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考不好没关系》中家长为工作赚钱一个月见一次孩子?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xu-guang-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的大学同学,女性,39岁,家在上海。她原来在一外企做人力资源,前段时间,公司结构精简,她所在的部门被裁撤,所以人就在40岁的关口失业了。既然失业了,那就只能找工作了,但整个过程非常不顺利,原因挺简单:匹配的岗位太少了。

她顶尖大学毕业,又做了多年的高管,再从基层做起实在是不能接受。而高管的职位本来就少,人到中年,女性。因此,在上海想找到对口的工作真的很难。因此,3个月下来,竟然连一个offer都没有拿到,整个人都快要奔溃了。

这个时候,某芯片大厂内部有一个职位,无论是专业还是资历的要求都和她非常match,经过几轮面试最终也拿到offer,但工作地点却在北京。

她有一个刚上小学的儿子。因此如果去上班,就像本问题所描述的,就不能陪伴在孩子身边。但如果留在上海陪伴孩子,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所以是个两难的选择。

最后,权衡再三,她还是接受了这份offer,离开上海到北京上班。不过比起题中的这位父亲稍好一点,两周回北京一次,陪伴孩子。

我想不会有人怀疑这位母亲的智力水平(名校毕业,多年高管),因此在谋生和陪伴孩子二选一的时候,选择谋生对她来说一定综合考虑之后的最优解。你能谴责这位母亲不懂教育,对自己的孩子缺乏爱吗?这背后更多的是无奈。

其实,在我的同龄人中,在北京,只要没有北京户口,到了孩子上学的年龄。大概都要面临类似艰难选择。选择无非两个:一个是把孩子送回老家上学,一个是留在北京,走一步看一步。

如果没有北京户口,在北京就不能参加高考。因此,如果孩子的原籍是某高考大省(例如山东、河南),因此等孩子上高中了再回原籍上学,结果可想而知。而孩子的教育关系孩子一生的大事,又有几个家长敢冒这个险,为了所谓的陪伴,把孩子留在身边,而和整个教育制度做斗争?

而像节目中所鄙夷的那样,父亲更正确的选择就是放弃北京的工作,回到老家找一份工作谋生,然后兼顾教育和工作。我不知道武汉的就业环境咋样,但就我所在行业,很多人大学学的是计算机,而本身来自三四线城市,甚至是更偏远的地区。在这些地方,传统的工业尚且举步维艰,更无论IT行业了。

所以,如果大家想学有所用,也只能来到大城市发展。但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孩子没有北京户口,到了上学年龄,要么送回老家。要么在其他城市买房落户,然后老婆辞职陪伴孩子上学。老公过段时间回家一次团聚,但我想比起那些一年才能见一次父母的,真正的“留守”儿童,他们依然是幸福了很多了。

人和人的智力是有差别的,但做出基本的生活选择时,起作用的往往不是智力,更多的是无奈。我们不是总有机会在诸多好选择中做出最优选。而更多是在“环”选择中,选出那个不那么坏的选择,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

我也是一个父亲,即使隔着屏幕,我也不会怀疑这位父亲对自己女儿的爱。因此,当看到节目主持人和嘉宾对这位父亲的吃惊和“鄙夷”时,我觉得他们要么是在表演,要么实在是太矫情了。难道以他们的见识,就不明白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吗?我估计他们心里跟明镜似的,只是不愿说出来罢了!


user avatar   haozhi-yang-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为什么知道中国的生育率一直下滑了吗?

不是计生委,而是这些鼓吹“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圣母。因为他们通过道德绑架和制造恐慌,大大提高了生育的门槛,使得绝大部分家庭根本无力承受其成本,最终的结果就是生育率极度萎缩。

另外一个结果就是,因为顶级精英阶层不care这个(因为他们有能力支付这样的成本),底层阶层也不care这个(反正无论起跑线在哪,他们都赢不了),所以真正最受打击的是中产阶级。长此以往,社会分层和代际固化就不可避免了。


结果一的路子通向日本,结果二的路子通向拉美化。

我不知道哪个影响更大,但说不定我们可能可以见证一个“拉美化的日本”。


user avatar   zhao-gan-9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看到什么劝那些外出务工人员多回家陪孩子的节目或话语就觉得恶心,彻头彻尾的恶心。谁特么不知道山珍海味好吃?问题是兜里就那么点钱,你去告诉人家光吃馒头就咸菜不好,你得吃点鱼翅,吃点燕窝,你是有病么?你给送啊。


好些人没有接触过留守儿童家庭,不知道那种背井离乡的无奈。谁不想老婆孩子热炕头?问题是有那个条件么?一家人就呆在农村种地么?一亩地种粮食一年净收入也就千把块,种三五亩地也就是贫困线上下的日子。什么?你说为啥不种点值钱的经济作物?一个蔬菜大棚四五万,你给投资啊?这种家庭,不出去务工,不靠劳力去大城市干一个月几千的工作,还有什么前途?


