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一个博士生接受怎样的训练是完整、全面的科研训练? 第1页

  

user avatar   ting-zhong-wei-mian-k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个博士学位代表什么?

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做好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有技术含量的事情。—— @时间规划局

所以,在博士生阶段,必须接受全方位的训练。

根据这些年走过的弯路,整理一波自己认为博士必备的能力与训练方法。

  1. 时间规划能力

相比于本科生和研究生,博士生每天都面临着错综复杂的事情。

首先,你得上课。虽然很多人会告诉你,博士最后只看文章数量,不看GPA,但我依然劝你选一些真正有用、与研究高度相关的专业课,而不是水水地过。为你讲课的那些教授,随便出去做一场报告,出场费都令人咋舌,而现在就免费地对你倾囊相授。他课程里的只言片语,也许就能为你以后解决科研难题省下大把时间。

其次,你得科研。选题,看文献,做实验,数据处理,写论文……每一项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然后,你可能还得做工程项目。老板可能会接一些公司的横向,比如结构设计、软件开发,项目测试等,而博士生基本就是这块的主力。我本人就承担过大量的工程项目,从前期的合同(制定实验计划、发给甲方确认、跑学校各个部门盖章),到实验的开展(这块最坑,除了设备的bug以及无休止的体力劳动,最重要的是永远不要高估甲方的智商,有可能他告诉你测试截面是在位置A,但实际的粒子分布在位置B,你反复测量多次都得不到合理结果,在怀疑人生的时候他告诉你对不起我们搞错了),再到实验数据处理与报告撰写,虽然工程项目不像科研那样严谨求新,但这毕竟是实打实的钱财交易,马虎不得。各种痛苦,只有做过才懂。

还有,你可能得帮老板处理其他杂事,打印,送饭,看孩子,不一而足。

最后,你还得有自己的生活,除了吃饭睡觉,女朋友要不要哄,朋友social去不去?

所以对于博士生来讲,最珍贵的就是时间,最重要的就是时间规划能力。

我常常把自己想象成嘉靖皇帝,课程是严党,科研是清流,工程是太监,其余事情是自己的修道打醮,我需要做的,不能让黄河泛滥,更不能让长江泛滥,而是居中调停,掌握平衡之道。

得做时间的主人,让他们为你服务,一旦这样搞起来,你会发现效率惊人。

具体来说,我在印象笔记里打造了“一本三表”的模式

“一本”是建立了一个名为“日新录”的笔记本,取“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含义;“三表”则是要求自己定期更新三个表:月度表、日程表、时间细分表。

首先是月度表。

在每月月底,把下个月的主要安排、DDL整理好,这可以对未来一个月有一个整体规划,同时起到备忘录的作用。

其次是日程表。

每天晚上,思考明天我要干嘛,按科研、工程、个人三大块列待办事项,第二天依次处理,完成一项就勾掉一项。同时对当天的效率、表现等打分,满分5星。

最后是时间细分表。

记录每天详细的时间利用情况。

2. 文献阅读与管理能力

每一个PhD毕业证上,都有无数paper的冤魂在呐喊。

博士三要素,paper,paper,还tm是paper。

不读paper,就无法对这个研究形成整体理解,无法得知最新的研究动态,更无法得到灵感源泉。

所以培养良好的文献阅读与管理能力特别重要。

作为一个博士新生,如何通过阅读文献快速了解研究领域?

我推荐“Review索引大法”。

首先找到你这个领域最新的一篇review综述文章,综述文章是对近年来研究的系统总结和梳理,因此它引用的参考文献差不多涵盖了该领域研究的精华,读这些总没错啦。

以Web of science为例,直接拉到参考文献页面,选择“在‘引用的参考文献’页面中查看全部结果”:

然后全选,点击“导出”,选择Endnote Desktop

这时这篇review的所有参考文献索引已经打包下载到你电脑中了,打开endnote,选择导入下载的文件,然后你就得到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库。

然后,万能的Endnote,有一个全文搜索下载功能,在任意文献上右键,选择搜索全文,即可将所有参考文献的PDF下载到你电脑,并自动与参考文献索引对应。

接下来你只需要一篇一篇读就可以了。

读文章,自然分精读和略读,我的建议是,从刚才的数据库里,挑选20篇精读嚼透,剩下的文章,快速过一遍摘要,挑重要的再细读。

具体怎么读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推荐大杀器Marginnote,它是按照“管理 - 阅读 - 批注 - 复习”的逻辑来帮助你阅读。

详细手册推荐 @品栋好人 的文章:

你读了这么多文章,得有个趁手的工具去管理。不然某天你写论文想引用其中一篇了,咋搞?强烈推荐老牌软件Endnote。

EndNote 是一款主流文献管理软件,有数以百万计的研究人员、学生和图书管理员使用,它能方便地扩展任何语言参考书目,允许你创建任意大小的文献库。通过EndNote可进行文献批量下载和管理、写作论文时添加索引、分析某篇文献的引文索引、分析某领域或者学术课题的经典文献地位等。
作为一名研究人员,您经常处理不同的角色,处理对时间的竞争要求,并且不仅协调您自己在出版研究中的活动,还要协调您的在部门和世界各地的合作者。EndNote X9 是一款参考管理软件,不仅可以让您免于手动收集和整理您的研究资料和格式化参考书目的繁琐工作,还可以让您在与同事协调时更加轻松自如。

