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新手爸妈应该如何照顾新生儿,有哪些注意事项是很重要却容易被忽略的? 第1页

  

user avatar   zhu-chuan-hong-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几年前我写了一篇关于新生儿的回答,内容有不少错误之处,同时文章中戾气十足,结合临床实际工作予以修订,有空了再添加图片:

1.避免保暖过度:国人普遍认为“细儿无六月”,于是将孩子裹得严严实实,被子一层又一层,大夏天给孩子穿几层衣服,外面还裹着冬天的襁褓,同时认为“坐月子”不能见光、吹风,门窗紧闭,室内空气闷热无比。曾有个新生儿出生后因严重疾病到我科治疗了一个月,九死一生,出院后家属带小孩去省城复诊,出发前孩子外婆给小孩穿了太多的衣服,车上还开了空调,半路上家属发现小孩呼吸困难、发绀、精神反应差、全身大汗淋漓,立马下高速公路去医院就诊,抢救无效死了,死的时候内衣都拧出水来。昨天我们医院又来了一个刚出生50多天的捂闷综合征患儿,估计希望不大,即使抢救过来也是脑瘫、智力低下(后续:孩子多器官衰竭,抢救几天后,家属签字放弃治疗,事后家属还想找医院麻烦,想讹诈医院)。昨天一个宝宝从我们科室出院后家属给他穿了好几件衣服,旁边放着电火炉,导致孩子体温达39.4℃,全身大汗淋漓,脱水明显,又再次住院治疗。新生儿捂热综合征是由于保暖过度、捂闷过久导致以缺氧、发绀、高热、大汗淋漓、脱水、昏迷、抽搐、呼吸循环衰竭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死亡率极高,存活者常遗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新生儿不能捂,衣服、包被不能穿得过多及束缚过紧,衣服随着天气冷热增或减,通常比成人多一件衣服即可;应选择合适帽子,避免帽子过小将头部勒出痕迹,需注意头皮有无热起痱子;注意开窗通风促进空气流通,可开空调保持室内处于适宜温度;睡觉时包被不能盖过颈部以上避免遮住口鼻影响呼吸。

2.避免俯卧姿势睡觉。我熟人带着小婴儿趴着睡觉,一觉醒来发现孩子全身发绀,气若游丝,因捂闷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抽搐不止,送到医院抢救几天几夜后不得不面对现实选择放弃治疗,而孩子的妈妈有慢性肾炎,冒着极大的风险生了这个孩子,目前20多岁就演变成了尿毒症,再也不能生小孩了。趴着睡觉容易发生婴儿猝死综合征,有数据显示婴儿趴着睡觉发生猝死的风险可达仰睡的2.3倍至13.1倍,自1994年美国儿科学会推荐仰卧睡姿以来,美国每年的婴儿猝死率已经下降了50%以上。

3.生后延迟洗澡及洗澡后注意保温:某个冬天的深夜,我值夜班收了一个从外院转运过来的新生儿,孩子在医院刚出生,家属自作主张给他洗了澡,导致孩子出现体温不升、反应差、哭声低弱、全身水肿、硬肿等症状,诊断为新生儿硬肿症,该疾病可发生多器官功能损害,甚至出现肺出血,该病在过去发生率及死亡率较高,我曾遇到一个早产儿因新生儿硬肿症抢救了20天才捡回一条命。新生儿出生后,助产士会将身上的母血、羊水、皮脂擦掉,身上剩下的胎脂可以起到保护体温的作用,通常出生后24小时后才洗澡,因此,孩子出生后身上不干净不要着急洗澡。在家洗澡的新生儿应迅速擦干身体,快速穿衣后放在母亲身边。经常会发现新生儿洗澡后家属不会给小孩穿衣服,笨手笨脚,不知所措,生怕把孩子弄伤,穿个衣服花半小时,对此家属多加练习,熟能生巧就好了。特别提醒是,小婴儿比较胖,脖子、腋窝、肘关节、腹股沟等部位应注意清洗,并保持干燥,不然很容易褶肉。

4.注意选择合适的衣物。新生儿尽量选择柔软的棉质衣服,选择合适尺码。我们经常会遇到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因体重低,正常尺寸的衣服对于宝宝来说太大,里面空落落的,不能起到保暖左右,洗澡一天后手脚依然冰凉,体温很低。穿衣裤、袜子前应减掉线头避免缠绕手指和脚趾,个人建议袜子反着穿;很多家属担心孩子指甲长容易抓脸,所以习惯给孩子戴手套,其实戴手套会影响孩子触觉发育,因此不建议带手套,可在母婴店买一个前端比较钝的小剪刀剪去指甲。很多地区喜欢给新生儿穿别人留下来的旧衣服(甚至是很多年前留下来的旧衣服),认为这样孩子比较“好带”,不容易生病,很多旧衣服非常老旧,和乞丐装有一拼,常有各种污渍,反复洗涤后质地较硬皱巴巴的,穿起来并不暖和,经常会遇到穿旧衣服的新生儿早上洗了澡,到了晚上手脚还是冰凉。新生儿上肢姿势通常为W型,下肢称M型,很多老人家担心孩子以后有罗圈腿或担心孩子手脚回缩,或认为双上肢像投降的样子不好看,于是用布条紧紧的捆扎防止手脚回缩,导致孩子处于不舒服的状态,甚至导致肢体血流不畅引起缺血坏死。

5.避免尿片、尿布带(扣)太紧。值门诊时,我们经常会发现健康的新生儿会阴部、大阴唇、阴囊水肿明显,原因是尿不湿、衣服裤子、腰带、尿布扣束缚太紧,将尿片、尿布带宽松以后,水肿可在较短时间内自行消退。

6.注意脐部护理。老百姓担心孩子脐带洗澡时进水,喜欢使用各种膏药遮住脐部,上次我们收了一个使用癌症镇痛药膏贴肚脐出事的孩子;担心脐带脱落后丑陋或因孩子拉肚子,很多家属习惯性使用桐油按压脐部,造成脐部感染的比比皆是。脐部是易感窗口,感染可蔓延引起门静脉炎、败血症、脑膜炎、腹膜炎,个别甚至造成大网膜从脐部冒出做了手术。目前对于脐部护理有两种办法:一是使用医用酒精、络合碘等消毒剂消毒,二是使用清水、无菌水进行清洁的自然干燥法。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目前相关指南不推荐常规消毒剂预防新生儿脐带残端感染,推荐暴露新生儿脐带残端,并保持干燥、清洁。如果脐带延迟脱落,需前往产科洗澡室处理;轻微且无扩散脐炎可用医用酒精消毒,如脐部感染严重,需住院抗感染治疗。脐疝为一半球型囊状物突出,包块突出时孩子并无痛苦,不容易发生嵌顿,随着孩子腹肌的逐渐发育,多数的疝环可逐渐狭窄闭合,有资料建议2岁以内的暂不处理,2岁以上如不闭合,可考虑手术治疗,脐环直径大于大于2cm,则建议早期实行修补术。

7. 注意臀部护理。新生儿大小便次数多,大便性状呈稀糊状,加上没有及时更换尿不湿、皮肤娇嫩等原因,造成尿布疹在新生儿极为常见。新生儿需及时更换尿片,使用清水清洗臀部后,考虑到普通湿纸巾含有酒精,可选择婴儿专用一次性湿巾擦干臀部(也有专家不建议使用湿纸巾擦屁股),不推荐使用含有滑石粉或玉米淀粉替代臀部保护剂。擦干后涂厚厚一层的氧化锌软膏或鞣酸软膏可起到隔离及治疗尿布疹的作用。如果发生尿布疹,暴露臀部可促进皮肤干燥,减少与尿片的摩擦,促进皮炎的愈合,目前相关指南不推荐常规使用抗生素药膏预防和治疗尿布皮炎,仅在局部感染时使用。如尿布疹老是不好,需及时就诊,有可能是真菌感染所致,需使用抗真菌药物外涂后才会治愈。

8.不要挤压乳腺。我们科室每年都会治疗很多乳腺炎的新生儿,询问病史,几乎都有家属挤压孩子乳腺的病史。新生儿因来自母体的雌激素中断后出现乳腺增大,是正常现象,可自行消退,无需特殊处理。很多家属认为不挤的话,孩子长大了乳腺不通会影响哺乳,纯粹无事找事做

