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苏联是怎么提高人们工作积极性的? 第1页

     

user avatar   xun-zi-yue-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同行业不同阶段的手法大不相同。而且实际意义上斯大林时代也没完全解决怠工问题,他可以解决人迟到,但是解决不了我就是坐在椅子上磨洋工。

只有那帮见天疯狂渲染斯大林多邪恶的人,才是真正斯大林信徒,他们居然觉得邪恶做到一切。

哪怕是迟到20分钟就要吃官司这种方式,也没法解决在普遍性的官僚脑残下的低效问题。

正好之前有人提过赫鲁晓夫的丰功伟绩盖楼。

从盖楼这一个角度入手,讨论一下到1984年建筑行业的工作方式有什么变化。

第一阶段斯大林时期:

斯大林时期盖房要等完全竣工才给钱,

体制优势:国家全包,完全出资。靠国家承包+革命思想激励。

外部优势:人口增长率没到迫切程度,帝俄时期的大量建筑遗留(仅限二战前)。这些建筑被发派给居民了。城市居民居住还不是那么紧迫。

技术要求低,有房就行,农村找俩木工就开干。

经济劣势:建筑工人待遇差。流动性也差。

结果:勉强有房住,面积小,环境差,杂乱无章。

另,因为国家承包,没有自负盈亏,一个是堆料严重,一个是设计师拿工厂一类的生产建筑开脑洞练手。

练手的后果比如:

顿涅茨克冶炼厂把餐厅放在厨房的下风口,一开饭饭堂里根本没法待人。

中亚的有些厂子搞超前设计,福利建筑用大玻璃墙。一到中午室内温度能突破55,晚上能零下。

没半年玻璃就烤炸了,重新盖了个砖的……

所以有些人挨枪毙是真不冤枉。

第二阶段赫鲁晓夫时期

外部劣势条件:群租房类住房老化已经不能再住了。

世界最恶の拆迁队德国人免费赞助。

二战后婴儿潮。

居民的生存需求和改善需求就非常急迫了。

然后就发明了玉米火柴盒这玩意。

优势条件:好歹技术有进步,混凝土楼板这东西发明了,盖个高要求的楼总比过去容易。

实际操作:

1.摊子铺的太大,导致资源调度出了问题。

(虽然二战后斯大林那几年每年9000万平也没出问题。赫鲁晓夫一年4300万平方米也不见得有多大摊子。但是好歹盖混凝土楼和大杂院不是一码事。)

2.建筑单位开始磨洋工不收尾。

赫鲁晓夫时期建筑部门被拿出来独立成部,评价标准从完成量变成了开工量。

而且薪酬评定方式,是分阶段付款。

那么薪酬结算的大头在哪儿呢。

前三步,从打地基到支框架为止……

后面收尾内饰走电线一类的都是属于薄利多销没油水的。

所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承担了茫茫多项目的施工队,前几步搞完收到款子。换个项目继续搞前几步。大钱挣完了,留着等什么时候不忙再回来收尾。

施工单位跑了留着发包单位对着茫茫大地上一个框架思绪万千:这特么也叫房子?

这一阶段各种花式骚操作一直延续到1979年。勋章帝折腾取消玉米的各种神奇操作一直到这时候才想起来,改变了结算方式。

1979-1984

79年将结算方式改为以建筑总值计算价格

你不把房封好了给发包单位就别想结账,还得追缴你之前已经拿走的钱

因此79-84年住房建筑效率有几何数量增长。

这就是建筑部门怎么从不磨洋工到磨洋工再到高效的故事。

苏联其他行业部门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但是在消费领域上苏联对整个西方世界的弱势并没有改变。无论薪酬分配如何合理。当跨过满足基本需求这个坎之后,薪酬的获得无法提升消费的品质和多样性,工作满足需求的意义就消失了,这不是任何管理性手段能解决的问题。

当卢布不能提供卢布的作用,积极工作拿到的东西就没有意义,那么消极工作就成为普遍性的,政策性手段不可解的问题。

苏联人消极工作既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不可改变。激励机制不合理你就会遇到消极反抗,方式不同,结果一样。


user avatar   hai-kuo-tian-qing-ren-h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说结论,解决不了,在民用领域完全无法和美国以及欧洲抗衡。但问题不是出在工人这。

工厂和种地还是不一样的。种地嘛,多种多得,工厂就不一定了,所以工厂的工人自带摸鱼倾向,无论这个厂子姓布还是姓福特。

但因为工厂用的是流水线式生产,而且无论是国企还是私企,每天生产多少是定好的,一个工人摸不摸鱼有啥影响?

