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金庸的我只见过喷他立场,人品的,没见过喷他作为作家能力的。
金庸小说的叙事模式,一言以蔽之:主角历险记。镜头几乎锁定在主角身上,然后在一张大地图上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在某个地点(终南山、襄阳、光明顶、少林寺等)同各路人马汇集,发生一些关键事件。这样的叙事模式对读者非常友好,用最便于读者接受的方式将故事一点点铺陈开来,而非一开始就扔下惊天阴谋(楚留香之血海飘香[1]、陆小凤之绣花大盗[2])吊读者胃口。这样的叙事模式在射雕英雄传那里成型,神雕侠侣那里用的有些僵硬(所有事件几乎就发生在终南山、襄阳、桃花岛等几个地点,有种扭送角色去场景完成戏份的即视感),之后则越来越随心所欲,并且到了天龙八部中多主角叙事手法更为复杂。
叙事特点方面,金庸并不在讲故事的手法上面故弄玄虚,就是平铺直叙,拼内容拼内涵,一开始显得平平淡淡并不显山露水,越到后面故事的线索越来越复杂,立体感越来越强,并且老爷子仍然能牢牢把控错综复杂的故事线索,将这些线索收拢起来,容纳到一个整体的故事中。操作起来远远不像陈述道理这么简单。其一,金庸的小说设定非常厚重,尤其是几部长篇几乎每一部(神雕侠侣沿用了射雕英雄传)都构建了一个独立完整庞大的世界观,解锁了地图上的所有内容(古龙小说就并非如此,后面详谈),并且在故事展开的过程当中,几乎会将世界观当中所有势力都牵扯进来。这就是金庸此类的小说跟轻小说[3]的区别,轻小说以及绝大多数的侦探推理冒险小说,设定非常简单 ,三五个主要人物,两三个主要势力,事情就一直聚焦在这几个变量上,可以说是一种小地图模式。还有一种取巧的设定是迷雾地图模式,自始至终这片地图上有多少势力都并未交代,人物走到哪里根据需求解锁周围的地图,需要什么变量就安插进来。其二,金庸小说完成度极高,很少出现其余作品当中的吃书[4]问题。每一个人物其实都可以看作一个变量,越往后出场人物越多变量越多,就如同搭积木到了最后越来越复杂,协调所有变量的工作量会指数级上升。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作者为了推动故事而忽视一些逻辑上的前后协调,有些是态度不够严谨,有些可能是能力或者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做出的权衡取舍,这种问题的典型代表就是大家经常吐槽的吃书。可以说金庸的武侠小说像是完成度非常高的3A游戏[5](譬如R星的GAT5、荒野大镖客2),人物、世界观设定、战斗系统、背景素材、文化内涵等元素都无可指摘,没有明显的硬伤。
叙事风格方面,金庸就如同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各种元素在他手里就如同一块块积木,用最符合逻辑、最富有冲突性的方式搭建起来,所有元素的处理都是合乎理性的。金庸本人也像传统文人所推崇的那样,克制自己的情感,即便表达也是非常克制,并没有过多地代入自己的情感,将作品当成一种自我表达,更多地是倾向于遵循作品本身的创作规律,可以说在作品创作中做到了“克己复礼”。这样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觉得顺理成章,不会觉得情节不合理或者转折过于突兀,同时在情感上也会有一种疏离感,如同隔岸看花,在看别人的爱恨情仇与悲欢离合,而不会有很强的代入感。换言之,并未充分调动读者的情绪,哪怕读者赶到喜悦与悲伤,也更多是因为应当如此,而非如同切身感受到其中的情感波动,像《海贼王》那样。譬如酒,古龙中后期小说中很多主人公都嗜酒,从“风云第一刀”李寻欢到《多情环》中的萧少英,很多人可能没有留意到令狐冲其实也有嗜酒这个设定,并且跟黄河老祖在黄河上还高谈阔论各种美酒、酒器,但是看完后对这个设定有印象吗?或者是说令狐冲嗜酒对人物、对剧情有任何影响吗?好像没有。这个设定更像是作者为了拓展作品的内涵而有意为之,因为金庸本身并不像古龙那样嗜酒如命(饮酒过度导致肝硬化,出院后依然故我),所以说不出“但愿雨水皆化酒,只恨此生已非人”这样的话。是金庸的知识储备、才情灵感不如古龙吗?显然不是。
作者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价值信念在不知不觉中决定了其创作风格。这只是叙事风格的不同,并没有什么高低优劣之分。抛开《蜀山剑侠传》这个bug的话,将金庸的作品誉为武侠小说的巅峰并无不妥,因此人们也容易产生高山仰止的感慨,觉得其作品是最难以复制的。其实金庸武侠小说的故事虽然宏大复杂,但是并不仰仗那种天马行空的创意或者是神来之笔的灵感(譬如徐克一些剑走偏锋的改编作品),将故事梗概复述出来可能并未发现那种打动人心的地方。故事本身并没有各种神转折神展开,叙事手法也没有什么别开生面的地方,老爷子就是踏踏实实地堆细节堆内涵,几乎将各个方面都做到的极致。理论上这种创作模式是最容易复制的,并不过度依赖灵感,似乎可以通过团队协作来堆人力堆资源,譬如有人负责设计人物,有人负责深耕饮食文化填充细节,有人专攻打斗,有人润色文笔,但是问题在于,如果没有一个灵魂式的人物了解方方面面的内容,在构思创作的过程当中可能一开始想不到将某些特定元素纳入到故事中。假如金庸对围棋一窍不通,可能一开始就不会构思珍珑棋局这样的桥段。这是文学创作跟游戏制作的不同,并不能简单地通过叠加人力来优化细节。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就算对武侠小说没太多了解的人可能也听过这副对联,并且对老爷子早早封笔深以为憾。也就是那时候我才知道什么九阴九阳争高强原来是“金庸新”作而不是“金庸”新作。一开始以为是故事套路用尽了,再写下去也难求索出新意了,像古龙后期往往就是自己抄自己甚至原封不动地抄,而且这样的现象并不是孤例。后面自己尝试去写作的时候才发现,比塑造一个故事更难的是塑造一个人物。塑造一个常规人物显然没什么难度,不断重复自己擅长的类型更是信手拈来,难就难在如果一个作者像金庸这样自我要求极高,会最大限度避免撞车,不管是故事的创意还是人物的设定。故事细节还可能有无穷多的创意,人物的一些偏好也可能有无穷多,但是人物的基本性格可能就那么多,什么内向外向坚强柔若等等。希波克拉底*总结出了四种特质: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当代心理学也将人分成九型人格。比如自然界的物体解析下去最后也就是颜色、重量、形状等几种特质,人的性格追究下去可能也就是那几种类型。
金庸的小说当中,至少主角(尤其是男主角)几乎是各不相同,尤其是射雕三部曲的三个男主富于代表性。
