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毛乌素沙漠有可能变成草原或森林? 第2页

     

user avatar   blacklanc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一位学习地质方面专业但不幸账号被封的热心粉丝的投稿,个人在地质方面掌握的知识并不足以对本问题进行深度探讨,请诸位看官阅读前注意识别。


实名反对通过反常识反权威来抓眼球的某高赞答案。

概括一下高赞答案的观点:

1.利用文献证明沙漠主要成因为气候;

2.认为人类不能对抗气候来对沙漠进行改造。

除此之外,下方还有答案天才般的创造了近似于“沙漠守恒定律”一样的邪教,令人难以吐槽。

某高赞答案称:“如果真的把整个地区都变成草原和森林,那还真是逆天改命了。那将意味着抽干当地的地下水、把黄河水全拦截过去灌田然后蒸腾掉”。

我不禁要感叹一下,治沙=抽水的这种单线程的思维方式是如何在一个自称从事相关专业研究的答主的回答中出现的?如果治沙=抽水,那整个治沙工程为什么还要防止水土流失?不怕水把沙土冲走?

归根结底,治沙与水是有很大的关系,然而毛乌素地区并非水热条件差的地区,年降水量200-450mm足以支撑其作为森林草原存在。

关于毛乌素地区沙漠成因

毛乌素沙漠的成因与产生的历史时期存在多种理论:自然主导论,人为主导论与自然与人文要素共同影响论。但是三种都未否认人类的活动是一种强烈的作用。

孙继敏,丁仲礼,袁宝印的《2000a B.P.来毛乌素地区的沙漠化问题》中对毛乌素沙漠的发展认知为:毛乌素地区的旱作农业最早出现在战国末期,至秦、汉时期已有一定规模的农垦,但当时由于生产力低下,又处在一种初垦状态,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相对较低,加之其后的数百年为牧业为主的时期,所以最早的流沙直至6世纪初才出现。但至唐朝时,由于大量中原人口的迁人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6世纪初出现的流沙在唐朝迅速扩大,因此,唐朝堪称毛乌素地区沙漠化的一一个转折点。在此后朝代里虽历经农牧业交替,但先前人类活动的积累效应已经十分显著,流沙基本呈发展之势,其中最大规模的沙漠化发生在明清之时,并最终导致了现今的气候与流沙不平衡景象。

因此毛乌素沙漠存在先天产生沙漠的条件,但是人类活动使沙漠活化是不争的事实,毛乌素沙漠中的大量古城遗迹也侧面反映出毛乌素沙漠地区古代水肥资源良好。聚落的产生是需要较好的水文条件来支撑的。


关于沙漠治理与抽水浇地

谈到沙漠治理,很容易想到沙漠中的绿洲。沙漠中的绿洲与地下水的潜水面有关,但是并不是沙漠治理=抽水浇地。

地下水潜水位过低的话抽水浇地水会随着重力作用的影响汇入地下深层潜水,无法对沙漠薄弱的植物生态体系造成影响。却有可能因为冲刷加剧水土流失,因此我国的沙漠治理的关键是防风固沙,保护已有植被,并且在沙漠地区有计划地栽培沙生植物,造固沙林。一般是在沙丘迎风坡上种植低矮的灌木或草本植物,固住松散的沙粒,在背风坡的低洼地上种植高大的树木,阻止沙丘移动。防风固沙植物应具有抗风蚀沙埋、耐干旱、耐盐碱、根系发达、繁殖迅速等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并最好能兼有经济价值的植物。这些植物的根系有助于减少水土流失,使毛乌素地区的降水可以得到有效利用。植物有助于增加沙漠地区的物种多样性,引入周边小型动物,动植物的尸体腐烂有利于腐殖质发育,更有利于灌木乔木的生长,形成与本地区降水量相匹配的生态环境。

所以共青团中央此次的宣传内容中并没有提到已经将沙漠完全消灭,而某些答案刻意将人进沙退的成功治理与毛乌素沙漠完全消灭这两个概念混淆,甚至把毛乌素地区存在沙漠产生条件和毛乌素沙漠无法被彻底消灭两个概念混淆,这才是真正别有用心之举。

