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看似厉害的人是怎么分析问题的? 第1页

     

user avatar   zheng-shi-sh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毛主席用一段话就讲清楚了,问题应该如何分析。

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既有问题,你总得赞成一方面,反对另一方面,你就得把问题提出来。提出问题,首先就要对于问题即矛盾的两个基本方面加以大略的调查和研究,才能懂得矛盾的性质是什么,这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大略的调查和研究可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是还不能解决问题。要解决问题,还须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工作和研究工作,这就是分析的过程。提出问题也要用分析,不然,对着模糊杂乱的一大堆事物的现象,你就不能知道问题即矛盾的所在。这里所讲的分析过程,是指系统的周密的分析过程。常常问题是提出了,但还不能解决,就是因为还没有暴露事物的内部联系,就是因为还没有经过这种系统的周密的分析过程,因而问题的面貌还不明晰,还不能做综合工作,也就不能好好地解决问题。——《毛选,反对党八股》

其实分析问题,就是分析问题背后的矛盾,或者我们叫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但是如果我说,厉害的人都是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的,你会不会嗤之以鼻,所谓辩证地看待问题,不就是看到问题好的一面,又看到问题坏的一面吗?这也叫高级的分析方法?

其实这是非常浅显的看法,今天我们就谈谈唯物辩证法的内涵。

这篇文章的目的是给出唯物辩证法的整体框架并进行初步的解释,今后还会对每一个概念进行详细通俗的解读




可以看到,整个的唯物辩证法,或者主席常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可以用“一二三四五”来概括。

一指的是物质统一性原理,简单的说,唯物辩证法首先得是唯物论,也就是承认物质先于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实践决定认识。

物质的状态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对立统一。物质是绝对运动的这点比较难理解,一个苹果,放在桌上,哪里运动了?运动这个词,并不是单单指的空间上的变化,比如从这个地方跑到那个地方,而是普遍的指事物变动的状态。如果把一个苹果放在桌上三五个月,它肯定要烂掉,这种烂掉不是一瞬间发生的,而是渐渐发生的,或者说就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

但就当下而言,甚至十分钟前到现在,苹果就是苹果,外表没有变化,内部的变化也相当细微,这就是所谓相对静止,相对静止是我们能够认识这个苹果的基础。

这一条原理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既然事物是绝对运动的,那么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和任何条件下从事任何工作时,分析任何事物,都要按照世界此时的面目去认识世界,一切从当下实际出发,而不能过分依赖过去的经验。

二是指联系和发展的总观点。联系是指的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社会学上有个叫做六度空间的理论,说的是每个人最多只要通过六个人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这个理论未必完全正确,但它所展现的正是一种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思维。

此外,联系还具有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不是臆想的,比如我和诸位读者的联系,就通过我的文章而客观存在着,联系是多样的,我和诸位读者的联系就是比较弱的联系,而诸位读者和自己家人的联系,就是强联系,联系是有条件的,假如我不写文章了,关闭了公众号,我和诸位读者的联系也就结束或者更加弱化了。世界普遍联系原理给我们的启示是要确立开放性,整体性的思维观念,分析一个事物,不能够只盯着它本身看,还要从和它相互联系的事物来进行考察。往外过联系一下,就比别人看得更远一些。

发展指的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过程,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以过程的形式存在,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不存在任何最终的、神圣的、绝对的东西,包括辩证法本身。

以国家这个概念为例,人类以国家形态聚集起来的历史有数千年了,这看起来已经是一种恒定,永远不会变化的事,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就认为,国家这种形态,将来一定要消亡,人类将会进入没有国家区别的时代。

发展观点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做变化、发展的过程,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不变的。从来如此,未必就是对的,也未必将来还是如此。对于事物,我们既要分析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三指的是三个规律。首先是对立统一规律,这是整个唯物辩证法最核心的规律,也是我们通常讲的矛盾分析法。

矛盾指的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分析事物,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关系。矛盾运动推动事物发展,人们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使得矛盾运动向着自己希冀的方向发展,以实现改造世界的目标。具体内容见下面的思维导图


矛盾特性对我们做事的两个基本启示。“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

所谓两点论是指的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要抓住主要矛盾,但同时也不能忽略次要矛盾,而对某一矛盾,不仅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正如今年新冠疫情爆发时,《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这个文件就提到,防治新冠是主要任务,但也同时也要统筹经济发展。

所谓重点论就是要一个时期,对于事物的认识,要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新冠期间,虽然要统筹经济,但是主要精力应当放在当时的主要矛盾——疫情防控上。两点论和重点论本身也是对立统一的。

质变量变规律(此前已撰文谈过)。量变质变规律是事物在矛盾动力的推动下发展所呈现出的一种状态。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度则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量度的关系如下:



量变质变规律告诉我们仰望星空要和脚踏实地相结合,要认识到事物在量变阶段是没有显著变化的,不要犯急性病,三五天功夫见不到效果就放弃,那是永远等不来质变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此前已撰文谈过)。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事物在矛盾动力推动下所呈现出的一种形式。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存在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消亡,转化为另一事物的因素。否定的实质是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因而对任何事物,即使是教员的文章,也要批判性的吸收,不能够照搬照抄,或者说就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所谓否定之否定是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经过两次否定之后,呈现出和原事物某种程度上的相似,类似于数学上的负负得正,但要注意,此时的事物是经过两次否定而得到发展的新事物,和原事物在内容上是不一致的。比如鸡生蛋,蛋生鸡,虽然亲代和子代都是鸡,但它们显然不是同一只鸡了。

四种辩证思维指的是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这四种思维本身就是矛盾统一体,我们一般说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就是这四种思维。

归纳和演绎指的是人类思维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过程。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蕴含着归纳和演绎的辩证思维。从道到万物,是演绎,从万物都道,就是归纳。

分析与综合。分析是把认识的对象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以便分门别类的研究。综合则是把各个部分、要素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活动。《实践论》中有这么一段论述:

原来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例如有些外面的人们到延安来考察,头一二天,他们看到了延安的地形、街道、屋宇,接触了许多的人,参加了宴会、晚会和群众大会,听到了各种说话,看到了各种文件,这些就是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以及这些事物的外部联系。这叫做认识的感性阶段,就是感觉和印象的阶段。也就是延安这些各别的事物作用于考察团先生们的感官,引起了他们的感觉,在他们的脑子中生起了许多的印象,以及这些印象间的大概的外部的联系,这是认识的第一个阶段。

这个过程讲的是感性认识的形成过程,其中已经涉及到分析和综合,延安的方方面面各有其特点,将之综合起来,也就形成可大概的外部的联系。当然,这些认识还都是比较浅显的,如何进一步深入呢?这就涉及到我们的下一种思维方式——抽象与具体

抽象与具体指的是人类思维从具体事务的表象抽象到事物本质方面认识,又使抽象的本质认识在思维的具体中再现出来的过程。同样在实践论中:

外来的考察团先生们在他们集合了各种材料,加上他们“想了一想”之后,他们就能够作“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是彻底的、诚恳的和真实的”这样一个判断了

世界上并没有一个什么实物化的统一战线可以供考察团考察,有的只是一些具体的人和事,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延安的方方面面,正是从这些方方面面中,抽象出了“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是彻底的、诚恳的和真实的”本质认识,在这个抽象思维的基础上,还能进一步再去探讨共产党的政策是不是符合统一战线的,这就是从抽象再回到具体。