9.注意湿疹的护理及治疗。湿疹在新生儿乃至婴儿中是一种患病率较高的的皮肤病,湿疹的宝宝应避免保暖过度,室内保持清爽状态,避免搔抓、摩擦,及时清除汗渍,避免皮肤干燥,避免选择毛织品,控制环境中的致敏物,比如花粉、动物毛发及皮屑,沐浴时注意控制水温,以温水浴最好,沐浴时间不宜过长,选择低敏、无刺激的沐浴用品,可选择无泪配方的沐浴露,沐浴露不宜添加香精,洗澡次数不宜频繁,沐浴后立即使用甘油、凡士林、动物油脂之类的润肤剂涂皮肤起到减少水分丢失及增强皮肤屏障作用,部分湿疹与食物过敏存在因果关系,如对牛奶蛋白存在过敏,则需回避牛奶或改为深度水解/部分水解奶粉喂养。很多家属喜欢使用母婴店或别人推荐的各种面霜治疗湿疹,实际上很多面霜添加了强效激素,但也不必对激素谈虎色变,医生会根据孩子湿疹严重情况使用弱效激素,比如氢化可的松软膏,正规、短疗程使用不会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10.选择合适的面霜、润肤剂。上次老爸测评爆出出很多婴儿面霜含有激素,引发广泛关注。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家属口口相传、药店或母婴店极力推荐的各类治疗湿疹神药或护肤膏,相当多的掺杂强效激素且未标注,比如婴宝紫草膏添加了超强效激素氯倍他索。新生儿皮肤干燥、皲裂、脱皮、湿疹的现象极为常见,可选用合适的面霜、润肤剂保湿减少经皮肤失水量,降低发生皮炎的风险,可使用含有凡士林、甘油、橄榄油的润肤剂,婴儿润肤剂不能含有酒精、易致敏的香料和防腐剂,涂抹时应动作轻柔。

11.提倡母乳喂养。WHO建议在婴儿生后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母乳是婴儿最好的天然食物,母乳具有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经济、便利、温度适宜、减少过敏、促进母亲产后子宫复原、减少再受孕机会等优点,同时可促进母子感情,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喂配方奶的母亲对孩子非常冷漠,不愿照顾。绝大多数母亲都具有哺乳的能力,我们应该增强信心,纠正自己胸小就没有母乳的错误观念,孕期注意合理营养,适当增加体重,孩子出生后尽早开奶,吸吮是促进泌乳的关键,乳头得到刺激可促进乳汁的产生,分娩后加强营养,荤素搭配,但需警惕饮食过于油腻。哺乳完毕后,可将少量乳汁挤出乳头上,可对乳头表皮起到保护作用。乳头内陷在产妇中非常常见,可导致孩子吸不到奶、进食量少,可用两手拇指从不同角度提捺乳头并向周围两侧牵拉。很多剖宫产的母亲因疼痛不愿哺乳,可选择侧卧位或将孩子放在体侧的胳膊下方进行母乳喂养。孩子不要含着奶头睡在母亲腋下避免影响口、鼻呼吸。特别提醒的是,很多家属担心孩子口渴或担心上火,喜欢给新生儿喂水,其实母乳大部分成分是水分,喂水可增加孩子饱腹感及加重肾脏负担,因此,通常情况下新生儿无需额外喂水。

12.喂养不必过于机械。我们经常会遇到很多母亲到了固定时间才给孩子喂奶,比如间隔4小时/次,担心孩子吃的太多肠胃受不了出现积食或者担心孩子体重增长太快变成胖子从而故意控制进食量,甚至给新生儿减肥。很多家属喜欢给孩子固定喂养量,很多孩子满月了每次才喂40ml,孩子一直处于饥饿、哭吵不安的状态,生长极为缓慢,甚至到了满月还没有恢复出生体重。孩子出生后前3个月体重增长速度很快,合理的喂养对于孩子的发育非常重要。产后1-2周,母乳喂养的平均频率为8-12次,每个孩子进食量不一样,应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调整进食间隔时间、次数及进食量,配方奶喂养时应随着孩子日龄的增加可适当逐渐增加喂养量。

13.不要做母乳党。我每次都会向产妇、家属大力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鼓励母乳喂养,但在实践中,很多产妇生后没有母乳或者母乳很少,尤其是经过剖宫产的产妇因伤口疼痛不愿哺乳,很多母亲母乳不够,尤其是分娩后1周内,即使过了1周后,很多母亲母乳量也满足不了孩子的实际需要。很多母亲过分迷信母乳及产科病房内不允许见到奶瓶、奶粉,因喂养不足对孩子造成各种不良影响的例子非常常见,比如体重下降明显、脱水/脱水热、肾功能损害、低血糖、黄疸值升高、生长发育迟缓,造成孩子转入新生儿科治疗的例子比比皆是,反而得不偿失。另外,很多纯母乳喂养的孩子到了满月时尚未恢复出生体重的故事不胜枚举。如母乳实在不够,个人建议补充配方奶喂养,有研究认为,早期母乳及配方奶喂养联合,不会对后续的纯母乳喂养造成影响。于此相反的是,很多人觉得母乳不方便、没有营养或担心黄疸值升高坚决不肯母乳喂养,过分迷信配方奶,挖空心思去选择各种昂贵的配方奶的做法也并不可取,配方奶再吹的天花乱坠,也不能媲美母乳。

14.掌握正确的配奶方法。很多家属不看说明,随便冲调奶粉,比如担心孩子吃牛奶上火,90ml水放一勺奶粉,导致新生儿出现营养不良、体重不增长、低钠血症;有的家属觉得小孩体重低或生怕小孩吃不饱,用30ml水兑3-4勺奶粉,导致奶液渗透压过高引起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出现呕吐、腹胀、便血、腹泻、发热、肠道穿孔等情况,部分孩子需要做手术切掉肠管,NEC导致死亡的例子不在少数;有的家属觉得奶粉味道太淡,自行添加红糖、白糖、蜂蜜水。家属买来配方奶后应仔细阅读奶粉罐上的配奶说明(不同品牌奶粉和水的比例不尽相同),注意水温 ,严格按照比例冲调。

15.吃母乳时呕血。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出生多天的孩子因吃奶时突然吐血急急忙忙就诊,经仔细检查发现孩子健康,再让母亲检查乳房有无皲裂,妈妈往往会说“乳头破了”。因此,出生多天的孩子吃母乳时突然吐血,首先需检查母亲乳头是否有破损和出血,必要时前往医院就诊进一步排除其他因素所致吐血的情况。

16.警惕腭裂。前几天我给一个黄疸宝宝会诊,家属说宝宝出生后吃奶没有力气,尿很少,老是哭,我用棉签打开口腔一看,发现他有腭裂。腭裂是口腔最常见的先天畸形,腭裂在产前诊断仍属于一个难点,国外相关研究认为约有21.6%的唇腭裂为生后发现。因为腭裂导致鼻腔和口腔相通,吸吮时不能在口腔中形成吸力,常表现为吃奶无力、容易疲劳、呕吐(部分从鼻腔中涌出)、呛奶、肺炎、中耳炎以及进食少引起体重下降明显、皮肤干燥、尿少、黄疸值升高、饥饿性哭吵,无论是吃母乳还是配方奶,吃了半天也没见吃了多少,奶瓶中的奶量没有下降多少。腭裂不同于唇裂容易被发现,常被误认为喂奶姿势不对、胃食管反流、不想吃奶或者妈妈乳头凹陷吃不到母乳,极容易漏诊或忽略。如果吃奶无力,反复呛奶,需警惕腭裂可能。腭裂的孩子如果是配方奶喂养,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奶嘴,比如I度腭裂建议选择M型特质奶嘴,II-III腭裂建议选择P型的特质奶嘴,有家属认为腭裂奶嘴“无非是奶嘴长一点而已”,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现在的腭裂是一种序列治疗,多个学科共同参与,很多地区有类似于微笑列车手术治疗腭裂的项目,家属可以咨询一下。有的家属认为现在竞争压力大,孩子有腭裂会影响构音,从而影响竞争,从而将单纯腭裂的孩子放弃了,挺可惜的,其实腭裂修补后,可以到小儿康复科找语音治疗师进行语音治疗,及早建立正常发音习惯,85%患儿可正常发音。