关于抽水与黄河下游

大家都能看到的河流被称作地表径流,然而上游来水并不是地表径流的主要来源,我国河流的年径流量中,降水补给约占70%,地下水占15%-30%,黄河作为华北型河流,雨季多暴雨,洪水猛烈。黄河上游融水补给只能带来小规模春汛,其夏汛与与其雨期相符合,因此即使大量取黄河水对毛乌素沙漠进行灌溉,也并不会对下游的径流造成“犯罪式”影响。更不存在利用抽干地下水来灌田。即使不考虑抽干地下水造成的空洞使该地区大规模塌陷,就是这种行为就是用地下水来补充地下水的单纯浪费能量的行为。我们会用地下水或径流灌溉,然而灌溉并不是沙漠治理的方法,而且毛乌素地区的较多降水也并不需要将灌溉作为主要初期栽培固沙植物的手段。利用文字手法,利用艾特共青团中央,使用犯罪,严重生态灾难,历史性错误等字眼抓眼球,将灌溉的概念刻意污名化,令人作呕。


关于何彤慧. 毛乌素沙地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研究[D]. 兰州大学, 2009.(博士学位论文)中的表述

对于某高赞答案提到的,“现阶段毛乌素沙地的生态建设应当立足于对其成因有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彻底改造是不可能的,用大量地下水灌溉来改造沙漠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保护和改善水环境才是毛乌素沙地生态恢复的关键点。 ——何彤慧. 毛乌素沙地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研究[D]. 兰州大学, 2009.(博士学位论文)”的论点,我倾向于认为断章取义,论文中的原话如下:

毛乌素沙地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早期的影响程度是轻微的,不足以造成大范围、长时段的环境变化。但是,明清以来人类活动的强度逐渐增强,在控制和改变局地环境方面开始发挥出主导作用,尤其在改造水环境方面影响很强烈。由于人类对环境的作用既可能是建设性的,也可能是破坏性的,而且无论是哪一方面的作用,后续的环境效应都非常复杂,前期的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可能是后期土地盐渍化、沙漠化等的诱因。 因此,现阶段毛乌素沙地的生态建设应当立足于对其成因有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彻底改造是不可能的,用大量地下水灌溉来改造沙漠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保护和改善水环境才是毛乌素沙地生态恢复的关键点。

可见,何博士原文并不是认为“气候波动对沙漠的控制作用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晰起来,而历史时期中的人类活动因素正在逐渐下降到非常次要的地位”。相反承认了人类活动的重要影响。同时,何博士原文中也指明:“80年代以后,基于第四纪研究而开展的沙漠地区环境变化研究显示出强劲的势头,对全新世中晚期古风成砂的研究表明,我国半干旱地区的一些沙地在第四纪一直断续地存在着,随着气候的变化在扩大与缩小之间变动(董光荣等,1983, 1988, 1990; 高尚玉,1985, 1988; 关有志,1986; 邵亚军,1987; 李保生,1988) ,历史时期的沙漠化成困主要是气候波动,其次才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基于历史地理学的沙漠地区环境变化研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对于农牧交错区域的沙漠化原因,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历史时期沙漠化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是于旱半于旱地区脆弱生态条件下,人类的不合理活动造成的,人类的过度利用是其主要根源。

再引申一点丁仲礼院士的观点,引自《2000a B.P.来毛乌素地区的沙漠化问题》一文。

虽然毛乌素地区具备沙源及特定的气候条件,但是沙漠化的发生、发展与人类活动有直接联系,这些自然与人为因素的相互作用是沙漠化得以实现的关键,否则,沙漠化过程要慢得多,毛乌素沙地的范围要小得多,甚至不出现。换言之,现今的连绵流沙与目前的气候条件是不相适宜的,二者之间的“不平衡”,流沙的大面积出现并非气候发展的“顶级产物”,而是最近2000a来,尤其是近代人类活动的累积作用加速了沙漠化进程的结果。