那么如何该如何使用Endnote呢?别慌,推荐一本PDF,一共99页,把用到的功能都讲透了:

画半天的时间浏览完小册子,你就是Endnote大神。

ps我把这边PDF及Endnote破解资源放在了文末,需用的自取~

pps资源各种被吞,试着放在评论区了,再不行就真没办法啦。

3. 论文写作能力

终于到了论文写作,这部分将占用博士生绝大部分的时间,毕竟你的实验再精妙,数据再漂亮,写不出paper也一样是0。关于文章写作,知乎有太多大神论述过了,我只推荐一本书,是由William Strunk Jr.撰写、E. B. White修订的The Elements of Style。这本书从出版到现在有一百年了,可以说是英文写作经典指导书籍。它讨论了写作的基本准则,简述了以英语为母语的使用者在写作和用法上常犯的错误,也清晰地解释了一些有用的语言现象。

4. 批判性思考能力

5. 自我营销能力

6. 执行能力

7. 心态调整能力

ppps最近太忙了,本答案长期更新,分享自己的血与泪,以及感觉还不错的资源。


user avatar   jzw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是平凡,目前是普菲瑟教育咨询博士咨询负责人,团队成员还包括 @Prof.鎏 ,在科研论文辅导和研究计划咨询辅导领域累积帮助了超过200+名同学。愿为正在准备留学/保研/考研的同学提供靠谱的学术辅导。

在我博士刚入学的时候,系里给我们这些新生开过一个会,主要讲一个博士生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算是一个合格的博士。

写在问前,全文共计5603字,覆盖了博士所需技能和能力的方方面面,建议收藏后再看,可以时不时拿出来与自己对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主要的材料是引用的这个:The Vitae Researcher Development Framework[1](vitae 研究者发展框架)

该框架分为四个领域,每个领域又分为三个子项,分别是:

领域A: 知识和智力

Domain A: Knowledge and intellectual abilities: The knowledge, intellectual abilities and techniques to do research
  • A1: Knowledge base - 知识库
  • A2: Cognitive abilities - 认知力
  • A3: Creativity - 创新能力

A1: Knowledge base

  1. subject knowledge - 领域知识
  • 至少具有核心知识和对关键概念,问题和研究思路的基本理解。
  • 了解自己研究领域和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
  • 正在努力为知识做出原创性贡献。
  • 正在发展对国际和非学术方面的知识创造的广泛认识。

2. Research methods - theoretical knowledge:- 研究方法之理论知识

  • 了解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及其在自己研究领域中的适当应用。
  • 证明自己研究中使用的原理和实验技术。

3. Research methods – practical application: - 研究方法之实际应用

  • 使用与研究领域相关的一系列研究方法并记录自己的活动。
  • 在自己的学科领域显示出不断增强的能力,并且持续加深对可替代方法和分析技术的认识。

4. Information seeking - 信息搜集

  • 掌握搜索和查找技能。
  • 识别并访问适当的书目资源,档案和其他相关信息来源,包括网络资源,主要资源和存储库。
  • 充分利用各种当前的工具和技术。
  • 评估来源的可靠性,价值,权威性和相关性。
  • 寻求相关团体的反馈以获取其他见解。

5.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management - 信息素养与管理

  • 适当地设计和执行用于使用信息技术获取和整理信息的系统(例如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模拟系统,数据库)。
  • 增强对信息/数据安全性和寿命问题的意识。
  • 知道从哪里获得专家建议,包括但不限于信息/数据经理,档案管理员和图书馆员。

6. Language - 语言

  • 掌握适用于研究的语言(包括技术语言)。
  • 学习另外的语言。

7. Academic literacy and numeracy - 学术素养和计算能力

  • 能够在学术环境中适当地理解,解释,创造和交流。
  • 为演示准备语法正确的内容。
  • 以适合目的和上下文的风格写给专业和非专业观众。
  • 具有数学能力。
  • 了解并应用学科/研究领域可能使用的任何统计数据。
  • 分析数据并使用适当的计算机软件包。
  • 具有IT素养并且能够使用信息和数字技术。


A2: Cognitive abilities - 认知力

  1. Analysing - 分析
  • 严格分析和评估自己的发现和其他发现。
  • 验证其他人的数据集。

2. Synthesising - 融合

  • 发现自己的研究与以前研究的联系,从融合中得到收获。

3. Critical thinking - 批判性思考

  • 能够理解争议,并能以口头和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假设。
  • 具有识别和验证问题的能力
  • 认识多种认知范式和替代范式

4. Evaluation - 评估

  • 汇总,记录,报告并反思进度。
  • 评估自己的研究活动的影响和结果。
  • 评估主要和次要研究信息/数据的质量,完整性和真实性。
  • 接纳并提出建设性批评。

