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北大教授回应「上职高没出息」称「社会现实就是这样,不应该在男生还没成熟时把他们送到职高」? 第1页

           

user avatar   nogirlnotalk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这叫啥,“问题的退化”?


想想十年前关于学历和就业的讨论,聊的是什么?

“结构性失业”。

你产出的劳动力的结构,和市场需要的劳动力的结构,不匹配。

多么简洁的表述,一刀扎在问题核心上。


我国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制都有着浓厚的苏联色彩,非常计划,强调培养。

培养给谁的?不是市场,是国家,是一拨拨等着分配大学生中专生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

然后改开了,分配就业基本消失,改为市场来接收。

那高度计划的教育体制和高度波动的市场必然存在结构性不匹配,结构性失业发生了。

例如93年前我国有纺织工业部,像中国纺织大学(东华大学)、天津纺织工学院(天津工业大学)、浙江蚕学馆(浙江理工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等九所高校,就直接所属纺织部。

他们向纺织部及纺织部协管企事业单位输送人才,每年培养多少人有定额,也有去处。

93年后纺织部都无了,高校两眼一黑,招生名额自己掂量着办,学生毕业自寻出路。中间的各种落差,就是结构性失业。

别忘了还有高校扩招在后头。

北京科技大学前身是北京钢铁学院,98年前直属冶金工业部,号称“清华北大钢老三”。

现在北科大也不错,但这句老话怕是不好再提,因为过去的那套劳动力需求的结构不存在了。


所以那时候聊学历和就业的结构性失业,很简单,就是:

一,赶紧产业升级,增加中高端服务业和高技术岗位的空间;

二,高校赶紧改革,更真实地反映毕业生就业率,做好专业预警;更灵活地设置课程,增强专业适用范围。


现在回头看,这俩好像都整得挺慢...

产业升级慢能理解,但高校毕业生真实就业率到今天也没搞出来,学科自我淘汰机制基本没有。


于是问题开始退化。聊结构性失业的声音小了,聊职业技术教育和蓝领收入的多了。

产业升级慢、高校不肯改,那咱退一步。把职业教育的质量搞起来,就业前景搞起来,不就有更多年轻人舍末流本科转入大专了嘛。

我国高技术水平蓝领严重短缺,这不就减缓了结构性失业的问题了嘛。

那段时间又是工匠精神又是德国职教体系,也热闹了一波。


现在回头看,好像也不咋地...

内不改善分配,外没有产业主导权无法获取产业链主要利润份额,加上一群奔着吃人头费补贴的职教院校。

除了深职院顺职院等少数确实有技术专长的毕业生,多数蓝领收入水平也就内样。

而且随着12年后虚拟收益对实体的挤压,职校生反而掀起了一波毕业转行的新高潮,参军也好做个月薪2500元的小文员也罢,坚决不进厂。

进厂主力反而是初高中生。


于是问题继续退化,退化到了“为什么有人歧视职校生三校生”?

娘西皮,你说为什么啊?


问题退化到追问动机的一层时,也就没啥讨论意义了。

歧视当然是不对的,我当然不歧视。

然后呢?结构性失业的核心问题呢?

21年1到11月,16至24岁的年轻人调查失业率从12.7%上升到14.3%,结构性失业的现实一直摆在那。

而且经过疫情后的K型复苏,中小微这个就业主体肯定是总体萎缩的。这不仅仅是劳动力供需结构不匹配的问题,还是劳动力常态需求(不计那堆逆周期调节)萎缩的问题。

北大国发院的姚洋也就是不好把话说得太直白。

明年大学毕业生1076万人,19年职业高中生招生152万人。把这152万人都放进大学里,也无非是1222万大学毕业生嘛。

反正已经过剩了,干脆都放进去得了。这就叫虱多了不痒债多了不愁。


user avatar   wang-jue-x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姚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大实话了。

上一次姚教授的采访,是关于“北大”与“智商”的讨论:

而这次关于职高社会的发言中,教授的一句话让我感触颇深:

总有一天我们大学入学率能达到70%。
我们现在还在分流,我觉得这是逆潮流而动的

在社会大力推广职业教育的今天,在大力鼓吹相关政策的声音的当下。

其实姚教授自己选择了“逆潮流而动”。

向过早进行职高分流的政策,提出“建议”


首先,上职高 并不 直接等于 没出息

而是由于职高的学历属性,导致毕业生薪资的天花板过低,发展前景较为局限。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学历的进一步膨胀,能够提供给职高毕业生“鲤鱼越龙门”的可能性变得微乎其微。

