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毛乌素沙漠有可能变成草原或森林? 第1页

     

user avatar   ou-yang-59-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来给你们讲讲塔里木河的故事。

上个世纪农垦兵团扎根新疆以后,大规模的兴建水利,开荒种田,治理沙漠。一时间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变成了国家级的粮食生产基地,塔里木河,孔雀河,养育了几百万的人口,输出了香甜的瓜果雪白的棉花和一车一车的粮食。

1949年以后,上游三源流灌溉面积由35.1万公顷扩大到1995年的77.7万公顷,为灌溉这些土地,修建大型干渠5985千米,包括支、斗、农渠总计渠系长度达到58732千米;同时还修建各种渠道建筑物84413座,年引水量达148亿立方米,占三源流多年平均总径流量的75.5%。这就使得叶尔羌河从80年代以后再无水补给塔里木河,和田河季节断流时间更长,阿克苏河只有在洪水期有水下泄,枯水期全部通过塔里木河拦河闸引入阿拉尔灌区。塔里木河干流枯水期全部是回归水和农田排水,洪水期只能流到恰拉水库和大西海子水库,大西海子水库以下从80年代以后基本断流,只遗留320公里的干河道。

台特玛湖和罗布泊,没了。

2000年,联合国在卫星图上发现塔里木河下游大批死去的胡杨树,以及干涸的台特玛湖,立即提出谴责,指责中国毁坏沙漠生态环境。导致中国在国际环保层面上大丢颜面,话语权尽失。

终于在屡次知耻后,中国下定决心治理塔里木河,治理很简单:退耕,放水。

只要不断流,万物可复苏。如今,下游河流两岸胡杨树林枝繁叶茂,台特玛湖终于复泽,芦苇荡漾水鸟群栖,生态环境一年比一年好了起来。

但是中上游的景象:满目荒废的农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大自然原本是什么样,自有大自然的道理。借出来的,迟早要还的。

大气环流就是这样,蒙古高气压中心巍然不动,降水就那么多,流量就那么点,这里用了,那边就少了,拆东墙补西墙,几十年内留个大政绩好名声,后人擦屁股的时候会不会少骂两句?

正面刚大自然?我欣赏你的勇气。


PS:评论里争议挺大,不外乎这么几个问题:

1.毛乌苏沙漠降水量问题。

沙漠的自然成因就一个字——旱!不管是气候变迁还是河流改道,都是缺水。如果地质年代尺度上的降雨量真如你们说的充足,那这个沙漠一开始就不会出现。你们觉得降雨量好,其实是气候反常而已。大气候的变迁周期是按地质年代计算了,几百年几千年压根不够看。

2.毛乌苏沙漠的成因问题。

如上,还是那个字。和人类活动没多少关系。几百年前人类还没那个能耐干掉这么一大片完整生态链。同样的道理,现在的人类也没这个能耐恢复这规模的完整生态链,拆东墙补西墙借的迟早还。

3.治理沙漠的根本在于守,而不是攻。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然后顺其自然。

另外还有的跑出来“给人定胜天”那样疯狂年代招魂的,我就懒得评价了。


user avatar   li-lei-up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可能是因为新闻报道的不严谨造成的。

事实上,毛乌素沙漠的治理还很漫长,远没到把沙漠消灭的地步,而研究也证实了,毛乌素沙漠的恢复事实上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气候的变化加上了国家生态恢复工程,绝非单一因素。)


刚好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学院的徐志伟副研究员在2018年发表了一篇关于毛乌素沙漠绿化发展的研究,我觉得可以作为一个很好地参考

(徐老师长期在毛乌素沙漠一线工作,而且是科班出身,因此可以满足知乎上对学历和实践的共同要求,参与者还包括长江学者鹿化煜教授、“思源讲座”教授吴霜叶以及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地理系Joseph A. Mason教授):

文章题目:

Recent greening (1981-2013) in the Mu Us dune field, north-central China, and its potential causes

学术刊物《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土壤科学、环境科学和农林科学领域的1区Top期刊,影响因子为9.787。)

结论如下:

1:毛乌素的恢复是一个长期事件,近三十年来毛乌素沙地的生态环境正在恢复,沙丘趋向固定,植被盖度增加。

上表示毛乌素的植被指数变化,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可以看到其绿化总体在恢复,从上世纪70年代起一直到现在呈现了恢复的趋势,因此不是短期的行为导致的。

下图为1980-2013年采取两种方法计算的毛乌素沙漠植被恢复结果,结果一致

2: 毛乌素的逆转和总体气候变化有关,尤其是风力减弱和年际降水变化等密切相关。

当地气候因素的影像如图所示,研究从1970到现在,可以看出的是,当地的气候总体在变化(气候并非人类可以短期控制的)

具体的包括

温度的影响

年降水的影响


3:近年来广泛实施的国家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包括沙漠化防治、退耕还林(草)、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以及禁牧休牧等措施,对我国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修复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因此,我认为,很多人对立是没必要的。


此处致谢蓝鲸大学昆山楼某不知名博士。


ref:Xu, Z., Hu, R., Wang, K., Mason, J. A., Wu, S.-Y., & Lu, H. (2018). Recent greening (1981-2013) in the Mu Us dune field, north-central China, and its potential causes. 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 29(5), 1509–1520.