郭靖:刚毅木讷。
杨过:狂狷之辈。
张无忌:这大概就是孔子说的“中行”了。郭靖有些过于正派了,杨过则有些乖张,而张无忌更为中庸,更像是现实生活中温吞水的老好人,性格没有那么刚毅,也没有那么果断,甚至有些优柔寡断,当然了大方向一直没跑偏。
张无忌就像是捏人系统当中的原型,加点正派的点数成了郭靖,再加点豪放的点数就成了乔峰,减点正派的点数再搭配下乖张的性格就成了杨过,加点迂腐的东西段誉就出来了,老实点数再加一点就成了虚竹,加点伤情的成分令狐冲就跃然纸上。当然了,韦小宝算个另类,跟其余作品当中的大侠不在一个技能树上。金庸可能是将他擅长的人物类型,不断地调试(捏人),最后甚至大破大立完全抛弃之前的风格构思出来韦小宝这样的人物,觉得已经很难再推陈出新了,自我要求又不容许他降低创作的标准不断翻版自己(楚留香&陆小凤)。
其实金庸作品当中,女主角的雷同度可能更高,赵敏跟黄蓉有多大区别?小昭跟任盈盈有多大区别?任盈盈是不是内向版的赵敏?小龙女是不是高冷版的任盈盈?周芷若是不是腹黑版的任盈盈?王语嫣是不是不会武功但是更加温柔的任盈盈?金庸作品当中的女主,基调就是年轻漂亮+冰雪聪明,然后再这个基础上捏人。当然了,还有一种年轻漂亮+温柔贤惠(聪明得不明显)的苦命女配(穆念慈、阿朱有话说)。当然了,反而是一些有些戏份不多的女配可能脱离了这个捏人系统,像是行事比较悖谬的殷离。
反派方面,金庸小说当中的反派是比较程式化、脸谱化的恶人(而非古龙小说中那种让人咬牙切齿的坏人),设置出来就是为了剧情(展开)服务,或者是为了成全主角服务。欧阳锋应有话说,此公几度跟郭靖交手,每交手一次郭靖武功就提高一截,几乎就是帮着郭靖升级的工具。他们的作恶,也像是给主角制造冲突,好让主角打怪升级,而缺乏自己深层次的(非此不可)行事动机。杨康、慕容复也是一样,是个悲剧人物,求不得的典型代表,名义上出身不凡,风度翩翩,可是境遇及其悲惨,其主要使命似乎就在于做踏脚石,成主角之美。
总的来说,金庸在塑造人物的时候,受传统文化当中忠孝观念的影响比较明显,也可能是跟他成长的时代环境以及接受的教育内容有关。忠孝实际上是反人性甚至泯灭人性的,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只强调义务而忽视权力,忠孝都是单向度的,为人臣子要尽忠尽孝,但是却没有说君父有什么义务,这种价值导向显然是不合理的。同时这种价值体系,也不考虑人的诉求,秉持这种价值信念,有时候会做出一些可笑的举动而不自知。烟雨楼大战,欧阳锋扔下一个书生的人头,说书生满口精忠报国让他感到可笑,黄药师却恭恭敬敬将书生人头埋了,还三跪九叩。如果他真的敬重书生,为何不杀了欧阳锋替书生报仇?设想下凶手如果是沙通天等不入流的人的话,只怕早上跳去一巴掌拍死了!如果他不敬重书生,为何这样做作?
3.1完整性与限定性
金庸作品的战斗系统是我看过所有作品中最为完整的之一,另一个是蜀山(飞剑+法宝+符箓+阵法),如果将范围扩大到热血类作品的话,再加一个火影忍者(忍术+体术+瞳术且讲究生克)。如果考虑到战斗系统的限定性与平衡性的话,那就再剔除蜀山,因为蜀山后期武力值爆表,动不动方圆五千里尽成劫灰,已经缺乏明确的限定性了。火影虽然被诟病为开高达放大招,至少还保留着生克变化。金庸作品的战斗系统有着非常明显的演化痕迹,那就是从重外功逐渐过渡到重内功,其中外功(招数)的重要性越来越低,内功(内力)的作用越来越高。神雕侠侣中双剑合璧(需要指出的是,这个概念源起蜀山)还能克制金轮法王,到天龙八部中游坦之单凭内力就能虐打一众高手。金庸作品当中见招拆招还原度非常高,根据他的描述能够一帧一帧还原出来整个过程,而非像一些作品那样互相扔大招。
其战斗系统的完整性在于覆盖从最低级到最高级各个段位,不同段位、不同类型的武功秩序井然,不像某些作品当中一出场就是高手,略过了菜鸟级。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构思一个场景的PK是一回事,构思一整套战斗系统其中各种段位不同的武功、兵器还需要调校好其中的平衡性,工作量非常浩大,可以看做是一场比赛跟一个联赛的区别。单独构思一个战斗场景并不难的,金庸的作品是在一整个的战斗系统当中搭建一个战斗场景,需要考虑的就不仅仅是这个场景,还需要考虑到前后的战斗,免得武力值的表现忽高忽低。同时还需要留意的一个问题就是,越往后的战斗理论上应该武力值越高、冲突性更强,这可以认为是作者不断推高想象力极限的过程。长篇作品的打斗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纵向上不断拓展武力值的同时,还需要在横向上不断探索新意。毕竟不可能所有的战斗都是BOSS战,终归有段位较低的战斗,这些战斗也不能一味重复已有招数套路,而应当尽可能添加一些“眼前一亮”的创意,比如慕容复VS乌老大的一段描写:他径不收招,待手掌离刃口约有二寸,突然改拍为掠,手掌顺着刃口一抹而下,径削黑衣人抓着刀柄的手指。他掌缘上布满了真气,锋锐处实不亚于鬼头刀,削上了也有切指断臂之功。这种无处不在的创意,一方面需要作者的天赋,另一方面也是在大量创作中不知不觉累积的,正所谓厚积而薄发。
限定性在于控制某种武功的威力,不至于让武力值爆表,这样就圈住了武力值的上限,不至于某个大招搓出来别人完全无法抵御。除此之外,限定性跟完整性相结合,至少达到了三个效果,一是读者大体上能感受到一种武功的威力范围,二是能够感受到武力值的平滑过渡,尤其是糅合内外功之后打斗的过程显得非常写意,套用一句俗话就是如丝绸般顺滑;三是不同段位的人交手过招时,能够感受到那种等级压制,这种压制并非是大力出奇迹而同样显得举重若轻般的写意。这种写意风格,在倚天屠龙记跟天龙八部当中体现的最为明显。
3.2继承与发展
金庸作品当中很多武功其实是有现实范本的,尤其是外功招数非常翔实,应当是下了考据功夫,继承了传统武学“典籍”(非讽刺)当中的一些套路。金庸武学另一个继承的内容是蜀山,不仅仅是降龙(十)八掌、乾坤大挪移这样的名字,更重要的可能是参考了还珠楼主的构思与创意。如果说传统武学典籍是食材,这些创意就如同厨艺,可以运用不同的技巧将食材转化为不同的佳肴。
这样已经足够优秀了,但是金庸的贡献并不止步于此,而是试图在作品当中进一步糅合传统文化元素(琴棋书画、典章典故),使得武学体系古色古香,同古典价值、古典文化、古典文风相匹配。如果只是这样仍然流于表面,金庸还赋予赋予武功以精神内涵,尝试用一些(道家、佛家)思想去诠释武功的“原理”或者说“气质”。这样显然拓展了金庸武学的深度,将“武”与传统文化当中的“文”深度糅合到一块,并且不仅仅是某种武功的灵机一动,而是作者有意为之甚至可以看做是一种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性。这在所有武侠小说当中可能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我们应当庆幸曾经出现过金庸老爷子这样的人物,将“武”的内涵拓展到这种境界,要不然普通人可能想都想不到原来武功也可以如此富有文化底蕴,而非所谓传武大师的各种王八拳。到这里在传统文化框架下,金庸可以说已经挖掘到其内涵的极限了,可是金庸还不满足,甚至糅合了自然景观(例如泰山十八盘)来丰富武功的特征或者说特色,这又开辟了一种思路。