5. Problem solving - 问题解决

  • 将自己研究的基本主题独立出来;
  • 并提出基础研究问题和假设。


A3. Creativity - 创造力

  1. Inquiring mind - 好奇心
  • 表现出学习和获取知识的意愿和能力。
  • 展示出灵活性和开放性。
  • 培养一种提问技巧的风格。

2 Intellectual insight - 远见卓识

  • 吸收并运用思想。
  • 通过调查/寻求信息来创造想法和机会。

3 Innovation - 创新

  • 了解创新和创造力在研究中的作用。
  • 尝试从事跨学科研究。

4. Argument construction - 论据构造

  • 建设性地捍卫研究成果。
  • 提供一些支持成果的证据。
  • 清晰简洁地构造论点。

5. Intellectual risk - 智力风险(?)

  • 测试界限,愿意挑战学科/研究领域内的思想现状。
  • 向重要的受众公开想法并对其他研究进行严格评估。

领域B:个人效能 - 成为合格研究人员的个人素质和方法

Domain B: Personal effectiveness: The personal qualities and approach to be an effective researcher
  • B1: Personal Qualities - 个人素质
  • B2: Self-management - 自我管理
  • B3: Professional and career development - 专业和职业管理


B1 Personal Qualities - 个人素质

  1. Enthusiasm - 热情
  • 保持自己的研究热情和动力。
  • 认识到需要对自己的工作充满激情和自豪感。

即使是平凡的工作也有要有干劲。

2. Perseverance - 坚持不懈

  • 表现出自律,积极性和坚定信念。
  • 在遇到障碍和挫折时坚持不懈,但可以寻求同事,主管或领导者的支持。
  • 有效地处理日常研究工作。

3. Integrity - 正直

  • 在研究领域和所处机构了解和展示出良好研究的实践。
  • 必要时寻求指导。

4. Self-confidence - 自信

  • 发掘一些个人能力并愿意证明它们。
  • 认识到自己知识,技能和专长的界限,并酌情利用一些外部支持。

5. Self-reflection - 自我反思

  • 花时间反思实践和经历。
  • 扬长,补短。
  • 寻求个人反馈。
  • 从错误中学习。

6. Responsibility - 责任

  • 逐步对自己的项目和自己的身心健康承担全部责任。
  • 进一步发展独立性。


B2: Self-management - 自我管理

  1. Preparation and prioritisation - 准备和优先级
  • 准备和规划以达到目标,并能在得到必要的支持下进行调整。

2. Commitment to research - 致力于科研

  • 致力于并完成第一个项目,同时获得研究证书(credentials)

3. Time management - 时间管理

  • 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时间以完成研究项目。
  • 坚持清晰的计划。

4. Responsiveness to change

  • 在需要时调整方法; 寻求指导并认识到风险。

5. Work-life balance

  • 正在认识到工作与生活平衡问题。
  • 必要时使用支持和咨询服务,以避免过大的压力并增进个人身心健康。
  • 考虑他人的需求。


B3:Professional and career development - 专业和职业管理

  1. Career management - 职业管理
  • 管理自己的职业发展,设定现实可行的职业目标,确定并践行提高就业能力的方法。
  • 通过有效的简历,申请和面试展示自己的技能,个人特质和经验。
  • 开始建立职业网络。

2.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 持续的专业发展

  • 表现出自我意识和识别自己的发展能力。
  • 认识到自己经验的可转移性,并将其明确传达给潜在的雇主或直属负责人。
  • 简历并维护自己的成就和经验记录。

3. Responsiveness to opportunities - 对机会的反应

  • 展示对研究技能到其他工作环境的可转移性的了解,以及对学术界内外的职业机会的了解。
  • 了解并利用学术界内外的广泛就业和专业发展机会,包括工作经验和实习机会。

4. Networking - 社交圈

  • 与机构内以及更广泛的研究界内的主管和同事建立并维护合作网络和工作关系。
  • 有效地使用个人和/或在线网络来获得反馈和建议,对工作的严格评估以及对机会的响应。
  • 与社会和公共机构互动交流。

5. Reputation and esteem - 声誉和自尊

  • 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上发声。
  • 开始成为优秀研究者。


领域C:研究管理和组织能力 - 了解研究的专业标准和要求

Domain C: Research governance and organisation:
Knowledge of the professional standards and requirements to do research
  • Professional conduct -职业操守
  • Research Management - 研究管理
  • Finance, funding and resources - 财务,资金和资源

C1: Professional conduct -职业操守

  1. Health and safety - 健康和安全
  • 了解相关的健康和安全问题,并养成负责任的工作习惯。
  • 对自己的工作环境负责。
  • 意识到对他人和更广泛环境的影响。

2. Ethics, principles and sustainability - 道德,原则和可持续性

  • 了解并应用有关行为规范的行为准则和准则; 积极向主管寻求建议。
  • 表现出对与其他研究人员,研究对象以及可能受到研究影响的其他人的权利有关的问题的意识。
  • 注意自身对环境的影响。
  • 了解如何以可持续的方式表现和工作。
  • 了解社会责任的概念; 积极寻求必要的指导。

3. Legal requirements - 法律要求

  • 对研究的法律要求有基本的了解,例如 Data Protection Act(《数据保护法》),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信息自由法》)等。