以上两位的观点并不能支持所谓气候决定论。

将小规模沙丘的产生等同于如今毛乌素4.22万平方公里的沙漠,又在抛出气候决定论后面继续引申话题,利用气候与王朝更替的关系来引导读者思维,忽视论文中的承认人类不合理活动对自然的巨大影响,将思路引导到对自己预设立场有利的地方,利用大批图表唬人,这才是最可恶的。


user avatar   00Alice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21.8.16更———-//

时隔这么久竟然不间断的还有若干评论,有知友说要有照片就好了,我突然想起今年夏天回家随手有拍到的照片。不能说完全代表,但也是比较典型的状况。








有些人呢,动不动提地下水这个那个的……实在是不好意思了,我们也是有河的。确实不是囫囵个儿的沙窝窝。过去城郊还有水稻呢你敢信?… 至于怎么绿化、怎么防治、护林护草具体实施办法、种哪些植物、每年计划种多少……专业的事得有专业的人去研究,我们有一个单位叫治沙所。

很多花花草草也想种呢,可惜环境气候条件不允许。能开花花的树都少见,郊区也只能靠野花野草多争点气了……我家小区绿化带经常浇水,倒是有种出的花,没见过世面,百度找了一下据说叫鼠尾草(下图)。小区里绿化带上还有小小的打碗碗花和跟洋甘菊似的小野花,不过没拍照。


那大街上都是些什么绿植呢?杨树、松树、柳树、榆树、槐树。比如我最喜欢的老城大街上几乎被槐树和柳树占据,偶尔巷子里谁家门前多棵榆树啥的。(如下图)五月份的时候街上的树都还挺绿的,槐树看着稍微有点儿秃秃的,柳树挺争气的。


每次回家都要抽空去老街走走逛逛,每次看这座星明楼就会回想起小时候的自己。暑假根本就睡不了午觉,觉得浪费大好时光。中午顶着大太阳,穿着塑胶凉鞋啪嗒啪嗒跑到钟楼旁边的新华书店去蹭书看。瞅着收银柜台墙上的钟快到五点的时候就该回家了。回去的路上买根儿两毛钱的奶油冰棒,舍不得咬,吃得特别慢。吃完后总会有冰棒水淌在手上,黏糊糊的。吃完了冰棒刚好能看到星明楼就在不远处,也就知道快走到家了。可以说是这条老街见证了我再也回不去的童年……
















就这样吧……也不是经常回去,都是些随手拍的零零散散的记录。和繁华的大都市相比,这里其实不见得有多精致、也并不是所有的吃食都是珍馐美馔。但对我来说,这里的一切都是美的。榆溪河、拼三鲜、菠菜烩豆腐、奶茶、星明楼、东沙洼、后沙梁、大大小小的四合院和巷子……它们的美好只有榆林人能懂。

对于某些杠精,我只想说。小市民我发表自己的想法我是违法了?!还是叫嚣自己是专家了?!某些人仿佛有那个大病一样哦……话题下正常讨论,人人都能参与。难道说规定了只有专家能讨论?!一个个都是自封的专家么?!只能“专家们”空口造谣,不许我们当地老百姓澄清事实?!管天管地,家住海上?!一天天装模作样的摆一二三、这是什么强盗逻辑?! 难道我说的话戳着某些人肺管子了?!有意思吗?不荒唐吗???

怎么,难道这是所谓公知家开的知乎?!


//——————————-

不是很懂一些回答和评论里有些人为什么凭空臆造榆林人为面子工程盲目绿化的盛景?您去过榆林吗?您了解几代人坚持治理土地沙化的过程吗?您见证过近三十年来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吗?只想告诉您们:这不是什么面子工程,现在国内治沙造林的面子工程通过好几代人在持续不断地搞的请您列举?没有经历过沙尘侵袭的生活怎能信口开河?!空口白话好不轻松?!