17.区分溢乳和呕吐。溢乳在新生儿非常常见,表现为从口角流出少许奶液,通常不影响生长发育,但反复溢乳可能是肺炎、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种表现。呕吐是胃内容物被强力经口排出的过程,引起呕吐的机制及病因较为复杂,比如咽下母血、羊水、应激性溃疡、感染、颅内疾病、喂养不当、牛奶蛋白过敏、消化道畸形、胃食管反流病等。部分呕吐病人需住院治疗,但是部分家属自认为是溢乳,认为无需住院治疗,从而耽误了病情,很多家属分不清到底是溢乳还是呕吐,一会儿说是溢乳,一会儿说是吐奶,对医生的判断造成了干扰。

18.避免发生呛奶。母亲喂养母乳时可以斜躺在母亲怀里,但需避免躺在床上喂奶,进食时避免遮住孩子的口鼻(每年都有因遮住孩子口鼻导致死亡的故事);如乳房泌乳速度较快时,可使用手指轻轻的夹住乳房前端或轻压乳晕,减少乳汁流出太快导致孩子发生呛奶。予以配方奶喂养时,冲配奶粉后避免剧烈摇晃奶瓶,需要选择合适的奶嘴开孔;不要在孩子饿了很久再喂奶;进食完毕后,可予以空手掌拍拍背部促进胃内空气排出;刚进食的孩子避免摇晃及马上提起双脚换尿片;对于经常吐奶的孩子,进食后可以适当垫高上半身形成一定的坡度,头偏向右侧半小时以上。进食后孩子旁边要有人,不能将孩子一个人放在卧室,而自己去客厅看电视。特别提醒的是,鼻塞、肺炎的孩子非常容易发生呛奶,进食时尤其需要注意。

19.新生儿打嗝不要惊慌。新生儿打嗝是新生儿非常常见的现象,很多家属非常担心。平时应避免在孩子剧烈哭吵的情况下进食,如果是配方奶喂养,避免用力摇晃奶瓶,可用双手来回搓,可避免奶瓶里面产生大量气体,进食时应将乳头或奶嘴完全将孩子嘴巴包裹避免吞进去过多空气;进食后可用空手掌拍背有助于咽下的空气排出,有时候我们也发现,给孩子喂点水或者顺时针按摩腹部排气有助于打嗝的停止。如果老是打嗝、吐奶等情况,需考虑存在牛奶蛋白过敏、胃食管反流情况。

20.重视牛乳蛋白过敏(CMPA)。CMPA是指机体对牛奶中部分蛋白质分子发生的免疫反应。该疾病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发生率比我们想象中要高,且有逐年增多的趋势。该病常缺乏特异性表现,多表现为呕吐、腹胀、腹痛、腹泻、便血、进食量少、体重增长缓慢、啼哭等,还可表现为过敏性眼炎及湿疹,个别患儿表现为便秘,极容易漏诊和误诊,比如常误诊为肠炎,可能需要多次就诊才能想到该疾病可能。预防CMPA最重要的是坚持母乳喂养,如果没有母乳,CMPA需用深度水解配方奶(eHF)或氨基酸配方奶(AAF)喂养,不推荐使用羊奶、大豆奶粉治疗CMPA。eHF、AAF这两种配方奶味道难闻,难以下咽,很多孩子非常抗拒,难以适应,往往进食量很少,难以满足生长需要,令很多家长非常头痛。目前国外研究认为以大米为基质的eHF喂养,患儿体重、身高增长理想,且口味优于普通的eHF,无过敏反应,被证明可用于CMPA患儿的治疗。特别提醒的是,不少黑心商家和导购员故意把普通配方奶(比如适度水解配方奶)和固体饮料当做深度水解奶粉推销,因此,家属需要具备一些eHF、AAF知识,避免上当受骗。

21.乳糖不耐受不能忽略。新生儿由于乳糖酶分泌少,不能完全消化分解母乳和牛奶中的乳糖,出现大便次数增多,排黄绿色稀便、泡沫多、可夹杂奶瓣,大便有酸臭味,肠鸣音活跃(家属会经常听到肠子咕噜咕噜的响),部分可有腹胀、呕吐、哭吵不安等表现,如排便次数不多、不影响生长发育,无需特殊治疗,如大便次数增多、体重增长缓慢可先予以无乳糖配方奶喂养一段时间,还可以添加乳糖酶治疗。乳糖不耐受在新生儿、婴儿中并不少见,但容易漏诊和误诊。但很多医院没有开展还原糖测定检查,目前网上有相关试剂盒卖,不过我没有使用过,不知准确性如何。

22.注意孩子体重增长情况。新生儿生长速度非常快,正常足月儿出生第一个月体重应增长1-1.7千克(《儿科学》教材数据),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看门诊时经常会遇到很多宝宝出生后体重增长不理想的情况,甚至到了满月时还没有恢复出生体重。孩子体重增长不理想原因很多,比如母乳不足、乳头内陷吸不到母乳、母乳不足没有及时添加配方奶、牛奶蛋白过敏、腭裂、感染、遗传代谢性疾病、消化道畸形(比如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害怕上火或者担心喂养过多消化不了而刻意控制奶量,在工作中我们发现因婴儿胆汁淤积症(既往称婴肝)除导致黄疸值升高或消退延迟外,所致营养不良的比例较高,建议完善肝功能等检查时,家属往往拒绝检查,自认是母乳性黄疸,耽误了诊断及治疗。考虑到很多母婴店洗澡室没有婴儿称,在新生儿科门诊就诊时穿脱衣服麻烦,往往是带衣服一起称体重,导致体重结果不准确,因此,家庭可以购买一个婴儿称洗澡后称裸重,动态了解孩子体重增长情况,下载一个育儿APP,找到生长曲线,将体重描绘上去可以评估孩子的生长发育状况,早产儿出生至矫正胎龄40周时以2013版Fenton曲线,胎龄纠正至40周以WHO 0-2岁儿童体格生长曲线为评判标准,使用生长曲线有助于直观、快速的了解孩子生长发育情况。希望每个家属能够重视孩子体重增长情况,如果体重增长不理想,需到医院及时就诊查明原因,尽早干预和纠正。

23.注意补充维生素AD。维生素A和维生素D在婴儿普遍缺乏,可对孩子眼睛、皮肤、骨骼、免疫力造成不良影响,是普遍存在的公共营养问题。新生儿需常规补充维生素AD,但是很多家属不知晓、不重视,即使医生提醒了也不会购买,或者买各种昂贵的保健品。不少母婴店、小药店缺德,推销300多元的鳕鱼维生素AD,还告诉家属:“药店卖的维生素AD都是药物,是药三分毒,我们这个是保健品,没有副作用。”还有的母婴店告诉家属不要吃维生素AD,给家属推荐各种保健品,比如蘑菇粉。另外,很多家属认为维生素A是脂溶性维生素,吃多了会中毒,所以拒绝服用维生素A。国内维生素AD(一岁以下)维生素A含量是1500单位,而婴幼儿每天摄入5万-10万IU、超过6个月才引起慢性中毒,所以,常规剂量服用不必担心中毒的问题。推荐大家看一下最新的《中国儿童维生素A、维生素D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这篇文献。

24.肠绞痛不要惊慌。值夜班时经常会遇到不明原因哭吵难以安抚的孩子就诊,经检查发现未见特殊异常,常考虑肠绞痛所致。肠绞痛常发生在小于4月龄的婴儿中,很多孩子在出生20多天后出现肠绞痛,表现为原因不明激惹、烦躁、哭闹,每天至少3小时,每周至少3日,至少持续1周,且突然停止,婴儿生长不受影响,3-4月龄后哭吵自行停止,目前病因不明,有学者认为原因是胃肠功能紊乱、牛奶蛋白过敏、胃食管反流、乳糖不耐受、肠道菌群失调,也有学者认为是中枢神经发育不成熟所致。有数据显示大约有20-40%的婴儿曾出现不同程度的肠绞痛,家长无需惊慌,但诊断肠绞痛前需排除潜在的疾病,孩子夜间反复哭吵不安时建议去医院就诊进一步排除有无其他疾病所致啼哭的情况。

