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下跟传统文化相关的细节吧,由于鄙人并非专业人士,如有遗漏谬误之处,请多指正。其实我觉得白蛇这部电影对传统文化真的非常热爱和用心。
开篇一张图,内容全靠编,咳咳咳~不是不是,是这个有图有真相!
太阴道士、太阴真功
电影开篇就讲到国师捕蛇练法,电影中段,小青说过国师唤作太阴道士,修炼的是太阴真功,与蛇族修炼的功法同出一脉,所以才能采蛇之精气魂魄修炼。那什么是太阴呢?
在传统文化里,太阴指向很多,它是指月亮,月亮又叫做太阴星;它是指月神;它是指方位北方。它是太极里的太阴等等。不管它指向什么,我们至少明白一件事情,就是国师修炼的功法是阴属性的,而且是癸水之阴。为什么是癸水之阴呢?因为太阴指北方,北方按照天干划分是壬癸水。而电影就是将这一概念变作了国师功法的属性。既然国师修炼的法门跟蛇母所传功法同出一脉,那么我们有理由推断小白小青蛇母他们修炼的功法一样是癸水阴属性的。明白这一点我们再看电影后段,国师、蛇母、小白之间的斗法就很有意思了。怎么有意思法呢?我们接下文继续看。
离火、艮土、纸人、符篆所化的仙鹤
电影后段国师与蛇母、小白之间的斗法是整部电影的一个高潮,十分精彩。这段精彩的斗法富有想象力,但却不是导演编剧的胡思乱想,它是有根据的,是对天干、八卦、五行等传统文化进行了艺术加工。
撒豆成兵、剪纸为人、符篆等等大家熟知的就不赘述了,我们主要说一下电影里那只由纸人和符篆所化的仙鹤。在催法化鹤之前国师掐诀念咒地喊了两句词:“离火、艮土!”这可不是随便喊的。离火是八卦中的一卦与坎水相对;从方位上讲它是南方丙丁火,与北方壬癸水相对;但从阴阳上讲它却属阴,所以单靠离火还不够。因为前面讲到蛇母小白修炼的功法也是癸水之阴的功法,五行生克水克火。所以国师又加了一道法术“艮土”。艮山也是八卦中的一卦,与兑泽相对,从五行上讲属土。而五行中,火生土,土克水。国师是利用离火之阴生艮山土之阳,阴阳互化,五行生克,以阳土克阴水,所以那只巨大的纸鹤以一敌二,迎战两只巨蟒丝毫不落下风。若非那支可以吸人法力的发簪,可以说国师基本上是稳赢的局面。
那么为什么是化鹤而不是别的什么动物呢?在传统神话里常见飞禽之兽克龙蛇之属,比如天鹏以龙为食、迦楼罗以那迦蛇为食等等。书里面也很常见,比如《西游记》里孙悟空与杨戬的斗法,《封神演义》里杨戬与袁洪的斗法,都是一方变蛇,另一方旋即变做飞禽。而且鹤往往被道教看做是仙灵的象征,是祥瑞之物。结合国师道士的身份,催法化鹤非常合理。
五行八卦相生相克,阴阳转换不仅仅体现在这几处,其实还体现在电影人物的刻画上,国师是道士,却修炼与妖术同脉的功法。以癸水之阴法求长生。五行水生木,木有生发之意。可太阴真功却为癸水之阴,阴水生阴木。故而国师和其弟子越是修炼越是形如老槐(槐是阴木)。国师练道法求长生,越练越像妖,是人实妖;小白小青练妖法却越练越像人,是妖实人。妙,妙!
女土蝠、毕月乌,二十八星宿,鬼金羊、心月狐,东南向的亢角轸翼
当许宣与小白在最后的困妖伏魔阵法中摔倒时,许宣看着地上冰面的星象倒影说出了这样一句台词。这句台词也不是随便念的,许宣口中所念恰是二十八宿里的星宿名字。
女土蝠是北方玄武第三宿,毕月乌是西方白虎第五宿。在阵法运转之下能看见这两宿的倒影说明此时许宣处于或面向阵法的西北方。然后许宣回首抬头看向天空时,就看到了相反方向的南方朱雀第二宿的鬼金羊和东方青龙第五宿的心月狐,在这两个星宿之间就是东南向的亢金龙、角木蛟、轸水蚓和翼火蛇。到此许宣已经分辨出阵法中的八个方位,在阵法无人主持无有变化(此时国师已下线)的情况下,许宣便可以根据所学奇门遁甲从中推断出生门所在的方位。
在佛塔下的道门地宫里也有一个阵法,小白被阵法所困时许宣说过一句:“朱雀在顶,玄武入宫,宫为内卦,门为外卦。”朱雀玄武同样是判断方位的,在金光咒镇压的妖怪的尸骨周围同样刻有星宿图。宫为内卦这个宫指的是九宫。九宫,是古代中国天文学家将天宫以井字划分乾宫、坎宫、艮宫、震宫、中宫、巽宫、离宫、坤宫、兑宫九个等份,在晚间从地上观天的七曜与星宿移动,可知方向及季节等资讯。再结合上面的星宿图基本上就可以确定方位了。门为外卦就是指的八门遁甲里的八门,就是下面的内容。
奇门遁甲、生门
许宣与小白初相遇时就说过自己学过奇门遁甲,医卜星象。后面也数次依靠这些杂学知识相助小白。在这里我要表达一下我对许宣的敬佩之情,我作为一名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新时代青年,我完全看不懂我国奇门遁甲这一玄学术数之作。而许宣不仅看得懂还能活学活用从阵法中走出来,要是我可能就彻底迷路了。八门,我也仅限于从《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演义》里知道的阵法,什么八门金锁阵之类的,里面有开、休、生、伤、杜、景、死、惊八门。
《奇门遁甲》是中国古代术数著作,也是奇门、六壬、太乙三大秘宝中的一大秘术。“奇”是指三奇,即乙、丙、丁,“门”是指八门即“开、休、生、伤、杜、景、死、惊”。
遁甲则指六甲旬首遁入六仪即“戊、己、庚、辛、壬、癸”。《奇门遁甲》最初创立时,共有四千零九十六局,后改良为一千零八十局,到周朝时姜尚因为行军布阵的需要压缩为七十二局,汉代的张良得黄石公传授后,再次改革,成为现在使用的阴遁九局、阳遁九局,共十八局。由此可见《奇门遁甲》是中国古代很多代人共同研究的结果,它包含有天文学、历法学、战争学、谋略学、哲学等。现在《奇门遁甲》又通常被人简称“奇门”、“奇门遁”、“遁甲”。民间流传的俗语有’学会奇门遁,来人不用问‘。
奇门遁甲的基本格局反映了社会的人事、生活、社会制度,及天文、地理、物候等,其典型代表人物,在古代,有传说的黄帝、姜太公、张良、诸葛亮、刘伯温等。古代奇门遁甲应用于战争,四两拨千斤,百战百胜、无往不利。
天地玄宗,万炁本根。广修万劫,证吾神通······
这句台词是小白在地宫阵法中看到的符箓碑文,看过动漫《一人之下》的朋友应该对电影里的碑文很熟悉,就是大名鼎鼎的金光咒。电影里是摘录了道教金光咒里的几句话。金光咒是道教早晚功课经中八大神咒之一。全文如下:天地玄宗,万炁本根。广修万劫,证吾神通。三界内外,惟道独尊。体有金光,覆映吾身。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包罗天地,养育群生。受持万遍,身有光明。三界侍卫,五帝司迎。万神朝礼,驭使雷霆。鬼妖丧胆,精怪亡形。内有霹雳,雷神隐鸣。洞慧交彻,五炁腾腾。金光速现,覆护吾身。
