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有哪些方法可以提升自我?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我并不算长的人生经验来说,“提升自我”实际上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并不单单是学会什么知识就可以一步到位的。所谓的“自我”,既包括了个人的技能,也包括个人的对时间、事务以及整个生活的管理能力,以及作为基础的身体。在我看来,提升自我至少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身体管理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很多人应该是从小就听的。但在现实中,很多人意识到身体的重要却往往是从三四十岁以后才开始,然而到那个时候很多身体上的损伤和变化其实已经没有办法逆转。从另一方面来说,其实根据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人的身体与精神状态之间会有很多联系。从大的方面来说,身体机能较好的人可以有更充沛的精力和体力应对生活与工作,情绪也会更积极和稳定,不会因为时常觉得“我的身体受不了了”而崩溃。
所以有个好的身体很重要。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是“身体管理”而不是“身材管理”。“身体管理”是以健康为目标,而“身材管理”的核心是身材。千万不要掉进“健身”的误区里——今天网络上的绝大多数所谓的“健身”的终极追求都是肌肉塑形,但并不是只有八块腹肌才叫健康,身体里维持一定的脂肪比例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更有利的。
在一个人的人生中,锻炼这件事大约是唯一一件只要做了就有收获,并且它绝对不会辜负你,且会跟你一生。

2、心态与情绪管理


说心态与情绪管理,听起来可能有点虚。而在现实中,许多人可能也会发现一些各领域的精英人士,在分享自己的成功秘诀时,往往热衷于谈心态、谈修养这些,这时常会让人认为这些人是在灌鸡汤。不可否认,他们说这些话也许有一定这方面的原因,但心态与情绪管理的能力,对一个人的成长却也的确非常重要。


黄有璨在《非线性成长》一书给出过这样一个成长曲线。在这个曲线里,一个人的成长分三个阶段,对应的则是积累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第一个阶段是技能成长阶段,大多数人需要做的就是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但除了极少数单凭个人技能就可以做到顶尖的之外,大多数人都需要面临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就需要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而到了四五十岁以后,大多数人都已经达到自己人生中的天花板,在想要有突破,除了自身的能力之外,“心态”与“心性”所占据的比例也就越来越高。


所谓“性格决定命运”的说法岁有所夸张,但是越到后面,心态对人的影响也就越大,这却是无疑的。这一方面是人随着年龄的成长,受到的压力也面临的诱惑都是在不断加大的,而当代社会的容错率正在变得越来越低,一旦心态出了些问题,人就容易崩掉;另一方面,在个人学习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变得越来低的情况下,一个好的心态可以让人始终以开放的姿态来迎接变化,也可以让自己始终保持与社会的互动,而不会为时代所抛下。

3、走进群众,半脱离互联网

说“走进群众”这四个字听起来有点打官腔,我想表达的意思是,如果你想对自我以及这个社会有更深的了解,那就适当地脱离互联网,更多地与活人接触。之所以要将这个单列一条,是因为我在过去几年中越来越发现在这个算法时代,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已经落入了信息茧房之中。
我之前举过一个例子,一个全网播放量千万的视频,是当之无愧的爆款视频——可中国有14亿多人,就算这1000万的播放量全是真的并且没有重复,那也只不过意味着当1个人看过这个视频的时候,还有139个人没有看过。而你,真的了解那139个人的想法吗?
如果说,算法技术存在的积极价值在于可以推送你更感兴趣的东西,那么它的负面价值就在于可以加剧人的焦虑,进而阻碍一个人对世界的认知。一个人如果长期的封闭于信息茧房之中,想要提升自我也是空谈。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也就是走出去,与现实中的活人多进行交流。
这也不是说互联网没有必要,它可以提供我们看生活的一个侧面,特别是那些在日常生活中难以接触到的群体,可以通过互联网与他们产生联系。但无论如何,不要将互联网作为唯一或者主要的了解世界的渠道——在如今这个人工智能越来越发达的时代,你根本无法判断在另一端与你交流的到底是真实的人,还是正在不断完成自我学习的人工智能。

4、多接受专业知识

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想要提升自我,那么就要尽量多了解专业知识,尽量少接触那些非专业的、碎片化知识。所谓专业知识,有两层意思,一是能够对你的认识有提升的系统性知识,二是由专业人士提供的本行业内的相关知识。
先说第一点,系统性的知识,大概是指构成一个学科或一个领域的核心基础知识,这类知识的核心是能够以系统性的方式让你对一个事物有大致的理解,而不至于产生偏差。比如,对于许多社会问题,你看几百个键政人的文章,不如花几天时间老老实实把政治学的几本核心著作或者教材看一下。虽然二者花的时间是一样的,但前者只能让你看个乐子,后者却可以让你建立一个基本完整的看待社会与政治的视角。
再说第二点,由专业人士提供的本行业内的相关知识。这一点也很重要。实际上,很多社科领域的专业文章阅读门槛并不高,特别是那些不需要数理模型的历史、政治、哲学、文学等领域的文章。对于同样一个问题,你去读几篇专业内的论文,收获要比看网友在那里你说一句我说一句要有价值的多。