4. IPR and copyright - 知识产权和版权

  • 对适用于自己的研究的数据所有权规则有基本的了解。

5. Respect and confidentiality - 尊重和保密

  • 尊重自己的研究中参与者的保密权和匿名权。
  • 尊重同事。

6. Attribution and co-authorship - 署名和共同创作

  • 了解归因概念,并一贯的公平贯彻归因。
  • 寻求对于对于有关行为准则的建议。

7. Appropriate practice - 适当实践

  • 在适当的情况下,了解并遵守与所在机构相关的学术不端行为的法规。



领域D:参与程度和影响力:与他人合作以确保研究产生更广泛影响的知识和技能

Domain D: Engagement, influence and impact: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to work with others to ensure the wider impact of research
  • Working with others - 与他人合作
  • Communication and dissemination -交流与传播
  • Engagement and impact - 参与和影响


D1: Working with others - 与他人合作

  1. Collegiality - 合作制
  • 考虑他人
  • 倾听,给与和接受反馈,并回复对方

2. Team working - 团队合作

  • 在正式团队和非正式团队中工作并为他们的成功做出贡献时,了解自己的行为以及对他人的影响。
  • 感谢其他团队成员(包括非学术成员)的贡献。
  • 感谢所有直接或间接参与者的贡献。

3. People management - 人员管理

与主管商议进程和期限deadline。

4. Supervision - 监督

  • 参与同级的帮助和评估,以及对于本科生的支持和评估。

5. Mentoring - 指导

  • 参与教学,指导,演示或其他研究活动时,有效地支持他人的学习。
  • 认识到指导和接受指导的重要性。

6. Influence - 影响力

  • 参与讨论并欢迎挑战。
  • 认识到自己的研究对现实生活环境的影响。
  • 认识到学术界与那些使用研究成果来取得影响和受到影响的人们进行对话的价值。

7. Collaboration - 合作

  • 意识到协同工作的价值,并从中获得尽可能大的收益。
  • 与主管/研究负责人共同研究。
  • 认识到自己和相邻学科/研究领域内的共同/冲突利益。

8. Equality and diversity - 平等和多样性

  • 尊重个人差异。
  • 在工作环境中培养对多样性和差异的认识。
  • 了解机构对平等和多样性的要求。


D2: Communication and dissemination -交流与传播

  1. Communication methods - 交流方式
  • 通过各种技术,正式和非正式地构造连贯的论点,并向各种受众清楚地表达思想。
  • 积极参与与同事的知识交流和辩论,不限于学科和领域
  • 注重修辞技巧。

2. Communication media - 交流媒介

  • 发展各种沟通方式,例如使用交互式技术和/或文本和视觉媒体进行面对面的交互。
  • 拥有个人网络主页。
  • 在演示中有效使用视听辅助工具。

3. Publication - 出版物

  • 了解出版过程和研究成果的进一步开发过程。
  • 发表一些出版物。
  • 正在提高人们对出版物发行范围和多样性的认识。


D3: Engagement and impact - 参与和影响

  1. Teaching - 教学
  • 参与本科生教学。
  • 协助对本科生项目的监督。
  • 参加研究会议(研讨会,讲习班,会议等)。

2. Public engagement - 参与到公众活动

  • 了解并欣赏与公众互动的价值,并乐于参与。
  • 响应当地的各种机会和活动,并在公共活动中介绍自己研究的各个方面。

3. Enterprise - 创业

  • 产生想法并确定机会。
  • 在自己的机构内部或外部以创新的方式发展思想。
  • 了解研究成果的商业开发过程。
  • 了解在业务/商业环境中建立关系对学术界的价值。

4. Policy - 政策

  • 了解相关的决策过程,并以政策友好的形式展示成果。
  • 分析政策并了解其所处的广泛环境。

5. Society and culture - 社会和文化

  • 使人们认识到研究对更广泛的社会的影响以及社会,环境和文化对研究的影响。
  • 了解社会责任的概念。

6. Global citizenship - 全球公民

  • 对国家和国际层面上进行自己的研究的背景有广泛的了解。


写在文末,看到这个问题后,自己就有了写这个回答的想法,没想到东西涉及的非常多,最后写了将近5500字,这不仅对相关的同学有所启迪,也是对自己接下来的一个界定,从上述中能看到,对于一个合格的博士学位获得者,掌握的能力几乎是全方位的,进可科研,退可百搭。

希望与各位同学共勉。


推荐一篇短文:A PhD is not enough, 可以理解为博士生存指南,链接如下:

biomath.usu.edu/files/P


看到这里的话顺便再求个赞:

如何系统地自学 Python?

编程零基础应当如何开始学习 Python?

平凡:编程语言项目大全 - PBL(Project based Learning) - 包含全部主流语言

如何正确的从零开始学英语?

英语基础差如何学习考研英语?

科研大牛们怎么读文献?