金光咒也叫金光神咒、金光大法神咒,是为朝拜太阳真君,采取太阳金光,乃真传之养生长寿妙法。据说长期坚持行持这个妙法,可以使人却病延年,健康长寿(当然作为一名唯物论者,我觉得念这个就跟对自己心理暗示是一样的作用吧)。
地宫中是太阳真君镇压妖魔的金光咒,地上还有个赶尽杀绝的太阴真君,而小白还要面临同族的追杀,闺蜜的质疑。真真是天要杀,地要杀,人要杀,道士要杀,妖怪也要杀。太阴太阳,朗朗乾坤竟无一丝活路。就是在这样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绝境中,只有阿宣给了小白温暖、信任和爱护。天地间只有他,而小白却明白自己终究是没办法跟阿宣在一起的,除了这一时欢情还能留下什么?在精怪亡形的金光咒前,在一地的妖魔尸骨前,只有最本能的爱。对于小白来说,也许出了这座阵法,从此就要行同陌路,甚至阴阳两隔了吧。所以管他什么天地规矩!管他什么不得不做的事,老娘就是要把阿宣上了!咳咳~不好意思,皮一下。
本人非常喜欢,伏魔地宫中金光咒前,男女主为爱鼓掌这一情节。这一情节设计真的是巧妙感人,令我十分震撼。知乎上有位网友分析的非常好,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下。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0084988/answer/580555271
三华全乱,周天动摇
这句是开篇小白走火入魔后的一句台词,用来形容她每每修炼到关隘处而不得突破时的状态。全乱、动摇可见走火入魔的很严重,那么三华是哪里?周天又是指什么呢?
所谓三华,也叫三花,乃是道教内丹学术语,表示人体精气神之荣华。三花又分为天、地、人三步,三步三花,修炼有成,谓之三花聚顶。
人花,又谓“炼精化气”,人本由精化而生,故精为种子,修道者心必空於下焦,戒去**,精不妄泻,则精满不思淫,铅花生矣;地花,又谓“炼气化神”,人之生存赖以气,心必空於中焦,无惊无恐,无忿无怨,则气平顺,道畅通,中气足而不思食,银花生矣;天花,又谓“炼神还虚”,精气虽足,无神者,则其体无光,其人无命,故神为主宰,今心空其上焦,不执不着,神满不思眠,常清常醒,则脱壳还虚,归入虚空境界,则金花生矣;精气神混一而聚于玄关一窍,便是“三花聚顶”了。心肺处是上焦,脾胃处是中焦,胃以下是下焦。至于具体如何修炼精气神,我不是内丹派道士,不敢妄言。
周天亦是道教术语,修炼行气,周而复始谓之周天。周天又有大、小周天之分。小周天即身体某几处运功行气之循环,常见的比如说三阴三阳的循环,任督二脉的循环。大周天,有体内体外之分。体内大周天是指全身经络之大循环。体外大周天是指人体之气与天地自然之气相互交换。
电影里宝青坊坊主狐妖取走的许宣的精气,其实就是许宣的三花(个人理解)。所以后世的许仙不再灵动、勇敢、聪慧。而许宣的神魂又在伏妖阵法中饱受消磨差点魂飞魄散,所以转世后的许仙迂腐、懦弱、愚笨······真是一世悲、二世悲、三世悲啊。
又说到电影最后的困妖伏魔的阵法了,这个阵法的作用国师说过,就是能把妖怪炼化,形神俱灭。形神俱灭大家都知道,就是死的不能再死了,渣都不剩了,等同于魂飞魄散。形就是指形体,就是魄,我们常说一个词叫体魄。神就是指魂,就是灵魂。古代认为魂是阳气,构成人的思维才智。魄是粗粝重浊的阴气,构成人的感觉形体。魂魄(阴阳)协调则人体健康。人死魂(阳气)归于天,精神与魄(形体)脱离,形体骨肉(阴气)则归于地下。魂是阳神,魄是阴神,道教有“三魂七魄”之说。
最后彩蛋
彩蛋是宝青坊狐妖泛舟西湖上,执板清唱晁补之的水龙吟,不是许白西湖相逢。看电影的不要着急早走错过了。
狐妖最后唱的那首歌名叫春问,作曲郭好为,填词的是宋代的词人晁补之,原词是《水龙吟·次韵林圣予惜春》,如下:问春何苦匆匆,带风伴雨如驰骤。幽葩细萼,小园低槛,壅培未就。吹尽繁红,占春长久,不如垂柳。算春长不老,人愁春老,愁只是、人间有。春恨十常八九,忍轻孤、芳醪经口。那知自是,桃花结子,不因春瘦。世上功名,老来风味,春归时候。最多情犹有,尊前青眼,相逢依旧。
原唱是微博@啊源源源源源,她微博里有链接。qq音乐、华为音乐里都有《白蛇:缘起》的电影原声带,电影里所有的配乐都能搜到。
彩蛋中,西湖桥下,狐妖将一件物什给了湖中的妖怪。我大胆猜测(以下纯脑洞),湖中的妖怪可能就是还没修炼成型的法海,它想要化妖为人。狐妖给它的则是当初取走的许宣的精气。狐妖曾说过对这种人妖互换,夺天地造化的事情很感兴趣。或者湖中的妖怪是没死透的常盘,它要狐妖用许宣的精气练成一件法器,以此来报复许仙和白素贞。常盘化身法海,法器则是金钵。
木、离、甲午位,下面英文字幕写的是方位31
这句是阿宣初入宝青坊时,听到狐妖喊的一句话。这句话不是喊给阿宣的,后面那句“呦,来客人了。”才是对阿宣说的。这句话其实是对下面两位舔狗说的。大家注意细节,狐妖出场时是坐在一个由两名舔狗操控的带有起落架可以任意转换方向的机械车上面喊出了这句话,背景是一大堆盒子。很显然,狐妖就是利用这个机械装置来拿取盒子的。那么这些盒子怎么记录查找呢?秘密就藏在狐妖的那句”木、离、甲午位“里。这五个字里面包括了五行、八卦和天干地支。在传统文化里,这三者都可以指代方位,五行可以指东西南北中五方,八卦可以指东南西北等八个方位,而天干地支可以指代更详细的方位,三者结合甚至可以推演天象、节气、吉凶、六十四卦等等,包罗万象。如图:
狐妖应该就是利用这三者的特性,给自己的盒子设计了一整套定位系统,以五行、八卦、天干地支为坐标轴进行定位,就可以找到任意一只盒子了。其实我们仔细看电影就会发现宝青坊的地砖上面就是刻了一个类似于上图的结合五行八卦天干地支的图案,而狐妖背后多次闪现挪动的盒子上面也有很多写了字,或写五行,或写八卦,或写天干地支,有的什么也没写。由此见电影制作者可能真的为宝青坊设计了这样一套定位系统,但很遗憾由于目前披露的宝青坊设计细节太少了,我能力有限无法推演出来。我自己设计的几套定位方案又跟电影中出现的细节无法完全对上号,所以实在抱歉了。只能期待有朝一日,追光能够把宝青坊的具体设计细节曝光吧。对了,英文字幕之所以是方位31,是因为甲午位是六十甲子的第31位。甲午位翻译过来就是方位31。