沿袭传统武学框架,继承前人创意,然后糅合古典文化元素以及思想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创意设定,每一步都异常艰难,工作量庞大。同这些进境相比较,将武功技能化这一贡献反而显得不那么突出了。这种倾向其实在蜀山中能够找到源头(蜀山,how are you?how old are you?[6]),譬如红发老祖(不是血刀老祖)的化血魔刀,砍中之后会化为血水。按理说传统武侠框架当中是不可能出现吸收别人内功的北冥神功、让人寒气透体的玄冥神掌、让人骨骼尽散的化骨绵掌、让人血液凝固的凝血神爪……这样的武功,其实金庸将一部分隶属于仙侠的奇幻元素引入到了武侠当中,在内外功臻于极致之后,又百尺竿头往前一步,将武功“技能化”。北冥神功、凝血神爪这种功用在于其内外功吗?并非如此,而是可以实现某种特殊效果。当然了,在老爷子提供的创意基础上,影视制作人员二次开发进一步夸大了这些特殊效果,例如《笑傲江湖》(徐克)中的化功吸星大法(蜀山中有法宝名吸星神簪)能将人肢体都给化掉,《鹿鼎记》(王晶)中的化骨绵掌打中后身子直接崩散。
4不足
曾几何时,拜读金庸小说的时候觉得堪称完美,人物、故事、打斗、细节、文化底蕴几乎各个方面都无可指摘,觉得已经尽善尽美了。不过后面随着见识日涨,尤其是攻读哲学之后,开始慢慢走出单纯的文学思维,多了一些理性思维去欣赏作品,也发现金庸小说如同像是一个平台,段位已经极高,各个方面都要再往上一步的话难度极高,不过某些特定领域方面其实还是有可以发挥的空间。
4.1主题拓展
有人将金庸的小说跟美漫类比,都是成人童话云云,金庸小说的艺术性、完成度秒杀那些连载美漫十万八千里还是有的。如果美漫都是那些连载作品,也仅仅是通俗读物的水平罢了,但是有很多类似同人的单体作品,拓展了美漫的深度,甚至用整部作品去探讨一个主题。这里的主题不是说争霸夺宝情变复仇这种题材性质的内容,而是那种在所有时代都可能遇到的一些(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譬如《守望者》可以看做一个超大号版本的电车难题[7];《蝙蝠侠:黑暗骑士归来》可以看做个体正义跟制度正义之间的冲突。《天国降临》则挖掘了超人身上人性与神性的冲突(人们对超人既敬且畏)。这些作品有的(《守望者》)甚至作为图画小说获得雨果奖(科幻小说最高奖项之一,另一个是星云奖)的肯定。这其实已经有些类似于一些传世名著了,西方名著的一个典型特色往往是拷问某个人性的主题,这也是跟中国古典名著的区别。
金庸的小说有这样的主题挖掘吗?其实没有。也许有人会列出郭靖“侠之大者”的论断来反驳。这个只是单方面的价值观宣扬,在金庸的语境当中只有做大侠才是政治正确,而没有任何价值冲突在内。也许有人会说《笑傲江湖》里面有对盲目崇拜的讽刺,但是这只是惊鸿一瞥的内容,并没有用这个主题去统御整个故事,用整个故事去阐述这个主题。某种程度上说,金庸的小说太复杂了,几乎构建了一个虚拟的完整世界,这个世界仿真度太高了,作者甚至试图包罗万象,所以某个领域反而不够突出。简言之,金庸小说的文学技巧让人叹为观止,但是却缺乏那些发人深省的思想性的东西。当然了,这本就超出了通俗小说的范畴。
4.2人物挖掘
金庸小说的人物尤其是主角塑造成功吗?一个个脍炙人口的名字,显然是不能否认的。金庸小说的主角毕竟不是工具人,仅仅履行讲述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的人物,作品当中的主角都有着明显的性格区别,能够通过细节描写、行为选择来渲染这些区别。不会有读者觉得郭靖跟杨过的雷同度像楚留香跟陆小凤那么高吧?这个其实跟上一节说的叙事完成度高类似,金庸小说人物塑造的完成度同样很高,艺术技巧方面无可指摘,有些甚至将某种技巧运用的炉火纯青,譬如东方不败就是用了不存在的人笼罩整个故事来塑造人物形象。
跟主题上没有进一步拓展相像的是,金庸作品当中的人物塑造也没有进一步拓展,当然了古典文学作品当中的一个通病,可能也是受传统价值信念的影响,往往塑造人物的时候都不知不觉却套用传统的价值信念,就像是同一条生产线同一种工艺生产得到大同小异的产品。人物塑造的文学技巧方面金庸已经炉火纯青无可指摘了,但是在这个基础上没有进一步挖掘人物,给人物行为以深层次的动机,解释作品人物为何这么做,无论行为对错都可以让读者觉得情有可原。这确实也超出文学技巧的范畴了。
譬如欧阳锋,他一心想当天下第一,可是却没说过为何对天下第一这么偏执?是之前华山论剑失败受到刺激?还是得到天下第一的名号之后能带来什么利好?单纯的是被赋予一个这样的追求,更像是一个工具人,为了推动故事的展开而服务。后面的左冷禅、岳不群也是类似。当然了,可以理解为天下第一本身就是一种诉求,但是这种诉求流于表面并且跟其他的作品、人物也缺乏区分度。真要是说有哪个人物超出了这个藩篱的话,反而是东方不败。虽然东方不败变性的心理看上去有点变态,甚至放着大好的日月神教不管沉迷于刺绣,这反而是有其深层次的心理动机,换言之人物很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为什么想要,而不是追求酒色财气功名利禄这种流于表面的设定。
4.3情感冲突
金庸的小说有情感冲突吗?有。郭靖跟黄蓉、华筝公主的情感纠葛;杨过跟小龙女一波三折的感情历程;张无忌一男四女的爱情戏……但是所有这些都像是预设好的,人物的表现也极为克制,没有做出太多逾距的事情,可能作者本身的性格气质也好、价值信念也好,将很多过于大喜大悲的东西摒弃在外了。如果感情可以量化程度的话,金庸作品当中人物的感情可能是五分、六分,但是显然到不了九分、十分,没有世说新语中那种真正放浪形骸的人物(黄药师也是形似而神非)。推测是作者秉持儒家价值信条,潜移默化中影响到了其行为选择。
