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第55颗卫星搭乘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这标志着自1994年开始预研的北斗系统终于完成全部组网星座发射任务,正式建成!
北斗星座三种轨道示意图(图源:北斗办)
在发展过程中,北斗先后建立了三代系统,从区域测试到全球覆盖。同时,北斗也是世界上唯一拥有三种完全不同轨道的导航星座:中圆轨道卫星,静止轨道卫星和倾斜同步轨道卫星。后两者着重覆盖亚太地区,进一步提高相应导航定位与授时服务。
2020年6月14日全球可以看见的北斗卫星数量分布图,可以看出能实现全球定位(>3),且亚太地区数量更大、定位精度更高(图源:北斗办)
在实际定位中,用户的接收机仅需接收到4颗卫星信号即可获得全天候、全天时和高精度的导航定位授时服务,核心业务并不需要跟卫星双向交流。就好像广播电台发出信号后不必关心有多少用户在收听一样,全球覆盖的北斗系统用户量也是无限的。
那么,对于普通人而言,北斗到底有什么用?
1.民用高精度定位和导航服务,这是北斗业务的核心。对于普通用户设备,例如手机、共享单车、汽车导航等,可以轻易实现米级定位精度。当定位信息上传至共享平台时,用户可以在驾驶时获得实时路况,进行最优路径规划。享受快递服务时,也能实时跟踪包裹货物动态。将会改变人类出行前景的自动驾驶技术,其中一个重要技术也是卫星定位和基于差分的加强服务。许多现代农业播种、撒药、收获、放牧等方式,也需要北斗提供的精准位置。
依赖卫星导航的无人机和农用机械已经在逐步颠覆传统农业形式(图源:Pixabay)
2.科学研究。对于科学应用,高精度接收机可以利用载波相位信号和差分技术等轻松实现厘米级定位精度和毫米级基线精度,甚至科学类卫星在太空中飞行时也能获得这种精度。过去这些年来,重力场、磁场、板块运动、自转、地球质心、海洋潮汐、冰川、极地、大气科学等多种地球科学的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GPS和北斗等卫星导航系统等功不可没。
利用卫星导航系统对低轨卫星精密定轨已成为科学卫星应用的常态(图源:ESA)
3.大型工程建设。作为基建强国,中国这些年在高铁网、高速公路网、港珠澳特大桥、北京新机场等大型工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北斗的出现,使得大尺度范围施工的精度大幅提升,最高达到毫米级。这不仅使得工程的超高质量得以保证,也极大降低了传统测绘方式达到类似精度的巨大开支。
4.高精度授时。时间是现代社会的核心要素之一,甚至可以叫做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北斗卫星携带了数百万年才会出现1秒误差的高精度原子钟,用户完全可以信赖它提供的时间。在一些需要时间高精度同步的场合,例如大型电网输送电、超高频金融交易、大型科学实验并机联调等方面,北斗也能发挥出无法替代的作用。
对于远洋船只,高精度的时间、位置和通信交互信息都很重要(图源:Pixabay)
5.短报文系统,这是北斗绝活之一。可以通过北斗卫星实现天地双向通信,北斗可以向拥有此项授权服务的接收机发送专属讯息,用户也可以向北斗提供信息,类似“发短信”的功能。这在根本没有通信基站的特殊环境中,例如远洋,荒漠,深山和极地等地点,甚至灾难救援和军用环境下,有着巨大的意义。
6.防灾救灾减灾。单台北斗接收机可以获得高精度的位置信息,多台组网后就能获得大片区域的精确细节变化。对于农林牧渔,形变监测,水文监测,气象预报,地理测绘,森林防火和面积测算等需求,都能得心应手实现,远超任何一种传统测绘技术。此外,部分北斗卫星还携带了国际Cospas-Sarsat卫星辅助搜索和应急救援计划的有效载荷,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可以参与国际合作的应急救灾工作中。
7.带动巨大的产业链条。北斗在完全建成之后,将会常态维持至少30颗的全球服务星座,这意味着将继续保持一定频率的卫星发射,以替换逐渐退役的老卫星。北斗卫星本身就需要一系列航空航天、通讯、微电子、芯片、信息论等产业的支持,能长期带动对多个行业的科研需求,也需要科研院所研究新一代前沿科技。
北斗正在成为人类进入“万物互联互通世界”的重要支撑技术(图源:Pixabay)
目前,人类社会对物流和定位的需求越来越高,随着北斗的日趋成熟,北斗的商业应用价值也会被极大开发。按照欧洲全球定位研究中心的估计,2025年左右世界范围内的卫星导航定位设备需求量将超过92亿部,年产值将超过2680亿欧元,其中亚太市场的增长速度更将傲视全球。在这片红海中,北斗无疑是最有潜力的一个。规模化的应用会大幅降低硬件收费水平,进一步确定商业市场领先优势,从而形成正循环,最终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实现系统长盛不衰的同时依然能快速迭代。
如同天上的北斗七星为古人指明方向,中国航天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一直在天空为你导航。手机中的导航芯片,稳定电网的授时芯片,科研成果背后的支撑,应急救灾时的高水平设备,就业时的高新科技企业,都有北斗默默存在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