user avatar   kuai-shou-jing-xi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想跟大家讲述一个在毛乌素沙漠里全部靠自有资金植树万亩的人,孙国友。从中,大家或许能看出在毛乌素沙漠治沙的难度和未来的可能性吧。

毛乌素沙漠有没有可能变成草原或森林?我想他是很有资格和经验去说的。


要种树,第一是水。

孙国友来自四川,2003年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他在灵武市毛乌素沙漠上修公路,在推土的时候发现,沙子下面有水。他把水送到宁夏水利勘测院去勘测,勘测结果显示这个水可以种树,于是孙国友承包了1万多亩(实际测量面积2万亩)白沙滩种树。

而为了引水灌溉,孙国友一开始就自建了水渠。

通过16年的治理,孙国友种下各种灌木乔木加起来上百万株……他16年前载下的树,现在一人已经环抱不过来。

孙国友决定在这里种树之时,当地人都觉得他有些傻。在孙国友种树的地方,这里超过100年一直寸草不生。孙国友说,“他们爷爷的爷爷都说,这里一直是沙漠,从来不长草。”不过,孙国友相信官方的检测结果。他在第一年就投入了三四百万去种树。

“两三百个工人,在三四月份植树季种树,四月份以后开始做路桥工程。”孙国友说,从2003年起,自己做路桥工程包工的收入,就陆陆续续投入到植树造林中去了。

16年前在毛乌素栽的树 https://www.zhihu.com/video/1138111930001764352

很多树的树根,已经被风到裸露出来。

大树的根被吹到裸露 https://www.zhihu.com/video/1138112965067743232

除此,孙国友还要考虑怎么可持续地种树。

2008年,孙国友在万亩林场70公里外的地方承包了2000亩大沙丘,将整个大沙丘摊平,填上红土,修建育苗基地。在育苗基地处,他还自己建了养殖场,养了牛羊,一为给林场育肥,二为补贴万亩林场的花费。

沙漠种树的难度超出想象。最开始种树,经常第一天种下去了,第二天一早发现风全吹没了。种下一万颗树,能长出2000棵树都已经不错了。

孙国友主要是种些刺槐、沙枣、梭梭树等耐旱的品种。

孙国友介绍自己种的树 https://www.zhihu.com/video/1138130881762926592

在一条视频中,孙国友起扛着树苗走在沙滩中。原来,万亩沙滩开不进车,孙国友和工人们全部靠人工一棵棵树苗扛进去。在另一条视频中,孙国友和工人们一起坐在沙滩上吃饭,要趁着浇上水之后尽快赶工把树种上。

趁着有水赶紧把树种上 https://www.zhihu.com/video/1138133895697526784

要种树,还得花钱。

为了植树,孙国友前前后后投入超过千万。

孙国友的钱赚得并不容易。1959年出生的孙国友最早是从四川南部县逃荒而来,从摆摊理发开始,白手起家。

孙国友说,“我不是靠资源关系,其实是最底层的分包商。”在做得最大的时候,曾经有400多个工人跟着他一起干路桥工程。2014年以后,因为年龄等原因,孙国友将路桥工程停工,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植树中去。

沙漠种树是一个花费很大的事情。孙国友说,自己已经把最后一套房子卖掉,卖了125万。而在5月22号的一条视频中,孙国友把桥梁设备全部处理。他说,“二三百万的设备卖了废铁了。”



身边很多人都不理解孙国友的行为,刚开快手号,许多很久不联系的亲友,以前在他工地上打过工的工人,都来到了他的短视频下方或直播间。很多人发现,原来的“有钱人”孙国友如今为了种树变得身无分文了,他们觉得孙国友“傻”。

就算是孙国友的四个孩子,对父亲将这么多资金,悉数投入沙漠植树这件事,也是充满了不理解。

还好妻子武金明支持他。武金明武女士是盐池人,从小在风沙里长大,也深受沙漠之苦。她说,“我从小就恨沙子,我们家以前春天一刮风,满院子都是沙子,风停了之后,就只能和几个姐妹一起,一车一车地把院子里的沙子运出去,我对这沙子恨得狠。”

孙国友自己说,四川人犟得很,所以他坚持了下来。


孙国友的两万亩荒漠中,还剩下最后2000多亩地没种绿。

原来已经长大的树已经有足够深的根系,可以吸收水分,而小树,随时可能死掉。最后这两千亩,其实遇到的挑战特别大。最大的问题是缺水。

有几位快手上的老铁看到了孙国友的事情,从河南、新疆等地去看孙国友的林场。在直播间里与一位河南网友的连线,可以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现在孙国友的困境。

据这位到过实地的网友说,林场外面死亡的苗木都有一两万棵。

最后2000多亩怎么种? https://www.zhihu.com/video/1138134192713060352

为什么要开直播?未来要怎么做?