之前接触的武侠作品当中,本来也没太多激烈的情感冲突,《小李飞刀》中的李寻欢跟龙啸云算一个,《甘十九妹》当中的尹剑平、甘十九妹勉强也算,而且这些冲突往往是比较简单,两个人之间的冲突。本以为武侠小说的情感冲突设定也就到此为止了,直到今年接触到金光布袋戏,《天地风云录》还算是铺垫,后面的《九龙变》将这种情感冲突推演到了极致,故事中几乎所有人都是对的,但结果却是错的。最极端的冲突就是史艳文不得不牺牲二儿子史仗义(小空)封印魔世通道来保卫中原武林的和平,大儿子史精忠(俏如来)站在他这边,三儿子史存孝(雪山银燕)则试图救走小空。围绕这样一个冲突将各路人马都卷进来,其中每个人的选择都是对的,只是结果情义难两全。默苍离的一席话可以概括史艳文的悲剧处境:保全小空是自私,袖手旁观是将史家人的祸患交由别人处理,也是自私;纵然大义灭亲,仍是将史家人的责任强加于小空身上,这也是自私。不管怎样做,还是摆脱不了受人质疑的恶名,这就是你史艳文的悲哀。当然了,不能简单地认为单纯这样一个桥段就是极致的情感冲突,而是金光布袋戏整体风格就是不同人物的情感冲突,并且用整个故事构建起这样一个冲突,这个冲突是必然的、无解的,面对这样的冲突剧中人物无论作出何种选择都不会是喜剧。观众却无法指责其中的任何一个人,因为每个人的动机都是对的,捍卫武林固然是对的,捍卫亲情又何错之有?这可能也是我涉猎这么多武侠作品甚至所有叙事类作品当中,情感冲突最为浓烈的一部。
金庸的作品当中,情感表达跟叙事风格类似,都比较克制(推测受个人性格气质以及思维方式的影响,隐约有克己复礼的古君子之风),并没有这么浓烈的情感冲突。这可以看作是白璧微瑕,但是想要某部作品尽善尽美,各种优点都能占据显然也是不合情理的,很多时候不得不做出取舍。金庸小说平衡性、完整性极佳,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很多地方不得不克制,像是杨康、穆念慈的感情线,其实在原作中非常淡薄,远远没有83版《射雕英雄传》表现的那么纠结。
5总诀
总的来说,金庸武侠小说的范式是在传统儒家价值体系指导下,堆积古典文化元素并通过古朴典雅的文风构建起来世界观、人物形象、剧情以及战斗系统完整性、平衡性极佳的故事,并在叙事中尝试嫁接历史事件,将侠的内涵从替天行道拓展到为国为民。不得不感叹金庸老爷子允文允武,不但在战斗系统上大步往前推进,在挖掘侠客的人文内涵上也更为磅礴大气。古典价值、古典人物、古典文化、古典文风、古典环境,这些元素是彼此协调的。在此基础上,借鉴侦探小说等西方文学的技巧进一步丰富了叙事手法。作品故事的世界观完整并且各方面较为平衡,没有明显的短板,既适合翻拍成影视作品,也便于在这个完整的世界观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这也可以理解为何金庸的作品翻拍电视剧版本众多,故事非常完整,人物形象也非常完整,因此剧本的改编难度较低。直接沿袭世界观设定、人物以及战斗系统,也可以进行各种二次创作。
金庸武侠作品的叙事模式其实最为常规,也是最适合新手当成模板来学习的。同时因为金庸作品的内涵以及层次远远超过普通人所能企及的地步,实际上是一个可以不断揣摩学习的样本,因为你永远到不了这个高度,永远会发现值得学习的地方。后来者应当感谢老爷子贡献这样的作品,不仅仅是欣赏,甚至可以将其当成武侠小说写作的教科书来学习,后者可能更让人受益无穷。之前本人在写作过程中遇到困境的时候,就下意识地重读金庸的(长篇)作品,因为没有比这更好的学习样本了。蜀山剑侠传的想象力可能更为天马行空,古龙做人的人物更为率性,温瑞安作品的打斗更为凌厉,但是蜀山的故事散乱人物扁平化,古龙的叙事不够严谨人物形象雷同度高(浪子),温瑞安的故事更加松散人物设定也乏善可陈。可能唯有金庸的作品,几乎各方面都很均衡,没有明显的短板,拜读的时候可以学到各方面的东西。
有些问题其实是无伤大雅的,譬如黄蓉年龄问题、任盈盈身上瑶琴忽隐忽现的问题。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不是作者不够聪明或者态度不够严谨,而是金庸这种风格的作品,信息量太大了,工程量太复杂了,一不留神就会出现纰漏,如果追求细节上的尽善尽美,有可能拖垮作者的创作精力。有些问题显得可笑,也并非作者不够聪明,而是受限于知识结构、价值倾向,譬如上文提到的黄药师哭书生,还有就是那些所谓“奇门遁甲”的桥段,杨过弄几个小土堆,就能将李莫愁拒斥在外……再就是《易经》的一些元素。易经跟“孔孟之道”这样的元素还不一样,后者与其说是“真”的,不如说是“善”的,并不力求证明自己判断真实,而是构建这样一种价值信念的体系,如果人人笃信就能构筑一个大同世界。但是易经超出了价值判断[8]的范畴,而自诩为事实判断[9],但是又提供不了普遍必然的理性证明。这才是传统文化的糟粕。
金庸作品还有个问题就是预设了民族对立,在冲突中默认了汉民族本位,其实是有些取巧。这个固然是大侠,但是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那样的小侠有类似之处,那就是符合(大部分)受众朴素的价值观,打坏人就是对的,打异族就是对的。金庸也默认这样的立场,并在此基础上去构思冲突。这样的设定没错,但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同样也能站得住脚,这就是作者价值信念的桎梏。金光布袋戏里面的中苗冲突处理就没有这样预设立场,苗疆少狼主千雪孤鸣就斥责中原武林盟主:史艳文,你是中原的领导,对抗苗疆是你的正义我没话讲,但是苗疆的人将格杀你视为正义,你也该一并承受。难道你们中原就该是正,我们苗疆就该是邪?你的教育就善,我们的教育就是恶?你也未免太自以为是了。
6品级
其实流传最广奠定金庸老爷子江湖地位的,可能就是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这六部长篇,这六部长篇跟其他作品之间有着断层一样的质量差距,当然了,六部作品之间也不能等量齐观。在这里扼要品一下级,限于作品内部之间的比较。
射雕英雄传:上中品。在射雕英雄传中,金庸最终探索出了自己的风格,也就是上面陈述的范式。之所以不是上上品,一方面是战斗系统的拖累,尚处于探索阶段,未达到后面内外功信手拈来的境界,另一方面也没有酣畅淋漓的BOSS战。其实在人物的塑造方面,手法也不像后面的作品那样成熟。现在人们对好郭靖、俏黄蓉耳熟能详,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区分多少是作品因素、多少是影视剧集(黄日华、翁美玲)的因素。这并非是说影视作品的人物塑造就优于原作,而是荧幕上的人物形象更加直观、鲜活。除此之外,射雕也在武斗之外,引入了两军对垒的大军团作战,效果见仁见智,但是这本身是一种拓展,丰富武侠作品的题材。
神雕侠侣:上下品。阅读神雕侠侣的时候,在叙事技巧方面竟然感觉到有些退化,那就是在射雕当中摸索成型的叙事手法,在这里应用的有些过于僵化。整部小说翻来覆去就几个地方,终南山(含古墓)、襄阳(含附近)、绝情谷、桃花岛。尤其是绝情谷,几次重要事件都发生在这里,就像是舞台戏剧一样,布置好一个场景,将演员扭送过去上台演戏。人物方面跟射雕同理,原作当中中规中矩,狂狷、痴情这样的标签都能找到,但是可能受作者气质的影响,人物情感的表达方面仍然较为克制,感受不到太多的爱恨纠葛,至少没有金光布袋戏(how are you?how old are you?)中雪山银燕&雨音霜、剑无极&凤蝶那诸多波折与纠葛,让观众都提心吊胆不知道会如何收场。金庸作品当中,一开始就知道会有一个善始善终。
