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苎苧姑娘关注了这个问题,我就滚进来了。
1.
《三国志》中,徐庶无传。
2.
徐庶在历史上留下的踪迹不多,从陈寿和裴松之两位史家的笔下,我们大概能总结出他的三个特征:
第一,为人非常孝义;
第二,很有些才华;
第三,可能出身寒门。
3.
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军出陇右,对曹魏展开第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也是在此时,他终于在时隔多年之后,打探到了徐庶的消息——后者在曹魏历任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官职都不高。
于是,已是蜀汉总理,主掌国家大小事务的诸葛亮感叹说:为什么不重用徐庶呢,难道曹魏能人志士真的就那么多吗?
事实上,诸葛亮本人就做过军师中郎将。此外,江东的周瑜也做过建威中郎将。还有曹操的儿子曹丕,正式接位之前的官职,是五官中郎将。
但,显然,以上这些中郎将都是大官,相当于在一个正式的名分之前,主公赐给重臣的类似于过渡期的官职。而徐庶的右中郎将,却是下属于光禄勋手下的,一个名义上统领禁军的官职,仅此而已。
另一个事实是,曹魏曾出现过大量的中郎将。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有军功者实在太多,而官位数来数去,不够分。僧多粥少,怎么办?
所以,很多没有立下大功,却又不得不进行安置的人,都被授予过前后左右中郎将的职位。另外还有典农校尉、典军校尉等,与此是一样的道理。
4.
因此,投曹之后,即便徐庶想献计,他也没有机会。因为他根本没能进入过决策中枢。
写到这里,这个答案就可以结束了。
5.
不过,我话唠。
6.
公元189年这一年,大汉王朝有过四个年号:中平、光熹、昭宁、永汉。这一年,董卓进了京城,废立皇帝,把持朝政。自此天下大乱,关东群雄并起。
颍川的徐庶为了避免战火,便与同郡的石韬一起,带着老母家人南下荆州居住。那时的荆州,堪称世外桃源。
对三国史稍微有些了解的人,会很容易注意到上述这段话里的关键词语。
颍川。
大乱之前的颍川,是名符其实的全国学术中心。其在汉朝的地位,就好像现在搞艺术的都喜欢去北京,做生意的都扎堆在上海一样,是一个文化底蕴很深的国之大郡。荀彧、荀攸、郭嘉、陈群等人,就出身与此。
同属一郡,徐庶是否曾与上述人士结识,史料没有记载过。不过,他很有可能出身于寒族。也因此,当战乱开启的时候,他会选择逃离。
逃到荆州之后,徐庶结识了诸葛亮,两人关系十分友好。
多年以后,刘备来到荆州,屯兵于新野。徐庶跑去见了他,主宾相谈甚欢,从此君臣一体。
又过了几年,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刘备率众向南撤退。战乱中,曹军抓获了徐庶的母亲。
历史发展到这里,与《三国演义》的剧情是一样的。唯一不同的,是元直荐孔明。这事并非发生在徐庶离开之前,而是早在他刚刚投奔刘备的时候。他说,有个叫诸葛亮的,很厉害,主公你想不想见见?
刘备回道,那你就领他来吧。
徐庶:可就见,不可屈致。主公你还是亲自去一趟的好。
由此,才有了三顾茅庐的美谈。
7.
《三国演义》对徐庶弃刘奔曹的桥段大书特书了一番,集中体现了刘备的仁德和徐庶的忠义。不过,事实很可能不是这样。
如前所述,曹操率军南下荆州,徐庶等人南逃的路上,其母被曹军俘获。于是徐庶离开刘备,前往曹营。
但对曹操来说,徐庶也不过只是一名荆州降将而已。
攻吕布时的张辽,打官渡时的陈琳,撺掇主公投降的贾诩,到了荆州,还有为了荣华富贵而投降的蒯越、蔡瑁等。彼时曹操手下的降将还少吗?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位徐庶先生投降的理由也很奇葩:我是为了尽孝道来的。
估计当时曹操很是哭笑不得了一番。那时刘备的所有动向都已经被掌握,徐庶也不可能再提供什么机密信息。对曹军,徐庶起不了什么作用。
因此,我揣测,很可能当时徐庶只是随便被授予了一份职位,敷衍了事。
这么一敷衍,就是一辈子。
8.
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听到了徐庶的消息,很是感慨了一番。他回想起年轻时两人相交的时光,说道: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此“二人”中的另一人,指的便是徐庶之友石韬。这两位从颍川走出来的难兄难弟,最终还是追随着大多数颍川人的步伐,将毕生挥洒在了曹魏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