孙国友说,“我就是想让大家知道,实实在在地存在这样一个人,在寸草不生的沙漠里,种了16年树。这片林场也实实在在的在这里。”

孙国友的直播间,他“严禁”打赏。孙国友说,自己植树不是为了钱,开直播也不是为了赚钱。对于已经收到的打赏,孙国友说自己将通过公证处,换成水,浇到树上。

在孙国友发布的短视频下方,经常出现“英雄”、“了不起”等字样的评论。

“16年的回报,就是网友在视频下方的评论。”孙国友说,自己年少时最大的梦想就是做个焦裕禄那样的官儿,但是这一辈子是没有机会了。此外,自己初中毕业后没办法继续读书,没有掌握尖端的技术。“我就是受苦,起码要给后代留个念想。”

“我现在的快手名字,还是在前几天国际干旱日老铁们在直播间给我取的。‘孙国友沙漠植树’ (快手ID:hhyzy8866),他们觉得这个名字最能一目了然地说明我。”

值了,孙国友说。


看见每一种生活,更激励每一种生活。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看见大千世界中普通、真实又努力的万千个体。 @快手镜相

微信:快手日报(kwaidaily)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对对对 政府搞治沙的那么多人里都没有专家。

专家们都在忙着刷知乎来了,行了吧?

所谓敬畏自然论,认为“自然就是比人工好”根本就是反智主义的分支。

那按照自然规律你二三十岁交配完就可以收拾收拾去世了,治咩病啊?看毛医生啊?

端起碗吃科技进步的肉,放下碗骂改造自然的娘,真的服气。

人类不瞎几吧搞的唯一理由是认识到自身生产力和目前技术的局限性,不是因为怕什么子虚乌有的大自然的报复,随着科技发展,人类改造世界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轮的到你们几个吃饱了撑着的懒汉去反对?

话说这个回答本身也就是个低质量回答,看着觉得有同感就行了,不要赞我了。


user avatar   liu-xi-quan-1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约十年前,我还在深圳,那时我见识了一种灌溉产品。了解它之后,我的三观都被刷新了。它就是微润灌溉,比以色列的滴灌还要节水要90%。用了它之后,别说毛乌素沙漠能变成绿洲,就是塔克拉玛干沙漠也一样可能变成良田。

发明人叫杨庆理,大连某大学的教授。微润灌溉的核心是一种仿生原理的半透膜,像细胞壁一样,膜内外存在湿度差时,水就会从高压向低压渗透。

半透膜做成的软管通上水之后,它会非常缓慢地向外渗透。如果把它埋到土里,渗出来的水把土壤打湿,供植物吸收。当膜内外的渗透压减少,水出来得就慢。如果土壤很干燥,膜里的水就渗得快一些。如果正好下了雨,它几乎不渗水。

这东西比滴灌高明得不知道多少数量级。滴灌做不到智能调节水量,做不到地下给水,更做不到这么节水。

把微润管埋在土里,只需要极少的水,就可以让草、灌木或庄稼长得极好,几乎不会浪费一滴水。因为它既没有渗漏,也没有蒸发,渗出来的水全部植物利用了。

如果说大水漫灌,一亩地用100吨水,滴灌可能只用10吨水,而微润灌溉只要半吨水就足够了。

像这样的用水量,只需要把天山融水、偶尔的降雨以及适当抽取河水,就足够新疆改造沙漠了。至于城市草地用水、普通农业用水,更是不在话下。

当然了,有没有这个必要是另一个问题,我只从灌溉的角度说,有这样一个技术,可以完全解决缺水的问题。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了,既然它那么好,我怎么没有听过这个产品呢?为什么西部农业不采用它呢?

说实话,我也很疑惑。当年我曾做了两个网站,一个中文的,一个英文的,通过SEO,如果有人在百度或谷歌上搜“节水灌溉”等关键词时,我的网站就排在第一页的前几位。有很多人咨询过,也有老外买过样品,但推广得不好。

我就想,为什么这么好的东西卖不掉呢?最后归纳的原因包括:

1、投入较高,每亩地大约3000元左右。但是,一次投入,就可以用十年以上,算起来成本也不高啊。

2、水便宜,水不要钱,人们根本不在乎多用水。

3、水从天而降,滋润大地。水用机器抽出来,喷撒在植物上。这是人们习惯的用水方式。现在你把水管埋在土里,从地下灌溉,表面上什么也看不到,不太习惯。

4、杨教授是技术人员,不太懂经营,我也不太善长搞营销。没搞起来也是我们的原因。

。。。。。。。。。。。。。

虽然事情没有做好,但却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有这么几个感悟:

1、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真正动力。什么道德、法律、个人修养通通靠边站,打击小偷要用支付宝,消除拐卖小孩要靠辅助生殖与基因数据库,蒙古人打下那么大的江山却控制不了也是因为统治技术不行,信息传递太慢。

2、好技术能否取得应用、能否发挥作用,决定因素很多,急也没用。微润虽节水,但谁也不拿水当回事,不够了就抽地下水呗,哪管以后的生态影响。你说要治理沙漠,但沙漠也有其价值啊,为什么要把沙漠变成良田?

