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伊拉克化学博士身陷 ISIS 占领区,导师为督促其完成论文,派雇佣兵将其救出」这一新闻? 第1页

     

user avatar   shan-yang-y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请不要小看这样一次营救。

目前国内的报道都或多或少带有点调侃意味,但事实上,整个营救行动其中任何一环的缺失,任何一方的推诿,任何一人的放弃,都会让一则可以被调侃的新闻变成一篇悲痛的讣告,或者更糟糕——一具无人知晓的尸体。

先看看主人公Firas Jumaah博士。他做到了什么?

身为一个丈夫,他在自己的妻小面临危险时没有选择抛弃,冒着生命危险承担了属于一个丈夫的责任。他和家人信仰Yazidi教,该宗教被伊斯兰国宣布为魔鬼崇拜,所以当他的妻子打电话告诉他伊斯兰国士兵进入邻村时,可以想象他是多么恐慌。然而,他仍然毅然选择从生活安逸的瑞典乘坐第一班飞机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家乡去努力营救自己的家人。

“My wife was in a total panic, everyone was shocked at how Islamic State was behaving. I took the first plane there to be with them. What sort of life would I have had if anything had happened to them when I wasn’t there?” he said.
"我的妻子完全陷入了恐慌,每个人都对伊斯兰国的行为感到震惊。 我乘第一班飞机去那里和他们在一起。 如果他们在我不在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我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呢?" 他说。

作为一个博士生,他在身陷绝境时仍没有抛弃学业,向导师如实汇报。注意,他并没有主动要求导师为他去做什么,而是发短信告诉老师自己可能无法完成博士论文了。

Professor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received a text message from her student Firas Jumaah in 2014 telling her to to assume he would not finish his thesis if he had not returned within a week.
分析化学教授 Charlotta Turner 在2014年收到了她的学生 Firas Jumaah 的短信,告诉她假设如果他没有在一周内回来,他不会完成他的论文。
“I had no hope then at all,” Jumaah told Lund’s University Magazine LUM. “I was desperate. I just wanted to tell my supervisor what was happening. I had no idea that a professor would be able to do anything for us.”
"那时我一点希望都没有,"朱玛告诉隆德的大学杂志 LUM。 "我当时绝望了。 我只是想告诉我的上司发生了什么。 我不知道教授能为我们做什么。"

再看看他的导师,Charlotta Turner教授。她做到了什么?

身为一名导师,她没有因为战火而抛弃自己的学生。哪怕她口头上说是以扰乱自己研究的名义,但大家都知道她完全可以置身事外,拿着学生的短信名正言顺地中断教导关系。

“What was happening was completely unacceptable,” she said. “I became so angry that IS could barge themselves into our world, endanger my doctoral student and disturb the research.”
"发生的事情是完全不可接受的,"她说。 "我变得如此愤怒,以至于伊斯兰国可能闯入我们的世界,危及我的教授的博士生,扰乱我的研究。"

进一步,她联系了她的上司,而上司也没有因为事态复杂而选择抛弃一名博士生,而是简单地回复:just do it。此处,我突然想到之前知乎上看过的新闻:国内某大学一名女学生向院长举报副院长性侵,院长却劝女生为了学院名声息事宁人。两相对比,我都感觉这种对比本身是对这位力挺学生的上司的侮辱……

在上司的支持下,导师又联系了学校当时的安全主管,Per Gustafson,可以想象在这个环节,安全主管有充分的理由拒绝提供协助——毕竟他的职权范围仅仅在隆德大学。然而,安全主管也没有抛弃,而是积极配合:

“It was almost as if he’d been waiting for this kind of mission,” she said. “Per Gustafson said that we had deal with a transport and security company which was valid all over the whole world.”
"就好像他一直在等待这样的任务,"她说。 "佩尔 · 古斯塔夫森说,我们与一家运输和安保公司打交道,这家公司在全世界都有效。"

