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别人的回复,我觉得是解释的最客观的了。历史不能假设,不能用一个意外的结局去推导历史。
1,南阳是表示接收的,土地随便给,但说的也很明白,没能力解决口粮。拒绝科大的不只是河南,江西等省份也是拒绝的,因为这个事实际上没有一点好处。
2,科大南迁源于战备疏散,并不是真要南迁,只是暂避风头,风头过后还是要回去的,当年疏散的学校除了科大都回了北京。
3,科大不回北京不是因为感恩安徽人民,实际上科大是坚决要求回北京的,不过科大和中科院中间出了些矛盾,据说原来的校舍被占了,好像就是现在的高能所。总之,科大努力了很多年要回去,但回不去,留在安徽是无奈之举。
4,这个事其实很清楚,当时地方都不愿意接收,因为要占地方的口粮,这对于经济困难时期的地方政府来说是天大的难解决的事,而且这些学校并不是真迁到地方上,只是暂时在你这躲一躲,形势转好后他就要回去,你给了地给了粮食,他转身拍拍屁股就要走人。从自身利益考量,这是一个很烂的差事。科大留在安徽,是一个误会和意外,更主要是科大和中科院的问题,如果不是北京方面有阻碍,科大早回去了。
不能用一个意外的结局去推导历史。
作者:maizer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302654/answer/89034742
事实上当年外迁的很多学校、在京单位后来都搬走了,比如农大、外经贸等,当年河南也已经接受了不少外迁单位了,但都搬走了。中科大是个例外,不得已留在合肥了。所以,用这个去指责河南人没眼光、自作自受是没道理了,况且当时接收科大的安徽领导其实也是河南人,而当时的河南领导吴芝圃是个主政期间饿死几百万人的要遗臭万年的东西,跟四川的李井泉一路货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