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中科大一博士点立新规:发篇中文文章才能毕业」? 第1页

  

user avatar   zhong-tian-z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个人认为还是很有必要的,不过不应该只针对学生,而应该对高校教师也做类似的规定,如申请院士、长江或杰青之类的必须在高级别的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若干中文文章等。这不是故意难为人,也不是所谓提高文化自信,而是为了增加汉语世界的高质量信息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学者有了一个好的想法,或者做出一个好的实验,只想努力去写一篇英文文章,而不是去写中文文章,长此以往,会导致英语世界的信息质量远高于汉语世界。这个积累起来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学者的奋斗目标固然有追求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崇高性,但是促进自己国家的科学发展、提高整体国民的科学素养也十分重要。如果某一语言环境下的信息质量十分糟糕,或者其信息质量长期低于另一语言环境,那么对使用该语言的社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也难以超越拥有大量高质量信息的其他社会。

有人可能会说只要懂英语,或者把好的英文文献翻译成中文不就行了吗。但实际上英语好到能够流畅的阅读英文文章的专业人士并不多,特别是涉及到一些专有名词比较多的领域时候,即使是经常看英语文章的人阅读起来也会非常吃力。更重要的是,科学文章的受众不完全是科学工作者,很多政府机构、企业单位甚至科研爱好者等也会经常阅读一些专业的文献,而他们可能更多的接触汉语文献。

毕竟不是所有的观点理念都有专家审核指导,他们可能不知道当前最前沿的理论和应用是什么,仅仅通过百度等搜索引擎或者知网等中文数据库来获得专业的知识。如果他们接触到的是低质量的甚至是错误的信息,可能会影响决策的选择和判断,从而使社会发展增加不必要的成本,甚至走向歧途。

因此让博士们发一篇中文文章没什么不好,但最好范围扩大到整个科研圈。

最后吐槽一下,能不能让知网万方等开发一个类似于大众点评或美团上可以评价和评论文章的应用,允许别人对某篇文章进行打分和评论。有些文章的质量实在不敢恭维,而且很多存在明显的错误,有的甚至模型都写错了。有的好期刊也有一些差文章,打低分可以让别人注意一下,有的差一点的期刊也有一些不错的文章,一起埋没太可惜了,评价高可以引起重视。当然影响因子和下载量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这点,但主观评价也可作为重要参考。开发评论功能还可以补充和完善文章内容,并大家有一个讨(tu)论(cao)的空间。


user avatar   wang-rui-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不强制要求发中文学术论文,而只是如报道所说「哪怕在媒体或杂志上发一篇科普文章,甚至科技新闻报道都可以」,那说不定还真值得提倡。或许这不是在夜郎自大自我封闭,而能帮助更多人有能力了解更大的世界。

@梅洋汤 提到,目前在海洋微生物领域,很多新的概念中文翻译质量很差,影响了学习和研究。其实不光是硬核的海洋微生物,就连法律这样离我们距离很近的事情,语言问题都在阻碍我们的认知。

上周, @王妈妈 在准备一次内部分享会,介绍报道法制类内容的经验,我来当美国刑事诉讼程序方面的「顾问」。这个活可要了亲命了:我发现自己甚至无法用贴切的中文词汇,介绍一场完整的诉讼流程。

比如说,在选拔陪审员的时候,有个程序叫 voir dire,指控辩双方向陪审团潜在人选发问,剔除可能存在偏见的陪审员。这个词来源于法语,看网上的翻译,有的叫「预审」,有的叫「审核」,有的直接叫「如实供述」,没有统一的翻译,而且这几种翻译有的过于直白、有的容易和其它审判流程混淆,都不能很好地让人理解这个程序。

有的词汇,费点口舌还能解释清楚,而在很多重要的审判程序中,望文生义的做法可能会导致人们对事物认知出现严重偏差。例如,之前华为诉美国案中,华为提出申请要求法院作出 summary judgement,有的媒体翻译成了「简易判决」,就导致读者困惑了:这么大的案子,怎么就「简易」了呢?有的法律工作者也着了道,脑补出和中国「简易程序」的相似性。其实,summary judgement 和案件简单或者复杂毫无关系,只是一种普遍采用的诉讼策略:假设对方对于事实的陈述成立,要求法院依据对方列举的事实,从法律适用角度作出对自己有利的判决。如果法院拒绝了,还可以继续正常的审理,而不是说案件进入了一套更为「简易」的程序。