逻辑与历史。逻辑指的是理性思维或者理性抽象,它以理论的形态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历史指的是客观的现实世界。历史是逻辑在现实世界的复现,逻辑是历史在思维中的再现。就以《持久战》这篇文章为例,这盘文章用矛盾分析法论证了日本必败以及如何败的历史逻辑,但这种逻辑具体以什么样的历史事实展开,是谁都没法子知道的,只能留待现实世界来逐步呈现。但无论具体的现实如何,它一定会围绕着日本必败这一逻辑展开,这就是逻辑和历史的关系。

五个基本范畴是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的五个基本角度,包括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这五个角度可以认为是分析问题的五个方向。

内容与形式。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综合,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把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这告诉我们,既要重视内容,反对形式主义,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形式的积极作用。比如传播观点,写成文章是一种形式,做成视频也是一种形式,但无论哪种形式,都需要内容本身有吸引力才行。

本质与现象。本质是构成事物诸要素间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本质的外在表现。本质决定现象,任何本质都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都从一定方面表现着本质。这告诉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不能只满足于看到现象,还应当从现象入手,去分析其背后的本质,才能深化对事物的认识。比如996福报这种现象,它背后就一定代表着某些bx的本质,bx的本质也正是透过这些文化的现象,及至一些经济上的现象,比如强迫加班,表现出来。

原因与结果。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任何原因都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任何结果都必然由一些原因引起。分析事物的因果逻辑关系,分析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原因及其可能的不同结果,可以增强对生活的预测性和调控性。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必然与偶然。必然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不可避免性,偶然是指事物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必然通过偶然表现出来,而在似乎是偶然起支配作用的地方,实际上仍旧是是必然其决定性作用。在把握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时,也要注重偶然性的作用,实际上,偶然有时候能够加速必然的来临。人固有一死,这是必然的,但是这种必然是通过某种偶然来实现的,有的人正常老死,有的人病死,有的人意外身亡等等等。

现实与可能。现实是指互相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可能是包含在事物中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中蕴藏着为未来的发展方向,会不断产生新的可能,可能包含着发展成为现实的因素和根据,一旦主客观条件成熟,可能就会转化为现实。我们要立足现实,展望未来,逐一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力争把好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同时规避坏的可能性。

以上便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现在我们反过来看看开头讲的,要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属于辩证法里的哪一块呢?这其实就是对立统一观点的粗浅运用,因为事物都是矛盾统一体,那就必然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

这篇文章整体上还是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今后我会撰文对每一个概念详讲解。欢迎持续关注。

更多如何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实际问题的事例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矛盾视界

讲毛选,讲唯物辩证法,所有文章首发公众号

更有诸多免费毛选相关书籍,包括毛选1-7卷(6,7为网友选编建国后及wenge时期文章),毛泽东传记以及文中思维导图高清版资源可领取。

有朋友说,还是讲的太抽象了,建议我将第一段话具体展开一下,所以,我就写了另一篇文章,将第一段展开讲了。


user avatar   lang-xiao-yu-3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个让我有跪感的领导教我的,操作起来很简单,一定要花3分钟看完!

(文章还是一贯的风格,先说清楚原因和思维,再给可实操的小技巧。不要只收藏,要点赞呀,么么哒)

关于分析问题,你和别人究竟差在哪里

不知道你们会不会有这种感觉:总觉得自己是公司里最笨的那一个

比方说,同一个问题,领导抛出来,身边的同事们多多少少都能给一些建议,但一轮到你,就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这一方面是因为自己读书少,经验少,所以脑子里没有什么储备;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你没掌握正确的思考和分析方法

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每一个职场人来说,都梦寐。就像3年前的我...

咳咳,先讲具体事情

2016年,我转行到了一家互联网公司,在进入这家公司之前,我几乎没在超过50人的大公司里待过,我很兴奋,可公司里人越多,问题自然也就越多。

所以,在刚入职的那段时间,我简直每天都会遇到大大小小没办法解决的问题。

举个例子:

有一次,我让我们部门的设计做几张图片,并且交代了下班之前就要拿到。但等我去问她要图的时候。

她居然说,她还没做。而原因是,别的部门的“总监”下午临时给她塞了个急活儿。

那一刻我简直气炸了:你是我们部门的设计,怎么能先做别人的图呢???

作为一个职场猛人,我直接就去找CEO了。(不要慌,当时我跟CEO关系很好,她在公司把我当“徒弟”在带)

CEO问我:你觉得这事儿是哪里出了问题?

我理直气壮地回:要么,是设计的错,做事不晓得先来后到;要么,是那个部门总监的错,乱插别人的队。总而言之,就是这两个当事人有问题。

CEO听完我的抱怨,拿出了一张纸,用铅笔在上面画了几下,然后,把最终责任定到了公司的办事流程上

她说:

这个事情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部门和部门之间的合作流程不清晰,你现在要做的,不是去责怪谁,而是去制定一份跨部门合作规范。 写清楚,跨部门合作的流程是什么,需要谁知晓,谁拍板,责任人是谁。如果不从流程上解决问题,而只是找某个人的毛病,那么类似的事情以后还是会发生。

这是我在职场上,第一次对领导产生跪感的时候。

厉害的人,在分析问题的时候从整体出发,看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而不厉害的人(比如我),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只能从表面挑毛病...

为什么领导想到的,我想不到

为什么领导能想到的,我却想不到?

因为领导是领导啊。

不是废话,真的有这个「身份」的原因。

对于领导来说,全公司的员工,都是他的棋子。他要做的,就是让棋子们完美地配合,从而实现赢棋的目标。

而我这样的员工呢,很容易把同事看成是对手,只管我做得好就够了,别人做得不对,我就去挑他的刺儿。

同为员工的你,可能觉得,把自己负责的事儿办好就牛批了,但对公司来讲,有这种思维的员工其实并不是好事。

为什么?

因为公司是一个系统,要想系统良好运转,各个部件之间不是要打架,而是要相互配合,让所有的人和事都朝着公司整体的目标去前进。

你能不能从系统的层面看待问题,决定了你能不能真的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什么意思?来看个管理学故事

(这个故事起源于管理大师德鲁克,我稍微精简了一下。)

有两个石匠在路边打石头。

第1个石匠说:“我在做全村最好的石匠活儿。”

第2个石匠说:“我在和大家一起建一座城堡。”

假设这两个石匠在同一个公司工作,而你是他们的领导,你觉得哪个石匠的工作会做得更好?

正确答案是第2个

因为第1个石匠,就好比我们职场上常常遇到的这种人:

我不管你们怎么样,反正我手头的活儿已经干完了!而且完成的很好!

在他心里,装着的只是自己,只是一件事

而第2个石匠呢?

他认为自己在和大家一起建城堡,那么他心里装着的,就是和其他员工的配合,是整个公司的目标。

所以,他在干活儿的时候,一举一动都会向整体目标靠近。

可以说,第2个石匠就像领导一样,懂得从系统的层面去思考。以至于他不仅任务完成的好,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也更容易像领导一样,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根本原因

说到这里,其实我是想引出:一个公司,就是一个系统

这个系统里有3个要素:

  • 元素:员工
  • 关系:员工和员工之间的关系
  • 目标:公司的整体目标

无数个个人为了同一个目标链接在一起,形成了公司这个系统。

而我们在公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都适合从系统层面去考虑,才能找到根本解决办法。

具体怎么做?

