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医生如何平衡临床与科研? 第1页

  

user avatar   jzysh 网友的相关建议: 
      

非常高兴的看到这个回答下有很多老师给出了自己把科研和临床都兼顾完美的方法。

也希望大家都通过这些方法,临床科研两开花,科研临床双互补。

这种从上学时候就听过来的故事,如今仍旧“振聋发聩”。

怎么说呢,平衡好的大多有相似的心得经验,平衡不好的都是有各自不同的困难苦楚。

19年毕业以后,我的科研的状态就是一个词

「零碎」。

拿了国自然,拿了卫健委还有大学,医院的经费,相比于上学的时候,手上有了自己可支配的经费,但却失去了可支配的时间。

医院和实验室在上海的两个地方,交通基本一个小时起步,于是组会变成了线上,有的时候甚至以邮件或者word文档的形式。

我很难有大片的时间,去沉下心来读一篇文献。这种沉下心,是我可以去分析思考“这个结果为什么有点不完美”,“为什么下一步转到这个方向”。

很多时候,我急于去读直接的结论,直接看图上的结果,直接去找我想看的关键词。

我也理解且明白,这是今后的常态。

我的很多老师,有自己一直坚持的研究方向。他们同样用下班后,周末,或者休息的时间,去做这些研究。尽管工作忙碌,研究的进度会缓慢,但好在天道酬勤,有些也得到了很好的结果。

也有一些,不尽人意。

我渐渐理解,其实之所以说平衡,是因为这两者本身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矛盾的,是很难调和的。

我在剑桥大学的Addenbrooke's医院交流的时候,他们很多医生,一周只有两天或者三天的临床工作,其余时间都可以脱产研究。

但即时在这样优厚的条件下,很多医生仍然选择当个单纯的research fellow,或者physician,或者specialist

而在中国现阶段的临床工作中,能够找到临床和科研都一致的方向,日常工作还能促进科研的理解的,毕竟是少数,

很多时候,与其在两头的中间纠结徘徊,不如安心踏实的做好一头的工作(我个人浅薄的看法)。

我知道现在医疗圈的政治正确是“医研同行,赶英超美”。

SCI,顶刊的理念深入人心。

我曾经也偏执的认为医疗的进步,健康中国的实现,在一线城市大医院里辛苦工作的,科研临床两不误的“临床科学家”“功不可没”。

但过去两年,我去西藏八宿医疗扶贫的时候渐渐明白,让老百姓切身感受的医疗进步,

是看病更加简单方便,手术更加便宜便捷。

再进步一点,是我们哪怕偏远一点的县医院,也能开一些简单的常见病手术,而不用动不动跑省会,跑一线,办异地医保,看报销政策。

相比于治疗的创新,医疗可及性的创新可能更重要(我个人浅薄的看法)。

所以,真的不必所有人都平衡临床和科研,这个话题也不应该成为一个热门。

好好做好本职工作,有余力的再做一点感兴趣的研究,自然也会找到平衡的办法,没有余力的大可下班回家(我个人浅薄的看法)。

不要内卷,不要焦虑。


user avatar   yuansu-2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医生或者更广泛的每个医务工作者在不同阶段(职称)下的平衡方法也不同。

如果你还处在医学生,建议你在实习之前可以先在校期间参加一些科研活动如大挑小挑这类,通过平衡科研和学习生活、校内生活的时间管理,提前体验下未来的难度,同时在此期间训练自己的论文写作能力。

如果已经是毕业的青年医生或者即将毕业的,那么考虑平衡临床与科研之前,先确定自己未来的就业医院,县级市二级以下的医院平衡的难度好把握,二线及以上的城市所在的大医院不仅工作繁重而且要求多。城市越发达越重视,医生在做好临床工作的同时,需要完成课题研究、发表论文、申请各项基金等科研任务。

医院里的激烈竞争也是无形且存在的。现今许多较为优越的医学平台和大型的公立三甲医院已将入职的门槛提升至博士学位,甚至是博士后。而不少医院也已经把博士学历定为晋升的必要条件,这对于想要晋升副高而仅有硕士学历的主治医师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在升职称或者申请基金的过程中,避免不了通过科研来评估是否满足条件。因此,攻读在职博士成为了一条相对不错的选择,既不需要离职,如果能顺利毕业同时又可以获得博士学位,能力强、运气佳还可以发表不错的文章。但是,攻读在职博士也面临着不少问题,比如如何顺利毕业,如何能有效的平衡临床和科研,如何平衡工作和个人生活,等等。

所以,我认为对于刚毕业或者还年轻的人来说,平衡的临床和科研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以学历提升的方式去进行。