你说自己劳动积极性爆棚,每天要求生产1000,你们车间没日没夜一天生产3000,你觉得老板是给你发一个一吨重的劳模奖章,还是掐死你个虾批。

苏联不是工人开机器没有积极性,而是管理层和技术层没有迎合消费需求改进产品的积极性——甚至根本就不知道老百姓有什么需求。

重灾区之一就是苏联俄罗斯的民用汽车,例如一款车型用三四十年的拉达。

拉达技术主要来自意大利菲亚特1966年的一款车型——而伏尔加汽车厂上一次引进技术似乎还是二战前后,反正引进一次,更新一次,不引进就不更新,哎,爱买买不买滚。

你说这是苏联原有积累不丰厚吗?肯定不是,因为现在俄罗斯汽车被从零开始的中国汽车迎头赶超,技术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对日韩(他俩起步也晚于苏联)更是连背影都摸不到。目前俄罗斯汽车在自己国内市场占有率仅有四分之一弱,在国外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苏联当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又是给奖金激励,又是搞一长制,都没用,既然生产出来不愁卖,那本厂长为啥要改进生产?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实在绷不住了去找意大利人要现成的技术嘛。

而且在生产出来不愁卖的前提下,本厂长要想多赚(捞),那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督促工人加班加点多生产,生产越多我的奖金越多。上面来检查,那绝对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怠工不存在的。

技术改进?为啥要改进?消费体验这玩意能量化吗,计入本厂长的kpi吗?不计入,那关我球事。

看苏联汽车的销售情况也能知道,问题根本不出在工人这:

1950s,1970s,苏联汽车在欧美都颇为畅销。50年代美国很多家庭都觉得苏联的胜利牌很好,适合家用,70年代进军法国中低端汽车市场也很有成效,欧洲人非常青睐拉达的性价比优势——每次技术更新后,苏系车都卖的不错。

问题是这种畅销基本维持不了十年,苏系车就会被德系日系还有法系的最新车型打的落花流水。

换欧美资本家这时候早就急的热锅蚂蚁,被股东堵在门口问候全家。苏联人自己却是不着急的,出口给欧美创汇属于外快,他们出口的大头是经互会,而经互会嘛,只能忍着被苏联人喂s。

而经互会又是拿粮食和各种小玩意和苏联人换,如果以”商品中蕴含的无差别人类劳动”计价,苏联人还亏了,所以苏联工人一直觉得自己是亏本支援兄弟国家,兄弟国家则觉得自己在被苏联人喂s。

90年代随着德系日系进军中国,苏俄汽车霎那间就被逐出中国市场。而随着苏联解体,虽然伏尔加等汽车厂仍归国有,但经济不振,厂子人心也彻底散了,别说质量,起码的产量都无法保证,结果就是国内市场也保不住了。2000年之后伏尔加汽车厂就差不多成了僵尸企业。近年随着外资进入、带来了新一代欧洲汽车的技术才有了一点点起色。

从苏联其他工业门类中也能窥之一二:

苏联民用工业中,越不需要迭代的产品竞争力越强,例如巧克力,1960年只需要拼命加可可和糖,2020年一样只需要拼命加可可和糖。所以苏联的阿尔金山巧克力(俗称大头娃娃)解体后也不受冲击,反而更滋润了。

汽车居中。

计算机(尤其是家用pc)半导体这种一年一个样的新兴产业彻底拉胯,特别是家用pc,苏联建立这门工业起就从未跟上潮流,反而越拉越远,虽然苏联计算机起步比日韩早得多,但到80年代也是连日韩的背影都摸不到了,苏联解体后这个门类直接见光死,蒸发掉了。

再比如中国汽车以前也有类似的问题。

本人参观过红旗汽车的展览馆,里面陈列着老红旗的光辉历史。

稍有了解就知道,红旗汽车早期是锤子敲出来的,指令下来,老师傅们立刻加班加点,锤敲手砸,中国第一辆豪华国产轿车就是这样诞生的。

红旗前三十年的历史基本就是这样的片段:国庆要到了,根据上级指示,要求生产一批最新的汽车,技术人员连夜开展技术攻关,能工巧匠按照图纸突击生产,锤敲手砸,造出一批。

当时一汽的理念就是:造汽车就像开餐馆,领导点什么我们造什么。

这句话至今还刻在展览馆里。

你说工人不积极吗?老师傅们没有工匠精神吗?红旗汽车那可真是精良的如同艺术品。

但到了八十年代和丰田一比,立马就没眼看了,成本不说——手工艺品成本吓人,品控不存在的,根本没有这个概念,油耗和苏联车一样,一边跑一边往外喷汽油的水准。

于是红旗开始了三十多年半死不活的历史,直到2018年确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思路,才开始起死回生。

所以说,想象力要丰富一点,不要一说积极性,就只能想到基层工人的积极性,管理层和技术层的积极性也是个客观存在的东西。


user avatar   ltharrysmith 网友的相关建议: 
      

那当然是不能阻止的。而且假设你的立场趋近苏联,趋近指出它的相对美好一面,你就更应这样认为。

1无论是多么严格的压制也实际上无法阻止人类摸鱼,除非你往大脑里植入电极。在无法阻止的前提下.,社会越相对宽松,摸鱼越不那么危险。二战后解密的,盟军对纳粹统治区抵抗者的指导手册里有明确地“通过摸鱼削弱敌人”的说明,纳粹的各项条例也无法阻止摸鱼,那么有人若本着认为苏联相对美好的出发点认为苏联可以阻止此类行为,莫非是认为苏联比____更严苛么?我不发表看法;

2一些类型的摸鱼如果水平足够高的话,那大概不会被任何实体阻止,这也是它们能作为有效抵抗手段的理由;依旧以上述指导手册为例,它对做不到太多的普通工人的建议例如:

干活尽量慢;
尽量不断打断自己手中的工作;用现代码农的话来说就是老子起码可以加班去拉屎吧;
故意选择要和自己不懂的外语打交道的工作,然后不断表示看不懂可以现学;
如果上一条懂那就装作不懂;
传帮带(把自己的技艺传给新人)时永远不要真心,尽量多犯错

这在一些铁饭碗单位里即使现在也并不少见,它们可能遭到批评,但你要怎么鉴别出每一次此类行为并阻止呢?