许多鸡汤爱说,一家人在一起和和美美最好,不要为那一点钱让生活支离破碎。可得了吧。凭什么你吃着大餐吃着空调穿着好衣服开着豪车用着苹果发这种钱没有一家人和和美美的话,人家孩子就得吃糠咽菜住着勉强栖身的房子上着最低层次的学校和和美美?人家也想吃好穿好,也想有机会上更好学校,也想未来有一天可以阶级跨越成为你这种矫情小资。怎么做到?先出去原始积累啊!


团圆,对有的人来说是生活必需品,对有的人来说则是奢侈品。


我去过不少留守儿童学校和家庭,看他们的作文和说话会让人很难过也很感动。

难过是因为这些家庭往往都是爷爷奶奶带孙子孙女模式,父母常年的缺失让他们有着异于同龄人的那份成熟,很多孩子写的给爸爸的一封信,那是真带着感情去写的,他们写给爸爸妈妈的爱就是多注意身体,别舍不得吃饭;告诉父母的事都是我会做饭之类的,可以帮爷爷奶奶做很多事了。许多同龄人还无忧无虑时候,他们需要操心的就是整个家庭了。

但同时我真的感动,因为这些留守儿童许多因为父母外出务工,确实得到了物质上的提高,他们可以盖干净的小楼,可以买一些玩具,可以买学习辅导书。所以,他们不会在城市孩子面前过于自卑,他们有着更多的追赶的机会。也许经过他们父辈和自己两代努力,若干年后,他也可以去跟那些装逼唱高调的人坐在一个桌上喝咖啡。


老天是不公的,不同人出身不同,有的人生下来就有的,有的人一辈子达不到;但幸亏,我们还有追赶的机会——虽然付出很多,但不付出,就彻底没可能了。


所以说,面对这样的家庭,面对这样的家长,我更多是肃然起敬的——他们为了生活,为了子女,为了未来,正在用两代人的辛苦来追赶。我们比他们优越的仅仅是投胎好而已,如果仅凭这个就指责这样不团圆对孩子不好,那与何不食肉糜何异?


如果你真有爱心,真的关心这些家庭这些儿童,请收起那碗毒鸡汤,切实做点可行的事:面对进城务工人员好一点,不要整天一副嫌弃模样;对国家产业下沉产业扶贫的政策多一点理解,明白让更多人可以家门口务工是什么概念,不要跟着那些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们跟风嘲讽;对教育政策有原则,不要被携裹进甩开底层儿童的素质教育阴谋中;甚至有机会可以下去转转看看,就算不能支教,也去体会下那些人家的生活,买点他们东西……这些都不是多大多难的事,但勿以善小而不为依然是一种真正的善良。

至少,比起何不食肉糜的毒鸡汤,这才是真正把这些地位低于你的人们,当人看待的方式。


——————3.5补充——————

评论区不少人认为这是户籍制度问题。这个看法是错的。还停留在将近二十年前的情况。


现阶段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不需要户籍限制。农村孩子到城市上学没问题,只要父母在城市打工,有工作证明、租房合同和暂住证,就可以入学,而且不是入特殊的农民工学校,是入租房所在学区的普通公立学校。

当然,想上所在学区好学校是不可能的。本身好学校是稀缺资源,每年入学的人能争到好学校的不是一成。这种资源只能靠买学区房抢了。

根本问题在于,城市打工本身攒钱是很有限的,带着孩子的话,开支增加太多,会让打工积累少很多。对于很多穷人家庭来说,降低生活成本是必需步骤。


而且,在城市缺少家长管理的孩子,再上个不太好的学校,会不会比在农村有爷爷奶奶管理着的孩子发展好,这个恐怕也是值得商榷的事。




  

相关话题

  父母和伴侣到底哪个更重要? 
  三个孩子,老公回家就躺床上打游戏,不带娃,晚上不睡,早上不早起,工作不努力,我还有必要继续吗? 
  你会愿意老师适当打孩子的教育方式吗? 
  面对在家话很多,出门就不和陌生人说话的孩子,父母应该怎样去改变? 
  一岁半孩子有必要上早教班吗?上早教的意义何在? 
  小学老师当众批评孩子偷东西,该不该上教育局投诉她师德? 
  想买学区房,总想给孩子更好的,可是钱又不是很充足,现在的家长都焦虑,您觉得孩子教育更应该注重什么呢? 
  不可抑制地对母亲态度很差,我应该怎样调节这种心理? 
  我家五岁儿子有口吃怎么办?国外有没有矫正儿童口吃的好方法? 
  父母花光积蓄共我留学,但对我并不好,我还要赡养他们吗? 

前一个讨论
类似城墙、马奇诺防线一类固定的防御工事在现代战争中还有应用吗?如果有,其功能与历史上的有什么差异?
下一个讨论
电脑存在“熟悉”某项任务后运行变快的情况吗?





© 2024-05-1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