遇事不是先看某个人(元素)有没有问题而是先看系统的其它两个环节(关系和目标),哪个环节出了错

最近,身边有几个胖友在尝试做管理岗,而一旦升到这个位置,他们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谁谁谁工作效率低,然后找单人谈话。

其实,效率的问题更有可能是配合的问题,或者是你目标没交代清楚的问题。

有一句话说得好,管理不是不管人,而是管理关系。

其实你在公司遇到的大部分问题,都是因为配合的问题,流程的问题,关系的问题,制度的问题。

就像我开头举的那个例子,设计瞎接活儿,你把她骂一顿是没用的,她后面还是不知道谁的活儿该接,谁的活儿不该接。

但如果你从「链接/关系」上进行调整,优化部门合作流程,她自然知道当下该先做哪些活儿。

在职场中,如果你是领导,要从系统的层面来看问题。

如果你不是领导,也要学会系统思考,把自己当成领导。因为在这个身份上,你更容易看到系统,不至于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饶进相同的错误里。

把所有问题都放在纸上思考

职场上的问题,要从系统的层面去思考,那对于自己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不是也可以进行系统思考?

可以。而且还有更实用的方法。

2016年,在我对老板产生跪感的时候,曾经问了她一句:

怎么才能像你一样,把遇到的问题一下分析出来啊?

她只跟我说了一个技巧

拿出一张纸,一支笔。然后把你脑子里关于这件事所有能想到的东西画出来,然后盯着每一个元素,分别刨根问底“为什么”,画着画着自然就有结果了。

给你们看一个东西:素描本。

对,当时老板的必备办公用具里就有这个素描本,每次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她都会在素描本上画一画,然后解决。

这么说大家可能还有点体会不到,举个我自己的例子吧

我第一次通过「画一画」的方法受益,是在今年3月份。

今年3月份底,我特别特别焦虑。

但我又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做些什么?才能缓解这种焦虑?

只是每天脑子里反复有个声音在提醒:

你公众号文章没写,你知乎没写,你买的付费课程没上完...

当时我觉得,只有我把这些都做完才不会焦虑。(这就是盯住着单个的“元素”在解决问题,没有看到“系统”)

但后来,我发现自己实在负荷不了这么多任务,所以,为了自救,我拿出一张纸来画图。

先在纸上写:为什么焦虑

然后,把所有让自己焦虑的事情写到下面的分支里。

比如:

  • 公众号拖更
  • 付费社群的作业没写
  • 担心收入来源

然后,对着每一个分支去问,为什么,刨根问底。

举个例子:

公众号拖更。
为什么?
因为没时间。
为什么没时间?
因为被别的任务占用了。
为什么被别的任务占用了?
因为买了个付费社群,每天占2小时。
为什么要买这个社群?
因为想涨粉。但涨粉了吗?
没有,学习的东西好像和涨粉没关系。
为什么没关系?
因为每天就是让写读书笔记。
为什么要买个社群去写读书笔记?
额,好像没用,因为没买这个社群的时候我也天天读书。

于是,付费社群这项任务就被砍掉了。因为它和我的整体目标没关系。它会让我的整个系统走歪。

敲黑板,在画图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想着:目标是什么,每一个元素逼问为什么,和目标有没有关系。

我们之所以迷茫和焦虑,其实大部分就是因为自己所做的事情,和自己的目标脱离了。我们做了太多边缘化的努力。

所以!一定要把自己的发展也看成是一个系统。

当你觉得自己最近这段时间好像不太对了,那就拿出纸来画一画,但要记住两个要点:

第一,刨根问底,连续问‘为什么’,找出这个元素和整体目标的关系;

第二,有哪些元素是和整体目标没关系的,要么修改环节,让它参与进来,要么直接剔除。

之所以用画图的方式更容易找到问题的症结,是因为图画出来就是一个视觉化的系统。

而且事实证明,当你一抛弃手机和电脑,在纸上认真写点什么的时候,思维就突然变得高度专注而且慢慢有深度了。

——

以上内容如果对你有用的话,欢迎赏个赞呀~❤

答主:静静丨本文首发于微信公号【静静教主】,请勿转载。


user avatar   chai-sang-8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厉害的人有一种非常无敌的视角,叫【创造者视角】。

这特么绝对是个开挂的东西,为什么人家连PPT都还没讲完,他一个眼神就貌似发现了关键,为什么别人都沉迷抖音追剧追综艺,他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让我们进入这期的《走进科学》之——聪明人的脑子到底是怎么长的。

1

前一阵子《隐秘的角落》很火~哪怕是对剧无感的我也没忍住熬夜看完了,当时和朋友交流了一波观后感,以下是没文化的我们的聊天内容:

“开幕雷击,明天跟我一起去爬山吗?”
“转发这个朱朝阳一个暑假不学习你也能考第一”
“剧情牛逼暗线牛逼脑洞牛逼导演牛逼音乐牛逼”

但我和我旁边的高贵同事交流观后感时,她是这么说的:

“这部剧的节奏感安排得很有意思,在该埋悬疑点的地方猛设抓手,没有一个废镜头,伏笔都是连锁爆发的,而且你没发现导演特别会用蒙太奇吗?”

我:……

咳咳,回头我仔细想了想,除了我显然更沙雕以外,其实这也彰显了我们两个不同的思考模式。

就是,我仅仅说了我看完这部剧的感受(真-观后感),而她却直接看透了这部剧让我产生这些感受背后的逻辑。

不过还好,我后面仔细想了想发现这不是天赋智商的问题……(差点哭了QAQ),只不过是我俩所代入的身份不同而已。

因为,有一个不易被察觉到的点,就是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的一个身份啊,其实都是消费者——

不是指只有花钱的那种消费,时间,注意力的消费也算。

你花几十块钱买了一杯奶茶,一根口红,是金钱上的消费。
你花了两个小时去刷抖音,看电影,是时间上的消费。
你一边心不在焉的应付作业一边兴致满满的和朋友聊天,是注意力上的消费。

你仔细想一想,我们的生活中是不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消费?

我们在用金钱,时间,注意力去为自己换取一些物质,娱乐,人际关系~

明白了这点后,你就可以看出来了:

我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看这部剧的。而她却是从「创造者」的角度,去看这部剧的。


2

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在不自觉的消费着。但只有极少数的人,不仅会消费,还会主动去创造。

这就是一种「创造者思维」。

其实这个思维我在上个月的推送里提了一嘴~当时留言里很多小可爱都很感兴趣,正好在这篇里我想再深入的讲讲。

站在创造者的视角呢,和站在消费者的视角,看到的东西是完全不同的。(就比如我只能玩玩梗,但是别人就能看出一部作品真正的营养)

所以插播一句,就是建议你要先去看书,听TED的演讲,或者看纪录片和一些音频课,提升认知,拥有更多的视角。嗯我初期也是个只会刷微博刷知乎的小乐色,现在这不也能写出文章来了嘛~

啊如果你也想提升却不知道该看点什么,如何下手,那我也把我学习路上搜摸了很久的的书单、TED演讲等学习资源分享给你,这些内容帮我主动变得自律,提升认知开阔眼界,甚至找到了现在喜欢的工作。(害,真的都是私藏宝藏了)

知道你们懒得回复那么多次,所以我把课程、书单、演讲都整理到一个文件夹里了,来公众号【拾柴院】就能领到全部这些我的成长资料啦,我保证,这些资料会对你的影响很大 ;-)