更进一步地,手册也提供了其他一些可能,你作为一个小官僚也可以:

严格地遵守所有通知的每一个字,不达到标准就不给人办事;
对所有不重要的工作力求完美,吹毛求疵;对真正让你劳神的重要工作随便怎样就好;
不见上级的命令不办事;如果对方真的有上级的命令,就要求他拿出对应的书面文件;如果对方能拿出一份书面文件,就要求他拿出好几份一样的;
尽量多开会,会上多发言,延长会议时间;
平时也多聊天,捡好听的说,比如你的同事多么爱国,你的上司多么勤奋;
尽量不进行任何改进工作,你可以不断复读以大局为重;
一件工作如果可能不仅需要你一个人,那就永远不要自己处理,永远准备好说“这个要看xxx委员会/xxx部门讨论的意见”

是不是很熟悉呢?(笑),这些手段完全可以让当事人看起来(也许就是)是一个《是大臣》里大英汉弗莱式的优秀官僚,他怎么摸鱼了呢?你要罚他什么呢

如果工人阶级在漫长的时光中没有足够的聪明想出这种种斗智斗勇,那才是真的早已完了(逃)


user avatar   samhrc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爸在前苏联现乌克兰的工厂做过。并没有说有多么消极怠工。

不996,没房贷、医疗、养老压力,大家都很欢乐呵呵哒。上班聊着天就把手里的工作干完了。然后下午坐一起抽烟喝茶聊天。 反正定额都不高,大家都欢乐,也珍惜满足。并没想象中那么对立的怠工。

实在闲的没事工人也能可劲儿做电水壶、茶炊、蛋卷模子、烫头夹子、电热梳子、还有自己造自行车的。各种稀奇古怪的小东西没有想不到的。技术人员也开脑洞实验自己七扭八歪的想法。哈尔科夫是生产坦克的,各种现在看起来根本就是玩笑或者恶搞的绝对不会批准试制的东西,统统都提上实验日程。


想起一个确实挺超前的:坦克炮的稳定系统,炮平时是不动的。稳定的只是瞄准镜的图像,只有惯性系统和计算机在跟踪车体角度。 只在决定开炮的一瞬间才补偿。 这东西T72时代实验的,可行!但好像现在都没有应用。

我多补充一些有意思的发明哈。 好多都是没有报道介绍的。正好我老爹那时候是搞发动机匹配的。

大家都知道T64的发动机是个比较另类的对冲活塞是吧。 围绕这种看起来离经叛道的结构还有好多工业化实践项目。 除了坦克还造了一条船去做试验,正好两个曲轴在气缸两头嘛,于是一边曲轴驱动一个高速螺旋桨。单机双桨就这么简单实现了,什么齿轮箱都没用。 而且动力总成扁平无比紧贴船底重心极低, 小船推开波浪那是飙起来虎虎生风啊。但毕竟是坦克厂造船是业余水平,动力太猛经常翻起来。最后海军没看上这种小玩具。

还有极寒条件下快速启动坦克的自动装置。跟现在汽车遥控一键启动一样的。很超前是不? 它可以一个按钮自动点燃加温锅炉给发动机暖机,然后全自动启动坦克主发动机。在士兵开始紧急集合的同时激活这个装置,士兵集结完毕战车已经启动好了。

还有老爹做的一个项目,内燃机排气管后加一个补充燃烧室,引入额外的空气和柴油里添加含有铯和钨化学药剂,燃烧以后产生遮蔽红外线特征的烟雾。这个效果不错,但是因为有毒,步兵受不了。可能最后是放弃了。

还有好多民品项目,用军用防弹装甲技术给VIP改造防弹轿车。 当年这都是保密完成的。埃及、叙利亚、什么的好多国家都购买了。 这些车就是奔驰轿车~或者用户订购的什么车辆。从第三国购买转口到苏联,好像是基辅还是什么地方专门有一个数字代号的保密工厂负责改造这些车辆,他们来图定制各种尺寸的装甲钢板。



整个70年代,并没有多么糟糕的消极怠工,破坏什么的事情。生活非常平静,人情味很足。

别看当时国内和苏联对立的厉害。说其他地方不知道,前苏联的乌克兰是没有怎么为难这些定居的中国人。有一天我爸的房东老太说是来过通知,上头要求注意中国同志“此时还是以同志相称”的思想动向。房东老太太一脸严肃传达完了通知就开电视看肥皂剧,乐的前仰后合,严肃脸哗啦一下翻过去跟没事一样。我老爹忐忑了好一阵子发现上班下班回家什么事都没有,跟没发生过一样,房东一家根本就把我爸当外人。该干嘛干嘛,平静的生活继续。