25.避免挑破“马牙”。不少新生儿牙龈部位有黄白色颗粒,数周内可自行消退,为正常生理表现。不少百姓认为“马牙”可导致新生儿死亡或影响进食,故将“马牙”挑破,挑破后引起感染的不在少数。此外,口腔内上面(硬腭部位)可见"上皮珠”,为正常现象,无需处理,但很多人担心,认为超过7颗会死人,于是想尽一切办法将它挑掉,纯粹属于无事找事做。

25.正确处理眼部分泌物。眼部分泌物在新生儿非常常见,国内老百姓习惯使用母乳和茶叶水滴眼睛、用舌头去舔分泌物,甚至往眼睛里面滴尿液来治疗。眼部分泌物可能是结膜炎、鼻泪管阻塞所致,新生儿结膜炎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眼病,多数感染经产道获得,严重者可导致角膜穿孔或失明,建议前往眼科门诊就诊进一步明确诊断及处理,必要时送检分泌物培养。虽然有研究认为初乳和母乳含有抗炎成分,被用来治疗结膜炎和鼻泪管阻塞所产生的分泌物,但我个人认为这种滴母乳治疗的方法并没有什么效果,至少目前在国际上这项治疗还没有被推荐。泪囊堵塞可按摩孩子眼睛内侧泪囊上方部位,同时向鼻部挤压,部分可能有效,如无效,可到眼科门诊进行泪道冲洗。

26.需知晓生理性体重下降。前几天我值夜班,来了一个出生3天多的宝宝,经皮测黄疸值21mg/dl,出生体重由2.9kg下降至2.53kg,经询问病史,考虑出生后吃奶少所致,住院予以蓝光照射及充分补液处理,第二天早上体重上升至2.7千克,早上家属来院要求出院,原因是别人告诉家属:“放在新生儿科体重会下降。”我告诉家属:“你宝宝体重下降不是你自己喂养不足所致吗?宝宝在新生儿科住院后体重不是增长了吗?”,家属不为所动签字出院,出院后过了一两天黄疸值又上升至20mg/dl,又再次住院,体重较出院时有所下降。新生儿出生后随着大小便的排放、水分从皮肤蒸发、吃奶少等因素会造成出生后有一个暂时性体重下降的过程,体重一般下降4-7%,不超过10%(早产儿可下降更多),出生第7-10天左右恢复出生体重,但受进食不足、疾病影响,体重可能下降会更多、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更长。但是大部分家属不知道新生儿出生后会出现生理性体重下降,认为宝宝出生后吃奶了体重应该“见风涨”,认为放在新生儿科体重会下降。很多家属破口大骂医生故意不给宝宝吃东西、虐待宝宝,因担心体重下降,这是相当多的家属拒绝在新生儿科住院或提前要求出院的重要原因。

27.警惕腹股沟疝气嵌顿。腹股沟斜疝在新生儿并不少见,尤其在早产儿多发。家属可以在腹股沟或阴囊内扪及一个可以回纳的包块,安静时包块可消失,哭吵或排便时复现,腹股沟斜疝有崁顿的可能,在临床上我偶尔也会遇到,如发现不及时,可引起肠坏死、睾丸梗死可能。对于有腹股沟斜疝的新生儿,家属需注意孩子哭吵不安不易安抚时需警惕疝气崁顿可能,需及时打开尿不湿检查,如出现包块突然增大、不能回纳的情况,需及时到医院就诊。对于疝气带治疗疝气的办法,目前多数外科医生并不推荐使用。

28.正确处理鹅口疮。鹅口疮在新生儿极为常见,是因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表现为口腔内白色膜状物,不易拭去,需注意与奶渍相鉴别,多由产道感染或哺乳时污染的乳头、奶具获得感染,或继发于营养不良、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的新生儿。新生儿的奶嘴、奶瓶注意消毒,照顾人员接触孩子前应洗手,母乳喂养前应注意清洁乳头。发生鹅口疮后及时就诊,医生会开具稀释的碳酸氢钠注射液清洗口腔、制霉菌素碾碎后加维生素AD调成糊状后涂口腔,同时可口服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特别提醒的是,5%的碳酸氢钠需要稀释成2%的浓度(可用5%碳酸氢钠注射液20ml加30ml生理盐水稀释),制霉菌素碾碎的越细越好。

29. 新生儿便秘。新生儿便秘在新生儿科门诊病人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新生儿便秘病因复杂,比如胎粪粘稠排出延迟、肠道发育畸形(比如肛门闭锁、先天性巨结肠)、早产儿肠道蠕动能力弱、新生儿功能性便秘、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电解质紊乱、各种感染(比如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各种原因所致的肠梗阻等,部分原因可能是喂养不足、牛奶蛋白过敏所致,当年深圳儿童医院“八毛钱”事件轰动了全国,就是先天性巨结肠所致的反复便秘。另外我们发现,很多孩子从出生20多天后出现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大便干结甚至出现便秘的情况,有的专家认为是孩子在“攒肚子”所致。便秘的孩子就诊时,新生儿科医生会详细询问孩子喂养方式、奶量、大便性状及次数、体重增长情况,有无腹胀、呕吐,第一次排胎便的时间及排尽时间,根据情况必要时完善相关检查(比如腹部立位平片、甲状腺功能)或指检,予以开塞露、聚乙二醇、矿物油、乳果糖等药物治疗,对于益生菌治疗便秘的作用不同专家持完全相反的观点。特别提醒的是,切记不能因便秘给新生儿喂蜂蜜水。

30.新生儿便血。我们每个月都会遇到不少便血的新生儿,便血是新生儿一种常见现象,严重者可引起贫血、休克、营养不良。病因众多,比如咽下母血、感染、窒息、颅内出血、急性胃肠炎、牛奶蛋白过敏、冲配的奶液浓度过高导致渗透压过高、血液系统疾病(如维生素K缺乏)、消化道畸形、肛裂、冰冻母乳复温方法不对等,需要根据孩子出生时、出生后情况、喂养方式、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进一步明确病因,根据情况采取不同治疗措施。很多家属对于新生儿便血缺乏正确认识:要么是百度后或听别人说便血不要紧,不重视,也不就诊;还有明明有肉眼血便,但是大便镜检无红细胞、粪便隐血实验阴性,就认为无事不做处理。

31.重视腹胀。前几天我们遇到一个腹胀宝宝,肚子胀的像个球,触之很硬,每天呕吐20多次,问家属为何不早点就诊,家属说:"老人家说腹胀是正常的。"完善腹部立位平片提示肠梗阻,收住院治疗。腹胀在新生儿非常常见,分为生理性腹胀和病理性腹胀,生理性腹胀可见于刚进食、哭吵后吞进较多空气或哭吵时用力使得肚子鼓起来,病理性腹胀常见原因有肠道感染、肠梗阻、消化道畸形、电解质紊乱、遗传代谢性疾病等,此类患儿常合并呕吐、发热、反应差、腹泻、血便、便秘等情况,常会出现哭吵不安,难以入睡,家属以为宝宝没有吃饱,不停的继续喂奶,肚子涨得越来越厉害。因衣被较多,家属通常难以发现患儿腹胀情况,通常在洗澡时无意发现或就诊时被医生发现。新生儿的肚子像青蛙的肚子,外形膨隆,形似“蛙状”,值门诊时,我们经常遇到很多家属说宝宝腹胀、腹部很硬,但是我们检查时发现没有腹胀,腹部很软。因此,了解宝宝有无腹胀需在宝宝未进食、安静的状态下观察和触摸腹部。