土生土长榆林市普通小百姓一名,或许没有什么大能耐能写出如此这般这般如此的《有关沙漠变森林之类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之类的学术成果。发自内心的大实话的话还能勉强聊一下。


我是90年生人,打我记事起,榆林每年的春秋两季都会有严重的沙尘暴。严重到什么程度呢?小时候都流行带那种半透明的彩色纱巾,出门前妈妈给我备好口罩,把整个头都用纱巾围起来再戴上有帽檐的帽子。(类似这样的 )实在想象不出的话养蜂人的造型想象一下……纱巾打个结掖在衣领子里。墨镜什么的不用考虑了,整个室外的光线色调请参照新龙门客栈。放学回家后抹多少美加净面霜还是会觉得脸上干巴巴的,使劲拍拍头发就能来一场室内小型沙暴。妈妈和外婆帮我应对的方法就是一定要多喝水、多喝稀饭,尤其是小米粥。(安利一下榆林市周边区县产的小米,原谅我形容词穷只能夸它又香又甜。小米粥配切成小丁儿的老咸菜疙瘩是老榆林的家常美食记忆。)

秋天倒还好,毕竟沙尘来的时间短,忍忍就过去了。春天的沙尘暴期间简直是折磨。人通常都懒得扫院子。因为每天都会积出薄薄一层,台阶上、窗棂上、门沿儿上……我家习惯于每天往地上洒水,就算每天洒得潮乎乎的闻土腥气也总比吃沙强吧?风起的时候沙子扬在脸上涩疼涩疼的,我家院墙角落里的鸡和兔子都缩得蔫儿乖蔫儿乖的不愿意往外伸头。

小学时印象最深的节日除了六一就是植树节了。每一年的植树节的前两天班主任老师就会开始通知:【同学们,马上又是一年一度的植树节了。我校全体师生某日某时要在某某路后的沙梁上植树XXXX株。请大家回家各自准备好小铁锹和舀水接水的工具。】当时不太能了解这其中的意义,只觉得不用上课还可以去沙梁梁里玩儿大半天真是好开心。

回家后,爸妈单位也是内容类似的通知,只是职工们是按批分几天来完成。各学校、各单位都会统一组织起来进行这场一年一度的造林活动。就这么傻乎乎的一年又一年的给荒沙地染着绿……

等到我上了初中,已经不用再全副武装的出门了。到高中时,每年春天竟然也能感到春风拂面的温柔了。现在的榆林不敢说能“灭了毛乌素沙漠”,但至少降水量上升了,空气湿润干净了,群众们在春天也可以尽情的享受放风筝、踏青的乐趣了。

榆林,又称驼城。

小时候在城郊还曾见过贩货的小驼队,听到过叮当响的驼铃声。

原本的榆林城很小 ,古城墙围起来的巷弄、散散落落、大大小小的四合院儿、串通一条大街的牌楼。

东边地势高的地方叫作东沙,西边地址高的地方叫作西沙。南门外走不出二里地都能看到起起伏伏的沙洼,北边荒凉到成为大人们严重警告不能去玩儿、当心遇到拐子的地儿。而近十年的榆林早已扩展到我也得看地图导航才能出行的地步了。有时回家逛的时候就会忍不住感慨:这个地儿……还有那边儿……那块儿以前一天连个鬼影子都没有,全是荒沙滩。现在竟然也有了医院、商场、学校、住宅区。

以前城里城外种的最多的是榆树、杨树、柳树、槐树,只因为好成活。冬天看到的绿色也几乎只有泛着枯色的松树和柏树了。想起后来读书去别的城市真是看不够人家路边的梧桐树、银杏树、樱花树……当然还有很多自己都叫不出名字的低矮绿植,真是羡慕的不得了。小时候美术课有一节是树叶画,需要收集多种形态不同的树叶拼贴成画。我尽盯着手里的杨树叶榆树叶发愁啊,愁得都想贴香菜叶子交差了。心说咱啥时候也能收集一片跟小扇子似的金灿灿的银杏叶啊?