接下来的营救行动,四名全副武装的雇佣兵也没有掉链子,深入战区将Jumaah,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护送到了机场,中间经历了何种波折我们不得而知,但仅仅是这一行为就听起来颇有拯救大兵瑞恩的气势。

最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隆德大学校方,虽然在整个事件中没有突出报道,但可以想象营救行动的巨额资金肯定也经过了校方的批准和支持,所以我们当然可以说,隆德大学也没有抛弃自己的学生。

从学生到导师,从导师到上司,从上司到安全主管,从安全主管到学校,从学校到安保公司,从安保公司到雇佣兵……任何一方的缺失,任何一人的抛弃,都会彻底改写这则新闻的结尾。请注意,如今我们回顾事件的视角仍然是结果论的一次次不抛弃,却没法设身处地去想象这些不抛弃的决心和抉择背后的压力有多大——比方说当导师,上司和校方出了大价钱后,人仍然没救回来,这时这巨大责任该怎么算,又该谁来背?一次拯救代价如此大,过程如此难,倘若理性计算恐怕无论如何都得不出一个“划算”的结论,但为什么却没有一人和一方放弃呢?这背后是一种信念的力量——正是这种信念,才成就了人性道德关怀对兽性趋利避害的超越。凡拥有此种信念的群落,小至师门学校,大至民族国家,皆不可小觑,更值得尊敬。

——

最后统一回复一下各位质疑的评论,集中在两点:

1.营救行动并不困难,花费并不高(有消息指出60000克朗,6000多美元),答案夸大了事实。

2. 这本来就是学校该做的事情。

我在这篇答案中强调了一个视角:结果论。上面的质疑就是这个视角下自然的结论。结果论是指,当事情做成以后再回顾整个事情,和真正去做这个事情时的体验是截然不同的。如今我们当然可以说,这次营救是非常成功甚至非常轻松的,但最难的不是营救本身,而是促成这次营救的善意的链条,一环都不能少。我们很容易忽略一个事实:任何一个环节在做出营救决定时,都背负着两个压力:不知道下一个环节是否也能顺利支持营救,不知道营救结果是否成功。导师,上司和隆德大学不参与没有人能说什么,但一旦参与就要背负学生和他们一家性命的重托,这种参与本身就是值得尊敬的。

另外,事实上,整个营救行动之所以现在看着如此顺利,恰恰就是因为这个决策做的非常及时,给了营救宝贵的黄金时间。一旦任何一方在其中犹豫,整个形势都会发生变化,营救将变成彻底地不可能。因此总体来看,整个营救行动无非就是两种结果:要么特别顺利,要么基本没戏,但影响给两个结果的核心,就是决策做出的时间。

参考文献:

University professor sent elite mercenaries to rescue student from Isil warzone


user avatar   david-dong-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哈哈,按我对瑞典人的理解,这个事情的发生没有什么好特别稀奇的,但是原因并不是因为什么白左,善良,人道情怀。

瑞典人的思维方式我们是很难完全理解的,我常常惊叹于他们思维方式的先锋性。对于他们来说,是几乎没有过去的负担的,如果你能就一件事情给出充分的理由来说服他们此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他们可以毫不犹豫的去实现它(一个例子是他们二战的时候其实差点成为纳粹,因为一些人会认可纳粹的人种理论)。

对于此事来说,导师想要博士生活着尽快完成论文,并可以给大学提出合理可行的方案的情况下,这个事情的发生对瑞典人来说应该是挺顺理成章的。瑞典人的思维方式里,他们看重变化和未来,注重解决问题和现代性;因为他们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到今天几乎完全依赖于工业化和现代化。

他们有多么推崇变化和未来,举个例子:你在瑞典办事几乎要时常关注事务流程的变化,因为很多地方每周都会开会探讨现有流程是否可以且需要进行优化,所以导致他们的办事流程时常会变化。

如果你不去考虑各种“常理“,新闻报道的这种情况是一个非常合理且可实行的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其实就是瑞典人的思维方式。

