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有人读博士会抑郁? 第1页

  

user avatar   helixlif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博士,一个专业领域里死磕到底的人。正所谓,磕到深处人孤独。读博的心酸与苦涩,背负的期待与压力,夜深人静时总是无人可以倾诉,只能独立一人承担。

时日长久则病从心起,焦虑、抑郁暗自滋生,些许博士在不堪重负后甚至试图用放弃生命的方式来解脱自己。

显然,博士们已深陷心理健康危机。近日,Nature再次聚焦读博压力,以一项持续10年之久且针对世界各地的6300名博士心理状态的调查研究报告强势地证实了这一点。

1、超1/3博士焦虑抑郁

为了提高国际参与度,该调查首次使用了英语之外的语言,如西班牙语、汉语、法语和葡萄牙语;其中,超过三分之一(36%)的调查反馈来自欧洲,28%来自亚洲(大约有700篇回复来自中国),27%来自北美或中美洲,9%来自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

调查中,学生们表达了对博士培训、工作和生活间平衡、欺凌和骚扰事件,以及不甚明朗的就业前景等方面广泛存在挫败感。

但一如两年前Nature对博士生做的调查一样,积极因素总体上超过了负面因素:75%的受访者表示,对于读博,他们整体上还是满意的;不过相比之前78%,该比例还是略有下降的。

但读博从来都不是件简单的事情,没有人能随随便便读完博士,因而大多数博士生都需要竭尽全力去努力、去拼搏。为此,40%的受访者选择出国留学,然而地域文化的差异、新课题项目的陌生感,都让远离家乡的学子倍感艰辛与焦虑。

这还仅仅是博士生中的一小部分。就整体而言,约36%的博士生表示,曾寻求过有关读博引起的焦虑抑郁方面的帮助。无独有偶,世界卫生组织于2018年发布的一项国际调查指出,过去的12中,有31%的人出现了精神障碍的迹象,如重度抑郁、一般性焦虑症或恐慌症。

本调查研究的作者Sara Oswalt表示,20年前,博士生是耻于承认自己深陷负面情绪而无法自拔的。但现在更多的博士意识到了自己的焦虑、抑郁。

而这些焦虑的博士亦会主动寻求帮助。一项针对美国大学生的调查发现,19%的学生在2015年获得了学校中专业心理健康的帮助,相比于2009年的14%是有所增加的。

但是寻求帮助的实际效果又如何呢?此次调查显示,在主动寻求帮助的受访者中,只有26%的人认为他们在专业机构中获得了真正的帮助;而将近10%的人说他们是想在大学里获得帮助的,但实际上一点用都没有。

显然,正如Oswalt所说的那样,大学缺乏足够的心理顾问和资源,并不能满足每个人的需求,而这是一个全球都亟待解决的问题。

2、博士压力来源

那么大家的压力到底因何而来?虽然说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但依据调查研究,在博士们最关心的问题中,平衡工作和生活、不明朗的发展前景、经济问题、和对博士价值的不确定性,均位列最前。尤其是前两个担忧,在2017年的调查中亦是高居榜首。

总体而言,近4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对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不满意。科研任务繁重不说,还占据着大量时间。缺少必要的社交生活,无疑会让博士们为个人问题的解决而焦虑心慌。

一般攻读博士的年纪,很多博士生的同龄人已经步入职场,过着自力更生甚至风生水起的生活;而博士自己的生活比较单调枯燥,与社会距离较远,两相比较之下,难免会生出沮丧和焦虑之情。

另外,调查指出,博士的担忧因地而异。非洲的受访者(超过一半)表示受困于学生债务和毕业后预期的财务压力,远超过亚洲(31%)、北美洲和中美洲(29%)以及欧洲(21%)。

而北美的受访者则更大比例陷于“冒名顶替者综合症”,即他们觉得自己不值得拥有自己的职位,或根本就不属于研究生院,是个“冒牌”博士。这是一种因自我否定而产生的精神压力,毕竟科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天分、机遇和各种条件,当现实与抱负、理想差距较大时,博士肯定会产生失落感,继而产生不自信和对自己的怀疑。

3、课程达不到预期&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调查指出,对近4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博士课程没有达到最初的预期,这可能也是博士心生不满和失望的主要原因。只有10%的人表示超出了他们的预期——与2017年相比有大幅下降,当时有23%的受访者表示博士课程超出了他们的预期。

博士们除了担忧学业外,还要担心如何与实验里的其他人相处以及如何与他人交流科学,其工作压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会越来越大。

博士生并不总是确信所有时间都能得到回报。只有26%的受访者认为博士课程体系为将来满意的职业生涯做了“很好的”准备。

而多数博士生会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感到困惑,因为博士阶段往往会选择一个领域的某个方向进行研究,这种高度的专业性往往将博士生日后的职业发展路径限定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内。

