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鲁迅的「我的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文章里的这类句子真的毫无意义吗? 第1页

  

user avatar   qing-mo-yi-c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随手写个自己的想法,

闭上眼睛,默默想这句话:

我的院子里

有两棵枣树

睁开眼睛,回忆刚刚那句话在你脑海中的画面

我看到的是一个平面

就像这样:

好,接下来我们再闭上眼睛想这句话

我的院子

里有两棵树

一棵是枣树

另一棵还是枣树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一种

自己能置身于这个院子里的感觉

就好像是院子和树就在自己面前

是立体的一样

就像这样:



噗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画的是啥

怎么说呢

我想表达的是,这句话用第一种说法展示会比较单薄

但用第二种说法无形中会饱满许多

还带给我们一种“置身于枣树”

呸,置身于院子里的“参与感”(相较于第一种说法)

我仿佛能看到你们“woc这个人在说啥画的又是个啥”的无奈表情

我真的是很努力在画了

但是我表达不出来我那个意思

我要哭辽QAQ

匿名了,粉丝比较多,不要丢人了


以上写于2019.7.6——————————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来取匿啦(忽然想起这个答案,过来一看有十几个赞,那就取匿了嘎嘎嘎)

其实我觉得吧

站在句子的角度上,不同的表达方式肯定会有不同的意思和寓意

哪怕是把字句被字句,明明看着一样的意思

侧重点还是会有所不同

嗯——

至于鲁迅大佬为啥这么写

有啥深意

大概只能等时空穿梭机出来的时候咱过去问问啦


user avatar   shuo-shu-44-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鲁迅可以有错吗?这是问鲁迅粉的。鲁迅可以有对吗?这是问鲁迅黑的。-------- 站队只是政治,不是文学评论。


user avatar   wang-haogu-2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可以做个试验。

把“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换成“在我的后园墙外,有两棵枣树”,传递的信息一样,然而文字上就是差点意思。

第一是所谓“移步换景”。“院子里有两棵枣树,有天空,有粉色的小花”,这种写法是静态的。相反,由枣树向上看到天空,由天空向下看到小花,则是动态的。静态的写法是拿一张画放在你面前,让你自己去看;动态的写法则是作者把眼睛借给你,让你看他所看。为什么在这里动态的写法好呢?因为由着景物,作者是有情要抒,有议论要发的。就好像带着你散步,走到一处,说上几句;再到一处,又说几句。你随着作者的目光走,于这情、这议论理解才能真切。

大框架上是这样,小处也是如此。“有两株枣树”是静态的,“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是动态的。抬眼一看,先看到有两棵树,细看其中一棵,是枣树;再看另一棵,也是枣树。这里边就有目光的移动。这种写法,《公羊传》里就发明过。

《公羊传·僖公十六年》:“霣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曷为先言霣而后言石?霣石记闻,闻其磌然,视之则石,察之则五……曷为先言六而后言鹢?六鹢退飞,记见也,视之则六,察之则鹢,徐而察之则退飞。”

第二层意思,得看你的共情能力。古龙的《欢乐英雄》里边有个情节,几个主角在早就当卖一空、空有其名的“富贵山庄”里边闲得五脊六兽的。冬天来的时候,实在没事干,就数屋檐底下的冰溜子。

郭大路坐在檐下,已坐了很久。只要还有一样别的事可做,他就不会坐在这里。有人宁可到处乱逛,看别人在路上走来走去,看野狗在墙角打架,也不肯关在屋子里。郭大路就是这种人。但现在他惟一能做的事,就是坐在这里发怔。檐下结着一根根的冰柱,有长有短,也不知有多少根。郭大路却知道,一共有六十三根,二十六根比较长,三十七根比较短。因为他已数过十七次。天气实在太冷,街上非但看不到人,连野狗都不知躲到哪里去了。他活了二十多年,过了二十多个冬天,但却想不起来哪一天比这几天更冷。一个人真正倒霉的时候,好像连天气都特别要跟他作对。他常常都很倒霉,但却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倒霉过。倒霉就像是种传染病,一个人真的倒霉了,跟他在一起的人也绝不会走运的。所以他并不是一个人坐在这里。
  燕七、王动、林太平,也都坐在这里,也都正在发着怔。
  林太平忽然问道:“你们猜这里一共有多少根冰柱子?”
  燕七道:“六十三根。”
  王动道:“二十六根长,三十七根短。”
  郭大路忍不住笑了,道:“原来你们也数过。”
  燕七道:“我已数过四十遍。”
  王动道:“我只数过三遍,因为我舍不得多数。”
  郭大路道:“舍不得?”
  王动道:“因为我要留着慢慢地数。”