好了,然后老规矩举个栗子。

王者荣耀的游戏策划,是不准自家儿子打王者的。

因为作为游戏设计者,他们非常清楚怎么让人沉迷游戏,毕竟百万玩家的数据和群众的偏好,都被大数据给算的明明白白的……

新玩家首冲送礼包啊,签到满xx天抽奖送炫酷皮肤……站在消费者视角来看,这些花里胡哨的福利和奖品让人无法抗拒。

但站在游戏创造者的视角看,游戏根本就没什么好玩的。

那些炫酷的皮肤特效,在他们眼中只不过是让玩家沉迷,往游戏里氪金的设计而已。

再拿我来说吧……虽然赏剧方面是挺白痴的,但好歹也是写过几十万字的人,我对文字的敏感度也是远超于常人的。

各种软文、干货、鸡汤、故事……作者的究竟是真情实感流露,还是有意而为之,我都能从他的行文间感知出一二。

所以,我也不会轻易被网上的一些风言风语所煽动,因为我始终保持着「创造者视角」的敏感度。

当你站在消费者视角时,你所看到的一切东西,永远都是别人希望你看到的那样。

只有站在创造者视角时,你才能看透这些东西肤浅的表面背后,映射出的真相和本质。

对了,看到这里说明你也是个有独立思考能力,有意志变成一个厉害的人,希望你花一秒给我点个赞,也能加深对这个回答的记忆点哦~

因为这是我很用心写的内容,如果你能给我一个赞支持一下就太好啦

3

那,怎么得到「创造者思维」呢?

1、质疑

如果我们看到的东西都不一定是真实的,那为什么我们不能时刻保持对生活的“质疑”呢?

我从小就有一个习惯,就是干啥都喜欢问个为什么。

为什么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不那么努力行不行?
为什么我非要找个好工作?我找个自己喜欢的行不行?
为什么我一定要自律?我就舒服当个咸鱼行不行?

小时候这些问题都以我妈不耐烦的:“吃吃吃,赶紧吃饭,怎么吃多少都堵不住你这张破嘴”而告终。

这些生活加给我们的规则,只要你仔细审视一下,就会发现它不一定是对的。

人生不是考试,什么都会有标准答案,生活中的大多数规则,对我们而言都只不过是“仅供参考”。

我从来不看那些什么【人生必做的100件事】啊之类的……如果你不主动去质疑去想,仅仅照着别人的答案抄,你自己的人生也不会有任何获益。

人生可不是选择题,是作文题啊,而命题的人只能是你自己。

就像李诞说的,呵呵呵大哥我知道你的成功可以复制,可是我不知道该往哪儿粘贴。

我们需要读书,但我们可以质疑,我内心真正想学的是什么?这些书是不是适合我读的?

我们需要找工作,但我们可以质疑,我的学历真的会决定我的工作吗?我可不可以去往其他方面提升自我价值呢?

让自己觉察到规则,再反过来去审视它,或许,你会找到另一种生活方式。

这里送你一份对我很重要的东西吧——一份帮我养成独立思考能力的50本私人书单,不是什么豆瓣高分的畅销书,而是真正有营养有价值的好书。我特地放在了我对在公众号【拾柴院】,如果你需要,来关注公众号【拾柴院】就能看到啦。

因为我知道,独立思考能力实在是太重要了。至少,你也想做出一些让自己未来不会后悔的选择吧?


2、还原

创造者会先创造出一样东西,然后才轮到消费者去消费。

那么,我们从消费者视角,再转回创造者视角的这个操作,我们不如把它叫做「逆向工程」。

小时候,很多调皮的小孩(好吧就是我)都喜欢拆东西。把收音机、MP3、电风扇什么的拆的七零八落,零件散落一地。

因为我真的很好奇,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构造才能让它们运转起来的?

其实这就是一种逆向工程,把一个事物还原到它最初的样貌,让自己更深入地理解它。(唯一的bug就是我拆完了拼不回去……)

逆向推理真的很有趣。

就比如前一阵子的腾讯大战老干妈,表面看上去是企鹅被骗了1600万,但它真的亏了吗?

首先1600万呢,以企鹅千亿级别的季度营收来看,根本算不了什么。不开心了出个王者新皮肤就轻松赚回来了。

而且腾讯这种级别的巨头企业早就不在意钱不钱的了,他们更在意的是品牌形象。

而这次的老干妈事件,让大家对企鹅蠢萌的印象分飙升,各大品牌都来玩梗,活生生一次品牌形象优化。

这样一次现象级的企业形象优化,可能就算去疯狂买灯牌推广位,满电梯贴小广告都不一定能做到。

所以啊,世界是复杂的,它从来都不会表里如一。

不妨去做个逆向工程,看看在表面背后,那些「看不到的」的东西,是什么?

这样你也许才会对这个世界,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吧。


3、动手

这点很好理解,就是当你意识到自己正在纯粹“消费”时,尝试去动手,转向“创造”。

当你看到了一篇优秀的文章,你花费时间去阅读消费了它。

但你有没有想过自己也按照这篇文章的结构和手法,去创造一篇文章呢?

当你看到了一部很精彩的悬疑电影,你花费注意力去观看消费了它。

但你有没有想过去主动拆解作者埋伏笔和设线索的手法,去做一期电影解析呢?

当你玩到一款精良的神作游戏,当然不用你去再做一个游戏,但你有没有想过去主动寻找游戏彩蛋,创造新的玩法,写攻略分享出去呢?

*一些自由度极高的游戏里这种大神经常出没,比如《塞尔达传说》和《我的世界》。

这些都是从消费转向创造的方法呀~

因为啊,一件事物最终呈现在消费者面前,背后一定是经过了层层设计和思考的。

而当你不满足于它的表象,试着将它用你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的时候,你就算是从一个消费者变为了创造者。

这是一个需要调动深度思考能力和执行力的过程,也是厉害的人和普通人的区别。

这里安利我一直在听的课程吧——哈佛学习力课,我反复听了五六遍,教你思考和学习的方法真的非常系统和实用。在学习新技能或者动手去”创造“一些东西的过程中,它对我超级有帮助。

我特地整理好了学习资源,如果你需要,关注我的公众号【拾柴院】,我把这套哈佛课也分享给你,我保证它会对你帮助超大。真的一定要看啊,因为应试教育给我们的学习暗示,很多都是错的。找到正确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真的太重要了。

5

为什么我一直非常崇拜同人作家和画手们呢?

因为,他们是在真正的用兴趣去推动自己的创造力,用创作去平自己的意难平,而不是单纯的去消费作者产出的东西。

更别说碰到一个坑爹的作者了。(一想到火影的结局,我就胃疼……)

所以,如果你有了感兴趣的东西,试着不要只是去消费它,而是去参与创造它。

当你能够作为一个创造者去思考与解析,或许面对一切复杂现实,你都不再会茫然与无措了。

“欢迎来到我的世界。”


对了,最后也跟你介绍一下我自己~

@柴桑

我是柴桑,一个会画画,会写段子的干货答主,我的公众号,叫【拾柴院】

我已经在知乎/公众号输出了超过200篇原创内容,目前有二十万人在看我的文章。在我的每条推送下,都会有比我正文还长的读者留言和心得分享~

我总结了我写作三年以来的经验和技巧,这些经验让我在知乎获得了60w+的赞同,也让我收获了近20w的读者,我都写成了干货,来公众号【拾柴院】就可以看到我给你的分享。

我的新书《另一种天才》已上市,希望给到你更多成长启发,认知外挂~

期待你的关注和收获噢~我的这些回答也可能帮助到你:期待你的关注和收获噢~我的这些回答也可能帮助到你:


user avatar   yi-ren-tan-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科学怪人邢立达:卖房搞科研! https://www.zhihu.com/video/1091749193688981504