3、我还相信,我们这个世界表面上看存在着很多问题,但实际上早已有了很好的解决方法。只是,由于某些原因,这种技术并没有得到应用,人们就是不去采取行动。例子,不敢举,自己去想。

另外,这个公司现在还在,你有兴趣的,自己去搜索。


看得出知友对这个产品挺有兴趣的。最让我欣喜的是,知友中有人就在用它。

针对评论中的提问,我回复一下:

1、微润管是量产产品,已经用了二十年来了。你所想到的问题,都有解决方案。如果你想用,尽管找杨教授。

2、会不会被堵塞?不会的,微润管上布满纳米级小孔,泥沙堵不住它。管子里如果有泥沙沉积,也可以把它冲出来。

3、老鼠咬破了怎么办?咬了洞之后,水流会多,能方便地检查出来,然后把那段管子截住或换掉。在地下它是网状、并联结构,一处损坏不影响整体灌溉效果。

4、铺上管子之后,还能用农机吗?可以用。管子里有水,机器上面压不坏,机器过了它又重新鼓起来。翻地受影响,所以要改变耕作方式。

5、能用几年?高分子材料,很难降解,早期的实验地里已用了二十年,效果还是非常好。

6、成本高的问题。普通农民确实用不起,但如果是高附加值作物、治沙、房顶绿化、大棚蔬菜、城市绿化等还是非常划算的。



有人提到植物的蒸腾作用。

这可以通过种植蒸腾少的植物来部分地解决。

同时,杨庆理教授还有一些产品来解决缺水的问题。

比如,他有个东西,能够从空气中收集水分,在后流到地下,用于植物吸收。不过,西北地区空气湿度太低,也收集不了多少水分。

他还有一个固体水产品(注意:不是冰)。把它埋到地下,借助微生物,一点点把固体水分解出来,供植物熬过干旱期。

(搞理科的人太牛了,佩服啊!文科生要尊重他们)


user avatar   wang-kai-96-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写在前面:

问题很简单,

1.这篇报道给人的感觉是,毛乌素被治理成了森林,草原和农田。

2.云大和另外一个高票答案,认为用乔木等高耗水的方式治理得不偿失,毛乌素没有变成森林和草原的气候条件。

3.我试图说明,现在毛乌素这几种方式是并存的,如果以生态恢复为目的,应该优先采用不依赖灌溉的方式。

4.我还试图说明,大家普遍对沙漠化治理的标准和实际情况存在误差,这种误差是这篇报道民意基础。


我看了几个回答,贴了照片或者讲了亲身经历来反驳云大或者指责云大带节奏,但我看你们照片里明显是灌草模式,和云大批评的高耗水模式完全是两码事啊。这就是我说的理解偏差,你们明显是不懂治沙模式之间的区别,也不认识沙地植被嘛。


原文:

毛乌素今年去了好几次专门看治沙,也算有点发言权吧。

毛乌素区域,我没去过榆林,不清楚榆林的具体什么情况。

据我个人的观察是这样的,当地用来治沙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不是单纯的以恢复生态为目的,存在各种利益问题。

首先,农田和果园改造,其实占比不是很高,而且这些地方原本的条件就不差,像宁夏,基本就是在黄河十几公里的范围内,普遍依靠滴灌,严格来说,已经不能算是治沙了。之所以叫治沙,是因为从事这种土地改造的主体是国有林场或者企业,这种土地改造也几乎就是国有林场为数不多的创收途径。生态政绩和经济利益驱动,很难撼动。


其次,大规模的乔木造林,这个才是较棘手的问题。乔木需水量大,哪怕是针叶乔木的需水量也超过了毛乌素的供给能力。但,乔木治沙依旧是当下社会普遍理解的治沙手段,因为快,因为操作和考核简单,因为市场成熟等等。而且为了达到国家的保存率要求,就必须大量的灌溉,有钱一点的或者靠近道路城镇的地方用滴灌,偏远一点的打井管灌。


最后,该区域以生态恢复为目的的治沙,是以草方格,灌草等形式进行的。不需要灌溉,本土灌草,结果如何完全看植物本身的适应性。看上去没有树林好看,也没有果园和农田那样产出经济效益。


我想重点说的事最后这种,非专业的人是不知道治沙的标准的。

看两张照片,是我在毛乌素某地拍的


第一张是真正意义上的沙丘,地表无植被覆盖,是流动沙丘。

第二张是草方格+本地灌草,3-4年以后得样子。

是不是觉得第二张不算治沙,全是杂草,还能看见沙子露出来。

然而在我眼里这就已经是毛乌素地区治沙的终极完美状态了,地表植被覆盖度超过30%,出现自生的灌丛聚落,植物种类超过十种等等。

但非专业的人对以上指标有没有概念呢?

右边的就是已经完全治理好的移动沙丘,左边是未治理的沙丘。夏天拍的,冬天都是黄色。


这种治沙方法在毛乌素地区的比重也很高,灌木主要选的是花棒,柠条和沙蒿。鄂尔多斯和榆林地区沙蒿比重较高,以至于这两地出现大量的沙蒿引起的季节性花粉过敏。


政绩性的,盈利性的,公益性的方法混杂在一起,泛化的批评,在我看来有点过于简单粗暴了。

而这篇报道没有从生态的角度,而是从大众认知和政绩的角度进行描述。这也说明,大多数人对治理沙漠化的期望值就是如此,对沙漠化的治理标准就是如此。

那么像那种杂草丛生的治沙,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恢复,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配角,黯淡于视野了。



补充几张图片,这是部分研究机构总结出的沙漠化治理指标,你们可以感受一下.