你说人得闲成啥样、闷成啥样才能说出这么一番话来。“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也是一样。生活得沉闷成啥样,内心得憋屈成啥样,才能说出这么一句话来。起首一句话,整个文章的感情基调就奠定好了。后面看天、看花、听鸟叫、看月亮,到最后打呵欠、抽烟、敬奠小飞虫,所有这些事的意义,连带作者的感情,都是从这一句里生发出来的。要是换成“有两株枣树”,这层意思就出不来了。

第三呢,则是个语言节奏的问题。“我后园墙外,可以看见两株枣树”,然后呢?这枣树咋了?结果下句就接天空了。那为什么还要说有两株枣树呢?岂不成了废话。问题的实质就是,这样写的话,这句话就太短,撑不起感情的一个节点来,古人讲就是文气不足。需要稍作摇荡,才能转到下一步的天空。然而文章的基调本就是沉闷的,这个摇荡又不能太细致花哨,用这两句淡话稍作敷衍,恰到好处。“有两棵枣树”虽短,却是无效语言,是多余的;“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虽长,却是感情的一节,是有效的。有效的语言才能在文章中存在,才能和下文的转向天空连起来。


其实上面所说的这三点,鲁迅先生当年也未必就如此费心思安排过。只不过文字上的见识高,下笔就是这样;不这样写,自己的表达欲望就满足不了。所以说散文大家真正不可及的地方其实是超级强大的语感,是对于文章行气本能一样的把握。鲁迅先生估计也没想过把要把这文章列在教材里,供后人分析研究、做阅读理解。文章就是让读者看的,你不能把它想成个盒子,老觉得里边装了点啥,认为盒子不值钱,装的东西才值钱。散文就是语言散步,高明的作者,领着你走完这一程,你的感情、思想自然就被他调动到位了。体会“微言大义”、读书要看没字儿的地方,确实是读书的重要方法,但那是读四书五经,本来就是个思想母本,让你去推衍联缀的。要是读散文也照着这个方法来,读成个索隐派,那干脆别读了。


user avatar   Ivony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原来咱这就不算是普通读者了……


user avatar   yuzhan8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任何句子都要结合上下文来看。但,给个粗暴的参考

你可以直接说:我们寝室有两个sb。

你也可以这么说:我们寝室有两家伙,一个是sb,另一个……也是sb。

留意省略号的心境。


user avatar   gulangz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法律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还是差些,

导致大公司经常肆无忌惮地侵犯消费者。


美国有集体诉讼和天价赔偿等法律制度,

虽然有很多争议,但确实有利于消费者。


比如这个事主如果想告南航几乎不可能,

因为损失撑死几千,但律师费至少几万。


一个普通人想要和大公司法律部做斗争,

时间精力金钱损失多,还很难打赢官司。


航空公司的飞行计划安排相对比较专业,

外行的人很难证明这是航空公司的过失。


如果这事儿发生在美国,情况就不一样,

事主可以代表所有被航司坑过的人起诉。


如果胜诉,航司必须赔偿所有类似事主,

而且原告打赢官司了才需要支付律师费。


好的律师事务所非常喜欢接这样的案子,

因为事主多赔偿多,能够得到很多提成。


一旦打赢官司,不但得到天价赔偿提成,

还能让律所暴得大名,真的是名利双收。


在这样制度的约束下,大公司必须小心,

不敢过分侵犯消费者权益,以免赔大钱。


我国证券版的集体诉讼制度于去年生效,

希望以后能够尽快向其他领域拓展开来。


user avatar   momdadm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对于传染病防控,疫苗的研发虽因为时间长而无法在早期使用,却能成为后期避免长期传播的有力武器,

快速发展的疫苗技术,可能是今后我们应对传染病的一个关键科技。

疫苗是通过将病原体的特征物质(抗原)暴露在机体免疫系统中,但减去了其有害或者致病的部分,从而使得机体在不患病的情况下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

因此,如何鉴别并研发病原体的特征性物质,是疫苗研发的关键。

那么,我们都有哪些疫苗技术了呢?