我们从没想过拿绿化造林、防沙治沙做面子工程。我们只想生活的环境更好一些罢了……


是非功过究竟孰重孰轻?


user avatar   liu-jin-dong-9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人居住榆林,是毛乌素沙漠边缘。我今年参加工作两年多了,从我父辈上中学就开始沙漠边缘植树造林了,到今天榆林市边缘的沙漠已经被松树和沙蒿,柠条,沙柳等覆盖,移动沙丘没有了。

说我自己的感受吧,2000年以前,一年好几次沙尘暴来的时候,毫不夸张,中午天都会黑,沙尘暴一过,满街的黄沙尘土,2000年以后,一年就一两次沙尘暴,来的时候虽然还是昏黄的天,至少不黑了;2009年后,春天最多有点大风扬沙,很少有沙尘暴天气了。

再说一下春天植树造林,挖个深坑,小树苗放里面沙子一埋,浇一大桶水,再活就看它自己了,不需要经常灌溉,春天的雨能让它扎根深,树木就可以自己成活,没成活了看情况补栽。不需要经常大水灌溉 ,又不是种水稻。

沙漠边缘的人,小时候没事就往沙梁梁跑,挖沙子玩,毛乌素沙漠不是那种特别干的沙,往下挖个最多三十多厘米就见到湿沙了,也有很多其他本地沙生植物,不是那种赤道高温无人区的那类干沙丘。

我参加过国家人口普查,农业普查,经济普查统计工作,上边觉得数据该怎么样会要求基层查成什么样,报成什么样。想起我过去写论文找数据也是国家统计网之类的,现在当完成个任务可以了,有时候挺为这些学术朋友们难过的,只有真正实践参与的第一手调查数据出来的文章,才能说有用,剩下的,唉。

总体来说,确实环境好了,草和树更多了,可以参考卫星云图,就是这几年突然降水增多,还有些不习惯呢。欢迎大家直接来当地调查,自己的眼睛看过后,才能知道到底怎么样。

看了暂时第一的回答,治沙的树木还得大量抽水灌溉,觉得好幼稚哈,没有攻击他的意思,这什么都不懂,强行不服还叛逆又简单,再找不出用什么词了。哈哈哈。欢迎来耿直的陕北玩儿。

来张冬天拍的毛乌素沙漠。


user avatar   yin-te-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利益相关:在毛乌素沙漠工作三年半的天然气工作者

先反对云舞空城的答案,以下回答均是根据现场体验,专业性可能为零,请观众参考即可

一、毛乌素沙漠降水是分旱季和雨季的,据我观察雨季大概在7-9月,云舞空城说的200-300mm降水量可能有近2/3集中在这个时间段,其次是冬季降雪带来的降水量,然后才是其他季节偶尔才有的一次降雨。而植被生长最繁茂的时间大概也在这个时间段。

二、毛乌素生长的植被冬季、春都几乎全是枯萎的状态,植被带来的蒸发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云舞空城计算的蒸发量肯定会偏大。

三、乌审旗地表水据观察其实很浅,经常挖到5m以内就能看见地下水,而且很多地方雨季降水渗透不到地下去,这些雨水在地表会形成一个个小水泡,所以不加以利用地下水反而是浪费。

四、在沙漠治理中种植最多的植物是沙蒿,在乌审旗境内我暂时没观察到专门抽取地下水来灌溉的情况,都是自然生长,所以也不存在过度利用地下水的情况,反倒是沙蒿开花的季节传播的花粉导致的过敏对当地人(包括我们公司的同事)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当地人还就此多次在网络上抗议。


其他的想想再更新,临时码的字,可能不是很严谨,下面是我平时拍的乌审旗境内的环境情况:

https://www.zhihu.com/video/1044715762287661056 https://www.zhihu.com/video/1044715723964375040 https://www.zhihu.com/video/1044715586630242304


user avatar   huang-wen-le-2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云舞空城 关于云大的观点,我有以下几处反驳。

1.毛乌素沙地行成原因是因人为还是自然气候决定的?

2.毛乌素沙地的降水量真的不足以支撑其拥有全部的草原或者部分森林吗?这样会破坏生态环境吗?

3.不治沙行不行?