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邢立达,卖了广东的房子,把500万用在买琥珀搞研究。他发现了世界上第一枚恐龙琥珀,刷爆国内外媒体。网友常让他鉴别琥珀品相,他索性担任一家淘宝琥珀店铺的科学顾问,解答粉丝的各种“疑难杂症”。1亿年前的蚊子值50元你信吗


user avatar   mei-hua-lu-57-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曾经是一个学霸,拥有北大和芝大双重背景,我在美国宝石学院GIA读钻石班的时候,每次考试都是几乎满分,老师说从来没有见过像我这么优秀的学生。但是,我从来不敢说自己很厉害。

不是我谦虚,这完全是因为我见过更多更厉害的人呀。有的的高考全省top3年纪轻轻搞PE打理几个亿资产,有的拒绝了哈佛AD选择芝大offer现在在斯坦福读PHD,有的哥大毕业在对冲基金工作拿天文数字年薪,还的有从农村最底层一路打拼成为房地产大佬各种产业多点开花全国几十处房产,更有全身上下都是肌肉的连续三届短跑全国冠军和纪录保持者。

这些生活中真正的大V,思维方式确实是和普通人不一样的,具体区别如下:

1.厉害的人反应速度更快。

很遗憾,成为快鱼和鳗鱼很多时候都是天生的,不可强求。一个慢的人,很难要求他快,这样容易慌乱。一个快的人,让他慢,他会失去耐心。

运动员要求肌肉反应速度快,听到枪声马上起跑。做大生意的商人见到机会要迅速把握,谈生意的时候更要快速做好成本收益分析。连政客在新政策出台时也要迅速反应,才显得更有思想觉悟。遇到问题,厉害的人脑子反应速度很多时候要比普通人更快一点。

有一次我在医院排队结账,突然有个女子昏迷倒地,别人都围上去看准备拉一把,只有我说“都不要碰她,让医生来处理”!我不是怕承担责任,而是因为很多时候盲目拉扯施救容易对她造成更大的伤害,让医生用担架把她抬走才是最理智的选择。

我自己是那种肉体和思维速度都很快的人。高考的时候,我用不到30分钟写完作文,语文成绩达到了129分。过马路的时候,我可以在关键时刻拉旁边的人一把,捡回了他一条老命。

思维太快其实也有很多弊端,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节奏里,不用强求快,稳扎稳打才能走得更远。

2.厉害的人思维非常的全面而有逻辑,善于提炼问题的本质。

我和厉害程度大于等于我的朋友们吃着火锅聊着天的时候,可能普通人听了就觉得是神仙打架。因为提出一个话题,迅速找到本质,然后火速延伸到其他话题,吃了一顿饭,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是与跟普通人吃饭没法比的。从诗词歌赋到人生哲理,从学术研究到娱乐八卦有一阵子我大病初愈参加这种饭局,就真的感觉大脑缺氧跟不上大家说话的节奏,过了几个月身体恢复了才觉得思维的速度提升上来。

这里说的吃饭不是普通的工作午餐,是好朋友会单独约出来定期聚会,分享最近的工作心得和生活体验。所以平时当然不用一口气聊这么多话题。

这种更加全面的思维方式,还是和反应速度也有关系。同样的时间,厉害的人接触到的信息量更大,学到的知识也更多,见到的事情和人多了,当然思维方式更加全面,也更可以一针见血。活得久了,什么都见到了,学习成绩好到一定程度,理解力也是翻倍提高的。

3.厉害的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善于给自己良好的心理暗示,心态都很稳定。

全国冠军每次比赛之前从来不紧张。我问过他,短跑是需要很用力才能跑得快吗?他告诉我:“其实还真不是,越放松跑得越快,但是要放松还可以发力,这是一个非常微妙的平衡,很多人就因为找不到这种平衡才无法出成绩”。

小时候每次考试,同学们都要摸摸我沾仙气。考试方面,我很少紧张,因为我相信自己有庞大的知识储备,每次考试只是随机取样而已,我的发挥永远稳定,不会因为心态而影响到成绩。

做生意的朋友都知道,收益和风险是正相关的(学FRM的时候也反复强调过)。做大生意,最关键的是心态要稳,否则几百上千万的出入,光吓就吓死了,还谈什么日进斗金。而搞政治的,早已学会了喜怒不形于色,否则巡视组来几趟就吓得直接在办公室上吊了吧。

4.厉害的人学习能力都更强,这种学习能力能让他们做任何事情都更容易出类拔萃。

举个简单的例子,“物理转一切”,本科读物理系的,以后几乎可以从事一切工作,从金融码农到化学生物公共政策,甚至可以当作家写小说。因为学好物理需要非常高的智商,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锤炼了学习能力,于是学完物理再学其他学科上手更快。

厉害的人因为学习能力强,在自己所在的专业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而他们其实可以把这种学习能力迁移到其他方面,做到一门精门门精。因为同样的时间,厉害的人效率更高,处理的信息量更大,更容易发现本质。

学习能力不仅仅表现在学习成绩上。不仅在学校读书的时候GPA与未来的收入呈现正相关,把生意做好的人也需要强大的学习能力来掌握行业动向,不断适应变化和挑战。而搞政治的人我就不说了,来一个领导就要重新学一遍他的思想,学习永无止境。

和厉害的人在一起,沟通成本会低很多,也更容易相互促进。进入任何一个行业,他们所付出的学习成本会小很多,又因为networking的关系,他们掌握的资源也更多,所以更容易出类拔萃。

5.厉害的人因为热爱而更加自律。

这里的自律是指厉害的人在他们擅长的领域自律。

厉害的人不是万能的,音乐才子周杰伦和前面提到搞PE的全省前3,都喜欢喝奶茶、打游戏、追剧,这些和普通人都一样。全国冠军热衷于刷抖音,斯坦福PHD喜欢看fresh off the boat,我也沉迷于淘宝。

这些才是人性,而自律是厉害的人成功的点金笔。原来我们院GPA年级第一的学霸,四年如一日早上不到8点出门自习,11点之前才回来洗漱睡觉。职业运动员,十年如一日、顶着酷暑炎炎、暴风骤雨,每天雷打不动科学训练至少2小时,才会有八块腹肌。能做大生意的,永远都在寻找商机,不惜花费24小时飞到地球另一面的秘鲁一住就是三个月。而我,在画画的时候可以一次坐7个小时不动地方,为了做珠宝设计师 ,研究生毕业之后一直在不断进修,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的成本,每天加班到深夜,整理了大量的数据和图片。

6.厉害的人相比普通人更有耐心。

有了很快的反应速度、全面的思维、稳定的心态、强大的学习能力和无比的自律还不够,耐心才是我的朋友们从普通的“厉害的人”到“厉害的人中厉害的人”的关键。不够有耐心的快,只会让人感觉冒进和急躁。拥有无与伦比的耐心,即使肉体和思维速度都没那么快,也可能大器晚成。

分解目标,落实计划,抓住时机,善于等待。在喜欢的领域,我们更有耐心,更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学霸不是一朝一夕炼成的,需要每天刻苦训练,持之以恒。全国冠军不是一朝一夕练成的,需要每天刻苦训练,持之以恒。富商巨贾白手起家巨额财富也不是一朝一夕积累的,需要辛勤工作结交人脉寻找机会,持之以恒。领导也不是刚入职就官至省部级,需要从基层一步一个脚印锻炼,更需要运营自己的人脉资源。

这里的耐心也不绝对指厉害的人在生活中一定是那种慢悠悠的人,他们很有可能也是脾气急躁风风火火的人,但面对大事情可以沉得住气,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来完成所追求的目标,而非轻易放弃充满抱怨。