32.正确对待发热。新生儿发热常见于脱水热、感染、颅内病变、溶血反应等。脱水热多见于保暖过度、环境温度升高、进食太少, 孩子常常反应良好,手脚温暖,但需注意的是,喂养不足所致发热的孩子可能同时存在皮肤干燥、尿量少,甚至尿片上可见桔红色一样的结晶尿,对于脱水热的孩子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降低室温、适当减少包被、松解衣服、增加喂养等措施,如病情严重需住院补液等处理。如是感染所致发热,可能伴有呼吸困难、反应差、循环差、皮肤苍灰、手脚冰凉等症状,新生儿抵抗力弱,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成熟,代偿能力差,病情进展快,败血症、颅内感染发病率高,极容易发生感染性休克。感染是引起新生儿死亡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如处理不及时,可能会终生遗憾(如细菌性脑膜炎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导致死亡。入院后医生会根据孩子病情选择完善相关检查,必要时抗感染治疗,对于发热病人,新生儿医生会常规考虑到败血症,甚至颅内感染可能,根据病情需要可能需要行腰穿完善脑脊液检查,很多家属比较抗拒腰穿,要么认为孩子太小,腰穿太残忍,孩子太痛苦;要么担心腰穿留下后遗症;要么认为自己孩子是幸运的,不会得脑膜炎,都是医生故意吓唬人,故意夸大病情,认为存在过度医疗。经常会遇到家属因为腰穿的事情和新生儿医生吵架的事情。特别提醒的是,新生儿通常不使用退热药,避免体温骤然下降。

33.选择合适的体温计及正确使用体温计。很多家庭没有准备体温计,只是用手来感受孩子有没有发热,很多家属不会使用体温计,不知道使用体温表前需要先将水银甩至35度以下,不知道新生儿正常体温范围,不知道需要测量多长时间,还有很多家属觉得体温表太凉,于是隔着衣服测量孩子体温,甚至将体温表夹反了。目前市面上各种体温表繁多,让人眼花缭乱,如电子体温表、额温枪、耳温枪、水银温度计,目前水银体温计逐渐淘汰。我们经常会遇到在家测量发热,在医院复测体温正常的故事,基本上都是在家使用额温枪所致,电子体温计及耳温枪结果准确性比额温枪高。孩子出生后家里应备有体温计,知道常用测量方法、测量所需时间及知道怎样判读。

34.需重视黄疸。黄疸是新生儿最为常见的现象,约有80-90%的孩子出生后有皮肤黄染的现象,虽然大多数新生儿的黄疸无需特殊处理,但每年死于胆红素脑病的孩子或遗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孩子不计其数,这些年来我先后遇到9个孩子死于胆红素脑病,而听闻死于胆红素脑病或留下的后遗症的悲剧更多,孩子住院时常规会询问家属前面几胎孩子的情况时,不少家属直接告诉我孩子死于胆红素脑病或脑瘫是黄疸引起的。连线美国儿科医生远程交流时,他们表示一辈子也没有遇到过胆红素脑病的孩子。新生儿科医生非常重视黄疸,一是因黄疸值过高发生可发生胆红素脑病,二是皮肤黄染仅是一种现象,多种病因均可引起黄疸值升高,不同病因可对孩子造成不同的影响,需要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进一步查明病因,如感染、喂养不足、颅内出血、头颅血肿、ABO溶血病、G-6-PD缺乏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甚至很多时候难以找到病因。目前母亲分娩后在医院住院时间短,此时新生儿黄疸通常不高,家属往往掉以轻心,很多孩子出院后没有及时就诊复测黄疸值导致孩子出现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甚至发生胆红素脑病。因此,预防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是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前提和关键,而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出院后的黄疸监测和随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新生儿黄疸,家属通常难以有正确认知,医生解释了又不听,很多知识分子比较傲慢自负、刚愎自用,自觉得自己有知识,在网上查询了自认为自己什么都懂,或者听从没有知识的人乱七八糟的意见,不能虚心倾听医生的意见。常见错误认知或错误处理主要有以下几点:1.自认为吃了母乳就是母乳性黄疸,其实早期很多孩子黄疸值升高恰恰是喂养不足所致,反而需要加强喂母乳,对于后期母乳喂养所致的黄疸升高,也是需要排除其他病理因素后才能诊断为母乳性黄疸,2.自认为是生理性黄疸,不是病理性黄疸,3.认为黄疸不要紧的,会自行消退,认为晒太阳就可以了,4.认为过去的小孩没有黄疸,现在的孩子个个有黄疸,医院都是骗钱的,5.认为出生5-7天才是黄疸的高峰期,孩子没有到高峰期的黄疸值是正常的,认为超过高峰期后黄疸会自行消退,认为超过2周的黄疸才是病理性黄疸,在2周以内不管黄疸值多高都是生理性黄疸,5.认为除了ABO溶血病外,其他因素引起的黄疸都不要紧。很多人百度一番自认为是“生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自行给孩子滚鸡蛋、吃乱七八糟的草药(如黄连、川连水)、晒太阳,根本不听医生的意见,反复拒绝抽血检查,所以这些年我遇到不少发生胆红素脑病、胆道闭锁的例子发生在知识分子家庭,悲剧发生后,家人们以泪洗面,悔不当初,甚至家属之间反目成仇、互相埋怨。

35.谨慎用药。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家属乱用不适合新生儿的药物、喂错药物、乱用草药。比如一些口服药物,家属自行将药物滴入鼻腔;比如将甲硝唑当做益生菌喂给宝宝;比如担心孩子脐部进水,使用癌症病人使用的镇痛贴贴在孩子脐部;比如家属最爱用酚黄那敏治疗感冒;比如宝宝有鹅口疮,家属用碳酸氢钠清洗口腔,没有用生理盐水稀释并吞了进去,引起严重的高钠血症,小孩抽搐不止,好好的一个小孩废掉了。新生儿各器官尚未成熟,绝不是儿童、成人的缩小版,家属如果想当然按照传统经验用错药物可能会孩子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有数据显示药物不良反应在新生儿中高达24.4%,因此,如果新生儿用药需事先咨询新生儿科医生。特别提醒的是,很多孩子得了肺炎,很多家属及非新生儿科医生喜欢给母亲吃化痰、抗生素通过母乳传递给孩子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极其不靠谱。

36. 避免新生儿意外伤害。曾有父亲喜得爱子,在产科病房将孩子高高抛起,被输液架刺穿嘴唇;曾有刚出生不久的孩子带着游泳圈洗澡时,游泳圈泄气,孩子沉入水底;在寒冷的冬季,很多地区习惯使用热水袋给孩子保暖,暖水袋将孩子烫伤的例子并不少见;警惕家庭成员的故意伤害,我一个远方亲戚的儿子不成器,像个废物,无奈之下他俩高龄再生了一个宝宝,将宝宝放在沙发上时,大儿子故意一屁股坐在孩子身上,还狡辩称“没看到(孩子)”;很多地方,习惯使用煤气取暖造成大人和新生儿一氧化碳的并不少见,前几年我们科室陆续收了好几个一氧化碳中毒的新生儿;很多地区使用绣花针扎新生儿,残忍至极;不少新生儿哭吵不安难以安抚,家属、保姆失去耐心甚至恼羞成怒,用力摇晃孩子,造成孩子颅内出血导致死亡,这种“婴儿摇晃综合征”的例子在国外较为多见。目前新观点是避免6个月以内的婴儿直射太阳,很多家属带着新生儿(甚至是赤身裸体)在户外晒太阳退黄疸,造成皮肤灼伤的例子极为常见,甚至因此受凉引起呼吸道感染、发热的例子也有很多。另外很多母亲给孩子喂奶时睡着了,导致孩子跌落受伤的例子并不少见。

37.注意预防接种。不少宝宝出生后立即转到新生儿科住院治疗,大多数宝宝住院期间没有行预防接种,出院时医生都会告知预防接种事宜并写在出院记录上并再三叮嘱,但经常遇到一些家属过了几个月跑来和医生大吵大闹,说没有告知预防接种事宜、没有给预防本子。我们不慌不忙,从电脑上调出出院记录指着医嘱说:“病情稳定后定期行预防接种”。家属便偃旗息鼓,不靠谱的家属(尤其是爸爸)多如牛毛,出院时交代了注意事项也是白交代。如孩子出生后转入新生儿科治疗,出院时家属需询问医生孩子是否已行预防接种,如没有接种,在没有接种禁忌的情况下,尽早预防接种。