4.用大型乔木行不行?


和我前几天看的人民日报的观点有冲突,我又回去看了一遍,人民日报也是转自团团的,所以此观点版本权应该归团团所有。


当然丁仲礼院士研究的论文其权威性是不言而喻的。


毛乌素沙地是干旱到半干旱的生态脆弱带,地理位置是它形成沙地的一部分原因,但占比例极小,它向南走主要原因还是人类过度放牧。自然几百万年没有人类几百年破坏的面积大。



2.毛乌素沙地的降水量真的不足以支撑其拥有全部的草原或者部分森林吗?这样会破坏生态环境吗?

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这应该是云大的核心论点。

这是一位气象学者做的表。

毛乌素沙地平均年降水量为,(341.8+343.1+406.3)/3=363.7

并因此的出以下结论。


这么多沙漠中,如果毛乌素沙地不适合恢复,我不知道还有哪个地方适合。


毛乌素沙地是森林草原和草原为主的地区。就降水和植被条件而论,该区不是沙漠形成和分布的地区。造成目前类似沙漠景观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该区砂岩风化产生的大量沙物质条件,其次是较强的风动力条件。

森林和草原本来就是毛乌素沙地的生态。


有朋友说,降雨量不代表一切,因为蒸发量也很高的话,那么水的保有量还是不足。



那有朋友就要问了,是不是说明荒漠化不是人为主导,而是自然的风动力因素?再来看这句话。

该地区20世纪70~80年代气候发生了重要变化,气温回升较快,降水量和气温变化具有同步性,大风日数逐渐减少,蒸发量下降,这些气象要素的变化有利于沙漠化逆转;



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逆转吗?




我并没有从文中找出这种相关性的成因,但大概与全球气候有一定的关联。

因为形成了有利的气象环境,所以治沙能够少花一点功夫,如果这个时候不治,以后气候变化了,只会更难。



3.不治沙行不行?


不治沙你养我啊?

毛乌素沙地所涉及的这十三个县(市、旗)的生态压力和人口压力很大,若按行政区域计算,1999年11个县平均人口密度为28人/km2超出了联合国半干旱区20人/km2的允许界限。该区总体经济落后,共有10个县被列为国家“八七”计划扶贫县。


当地人民面对的问题是,不治沙,就被沙治,是生存问题,而不是生态问题。


难道为了保持所谓可能流失的下游地下水,要饿死上游人?


而且我一直觉得是面子工程还是利民工程,当地人最有评判权,而不是隔着屏幕敲键盘的人,我看到的是当地人觉得有利。

黄河每年都会生产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而毛乌素沙地到21世纪初,已经有600多万亩沙地被治理,止沙生绿。80%的毛乌素沙漠得到治理,水土也不再流失,黄河的年输沙量足足减少了四亿吨。黄河清,与毛乌素沙地的治理有莫大的关系吧。



用大型乔木行不行?

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面积的多少,我还没找到具体数据,所以就不好说了,云大说的量应该是很多,但也没数据,全部种乔木肯定是不行的,目前也只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其实部分大型乔木是有必要的,第一防风沙,第二,种些果树是从经济上考虑的。


关于毛乌素沙地的介绍,这里有人比我讲的更详细。


——————我是分割线————————

本来只是发现大V的知识点和我的看到的有些出入,因为评论里不好补充,就另开一帖,然后就有一百来赞了。

说实话,我并不反感该大V的言论,确实很专业,但我愤愤的是大V评论区里的那些“可爱”的家伙,人家几十年的努力被你一个面子工程给diss掉了,这群人不知为什么对ZF的印象一直不好,大V的标题,就像一面旗帜,吸引着他们,劝诫大V,不要被他们“绑架”了,做了替死鬼。

共产主义万岁!!!≧▽≦


user avatar   98kmei-you-8bei-j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车田之意不在技!