如果新闻报道以这种指标报道,估计这条新闻也不会引起什么注意了吧。


这两张表是来自GB-19377 《天然草地退化、沙化、盐渍化的分级指标》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住在毛乌素沙漠的榆林人大概可以说一说感想

一,作为一名90后,2010年之前,每年春天秋天都会有大风扬沙天气,出门一趟,吃一口沙子,咬着咯嘣脆的那种。满天都是黄色,垃圾袋,野草都能飞上天。那时候最讨厌的就是在这种天气扫学校的院子了。下课了,墙角都会堆一层沙子。但我已经七年没见沙尘暴了。你们可以说要科学合理的治理毛乌苏沙漠,这个我能认同,但你要是说毛乌苏沙漠不能治理,要顺应大自然的发展,我希望您能品尝一下沙子的味道,哭的时候是真的沙子进眼了。

二,沙漠治理有什么不好吗,以我最直观的体验来说,我们这里得过敏性鼻炎的人越来越多,主要就是因为沙蒿引起的过敏。每年都有人向政府提议换一种植物,但成本太大,根本不可能实现。

三,搜一下毛乌素沙漠现在的照片,以我亲眼所见来说,基本是一个标准的戈壁吧。哪有那么多的树,政府为了绩效好看,也要考虑成本的吧,有沙蒿,拧条这些易活便宜的植物,干嘛种那么多树呀。政府也不傻,好吧。树一般多种在路边,山脚,大概是为了好看吧。或者戈壁里零星的能看见几颗大白杨或者松树。

新闻习惯性的夸张,我已经习惯了。要不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光看新闻标题我以为毛乌苏沙漠都成热带雨林了。

四,至于说滴灌种树,种草的说法,我还专门上网看了看什么是滴灌,我的天,那技术用于治理沙漠,不好意思,我们老家菜园子里都没用过,治理沙漠用,想啥呢。

五,对于毛乌素沙漠的治理,我只希望科技能发展,能培育出一种替代沙蒿的植物吧,过敏性鼻炎真的受够了!!!


六,“乔木是指树身高大的树木,由根部发生独立的主干,树干和树冠有明显区分。有一个直立主干,且通常高达六米至数十米的木本植物称为乔木。”原谅我知识储备不够丰富,这是我百度的乔木的含义。很多人争论说乔木能引起地下水咋样咋样,可是我除了在城市干道见过符合这种条件的树。野外成片聚集的真的没见过。包括水资源较为丰富的黄河周围。


user avatar   miao-mu-mi-m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一名知乎小透明,突然收到这么多赞 略有些惶恐,感谢支持的宝宝们

家乡与母校总是特别的存在,自己可以吐槽,但绝不允许外面那些妖娆的贱货来诋毁,所以略有些激动,尴尬......

但我们这里没特意灌溉、自然降水量够用、没用大型乔木、治理效果显著等,这些都是事实 望周知

———————— 原回答 ————————

一名土生土长的榆林人来掰扯掰扯,我毛乌素沙地怎么还治理出错了??

是为了凑齐中国四大沙地这个数目? 所以我榆林、内蒙人民就活该春秋季沙尘暴袭击,伴随一年四季过敏性鼻炎?

你给看病呢还是杂?就知道抖机灵、博关注

我榆林 内蒙是靠北了些,没南方降水量那么充足,但我们养点沙蒿 柠条的降水还够的吧,其次黄河沿岸地区不可以使用黄河水嘛?你为了下游人民,我还为了新中国呢!

你怎么不批评一下城市地区洒水车浪费水资源呢?哦,你们城市需要绿化,你们可以今天种梧桐明天换银杏后天换樱花的绿化,我们偏远地区就不能种柠条,稀稀拉拉来几颗杨树就碍你眼了嘛?毛乌素沙地也是有居民的啊,他们就是被你们舍弃的人嘛?不配拥有干净的空气了?

近几年沙尘暴在治理下没那么严重了就有人跳出来BB了,当地人民实名diss你 @云舞空城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对于这个问题,个人认为我是有一些话可以说的。我看到问题下有很多榆林朋友在回答,作为一个在榆林生活四年且帮助老师多次完成相关课题研究的学生,有些话我想说一说。

我的本科大学即是位于榆林市区西侧的榆林学院,一个在陕西省很普通的本科院校。我本科专业是旅游管理专业,所以四年对于榆林的了解是要比很多榆林本地同学可能还要多。大体来说,榆林地形分为两部分,即北部的风沙草滩区和南部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而北部的风沙草滩区即是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横亘府谷、神木、榆阳、横山、靖边、定边六县区。

毛乌素沙地的基本资料不再赘述。我要讲的事情要先从十六国时期讲起。

历史上一共有十四朝建都陕西,其中仅有一处位于榆林靖边。这便是十六国时期有铁弗匈奴所建立的大夏国,其都城统万城,位于今天的榆林市靖边县红墩界乡。此城屹立千年不倒,而我们要说的是在建造城池之前,其首领赫连勃勃所说的重要的话:

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未有若斯之美!

