王、史、薛四大家族,如何如何了不起。

问题是,从当时的情形去看,这四大家族实际上算个屁啊。因为算来算去恐怕也就是只能拿出一个贾元春、王子腾算头蒜;其它人实在真是不值一提。


从某种意义上,他们只是利用祖宗打下的底子、和从前形成的盘根错节的人脉,肆意妄为罢了。

这真是人们所说的,垂死前的挣扎啊。

其实,我们可以想象。当政府严打时,不打这种家族,打什么家族呢?

这种家族屁也没有一条了,却是一副穷凶极恶的样子。

总而言之,官员想好好当官,就得看他们的脸色行事,最后竟然出现了传说中的护官符;再总而言之,当街打死人,竟然跟没事人一样;薛蟠不懂事这样做,他们家的大人呢,好像也没有为此如何训过他。


需要严打的时候,这种家族,实在是政府再好不过的对像了。因为,他们早已外强中干了,打击起来比较容易。更主要的是,打击他们,实在是顺天理应民意。

关键是,这样一个豪门被打垮了,他们从前拥有的权力、地位、财富呢?自然是大家分了。

因为我们站在贾氏家族的角度看这个故事,自然会为这个家族的覆灭,发出各种嘘唏。问题是,处于其它人的角度呢?


user avatar   present-is-gift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一说一,其实性价比最高的4K蓝光播放设备很可能是二手xbox


user avatar   UNSC7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去打游戏


user avatar   tao-chu-le-yi-gen-d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元宇宙就是大型网游,那些什么元宇宙里的资产就像网游里的装备。

问题是现在还没确定以后谁的元宇宙是统一标准,现在投资根本就不知道你投的这个元宇宙能不能成为标准。

这就好像你现在你想给趁一个游戏火之前先充满氪金以后卖账号,但是你怎么知道哪个游戏会火哪个不会火。

一样的道理,我完全赞同以后元宇宙里的资产会很值钱,现在投资会很赚钱,但是你投哪里啊?你投了Facebook的元宇宙,过两年facebook倒闭了,苹果发布VR眼镜成为元宇宙主导怎么办?




     

相关话题

  《红楼梦》中第七十回末众人放风筝的时候发生了哪几件事?有哪些寓意? 
  司棋大闹厨房后会受到惩罚吗?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为什么没有交心朋友,是因为性格原因吗? 
  贾宝玉游手好闲,为何还有这么多人维护他,喜欢他? 
  贾敬为什么做道士? 
  怎样评价靠研究红楼梦吃饭的红学家? 
  如果贾珠还活着,贾宝玉还会不会如此受贾母溺爱? 
  为何薛宝钗对于尤三姐自刎,柳湘莲出家的事反应如此冷淡?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身体到底好不好?睡眠到底好不好? 
  林黛玉贾宝玉算臭味相投吗? 

前一个讨论
当下的中国传统武术的实战性如何?为什么李小龙的中国功夫好像很有实战性?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腾讯推出宣称性能优于谷歌 webp 的新图片格式 TPG?





© 2024-06-1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