他们家主还是个苏军上校,跟哈尔科夫地方的关系挺好。我爸像假期出去旅游想去莫斯科,但是看看需要一个叫“护照”的证件。(凡是跨加盟国国界其实都要的)但是我爸那时候工作期限未满最低限制,缺一个章没办成。还是房东家主找关系担保,哐当就给盖了章。还借给一件新大衣,后来也没要,就百送了。老头现在很怀念那个红色的浪漫主义时代。


~~~~~~~~~~~~~~~~~~~~~~~

更一下:苏联工厂的劳动定额都特别低。 老头说(装配战车里的配管)熟练的工人只用半天就能干完。这种工作很简单只是把各种管子连接起来就好了。无技术性,唯手熟尔。干上三年谁都差不多。 于是大部分人都是拿着工具篮子钻进车体里聊着天吹着牛再干活。反正手不停,就是慢点儿。领导来了聊天的欢笑都不带停的。领导一看,哦,你在干活,也不说什么。很好很好、大家辛苦了。 领导也没官架子这看看那看看,工人给递根烟也拿着。(非特别车间不禁烟) 吊着烟斗的老头子差不多都是技术大拿。

说没生活没压力劳动积极性不高吧。也不是。在家闲着还不如去工厂上班有乐趣。不少人真是风雨无阻,暴风雪电车停运,走路来的,冻跟雪人是的也得来上班。到了交班室,倒上一杯齁甜的印度红茶,点上支过滤嘴比烟还长的高加索烟。就跟古董机床加了润滑油一样活过来了,真是自发的劳动。


user avatar   TigerfromSiberia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主要还是靠社会主义竞赛(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ое Соревнование)。

社会主义竞赛,其目的是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竞赛的发起与参与者可以是工厂、车间、生产小组、个人。赢了竞赛的,会获得荣誉和物质奖励。下面的这张图,就是“俄罗斯苏维埃林业部委员会”“林业、造纸业和木材加工业工人工会中央主席团”于1979年颁发给洛谢夫·尼古拉·安德列维奇的社会主义竞赛获奖证明。

单靠荣誉是无法维持生产积极性的。想一想,我们在学校里搞卫生,争流动红旗,除了头部的两三个班有争夺的想法,剩下的全都是混子。任凭班主任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且念书时间越久,年纪越大,混得越明目张胆。工作不是搞卫生,要牺牲休息时间搞比赛,自然没人愿意玩儿。

所以苏联在给予获奖者荣誉的同时,也会拿出些物质激励出来。就我查到的,奖品包括由工会给的200卢布,去疗养院,去参观革命纪念馆,去旅游,优先分配楼房或者插队购买小汽车等等。200卢布大概是一个苏联人1-2个月的工资。

结果如何呢?

在列宁、斯大林时期,社会主义竞赛带来了正面结果。比如说1940年的集体农庄,庄员的平均劳动日是262个,结果等到1943年,为了抵抗法西斯德国,加大竞赛力度,平均劳动日涨到了346个,这确实为战胜法西斯德国提供了物质基础。但随着内卷加剧,负面结果随之而来:有的医院在拔牙上做文章,要把拔牙量翻一翻;有的工厂让机器超负荷工作,造成机器损坏,废品率上升;还有比建房子的,建完后发现没有安装排水管,改造之后发现工期和资金都超了预期。

如果想提高生产率,就要拿出实实在在的物质刺激,或者让他们欠一屁股债,或者让他们欠一屁股债的同时给予物质刺激。问题是苏联做不到。为什么安德罗波夫要整顿秩序呀,就是因为工人不上班,上班了也迟到早退磨洋工,劳动纪律已经废弛。那些在竞赛中玩命争第一的,普遍不再被周围人尊重,反而会被认为是“工贼”。社会风气完全向反方向转变了。

内卷到最后,苏联人选择躺平。社会主义竞赛也就失败了。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苏联提高与保持人们工作积极性的措施就是,保持紧张与道德崇高感的渲染,这在当时的一代人中或许有效,但代际交替之后的衰减可观察但未测。

文革的根源,很大程度上是一代新人的焦躁;改开是释放了人性之后的三代能量大放送,90后有崛起的自觉性与鼓舞,之后呢?

相对彻底地释放人性之后,劳动生产率还能维持不掉下去太快的,目前来看美欧还算不错,所以他们的道路自信也在于此。


user avatar   shen-le-ni-k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两个苏联官员来美国,入境时海关人员问他们:“来美国干什么?”
一个官员说:“来美国学习洗脑”。
海关人员说:“我们美国是自由民主的国家,不搞洗脑。”
一个官员转过头跟另一个官员说:“看见没有?我们要学的就是这个。”


什么叫洗脑啊?(战术后仰)

我怎么看很多回答已经预设苏联是一群懒鬼组成的国家了,按照知乎壬描述来看,就这懒鬼组成的国家如何在本世界线是如何拳打纳粹法西斯,脚踢北约美利坚的?这令我感到疑惑……

不过,在人民群众身上泼脏水也是走资派的传统艺能了,我一点也不惊讶。


多余的话我也不想多说,直接回答问题,苏联是怎么提高人们工作积极性的?

答案是:苏联奖章与荣誉制度