倚天屠龙记:上上品。射雕那里开拓的叙事模式,在神雕侠侣那里有些走火入魔之后,到倚天屠龙记中显示出金庸已经完全驾驭这一叙事模式。叙事模式臻于完善的同时,战斗系统也进化成熟(后面笑傲江湖已是可以求新求变),武学体系更加丰富,乾坤大挪移名字唬人其实就是高阶版的四两拨千斤,玄冥神掌则露出了武功技能化的苗头,刀剑拳掌也都有其代表,既有一对一、一对多这样的武斗,最后也安排了群侠VS蒙古军的桥段。这样比郭靖指挥军队VS军队更为写实。一个武林人士因为“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就能指挥大军团作战,之前的时候觉得神奇,现在觉得有些太过理想化。倚天屠龙记主人公的人设也更加“人性化”,更接近普通人的人设。郭靖、杨过这样的人物性格的某些方面过于偏执,其实更像是艺术作品的形象设计。除此之外,倚天屠龙记贡献了金庸作品当中最为酣畅淋漓的BOSS战,从单挑不同风格的六大门派掌门到怒怼玄冥二老最后单挑三渡神僧,可以说将高光时刻都留给了张无忌这个主角。当然了,因为张无忌的性格过于中庸,在某种程度上也被认为是拉跨。医者仁心,张无忌富于不忍人之心,安排他学医可能也比较符合他的性格气质。金庸的小说其实也可以看做是一种爽文,主人公一路开挂般升级,然后不断有美人投怀送抱,只不过“爽”的不是那么露骨。但是倚天屠龙记跟别的作品不太一样,前半部分一直很压抑,直到剥极而复参九阳这一章张无忌终于祛除身上寒毒,有种胸中抑郁一扫而空的否极泰来之感。不过在传播度方面,倚天屠龙记可能比较吃亏,如果说周海媚的周芷若超额完成任务,马景涛的张无忌中规中矩,叶童饰演的叶敏就太拉跨了,光外形就失分太多,王晶的电影版剧情魔改的过于夸张。
天龙八部:上上品。这个毋庸置疑的巅峰之作。虽然个人情感上更偏好倚天屠龙记(因为郡主,因为小昭)。不过即便有情感偏好,也不能否认天龙八部的艺术技巧更胜一筹。如果说《倚天屠龙记》中金庸将叙事模式探索到成熟阶段,那么《天龙八部》则在成熟的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天龙八部》采取了三主角的叙事模式,三条故事线单独展开,中间不断有交集甚至汇总,并且确保发生交集、汇总的地方应当是矛盾冲突最为激烈的情节,跟单主角叙事将“大事件”安插在主角行进路线上然后调配其他角色过来辅助比较而言,在构思过程需要耗费的精力要成倍增长。在这个过程当中,还要设置三种不同的人物性格,并且兼顾人物性格去设计配套的剧情(乔峰会像段誉那样跪舔王语嫣吗?段誉又能应付乔峰这种激烈的身份冲突而不崩溃吗?)如果说《天龙八部》有什么白璧微瑕,那就是缺乏最顶级的正反派BOSS战。天山童姥深不可测,可惜一出场就是残血状态。少室山几场大战,慕容复武力值甚至人设崩塌,丁春秋也是被虚竹压着打的份,没有那种让人心弦紧绷的紧张感。
笑傲江湖:上中品。笑傲江湖的主角更为痴情也更为悲情。岳不群、宁中则对令狐冲来说意味着亲情,小师妹意味着爱情,华山师兄弟、向问天意味着友情,令狐冲几乎全都失去,当然了幸亏有任盈盈兜底。除了鹿鼎记那样的恶搞,在六大长篇中,一直觉得令狐冲跟任盈盈最不来电。很难理解任盈盈为何突然就喜欢上令狐冲甚至为他做到不惜牺牲自己的地步,令狐冲的喜欢好像也都给了小师妹而对任盈盈更像是责任与义务,两人之间好像也感受不到那种风雨同舟(郭靖黄蓉)、不离不弃(杨过小龙女),也没有出现各种外力造成的波折(张无忌、赵敏)。笑傲江湖可以看出作者有意求新求变,从世界观设定到战斗系统的改变。这里将五岳剑派跟日月神教的正邪对立当成了武林的主要冲突,但是作者又放不下之前的一些基本设定(少林、武当、丐帮);有意突出剑的主导地位塑造各种各样的剑法,不过在平衡性上还未臻于完善。这个在令狐冲身上体现的非常明显,到后期几乎是屈指可数的高手了,结果一旦长剑不在手仍然被仪琳妈妈吊打,虽然说有剧情杀的意思在里面,但是bug也太过明显。可以认为,这一套战斗系统是逊色于射雕三部曲-天龙八部演化得到的战斗系统,不过却不能认为作者有意求新求变的努力是无意义的。
鹿鼎记:上上品。鹿鼎记在金庸作品当中格外扎眼,因为主角是一个“小流氓”而非大侠。没有必要认为是人物成就了作品,因为若是从鹿鼎记那复杂流畅的故事背景中剥离出去,韦小宝这样的角色有与众不同的过人之处吗?未必。当然了,他守住了所谓“义气”的底线,但是这个义气更多的是屠狗辈的义气而并非是侠义精神的延伸——郭靖那种是货真价实的义薄云天。鹿鼎记之所以成功,可以归功于作者写作功力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果说到倚天屠龙记那里主角历险记一样的叙事模式已经流畅运用,天龙八部那里游刃有余,到了鹿鼎记这里已经显得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尤为难得的是用韦小宝历险记当中一个引子,将康熙年间的一些大事件串联起来,从除鳌拜到平三番,连台湾郑氏都被拉出来溜了一圈,故事情节上虚虚实实,甚至已经到了真假莫辨的地步。如果不了解信史,也许以为鹿鼎记的故事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类似于野史一样的故事。整个故事更像是一个极端巧合甚至有些荒诞的讽刺寓言,尤其是刻画官场当中的人情百态(这是跟其余作品的不同)。但是实际上,除了韦小宝一个人,鹿鼎记中其余角色都中规中矩甚至乏善可陈,既没有黄蓉、赵敏、阿朱、杨逍这样一直打辅助的角色,也缺乏杨康、欧阳锋、鸠摩智这样一直制造麻烦的角色,全书以故事为导向,韦小宝也更多地是承载着一个串联故事的工具人角色。可以认为在鹿鼎记中,作者换了一种叙事风格,故事为重人物为轻,侧重于讲述故事而弱化了人物塑造。这是跟其他所有作品不同的地方。鹿鼎记当中的打斗简洁、克制、写意,到了化繁为简的地步了。金庸在创作的晚期还能够做出这样的探索与革新,在佩服其技巧与天分之外,更应当佩服起求新求变的创作自觉性。毕竟一种成熟套路好不容易探索成熟并且证明是成功的,作者在此基础上还不断求新求变,一旦出招不慎有可能影响辛辛苦苦塑造起来的金字招牌。
更多精彩请移步
当年王朔批判过金庸的书,说武侠是一种暴民文化,说了很多武侠小说的陋习,例如人一见面就打,例如重视小义忽略大义,乍一听挺有道理的。
还有二月河等等,多年前在一次电视采访中说过不喜欢金庸,认为他篡改历史。
后来我逐渐明白了,这些人都是预设立场了。讨论金庸是不是一流作家,得先讨论一个问题,文学是意义是什么?