这个细节设计的可以说很巧妙,很符合狐妖这一角色的设定。狐妖有两面,一面狐一面人。狐妖自身也说过她对人妖互换这种夺天地造化的事情很感兴趣,可以说她自己就是人、妖两结合互换的试验品和践行者。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她自身,还体现在整个宝青坊。我们在电影中看到一个镜头,就是狐妖和主角们在一个水面上一翻转就像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个真正的妖的世界。在人世界里,狐妖像人一样坐着起落架把柜台上面的商品拿给客户,灯笼散发着柔和的暖光。可是到了水面下的另一界,从前台货架到后台制作工厂,这位老板娘兼售货员陡然就变成了一个法力高强,能夺天地造化的狐妖!摇摇烟杆,盒子自己就会飞来。就连最不起眼的灯笼都散发着妖异的冷光,那俩舔狗都收起了贱样,变作了狰狞可怖的舔狗······舔狗始终是舔狗。包括最后彩蛋也是这样。湖面和桥下,狐妖对人对妖也是践行着这样的一个角色设定,这可能就是狐妖的修行吧(难道说狐妖其实是一个精分病娇?嘿嘿嘿,开玩笑开玩笑)。
天之道,有所得必有所失
这句算是狐妖的经典台词了。其实这句话大家都有一种很熟悉的感觉,因为这句话是化用了《老子》的”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这句话反映了老子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种规律性的认识。一切事物,在其相互对立的矛盾中,都具有同一性。狐妖就是化用延伸了这句话。
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里同样化用了这句话,作为《九阴真经》的内容。这句话逼格真的很高。我小的时候,中二病犯了就感觉念两遍这句话我就是武林高手了,其实然并卵。
小道士的坐骑
小道士的坐骑有三个鸟头,这就让人联想到《山海经·西次三经》中记载的一种奇鸟——鵸鵌。原文说:“翼望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三首六尾而善笑,名曰鵸鵌,食之不厌,又可御凶”。就是说山中有种鸟,外形像乌鸦,长着三个脑袋、六条尾巴,经常发出像人笑声一般的声音,叫做鵸鵌,吃了它的肉,人就不会做噩梦,还可以辟除凶邪之气。这可能就是电影小道士坐骑的原型吧。
主题曲《何须问》
《何须问》是大毛作词,郭好为作曲并演唱的电影《白蛇:缘起》主题曲,收录于2019年1月11日发行的专辑《白蛇:缘起 电影原声带》中。跟《春问》一样,在QQ音乐,华为音乐均能搜到。
这首歌歌词很短,只有三句话。但三句话均有出处,而且结合的十分巧妙。第一句“君不见东流水,来时无踪迹,一去无穷已”,其中的“君不见东流水,一去无穷已”出自唐代贺兰进明《行路难五首》。原句是:
君不见东流水,一去无穷已。
君不见西郊云,日多空氛氲。
群雁徘徊不能去,一雁悲鸣复失群。
人生结交在终始,莫为升沈中路分。
贺兰进明这个人很有意思,生卒年月均不详,流传的信息很少。但是据传说他取了个狐狸做老婆,而且很贤惠,但是他家里人对这个狐狸媳妇并不好。据《广异记》记载,每到节令的时候,贺兰进明的狐狸媳妇常常到京城的住宅去,通报姓名并住在那里,并且带来贺兰进明的礼品和问候。家中的人看见了她,觉得她相貌很美。到五月五日这天,从贺兰进明到家中的仆人,都能得到她送给的礼物。家里人却认为这不吉祥,大多烧了她给的礼物。狐狸悲伤地哭泣说:“这些都是真的礼物,为什么烧了它们?”以后再得到她给的东西,就留下来使用了。后来甚至主动向狐狸媳妇索要东西,有个人向她要个背面上漆的金花镜,她没有啊,没办法就到别人家里偷了镜子挂在脖子上,顺着墙往回走,被主人家给打死了。这真是个悲伤地故事。
第二句“君不见城上日,今暝没山去,明朝复更出”出自南北朝鲍照的《拟行路难十八首·其五》,原诗是:
君不见河边草,冬时枯死春满道。君不见城上日,今暝没尽去,明朝复更出。
今我何时当然得,一去永灭入黄泉。人生苦多欢乐少,意气敷腴在盛年。
且愿得志数相就,床头恒有沽酒钱。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
你看他这诗写的,一副啥都不在乎的样子,但是这个人其实内心极其自信且想当大官。他曾经求见临川王刘义庆,毛遂自荐。但是人家不咋待见他。他特别不开心,准备献诗言志。别人就劝他,说:“你地位不高,大王不待见你就算了。”他立马就怒了,说自己是英才异士,不能被埋没,说老子怎么能成天跟你们这帮废物呆在一起混日子呢。然后立马就献诗(投简历)去了,临川王一看这个人简历写的这么666,就重用他了。
第三句“何须问,浮生情,只此浮生是梦中”这句出自唐鸟窠道林禅师的一句禅语;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在梦中。
鸟窠道林禅师也是位奇人,他本来号道林,法号圆修,不叫鸟窠的。有回他老人家云游到西湖的时候,看到西湖旁边山上有一棵松树长得特别好,还有喜鹊在上面搭窝,然后不知道他怎么想的,他就住树上去了。时间长了,路人老看见树上鸟窝旁边有一光头,就给起一个外号叫“雀巢和尚”。
有一天,白居易任杭州太守的时候,也听说有这么一位“雀巢和尚”,就很好奇,就去拜访他。一看树上鸟窝旁边真有个光头。白居易就说:“大师,你下来吧,树上太危险了。”禅师笑着说:“你说谁呢?你才危险呢。”白居易很纳闷,就说:“我是当官的,我有什么危险的?”禅师就说:“当官的都比较黑,指不定哪天你就被人阴了。”白居易就问:“那咋办呢?”禅师就说了一句名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翻译一下就是干好事别干坏事。白居易就觉得自己被忽悠了,这三岁小孩都知道的道理好不好!禅师就很严肃的对白居易说:“三岁的孩子都知道的道理,百岁的老翁都不一定能做到。”白居易被他这么一说,对鸟窠禅师肃然起敬。