《苏联勋章、奖章和荣誉称号总条例》规定:“把物质刺激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荣获苏联国家奖赏者按法律规定的范围和程序享受优惠。”从苏联的整个奖励制度看,对社会做的贡献越大,获得的荣誉就越高,所能享有的物质优惠就越多。


这个世界上提高劳动积极性又不是只有发钱这一种方法,荣誉、福利和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比金钱更有激励性。

苏联的勋章体系和世界上其它国家有一个最大不同就是劳动勋章的设立。

比如苏联54种奖章里面,和劳动直接相关的就有:

奖赏劳动功绩的奖章3种,奖赏完成重要的国民经济任务的奖章有6种,奖赏履行公民职责的奖章3种。


还有苏联的荣誉称号制度:
自1936年9月6日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建立第一种荣誉称号以来,至八十年代中期共有:

“苏联人民演员”、“苏联人民艺术家”、“苏联人民建筑师”、“苏联人民医师”、“苏联人民教师”、“苏联宇航员”、“苏联功勋试飞员”、“苏联功勋试验领航员”、“苏联功勋军事飞行员”、“苏联功勋军事领航员”、“苏联功勋驾驶员”、“苏联功勋领航员”、“苏联功勋发明家”、“苏联功勋农业工作者”共十四种荣誉称号。

《苏联勋章、奖章和荣誉称号总条例》中规定:“荣誉称号由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设立”,它授予“在发展生产、科学、卫生保健、人民教育、文化、艺术、巩固国防中建立功绩以及在业务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和掌握高超技术者”。荣获荣誉称号者被授予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证书和胸章。

当然,直接发钱也是可以的,比如“列宁奖金”、各共和国设立的劳动奖金等等。

总体来看,苏联苏联奖章与荣誉制度的授奖范围广,物质待遇优惠明确,使各行各业的人都感到可望可及,有利于发挥国家奖赏的效力。
苏联的勋章、奖章和荣誉称号几乎遍及各行各业,并且对获得各种奖赏的条件均有具体规定,各条战线上的苏联公民,不论职位高低,只要达到了受奖标准,就有荣获国家奖赏的可能。这有利于调动公民的劳动及承担其他社会义务的积极性。


user avatar   gen-aleksand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扬买办 @扬云飞 写过很多很不错的内容,我现在整理整理发出来。

首先苏联是否完全和沙俄是割裂的东西?这是1986-2005年俄罗斯史学界风靡的观点,乃至中国国内现在流行的看法(包括这个问题底下)都有这种观点的体现,但是2005年以来俄罗斯新的理论研究已经逐渐抛弃了这种看法,更倾向从某种“俄罗斯本位”的角度来看待。我个人也更加倾向这种态度。当然你要说这套理论是给统俄党新推出的“俄罗斯保守主义”和统俄党的国家主义化、非意识形态化打掩护那我也没办法。

苏联的出现绝不是偶然,或者说出现在沙俄绝不是偶然,而是“苏维埃模式”本身就是孕育在沙俄的体内。列宁和第一代布尔什维克只是偶然利用了这一历史资源,甚至自身也没有完全理解这一进程。
沙俄末期的经济发展,并非是维特或是斯托雷平的个人能力,而是依靠一个规模宏大的改革蓝图。简单点说尼二才是国家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奠基人与推行者,包括著名的五年计划在1913年由帝国首相卡卡科采夫在下议会当中提出……
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原初方案,实际上是尼二时代制定的。1918年内战爆发后布党大量启用前沙俄行政官僚,这些人一方面在战时开始恢复停顿的经济,又在二十年代后期开始重新推动这一计划的实施,一直到二五期间他们的影响力才开始下降。当然简单说斯大林主义就是沙俄的翻版是不对的,斯大林通过修正马列主义把沙俄时代的隐形经济,孕育了沙俄民营资本和企业的本土企业模式和中央官僚指挥的计划经济融为一体,而这种俄国特色的企业基础在于企业财产为企业集体所有
沙俄崩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国家资本的代表彼得堡金融集团和民营资本的代表莫斯科金融集团的激烈内讧造成的。而“晚期斯大林主义”,又或者叫“成熟斯大林主义”则将两者有机的结合了起来,因此迸发了无以伦比的爆发力。一直持续到1958年赫秃子彻底掌权开始搞纯而又纯的马列经济模式,苏联经济发展突然被急刹车乃至日渐陷入停滞……
(下面来自评论区)