  1. 减毒或灭活疫苗

这一类疫苗的远离很粗暴简单,就是把病原体杀死(灭活),或者杀死一部分(减毒),使得其致病力显著下降甚至消失,但其抗原却能被身体很好的识别,因此是使用非常广泛的一类技术。

但这一种技术的缺点在于,产生的免疫原性较弱(特别是灭活疫苗),因此常常需要加强免疫(也就是打好几针),通过多次激发身体的免疫反应来建立长时程的免疫力。

在此次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制中,基于vero细胞的灭火病毒疫苗就是用的这个原理,所以也是需要加强免疫的(目前是两针)。

2. 类毒素疫苗

这一类疫苗主要针对致病原因是病原体产生的毒素物质。比如破伤风、白喉等,主要致病原因是破伤风毒素和白喉毒素。机体对这一类毒素也会有免疫反应,产生对应的“抗毒素”,从而中和毒素的破坏作用。

类毒素疫苗就是分离获得细菌产生的类毒素,或者采用生物方法,把类毒素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例如白喉毒素的第52位氨基酸改造后,毒力降低,但仍具有诱发抗毒素产生的能力),降低其毒力,诱发免疫反应,从而建立免疫力。

3. 亚单位疫苗

这一类疫苗就是典型的基因工程的产物。其原理就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直接合成抗原,注射到体内,诱发免疫反应。因为抗原纯度高,所以极小的量就能引起剧烈的免疫反应,同时又避免了其他的疫苗副作用等。

比如乙肝的治疗型疫苗,就是通过基因工程在真核细胞中表达重组HBsAg,获得高纯度的乙肝病毒抗原分子,注射到体内从而建立针对乙肝病毒的特异性免疫。

4. 载体疫苗

之前提到的疫苗技术,都是通过各种手段把抗原从体外注射到体内。而载体疫苗,则是直接在体内产生抗原,诱发免疫反应。

这一类疫苗是采用已知的病毒载体(例如腺病毒),通过基因工程,在病毒载体中加入病原体的特征性抗原物质的基因序列。注射到体内以后,这个载体(腺病毒)会感染身体的细胞,然后在细胞中表达插入的病原体的抗原序列,从而产生大量的病原体抗原,激发免疫。

这一类疫苗的优势在于,能够模拟病原体感染的自然过程,即感染-识别-建立免疫这样一个过程,能够诱发较好的细胞免疫,这是之前的积累疫苗很难做到的。

腺病毒等载体是人类常用的病毒载体,对身体本身是无害的。我们利用它能感染细胞并表达自身基因组的特点,通过改造,把它的基因组放入我们的“抗原包裹”。它侵入了细胞之后,会自动把这些包裹表达出来,从而合成抗原物质,激发免疫力。

在新冠疫情中,军科院的陈薇院士就是采用腺病毒载体技术研发的新冠疫苗,目前已进入了三期临床评价。

5. 核酸疫苗

核酸疫苗的远离和载体疫苗类似,但更加直接。是直接通过将含有病原体抗原信息的DNA或RNA序列,注射到细胞中,使其在机体细胞中表达,最后抗原被识别而产生免疫力。

目前,较为成熟的是以脂质体等膜结构,包裹含有抗原信息的DNA或mRNA,注射到肌肉等位置后,使其与细胞膜结构,倒入DNA或mRNA。这些DNA和mRNA是经过特定修饰的,能够直接在细胞中表达,从而产生抗原,诱发免疫。

想较于载体疫苗,理论上核酸疫苗的效率更高,同时能够避免载体疫苗中载体引起的潜在反应,同时生产更加便捷。

在这次新冠疫情中,欧美有些国家采用的就是mRNA疫苗的方法,也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疫苗的研发技术,不仅仅针对传染病领域,也针对恶性肿瘤、遗传病等领域。疫苗技术的发展,依赖于全面丰富的基础医学和生物医药技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基础科研”。

传染病始终伴随着人类的进化和演变。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已经逐步认识到传染病的关键所在,早期的“传染病三要素”的控制,和后期基于疫苗的防控技术,都是我们的有力武器。

回顾新冠疫情期间我们国家的成就,和国外持续蔓延的现状,

尊重并相信科学,才是现代传染病防控的关键技术加成。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有人称鲁迅为汉奸? 
  文艺青年最后怎么样了? 
  哪几部电影或文学作品中有你想要的爱情? 
  如何评价《未来简史》这本书? 
  如果古代人有手机的话,世界历史将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你给姑娘写过怎样的情诗? 
  在提高阅读量,学习写作的同时创作冲动消失怎么办? 
  如何评价范进? 
  文学史上有什么令人惋惜的遗憾? 
  有没有很美的诗词句,平常生活中就能用上的? 

前一个讨论
我该怎么提问?
下一个讨论
五环之歌的笑点或幽默点在哪里?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