上面这六条,普通人的思维方式怎么样,就不用我赘述了。大概就是,看到问题出现,很慌乱,整个人方方的,然后对解决方法一筹莫展,这时候就容易盲目听从别人的意见,成为被割的韭菜,又缺乏自控能力无法自拔。

记得一个知乎帖子写一对同卵双胞胎姐妹,性格是一件一件小事日积月累逐渐塑造起来的。厉害的人也都是经历过小风小浪,才有能力在大浪淘沙中成为最大的那只贝壳。

请大家和我一起,加倍努力,修炼自己,争取有一天能成为“厉害的人中间的厉害的人”,就像Cartier声称的“皇帝的珠宝商,珠宝商的皇帝”,虽然我觉得Van Cleef&Arpels的设计更加出神入化。


作者:玫花露

北大芝大|央美GIA|钻石鉴定|珠宝设计|食用玫瑰花

公众号:MonicaYu高级珠宝

微博@玫花露




4.19更:

跟PE大佬同学吃了个饭,他表示他实际上很少喝奶茶咖啡,但他去年底开了个奶茶店做副业,目前日流水过万。

还有一条补充,厉害的人记忆力都还不错,起码健忘的比较少。好的记忆力是成为学霸的基础,也是做生意搞政治的必要条件。大佬们在跟我讲创业故事,还有成长经历的时候,都是如数家珍的。小到年轻时卖菜多少钱一斤,大到看过的每个行业和商业项目的优劣,心里都要有数。

我在美国的时候有个50后朋友,年轻时帮克林顿拉票过,过了若干年又有偶然的机会见到克林顿,他能直接喊出他的名字:“Jimmy,你和你夫人都还好吗?很感谢你们对我当年的帮助。” 他当时大惊,心想:“我这种小透明居然总统还记得!”

政客的人脸识别能力不容小觑,大家都说小布什智商平庸,可他有一项过人之处,也是对见过的人过目不忘。(我知道克林顿和小布什是俩人,评论里的大神请不要帮我挑错了,为了方便阅读刚加粗了一下。民主党的克林顿出身草根公认才华横溢,共和党的小布什来自政治家族一言难尽)

另一点,厉害的人对数字更敏感,我也是这样。日常生活中我自己非常喜欢通过看简单一个项目来玩分析的游戏。比如一个煎饼摊每天摊多少煎饼,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多少,如何做operation management会经营的更好(比如增加个炉子、增加人员)。记得几年前面试新浪,某主管让我估算北京市有多少辆公交车,我从我家门口的站牌有几趟车、到站间隔开始算,最后结果居然还算准确,把面试者都吓了一跳。

很多人关心厉害的人具体的分析问题的过程,既然我不敢自称厉害的人(怕被喷得太惨),又无法钻到别人脑子里,只能简单介绍一下我见过的大佬们的特点。

我在下面这个回答里稍微分析了一下为什么厉害的人和其他人会有这些区别。

关于学习方法,我之前写过的答案大家如果需要可以看一下。





5.7更

补充几个最新写好的能力提升类答案





还回答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下面是另一篇高赞回答,



4.5更:解释一下写作文时间。大家对“好险!”这种感觉都会记得很清楚,我也不例外。清楚记得高考时前面因为追求完美时间用的太多了,到离考试结束的时候只有30分钟整才开始写作文,先用铅笔打了个小提纲,然后基本写完最后一个句号看一遍就交卷了。我当年写字速度也是非常快。

评论里对于“数学转一切”还是“物理转一切”的讨论,小文科生表示对你们的智商只是深深仰望不敢下定论。


4.2更:稍微修改了一下,减少歧义,增加解释和例子。文章写的时候有点匆忙,没想到这么多人都在读,那我就完善一下哈哈。


更:居然有这么多赞,知乎小透明激动万分。

顺便解释一下大家在评论区的问题:

首先,厉害的人反应快这件事我不敢说100%,因为也有些慢性子的大牛。我不敢说每一个有点成就的人都才思敏捷,但是我确实没有见过反应迟钝尤其是思维迟缓的厉害的人。也许是我更喜欢和干脆利索的人交朋友吧。

其次,有人说我吹牛。那不好意思戳伤了您的玻璃心了,可能您在生活中并没有接触过真正厉害的人我把文章给哈佛毕业的朋友也看了,她只是问问我那个拒绝哈佛全奖上芝大的是哪位,我把名字给了她而已。

还有,这个回答本来是写给另一个问题的,是回答厉害的人和普通人的思维方式有什么区别的,所以大家可能会感觉有点文不对题,图片也没有粘贴,还请大家海涵。

最后,人活一世,要明白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人都要学会与自己相处,接纳不一样的自己,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我只是大致说一下我的感受和观察。可能很多有共鸣的人已经给我点赞了,反对我的也请轻喷,珍惜活着的每一分每一秒,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下面这个回答,会让你们更了解我。



6.15更

北大和芝大是一个很小的圈子,我在知乎上也关注了不少生活中的同学朋友、师兄师姐,想证明我身份真实性的,随便问问就知道我姓甚名谁哪一级。

我前几天写了个回答,被某很巨大的V斥责是胡编乱造,我被她拉黑,无法自证清白,于是只能在下面不断补充证据。非常可悲的就是,一篇并不长的回答,要用比它篇幅长几倍的解释,来证明我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有真凭实据无半点夸张的。

绝对正义并不掌握在更有话语权的人口中。我不是营销号,身份不需要包装,也并没有什么人设。我在知乎上流露出我非常真实的想法,并展示了一部分我真实的朋友圈子,却被利益相关者恶意中伤。

原来所谓花团锦簇的背后,不过是恶意满满。知乎的生态环境恶劣至此,让我深感意外。


作者:玫花露

北大芝大|央美GIA|钻石鉴定|珠宝设计|食用玫瑰花

公众号:MonicaYu高级珠宝

微博@玫花露


user avatar   xiechunlin02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先来举一个例子:

假设,你是一家创业公司的 CEO

最近,你发现公司的业绩一路下滑,你打算找业务部主管王小锤聊一下,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下一步该如何应对。

于是,你把他叫到了办公室,一脸严肃地问道:「小锤,最近公司业绩一直在下滑,你打算下一步怎么办?」

小锤有些颤抖,紧张地说道:「老板,这两个月团队走了几个得力干将。另外,这段时间,市场上出现了一个竞争对手,和我们的产品功能基本一致,但价格比我们低了许多,用户现在都觉得我们的产品太贵,都跑去买他们的了,所以业绩才下滑。如果能帮我再招募几个销售,适当地再给我一些折扣的权力,我有信心,业绩一定能提上去!」

你听上去感觉像是借口,便质问道:「再招几个销售没问题,我帮你去和人力资源部的李总打声招呼。可价格高不是理由吧?我们一直都是这个价格在卖,而且我们为了保证产品质量,用的都是好材料,利润本来就不高,现在你再一打折,利润就更少了。」

小锤看你有些犹豫,就继续说道:「现在市场发生变化了,竞争对手开始主动降价,我们也要跟进,晚了也许市场就没了!通过薄利多销,先把竞争对手赶出去,把市场拿回来!」

被他这么一说,你心头一紧,感觉挺有道理,频频点头,还没等你开口,小锤又接着说:「只要您给我打折的权力,再给我配 2 个人,我保证下个月的业绩能有 2 倍的提升!把市场给拿回来!做不到我就走人!」

你被王小锤的诚意所打动,脸上露出了迷人的微笑,便许诺了他提出的条件。

一个月过去了……

公司的销售额确实提升了 2 倍,但由于都是打折出售,算上新增的人力成本、团队的运营成本,利润竟然变为了负数!并且,竞争对手竟然又降价了,摆出了一副誓死要打价格战的架势,小锤又向你提出了需要更高折扣的请求。

怎么办?