30年代后,苏联开始大规模推行“集体企业”,这种企业可以被视为民营企业,乃至其运行的方式都是相当程度的自由市场行为。这种企业的特点是产权为企业成员集体所有,按照出资和出力的方式搞分配,这种分配的模式很复杂没有高数基础都算不出来,但是绝大多数成员都认为很合理所以干劲十足。这种集体企业要完成一定的政府指标,按照要求完成生产任务,也可以自己申请政府任务,政府按照规划调拨原材料和支付费用。剩余的时间和产能可以自行决定生产内容,然后拿到市场上去自行贩售,或是卖给国营商店。当时为了鼓励这种集体企业,不但银行提供贷款,有些地方政府看本地集体企业数量不够完不成指标,还要召集党员先进份子,动员他们或是他们的亲属建立集体企业,集体企业内部甚至有内部自己的退休金基金,医疗基金等“金融工具”,成熟程度非常高。除了民用品之外,很多集体企业也参与生产军品,二战期间有些集体企业还生产炮弹和各种坦克配件,当然占据多少比例现在有争论。相关克格勃档案开放了一段时间后又被加密了,数字从16-60%不等,但是民品超过四分之一是肯定的。二战结束后很多集体企业已经开始搞科研和新产品开发,第一台苏联电视就是他们生产的。一直到1958年赫秃子搞全面公有化将其收编为国有,苏联经济在相当程度上因此遭到重创。其实这种企业模式在俄国源远流长,最早的记载是在彼得大帝时代,当时脑子一热与瑞典开战,但瑞典是俄国的主要钢铁供给方,开战后断货了。没有钢铁怎么打仗?只能把矿业承包给达维特夫,这就是最早的旧教徒工业集团的起源,后来整个乌拉尔山区都是这种形式的企业。
斯大林有个习惯,就是任何政策都不在途中改牌子和标语,虽然执行过程当中可能变化的截然不同乃至相反了。比如典型的农村集体化,28年开始集体化,但是实际上35年开始就给农民们分自留地,鼓励他们致富,到了二战开始的时候有农民富裕的可以给国家捐献飞机。同样还有37年开始的五年无神计划,大力打击教会,结果两年后就改为不能有资本主义的神,但是可以有支持苏维埃的神,到了二战开始东正教会还有钱捐了整只部队的坦克和飞机。
(来自评论区):
苏联的集体农庄,原型就是俄罗斯传统的农村公社。所以后来造成的后果就是,凡是有公社传统的地区和乡村,建立斯大林式的集体农庄后生产力都暴涨;凡是没有这种公社传统的地区,比如乌克兰白俄还有南俄,就造成一堆乱账乃至出现饥荒和饿死人。另外苏联推广集体农庄也是因为出身自这种公社的干部们要求的,而支持列宁布哈林搞新经济政策的,大多是来自南俄乌克兰这种“黑土地”的粮食高产区。
乡土公社是一个自然产物,他和气候有重要的关系。就像过去提到中国东北人,普遍的印象就是东北人“抱团儿”。原因就是为了应付寒冬,一户人是无法完成过冬准备的,比如储存足够的燃料和食物,必须几户人一起做,所以一旦个人被排斥出集体之外是很难生活的。俄罗斯的情况也是如此,沙俄有一条地理分界线,乌克兰和南俄都是比较容易出产粮食的地方,加上反复战乱,公社解体较早已经实现了小农经济生产和庄园模式生产。而俄罗斯中北部寒冷地区,则是地理条件不适合小农生产,加上公社有意识的抵制先进农业技术,导致常年来农业水平一直不高,最后只能继续搞公社。沙俄政府自己都对公社颇为头大,他们双方更加类似一种无奈之下的合作关系。
集体农庄印象不好主要是反苏和反斯大林宣传导致的,当然后来赫秃子瞎搞把集体农庄弄的没了活力也是主要原因之一。不过过去从传统马列主义角度论述集体农庄,过于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忽视了文化对具体事务的影响。有公社基础的地区,人们被编入集体农庄后,他觉得这就是我的大家庭我要为他出力我要为他节约我要为他做贡献;而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地区,编入集体农庄后一看又便宜不占王八蛋多吃多拿少干活这又不是我的没粮干我屁事,然后饥荒来了斯大林又不减税,最后集体饿死……
其实沙俄时代,乡土公社多持续了很多年,和他作为一个社会组织来和沙俄政府作斗争也有一定关系。其实很多描述农奴多么悲惨的情况,主要是靠近大城市的大贵族完成庄园化的地区。其他多数地区贵族不占什么优势,引发暴动后军队来了绝大多数情况都是对农民妥协。大规模镇压公社暴动反倒是亚二搞农奴制改革之后的事情了,开始农民们都很惊讶军队来了居然镇压自己,后来全国人民一致咒骂亚二早死早超生就是这么来的。那之后一直到斯托雷平改革,还是致力于将公社进一步解体,这是后来“公社地区”主要支持布党的主要原因,而南俄地区则主要支持白军。后来搞新经济政策后,在公社地区立刻就改变了对布党的态度差点发生大面积哗变和叛乱。支持斯大林的干部团主要就是来自公社地区,这是后来他搞集体农庄的主要原因
俄国的特殊性在于,俄国本土工业大都是根植于公社的商社建立起来的,所以相应的俄国产业工人多数也是公社出身或是有这种传统。他们对“私有权”这一概念的否认是俄国革命的核心动力,而不是仅仅用列宁的天才来解释。其实最早第一批俄国革命者去见马克思的时候,马克思就和他们说过未来俄国革命要从公社发展出来,这批人不信还把这些对话书信隐瞒了下来,非得说俄国革命要从西欧国家财产权的角度进行发展。后来苏联解体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以财产权为基础的公有制和以公社文化为基础的集体企业集体农庄,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事物而不是前后的延伸。最后到赫秃子搞全面公有化苏联的经济运行一下子就停滞了下来