别看到这问题就吓走了,其实答案很简单,严肃文学的意义,是寓言,是批判,是对人性的探索和反思……通俗文学的意义呢?是有趣(趣味)。
金庸的书没有趣吗?在华人世界,恐怕在这方面找不出能比肩的了吧?
所以。这些人其实都是拿严肃文学的意义去要求通俗小说作家了,这是相当不厚道的,虽然还有很大一帮作协老前辈在这么干,简单说就是:
用他的强项来攻击你的弱项。
你说你赚钱,你说你读者多,你说你市场反响好,没用啊,你没有反映社会批判现实等等等等……但是等下,通俗小说最大的元素不就是有趣吗,不就是天马行空的幻想,让人在工作之余能放松一下,跟看一场电影、听一首专辑,一个道理啊。为什么通俗小说要负责说教?
你看电影听歌打游戏只是为了学知识受教育?
一个通俗小说,好看是标配,如果在好看的基础上,又能通过人物情节告诉你一些东西,引起你的感慨或思考,这就是最好的通俗小说。至于说什么深刻的思考社会的批判等等,抱歉,通俗小说可以有,但不是必须有。
在这个基础上,金庸做的非常好,他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通俗作家,他构建了一个让人向往的武侠世界。尤其在那个娱乐匮乏精神空虚的时代,让无数人得到了快乐,这就是巨大的贡献啊,甚至可以说伟大。
他当然是一流作家,而且是超一流作家。
他写的不是纯文学,为啥要用纯文学那一套来评价他?
那我们相反,是不是可以用通俗小说的标准,认定很多纯文学(绝大多数)作家的书卖的没金庸好,而认定这些人没有金庸成功?
这时候有人就会出来抬杠,销量不能作为艺术的评判标准。但在出版市场,不认销量认什么?比字数吗?比字数你们也比不过啊。
作品的销量很好,那作者一定是个成功的作家。哪怕是郭敬明,从市场角度,你也必须承认他是一个成功的小说家,(脑残粉也不是靠脸喜欢他的,当然比写作水平,他跟金庸完全不能比,就连天下霸唱、江南等当代一流小说家也不不上,他的成功有商业运营因素和时代因素,这里不谈,个人认为从影响力的角度,只有琼瑶和古龙勉强比肩,刘慈欣、天下霸唱稍微差点,别的恕我一时想不到)。
这有什么问题吗?
拿金庸跟莫言比艺术思想?拿卡梅隆跟大卫林奇比电影深度?拿邓丽君跟李双江比作品主旋律程度?拿吃鸡刀塔LOL这些网游跟老滚大嫖客GT5这些主机游戏比硬核的剧情?
这不就是赤果果的鄙视链吗?觉得纯文学高人一等。
结论就是:金庸不仅是一流作家,而且是文学大师。
一句话评价: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
————
更新一下,没想到这个答案有人看,很多人私信问我王朔和二月河DISS金庸是怎么回事,90年代王朔跟金庸论战,当时也是文化圈一大新闻,有兴趣的可以去搜“金王论战”。
结果就是:当时王朔大概有一千万粉丝,金庸有一亿粉丝,然后王朔这一千万粉丝全变成了金粉……
关于二月河,在一次采访的时候,二月河提到跟金庸初次见面,第一句话就是:我不喜欢你,因为你的小说篡改了历史,造成了很多历史误解(大意),但应该不是很严厉的态度,应该就是一次吐槽。
印象中二月河后来解释,大概是《书剑恩仇录》中对乾隆身世的设定,让很多读者真以为乾隆是汉人这一点,大概因为他也写过乾隆,有些不满这个,还有两人都写过康熙,心里对金庸这种写法有些不认同吧,
个人认为二月河的说法不太对。因为写历史小说,才更容易歪曲历史。
而金庸的武侠小说喜欢嵌入历史,我反而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毕竟谁也不会拿武侠小说来当正史,加入一些历史人物,会更有趣,让故事更厚重,最重要的,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手动狗头),金庸小说里,凡是涉及到历史部分的,事件走向都是符合历史真相的。并没有篡改。
求赞求关注。
——
没想到火了,再更一次,评论区有人分析,很多写纯文学的就是看不上通俗文学,玩古典音乐的就是看不起流行音乐,拍文艺片的就是看不起商业片……这个现象有,但抱有这种心态的艺术家,只能说他艺术观不成熟。
艺术家有自己的喜好,但你的喜好不是你鄙视他人的资本(怎么觉得这话好鬼畜,套了谁的名言来着)。
作为观众,这种对立更可笑,你难道一向只看高雅的艺术,听音乐只听歌剧,看电影只看独立片,看书只看纯文学?
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做不到吧。既然你两样都看,那造什么对立呢,承认各有作用不就好了,你一边骂这东西是屎,一边还吃?这是什么恶趣味?
所以反过来,我也不赞同有些人所谓的“严肃文学都是矫情”的观点,严肃文学的作用,是绝大部分通俗小说无法取代的。
我在文联班上学时,有个著名画家的同学(名字不提了),长年驻扎在四川四姑娘山画雪山,画作极具震撼,跟我讨论金庸为代表的武侠小说时,他说他从来不看金庸,我刚要解释,同学说你别解释,你说的我都懂,我不看武侠纯属个人口味,但是我一样觉得金庸很了不起,因为这么多人喜欢看,那就一定有他了不起的地方。你不喜欢,不代表就有否定的权力。
我觉得这才是最棒的艺术观。
不喜欢的,可以说不喜欢,但不要张口就说自己高级人家低级。你就是天天听歌剧看油画读诗歌玩主机游戏,也不见的比别人高尚,哦,不能玩游戏,玩游戏是低级娱乐、浪费生命,高雅的人怎么能玩游戏呢。
谢谢我就是喜欢做白日梦,我看通俗文学也就是图个好看,没想过追求什么深刻的思想。还有,是不是没活到40岁就没资格跟你讨论文学?请问“40岁”这个界限是怎么得来的,到了40岁人体有什么质的变化吗?我还就杠一下,为什么不是39岁38岁41岁呢?我爹去世之前,50多的人,还天天看官场小说历史穿越小说武侠小说,难道说他身体结构反人类了,到了40岁没变异?
你对比错了,你应该拿莫言去对比鲁迅先生,然后我会回答你,鲁迅吊打包括莫言在内的当代几乎所有严肃文学作家,金庸(至少这个笔名)只写过武侠小说,在武侠小说甚至通俗文学这个领域,他就是顶级的,不然你先拿曹雪芹跟鲁迅比一下呢?我先看看你是怎么分析然后得出结论的?