这是对当时还是一片水草丰美的林地的毛乌素沙地南缘的形容。所以,匈奴这个游牧民族才在此建立了唯一的都城。统万城地区,据史料记载隳于日后宋与西夏的连年对战之中。自此以后,当地生态环境极大被破坏,后历朝历代,土地荒漠化愈演愈烈。

据我的老师和我讲,榆林的女娃在他们年轻的时候都不怎么穿裙子的,一是因为风大,二来风中夹沙,打在腿上实在难受。早年间,榆林儿童的娱乐项目就是如今在各大沙漠景区还要花钱玩的滑沙……三五小伙伴,出门不远便是沙堆,爬上去就往下滑。可以说,在大面积治沙之前,榆林城区仅局限于榆林老城墙范围内,即如今的榆林“三街”(长城南路)以东,驼峰路以西,鸳鸯湖以南,南门口以北的区域。

再后来就有了以牛玉琴、石光银以及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等治沙先进个人和单位的出现。我在校的时候,主要帮助老师进行景区申报资料整理以及部分政府规划文件(非涉密)。所以,我多多少少对于榆林治沙工作有些了解。同时我们申报的景区有些与治沙绿化相关,在一次方案讨论过程中,有一个来自南方的设计团队,希望在景区里打造一个陕北最大的沙漠高尔夫球场,整体方案没说完便被我导怼了回去,坚决予以否认。导师的理由很简单,多少年好不容易才做的绿化,突然又要本末倒置的做成沙漠,不够实际,缺乏对于社区环境因素的考虑。

所以,我作为关中人向来很佩服榆林人的治沙精神,殊不知,我的母校榆林学院即是在一片沙漠之上建设起来的。我校的首任校领导,五十年代都是身先士卒带着师生在校园里进行植树绿化工作。榆林与毛乌素沙地的变化是非本地生活的人体验不到的。

当然,并不是说榆林已经完全治理了沙漠问题,比如被榆林市民诟病的“沙蒿鼻炎”对市民生活造成不便,而且还有相当部分治沙工作才开始,但我个人觉得未来毛乌素沙地整体生态会转向良性发展,至少榆林市区不会再黄沙蔽日......其实榆林市区周边还是有些比较荒凉的地方,但是,相比于三四十年前,真的可以说是沧海桑田的变化。整体环境都是朝着良性方向发展的,就如同治理雾霾,当下肯定还是有雾霾,但是相较于多年前,我们毕竟还是掌握了一些方法是一样的。为了客观,我也可以放出我三四年前拍的榆林市区周边的“沙漠”的样子给大家看。

我在学校时的宿舍面朝北方,站在阳台眺望不远处就是烽火台和明长城。长城之下早已不是明清时期那般风沙越墙,而是片片草丛和林地……如今的榆林,真的很美。我在此生活四年,看到了蓝如海的天空,白如棉的云朵,以及穿行在毛乌素沙地中两岸绿色荡漾的无定河湿地,还有那年穿着裙子陪我在无定河岸边走的横山姑娘。


user avatar   cloudycity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毛乌素沙漠全境、全境、全境真的变成草原或者森林,那可能是一场严重生态灾难(尤其是森林的话)

——这是一个假设,以下文字皆围绕该假设进行。

——怼团中央的内容已删除,自卸水表保平安。

——这篇答案的初衷很简答,驳斥某巨V博主某条微博中“我们快要消灭毛乌素沙漠了”的这种迷之雀跃,同时批判原问题中“变成草原或森林”的疯狂念头。

——全文没有任何指责毛乌素治沙数十载的意思,也不包括任何反对治沙的内涵


毛乌素沙漠当然要治理,但必须要建立在科学认识该沙漠地质成因、气候波动、人类活动影响的基础上科学进行,有针对性的针对不同区域采用不同治理目标,这样才不会犯历史性错误。

毛乌素沙漠也不可能彻底被治理,或者说被消灭。毛乌素沙漠地跨我国400mm和300mm等降水线的一个区域,靠近200mm等降水线,如果真的把整个地区都变成草原和森林(特别是森林),那还真是逆天改命了。那将意味着严重破坏当地的地下水、拦截大量的黄河水灌溉乔木林地然后蒸腾掉,谁将是对生态的巨大破坏。

现阶段毛乌素沙地的生态建设应当立足于对其成因有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彻底改造是不可能的,用大量地下水灌溉来改造沙漠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保护和改善水环境才是毛乌素沙地生态恢复的关键点。
——何彤慧. 毛乌素沙地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研究[D]. 兰州大学, 2009.(博士学位论文)

1.毛乌素沙地/沙漠在哪里,有什么气候特征?

毛乌素沙漠,地处陕西和内蒙古交界部位,黄河几字形弯道区的中南部,榆林市西北方向,主要位于乌审旗、鄂托克旗和鄂托克前旗境内,大致区域如图所示,蓝色线条是黄河。

在降水特征上,毛乌素沙漠地处中国等降水线最密集的区域,东南部跨越400mm等降水线,300mm等降水线从沙漠腹地穿过,西北部靠近200mm等降水线。

从降水线的分布还可以看出,在年降水低于200mm的地区,尽管黄河从两侧经过,仍然形成了库布齐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毛乌素沙漠/沙地则有更好的降水条件,尤其在其东南部榆林市-靖边一线,充沛的降水足以滋养农耕生产。

地理知识告诉我们,控制沙漠分布的根本原因是降水量。以上两张图也再一次体现了这种控制关系。

2.毛乌素沙地/沙漠是因为人类活动才在最近几百、几千年里产生的吗?