沙俄时代早期就是类似纳贡制,到了有收成的时候村社拿出来一些产物,粮食自产的衣服物品什么的给地主用,数量和种类基本由村社自己说的算。本来从8世纪开始村社就有给提供武力保护者纳贡的惯例,所以这事在那个阶段并没有太大的问题。后来到了叶二时代,大量在地贵族纷纷回家,觉得自己太亏了,开始实行份地制。就是划出土地,农社出人给耕耘后,这块地上的产出都归地主所有。份地制产生的矛盾就多了,农奴们在地主的份地上不用心干活乃至磨洋工搞破坏,地主们则强迫把更多的时间都用在自己的份地上。当然一段时间后经过磨合也都形成了新的平衡,什么在地主份地上每周干六天、地主收走九成产出基本都是统计学意义上的瞎扯。别说以当时的统治能力做不到,真的做到了连地主和农民们都一起饿死了。份地制稳定下来后,差不多是19世纪初期,一些地方的地主企图搞“庄园制”,大致就是直接介入生产,提供农业技术农具,但是种什么怎么分配自己说的算,这种模式就比较接近于普遍理解的,南北美的农业庄园和他们的黑奴们的形式了。但是这个模式没有推广的开,遭到了各种抵制推行不下去,除了暴动外就是磨洋工和破坏生产工具,故意把种子弄死。
到了苏联时代,实现了一次历史轮回,把这三个阶段又都复制了一遍。最早的余粮征集可以看做是供奉制,而且布党当年是真信地主要九成粮食觉得我下乡要六层这不就是大大的德政了,结果搞得黑军绿军遍地蜂起,如果不是因为他们没啥政治纲领也不出境作战,威胁比白军大多了。到了1929年搞集体农庄,折腾一圈下来是份地制复活了,即集体农庄的农民保有大量自留地的情况下耕种集体(国家)土地,而且化肥和农机也可以用在自己的自留地上。不过吧苏联国情特殊,当时苏联农民的自留地面积差不多比后来中国搞土地承包时分的土地大三四倍。这种形式很受有公社传统的地区欢迎,尤其是战后的1948-1958,被称为集体农庄的黄金时代。不但有大量的产出,当时很多农户还在路边搭上棚子,放上水果熏肉香肠饮料,路过的人随便吃,吃光了再补齐。1960年赫秃子搞农业改革,主要是两条严重的打击了积极性,一个是大幅度扩大经营实体面积,简单说就是合并,多个集体农庄合并在一起,越大越好;另外一个就是砍掉了四分之三的自留地。如果揭开意识形态面纱的掩盖,从实际层面来说,在农民眼里,这和当初的“庄园化”有什么区别?来,磨洋工的祖传绝活给全套用上……

不客气地说,这可能和我们大部分人眼中的俄罗斯历史截然不同。但没关系,本身俄国史在中国就是被滥用于恶政隐的工具,能有人愿意静下心来啃这些外国史学界的新成果就怪了。换句话讲,在中国,立场无论是站“红”、“白”,亦或是“布”、“反布”的人,很大程度上都是支持他们眼中虚幻的一个影子,他们看的不是真实的俄国史,看的是一部画面不断跳跃的电影,然后在电影里的角色身上搞饭圈,仅此而已。

所以在此我再推一下我的收藏夹,里面有扬买办和其他一些知友写的东西:

给个小提醒,读扬买办的回答和文章最好顺便仔细看一下评论区,因为他有时候在评论区补充说明的东西比正文还丰富……

另外这是他的观察者网专栏地址,他会在里面更一些很有意思的文,虽然他更新的速度……

先写这么多吧,还有什么需要我再补充。


user avatar   zheng-zhuang-gong-6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国民党一直到台湾之后,联合国军一直到签完停战协议,都还搞不懂一个问题:

共军的官兵为什么作战那么勇敢积极?

我们有大洋、金条刺激,有美女刺激,有督察队拿枪顶着,我们的官兵照样贪生怕死,能往后退两步绝不退一步,可是共军的官兵,连工资都没有,甚至连津贴都没有,更没有金条刺激,立功最多得个勋章,拿面锦旗,你说说他们冲锋为什么那么勇敢?没有金钱刺激,怎么可能有积极性呢?这不符合人性啊,按理说不可能啊,肯定哪里出bug了。


想黑公有制,首先要看自己的屁股坐对了没有,你是不是资产阶级。其次要看私有制,看资本主义白不白,私企员工是不是积极性高。自己都不白,好意思说人家黑?


再补充一些:

懒惰是人的天性。所以自古就有很多教人勤奋的金句,什么勤能补拙、宝剑锋从磨砺出;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之类的。但是这些教育根本就没有用,人还是懒。

一些人认为,单干能提高人的积极性。这个乍一听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其实是不对的。几千年的单干里,滋生很多懒汉二流子,游手好闲,偷鸡摸狗,坑蒙拐骗,吃喝嫖赌。刘邦就是一个,被他爹整天骂。所以刘邦当了皇帝后,向他爹炫耀:你整天说我懒,你看我现在造的家业不比谁的大?

解放前城市农村都有很多懒汉二流子,解放后给他们都安排了工作,在集体的约束下,有不少人还成了劳动能手。

还有各位的亲身经历。你们自己住的房间,谁打扫过?你们自己的衣服,经常洗吗?

学习是为自己学的,可是大家认真学习的有几个?

寒号鸟的故事大家都学过,寒号鸟为什么不给自己垒窝呢?

所以单干,为自己干,并不能激发人的积极性。而且,往往越是单干,因为没有纪律约束,没有人催促,就越使人懒惰。