————
一千五了,感谢。本人写作之余,会来知乎回答一些文学方面的问题。很多私信问我怎么写网络小说了,于是专门写了一篇,有兴趣入行的同学可以戳下面:
================================
最后一更,看了一下其他回答,发现一个我不能赞同的观点:即纯文学就是比通俗文学高大上,倒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难写。然后用五人足球和足球类比,认为足球比五人足球牛逼,如果足球巨星去踢五人足球一定会很厉害,由此得出严肃小说作家高于通俗小说作家的言论。
我对五人足球没研究过,就当这说法是对的吧。但用来类比文学真的合适吗。你们不搞文学创作,基本原理也应该懂吧?
你真认为严肃小说的大师就一定能写的好通俗小说?莫言来写武侠,就能超过金庸古龙,写科幻就能超过刘慈欣,写推理就能超过东野岛田松本?
这是什么样的自信和逻辑?你以为学英语呢,六级一定比四级厉害?
照这么说,那些作协主席副主席们,都是严肃小说的名家,为啥不来写网络小说呢?毕竟在大家眼里,网络小说这么容易赚钱是不是,比写严肃小说挣钱多了吧,是视金钱为粪土呢,还是觉得挣钱太容易没意思呢?
我无意攻击任何人,这些严肃小说的名家作品,我也看过很多。就国内而言,大部分通俗小说作家想写到严肃小说的平均水平,也是没戏。毕竟术业有专攻,虽然看着都是码字的,但内核不一样,就像是拳击场上的王者梅威瑟,来到中国武林风也只有被打趴下的结局(没错我就来黑武林风的)。
我想证明的,只是反过来:就像我上面链接里说的,哪怕你研究几十年的严肃小说,在写通俗小说这件事上,你也没任何优势(水平上限的确会提高,但入门往往会更难)。
我知道有不少名家来网上试着写过网文,开始都抱着“我随便来写一定能红”的观点,但最后都扑回去了。
个见个见。
还有人质疑我:你有什么资格在这谈论文学侃侃而谈啊。你算老几啊?金庸莫言是你有资格评价的吗?
合着那么多研究金庸和莫言的文章,都是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狄更斯这个斯那个斯写的?
以上只是我看书二十年、写作十多年得出的一些浅见,我上过鲁迅文学院,每年参加好几次与文学相关的培训和论坛,有时候讲课有时候听课。写文方面的成绩不说了,不然就真成装比了。
我不敢说自己有多懂文学,文体两开花也做不到(手动滑稽)。但在文学写作这个领域,我想我比大多数从事与文学无关的工作的诸位会更多点心得和体会。
我讲的不一定都是对的,很多朋友的回答也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反思了很久。但是张口不谈观点,动不动就让我多看几本书、多写几年书的诸位求求你们去找别人吧,我真不想用专业经历来打脸。
只要是友好的别上来就让我司马的,不管什么观点,我都愿意讨论。
之前言过其实了,其实往往专业人士的观点,只要是涉及到立场的,反而更偏激。因为身在局中,屁股一定是歪的。自我检讨下。
不是,而且我一直觉得金庸的小说写得特别的差。
金庸是在我小学初中时期火起来的,但我不喜欢看他的小说。一直到高中我才在极度书荒的情况下读完了他的笑傲江湖,然后就对他完全绝缘了。
金庸小说给我的唯一印象就是人物塑造特别虚假,又假又刻意,像是一堆小学生演话剧,还是自编自导自演的那种。
如果说金庸还有什么价值,那么或许就是其阶级的转变可以作为鲜活的反面教员,来给国家乃至国际过往的历史转向提供一个注脚。
曾经在《书剑恩仇录》和《碧血剑》中鲜明点触阶级斗争、反统治压迫的那个金庸,从《射雕英雄传》开始——准确地说,从他在1970年将郭靖黄蓉与秦老汉就地主豪绅压迫的对话整幅删除开始,金庸就已由左侧悄咪咪地挪步到了右侧。
那个时候,他早已经离开了《大公报》,转而办了《明报》,笔下的郭靖也早已经成了一个喃喃自语“我习武难道就是为了杀人吗”的一个抵触斗争、漠视社会阶级压迫的“小清新少年”。
也许80年代开始的一大票圣母式反战思维的萌新作品,其理论取源就是来源于金庸塑造的这个郭靖吧;又或者,是他1963年的那篇《宁要裤子,不要核弹》吧,漂过了深圳湾,就演化成了“造导弹不如卖茶蛋”。(http://t.cn/A64fiHIn)
所以金庸(及其为代表的武侠者)的伟大意义,在于他(们)见证了一个时代的精神空虚,见证了几亿人在一夜之间都从袁承志变成了垂首迷惘的郭靖。
失去了理想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80年代之后的四代中国人只能用虚构且取材前史的武侠小说来自我慰籍。因而,包括金庸文学在内的一大批武侠小说,站上了其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文艺高位。
这是很诡异、很惊悚的现象,因为它体现着对“身后走过的路”去进行的一种“强行遗忘”的欲望,这种爆发式的欲望在驱逐红色的革命文明退场,也进而大踏步地去拥抱蓝色的海洋文明飘飘登台。
因而,当1981年最高领导接见了金庸、从而开闸引流时,伴随在金庸武侠文学两侧的,一定是张爱玲等人的矫造浪辞,以及邓丽君等人的靡靡之音。
中国大陆,开始“舒服”起来了,开始“软绵绵”起来了。
具体来说,就是自80年代末期开始,像曾经的《上甘岭》《英雄儿女》《平原游击队》《东进序曲》《地道战》《地雷战》《大浪淘沙》这样的文艺作品愈发受到压制,而伤痕文人与伤痕导演们的作品则开始大行其道。
从《活着》到《车欠土里》再到《无问西东》,沦陷循序渐进,崩塌一脉相承。
老生常谈了。
我想,如果在30年前,大家讨论这个问题,还有点意思,现在除了一些冬烘迂人,金庸是一流作家,甚至超一流作家,难道不是一个共识?
从《射雕》开始,金庸算不算一个风靡华人世界半个世纪的文化现象?我想没有人能否认。半个世纪,已是2-3代人,能经过3代人的考验尚有生命力,试问,人类历史上有哪个一流以下的作家能影响数以亿万计的人群,并且历时五十年之久?或许,流行5年、10年的有,琼瑶、汪国真等诸位也曾一时纸贵,但现在还有多少话题性,还有多少人诵读?何况,这两位也各擅胜场,起码在通俗文学领域说是一流怕也不为过。
仅凭这一点,就可以断定先生是一流作家,为华人世界贡献了巨大的文化财富。
再,一流作家在文学性上怎么评定?读者自己心里有秤,但文学总也有一些基本的共识。以大作家论,语言形成自己的风格,对文字的控制,对叙述的把握能力,这点金庸先生可谓炉火纯青,绝对达标。而且,金先生贵在融汇了中国章回小说和西方现代小说的写法,在武侠小说领域可谓有开天辟地之功 ,即使放到汉语言文学史上也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文字表述形式。
前阵子,我重读了一点《百年孤独》。很佩服作者独特的叙述方式 。大家都知道,本书被奉为魔幻现实主义范本。金庸小说某种程度而言 ,有其浪漫而非现实的一面,同时对中国的人情世故描摹又极其真实。从越女剑到韦小宝 ,贯穿中国历史2千年,连起来看,何尝不是一部中华民族的魔幻现实巨著。这部连贯的史诗,讴歌了英雄,也抨击了败类,描绘了中国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展示了中华大地的风景和生活风貌,写出了中国社会的复杂性。虽然是古代故事,但人物鲜活,放在今天看也有生命力,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身为中国人的自身。大到庙堂,小到乡村,有帝王将相,有贩夫走卒,多个人物栩栩如生,甚至进入了华人当代生活语境,试问,非超一流作家,谁能做到?