错,并不是。

毛乌素沙漠/沙地存在的历史远比人类的历史长,它至少有数百万年的历史。丁仲礼院士早年间就在陕西一带进行黄土及沙漠方面的研究,在他90年代的一篇论文中,提到毛乌素沙地/沙漠在最近的360万年里存在过三次显著扩大,分别是距今260万年,110万年和60万年前【4】。

如果看看更近的时间尺度,在最近的50万年间,有毛乌素沙地13次可追索的南侵扩大【5】,这也意味着这块沙地/沙漠至少存在了50万年以上。

人类的文明史大概可以从末次冰期结束后的1.17万年(全新世的起点)开始计算,这短短的一万多年间,毛乌素沙漠/沙地就有过若干次的沙漠进退。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段【6】:

全新世早期(约1.1万~8千年,约合刚刚更新的“格陵兰期”):温度上升,降水增多,沙漠缩小;
全新世中期(约8千年~4千年,约合刚刚更新的“诺斯格瑞比期”):夏季风最强盛时期,沙漠景观基本转变为稀树草原甚至森林草原景观,是毛乌素沙漠形成土壤的重要时期;
全新世晚期(约4千年至今,约合刚刚更新的“梅加拉亚期”):夏季风转弱,冬季风增强,沙漠重新扩大。后期受人类活动影响程度加大。

这样的变化特征与最近几百万年来的地球气候变化趋势是完全一致的,体现了气候对沙漠进退的良好控制。最近的1.17万年来,地球的气候分别经历了早期缓慢上升、中期的最温暖、后期的不稳定下降,这一点在许多讨论气候变化的文献资料中都有涉及,此处不再展开。

这两天有不少人在评论区里和我说,几百年前毛乌素还是绿洲、是人类的活动使环境收破坏,绿洲变沙漠。其实在半个世纪前,这种说法受到当时学术圈的认可。但随着时代的变化,特别是古气候研究的逐渐深入,气候波动对沙漠的控制作用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晰起来,而历史时期中的人类活动因素正在逐渐下降到更加次要的地位。

不可否认,人类活动无疑对毛乌素沙漠/沙地的南侵存在影响,但必须注意气候的波动才是主线。

虽然各家对于最近2000年的气候历史还有不小的分歧,但大趋势也正在越来越明朗。如果跳出人类活动的束缚,真正站在一个上帝视角将所有这些事件与气候变化串联起来,你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

  1. 三国末年至两晋的变冷期,游牧民族纷纷南下中原,毛乌素沙漠是何面貌?
  2. 隋唐的温暖时期里,青藏高原甚至都能崛起一支强大的地方政权吐蕃,毛乌素沙漠是何面貌?
  3. 宋元降温期,党项人女真人蒙古人纷纷崛起,战火纷飞对植被和农牧生产有何影响?蒙哥阵亡钓鱼城的时候,毛乌素沙漠是何面貌?
  4. 明末小冰期,闯王起事满清入关,全球普遍变冷的背景下,毛乌素沙漠是何面貌?
  5. 清代人口爆炸,农牧业生产会破坏植被,加速沙漠扩张,毛乌素沙漠又是何面貌?;
  6. 近代以来的战乱、建国以来的big jump、人口扩张、工业发展,毛乌素沙漠经历过什么?
  7. 退耕还林还草了几十年,黄河既没砂也没水了,毛乌素沙漠现在是什么样子?

限于篇幅及能力所限,这里不再展开,有兴趣者可以看看以下问题及答案:

【7】如果明朝不遇上小冰河期,结局会怎样?

【8】全球变暖是必然吗?

【9】每年需要多少水,才能让新疆沙漠变桑田?


2.5 根据评论区的一些反馈,一些人错误的将河套平原与毛乌素沙漠联系了起来。古语云,黄河九曲唯富一套,一部分人的认知中,可能以为毛乌素沙漠是原本富庶的河套平原的一部分,得出人类活动将富庶之地转变为沙漠/沙地的结论,这同样是错误的。

狭义的河套平原,实际上就是库布齐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以北,东至乌梁素海,西到磴口地区的一块平地。在地质学上,这里是一个缓慢沉降的断陷盆地,或者用高中地理的语言,一个小(半)地堑。

广义的河套平原还包括了银川平原,将银川一带称作前套,库布齐沙漠北边的称作后套

毛乌素沙漠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腹地,首先在地质构造上与前后套/河套盆地是两码事,在地理单元区划上也与河套平原/前后套平原是两码事。

所以,也便不存在“富庶的河套地区转变为荒凉的沙漠”这样一种奇怪的说法了。


3.当前的治理格局、策略和目标是什么样子的?

本答案前两部分的核心内容是介绍毛乌素当地的降水情况和毛乌素沙地的地质演化过程。一些人仅仅着眼于人类活动的2-3千年而忽略最近8千年来的变冷大背景,将毛乌素沙漠化的主要原因归结于人类活动,这是有问题的。

当前,毛乌素沙漠的治理格局有以下一些特点:

3.1 保持种植适量的大型乔木防护林

这也是大众在一提到治理沙漠时会联想起来的画面:一排排哨兵一样挺拔的树木延绵不绝,守望黄色起伏的沙丘。

1979年,著名的三北防护林开始启动建设,毛乌素沙漠的防护林有很大一部分属于三北防护林体系。在沙漠内及周边种植防护林的作用在于降低近地表风速,拦截刚刚腾空的沙尘它对于降低沙尘暴危害起到了功不可没的重要作用。

但是,这并不表示三北防护林就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的问题包括两点,第一是存在树种选择不合理的历史遗留问题;第二是存在乔木用水的问题。