参考

  1. ^ https://www.vitae.ac.uk/researchers-professional-development/about-the-vitae-researcher-development-framework/developing-the-vitae-researcher-development-framework

user avatar   li-yi-fei-37-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一个合格的博士需要经历以下几个训练:

1)能够平衡上课和科研。选择足够有代表性的专业课,课程的成绩大部分为优秀。在博士第一年和第二年的时候。每个学期要至少选2门专业课(指的是海外博士,国内的话,可能是4门以上),同时做科研工作。这个过程其实是比较痛苦的。因为其实光是上课、完成作业、期中期末考试就不容易了。国外的研究生课程通还要组队做project,做presentation,一个学期3门课已经苦不堪言,4门课还能同时做TA或RA的已经是到了极限。但是这是博士头两年的必经过程,必须要训练这个同时handle多门课程+项目,且不耽误自己科研的能力。

2)训练每天花时间看文献。如果不能保证每天都看,也要保证每周有看一定数量。读文献讲究方法。了解本领域最近进展,只看文章的标题和Abstract,遇到感兴趣的和重要的留下来重点关照。几年博士生涯下来,读过的文章超过几千篇,精读文章超过几百篇。

3)尝试了解本领域全世界的著名课题组、教授或团队,各自的风格和长处是什么。尝试与这些人包括论文中的大牛见面,聊天,甚至建立更深入的联系。这是对科研人脉圈的训练,未来在博士以后去找pos-doc,教职,工业界工作甚至申请国外绿卡都会帮到大忙。

4)训练总结的能力。平时读文献,看新闻,听报告,或是自己的灵感,遇到好的点子都可以随时记录下来。这样保证自己处于本领域或本行业的最前沿。同时业保证自己在做手头项目的同时,还有新的想法和工作可以展开。

5)博士期间,多参加学术或行业会议。尝试在会议中做报告(最好是英文的国际报告)或poster。争取拿一些奖(如:XX会议最佳展示奖,海外优秀自费留学生奖。。。)

6)不断锻炼写作能力。有报道说,一个科研人员,在论文写作和期刊发表上面所花费的时间占据全部科研时间的将近60%。从我个人经历来看,我觉得这个比例是靠谱的。博士科研工作做的再好,无法用精炼的语言写出来,就无法让世界上其他人了解到你的工作,就不能体现价值,也会被顶刊所拒绝。对于学术型写作,每个人并非一出生就是专家,前期甚至要经历一个很痛苦的阶段。每写一篇新文章,新摘要,新的会议论文,都要深思熟虑,痛苦不堪。有关科学写作,可以参考我的另一个文章,也请大家关注我的“科研与英文论文写作”的专栏。

7)既然提到写作和期刊,那么一个必不可少的训练就是投稿、拒稿和修改稿件的训练,和与不同期刊小编or同行大牛们的斡旋训练。在这个过程中,你会逐渐把握不同期刊的风格、文书风格、发表周期、对创新性的要求。这样,当你下一个工作完成之时,基本上也就知道大概可以投到哪里了。

8)演讲训练,如做presentation的能力。作为博士,势必要在系里,学校里登台演讲;在国际会议如MRS, ACS, IEEE等大场合登台演讲;qualify, 预答辩,答辩。不利用这些机会把自己锻炼成一个合格的演说家真的不算是完整、全面的科研训练啊。

9)心态的训练。对于科研来说,我们都是在和大自然(自然科学)或者复杂的社会(社会科学)打交道,挑战自己的极限。有成功更有失败,甚至失败的概率会更高些。这样,在博士前面几年,会不断的经历失败,并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怀疑。同时,也有很大可能,承受着好几年过去了还有文章的精神压力,比不了业的压力,别人都工作了我还在读书的压力。。。可以说,读博是一种人生最高层次的历练,因为是在挑战人类的认知。当经历了这些以后,每一位成功毕业的博士都是值得尊敬的战士。我相信,人生后面遇到任何苦难,一位博士都可以坦然面对了。

下面是一些我博士期间经过各种训练的例子、结果或中间产品。很多东西,回过头来看还是很有一番成就感的。

如这是我第一篇论文手稿的修改历程,全程改了20多遍,最后发表在IF=15点的顶级期刊上。

这个是画图的训练,我觉得博士下来,除了科研,还把自己训练成一个美工了,哈哈。专业画图软件,PS, AI, CAD, 3D软件等。

做实验记录的训练。做到必有实验日期、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现象,还有实验结果。有产品ID,测试结果,对应的页码。实验记录本中的名字-代号-ID,和测试仪器以及个人电脑中的文件夹名字可以对应,方便随时查找。好好的打理实验记录本,有助于从数据中挖掘出有用的信息,从失败的结果中分析出可能的原因,也方便日后写文章时查找。

当然了,也少不了各种数据分析的训练。如理工科常会用到orgin,有些学科用matlab,python或者统计学绘图软件比较多。

最后,放几个不错的书籍和链接,帮助广大博士生们更高效地提升自我,尽快达到毕业标准。如下面这个知乎live和链接,讲科研选题和写作方法的,我也听了很多。这里放上我认为比较好的。

作为博士期间训练最大的部分之一,SCI论文写作绝对会虐人千百遍。因此我觉得有必要推荐几本我认为还不错的SCI论文写作的书,供大家参考。

至于说整个博士生涯的训练,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同。但前人的经历都多多少少可以给后来人以指导。在我打开知乎live的潘多拉魔盒后,发现有些人的经历甚为传奇和精彩,抑或是总结的很到位,分享给大家:

最后想说的是,读博科研路漫漫其修远,与君共勉。


user avatar   dai-bin-87-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离完美的全能本还差几步?——华硕 天选3评测(i7+3070版)

天选系列从诞生至今,一直有着极高的讨论度和不错的销量。无论是二次元属性的天选姬,还是备受好评的「魔幻青」配色都是一道非常靓丽的风景线。

此外,天选系列的前2代总有着特殊的引发讨论技巧:

1代面世时除了其首发AMD的4000系CPU之外,那块45%NTSC色域的144Hz屏幕也成功打破了「高刷屏都是好屏幕」的定律,QLC表面固态硬盘也是2020年华硕非常独家的特色;

2代改进了屏幕刷新率,换上了TLC固态,但性能释放沦为了2021年游戏本基石单位,不支持独显直连更是进一步奠定了其稳定的地位。

这些并没有妨碍天选系列不错的销量,也好在产品经理没有躺在销量数据和拥趸的支持之上,在这次的3代做出了不小的进步。

独显直连有了,性能释放好了,机身还更轻薄了,青天就有了!(x

购入渠道

这次的首发供货非常少,京东渠道出货不到1万台。我是从咸鱼加价400入手的。(可能是经历了去年,居然感觉加价400完全可以接受…)

配置一览

表格漏写了,机器网卡是Intel的AX201

对这样高功耗的i7-12700H、RTX 3070,同时还能有90Wh的电池,机身做到了2.05kg,重量控制非常好。某种程度上完全可以起到部分全能本的职能。

最遗憾的是不支持PD充电。

故外带时要带上1斤4两的240瓦适配器,出行重量骤增。

测试环境/跑分原则

室温保持在24.0°C~26.0°C之间(空调调温,没法做到恒温,望见谅)。

机器在控制台中有3个模式可以选「安静模式」、「性能模式」和「狂飙模式」,可用Fn+F5进行切换。

若无,测试均采用「增强模式」。

除了续航测试使用「集显输出」(iGPU)之外,其他测试均开启MUX的「独显直连」选项。

「独显直连」图形性能更好,「混合输出」续航更好。

所有跑分、帧数测试都会重复5次,每次跑完后静置5分钟再开始下一次,取最高分。

外观

英特尔版天选3的3070显卡只有「日蚀灰」配色可选,无魔幻青。黑色有个小缺点,就是手上的油容易沾染,看上去比较明显。幸好比较好擦。

A面有LOGO「TX」代表天选(和企鹅没啥关系),位于上部。

B面&屏幕素质

B面为一块2160*1440分辨率、165Hz刷新率的屏幕。没有采用16:10的屏幕稍有可惜,下巴2指宽。

屏幕来自京东方。

作为一块广色域屏幕,色域容积142.7%sRGB、101.1%DCI P3;色域覆盖99.9%sRGB、98.9%DCI P3。

sRGB基准下,色准并不理想。有条件的话最好自行校色。

屏幕最高亮度为310尼特,边缘仅250尼特左右,在同定位&同价位游戏本里明显偏低。


C面键盘布局

键盘布局方面,风格延续上一代,WASD采用了反色设计。方向键半高。空格左半部分的突出被取消。数字小键盘相对完整,Delete和小键盘切换按键被做到了一起,对我来说需要适应。键盘手感回弹偏软。

最大可开合角度如图。

机器有运输模式,不插电无法直接开机。

CPU:i7-12700H(90W)

之前已经测过了,而这也不会是最后一台,应该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时间内很熟悉很主流的CPU。

15轮R20:稳定分6622

除了开头2次之外,之后基本稳定在6620分左右,取后5轮中位数6622。

观察功耗可以发现,第一次较高,第二次逐步下降到100W,第三次出现波动,第四次开始比较平稳,打包功耗90W,IA大约83W,符合跑分曲线。

蓝线打包功耗,橙线IA功耗

大小核频率如图。(蓝线大核频率,橙线小核频率)

R23跑分:多核16619,单核1803

功耗表现如图(蓝线打包功耗,橙线IA功耗)

大小核频率如图(蓝线大核,橙线小核)

显卡:RTX 3070(140W)

RTX 3070是我心目中笔记本最值得选购的旗舰级显卡,处于一个性能与价格的甜区。

跑分

TimeSpy图形分 10261分

FSE图形分:13134

Superposition 1080P Extreme:6637

游戏表现实测

网游

测了DOTA2、CSGO和《彩虹六号·围攻》3款网游在1440P和1080P下的表现。

DOTA2:全最高特效,比赛编号6040722034,完美世界视角。

CSGO:开多核渲染,其他全部最低,创意工坊BenchMark。

彩虹六号围攻:全最高档,性能测试。

可以看出网游部分的1080P和1440P分辨率下,帧数基本非常接近。可以任意按照自己喜好开高。

单机游戏

对比上面的网游,单机中,1440P和1080P分辨率下,帧数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帧数和清晰度不可得兼。

续航测试

机器电池为90Wh。

把机器切换至核显输出,系统为「均衡模式」,中心亮度150尼特,开WIFI,关蓝牙,PC Mark 8的Conventional测试,办公场景下的中高负载,成绩比较接近实际使用。