白居易与鸟窠禅师结识之后,经常问禅于他。有一次,白居易以偈语请教鸟窠禅师:“特入空门问苦空,敢将禅事问禅翁。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鸟窠禅师以偈语答曰:“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是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在梦中。”白居易听了鸟窠禅师的开示,愈加佩服。这段话很拗口,包含了佛家四大皆空这样的禅学思想在里面。简单讲就是八个字:浮生若梦,来去同空。都是空,何必问呢。
三句出处都说完了,现在我们把三句诗合起来看。结合小白为失忆而苦恼的故事情节,和宣哥的一句台词:人生无常,苦多乐少,多记住开心的事情不就好了。这首歌是真真正正唱到了小白的心里,为小白带来了极大地宽慰。这首歌何尝不是唱到了我们的心里,试问我们在为人生琐事而苦恼的时候,有没有一个朋友对自己就像雁群一样不离不弃的?自己有没有那种“存亡贵贱付皇天”的洒脱?自己能不能看破浮生若梦?不能怎么办?不能就多记住开心的事情就好了。话说回来,宣哥真的是个文化人,文化人撩妹都与众不同。三句诗就把我要撩你但我不说破的意思表达的淋漓尽致。小白很开心,小青很不开心。
这首《何须问》里的歌词都是用唐和南北朝的诗,宣哥这位唐朝的“博学家”唱出来一点也不违和。五百年(这是个概数,意指很多年也有朝代更迭的意思)后,当狐妖泛舟西湖上唱的就不是唐朝的诗歌了,唱的就是宋词《水龙吟·次韵林圣予惜春》了。从这里也能看到一个时代变迁,一在唐,一在宋。
捕蛇者说
整部电影的故事背景其实取材于唐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这篇文章是学校里必学的,老师都会讲到,很多人可能都倒背如流。我这个胸无点墨的半瓶水就不浪费大家时间了。
注:
本文图表均来源于网络
其实本人所写内容只是电影所涉及的一部分而已,电影中还有很多跟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未及细言。日后有机会的话再补充。
补充
洞虚衍道 太阴真君
这是电影后段国师登场时的自报家门,这八个字其实非同凡响,属于特别能镇场子的那种。
八个字前后两个称号,我们先说第一个——洞虚衍道。这个称号的出处是洞虚演道冲素真君张应韶。张应韶可能大家不熟悉,但是他有一个身份,大家一定如雷贯耳。他是龙虎山第十六代天师!没错,就是《一人之下》里的那个天师,就是那个代代流传至今不绝的天师称号。
张应韶,字治凤,生卒年月统统不详。一生博学经典,精通道术,后隐居于龙虎山南龙须井上(现金溪县何源太山龙须井上),擅长辟谷之术,能百日不进食。善吹铁笛,与妻儿耕作自娱。一日,悬笛井上,以印剑授子顺告知曰∶“吾世传真人之教,功及于人多矣吾今垂年,汝当传守。”言迄,端作井上瞑目而化,年99岁,遂葬井旁,所耕之地号“黄沙坑”。元顺帝至正十三年赐号为洞虚演道冲素真君。洞是洞察,虚有虚空不真实之意,演是推演,道就是老子强名曰道的那个道,冲素的意思是冲淡淳朴,连起来这个称号就是说张应韶是个能洞察虚空不真实的推演大道的返璞归真的名望很高的神仙。
电影其实就是把张应韶的封号借来按到了国师的身上,很符合国师的身份。
第二个称号——太阴真君。这个比前面那个更厉害,出自《太上洞真五星秘授经》。谁写的不知道,似乎出于唐宋年间。这本经书说的是什么呢?说的是元始天尊在大罗天白玉京黄金阙承华殿上为天上地下水里的仙人们讲解这个两曜五星罗睺计都二十八宿等真君的名号、样貌、职责等等。说白了,就是给人民群众介绍一下相关部门的领导。介绍这些干嘛呢?用原经文的话就是:“令九地之人,依法遵敬,获种种福,俱得延龄······九地世人,若遇灾星临照之处,但依受此法,无不获诸福庆······永不坠诸恶类,获种种福。”这······这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说,只能说666。下面摘录一下太阴真君那段经文:
太阴真君,主肃静八荒,明明辉盛,如世人运炁逢遇,多有惨惨之忧,宜弘善以迎之。其真君,戴星冠,蹑朱履,衣素纱之衣,手执玉简,悬七星金剑,垂白玉环佩。宜图形供养,以异花珍果,浄水名香,灯烛清醴,虔心瞻敬,至心而咒曰:
太阴真君,常弘正道。阴德不愆,福我亿兆。
简单讲就是你要是过得不好,有“惨惨之忧”。你就干好事,然后按这段话描述的样子画个画像,准备好异花珍果、浄水名香、灯烛清醴,然后虔诚尊敬的在心里面默念最后那十六个字,太阴真君就会保佑你了。当然了按我的理解,嫌麻烦的同学直接默念老天保佑也是一样的,老天爷收费还便宜点。
太阴道积,炼形之宫。道人行备,道神归之
这两句话是电影开篇国师练功的时候念的咒语,这也是有出处的(在此我想问一下电影设计组的大大,你到底读过多少本书?你到底是对国师有多偏爱?)。这句话出自汉代张道陵写的《老子想尔注》。
《老子想尔注》就是张道陵给《道德经》写的注释,是道教哲学兼丹经的经典著作,为天师家学。《老子》就是《道德经》,大家都知道。这个“想尔”是什么呢?《云笈七签》里说想尔可能是个仙人的名字。这就很有意思了,张道陵自己写注释不说是自己写的,说是想尔这位神仙写的。这个套路有没有很熟悉的感觉——鲁迅。
这句咒语出自《想尔注》中的炼形之法,炼形就是指神魂脱离肉体到太阴中聚气复生。原文是这么说的:“太阴道积,炼形之宫也,世有不可处,贤者避去,托死过太阴中,而复一边生像,没而不殆也。俗人不能积善行,死便真死,属地宫去也 。 道人行备,道行归之,避世托死于太阴中,复生去为不亡,故寿也 。”
这段话简单讲,就是圣贤跟普通人不一样,圣贤死不叫死,叫避去,托死太阴中,还能复活。俗人就不行了,死了就是真死了。道人修行到了一定境界也可以搞这个VIP待遇,“故寿也”。怎么搞这个VIP待遇呢?《老子想尔注》里写的都有。大家想像一下,张道陵拿着这本书传教五米道,创立正一盟威道。信徒看着这本书,这个诱惑力有多大。
最后的阵法