而在职高生的赛道里,职业去向往往极少具有“高端”属性,甚至难和一些家长心目中的“体面”沾边。

工作内容不符合家长们的”期待“,往往还会让他们伤了面子。

因而,家长会把种种因素综合起来,总结为一个简单的概念:

”没出息“

这也就是教授口中的社会现实。

而十五六岁的少年,通过”分流“就要被发往截然不同的未来。

对于可能还处于懵懂无知的他们来讲,未免过于残酷。



教授所提出的建议,

本质来讲,是期望能给这些可能”被分流“的孩子多一些机会。

一些能让他们在当下社会体面生活的”可能性“。

而不是通过”分流“,过早地给他们的命运盖章,让他们成为社会发展中一颗渺小的螺丝钉。

仅仅是这一些”可能性“,就能让他们的人生多一些可能的选择。

让那些花季的少男少女眼中,还能对未来抱有那个年级应有的憧憬。

还能闪烁一种叫做希望的光芒。



喜欢本文的话欢迎点赞让更多人有机会看到~

我是@玉得一,一个在科研路上刚刚起步的在读理工博士生,一位热衷于分享观点和看法的耿直青年。欢迎关注我,与你分享更多有趣问题。

不同观点欢迎评论区留言或私信。


user avatar   eric3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就说两句:

所有人都上大学等于所有人都没上大学。

北大学生牛逼是因为牛逼的人才能被北大录取,不是因为北大能化腐朽为神奇,反过来同理。


user avatar   tuo-ma-si-bu-shi-xiao-huo-ch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读书的时候,高中对面就是职高,把一群青春期散发着荷尔蒙气息又不爱学习的少男少女放在一起,会发生什么我最熟悉了。高中那会玩探探,普高妹妹一个个都礼貌客气聊爱好,职高妹妹直接问我要不要一起玩。

学技术?学个勾巴。家里没啥钱的混三年出来开摆,摆几年成熟了去找个小工干干糊口,家境小康的混三年再去整个3+2,出来也是开摆,不过找工作比前者相对容易点。

家里有钱的呢?人家考不上普高,但是也不必要去职高,除非真的那种放飞自我的。有些拖点关系去借读,有些干脆就送出国,这辈子也不会和职高产生啥关系。

当然,也不至于天天打架斗殴或者打胎流产,但是这个人群里的二流子比例相比普高显然是高很多的。不过二流子还不是大问题,我念普高我那会也二流子——关键是在这个大环境里,容易让人跟着混,而人一混起来就废了,就不踏实,成不了事,最后简单的工作也静不下心做不下来,应付了事,谁看谁摇头。

文化课技术课没有谁比谁高贵,是不同的环境让人的行为逻辑发生了变化,进而影响了大众的认知。


user avatar   xin-cun-xing-gu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没有能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时候,不要先给孩子打上「没出息」的标签。


我觉得生在中国的孩子,最可怜的一点就是:整个社会都在拿成绩和升学体系,去衡量他们作为「人」的价值。

从网上的段子「学习使我妈快乐」,到越来越频繁出现的中小学生跳楼自杀的新闻,成年人感慨的永远是「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脆弱了」,而很难回到自己年少时的心境去设身处地地回想,孩子的一方天地真的很小,只有家庭,学校和同龄人的人际关系——而在这些环境中,「学习成绩」占了多么大的比重,能决定他会不会快乐,决定他会不会自卑,决定他的自我价值认定,更有甚者,能决定周围人对他的评价和态度。

当整个社会都觉得「上职高没出息」时,孩子们经过中考的分流后,以世人眼中“失败者”的姿态进入职高。这时,他们其实非常需要一个人来告诉他们——你们也很厉害,你们可能在选拔考试中不太擅长,但人的智力和能力都是多维度的,你们的光芒会在其他方面得到绽放。

而有一些(是某些,不是全部)职高老师,自己对职业没有幸福感,完成教学任务就很敷衍,也习惯于拿有色眼镜去衡量自己的学生。

我还记得一次高考监考,我分到了对口考场(职高学生的升学考试)。与我搭档的,正好有一个职高的老师。

在等待下场监考的候考中,窗外有个化妆穿白裙子披头发扎丝带的女生,十分抢眼。我当时看了看她,心想:「好有仪式感的女孩儿啊,来考试也要精心装扮」。

而那位老师瞅了一眼窗外的女孩,撇了撇嘴,低声跟我说:“打扮得跟野鸡一样。”

我当时十分震惊于她赤裸裸的恶意。我能够理解一些老师在职高的教学生涯中有过不愉快的经历,但我坚持认为,这不是你先入为主,用第一印象去评判学生品行私德的理由。

而那一年对口高考的作文材料大概是,每一个平凡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绽放自己的光芒。

我知道命题组用心良苦。但现实世界中,就是有很多人会用「没出息」去定义这些职高的孩子。


不过,这位北大教授说的一点我能够认同。

在很多男孩没成熟的时候,把他们送到职高,也许确实会使他们身处「破罐破摔」的环境,从而更难成才。

但归根究底,这种「破罐破摔」的环境和心态,是职高本身造成的,还是人们的有色眼镜造成的?