38.主动学习育儿知识。孩子是一个家庭所有的中心,是一个家庭所有的希望,拥有一个健康的开始关乎着孩子一辈子的健康和后续发育、发展,当我们想要一个孩子时,我们从一开始就要主动学习怀孕、育儿相关知识,多看看书,储备护理、保健、营养、基本疾病介绍、智力开发、心理方面知识,为孩子的到来做好准备。我们不能指望书上的育儿知识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懂得相应知识的人至少不会犯一些愚蠢的低级错误,比如不会给刚出生的新生儿喂娃哈哈、酸酸乳、酸奶。我们绝大多数家属没有主动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对孩子的关爱还停留在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上,热衷于给孩子买各种进口的奶粉,买各种漂亮的衣服,热衷于发朋友圈晒宝宝,绞尽脑汁、翻遍字典取一个好听的名字。遇到问题只会百度搜索或者听从别人的错误意见,经常会遇到家属耽误了孩子病情,经常遇到很多家属拿别人或网上的错误意见和医生争吵不休的例子。有时候我会好心的给家属推荐一些育儿书籍,家属(包括妈妈)仰着头哈哈大笑,显然对医生的好意不感兴趣。主动学习的能力与学历并不一定成正比,很多读了大学的人比较傲慢、自以为是、刚愎自用、自私自利、素质极差,甩手掌柜一个,很多受了高等教育的人毫无半点科学素养,除了无能的咆哮和指责他人外,啥玩意也不会。

39。盲目相信他人的话。家属遇到问题向别人求救和咨询很是正常,尤其是新手父母,但是大多数人不懂医,很多时候给出的意见、建议是错误的,导致耽误病情的故事比比皆是。举几个例子:1)很多老人家认为三个月以内的宝宝不能吃药打针,所以一些肺炎的宝宝在家硬拖着,有的死在家里,有的送到医院时人已不行了,上了呼吸机才捡回一条命,但因缺氧时间太长,造成脑组织缺氧性损害;2)一个宝宝肺部感染重,家属打电话给姑姑,姑姑指示用“桐油”按压脐部,病情越拖越严重,人不行了才送到医院抢救;3)我科护士表弟的儿子黄疸值达26mg/dl,需要立即住院治疗,家属听从别人意见,跑到乡下找中医吃中草药,黄疸继续升高,高到我们不敢接收,送到上级医院抢救,换了血才捡回一条命,接着又是漫长的康复期;4)颅内感染在新生儿非常常见,前几天一个新生儿反复发热住院,需要做腰椎穿刺行脑脊液检查排除有无颅内感染,妈妈才10多岁,担心腰穿疼痛,然后又打电话询问别人的孩子当初是否做了腰穿,别人说没有做,于是妈妈也拒绝腰穿,并签字出院。

40. 听信非专科医生的话。新生儿绝不是小儿、成人的缩小版,无论是疾病谱、治疗方案、预后都和成人不同,很多人喜欢咨询其他科室医务人员,但新生儿科是一个新兴、边缘的科室,很多医生和护士并不懂得新生儿方面的知识,而医护人员普遍存在的缺点是刚愎自用、不谦虚、想当然、瞎指挥,不承认自己不懂,所以往往给出错误意见,家属常拿他们错误意见来怼我们,而耽误病情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些年来,我遇到和听说好几个医生护士不重视新生儿疾病的处理,结果他们的孩子死于败血症、胆红素脑病。

41.过分相信网上信息。老百姓缺乏医学知识,看病也不方便,医生也比较忙,很难跟家属充分交流、普及知识,而且很多医生态度恶劣,各种不耐烦,凶神恶煞、三言两语把家属打发了,所以很多家属习惯性百度查询资料或者交流群里咨询别人,其实宝妈很多意见都是错误的,网上很多资料都是东拼西凑,纰漏较多,容易误导人,很多帖子观点非常极端。医学强调背景知识和实践,强调逻辑性和诊断思路,因听信网上信息导致严重后果的故事我们遇到太多了。

42.重视先天性心脏病的筛查。孩子在新生儿科门诊就诊时,医生会常规进行心脏听诊,发现异常时要求做心脏彩超检查,但很多家属不理解或拒绝检查,理由是:“我是来看肺炎的,怎么做到心脏检查去了?”,或认为心脏彩超费用昂贵,医生都是骗钱的,不缴费消失的无影无踪。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可出现呼吸困难、喂养困难、生长发育缓慢、反复肺部感染、心力衰竭,我国每年约有15万(13-18万)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出生,是引起新生儿和婴儿死亡的重要原因。我以前在心内科实习时,一些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成年患者不良结局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我非常重视新生儿出生后的先天性心脏病的筛查。目前上海等地区对出生后所有的新生儿采用心脏听诊及经皮血氧饱和度进行先天性心脏病初步筛查,筛查阳性者完善心脏彩超进一步明确诊断。但不是所有心脏病都会有心脏杂音或经皮血氧饱和度下降。因此,我个人建议有条件的家庭在新生儿科门诊就诊时可要求医生开一个心脏彩超进行常规筛查。

43. 重视新生儿疾病筛查。新生儿出生后需要完善足底血筛查,如果有问题,检查机构会通过电话、短信的方式通知,要求召回复查,但很遗憾,很多家属不会重新检查进一步排除。遗传代谢病筛查是一种简单、敏感的检查方法,通过采足底血使得一些危及儿童生命、生长发育的遗传代谢病作出早期诊断,通过积极治疗避免孩子重要脏器发生不可逆的损害,从而保障孩子的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的预防措施之一,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程序包括血片采集、送检、实验室检测、阳性病例确诊和治疗,目前国内很多地区免费筛查病种达几十种以上(以前只筛查4种疾病),每年都能初步筛查出不少遗传代谢性疾病,尤其是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和G-6-PD缺乏症。我们家长应明白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意义,可以自助查询结果,如接到重新召回复查通知,需及时采足底血复查。

44.重视听力筛查。先天性听力障碍并非罕见,我国的数据是每年出生的新生儿中听力障碍约3‰,7岁以下聋哑儿童80万,每年新增聋哑3万,我们经常发现很多孩子还没有做听力筛查就出院了,听力筛查没有通过也不复查,部分听力障碍的小孩出生时没有行听力筛查,往往是家属发现孩子对声音没有反应或者不会说话才发现,从而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期,导致出现语言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生活和交往,在临床工作中会遇到很多家属自觉孩子没问题,从而不去做听力筛查。我曾遇到过家属发现每次和孩子交流,他都没有回应,也不会转头寻找声源,过了1岁后到医院检查发现孩子存在先天性听力障碍。一般小孩先天性都为感觉神经性聋,干预最佳年龄为出生6个月。因此,新生儿听力筛查非常重要。

45.重视早产儿眼底筛查。早产儿视网膜病(ROP)是儿童致盲的重要原因,约占儿童致盲原因的6-18%。我曾遇到过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因眼科医生在幼儿园进行眼病筛查时发现他一只眼睛完全失明,他出生时是一个32周左右的早产儿,在新生儿科没住多久就出院了,出院后家属没有带他复诊及进行眼底筛查,虽然我不能确定他一定是ROP所致,但可能性较大。我国ROP的筛查对象是:1.胎龄小于34周或出生体重低于2kg的早产儿,2.出生体重大于2kg的早产儿,但曾经接受过机械通气、CPAP辅助通气,吸氧时间较长者。目前存在几个问题:1.部分医疗落后地区没有开展早产儿眼底筛查项目,出院时医生嘱托去上级医院检查,家属对此缺乏重视或因交通、时间、费用等问题没有去筛查;或发现有问题后,很多家属对此缺乏认识,没有及时复查;2.部分家属认为孩子眼睛乌亮乌亮,眼球转动的很好,自认为孩子眼睛没有问题;部分家长认为做眼底筛查太残忍、太痛苦,签字拒绝眼底筛查。