我写这个答案其实是比较想反对给这个事情带入太多的道德色彩。瑞典人其实并没有太多道德负担,中国人的道德负担才比较重。可是道德负担重的人不一定会做出比道德负担轻的人看起来更道德的事情。中国这些年引入的很多东西都染上了奇奇怪怪的色彩,导致很难看清真正本质的问题。这样的事情在中国可能发生吗?几乎不可能。是因为中国人的道德水平比瑞典人低吗?并不是(这是很容易产生的论断,所谓的素质论)。我个人觉得中国无法发生这样的事情的根源还是在制度和体系上,导致大部分事情很难通过“道理”来决定。


user avatar   banfoxianr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充分说明了在科研人员的认知中,ISIS远不如SCI恐怖。


user avatar   xu-jia-rui-2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清华大学生物博士王自强去伊拉克参加一场国际会议,那个城市被isis入侵。

王博士发短信给他导师:老师,对不起,我的毕业论文可能无法完成了。

导师:你别偷懒,开什么玩笑,赶快回来给我赶实验数据,少扯淡。

第二天导师看了一下报纸:靠,是真的啊。

导师报给院长,院长找校长,预约了一个月。

A few moments later...

校长说,我知道了。

校长预约外交部,预约了一个月。

A few moments later...

导师期间无比焦虑,实验数据处理太慢了,于是把以前去养猪、当保安的博士都找回来赶进度。

外交部终于处理,并且发表声明:我国严重谴责这种行为。我国谴责这种危害我国公民安全的行为。

一年后,博士发现和isis在一起比实验室有意思多了,还有头发又浓密了。

而isis发现我国严重谴责了一年没什么动作,发现这个博士没什么价值还要蹭吃蹭喝增加许多成本,就放人了。

isis打了个电话给博士导师:歪?我们放人了,你打过来机票钱,我们帮他买机票回北京。

博士心想:算了算了,这个又得我做好多实验才能赚回来。我自己跑回去吧。

导师:等一下,我算一算。机票5000,经费...项目报销...实验进度...

博士趁isis没注意溜了。

博士最后失踪了,印度多了一家卖治疗白血病药的厂。

于是有了我不是药神后来的故事。


user avatar   yao-yi-ji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可真的气的发抖,抖机灵说费用的几个,你们敢看完《盲山》么?你们都还是人么?


几个朋友瞎合计了下,4名安保作战人员,加后勤和参谋策划人员。两辆陆巡,预计行动费用至少60万欧元,救出一家人,4年还清救援费用。看的热血还,感动死了。


那些说还钱的事情,我就问一句,60万买一家命很贵?


再看看某些被拐卖的女大学生遭遇,更不要说拐卖的儿童。


某些人啊,抖包袱前,还是要摸摸良心的。


user avatar   mo-li-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看待鲁国国民被拐卖,子贡出钱赎回重获自由》

答主A:这个钱是鲁国国库垫的,被救的哥们苦干了三年才还清。

答主B:我来歪个题,子贡可以找国家报销费用的,还不少哦。

答主C:呵呵,子贡有能耐深入虎穴把人抢回来啊,花钱赎人算什么本事,还是花得我们纳税人的钱。

子贡:舆论汹汹,算了,钱我不要了。

孔子:赐,你是煞笔么?我以前以为子路是煞笔,现在看,子路智商碾压你,人家下河救个人还知道收一头牛。

子贡:我不要钱,不是把善行更加升华了么。

孔子:这正是你煞笔的地方,蹲下,做好笔记。

子曰:小人本无行善之心,吹毛求疵拔高行善的门槛至于圣人的地步,正是为了实现“圣人以外皆小人”的氛围来安慰自己的不作为。善的标准越向圣人靠拢,社会环境就会越向小人靠拢。赐,你不差钱就不收钱来取媚小人,然后小人自然把你的标准推为赎人的道德门槛,那么差钱的人以后还会再赎人么?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


user avatar   -null- 网友的相关建议: 
      

子贡赎人,救命还钱天经地义,有的人酸什么?


user avatar   windskymagic 网友的相关建议: 
      

1、人脸识别技术成熟了吗?

