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电影美术师,要处理的事情比较庞杂。从看剧本与导演和主创沟通整体的美术风格到选景,再到出设计方案,再到场景的搭建和道具陈设的实施,都需要电影美术师去有条不紊的完成。
电影《三枪拍案惊奇》搭建的麻子面馆外景
电影的一剧之本都是文字的形式,美术师要把剧本对于场景的信息形象化、空间化、具体化,让其成为一个为了这个剧本“私人订制”的环境。比如拍摄电影《金陵十三钗》的时候剧本提示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教堂当中,这个教堂需要具备的元素是天主堂、百年历史、有玫瑰窗、有二层环廊……,美术师就要根据这些剧情需要的支离破碎的信息去构建一个即适合剧情和又适合拍摄的空间,百年前的天主教堂是一个什么样的风格,众多的设计风格当中采用什么样的样式更能切合剧本中的教堂的气质,二层环廊的设置怎么能够和传统的教堂建筑结合并且便于演员的表演,玫瑰窗的造型和色彩怎样才能让光线变得丰富,都是美术师要去解决的问题。由于影视场景的特殊性,设计时还要注意到摄影机的运动和灯光的位置,然后通过气氛图、施工图、三维模型和场景模型去把自己的设计展现出来。
电影《金陵十三钗》天主堂正立面装饰详图
电影《长城》长城场景搭建模型
这些图纸和模型用于和导演及主创交流,再综合不同的意见去修改和完善,最后进入置景搭建和道具陈设阶段。美术师工作师面对的对象也很多元,艺术创作要对导演负责,搞艺术的同时还要考虑预算,毕竟设计都是比较物质的,还要考虑到制作的成本,还要和制作人密切的交流。落实到制作上要和道具师、置景师和具体工作的师傅们保持沟通,很好的传达你的设计构思,工人的手艺和对你的设计的理解程度,也决定了最后场景完成后所能达到的品质。
电影《金陵十三钗》金陵天主堂搭建过程
对于电影美术师而言,首先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是搭什么像什么,尤其是遇到历史题材的影片,除了设计要满足拍摄之外,场景和道具设计造型的考究程度也体现出美术师最基本的设计素养。比如电影《长城》虽然是魔幻题材,但是他的历史背景定位在中国的北宋时期,我们美术组就对宋代的建筑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翻阅了大量的宋代建筑的相关书籍、文献,观摩了大量宋代建筑的绘画、图片和测绘图。在历史的基础上再进行创作,做到远观其势,近观其质。
电影《长城》皇宫内景立面装饰图
需要搭建的场景对于美术来说案头工作量比较大,但是有很多的戏还有很多的实景拍摄部分,比如电影《乘风破浪》,我们需要一个90年代气息的南方小镇,而且还不是常规我们想象的小桥流水的江南水乡,而是一个具有80、90年代典型的生活气息的小镇,当时影片的拍摄地定在上海周边,90年代说起来似乎不远,但是算起来距离现在已经有20多年了,尽管故事发生的时间是90年代末,但是我们美术设计风格的定位则是90年代初期的感觉,因为这个时期中国的小镇风貌更加的纯粹,甚至在小镇当中夹杂着80、70年代的元素,这样的场景呈现才显得层次比较丰富,杂而不乱。90年代至今的这20年也是中国城乡建设发展和变化最快的20年,要在上海这样中国最发达的地区找到符合这样要求的小镇谈何容易,为此我们美术组冒着酷暑前前后后走遍了上海远郊县的40多个小镇,最后用4、5个小镇通过置景加工改造拼凑出一个剧本中90年代的亭林镇。因此对于电影美术师除了设计时要“读万卷书”去保证设计的考究之外,在具体的操作中“行万里路”也是一种必要的“修行”。
电影《乘风破浪》选景时的小镇街道
电影《乘风破浪》美术设计加工后的小镇街道
一次韩寒导演的助理燕娇开玩笑说我们美术组就像是机器猫一样,每次导演说到什么都能从口袋里变出来,其实没有什么东西是“变”出来的,作为美术除了设计的能力还要时刻面对拍摄中对于场景和道具的调整和变化,尽可能满足电影拍摄过程中突如其来一切要求,力求尽善尽美。
电影《乘风破浪》正太家外景气氛图
电影美术的魅力有时候就像是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巧克力的味道一样,你也永远不知道下部戏将要面临什么样的场景,美术师就在这样的“逆来顺受”下通过美术设计完成电影场景的时空转换。最后借用韩美林先生画作上的一首打油诗来描述我的创作状态“召之即来,来之即战,战未必赢,但很勇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