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大致说来,先秦到西汉的文献语言基本与口语一致,东汉以后逐渐形成言、文分离的局面,书面文献也渐分为两大系统:一为以先秦到西汉文献语言为模仿对象的文言系统,一为以当时口语为基础的古白话系统。
古白话这种语体文萌芽于汉魏, 成熟于晚唐五代。大多数佛经译文、变文俗讲以及后来的话本、小
说、杂剧和南戏剧本等都属于古白话系统,也有一些则介于两大系统之间,如较为通俗的诗、词、曲等。
而聊天的时候用白话也并不是那么贴切,现在历史学界推崇一种将中国语言史三分的方法,语音史,文言史,白话史。也就是说古代人聊天时并不是用白话聊天,而是用语音聊天(说得跟微信一样...),由于古代没有微信和录音机,所以古人聊天时具体是怎么说话的我们无法得知,只能用比较贴近语音的白话来对其进行研究。我们现今得到的一些古代口语基本都是源于白话文,但是也不能将白话文这种实际上的书面语言直接当作古人聊天时的用语,这是很不严谨的。
因为严谨地说,古人使用语音聊天的(又绕回微信了)。
你大致可以这么理解,古代平民用语音聊天,能看懂白话,少数能写白话文。
古代知识分子用白话和语音聊天,能看懂白话和文言文,能写白话文,少数能写文言文。
至于你说为什么在你眼中文言文都长一个样,因为文言文一直在吸收白话文形成当时语言时期的白话文,比如一篇汉朝时的文言文,到了春秋时就是白话文。在对语言史有一定了解以前确实容易傻傻分不清楚。
瑞典汉学家高本漢将汉语分为五个时期,
后面的时期的文言文扔到前面的任何时期都是白话文,是粗鄙之语。
比如汉朝时的诗歌
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十五从军征》
在诗经中并没有“狗”这个字出现,都是犬。“从”这个词也已经虚化,可以用作介词。
左手持刀尺, 右手执绫罗
还有孔雀东南飞里这句话,左手右手这两个词都出现在诗里了...
汉代的标准书面语言著作不用说,必然是《史记》
那么史记怎么样呢?
其病得之筋髓里。
《扁鹊仓公列传》
“里”这个字我们知道是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介词之一,但是汉以前从来未出现于书面语言上。凡描述里这个概念的都是用“内”,“中”这两个字。比如《黄帝内经》就不叫《黄帝里经》,听着跟黄帝里脊似的。“中”这个字比较特殊,它是河南方言,表意较广,不做展开。
所以说你只看文言文,不去分析这个作品的语言时期,看多了的觉得文言文白话文分不清是极为正常的事,没必要纠结。
至于研究这个东西有什么作用嘛~
之前网上有流传一篇孔子死时写的文章,流毒甚广。如果你学过这门学科的话,可以一眼看出来那篇文章根本不属于春秋战国这个语言时期,所以这篇文章也万万不可能是孔子做的。为史料辨伪做出了很大贡献。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