再降?就会亏更多!不降?市场就没了。裁人?团队就散了。

小锤,你这是在坑我啊!

你焦头烂额……

为什么会这样?

那是因为你只看到了「表面问题」,没有找到「本质问题」!

什么是表面问题?什么是本质问题?我们又应该如何找到本质问题呢?

要找到本质问题,我们得先看一下到底什么是「问题」,它是如何产生的。

比如我问你:什么是区块链?

如果你不知道区块链的含义,那么它对你来说就是个问题;而如果你的认知中,已经拥有了区块链的认知,那么这对你来说就不是个问题,或者说,你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

再比如,我问你:「你为什么这个月业绩那么差?」

这是一个问题吗?

这就不一定了……

如果说,公司给你的业绩目标是 100 万,你做了 50 万,那么这就是个问题。

但是,如果目标是 100 万,你也做了 100 万,那么这就不是个问题。你听到后会反问我:「我哪里差了?!」

所以「问题」是什么?

「问题」就是:期望与现状的落差部分。

假设某件事的期望值是(B),现状是(B'),那么(B'→B)这个落差部分就是问题。

为什么我们常说: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

因为没有问题,就意味着你不知道目标在哪里,也不知道现状是什么,自然就不知道有什么问题,只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随波逐流,一脸迷茫。

比如你刚对一群人讲完一大段话,然后问大家还有没有问题。

大家回答你:没有问题。

你千万别天真地以为大家都听懂了,更大的可能是:大家不知道什么算真正地听懂了,以及为什么要听你说这一大段,他们没有一个期望值(B);也不知道自己听懂了什么,没听懂什么,处在游离状态,找不到自己的现状(B')。

因此,不是他们完全听懂了,没有问题,而是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听懂,不知道什么算完全听懂,因而找不到这个「落差」在哪里,没有发现落差也就没有发现问题,所以只能回答:没有问题。

我们所有的解决办法,都应该是围绕(B'→B)的这个部分来展开思考的,找不到这个落差部分,我们的解决方案也就无从开始。

可是,很多人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交流并不是这样的,他们往往在还没弄清楚问题「是什么」的情况下,就急于开始给出自己的建议。

比如,文章开头的问题:「小锤,最近公司业绩一直在下滑,你打算下一步怎么办?」

这个问题,其实就很模糊,怎么算下滑?目标业绩是多少?现在的业绩是多少?下滑的比例是多少?过去几个月具体是什么情况?是原来做 100 万,现在变成 30 万;还是原来做 100 万,现在下降到 80 万?

虽然都是业绩变差了,但这两个问题,显然是不同的问题:一个是要解决 70 万差额的断崖式下跌;一个是要解决 20 万差额的业绩波动。那应该给的解决方案当然是不同的。

如果是第一个问题,那可能就需要动大手术了,比如降价拉销售、整个团队大换血,甚至是战略调整;而如果是第二个问题,那么补两个销售,再给团队打一针鸡血,老大一声吼,大伙儿向前冲,也许就能解决。

又比如,闺蜜向你抱怨,最近和男朋友关系不好,怎么办?


user avatar   jiashih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周恩来对尼克松访华期间租用通讯卫星一事提出的解决意见,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政治家分析看待问题的高超思路。


1972年1月,在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前夕,美方先遣组到达北京预做技术安排。美方先遣组提出:在尼克松总统访华期间,随行记者将通过通讯卫星播发电视、图片、电讯等,请中国政府给予方便。


周恩来指示熊向晖与美方联络沟通此事,告诉美方负责人齐格勒,中国政府原则上同意这一要求,我们现在还没有通讯卫星,请美方帮助我们租用。在转播技术方面也请美方协助。


齐格勒表示,租用通讯卫星的价格可能很昂贵,尼克松访华8天的租金估计有100万美元之多。他说,中国政府不必花钱租用,因为美国政府已经准备了卫星终端站,只要求中方在尼克松将要访问的北京、上海和杭州等修建地面工程即可,所有费用由美国方面承担。


熊向晖听后,立即表示修建地面工程的费用由中国政府支付,只要美方技术协助即可。


熊向晖随后向周总理汇报说,既然美国政府已作了准备,我们就不必花那么多钱为美国记者租用卫星了。


这个方案听起来,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案。当时我们国家外汇极为宝贵和短缺,100万美元不是个小数目,能让国家少花一些外汇也是个好事情。


但是,周恩来不这么看。


周恩来对熊向晖说:


让你商谈租用,你一听100万美元就想缩头。这不是花多少钱的问题,这是涉及我国主权的问题,在主权问题上绝不能有丝毫含糊。你告诉齐格勒:


第一,请他负责为中国政府租用卫星终端站,租用期是北京时间1972年2月21日上午1时至2月28日24时;


第二,在租用期间,卫星终端站的所有权属于中国政府,美国方面事先向中国政府申请使用权,中国政府将予同意,中国政府向使用者收取使用费;


第三,租用费和使用费都要合理,要齐格勒提出具体数目。我们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国际上的一般价格,不做“冤大头”。


齐格勒听了熊向晖转达的周恩来的意见后,很是惊讶。他想了一会儿对熊向晖说:


我第一次遇到这样的谈判对手。我完全接受中国政府提出的前两点办法。请放心,租用一定很合理。我知道,租用费和使用费是互相关联的。我现在提不出具体数目,但我可以设想,这两项费用之间将会划个“等号”。


我很佩服你们的精明,我更佩服你们处处注意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尊严。我将把这一深刻印象报告尼克松总统,并告诉我的同事和亲友。我还要坦率地说,现在我完全同意基辛格博士的看法:周恩来总理是世界上罕见的,令人衷心敬佩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周恩来不愧是卓越的政治家外交家。他不被对方的思路牵着走,他分析看待问题坚持自己的框架。


美方的方案看上去相当不错,很有吸引力,可以省下一大笔外汇。那个年代,我们国家的外汇储备数额极低,使用起来相当紧张拮据,还可以为我们省去租用环节的很多麻烦。按照美方的方案,我们只要在一些细节上磋商完善就可以了。


但是,周恩来的根本不被美方的思路牵着走,他看问题的目光跳出了具体问题,他有自己的思路。


周恩来的思路就是,先算政治账,再算经济账。先考虑“该不该”的问题,再考虑“能不能”的问题。


他的政治账,就是国家主权,国家尊严。这是他作为一个大国的总理,一个政治家,在处理外交问题时把握的一个基本原则,这是他看外交问题的一个出发点。


对方的任何意见建议,都不能干扰他的这个基本原则。在这个原则问题上,他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透过问题表面的复杂性、专业性以及利益诱惑,直达问题的本质所在。


然后才是权衡利弊。在坚定地捍卫国家主权与尊严的这个前提下,他才考虑经济上的利弊,才算经济账。


当然,这个经济账,周恩来算得也是相当高明。


美方负责人齐格勒是懂行的,他既佩服周恩来维护国家尊严的坚定立场,也佩服周恩来解决问题的精明。因为他心里明白,租用费和使用费是互相关联的。他略一思考,就意识到这两项费用之间将会划个“等号”。也就是说,中国租用卫星花了多少钱,在收取随行记者的卫星使用费时,也将收回多少钱。


中国实际上不用花一分钱,但是在租用卫星的这个时间段里,卫星的支配权使用权属于中国。


站位,格局,眼光,决定了一个人分析问题的透彻程度。




评论区有人质疑此事的真实性,此事引自熊向晖《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6年3月版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高中学好数理化,大学学透辩证唯物主义


user avatar   feng-kuang-shen-shi-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可以看青蒿素的发展历程,来看厉害的人是如何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1、问题的提出。

越南战争正在进行。战争中各方都受到疟疾的困扰。由疟疾引发的伤亡让包括中美在内的各方陷入困境之中。

疟疾很早就有特效药,即奎宁,为什么用奎宁没有效果了呢?