电影最后的阵法,大家看了一定很震撼,那特效那想象力那中国式独有的阵法威力!当然了,我也被震撼到了。除了震撼之外,我还有一丝丝熟悉之感。看了好几遍电影老是想不起来,这个熟悉之感从何而来呢?直到前两天,我把第一二篇搬到知乎的时候,有位知乎用户杨树在评论里提醒了我,这不就是《封神演义》里写的十绝阵之一的寒冰阵嘛。我给大家看两段原文:
这两段节选自《封神演义》第四十四回子牙魂游昆仑山和第四十六回广成子破金光阵,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多看一下,真的很像。在这里再次感谢知乎杨树同学。
五百年时间线设定
自白蛇上映以来,很多人说故事设定时间线不对。唐末五百年后,那都到明朝了,怎么会是宋朝呢?
首先要说明一点,五百年是个概数,就是大概的数字。不是说这五百年正正好好,一年也不多一年也不少。这种数字表述的用法常见于文学创作中,比如《三国演义》里动不动百万大军,《西游记》里动不动修行了多少多少年·······最出名的就是李白那一句:“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你能拿着《地质学》和地图说李白说的不对吗?而且五百年还有朝代更迭的意思。
其次,故事背景是《捕蛇者说》,作者是柳宗元,公元773年生,公元819年去世。805年永贞革新失败后,9月,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11月,在赴任途中,柳宗元被加贬为永州司马。南宋1279年灭亡,中间间隔474年,约等于五百年。所以说,这个时间线真的没有什么问题,难道你以为白蛇缘起涉及了这么多传统文化知识点,考虑了方方面面。就是不知道唐宋元明的时间?这就像我们常说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你总不能拿着各种学术报告和历法硬说这个说法是谬误的吧。(我在前面讲过许宣唱《何须问》和最后彩蛋狐妖唱《春问》印证了一在唐一在宋的时代背景设定,感兴趣的可以翻一下前一篇。)
最后,《白蛇:缘起》也好,《白蛇传》也好,它就是个神话故事。它不是真实发生的事情,它不是历史研究报告,你不能以历史研究的标准去要求一个神话故事呀,对不对?
注:
本文图表均来源于网络
其实本人所写内容只是电影所涉及的一部分而已,电影中还有很多跟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未及细言。日后有机会的话再补充。
我真的是中了蛇毒了。白天想着去电影院刷票房,晚上想着写文章安利。茶不思饭不想夜不寐,为伊消得人憔悴,但我还是要说:
补充
许宣 轮回转世 许仙
随着电影的热播,大家对《白蛇传》一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就不介绍白蛇传了,我见有的网友已经不满足于扒各种白蛇故事,开始扒白蛇学术论文了,嘶~简直白学家?蛇学家?白蛇学家?好像都不太准确),比如说许仙原来叫“希宣赞”后来又有“奚宣”、“许宣”之名。冯梦龙在《白娘子永镇雷锋》中称为许宣,到了清代话本《义妖传》就有了“许仙”之名。
电影里说许仙是许宣的转世身。这里有一个问题,许宣和许仙算不算同一个人?这个问题这几天我经常碰到,说这个许宣投胎转世了,记忆不存,所以许仙跟许宣就不是同一个人了。我观察了一下,持这种观点的网友一般分两类,一类,讨厌许仙,认为许仙没有许宣优秀。另一类是可怜许仙,认为许仙是小白找的备胎。但是我认为,许宣和许仙就是同一个人。
理由有二,先说第一个,许仙是许宣的转世身,许仙就是许宣,所以小白找到许仙再续前缘。这就是电影的设定,故事就是这么编的。新白也是这么编的,白素贞报牧童的恩,嫁给了许仙。
第二个理由,跟啥是轮回转世以及传统艺术创作对轮回转世的应用有关。轮回转世一开始是一个佛教的观念。生死轮回,意思是众生生死死,在死亡后,灵魂又重新投胎,像车轮一样转动不停,循环不已。《楞严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佛教认为,灵性是不灭的,故有前世,今世和来世。一切众生因无明故,在六道五趣四生中轮回。六道,指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天上等六种世界。五趣是众生投生的五种去处或生存界,即地狱、畜生、鬼、人和修罗。其中,地狱、畜生和鬼界为恶趣,人与修罗为善趣。依六道众生出生之形态,可分胎生、卵生、湿生、化生等四类。打个比方,投胎跟搬家差不多,我们的躯体不过就像我们居住的房屋一样,生死不过是一个舍此取彼的过程。道教也有类似的观念,叫“夺舍”,这个按字面意思来理解的话,更形象,还是搬家。投胎也好夺舍也罢,你人还是那个人,就是灵魂换了个住的地方。
很多创作者在文学及其他艺术创作中,同样遵循了这一传统的设定。除了白蛇的故事之外,我再举两个一样广为人知的例子:第一个《西游记》里的奎木狼跟披香殿侍香玉女。奎木狼跟玉女有情,发生了私通之事。“恐玷污了天宫胜境”,玉女思凡托生为宝象国公主百花羞,奎木狼“不负前期,变作妖魔,占了名山,摄他到洞府,与他配了一十三年夫妻”。
第二个例子,《红楼梦》里的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原文是这么说的: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现在我们假设,一旦投胎转世,就不再是同一个人了。那痴情不改,不负前期,宁为鸳鸯不做仙的奎木狼就是一个变态啊。他自己媳妇死了,愣是强抢别的女人,完了还说你是我媳妇的转世,我跟你来再续前缘的。对于百花公主来说,本来被个妖怪抢走就够悲催的了,完了还是个变态妖怪。再看红楼梦,更没法看了。绛珠仙草跟个神经病似的,都不是同一个人了,你下凡还什么泪啊?你下凡投胎做人了,跟你现在又不是同一个人,你发的什么疯非要投胎。依着这个假设,我们再看白蛇,爱你一世都不够沧海桑田生生世世的都要爱你的白蛇瞬间就变成了,老公死了,找一个跟老公长的像的人当备胎,还一样爱的死去活来的白蛇。狗血不狗血?这样狗血的白蛇还有多少人喜欢?还能成为流传千古的中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吗?