如果你说,正是社会现实造成的啊——但这种社会现实,与社会分配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挂钩,在一朝一夕间绝难改变。

我们能改变什么?

如果职高风气不好,就努力去改善风气,而不是先视之为洪水猛兽,再一棒子用「没出息」来打死这些迫不得已选择职高的孩子。

如果改善风气在现行环境下很难,就加大教育投入,多给职高老师一些支持和力量。

那些上了职高的孩子,和上普高的孩子在学习和纪律方面肯定有差异,但在心地和品行方面并没有不同。

他们有很多人,无法决定自己的出身,无法决定自己的家境,无法左右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遭遇的一切。他们可能缺少父母的陪伴,缺少老师的关怀,因此只能在游戏里和呼朋伴友中寻找心灵的慰藉。

何况就算是再差的学校,也总有立志成才的想学习的孩子。

职高的孩子在入学的时候也只有15岁,他们同样处于敏感叛逆的青春期,相比普高孩子而言,他们可能更缺爱,更脆弱,更情绪化,因此就更需要被肯定,被理解,被夸赞,被温暖。

我相信每一个上职高的孩子,都不愿意听到这个社会,包括这个社会的权威人士们的普遍看法是「上职高没出息」。因为,像小说和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因别人的负面评价而想要励志证明自己的孩子,毕竟是少数。

大多数孩子,都选择了默默地承受着这种冷眼和委屈。

他们也许没有动力因此改变自己,也有可能因此慢慢成长为一个多少带着点偏激和戾气的社会底层人。

对他们而言,平凡即伟大,是一句空谈。

哪怕是别人安慰他们:「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这句安慰的潜台词也是,金子没有放在该放的地方。

这个世上的毒鸡汤很多,实在没必要强灌。现实虽然很难改变,但如果能实实在在地从关注孩子的心灵出发,也许见效会略微快一点儿。


user avatar   li-zhi-lun-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学的时候我在明光村旁边理发店剪头发,

两个阿姨在烫卷,

一个阿姨可能是小孩临近中考了,俩人在闲聊,大意就是小孩学习不咋地,

家长比较抑郁,念叨着考不上二附还有师大三附,三附上不了还有105……一个高中一个高中地掰扯,

另一个家长突然来了一句,

“那要是105也上不了,上明光中学呢?”

烫卷那个阿姨原本还挺淡定,听到这话像椅子漏电了似的,蹭就转身来了一句——

“就是不念了, 也不能上明光中学!”

头上的每一个烫发卷都在散发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光辉。

那场面我记了快十年了,每次想想都觉得明光中学承受了不该承受的某种压力,果不其然再路过已经改名成交大附中分校了。

一个正经高中都能让家长有这种判断,遑论职高。

希望今后多一些如姚教授这样的大实话专家,少点“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user avatar   jian-zai-wo-x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教授说了个大实话,虽然有点刺耳,甚至不合时宜或政治不正确。

因为他的结论其实是基于目前职高的一个不堪的现实。

现在的职高很像一个差生、问题学生的收留营。

这些差生聚集在一起,互相学习和支持,很容易强化“差”的因子。

这也是家长们为什么拼死也要让孩子上正儿八经高中的原因。

但是我希望未来的教育体系能够有所改变:让职高成为“慢”生的学习场所,而不是差生的堕落场所。

其实大部分在大家眼中的差生,只是“慢”生——觉醒迟缓,一步晚,步步跟不上。

这个时候,家庭和学校不要急于将他们归入差生行列,不要就此基本放弃。

而是要给这些慢生觉醒并迎头赶上的机会。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慢班”。

现在的很多慢班其实已经是差班的代名词,就如职高就是废材高中的代名词一样。

所以真正要改变的是教育体系本身,要做出努力的是学校和社会,家长和老师。

此外,要因材施教,有些学生之所以慢,不一定是觉醒慢,而是就是不适合或不喜欢现行教育内容,譬如有些孩子动手能力强,但是就是不喜欢看书。

那么就应该专门成立实践性比较强的科目或班级、学校。

我有个不成熟的大胆的建议:让那些考不上高中的学生军训两年或上山下乡从事生产两年,然后看他们能不能再继续读高中考大学。

我觉得孩子晚熟不要紧,觉醒晚不要紧,起步晚不要紧,但是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意志习惯是一辈子的债。