46. 重视磁共振(MRI)检查,对于高危因素的新生儿我们常会安排MRI或经颅彩超检查,孩子需要做MRI前我们都会和家属沟通做这项检查的目的性和告知检查前需要使用镇静剂,很多家属往往会拒绝,理由通常如下:1,“我听别人说/我在网上查了核磁共振有辐射,对孩子不好,我不做检查。”、“孩子做这个检查好可怜,我想长大了再做”,2,”镇静剂是麻醉药品,会影响孩子智力。”3,“孩子是剖宫产的,不会有颅内出血,我不做这个检查。”甚至还有家属会辱骂医生:“你们是不是离开了仪器就不会看病?”其实MRI不仅仅只看颅内出血,他还可以看脑组织有没有发育异常、各种脑损伤情况,新生儿脑部影像学检查是高危儿管理的重要环节,MRI对于新生儿脑组织的结构、发育、损伤、感染、成熟度等检查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是国内外公认的一种高危儿脑病诊断有效手段,对判断预后、制定后续诊疗方案及长期随访有重要作用。MRI是通过对静磁场中的人体施加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使人体中的氢质子发生共振,具有无辐射、软组织分辨率高、任意方位成像、多参数成像等优势及特点,核磁共振的核是指人体的氢原子核,没有放射线和辐射,这一点,就连很多医生和护士都不知道,认为新生儿科医生乱检查,想钱想疯了。

47.重视新生儿疾病的处理。新生儿时期是一个从母体到宫外转换的过程,受母亲病情及分娩时因素影响很大,新生儿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非常高,占婴儿死亡率的60-70%,约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50%,多死于生后第一周,对于很多人而言,出生后第一周是他/她最难度过的一个时期。我们每年会遇到一些家属不听医生劝阻执意劝阻要求出院后在家死亡或留下后遗症的故事,虽然有些情况不至于死亡,但可给孩子带来一种恶性循环的伤害,而很多伤害家属难以发现,病情没有稳定出院后再住院的比例较高。良好的人生开端对整个生命的健康非常重要,胎儿期、新生儿期的发育及疾病可能是儿童乃至成人疾病的发育起源,在临床工作中我们明显发现很多在胎儿期、新生儿期的一些疾病会影响到孩子后续发育、发展问题,比如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宫内发育迟缓、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反复低血糖、颅内出血、新生儿缺氧缺氧缺血性脑病、脑梗死,很多家属不太重视新生儿疾病的治疗,比较自以为是、傲慢、自大,把没文化没知识的旁人说的话当做圣旨,自己没有一点脑子和主见,对于医生的好心劝阻完全完全当做恶意,往往不假思索的说:“当初谁谁家的孩子没治疗还不是好好的”、“没事,我自己观察,有事了再来”、“长大了再检查/再治疗”、“孩子妈妈哭闹、不吃不喝坚持要把孩子接出院”,出院后也不随访及进行脑康复训练,留下各种神经系统后遗症的绝不在少数,比如脑瘫、癫痫、智力低下、视听功能障碍、认知障碍、语言障碍、注意力缺陷、阅读困难、行为异常,即使后续出现了问题,家属往往也难以发现(比如阅读困难),对于长大后有问题的孩子,家属往往失去耐心,觉得是孩子不够努力、老师不认真负责所致,自认为孩子很聪明,就是不把聪明劲放在学习上。因此,早期干预、营养支持及康复训练非常重要。我们明显感到家庭社会经济状况、父母教育程度、成长环境及对孩子重视程度会对出生时有高危因素的孩子未来结局有重要影响,但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做出来的事、讲出来的话让人大跌眼镜、毫无半点素质可言,孩子生病了,家属一肚子火,不去感激新生儿科医生,反而对医生充满了仇恨,怀疑一切,怼天怼地怼医生,根本不配合治疗,挺遗憾的。

48.重视出院后随访工作。新生儿从产科、新生儿科出院后需要来新生儿科门诊随访(很多地区也有社区医生上门随访),从而使得医生了解孩子喂养、身高、体重、头围、黄疸值变化等情况,根据情况予以喂养指导、健康知识普及,根据情况完善NBNA、眼底筛查等检查。现在新生儿出生后随母亲住院时间短,出院时黄疸值往往不高,往往是出院后黄疸值逐渐上升甚至损伤脑组织,因此,黄疸是出院后监测的一个重要的项目。复诊时记得带上出院记录、门诊病历本、各种检查资料,方便医生快速了解患儿病情,节约双方时间,减少不必要的冲突,但绝大多数家属对出院记录重要性不以为然,对医生交代的事情不放在心上,不遵从医生的医嘱,出院后从来不看出院记录,或者将它扔到哪里去了也不知道。复诊的时候绝大多数家属不会带出院记录,大多数家属要么怪医生没有告知复诊时需要带出院记录,要么怪医生没有给出院记录。每次妈妈带孩子来复诊的时候一脸懵逼,啥也不知道,因为爸爸回家后没有将医生告知的各项事宜转告患儿母亲,这个时候妈妈非常愤怒,怪罪于孩子父亲。如果方便的话,孩子从新生儿科出院时,最好是妈妈自己来接孩子出院,因为绝大多数爸爸不靠谱、没有责任心、心大,医生仔细交代孩子出院后各项事宜时,很多父亲心不在焉、东张西望、面无表情、无比的淡漠、毫不在意,总有一种鸡同鸭讲、对牛弹琴的感觉,让我非常不舒服。

49.重视高危儿的出院后的随访及康复训练。高危儿是指已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情况的新生儿以及在胎儿期、分娩时及新生儿时受到各种高危因素的危害,比如早产、低体重儿、宫内发育迟缓、窒息、颅内出血、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反复低血糖、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可能对孩子终生带来生长发育、发展的不利影响,新生儿时期对于高危儿的积极干预非常重要,高危儿出院后也许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通常需要多个学科的协作,比如新生儿科、儿童保健科、小儿康复科、耳鼻喉科、眼科、影像科,方便监测体格发育监测、喂养及营养指导、评估神经系统发育及疾病的及时治疗(比如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及后续康复训练。家长需要主动参与发育监测工作,可以定期监测孩子体重,描绘生长曲线,可以自学主被动操、按摩、新生儿抚触等早期干预办法,促进高危儿潜能的发挥,降低致残率,尽可能改善预后和提高孩子的生存质量。随访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家属的责任心、耐心、认知及积极参与非常重要,在后续康复训练中,分为医院/机构康复、家庭康复,家庭康复非常重要,或许未来的康复模式会朝着家庭康复为主,机构康复共同协作的方向转变。


user avatar   da-xiao-bao-ta-die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指出题目中的一点小瑕疵,新生儿,指从结脐带扎到生后满28天内的婴儿,而婴儿,指0~1岁的孩子。所以,我猜测,大部分新手爸妈是想了解照顾婴儿的注意事项。

其中一个非常需要注意的事项就是对婴儿皮肤的护理。

那么,婴儿的皮肤,一般会有些什么问题呢?

最常见的,是特应性皮炎,也叫做湿疹。所以,我们先聊聊什么是湿疹,如何护理,如何预防?


一、什么是湿疹?

特应性皮炎(俗称湿疹)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患者往往有剧烈瘙痒,严重影响生活质量[1]。

皮肤片状发红,上面有脱屑。急性皮损可出现水疱,严重者还有浆液性渗出和结痂。
大家还可以注意一下,湿疹的位置主要在面部、四肢伸侧面,而且有个特点,尿布区通常没有。


二、多少孩子有湿疹?

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问题。

据统计,全球5%-20%的儿童患湿疹[2],在美国,其患病率为11%-15%[3,4]。其中,大约60%的湿疹发生在1岁以前,绝大部分患儿(85%)在5岁前发病,儿童的患病率数据显示,女性略高于男性(其比例约为1.3:1)[5]。而且,约50%的湿疹患儿可能会在成年后持续患有该病[6,7]。

我国来看,近年来,特应性皮炎(湿疹)患病率也迅速增长。2012年上海地区3 ~ 6岁儿童患病率达8.3%。2014年,我国12个城市1 ~ 7岁儿童湿疹患病率达到12.94%,1 ~ 12月婴儿湿疹患病率达30.48%。[1]

特别是婴儿,几乎每三人就有一名湿疹患儿!


三、湿疹有何表现?

典型表现为皮肤发红、瘙痒、有脱屑、有结痂,本文前面已有图片,而且,对于0~2岁的宝宝来说,好发部位如下图所示:


面部、肘关节、膝关节等处多见。

概括来说:湿疹的基本特征是皮肤干燥重度瘙痒

所以,孩子很难受!