对基本概念的表述达成共识,是学术研究和交流最起码的事情。否则,每说一句话都要加两三句注释、介绍一个概念时先说一句「别管网上的翻译,那个不准」,如何能进行高效沟通呢?(当然,也可以直接中英夹杂,但这样学术交流的门槛会更高,也更容易收获围观者的讥讽)。

而这样的共识,需要足够丰富的语料库作为素材,语料库需要熟悉这些概念的人们参与共建,避免望文生义而产恒误导性的翻译,也是为研究工作一点微小的贡献了。


user avatar   teeny-tiny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挺同意 @王峰@仲长统 的观点的。

在我所熟悉的海洋微生物领域,课本本身就和最新的研究前线相差了近二十年,而目前正在蓬勃发展的新项目新技术,起名毫无例外的完全都是英语名。少得可怜的中文资料里要么翻译得词不达意,要么干脆完全没有。

我自己原本不是海洋专业出身,换专业后一段时间里最让我头疼的就是这些专业名词。最后干脆放弃了中文资料,只看英文,但总感觉自己对于不熟悉的专有名词的理解,相比于英文母语的人之间,还是隔着一层纱。

因为在这种磨合中浪费掉许多的时间,有时候禁不住就会抱怨前人:为什么就没有好一点的中文资料呢?

但是后来这种抱怨变成了“砸向自己脚的石头”:有老师请我回国作报告的时候,还有国家地理邀请我写文章的时候,我发现自己也做得非常差:很多英文专业名词,我不知道对应的中文翻译。我不愿意乱编或是篡改已有的名词,只能花费很多时间找课本是否有成熟的翻译,或是需要自己挠头造一个出来……

完全的“紧跟国际”却忽略母语中对于科技的翻译总结和沉淀,对于中国学科交叉和新技术的发展,极为不利,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让面向大众的科普变得更为困难。

而最近很多的事情已经告诉了我们,科技,还是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user avatar   zhu-jing-21-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规定的出发点非常的好,但是在大环境下实在是独木难支,很有可能被扭曲。

中科大的一个博士点要求至少发一篇中文文章,我不清楚中科大在招聘老师的时候是否也要求应聘者至少有一篇中文文章。对于国内的博士来说这个不算很难,但是问题是中科大这样的一流学府能招聘多少国内的博士呢?现在稍微好一点的学校都要求至少2年海外经历,国内博士至少还要国外做一期博后才有在国内一流大学找稳定教职的资格。而显然中文文章是不被国外学术机构认可的。所以,作为海归,无论是刚凑够资格走引进人才的青年才俊还是已经功成名就等国内挖人的老牌大牛,最近的几年都很难会有哪怕一篇中文文章。所以中科大强迫学生发一篇中文文章毕业,却实质上排斥了会有中文文章的应聘者,正循环没有建立起来,政策就走进了死胡同。退一步,即使中科大要求应聘教职的人也必须有中文文章发表,这仍旧至少它自娱自乐,其他的一流学府不陪着玩,有志于在国内找教职的人做出的选择依旧是不言而喻的。

另外,我们必须承认,中文文章灌水别太容易。本身就没有sci等等的限制,国内水刊水起来根没有下限。所以优秀学生最实际的选择仍是把他们最看重的成果发到高水平的外文期刊上,而把中文文章当成纯粹的完成任务,拿一点边角料糊弄了事。




  

相关话题

  近半双一流博士生对专业课不满,研究生专业课真的「没必要」吗?研究生真正需要怎样的课程? 
  为什么中国在很多领域都要求自主研发? 
  湖南大学软件工程硕士被举报涉嫌论文全文抄袭,校方撤销其硕士学位,如何看待这一处分? 
  你的研究生导师是什么样的? 
  博士研究生入学第一年就完成了毕业所需的发表论文要求是怎样的体验? 
  中科院院长特别奖是什么水平? 
  如何看待河北邯郸复兴区民政局所发的《家和万事兴》手册? 
  如何评价纪录片《高十》中男主为了考上中科大而不断复读? 
  财会工作几年后考了法律硕士,学费9.9万三年,还没有宿舍估计挺贵,相当贵,没这么多钱该不该放弃? 
  中国有哪些产品或技术与西方有代差级领先幅度的?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南京医科大学首招临床医学「九年本硕博一贯制」,毕业有规培证?和其他高校相比有什么优缺点?
下一个讨论
2019 年公布的 SCI 期刊影响因子排名有哪些亮点和槽点?





© 2024-05-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