他的目的可能不单用拳形容招式类型,我想更多的是在表达庐山本身的霸气。庐山升龙霸在圣斗士的所有必杀中,其实是很特别的。


一览圣斗士所有必杀技,名称里带有拳字的屈指可数。仅限原著的话就星矢和魔铃,暗黑天马,撒加,加隆和一辉的幻拳系。即便算上动画版的原创,也少得可怜。


闪电光速拳,钻石星尘拳之类的都是中文翻译的名字,原本可没有拳字表述。


这些必杀技中,庐山龙派那就更是稀有中的稀有。因为这是唯一用地名来命名,圣界独一无二的必杀系。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壮丽的庐山大瀑布,或许只有这个霸字,方能体现出它的宏伟。


在这五个人当中,紫龙的修行环境算得上是非常优越的了。不用忍受死亡皇后岛,仙女岛和东西伯利亚那种鬼天气,也不用像星矢那样成天遭一群欧洲人翻白眼儿。


但紫龙获得圣衣的条件并不轻松,理论上说是最难也不为过。让瀑布逆流是何概念,尤其是如此宏伟的大瀑布。这可是打破宇宙定律的行为,忍一忍就过了是明显行不通的。


而在紫龙打出决定性的一击时,也并没有什么燃烧小宇宙之类的描写。反倒是通过童虎在旁边讲述着李白的诗咋咋地,貌似是在提醒紫龙面对的是何等雄伟之物。


以上的种种迹象,都无疑是在大大的高捧庐山瀑布之壮景,而霸字就是为庐山而生。所以庐山升龙霸不仅是必杀,也是对庐山本身的一种赞美,用拳就显得格局小了。


再换个角度看吧,其实从发音上也能知道霸与拳有着明显的优劣。日语发霸的音时,嘴大张成「阿」型。反之发拳的音时,最后嘴得闭上发出「嗯」的音。


要知道这搭配的是升龙这个词。可以对比下街霸中升龙拳的呐喊,升龙是上升音调,而最后的拳发音要闭嘴,音调有个下降趋势。


升龙霸就不一样了,霸的「阿」音可迎合勾拳轨迹持续上升,发声与姿势同步,哪一种更有气势,更有劲儿,就不言而喻了吧。所以升龙霸始终比流星拳吼得给有力。


任何武打片中都会听到,哈,哈,哈,不会有人在过招时发出嗯,嗯,嗯的音。


突然还想到个类似的,机战 OG 系的修罗众的福尔康(爱称)的最终必杀。


他的一般招数命名九成以上都是拳。但神化后的最终必杀,最后是上升多段乱击,并且打斗极为华丽。此时的招式名没有定义为拳,而用的是破,真覇…猛撃烈…破……


破的日语发音口型与霸一样是「阿」,并且前面的烈字有一个促音,呐喊时会给人一种蓄力攻击的感觉,听着就霸气。


为必杀取名其实挺考验品味的,要的不单是华丽。不但要朗朗上口,呐喊时最好能配合动作达到统一,才能效果最大化。


话说回来,车田如果不是为了想要彰显庐山的霸气,那升龙霸完全不用如此命名,这与其他招式不统一。平白无故就这招用地名,难道不觉得很特殊么。


触龙之逆鳞,受龙之天罚,诸如逆鳞升龙霸之类的名称,个人觉得也并不是不可行。非要用地名,只能是有其他目的。


至于是否如此,就只有车田自己才知道了。


一个小窍门:

用中文吼必杀千万别用普通话,得用那些不需翘舌,不分前后鼻音的方言最佳。比如川渝方言就是不错的选择,不信可以试试。


至于为什么,请参照以下回答: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车田之意不在技!