5、提升输出能力

之所以将提升输出能力也列为一点,是因为一个人不只要输入,也还要输出。在生活中,很多人虽然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但因为输出能力的欠缺,总会错失掉很多机会。而在另一方面,有些人虽然专业能力不算太强,但因为能言善辩,反而获得了比较好的发展机遇。
面对这种情况,有些能力很强的人可能会觉得“某某人并不怎么样,就是能说会道”,但假如说自己也具备了这种能力,是不是也会有更好地发展呢?对于自己输出能力的提升,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
首先,是给自己一个输出的定位,或者说给自己预设一个“IP”。因为输出这个行为,你持续的时间越长、领域越专一,在领域内的输出能力自然也就越强。哪怕说是一个搞营销号的,做了几年的老手跟刚入行的新人在写的能力上也不一样吧?
其次,是掌握输出的技巧。在我看来,一个人的输出无非是面向两个群体:专业的与非专业有的。专业的自不必说,你在哪个圈子里,就直接面向圈子里的人输出就行,这也无需掌握太多技巧——反正你们圈子里的人都懂。而面向非专业群体时,技巧就变得比较重要。这里面既要有一些适合自己传播领域的技巧,同时也需要掌握一些通用的传播技巧,以及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对于提升写作能力,从我20多年的写作经验来说,我觉得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1)多尝试用一下思维导图。
随性的写作,往往会出现很多逻辑上的bug,而使用了思维导图无疑会好很多。对于如何制作和使用思维导图,相关的图书很多,网上也有相关的视频。在这里我推荐几本我看到过的还不错有关思维导图的书,感兴趣的可以买来看一看——如果觉得纸质书不方便,电子书也可以。


(2)学习一下专业的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这个东西,实际上涵盖的范围是很广的。写公文材料是一种写,写小说是一种写,写公众号文章也是一种写,但这几种写作所需要的技巧和能力显然不一样,写小说的未必能写好公文,反之亦然。当然,关于具体的写作技巧,市面上早有成千上万本书,这也不是一篇文章能写的清楚的。不过结合我自己写作以及给人培训的经验来看,有几本书和一些课程倒是很适合大多数人来学习一下:


这本书是作者在写作培训方面的经验总结,针对的是普通的没有太多写作经验的创作者。值得一提的是,这里面不仅有具体的写作技巧,也包含了一些个人IP打造和运营的方法,感兴趣的可以试着看一下。


这是一本由《南方周末》的资深记者共同撰写的写作课。《南方周末》在国内传媒界的地位无需多说,其稿件无论引发过怎样的争议,但其质量是有口皆碑的。这本书融合了《南方周末》资深记者多年的撰稿经验和技巧,尤其对于非虚构故事、个人传记等领域的创作能力有很好的提升。


这既是一本讲写作方法的书,同时也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谈如何利用协作来提升自己,以及规划自己的职业成长的书。这本书比较独特的地方是,将写作与日常生活进行了结合,讲出了很多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锻炼写作能力、提升个人认识里的方法与技巧,我个人认为还是很不错的。

知乎新人写作计划


相比看书,听课的效率更高,这里也说一下知乎的新人计划。站内很多人也有提及这个直播,主要针对的是自媒体的写作。讲了写作技巧的同时,也讲了一些变现的手法和套路,算是一举两得回答了“写作有什么用”的问题。
其实如今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已经不会也没必要在传统媒体上发表自己的文章和观点,自媒体才是我们发声和写作的主要渠道,练好这个方面的手艺,对个人的输出能力提升是很大的。另外,这个直播也有投稿渠道,会有老师针对你的作品进行审阅和修改,还是不错的。如果你感兴趣,不妨去试一下。

总之,提升自我必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管理好自己的身体到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再到让自己有良好的心态和情绪,这是一个需要几年乃至于更长时间才能完成的任务。但也正因为如此,只要认真去做,也总可以看到自己的每一项进步,感受到提升自我带来的价值——特别是身体素质的提升,这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度过未来漫漫人生中不可或缺的。




  

相关话题

  我们为什么需要写作? 
  CFA和MBA该先考哪一个? 
  如何看待国考热门岗位报录比已超 1700:1?为何大家的考公热情一年比一年高涨? 
  什么书对你的思维方式影响很大? 
  大二、大三的学生,现阶段做哪些事情可以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求助)十三岁少女自残反抗,该如何帮助她? 
  大家都说建筑行业苦累,007疯狂式的加班,还没有加班费,是什么最终让你继续留在了这个行业? 
  你有哪些以前以为不可能的事,现在都做到了? 
  是不是大部分男性到了 40 岁,会感觉活着特没意思? 
  那些小时候被冠以不嫌家里穷的孩子长大后是什么状态?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清华贫困学子「每月生活费仅用 300 元,从受助到助人」的温暖独白?
下一个讨论
博士生导师要给每个博士生一个题目,他哪来那么多题目?





© 2024-05-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