很快中美两个国家都发现这是由于疟原虫进化了,它产生了抗药性跟耐药性。这导致原来的奎宁系列药不管用了,如氯喹不管用了。

于是两个国家开始了竞争,谁先发现了新的高效的抗疟药,谁就在战争中获得相对的竞争优势。

2、解决问题的思路

2.1、美国的思路

疟疾的病因是疟原虫在血液里作妖所导致的,因此要发明一种药,能把疟原虫杀得干干净净,同时对人不能有特别大的副作用。

美国的做法是,在研究奎宁等一系列的化合物后,在众多已有的的化合物中,先经过初步的理论计算。然后得到可能的有效化合物。然后一个个去合成,接着先做动物实验,再做人体实验。

美国方面算出了几十万种可能的有效的药,然后筛选出排在前面的分子,先合成,然后一个一个试。

直到屠奶奶发明出青蒿素之前,美国方面做的所有动物实验都不行,还不如氯喹等有效……

2.2、中国的思路

跟美国一样,不过中国没有美国的那些数据,于是决定从中药中找到有效成分。

中国有两种思路。

一种是“王八派”的思路。即从中医的典籍里找到复方来解决问题,比如鳖血清+附子等,或者是王八青蒿汤等来试图治疗疟疾,这种思路的好处是,不用复杂的化学方法提纯,并合成新的物质,万一成功了,可以快速的铺开,迅速的用到临床上。

一种就是“化学”流,这个也是主流思路,即从中药的典籍中列出所有提到有效的药,然后提取出可能有效的成份(做动物实验,人体实验),接着分析出有效成份的分子结构,再对这个分子进行改进,得到更好的分子。

3、实践中如何发现问题

中方开始把目光主要是集中在附子这类的中药上,甚至包括砒霜在内的中药都比青蒿素更受到关注。

而屠奶奶在不被关注中开始了其科学公关的过程。

首先,屠奶奶找到了大量跟青蒿属植物有关的资料。发现这些中药典籍都是熬汤方式的。比如王八+青蒿这种方式。

因为青蒿是有机物,且是熬汤方式,于是根据化学的基本常识,她们的团队,最早就采用了用乙醇在加热的条件下把青蒿植物里面的物质溶解出来。至于这个物质是什么,她们也不知道。

然后把加热条件下溶解出来的物质,直接打针到小白鼠体内。

为什么用打针而不喂小白鼠呢,因为打针后,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体内,喂的方式,可能会在消化道中分解。

来来回回实验了很多遍,发现没卵用。

正常情况下,到了这步可能就放弃了,继续做下一个品种。

就在这时候,屠奶奶突然想到,会不会是加热的时候把有效成份的分子结构给破坏了,由于青蒿素长什么样世界上没有人知道(屠奶奶也不知道),于是屠奶奶继续翻典籍,总算在一个文献中发现了一块不能加热,要用力绞的记载。

于是屠奶奶再做过实验,用乙醇不加热的条件下溶解。

发现这样得到青蒿提取物,依然没有卵用。

这种情况下,可能又要放弃了。

于是屠奶奶想到是不是乙醇的溶解能力不行呀?于是改用乙醚溶解。

这个时候通过动物实验发现,有效!!

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有效,这是开创性的一步,是从0到1的过程。其中最核心的是能初步得到,青蒿素不稳定,不能加热这样一个性质。现在都知道,因为青蒿素里面有过氧键,就是双氧水里面过氧键,双氧水就不稳定,加热一下就反应掉了。

4、勇于献身与借助他人力量

在对小白鼠进行实验后,发现能治疗疟疾。但是有很大的副作用。大家可以理解成,双氧水有强氧化性,会把血液里血红蛋白里面的铁氧化成3价的,因此会出问题。

贸然的进行人体实验是有很大问题的。很可能疟疾治好了,但是人出问题了,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的问题。

这个时候屠奶奶就要求以身试药。

经过缜密的分析,最后上级批准了屠奶奶以身试药的申请。

很幸运,这个时候发现,注射青蒿素是有效的。当然到了这个时候离青蒿素真的运用到临床上还差很远很远。后续还要解决如下的问题。

4.1、青蒿素长得是什么样的?

屠奶奶那种方法得到的物质是不能精确的完全的得出分子结构的。于是在中科院有机所等单位的合作下,先得到了漂亮的晶体(单晶)。然后通过晶体衍射等测出了青蒿素的结构

这个时候是正式知道了青蒿素长得什么样的。

而此时,中欧之间展开了竞速,屠奶奶发现青蒿素有效后,欧洲在跟进,他们用化学方法已经合成出青蒿素。并有可能先行一步申请专利,而我国没有相关的专利制度体系。

也就是屠奶奶在内的中国科学工作者做的这一切只是贡献与收获荣誉。

4.2、持续的改进

长话短说,青蒿素本身治疗疟疾的效果不行。比如青蒿素不稳定。

同时推广起来注射的方式不如口服的方式。比如治疗糖尿病,注射胰岛素的方式就不好推广。

于是通过改进分子结构 用到了双氢青蒿素。

发现双氢青蒿素不是很行,用到了蒿甲醚。

接着又推出了青蒿琥酯。

目前临床运用的是青蒿琥酯。

5、举一反三

青蒿素跟奎宁类似,都是一种抗疟疾药。

而奎宁的衍生物,如氯喹原来是用到了治疗 红斑狼疮上,并有一定的效果。

于是屠奶奶团队 又把青蒿素运用到 治疗红斑狼疮上来。

新冠爆发,用用氯喹治疗新冠。

自然会想到用青蒿素治疗新冠。



user avatar   davidts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除了知识面广泛,见多识广之外。还是基因的问题,就是天生的。有两种人格,一种是发散性思维,常常能一眼洞穿问题关键,但是持续性专注性较差。另一种是线性思维,思考具有专注性和持续性,逻辑性,但是往往视角比较狭窄,在乱糟糟的线索中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差。




     

相关话题

  如果可口可乐的秘方被泄露了会怎么样? 
  为何罐头食品流行不起来? 
  邓伦偷逃税被追缴并罚款 1.06 亿元,提醒督促后仍整改不彻底,有品牌方已解除合作,将带来哪些影响? 
  有哪些简洁的人际交往模式? 
  生活中,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真相? 
  如果「男女同工不同酬」是事实,为什么公司不全部招聘女性,以获得同等的生产力并节约成本? 
  读哪些书可以让自己更古风? 
  媒体曝光钱大妈加盟商亏损内幕,有加盟商一年亏 40 万元,你认同这种经营模式吗?对其他企业有哪些启示? 
  深圳宁南山、饭桶戴老板、卢克文工作室这些自媒体几乎不发广告,是如何变现的? 
  一块钱在很多人眼里是不是毫无价值? 






© 2024-05-1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