借这个帖子,我也呼吁,对金庸小说的读法,不仅要一本本读,更可以把它当成中华民族从春秋战国到满清的一部民族魔幻史诗,从作品中反应出的作者的思想嬗变去解读,我想这会是我们认识本民族历史和精神世界的最佳读本之一。
最后,说说所谓的『深刻』。以我浅薄的看法,深刻是一种洞察 ,而不是形式上的繁复。我佩服西方文学和艺术世界在表述人性的深度上,穷尽各种形式的不断探索,但我不会同时否定掉一些看似朴实,但实则也充满智慧的东方式的哲思。譬如《论语》,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我看来就已经是洞悉世情的处世圣经,大道至简,言简意赅,但又有几人能做到呢?金庸作品『深刻』与否,亦可作如是观。
金庸不是一流作家,是顶流作家。
只可惜,金庸的年代,大环境对他很糟糕,国内的主流文学,已经不是四大名著的那种主流文学,而是现实主义……
这就导致金庸评价一直偏低。
外国的类似作家,被歧视程度,没有这么高……
讲究时代感的现实主义,最大的缺陷就是速朽。世界变化这么快,时代感强烈的现实主义小说,是最跟不上时代变化的类型,往往二十年不到,很多优秀作品,就再也没有了打动人心的能力,因为……时代变了呀!大人……
很多乡土文学,至今看来,文学造诣仍旧是极高,但几十年时间,世界已经不是那个世界,再也无人问津了,因为那个故事,也留在了过去的时代,烙印太深,就导致了阅读上的局限性。
它跟以传世为标准的名著,完全相悖……
很多名著,虽然反应某个特定时代,但本身是超越时代的,就算过了几百年,读起来仍旧饶有兴致,优美的文字,经典的人物,丰富的故事核,让名著永不过期……
当感情成为生活的一种负担而且无力改变的时候。
与女生不同,大多数男生是不会把感情当作生活的全部的,过日子是头等大事,感情只是其中一部分。所以对于男生来说,一段好的感情是能让生活更轻松的。
一个男生可能会因为你漂亮而喜欢你,但这种喜欢无非是荷尔蒙冲动无法长时间维系,真正能让男生愿意和你一辈子走下去的,是你能够理解他,能够支持陪伴,能够默契相处。
但就这一点上,很多女生都是在逆行。她们所期望的感情都是建立在对于男生的索取之上,她们会因为男朋友没有足够专注自己而去作,会因为男朋友没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去闹,会频繁吵架提分手来试探这个男人是否足够爱自己,却忽略了这个过程中,自己一步步在抛掉自己值得被爱的筹码。
当男生觉得和你在一起,不但体会不到丝毫乐趣,反而成为一种负担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在积累失望了。但这个时候男生一般不会直接放弃,他们会尝试逃避,会尝试沟通,会寄希望于你能逐渐去改变。
所以有经验的女生应该知道,男人的态度变化是有个周期的,不会因为你和他吵几次而一下子和你分手,但是会逐渐冷漠下来,这个过程中他就是在开始怀疑是否真的合适,会希望看到你有所变化。然而往往女生在这个阶段,又会因为男生的逃避而更加变本加厉去作去闹,想要控制对方,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等到失望积累够了,也就变成绝望。他会判断你已经不会变了,无药可救了,再相处下去只会让那自己越来越累,最终决定分开,等你意识到问题所在时已经来不及了,这种理性思考下的分手,往往挽回难度也是比较大的。
很多女生整天担心男生变心不爱自己,但同时却又是亲手在不断把他往外推,想想还挺可笑的。
当感情成为生活的一种负担而且无力改变的时候。
与女生不同,大多数男生是不会把感情当作生活的全部的,过日子是头等大事,感情只是其中一部分。所以对于男生来说,一段好的感情是能让生活更轻松的。
一个男生可能会因为你漂亮而喜欢你,但这种喜欢无非是荷尔蒙冲动无法长时间维系,真正能让男生愿意和你一辈子走下去的,是你能够理解他,能够支持陪伴,能够默契相处。
但就这一点上,很多女生都是在逆行。她们所期望的感情都是建立在对于男生的索取之上,她们会因为男朋友没有足够专注自己而去作,会因为男朋友没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去闹,会频繁吵架提分手来试探这个男人是否足够爱自己,却忽略了这个过程中,自己一步步在抛掉自己值得被爱的筹码。
当男生觉得和你在一起,不但体会不到丝毫乐趣,反而成为一种负担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在积累失望了。但这个时候男生一般不会直接放弃,他们会尝试逃避,会尝试沟通,会寄希望于你能逐渐去改变。
所以有经验的女生应该知道,男人的态度变化是有个周期的,不会因为你和他吵几次而一下子和你分手,但是会逐渐冷漠下来,这个过程中他就是在开始怀疑是否真的合适,会希望看到你有所变化。然而往往女生在这个阶段,又会因为男生的逃避而更加变本加厉去作去闹,想要控制对方,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等到失望积累够了,也就变成绝望。他会判断你已经不会变了,无药可救了,再相处下去只会让那自己越来越累,最终决定分开,等你意识到问题所在时已经来不及了,这种理性思考下的分手,往往挽回难度也是比较大的。
很多女生整天担心男生变心不爱自己,但同时却又是亲手在不断把他往外推,想想还挺可笑的。
当感情成为生活的一种负担而且无力改变的时候。
与女生不同,大多数男生是不会把感情当作生活的全部的,过日子是头等大事,感情只是其中一部分。所以对于男生来说,一段好的感情是能让生活更轻松的。
一个男生可能会因为你漂亮而喜欢你,但这种喜欢无非是荷尔蒙冲动无法长时间维系,真正能让男生愿意和你一辈子走下去的,是你能够理解他,能够支持陪伴,能够默契相处。
但就这一点上,很多女生都是在逆行。她们所期望的感情都是建立在对于男生的索取之上,她们会因为男朋友没有足够专注自己而去作,会因为男朋友没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去闹,会频繁吵架提分手来试探这个男人是否足够爱自己,却忽略了这个过程中,自己一步步在抛掉自己值得被爱的筹码。
当男生觉得和你在一起,不但体会不到丝毫乐趣,反而成为一种负担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在积累失望了。但这个时候男生一般不会直接放弃,他们会尝试逃避,会尝试沟通,会寄希望于你能逐渐去改变。
所以有经验的女生应该知道,男人的态度变化是有个周期的,不会因为你和他吵几次而一下子和你分手,但是会逐渐冷漠下来,这个过程中他就是在开始怀疑是否真的合适,会希望看到你有所变化。然而往往女生在这个阶段,又会因为男生的逃避而更加变本加厉去作去闹,想要控制对方,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等到失望积累够了,也就变成绝望。他会判断你已经不会变了,无药可救了,再相处下去只会让那自己越来越累,最终决定分开,等你意识到问题所在时已经来不及了,这种理性思考下的分手,往往挽回难度也是比较大的。
很多女生整天担心男生变心不爱自己,但同时却又是亲手在不断把他往外推,想想还挺可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