这个技术已经很成熟了。

不知道还没有人记得劳荣枝,就是自1999年后潜逃20年的上古女逃犯。她是法医秦明笔下“人皮牢笼”案的真凶;也是影视剧《红蜘蛛》里的“美女蛇”;更是与法子英合谋杀害7人性命的女魔头。

然后这个人,在2019年11月28日,因为被商场的人脸识别系统识别而被捕。

略过其20年的逃亡轨迹和肢解尸体的残忍,其20年容貌的变化和隐形埋名为什么仍然会被人脸识别抓住呢?

第一个原因,不管是电脑训练的过程,还是在线识别的过程,都需要对人脸的典型特征进行提取,主要包括全局特征、两个眼睛的特征,鼻子的特征、还有两个嘴角的特征。所以担心换了发型后打不开支付宝是多余的,女生留长发后遮住耳朵也不会影响人脸识别。人脸有些特征变化是很微小的。

其次,人随着年龄生长这些部位会有一些变化,会影响到人脸识别,但人眼睛上部的轮廓、鼻子两侧的颧骨、还有嘴角边缘区域的颌骨是不会变的,这也是劳荣枝逃亡20年后,仍被抓到的主要原因,当然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劳荣枝逃亡后,仍坚持健身、跳舞等,相貌特征并没有发生巨大变化,要不然凭目前的人脸识别还是很难抓到。

以上也可以看出,如果只是做了双眼皮或者是短时间内脸长胖或者变瘦也并不会影响到人脸识别的结果。因此,目前的人脸识别已经相当完善了。

2、人脸识别的隐私困境

然而为什么没有大范围的应用呢?原因是可能会与法律和道德相冲突。

(比如上图,给不同陌生男性开门这种隐私信息,受到法律的保护,也和失足没有必然联系,甚至可能是该女性的私德,不应该进入人脸识别领域。PS:网上选取的图片,真实性有待考察)

目前如果强制接入全员无差别的人脸识别,并不是一个好时机,因为隐私保护的相关法规并没有特别健全,这个时候接入会造成隐私泄露或滥用安全隐患。明年开始施行的《民法典》对人格权建立了独立的章节,从1032条-1039条都对隐私权进行了规范,但之所以说目前法规没有特别健全,原因有三:

1、《民法典》还尚未真正施行,要到明年的1月1日才开始“转正”。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援引原来《民法总则》关于隐私权的法条,一般要求侵犯隐私权的同时具有一定经济利益。隐私权的保护范围过窄。

2、即使《民法典》投入使用,还有很多的补丁需要打,很多的解释需要颁布。法律在于实践,没有实践的法律是谈不上完善的。

3、即使《民法典》投入使用,也没有对人脸识别做出特别的解释和适用。其中1033条: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实施下列行为:…(三)拍摄、窥视、窃听他人的私密活动;(五)处理他人的私密信息;1034条: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的保护。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个人信息中的隐私信息,适用有关隐私权的规定;没有规定的,适用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

明眼人想想就知道,上面的那个“失足”截图中,违背了民法典规范的多少种信息类别。姓名、身份证好吗、联系方式、肖像、住址、电话号码(有打码)、行踪信息等等,如果大面积使用人脸技术,会不会导致这种情况渐成普遍?这可谓是现实版本“黑镜”了。

另外,IBM也宣布将不再提供和开发面部识别技术,并指责执法机构或私企滥用面部识别技术的行为了。在IBM首席执行官Arvind Krishna在今年六月致国会的信中表示,IBM将不再提供通用面部识别或分析软件。IBM也将不再开发或研究这项技术。

信中说:由于人工智能的进步,人脸识别在过去十年中得到了极大的进步。与此同时,提供相关技术的通常是缺少监管的私营企业,而这些技术也被证明存在对年龄、种族和族裔方面的偏见,这使得这些工具在执法和安全方面显得不可靠,并为潜在的侵犯公民权利的行为提供了机会。

3、人类识别的授权困境

所以人脸识别技术就算再成熟,真的那么适配目前的社会吗?