另外,现在除了某些特定专业外,相当一部分博士生会怀疑自己取得博士学位后获得的薪资能否与自己的付出成正比。这种对经济回报的过高期待,一部分来自于博士生本身,另一部分来自于他们的家人。

不过仍有2/3的人认为,他们的博士学位将极大地或显著地改善他们的就业前景,这一比例与两年前基本持平。

目前,博士生人数已经明显供大于求,超过了学术系统的负荷,僧多粥少就是科研界的职业现状,而这也使科研职位的竞争越发激烈。

即便如此,但56%的受访者表示,学术界是他们择业的首选。只有不到30%的人选择工业界作为首选工作。其余的人则选择在政府、医药或非盈利组织中担任研究职位。2017年,52%的受访者选择了学术界,22%选择了工业界。

4、骚扰、歧视和欺凌:女性情况更严峻

同时,本次调查还揭露了一些普遍存在的侵害性行为,这些行为会导致学生情绪低落,甚至破坏学生的职业道路。

总体而言,21%的受访者曾亲身经历过骚扰或歧视,相同比例的受访者表示曾遭受过欺凌。四分之一的女性受访者称自己曾遭受过骚扰或歧视,而男性受访者中只有16%的人有这种经历。骚扰或歧视率最高的是北美(24%),最低的是大洋洲(18%)。

其中,处于职业生涯早期的博士生和导师之间的权力不平衡是造成歧视和骚扰的主因。导师与学生各有各的想法和理念,这时冲突就随之产生。2017年的调查指出,1/4的受访者表示,如果可以,他们宁愿换掉现在的导师。

鉴于在博士生的年龄阶段每个学生都会面对不同的生活现状及压力,这让博士间的关系不再简单单纯。而且一个导师的博士生之间往往存在学术上的竞争,学术能力高下、文章的署名权、荣誉的分配等等都有可能产生歧见与分歧。

另外,短期博士/博士后合同使得雇主和导师容易逃避相关义务;而学术界经常美化和赞赏过劳和加班。


user avatar   pi-la-f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做科研时间长了,直面的是自己的内心和人性。内心是经不起不断的反思,鞭挞以及怀疑,偶尔需要装糊涂一下,要活在当下一点。

做科研,动机最难寻找了。不像吃饭,睡觉,娱乐,人性使然,饿了困了就想去吃,去睡,去娱乐,而科研是在满足温饱之后的延迟满足的精神需求,这种精神追求显然要更需专注力和相对高强度的脑力活动,是不容易的。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做的科研究竟为何,有什么用,然后动机就不明确。这种动机或许在很多年之后才会逐渐明朗甚至永远也不能浮现,导致(感觉到)这是无意义的追求和努力。

所以这也是我写知乎的原因。因为写知乎(相比于科研)是可以立马得到反馈的,写出去几分钟立马就能得到寥寥数赞,如果赶在一个问题爆火前写出观点那么破百赞,千赞也不难。但科研则不同,科研的延迟反馈特别长,有些甚至很久都看不到反馈。

做科研的人能够长久做下去,必须需要一个非常强烈的动机。因为科研工作跟其他工作最大的不同在于科研是在探索自然的边界,同时也是在探索人内心的边界。如果没有一个强烈的动机,那么是坚持不下去的,坚持不了高强度的脑力活动。

对于苦闷抑郁的或者有苦闷抑郁倾向的博士生们,可以在当下就可以获得一些满足,比如爬爬山,旅旅游,拍拍照,即时满足。也可以运动一下,适当运动可以分泌很多物质,不仅仅可以让人获得满足感,而且减轻身体炎症反应,变得健康,变得年轻。也可以谈谈恋爱或者跟父母,朋友打个电话倾诉一下,感情上获得一些满足。或者都不行,那么写写日记,写写博客微博也是好的。

科研是个长期的旅程,这个过程相当漫长。没有人能够穷尽真理,哪怕是牛顿、爱因斯坦奋斗一生也不能。所以能不能走得远,能不能走得长,能不能坚持下去,比走到哪里重要得多。


user avatar   david-dong-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长期,持续性的挫折。

关键是非常长期,以年记的挫折感;然后就是持续,24小时不停的。

当然容易抑郁。




  

相关话题

  被导师放养的研究生最后都怎么样了? 
  为什么女生读博(或直博)的比例越来越高? 
  工科硕士毕业,去企业好还是研究所好? 
  博士应该采取什么策略读文献? 
  分手后发现怀孕流产之后抑郁了可以找前男友陪吗? 
  为什么读博以后同学之间的关系都很淡漠? 
  留学美国到底值不值得?如何分析其中的利与弊? 
  如何看待吉林大学新寝室楼(北三北四)分给研究生住? 
  大部分研究生导师都很压榨学生吗? 
  为什么看完新海诚的天气之子后,会有一种很低落以至于接近于抑郁的情绪? 

前一个讨论
共情能力太强,对情绪过于敏感怎么办?
下一个讨论
1000左右女士手表求推荐?





© 2024-11-0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