我们再做一个假设,相亲相爱的夫妻俩,妻子遇到危险了,丈夫为了救妻子,变成了残疾且失忆了。这个时候妻子是一如既往的爱着丈夫,还是把丈夫当另一个人,甚至当累赘呢?别人作何选择,我不知道。但是小白选择的是继续爱着他,无论他投胎何人,是何模样,还记不记得。
所以说,投胎转世了,我们一般还是把他当做同一个人,这是有道理的。如果各位看官实在不满意现有的许仙的剧本,我们可以改剧本嘛。白蛇的故事之所以能流传到现在,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它有活力,不僵化,可以改编成各种版本。比如说,白素贞盗仙草救许仙这段我们可以改成,小白以仙草和玉簪里的法力、记忆补许仙上一世交易给狐妖的精气和阵法中被消磨的神魂,这样许仙精气充沛,神完气足,明了前世今生,则许宣归来,与小白再续前缘。皆大欢喜。但是要注意,改编不是乱编,基本设定要遵循(此处不是六学)。如果我们当许仙许宣是同一个人,我们就可以这样改,让许宣回来。如果不遵循投胎也是同一人的传统设定,则白蛇变狗血。
精气
在说精气之前,我要声明一下,在第一篇中,我说狐妖取许宣的精气就是取许宣的三花,这是我个人对精气的理解。
为什么我要这么理解?我们先看一下精气的概念,什么是精气。
精气一开始是指生命和万物的本源。《易·系辞上》第四章写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翻译一下就是精神气质合则构成万物,灵魂是生命的泉源,它是随着生老病死而变化的,由是我们可以探知鬼神的情态。《管子·内业》说:凡物之精,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翻译一下就是物的精气,结合起来就有生机。在下就产生地上的五谷,在上就是天体的群星。流动在大地之间的叫作鬼神,藏在人的心里就成为圣人。
不过这些都更偏向于哲学意义上的解释,我们可以从医学的角度更直观看一下啥是精气。《黄帝内经·素问》里面多次提到了精气。比如《上古天真论》里的精气:“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这是指生殖之精,男人一般男子不会超过六十四岁,女子不会超过四十九岁。到这个时候,天地所赋与的精气都已竭尽,也就不再有生育能力了。
《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这是指构成生命本源的物质,阴气和平,阳气固密,人的精神才会正常。如果阴阳分离决绝,人的精气就会随之而竭绝。
《宣明五气篇》:“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这是指五脏之气,五脏之精气相并于某一脏所发生的病变:精气并聚于心则喜笑无常,并聚于肺则悲哀,并聚于肝则忧愁,并聚于脾则畏惧,并聚于肾则恐慌。
《奇病论》:“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巅疾也。”这是指精阳之气。这种病是胎儿在母腹中得的,由于其母曾受到很大的惊恐,气逆于上而不下,精也随而上逆,精气并聚不散,影响及胎儿故其子生下来就患癫痫病。
《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这是指正气。邪气盛,就是实证,正气被伤,就是虚证。
《上古天真论》:“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是指精神,使体内真气和顺,精神内守,这样,疾病又怎么会侵袭你呢?王冰次注:“精气内持,故其气从,邪不能为害。”胡天雄《素问补识》云:“其实古代精、气、神三字是通用的,精气、精神可以互用。‘精神内守’即‘精气内守’”。
精气的概念大致就是这些了,对比着三花的概念看。我之所以把精气按三花理解,原因是这样既直观又一定程度上符合精气的概念,且不与白蛇故事情节相违背。简单讲,三花就是精气神,精气也包括精气神但大于精气神。再强调一遍:这是我的理解,是将道教术语跟医学术语结合起来的对神话故事的理解,不是理论研究,不是理论研究,不是理论研究。
不管精气是哪种概念,按理说取了精气应该有副作用的呀,那为什么宣哥失了精气跑的比狗还快,比以前更勇猛了呢?跟我们印象中的妖怪取精气的认知不符啊。大家注意细节,宝青坊主说了,副作用就是许宣只能做最弱最小的妖。许宣再弱小,他也是个狗妖啊!这就是宝青坊数千年来的科研成果(口胡)!