需要考虑的是,与用户或者公民签订“人脸识别技术”的是商业公司还是政府?(不会想一声不吭就识别了吧?虽然现实往往是默认地认为“你的隐私没有价值”)如果要求用户签订协议的话,那么对未成年人如何进行保护呢?要知道,《民法典》第20条下调了无民事行为能力年龄的范围,8周岁以下的统称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这部分人的人脸识别协议怎么签?8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的人签订的人脸识别协议在法律上又该判定为效力几何的合同?

立法还尚未跟上,又怎么能仓皇普及呢?但若人脸识别有相配套的法律解释、司法解释,就能处理目前很多因为“人和操作者对应不上”的问题,比如未成年人对游戏进行支付和对主播打赏等等。

例如,国家对未成年游戏付费的规定:

《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规定,网络游戏企业须采取有效措施,限制未成年人使用与其民事行为能力不符的付费服务。未满8周岁的用户,不得为其提供游戏付费服务。8到16周岁的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5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200元人民币;16到18周岁的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10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400元人民币。

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由于现有条件(手机号、身份证授权等)没有办法检测谁是未成年人,所以实践中导致了两个问题:1、未成年使用成年人的身份证进行游戏,充值,最后被家庭发现产生诉争和讼累。2、成年人充值之后假托是家里未成年所为,要求退费。

我们可以假设,如果人脸识别和法律授权、司法解释完全合拍之后,这两种问题当然也就在可能性之外了,但如果人脸识别与未成年民事行为能力这方面的衔接不跟上,怕是很难真正普及,这里面的法律问题还有很多。

总结:人脸识别好技术,法律保护不滥用

目前我国的隐私权、个人信息保护正在越来越好,除了明年实施的《民法典》独立出了人格权编,今年10月1日出台的《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以及明年的《民法典》,都对个人的隐私权做了更大的保护,对其他各方使用、存储、买卖用户信息做了更大的限制。假如有一天立法能更上(事实上已经在飞速发展了),人脸识别技术也就真正地成为一个普遍技术了。但还没有去毒之前,随意放出笼子可能会产生一些《黑镜》之恶,这也许就是社会不想看到的了。


user avatar   liang-yan-ping-4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喜欢烘焙,刚开始,偶尔做做蛋糕,面包。我的建议准备如下就好,其他东西可以根据喜好慢慢添制。

1、烤箱:容量不低于30L,功能上至少可以做到单独控制上下管温度

2、厨师机:喜欢烘焙,不建议购买面包机,想做懒人版简化版面包的可以考虑,直接买厨师机,用处多,可以揉面团,打发奶油,打发鸡蛋等等。

相对便宜些的厨师机千元以内可以满足基本家庭需求。当然预算够的话可以买性能更好的。家用的,几百元,几千元,上万元都有。

3、电动打蛋器:电机尽量皮实一些,太弱的机器使用多了电机会烧。不过要在分量和性能间做一个平衡,好的电机内部铜等金属材料用料足,但提起来的手感很重。

比如,我最后添制的,太沉了,手提打时间久了会酸,所以有时候偶尔还会用原来的小机器,那个轻巧。

后来的机器,动力不错,打发蛋白速度快,不过价格也贵,够买之前的三个了,算是各有利弊吧。

4、手动打蛋器

5、厨房秤

6、橡皮刮刀

7、打蛋盆两个:盆深一点更好用,打发不容易飞溅。

容量建议2~3L,一大一小最好,其中一个大一点的盆,建议容量不小于3L。这主要是在做全蛋打发时,体积会膨大的很大,如果6蛋的配方,2.5L满足不了要求,3L都会满满一盆。