为什么森林只分布在400mm降水量以上地区?因为它费水。高大乔木可以视作一台水泵,源源不断的将水分从土壤里吸出来,它的根系会在地下延绵数十米深汲取地下水,而如果到了旱季地下水位下降时,就必须依靠灌溉才能够维持正常生存【10】。不同品种的树木,它的蒸腾效率各有千秋【11】,在三北启动早期,曾经有过不合理的在干旱区使用蒸腾效率过高树种的问题,这些树木如今蔚然成林,成为了历史遗留性的问题。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当代的学者已经提出,乔木防护林树种耗水量大,不宜在毛乌素沙区大面积发展。

但是,比起防护林带来的巨大生态效益(拦阻沙尘)和一定经济效益(提供木材),这一部分的灌溉和地下水损失是可以承受的水资源消耗。在未来,通过合理搭配蒸腾水平低的树种,采用更高效的灌溉手段,突出生态效益属性,降低经济效益属性,这一部分的必要损耗可以降到最低。


3.2 广泛种植小型灌木固沙林

小型灌木固沙林是毛乌素沙漠最重要的治理手段。配合上草格的低矮灌木,不仅可以有效防止沙粒腾空,还可以在自然死亡后提高沙地的有机质含量,促进沙地向土壤的转变,可以提高地表的蓄水能力。而且,小型灌木对地下水的消耗远比乔木少,甚至有一些耐旱灌木可以完全不消耗地下水【12】。因此,只要使用合适的品种,广泛使用飞机在布设了草格的沙地播种小型灌木固沙林,可以起到显著改善扬沙、改善水土流失、加速沙地壤化、加速沙丘固定的作用。

但是,尽管小型灌木固沙有很多优势,合理的播撒密度也是科学治理的重要前提。对地下水的消耗再少也是消耗,必须要在降水量、渗透量、蒸发量和蒸腾量之间寻找到平衡,做到兼顾成本、植株成活率、沙地承载力的科学播种【13】。

通过人工种植灌木林,可以启动沙地植被的天然演替,这是小灌木固沙的另一个重要功能。人工灌木林首先固定砂层表面,形成轻微壤化,增强保水力;动物迁入和风力运输可以将本地及周边的天然植被种子引入,并得以生长,这样就可以实现天然稀疏草本阶段 ——人工灌木林阶段——人工灌木 、 天然草本混交阶段——天然草本优势种阶段【13】。

通过这种方法,最终的目的是在若干年后提高本地天然植被的覆盖率——这也是沙漠治理工作的重点,也是实现“恢复适宜当地降水条件的植被面貌”之必经之路。


4.现有情形真的是最优解吗?

5.理想中的治理结果是什么?


(挖坑待续)

参考文献:

【1】杨永梅. 毛乌素沙地沙漠化驱动因素的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2】楚纯洁, 赵景波, 吴楠楠,等. 毛乌素沙地晚第四纪地层特征与沙漠化研究综述[J]. 地质科技情报, 2017(5):14-21.

【3】ArcGIS数据生产与精细化制图之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的制作 (图件下载地址,pan.baidu.com/share/lin

【4】丁仲礼, 孙继敏, 刘东生. 上新世以来毛乌素沙地阶段性扩张的黄土-红粘土沉积证据[J]. 科学通报, 1999, 44(3):324.

【5】Sun J, Ding Z, Liu T, et al. 580,000-year environmental reconstruction from aeolian deposits at the Mu Us Desert margin, China[J].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1999, 18(12):1351-1364.

【6】李智佩, 岳乐平, 郭莉,等. 全新世气候变化与中国北方沙漠化[J]. 西北地质, 2007, 40(3):1-29.

【10】樊文会. 毛乌素沙地三典型造林树种蒸腾耗水特性研究[D]. 北京林业大学, 2012.

【11】宋云民. 毛乌素沙地主要树种水分特征及植被恢复模式研究[D].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6.

【12】程东会, 王文科, 侯光才,等. 毛乌素沙地植被与地下水关系[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2, 42(1):184-189.

【13】周心澄, 李广毅. 毛乌素沙地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效益研究(技术总报告)[J]. 水土保持研究, 1995, 2(2):2-35.

【14】李山羊, 郭华明, 黄诗峰,等. 1973-2014年河套平原湿地变化研究[J]. 资源科学, 2016, 38(1):19-29.

【15】河套盆地临河坳陷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前景(9月见刊,百度学术尚未收录)




     

相关话题

  巴西会成为超级大国吗? 
  为什么江苏在“江浙沪”中简称“江”,而在“苏浙闽”中 简称“苏”? 
  如何评价波兰这个国家? 
  环保少女就外媒涉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报道评论道:中国应彻底改变路线,如何看待其言论? 
  水坝是如何影响长江生态系统生态多样性的?真实情况是否如研究者所言已近崩溃? 
  高三文科生看什么课外书或纪录片有利于增加文综信息量? 
  没有船之前 人是怎么跨过长江黄河的? 
  环保的freitag为什么那么昂贵? 
  如何看待湖北咸宁填埋6000公斤竹鼠蛇类? 
  为什么感觉雾霾是近几年突然爆发了?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感觉体制内或者国企的子女很有钱?
下一个讨论
女性社会地位提高真的有助于社会发展吗?





© 2024-11-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