这里还有一个细节,狐妖在说将你变成妖还要取一件物什。没说是从许宣身上取,看向许宣下体并偷笑的是取精气的蜻蜓妖,那是在跟许宣开玩笑,吓唬许宣而已。所以狐妖只取了许宣的精气,没有另外再从许宣身上拿东西了。
金光咒侧面印了个啥
仔细看地宫中那块镇压妖物的碑,正面印的是金光咒,侧面有个特写,上面印的也有字。一开始我也不知道那印的是个啥,直到前天微博有位李还玄网友告诉我,那上面印的是“神霄十字天经”,感谢李还玄网友。
十字天经就是十个字“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这是道教雷部的最高天神,为南极长生大帝之化身。《玄都雷霆玉经》说“雷霆者,乃阴阳之枢机,号令万物之根本。故无有雷霆,则无以宰御三界。是以雷者,类也,是以出万类而起群品也。是元始生杀之机也。宇宙之始盖因阴阳相交一时之爆发,此即也是雷霆之用也,所以无处不有雷霆之显现。”雷声普化天尊所主万物生杀枯荣、善恶赏罚、行云布雨、斩妖伏魔等事。上照天心大道,下济幽冥群苦。
彩蛋里路人带的帽子
之前讲彩蛋里狐妖唱春问,唱的是宋词,我以此作为时代背景的论证之一。有网友提出疑问,说彩蛋里小狐狸调戏的路人戴的帽子是唐朝帽,可我说他是宋朝的······
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让我又发现了一个电影细节。那就是船上两位戴的帽子。
那个帽子叫做幞头,又名折上巾、软裹,是一种包裹头部的纱罗软巾。因幞头所用纱罗通常为青黑色,也称“乌纱”,俗称为“乌纱帽”。幞头系在脑后的两根带子,称为幞头脚。相传始于北周武帝。始名“帕头”,至唐始称为幞头。初以纱罗为之,后因其软而不挺,乃用桐木片作一山子衫在纱内,使顶高起。裹幞头时除在额前打两结外,又在脑后扎成两脚,自然下垂。后取消前面的结,又用铜、铁丝为干,将软脚撑起,成为硬脚。幞头有各种样式,唐时皇帝所用幞头硬脚上曲,人臣则下垂。五代渐趋平直。至宋,幞头以藤织草巾子作里,用纱作表,再涂以漆,称为“幞头帽子”,可以随意脱戴。其式样有直角、局脚、交脚、朝天、顺风等,身份不同,式样也不同。皇帝或官僚的展脚幞头、两脚向两侧平直伸长,身份低的公差、仆役则多戴无脚幞头。
据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幞头,一谓之“四脚”,乃四带也。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故亦谓之“折上巾”。唐制,唯人主得用硬脚。晚唐方镇擅命,始僭用硬脚。本朝幞头,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凡五等,唯直脚贵贱通服之。又庶人所戴头巾,唐人亦谓之“四脚”。盖两脚系脑后,两脚系颔下,取其服劳不脱也;无事则反系于顶上。今人不复系颔下,两带遂为虚设。
翻译一下就是:幞头,又叫“四脚”,就是四条带子。两条带子系在脑后下垂;另两条带子由下巴颏下折返,系于头顶上,所以幞头又叫“折上巾”。唐朝制度,只有人主的幞头能用金属线支撑的硬脚。晚唐时,地方镇守官专擅权力,开始僭越本分而用硬脚。本朝的幞头,有叫做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的五种,只有直脚的一种是不论贵贱都通行服用的。又老百姓所戴的头巾,唐人也称之为“四脚”。大抵两条带子系于脑后,两条带子系于下巴颏下,是为了在劳作时幞头不致脱落;若无事时,则都反系于头顶上。今人不复系于下巴颏下,则前面的两条带子都成为无用的设置。
两条,第一,彩蛋里的幞头明显是硬脚幞头,而硬脚幞头在唐朝是皇帝专用。在晚唐才有地方官僭越穿戴,到宋朝才平民化。彩蛋里的那两名男子像是仕子出游,可不像皇帝。第二,幞头虽有不同的样式,但宋代的幞头与唐代的幞头明显不同。彩蛋里的幞头更像是宋代的局脚幞头(局脚:即曲脚,硬脚弯曲者)。
给大家看一幅画,宋徽宗赵佶画的《听琴图》,大家直观的看一下宋代的局脚幞头。
注意看红蓝两位带的幞头,跟彩蛋里的几乎一模一样。彩蛋里美中不足的是,幞头正面多了个帽正,帽正清朝才流行起来,下次最好能去掉那个帽正。
永州
关于永州,这几天我看了几篇永州的介绍和永州本地人的描述。我才知道,原来永州城在历史上比电影里还要壮观,永州也有关于白蛇的传说,永州城外真的有座塔,真有传说塔下面镇压了一个妖,永州城外真的有银杏道、水道、瀑布、满山杜鹃花·····
贴两条链接
《白蛇:缘起》背后的真实永州古城https://new.qq.com/omn/20190128/20190128A05NTU.html
知乎唐安,永州本地人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5502782/answer/587764094
据电影制作者说为了做好这部电影还去参考了真实的唐朝建筑及参考了建筑史料研究文献等,很用心。
插个题外话,故事背景是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除了这篇文章之外,课本里还收录了《永州八记》里的《小石潭记》,永州真是个好地方,一下子让我在学生时代背了两篇课文。我觉得我是不是有生之年应该去一趟。
注:
本文图表均来源于网络
其实本人所写内容只是电影所涉及的一部分而已,电影中还有很多跟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未及细言。日后有机会的话再补充。
写在最后
快过年了。不知道,过年期间,有没有排片。我可能要暂时跟白蛇告别一段时间了。这篇可能就是年前我对白蛇的最后一份助力了,希望我能撑住这猛烈诡异的蛇毒,咱们年后再会。不妨不妨,来日方长。
再说一句,狐妖相关我就不介绍了,狐妖算比较热门的知识了。我只希望以后不会有人看到狐妖想起来的是日本、韩国等国家,却忘记了狐妖起源于我国。
补充
电影《白蛇:缘起》重映了,我和大家一样又重温了一遍这部电影。为了纪念这次重映,我决定把第五篇写出来。本篇主要是对之前观者提问的一些问题的回答,依然是侧重传统文化方面的,也依然是对之前四篇没有写到的地方的补充(白蛇缘起怎么给我一种无尽藏的感觉)。
之前有网友问,在电影最后彩蛋,狐妖唱晁补之《水龙吟·次韵林圣予惜春》的时候手里拿的乐器是什么?看着像御子。我当时的回答是狐妖所持的是拍板,御子的前身。
什么是御子?御子就是两块板,一般为竹子制成,相声演员演唱太平歌词的时候当作伴奏工具。“御子”正字应为“御赐”。相传恩绪(相声八德之一马德禄的岳父)入宫为西太后表演太平歌词,没有伴奏乐器,只以掌击大腿相和。西太后遂差李莲英去御花园砍竹两片手掌大小的竹片,赐予恩绪用来伴奏。后便以“御赐”相称。再后来,人们叫差了,都称为“御子”、“御板”。