通过军训来培养纪律性和意志品质,通过生产劳动来收获汗水的喜悦和勤劳的习惯,只要一个人有自律性和勤劳的习惯,后半生都不会很差了。

……

国家必须整体布局,提高职高教育水平,改善职高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改变百姓对于职高的印象。

未来人口减少,每一个孩子都是宝贵的资源,我们的教育需要更加耐心、细心和专业,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门别类的培养,要给予慢生更多的时间来觉醒和成长。

就像防疫一样,我们不能放弃任何一个人。

这样的理念一定会造福中华。

否则始终秉持优胜劣汰的教育理念,恐怕非民族之幸!


user avatar   hei-men-sh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要想公平,同时还能选拔出优秀人才上大学,并有效利用教育资源,那就得采用动态高中。

比如初中毕业后,所有孩子都升入高中。

中考成绩前50%的孩子直接进入高中主校上课,另外成绩后50%的孩子在高中潜力联盟通过互联网接受高中主校的课程。

每次月考,都把主校和潜力联盟的孩子放在一起进行成绩排名,成绩前50%的孩子进高中主校上课,另外成绩后50%的孩子进入潜力联盟通过互联网接受高中主校的课程。这就是动态高中。

你是人才,你努力学习,你就能持续在主校上课。一时大意,成绩不理想,你就到潜力联盟去上网课,每次月考都是晋级的机会。

把一部分职高改成潜力联盟,职高的老师负责上课纪律。

有一些孩子不愿意读高中,那就去上职高好了,一切都是以自愿为原则。


user avatar   zhang-yu-93-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教授说的很对。现在给国家谏言的专家,说起职业教育,言必称德国。这两年还搞出了职本这样的新事物出现。去年很多地方取消了三本,与职业大专合并成职业本科。然后很多三本的学生闹事。

德国确实职业教育很成功,但我国现在的国情与德国迥异,并不适合。很多人不能理解德国的社会情况,我来给大家做个类比,就是类似我国60-80年代的城市,很多工厂,源源不断的产出,暂时看不出倒闭的未来,工人的社会地位和收入在整个社会各阶层中还算可以。

现在的我国,是这样的氛围么?有人讲东亚自古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不是主要的原因。主要还是工厂的工作工资低,不稳定,随时失业,社会地位也低。

我国现在除了长三角和珠三角,其他各省很多城市都没有像样的第二产业。而德国是有很多百年老企业的,员工入职可以一直有保障的干到退休,但是在我国呢,朝秦暮楚,工厂本身寿命普遍很短。

忽然想起来了,可以做这样的假设,如果我国全是国家电网、中国移动、中国烟草这样的企业,职校毕业就可以进去工作,那职业教育一定兴旺发达。


user avatar   xiao-miao-ta-huan-shi-miao-mi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不说这个,回答这个问题没啥意义,知乎活跃的各位学历至少大专,职高的用户恐怕在默默潜水。

我们就说生育率低的问题,不改变现状强行五五分流的后果之一就是进一步刺激生育率下跌。

左看右看,影响生育率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叠加,这才是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灰犀牛,昨天大家也看了任泽平噱头标题文章,我觉着他文末的那张图才吓人,养老金收支不平衡,可是关系着你们各位的未来啊。




           

相关话题

  你第一个真心粉上的游戏帅哥是谁? 
  鼓励支教是不是一种“恶”? 
  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已有 2.6 亿,有哪些面向老年人的服务保障措施需要完善? 
  网传上海某医院一59岁医学教授在车内强暴21岁女医药代表被刑拘,真实情况如何?如何从法律角度解读? 
  对教师资格证考试一无所知,该怎么做准备? 
  你从哪一刻起不再把生日当回事? 
  宝宝一岁半左右,如何避免过早的数学启蒙会抑制她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春节高速免费最后一日,沪陕高速发生交通事故,车主无法下高速被收全程过路费,这样的收费方式合理吗? 
  我妈强迫我不杀生,以前还好,我都可以接受,但是现在连蚊子都不让打了,我该怎么办? 
  现代社会还会犯刻舟求剑这类的错误吗?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国产游戏《太吾绘卷》1 月 12 日发布的正式版进度公告?
下一个讨论
经济学家建议「央行多印 2 万亿,抓住 75-85 年还能生的时间窗口,出台鼓励生育基金」,这可行吗?





© 2024-04-2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4-2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