实测续航为5小时15分,Conventional 3.0 Score为3572分。

还好买了个延时相机,现在拍续航方便多了,不再担心错过

烤机/散热测试

室温在25°C附近。

单烤CPU

使用AIDA64中的Stress FPU单烤CPU。

20分钟后,CPU功耗为90W,温度为87°C,大核3.6GHz,小核2.9GHz。

图上可以看出一个小插曲:单烤CPU期间,桌面突然变成一片白…我寻思又不是海涛,给我看一片纯白干甚…之后在任务管理器启动Explorer才恢复正常。

单烤期间功耗如图。

前期会冲到115W左右,前3分钟会保持在约100W(中间有过瞬间掉下去),之后稳定在90W。


单烤显卡

使用Furmark 1.10.6(比较老的版本了,只不过我之前电脑都用这个烤的,所以暂时还没换新版本)。

关抗锯齿、1920*1080、勾选Burn-in和X Burn-in。

20分钟后,GPU温度75.8°C,功耗139.5W,频率1260MHz。

除了偶尔掉到过125W左右,其他时间基本全程在140W左右。

双烤

同时进行上面2项测试。数据取20-30分钟的平均值。

CPU功耗48W,温度为82°C,大核频率2.54GHz,小核频率2.29GHz。

GPU功耗115W,温度78.1°C,频率837MHz。

CPU功耗、GPU功耗与总功耗如图。

从110秒左右开始区域稳定,达到CPU 48W加上GPU 115W的功耗水平。

测试时电脑和分贝仪有固定位置,大概是在这个位置关系,比较接近人耳所听到的噪音,可能会比其他测试者的数据低一些。

烤机全程最高为52.3分贝,总体还算可以接受的水平。

此时键盘表面温度如图。

腕托为室温,WASD区域仅30°C附近比较低,键盘最热的区域在上部,键帽最高温在F8按钮名为48.4°C。中间有一个倒三角区域相对偏热,其他的地方温度都不算很高。

另外,这台机器用瓶盖垫高机身之后,双烤成绩上除了CPU和GPU的频率稍微提高,其他部分几乎完全一致,可能是原本已经有4个出风口充分散热的关系,底壳基本不出风。


拆机

拆机不难,机器底面除了右下角的螺丝之外的11颗螺丝全部拧下。

注意拆的时候右下角一颗螺丝是和后盖一体的,无法取下,但一定一定也要拧松。

先从这个螺丝周围开始撬开,右边撬开之后就比较方便可以拆下了。

机器为双风扇、五热管、四出风口的散热设计。贴纸下面有硬盘和内存。

内存

我这台机器内存是三星的,跑分如图。读写都在56GB/s左右,延迟102.3ns偏高(DDR5目前的通病)

硬盘

硬盘为美光的3400,大文件读写的跑分如图。

ASSSD的10GB读写跑分如图。

CrystalDiskMark的32GB读写跑分如图。

硬盘初始状态没有分盘,全部在一个C盘下,还剩余396GB(图为393是因为我装了测试软件)

机器总结部分

优点

1.机身轻

一拿到手的时候,就能感觉到,机器总体的重量比以往任何一台15.6寸的3070游戏本都要明显轻,这种第一印象是很好的。

在这样的机身重量下,双烤成绩弱于部分更重、更大的游戏本,其实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2.游戏表现达到主流水准

双烤47+115不算特别出色,但已经完全不拉跨了。相比于上一代天选2的3070,那这一代进步非常明显。

游戏的表现也都达到了主流水平。除了个别像2077这样优化不好的游戏,或者像《全战·三国》这样同屏单位多的游戏,其他大部分单机游戏都能1440p开预设的高档位拿到60帧以上,这个成绩是很令人满意的。

3.散热和隔热还行

键盘的键帽温度热区在中间,基本避开了WASD部分,而且腕托很凉快。

同时,噪音比想象中要小很多,也不是特别吵的那种,使用体验是OK的。

缺点

1.屏幕素质有待提高

当价格来到五位数的时候,我认为屏幕最高亮度至少也得有350尼特吧…310尼特真的有点拿不出手了,这点真的不得行啊。

机器的其他硬件已经都没啥问题了,硬盘、内存都没缩,网卡也是AX201,但就是这个屏幕给了个300尼特屏…淦…

同时,作为一块广色域屏幕,在色彩管理上基本没花心思和力气,非常放任。

2.不支持PD充电

这点其实是我感觉特别难受,要是这台机器支持PD,那我就不出二手留下自用了。

不满意的地方在于,明明ROG是支持PD的,而且之后会发售的天选Air也是支持PD的,天选3不支持PD完全是有意而为之的选择,真的感觉很不爽…

这样一来,机身轻的优势完全被不支持PD给削了一大部分。

左:65W GaN;中:100W GaN;右:天选3适配器

我要是出趟门,你猜我更愿意带这三个充电器里左边这两个,还是右边这个?