御子由来的传说是不是真的,我不知道。但我觉得这个传说就跟咱们国家大江南北的小吃特产大多乾隆都吃过都是御用的传说差不多。其实御子的历史应该更悠久。它的前身就是狐妖所执的乐器——拍板。
拍板,中国碰奏体鸣乐器。又称檀板、绰板,简称板。用于戏曲、曲艺和器乐合奏。古时由西北传入中原。唐代用于散乐(百戏和杂戏),宋代用于民间说唱、民间器乐、教坊大乐(宫廷饮宴的歌舞燕乐)和马后乐(御驾仪仗鼓吹乐),元代用于宫廷音乐和杂剧,明、清用于宫廷和民间音乐。
拍板流传至今,适用于很多艺术表演形式。不同的艺术表演形式,用不同的拍板,不同的材质,不同的板数,不同的名字,不同的演奏方法。拍板的板数有二、三、五、六、九不等,材质有紫檀木、红木、花梨木或其他硬木甚至竹子。比如说,南音拍板就是五块板,用荔木制作。上端用绳穿系在一起,绳端有彩穗为饰。演奏时,双手持拍板,三块握在左手,两块握在右手,互相撞击发音。看过国家宝藏的朋友应该有留意到在国家宝藏第二季第3集河北博物院-奏汉唐华章介绍彩绘散乐浮雕时,就介绍过这件乐器,只不过在国家宝藏里是六块板。
拍板虽然有很多种,但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即鼓板、书板、坠板。鼓板多和板鼓一起用于奏乐,书板和坠板多用于民间说唱艺术。鼓板多是三块板,书板和坠板多是两块板。
那狐妖拿的那两块板是什么板呢?这里要讲一个可能大家都听过的故事。俞文豹在《吹剑录》里说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外、残风晓月’。学士词,须关东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这个幕士说的很妙,柳永的词就是婉约词,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橘里橘气的。苏东坡的词就不一样,豪放派要关东大汉弹铜琵琶,敲铁绰板,气氛瞬间就哲学了起来。这里的红牙板和铁绰板,都是拍板,唱歌的时候打节拍用的。一般或句首句尾或重音或节点或始末拍击。铁绰板就是金属制的。红牙板就是红色檀木做的,样式精美。尤其是教坊歌妓用的红牙板,往往雕刻绘制的非常漂亮,上面还要彩线系穗。
狐妖拿的就是红牙板,但是从动画呈现的材质纹理色泽来看,好像不是红木的。不过仔细看动画,真的可以说是纤毫毕现。拍板材质的纹路,上面的雕刻彩绘,旁边狐妖的青丝和美甲上的反光。画面细节处真的是做到了极致啊。
在第一篇,我就写过狐妖执板清唱的是晁补之的《水龙吟·次韵林圣予惜春》,但是没细说,只是摘录了原词。这个词其实有两个版本,另一个版本不一样的地方在最后一句。第一篇里的水龙吟最后一句是“最多情犹有,尊前青眼,相逢依旧”。另一个版本则是“纵樽前痛饮,狂歌似旧,情难依旧”。我个人其实倾向于第二个版本。为什么?其实跟晁补之这个人有关。
晁补之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与黄庭坚、秦观、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他这个人写的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像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自己号归来子,从号里面都能感受到那种浓厚的消极感。这种风格具体到《水龙吟》这首词里面,应该是保持一致。《水龙吟》是一首伤春词,春光易逝,人愁春老,春恨······伤春伤到这种地步的真的很少见,读完了能抑郁喽。如果是“最多情犹有,尊前青眼,相逢依旧”,那伤春的味道就不对了,作者本来一直在描写的伤春,在渲染的气氛,在表达的感情,都在这最后一句上戛然而止,甚至一百八十度掉头回去了。这就给我一种“你何必呢"的感觉。另一个版本就不一样了。“纵樽前痛饮,狂歌似旧,情难依旧”,纵然是痛饮美酒,依旧像昔日那样狂歌,相逢时也难以像以往那样豪情满怀了。这是什么?这才是光阴一去不返的大悲伤,韶光一过,哪怕是同样的春光同样的人同样的酒,也再没有当年的感觉了。变了,一去不返了。在我看来,这挖心致郁的一句才符合整首水龙吟的基调甚至升华了整首词。
本来想详细描述一下电影跟现实永州相似的地方,但是我没去过永州,对永州的了解全部来源于网络上网友们的分享,我要是照搬过来不太好。所以在这里只说一条,即永州廻龙塔。
永州城外真的有座塔。塔下面真的封印了一只妖怪。
永州历史上又叫零陵,明洪武元年,永州府治零陵县(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零陵古城坐落在潇水河边。在明万历甲申年,有个零陵人吕藿,官至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有一次回乡听到这么一个传说:零陵常年水患,是因为潇水河里有一条暴虐成性的孽龙在作怪。又有一位风水先生说,永州是一块龙头宝地,但这条孽龙使永州这块宝地不得安生。若要永州太平,必须在河边建一座宝塔,镇住孽龙的这股邪气。吕藿作为本地人又是大官,一听有这种事赶紧就捐资建塔,于是有了这座廻龙塔。
廻龙塔座北朝南,外貌凝重、庄严、挺拔,砖石结构,呈八角形,外观七层,内实五层,构造独特。内无神像,纯粹为了封印妖魔,据说可以登上去。不知道有没有永州本地人去过。我没去过廻龙塔,只能搜一些图片看看,但是这个塔真的很好看。
至于塔里封印的妖怪嘛,原型应该就是历史传说的这条孽龙了。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嘛。不过电影里那具全程观看宣白不可描述的妖骨,真的是妖怪要素过多,完全辨别不出纲目来。难道是长了翅膀的蛟?进化线选的是应龙,然后进化失败了开始兴风作乱,为祸人间。然后被吕藿用钞能力加对妖宝具——廻龙塔给怼死了?嘶~钞能力恐怖如斯,果然钞能力才是最厉害的······
本文是对前面未写到的部分的补充,但依然只是电影《白蛇:缘起》所表现出来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由此可见白蛇在传统文化方面是多么的用心和热爱,希望大家都能看到这份用心和热爱。由于鄙人并非专业人士,如有遗漏谬误之处,请多指正。
暂时先写到这里吧,感觉写这个系列真的变成了一件没完没了的事情,啊!好幸福!好痛苦~不会以后还要更新吧。如果咱们国家每一部跟传统文化有关的国漫都能做到像《白蛇·缘起》一样,那该多好啊。
关键是是否合乎逻辑,是否合乎情理
《亮剑》这片子就没多少人喷吧,因为这个 片子里没有把日本人贬低得一塌糊涂
亮剑原著中也是有裤裆藏雷的,而且非常详细,可是就没有几个人吐槽亮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