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自然环境决定了他的粮食必然是大幅波动的(苏联主要产粮区不但纬度高,而且距海远,所以雨水必然不稳定)
苏联解决了主粮自给(即便是歉收年也可以),接下来无非是两种
一是按歉收年产量规模确定畜牧业规模,丰收年的超额产量出口
二是按丰收年产量确定畜牧业规模,那么到了歉收年自然要大量进口饲料粮。
只要苏联希望提高居民肉的消费量,那自然就是选择第二种办法——进口饲料总比直接进口肉类便宜。
主要是给赫鲁晓夫填坑,因为赫秃子乱改革,导致苏联养殖业牲口存栏数暴跌,差不多要到1975年才能恢复1960年的水平。而这十五年当中人口总数增加了3500万,又有大量青少年长大需要消费更多的肉食。
说起来苏联并不是缺粮食,而是缺肉,进口的主要是饲料粮。至于说为啥缺肉,那是整个食品工业的特点,简单说就是不搞食品添加剂和代替食品的后果,不添加大豆粉全民吃纯肉香肠,那多少饲料粮和牲畜都不够用……
苏联的粮食问题并不是简单的吃肉还是吃米,而是由其工业化水平特点决定的。
苏联粮食的几大作用,除了基本主食与饲料以外,还用于制造工业酒精——这种消耗远比食用大得多,并且其消耗速度与苏联的工业化进程相配。另外一点很少有专业研究人员以外知道的是,苏联农业加工领域的低劣效率,导致苏联在加工中的粮食损耗可以高达25%!这一点在70年代后期各卫星国无力继续提供农产品后迅速突出,导致苏联不得不转向西方大量采购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