他的目的可能不单用拳形容招式类型,我想更多的是在表达庐山本身的霸气。庐山升龙霸在圣斗士的所有必杀中,其实是很特别的。


一览圣斗士所有必杀技,名称里带有拳字的屈指可数。仅限原著的话就星矢和魔铃,暗黑天马,撒加,加隆和一辉的幻拳系。即便算上动画版的原创,也少得可怜。


闪电光速拳,钻石星尘拳之类的都是中文翻译的名字,原本可没有拳字表述。


这些必杀技中,庐山龙派那就更是稀有中的稀有。因为这是唯一用地名来命名,圣界独一无二的必杀系。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壮丽的庐山大瀑布,或许只有这个霸字,方能体现出它的宏伟。


在这五个人当中,紫龙的修行环境算得上是非常优越的了。不用忍受死亡皇后岛,仙女岛和东西伯利亚那种鬼天气,也不用像星矢那样成天遭一群欧洲人翻白眼儿。


但紫龙获得圣衣的条件并不轻松,理论上说是最难也不为过。让瀑布逆流是何概念,尤其是如此宏伟的大瀑布。这可是打破宇宙定律的行为,忍一忍就过了是明显行不通的。


而在紫龙打出决定性的一击时,也并没有什么燃烧小宇宙之类的描写。反倒是通过童虎在旁边讲述着李白的诗咋咋地,貌似是在提醒紫龙面对的是何等雄伟之物。


以上的种种迹象,都无疑是在大大的高捧庐山瀑布之壮景,而霸字就是为庐山而生。所以庐山升龙霸不仅是必杀,也是对庐山本身的一种赞美,用拳就显得格局小了。


再换个角度看吧,其实从发音上也能知道霸与拳有着明显的优劣。日语发霸的音时,嘴大张成「阿」型。反之发拳的音时,最后嘴得闭上发出「嗯」的音。


要知道这搭配的是升龙这个词。可以对比下街霸中升龙拳的呐喊,升龙是上升音调,而最后的拳发音要闭嘴,音调有个下降趋势。


升龙霸就不一样了,霸的「阿」音可迎合勾拳轨迹持续上升,发声与姿势同步,哪一种更有气势,更有劲儿,就不言而喻了吧。所以升龙霸始终比流星拳吼得给有力。


任何武打片中都会听到,哈,哈,哈,不会有人在过招时发出嗯,嗯,嗯的音。


突然还想到个类似的,机战 OG 系的修罗众的福尔康(爱称)的最终必杀。


他的一般招数命名九成以上都是拳。但神化后的最终必杀,最后是上升多段乱击,并且打斗极为华丽。此时的招式名没有定义为拳,而用的是破,真覇…猛撃烈…破……


破的日语发音口型与霸一样是「阿」,并且前面的烈字有一个促音,呐喊时会给人一种蓄力攻击的感觉,听着就霸气。


为必杀取名其实挺考验品味的,要的不单是华丽。不但要朗朗上口,呐喊时最好能配合动作达到统一,才能效果最大化。


话说回来,车田如果不是为了想要彰显庐山的霸气,那升龙霸完全不用如此命名,这与其他招式不统一。平白无故就这招用地名,难道不觉得很特殊么。


触龙之逆鳞,受龙之天罚,诸如逆鳞升龙霸之类的名称,个人觉得也并不是不可行。非要用地名,只能是有其他目的。


至于是否如此,就只有车田自己才知道了。


一个小窍门:

用中文吼必杀千万别用普通话,得用那些不需翘舌,不分前后鼻音的方言最佳。比如川渝方言就是不错的选择,不信可以试试。


至于为什么,请参照以下回答:




     

相关话题

  百科上泸定大渡河峡谷比雅鲁藏布大峡谷深,为什么说雅鲁藏布峡谷是世界上最深的峡谷? 
  二战期间中东都发生了什么? 
  高中阶段的地理到底是文还是理?还是半文半理? 
  地理条件对一个国家有多大影响? 
  如何评价华能陕北光伏项目施工,推平毛乌素沙漠千亩林草地一事? 
  有哪些因建成区扩大横跨两省的城市? 
  “黄泛区”具体是指哪些地区? 
  吃完的水果核/皮(不包括纸塑料什么的),可以扔在草丛或者森林里面吗?为什么? 
  是否存在管辖区域全部由水域组成的行政区? 
  如何评价南海填岛项目上我发言人关于「自然仿真」的回答?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感觉体制内或者国企的子女很有钱?
下一个讨论
女性社会地位提高真的有助于社会发展吗?





© 2024-10-3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0-3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