材质建议不锈钢,虽然视频里经常看到玻璃容器,那是为了视觉效果,实际用的时候,玻璃容器还是很沉的,举起来远不如不锈钢容器轻松。

如果有个盖的就更好了,可以做为面包发酵容器来用。

8、擀面棍

9、毛刷:硅胶易清洗,棕毛感觉上更健康

10、隔热手套

11、6寸8寸活底蛋糕模各一

12、带盖吐司模一个


user avatar   yindaweiC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何准备数据分析的面试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这么理解:在数据分析的面试中面试官主要会考察哪些技能?知道面试要考察的技能,然后针对这个去准备就对了。

我自己前段时间面试了几位数据分析师,也跟我们的老大交流过面试的经验,大体上在面试的时候我们主要会考察以下几个点 :


基础能力:

1. 统计学知识怎么样,一般来说问1~2个比较简单的数学题。统计学知识对于数据分析师来说特别重要,无论是在我们做AB测试的样本计算、显著性检验,还是在实验后期的结果分析,都需要有一定的统计学基础。

2. SQL能力怎么样,一般是当场出2-3道基础SQL题目。数据分析有80%的时间在取数这个说法你当了数据分析师就会知道。写正确的SQL、取正确的数是一个数据分析最最基本的底线,所以SQL能力相当基础。

基础能力基本上是容不得错误的,当然,如果你的分析能力非常了得,然后SQL能力差一些也还好,会酌情考虑。

分析能力:

1. 解释What和Why的能力,核心指标波动的原因以及为什么产生波动。这里其实涉及的是对数据分析基础的业务能力以及逻辑能力的考察。数据的波动带来的可能就是机会,而只有深入的去了解、分析清楚波动的原因才能举一反三带来更大的价值。

2. 分析How的思路,提升核心指标的思路和框架,探索性问题的拆解。探索性分析能给整个业务部门搞清楚业务的重点方向,围绕着这个大方向去思考产品的研发。


我把我学习数据分析的经验总结成了一本电子书,这本电子书帮助了不少人成功转行了数据分析,你要是感兴趣的话可以点下方链接获取到这本电子书。


上面说了面试的时候,比较注意上面两个大的点,四个小的点,那么如何在面试前准备这些呢?按照我自己的学习经验我提几个建议:

SQL和统计学属于必知必会的,这个网上课程很多,也有很多专业的书籍,我建议是系统性的学习一遍。分析能力对于很多还没工作的人来说,也只能通过看书来弥补,多看看别人怎么分析的。这里也推荐几本书,作为基础都要看一遍:深入浅出数据分析、谁说菜鸟不会数据分析、增长黑客、精益数据分析。


最后再提一点:其实在面试的时候给面试者提问数据分析的问题,面试官也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只不过是看你思考问题的方式。小问题上是否有分析、拆解的思维;大的问题上是否有由大到小、化繁为简的框架性思维。

附加:对公司当前的业务是否了解,了解的是一个加分项,但不作主要考量。 毕竟了解相关行业的熟悉业务的成本更低一些。




     

相关话题

  男孩子越努力越有价值,女孩子越努力越嫁不出去这种理论对不对,为什么? 
  申请国外研究生的条件是什么?申请国外研究生的条件是什么? 
  博士生们都在干什么? 
  如何看待网传北大文科博士在深圳大学任教经济困难,月薪 1-3 千,上网课要求学校发网络补助? 
  如何看待11月18日曹雪涛团队再发《自然》子刊论文,立即被指出涉嫌数据造假? 
  目前上海哪些高校可以报考非全日制法律硕士(法学)啊? 
  如何看待张文宏医生论文被查? 
  学生有什么方法与导师对抗? 
  由本次协和考研来看,“做题家”们到底该如何迅速适应新身份? 
  怎么才能优雅地向博士导师表达「这周科研没什么进展」? 

前一个讨论
坐趟从北京到莫斯科的列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我妈妈在服装厂一个月不休息才赚2700块钱,中国的资本家这么黑吗?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