本科的去读研,专硕三证合一或者学硕期间刷好高分论文,在职的甚至可以考虑在职读硕/博。

当然,如果不选择学历提升的方式,仅针对在职期间。那么,作为临床医生确实会有一些限制,但换个角度想想,如果因各种条件限制无法进行「湿实验」,那么以临床工作为基础进行临床研究也一样可以发表论文,其中的关键是科研思维的建立。能够针对某一类疾病,设计严谨的临床研究,进行长期随访观察,同样也能做出很多有价值的内容来。

如果选择做一名在职提升学历(硕博),首先,有一个好的平台至关重要。平台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在研究过程中所需的科研经费、临床样本量的大小、能否参加大型的会议和讲座、身边能够请教和交流的老师、同行的科研水平等等。

同时,这也是大多数医学生向往更大更好医院的原因。大医院不缺病人,也就不缺临床科研所需的病例数,也不缺各种统计随访平台,同时相关临床试验也很多,这些便捷都为临床收据数据提供了相应的有利条件。在没有好的实验室平台的时候,临床数据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科研的便捷途径。

第二,制定一个合理的时间表和科研计划是极重要的。分清楚轻重缓急,将重要的、紧急的任务先完成。在拟定课题研究的方向之前首先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献,与经验丰富的老师、同行进行交流,明确所有要收集的数据具体项目,制定研究计划。利用碎片时间进行数据收集,比如进行一项前瞻性研究,可以在白天忙临床的空余时间,将本日收集的符合入组标准的病例马上进行整理和汇总,这样便于晚上下班后可以直接统计分析甚至文章的撰写。

第三,在进行思考和收集相关临床数据的同时也要进行一些学习。比如定期学习统计分析、作图等相关科研知识,对于临床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文献的查阅。如果恰好所在的医院是教学医院且有不错的实验室设备条件,可以考虑将临床和基础相关联,分析临床数据的同时开展一些基础实验。

第四,积极向他人学习。不管是老师、同行、甚至师弟师妹,虚心请教可以少走很多弯路。阅读文献时遇到疑问也可以写邮件询问文章的作者。

第五,掌握Peer Review的审稿思路和侧重点,并在投稿前的自查,可以有效提高文章通过率。将自己写好的文章多次通读,考虑是否和所投稿杂志的研究领域相关,论文整体结构是否完整、行文是否流畅、论述是否清晰易读,图片和文字是否有明显的错误等等。论文给评审留下的初步印象可以大致判断此文章是否能被接收。

第六,在目前的情况下,一所三级医院的医生如果想做到临床和科研兼顾,以临床科研为主是较好的选择。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贴近临床,从而也能更好为患者服务。

比如我认识的一个读在职博士的肿瘤科的师姐,她研究的是某基因表达升高对乳腺癌癌肿大小、病理分型、分化程度等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预后的影响。她平常工作日正常上班,因为肿瘤患者需要筛查基因以明确是否能够使用一些靶向药物进行治疗,因此会做基因检测及病理免疫组化染色等,这样她便可以得知平常接诊的患者中是否有和她课题符合的病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其进行细致分类。空余时间她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归类汇总和统计分析,包括相关分析、生存分析等等。最后结合一些生信方面的研究,也发了不错的文章,足够她应付毕业。这样看起来,甚至可能比起脱产做基础科研带来的获益更大一些。

当前我们临床医生面临的临床与科研孰轻孰重的问题,其根源在于多年来实行的医疗和医学体制问题,造成广大医生缺乏正规的科研培训,而各级主管行政部门颁布的各式各样的临床与科研指标,在无形中变成了限制和盘剥各级医生的工具。

然而,在这个大环境下,医生们还是必须正视科研与论文的压力,同时关注临床技能的提升,才能在临床工作中找到适合自身的位置,才能不随波逐流,逐渐实现自身价值。

因此,我们需要正视目前的临床和科研的难题,找到自身弱点,并不断去学习、更新知识,会让我们在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同时临床技能也得到相应的提升。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我看到的最准确的总结。

总的来说,就是中国的高考相对公平,所以性价比极高,所以其他活动都可以适当让步。




  

相关话题

  我妈试图阻止我去看医生吃药觉得我在装病我应该怎么办? 
  如何看待老人病危数次求救,医生却忙于拍合照,最终老人死亡? 
  当急救医生是什么体验? 
  如何看待东莞儿科女医生被打事件?警方对受害者孕妇拘留24小时和强迫调解的做法是否属于滥用职权或渎职? 
  村医大概是什么水平? 
  感冒药之类的药品过期后,药店医院会怎么处理呢? 
  如何看待现在存在的医生边问诊边直播的情况呢? 
  青少年白发是怎么回事? 
  怎么才能控制自己不跷二郎腿? 
  为什么现在医学生挺烦别人说医生越老越吃香? 

前一个讨论
婴儿奶粉有什么可推荐?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令人心动的 offer》第三季第二期(下)?





© 2024-04-2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4-2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