尤其对我这种有紫米20充电宝的,我就更希望会支持PD了,这样找不到插头还能用充电宝应急。

3.i7+3070版目前只有一个配色

不是很清楚为啥机器没有天选3经典的「魔幻青」配色。倒不是我多喜欢这个颜值,只是黑色真的容易看起来脏。

而且锐龙版3070也有,怎么这Intel版的3070就没这个颜色了…很奇怪。

缺货,需要加价

这个没啥好说的,英特尔版京东放货7000台,锐龙版甚至不到5000台…目前需要加价购买。

购买建议

总得来说,天选3是天选最均衡的一代,这次测试的3070版表现也远超个人的预期。

由于个人原因经常在多个城市之间来往,手头的17.3寸笔记本多有不便,今年也一直在考虑换一台笔记本。天选3差一点就成了我的落脚处,可惜最终由于屏幕不够亮、不支持PD两个主要原因,算是擦肩而过了…

总得来说,如果你对天选系列的外观垂涎已久,那天选3就是目前最值得购买的一代。

如果你需要当一个便携的全能本来用,那记得要把适配器重量也考虑在内。

如果上面提到的2个问题你不在意,又需要换一台12代的新3070游戏本,那目前天选3的3070版是值得考虑的。


至于上面提的2个主要缺点,大家多吐槽吐槽,按照天选以往每年的进步来看,说不定天选4就会更好。


这台机器,原价10299,我10700入手,按惯例一般是自刀300。

不过这台机器涨价买,而我无论如何都不太能接受自己的二手价高于首发价,会有点良心不安,因此折价500,按10200出。

等我视频做完就会放上海鲜二手平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蹲一下。


user avatar   wufeng9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家知不知道特斯拉每次回应说的“后台系统显示一切正常”、“后台显示踏板踩得清”里面所说的“后台系统”是什么意思?

特斯拉的意思是说,你在特斯拉上面的一举一动,从你说的每一句话,你的每一个动作,你的体重身型,你的每一次油门和刹车踩塌,你用特斯拉听的每一首歌,特斯拉车身上每个录像机的内容,全部上传到特斯拉公司,特斯拉公司可以任意调用。

我在美国大科技公司也做了一段时间,这种监视用户一举一动的烂事也被迫做了不少。我跟你保证,美国没有一个科技公司没有在做侵犯用户隐私的事情。对,一个都没有!


而特斯拉和谷歌之类的普通美国科技公司有什么区别呢?特斯拉和普通美国科技公司的区别是,特斯拉老板马斯克非常受美国统治阶级和军工系统的信任。马斯克的另外一个公司SpaceX是美国航空航天局和美国军方的承包商。马斯克可以说是美国第一大军火商。

也就是说每一个特斯拉用户的性格、习惯,都尽在美军掌握。每一台特斯拉,都可能成为美军在中国的全角度监视摄像头。你买的每一台特斯拉,可能都会变成在中国大地上的一台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

抵制特斯拉,人人有责。


对了,忘记说一件事。你们知道为什么刹车踏板“踩不下去”吗?因为很可能刹车踩不踩得下去,踩下去了有没有用,甚至油门踩不踩得下去,方向怎么控制,都是特斯拉的程序决定的。到时候要是美国准备向中国突袭,直接让你们车毁人亡再撞死几个行人都可能。

什么,你说美国不会伤害平民?请问你忘了美国是唯一一个使用核武器的国家吗?请问你忘了美国用核武器一次无差别杀害几十万日本平民了吗?请问美国现在忏悔了吗?现在向原子弹受害者道歉了吗?

什么,你说日本是坏的,中国是好的?很可惜在美国统治阶层的洗脑之下,普通美国人不是这么认为的:


user avatar   mo-wu-de-xie-tong-s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理解里,因为中国发展太快了。

这说起来你们可能觉得离谱,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大量引入外资和外来技术开始后经济发展太快,在这种高速发展下做技术导向企业就是不可能的,你做技术带来的增长率远远赶不上加了外资杠杆的竞争对手的增长率。

哪怕企业真的技术强壁垒高能活过竞争,企业里的员工也必然要被大量挖角,因为员工在这种环境下理性选择也是赚快钱。2000年赚了1000万的和2000-2020每年100万收入的在2021比资产时前者几乎无悬念完胜的背景下,没人会有心思在一家公司搞什么技术的,必然都是想着快,抄,上,做出影响力,跳槽,收入翻几倍,下一轮。

等中国也一年增长两三个点,利率接近0,普通搞技术的可以30混到60的时候,这种公司反而会更容易生成。




  

相关话题

  今年(2021)有什么生物化学方面的爆炸性新闻吗? 
  工业界和学术界最大区别是什么? 
  读博士了还让父母帮忙交学费算啃老吗? 
  有多少博士一毕业就具有独立科研的能力? 
  如何制作个人学术主页? 
  “科研穷三代,读博毁一生”——你觉得这话靠谱吗? 
  现在做纯运动控制的博士就业是否处于一个尴尬境地? 
  科研工作者如何整理实验数据? 
  如何看待华为王成录在记者访谈中提及的鸿蒙国内软件生态相关内容? 
  为什么很多人都认为做科研就得忍受清贫的生活?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C++没有Python那么多开源库?
下一个讨论
怎样做好学术 PPT?





© 2025-01-2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2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