四、如何治疗与护理?

湿疹是一种难以被完全治愈的疾病,因此,我们治疗的目的是:缓解或消除临床症状,消除诱发和/或加重因素,减少和预防复发,减少或减轻合并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

不过,家长也不要过于担心,随着宝宝的成长,约半数湿疹儿童成年后不再发病。

下面,我们具体聊聊,如何护理湿疹:

首先,如果湿疹很严重,当然需要到医院就诊,开具药物,不过,我国儿童患者病情严重度大多为轻度(74.6%),其次为中度(23.96%),重度较少(1.44%)[1]。

无论轻重,恢复和保持皮肤屏障功能是治疗的重点!我国2020版特应性皮炎(湿疹)诊疗指南明确指出:外用保湿润肤剂是湿疹的基础治疗[1]。

所以:

  1. 关键是保湿

怎么保湿?当然是使用保湿剂。


2、保湿剂的选择:

根据临床循证数据库Uptodate的建议,使用任何一种保湿剂均能降低湿疹严重程度、缓解瘙痒、减少发作,减少对激素类药物的需求[8]。

但是,毕竟是给孩子使用,所以选择一款好的、安心的保湿剂,很重要。

我们通过成分来进行分析。


(1)保湿剂的基本成分,大致有两种:

A甘油

化学名:丙三醇,是一种无色、味甜、澄明的黏稠液体,是一种简单的化合物,保湿效果好。

B 凡士林

价格低廉,效果好,但缺点也很明显,太油腻、厚重。

从效果上看,凡士林稍好一些,但是,它的缺点也太明显,就是油腻,所以,孩子和家长都难以接受。

目前市面上的各种保湿剂产品,一般采用甘油或类似成分作为保湿的基础成分。


(2)好一些的保湿剂产品,多添加这两种成分:

A 神经酰胺。

这是存在于皮肤的一种脂类,由人体天然产生,其生理作用主要是参与表皮角质层的形成。



由图可见,角质层是皮肤的最表层,是皮肤的天然铠甲,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所以,当皮肤出现干燥、脱屑,甚至开裂现象,导致屏障功能降低时,补充神经酰胺可迅速恢复其屏障功能。

不仅如此,神经酰胺具有很强的缔合水分子能力,它通过在角质层中形成网状结构维持皮肤水分。因此,还具有保湿作用。

在生理学上,神经酰胺在多种生物效应中起着重要的信息传递作用,我们的专业术语称之为“第二信使”,能参与细胞粘合、调节细胞免疫等,从而保护皮肤,延缓衰老。

B 角鲨烷

这是一种最接近人体皮脂的脂类,对皮肤有很好的亲和性,生物最好的保湿剂。

说到“角鲨烷”,就不得不说“角鲨烯”,角鲨烯是自然界的一种成分,在动物体内和部分植物油脂中广泛存在。其中,以鲨鱼的肝脏中含量最高,角鲨烯也是首先从鲨鱼肝脏中提取,所以这种油脂成分就叫做角鲨烯。

角鲨烯是人体皮脂的重要成分之一,婴儿皮脂中角鲨烯的含量约为1%,成年人约为2%。角鲨烯和其他成分一起构成皮肤的皮脂膜,锁住水分,防止水分蒸发,起到保湿、锁水的作用。角鲨烯是一种非常棒的润肤成分,透气性好,不油腻,不厚重。

角鲨烯虽然是一种出色的护肤油脂,但是其稳定性差,容易被氧化,保存时间短,不利于应用。为了克服角鲨烯这些缺点,把角鲨烯“氢化”,让其变的饱和,不容易被氧化。角鲨烯“氢化”后制得的成分就是角鲨烷。角鲨烷和角鲨烯的护肤效果几乎相同,不容易被氧化,保质期长。

角鲨烷惰性高,不容易和其他成分发生化学反应,性质温和,不刺激,是一种安全的油脂成分,长期使用不会对皮肤造成伤害。


(3)另外,其他一些辅助成分,也常添加其中:

A 尿囊素

化学名:乙醛酰脲或5-脲基乙内酰脲,是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中的一种物质。具有促进细胞生长的功能,而且,还能使皮肤保持水份,滋润和柔软,是高档化妆品的特效添加剂。

B 维生素E

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也就是说,它能够溶于油脂,与肌肤更亲和。

而且,维生素E是重要的抗氧化剂。可以用针刺破维生素E软胶囊的外壳,滴一滴混在乳液中,用于涂抹护肤。

不过,现在一般将其直接添加进护肤品中。


(4)一定不能添加的,是激素类。避免含有容易致敏的成分。

我不是说湿疹不能用激素,其实是可以用的,但作为药物,一定要由医生开具使用,没有必要用时,就不要用。

而有些黑心的小商家,擅自添加激素,孩子用起来,效果立竿见影,但也可能造成严重的副作用。

这样的新闻,前段时间曾有过,孩子使用添加激素的劣质产品,成了大头娃娃,此事件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大家或许有所耳闻。

另外,像香精、色素、甲基异噻唑啉酮类防腐剂、丙二醇、酒精等对幼儿皮肤易产生刺激性的成分,也是尽量避免。


小结一下,一款优质的保湿剂,其化学成分,一般就是以上这些了:甘油、神经酰胺、角鲨烷,可能还有一些辅助成分,尿囊素、维生素E、一些植物油,等。大家可以看看产品成分表以选择。

推荐一款,我们比较常用的,效果也得到了临床上的验证:


这是打开后:


它的优势:

一是成分精简安心,几乎就是以上东东,基础的锁水成分为甘油,并且添加了神经酰胺、角鲨烷等,成分可靠。不含容易致敏的成分,对新生儿的皮肤比较温和不刺激。

二是华润三九集团出品,大厂生产,品牌值得信赖,品质可靠。不像一些小品牌找第三方代加工、三无产品,谁也不知道有没有悄悄添加激素。

最后,大家还必须注意的是:为保持皮肤水分,保湿剂的使用频率,每日应涂抹至少2次,洗浴或洗手后也应立即使用。


五、预防

湿疹的预防方法同样是保湿!

所以,即使宝宝没有湿疹,每天两次保湿剂,保护皮肤,加强屏障功能,仍然是宝宝皮肤护理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20版)

[2] Williams H, Robertson C, Stewart A, et al. Worldwide variations in the prevalence of symptoms of atopic eczema in the International Study of Asthma and Allergies in Childhood. J Allergy Clin Immunol 1999; 103:125.

[3] Shaw TE, Currie GP, Koudelka CW, Simpson EL. Eczema preval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data from the 2003 National Survey of Children's Health. J Invest Dermatol 2011; 131:67.

[4] McKenzie C, Silverberg JI. The prevalence and persistence of atopic dermatitis in urban United States children. Ann Allergy Asthma Immunol 2019; 123:173.

[5] Kang K, Polster AM, Nedorost St, et al. Atopic dermatitis. In: Dermatology, Bolognia JL, Jorizzo JL, Rapini RP, et al (Eds), Mosby, New York 2003. p.199.

[6] Mortz CG, Andersen KE, Dellgren C, et al. Atopic dermatitis from adolescence to adulthood in the TOACS cohort: prevalence, persistence and comorbidities. Allergy 2015; 70:836.

[7] Sandström MH, Faergemann J. Prognosis and prognostic factors in adult patients with atopic dermatitis: a long-term follow-up questionnaire study. Br J Dermatol 2004; 150:103.

[8] Uptodate:特应性皮炎(湿疹)的治疗




  

相关话题

  我不是一个优秀的人,我就没有资格教育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了吗? 
  你听过哪些小众歌手的牛逼歌? 
  建国后的院系调整给中国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如何评价杨澜在青年talk采访中说的“女权不是霸权,男女已经很平等了”? 
  当孩子问「为什么过马路一定要走斑马线」该如何回答? 
  如何看待清华大学一同学在骑车时用笔记本电脑? 
  对一个女生或是女人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 
  电动牙刷到底是装X神器,还是实用工具? 
  有哪些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好故事? 
  如何有效地辅导孩子写作业? 






© 2024-12-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