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快半年才发现原来自己也被邀请过,谢邀
@阿不思,而且话说你身在UCL竟然还问这个问题……
我觉得答案很简单:到了 PhD阶段却光谈学校的名气却不谈导师的研究,可能说明学的还没入门。而很多时候,恰恰是没入门的同学才会不断担心出路的问题,因为他们还看不到「进去的门往往也是出去的门」。
再进一步扩展的话,我理解PhD学生应该是和学校关系最淡薄的学生了。身在英国,我身边有很多PhD学生书根本就不看名气的问题。我见过一位白发老人,专门研究苏格兰的一种舞蹈,自己还是这个舞蹈协会的会长。我还见过另一位秃顶长者,自己是摩托达人,专门研究英国女性对于骑摩托和骑马的风险认知的差异性。对于他们来说,PhD不是人生的开始,更像是对于自己人生的总结。我觉得他们肯定很享受这个 PhD 的过程——比起国内很多退休了就只能在自家院子里遛弯带孩子的老人来说,他们为自己人生的成就做了一个最酷的summary。
就算对于我们这种青年PhD学生来说,这段经历和学校名气也不该有太多的关联。 如果说本科和硕士阶段是你 subject to 学校的话,PhD阶段就应该是学校 subject to 你。这种关系的转化意义非常深刻,很多人并没有充分理解。在 PhD阶段,学校能够提供给你最大的资源是:科研(包括科研导向的社交)资源,网络和平台。除此之外,至少在我的例子里,就是一间办公室和一间图书馆的硬件设施(电脑我自备)罢了。
真正为你提供最多资源的是导师。这里拿江湖举个栗子。对导师来说,本科是外门弟子,教一些门派的入门功法即可,硕士是内门弟子,需要教一些门派的独门内功,而博士生则是自己的真传弟子,出门在外需要报的正式名号不是「武当派门下张翠山」而是「武当派张三丰门下张翠山」。当然,平头百姓可能不知道张三丰的名号,但大部分都听过武当派的名号,所以你应对他们时只能打着「武当派」的旗号。但我们内心都清楚,张翠山最牛逼的武功也不是武当派的独门功夫,而是张三丰自己传授的独门功夫。
当然,这种类比肯定有很多不恰当的地方,但我觉得PhD学生和学校,导师的关系,就是真传弟子和门派,师傅的关系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真的莫欺学校名气小,君不见国人知之甚少的纽约城市大学里还有David Harvey这么牛的教授。同时,我们也需要承认一点:PhD学生甚少毁在学校手里,但很多毁在了导师手上。一个好导师对于PhD学生的意义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但这里还有一个误区,就是不能盲目迷信导师的名气。学校其实在这一点上起到了一个 general qulification 的作用。在选择的时候应该同时考虑,这样你才不会犯下听闻丁春秋的威名就想去拜师学艺的错误——至少星宿派的名声也会让你三思而后行。
最后,如果实在不幸遇到了一个不给力的导师,那就认真研究一下郭靖的成功历程吧。郭靖自己的师傅江南七怪武功其实并不十分给力,但最后也成为当世顶尖高手。很多人也许说那是应为他遇到了生命中的爱人和贵人黄蓉,为他牵线搭桥了武功大牛洪七公。但我觉得核心原因始终还是两个方面:郭靖的做事和做人。郭靖的功夫就是两个字,扎实。郭靖的做人就是两个字:实在。这样的人,其实想不出头都是很难很难的,看看他的人生初期,就算黄蓉还没出场,他生命中也源源不断有高人和贵人欣赏。恰恰是他后面的人生太传奇,以至于让我们忘记了他原本就是锥处囊中的事实罢了。而更重要的是,恰恰是因为他的做人和做事态度才吸引了黄蓉的到来,不是吗?
我知道我说的这一套和当下整个社会盛行的很多观点格格不入。光是从小说举例就显得很不学术。但我想,也许考虑太多 PhD后面的出路反而是最没有意义的,因为很多时候,这说明你对PhD本身的意义考虑的还不够。
最简单的选择可能不是最坏的,但肯定不是最好的;如同最困难的选择可能不是最好的,但肯定不是最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