相反,教室是集体的教室,为什么能经常保持一尘不染呢?

是因为有纪律,有责任。

今天该你值日,你就得打扫干净,这就是你的任务,你必须完成。你想懒都不能懒。

公有制里,每个工厂,每个班组,每个人,都是有任务的,责任明确。你就必须保质保量完成。你不完成,留尾巴给别人,给你的工友,他们会厌恶你的。别人的工作都能完成,就你不能完成?你特殊,你有特权?

我再来说一件六十年代修水利的事。六十年代,条件艰苦,物资匮乏,没有机械,没有劳保用品,大冬天挖河,都是人工挖,没有胶靴,农民都赤脚在冰水里挖河,苦不苦?但是每个队都有任务,一个队挖多少。队长第一个赤脚下去了,大家都纷纷下去了,就你想躲懒,那样的场合行吗?

所以,只有集体才能激发出来人的积极性。

如果是自己给自己挖河,有几个愿意吃这么大的苦?


看评论区,我估计不少人正在上学,还没打过工,只信书本,资产阶级编的书本。如果打了工,干了996,干了白加黑,就知道私企里很多磨洋工的了。

私企里虽然有计件的,但是也有更多不计件的,按时间算工资,混够时间就走人。就是计件的里面也有磨洋工的。计件的工作,虽然做的多拿的多,但是人的精力有限,人不是机器。

我也有一个问题始终不明白:

就算公有制里工人不是给自己干活的,可是私有制里工人更不是给自己干活的啊,凭什么公有制里工人就没有积极性,一到私有制里就有积极性了呢?资本家的激励,资本家说的“弟兄”,资本家的悬赏,真有作用?


说公有制没有积极性,私有制有积极性,效率高,是资产阶级骗人的,不要信他们的书本。从资本家养活工人,到996福报,到美国打败纳粹,资产阶级从来都没说过一句真话。资产阶级的话不要信。不信谣,不传谣。

苏联卫国战争损失很大。但是能在极短时间内,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制造那么多坦克、枪炮、弹药、飞机、汽车、食品、衣服、药物、燃料补充前线,工人农民都没有积极性,能做到吗?

如果美国损失那么大,早就亡国了,它根本就补充不了。

而且苏联在被打得一片废墟,青壮年大量死亡的情况下,胜利后重整家园,能够迅速成为第二强国,卫星第一个上天,第一个登上太空,科学家和工人如果没有积极性,能做到吗?

人虽然天性懒惰,但是没有压力的集体工作其实是非常快乐的。

疫情中,很多人呆在家为什么呆不住,想赶紧上班?

正常的工作,不超负荷的工作,没有思想压力的工作,集体干活中有说有笑,其实很快乐。

但是,私有制里的剥削,私有制里的贫富差距,私有制残酷的竞争,让许多人压力很大,这时的工作,快乐性要降很多。

而公有制里没有这样那样的压力,没有买不起房子的事,没有看不起病的事,不要担心老了怎么办,没有贫富悬殊,每个人都无忧无虑,而且是8小时工作制,不超负荷,这时的工作就是非常快乐的,效率也高。


最后我要说的是,积极性的话题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谈的,只有剥削者,不干活的人,才有资格谈,干活的人,没有资格谈积极性,也不应该谈。

奴隶主担心奴隶懒,资本家担心工人没有积极性,农民担心牛马懒。奴隶应该担心奴隶没有积极性吗?牛马应该担心牛马没有积极性吗?

可是,一些人就一个工人的命,一个雇工的命,为什么总是担心工人没有积极性呢?为什么老是喜欢研究怎么激发工人积极性的问题呢?这应该是老板研究的问题啊。而且,为什么还老是夸私有制能让工人积极性提高,不喜欢公有制里的工人懒惰呢?难道你们不是工人吗?牛马会喜欢一个能让他们积极干活的主人吗?我很奇怪!

公有制里,生产资料是全体人公有的,每个人都是主人,都是老板,没有雇工,所以公有制是让每个人都能懒,都能够很好休息的制度。

而私有制里,资本家是老板,工人上班的每一分钟,都是资本家拿钱买的,所以他们才怕工人偷懒,担心工人没有积极性。


user avatar   cao-feng-ze-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确实是没有什么太好的方法,包括暴力。即使是在古拉格,劳动效率也低得令人发指。政治犯压根不会干活;刑事犯会干活,但是特别能划水;而且管理成本极高,必须投入大量人力监视和镇压,算下来反而赔本。

就连我也不得不承认,提高工作积极性主要还是靠内卷,靠攀比,靠焦虑。要是没有太大的贫富差距,谁也不羡慕谁,大家一起无欲无求,反正大家都吃饱穿暖了,屋顶不漏雨,院子里有柴,地窖里有酒,天王老子也休想让我劳动的。就算贝利亚亲自来抓我,也休想让我积极起来。你盯着我我就干一点,你一转头我就划水。

不过话说回来,靠内卷来激励劳动本质上也是个愿打愿挨的事儿。尤其是现在这个年代,已经很少有人真的会被饿死了。就算你天天给我洗脑“男人必须有套房”,“人必须买什么东西才是人”,“四岁小孩必须掌握哪些单词不然一生失败”,那也得我主观上愿意信你这套才会跟着你努力。要是我就不吃你那套,仍旧干一天玩三天,你还是对我一点办法都没有,反正又饿不死。有本事你强迫我劳动,那就又回到了古拉格的老路。你一转头,我就又开始划水。




     

相关话题

  苏联是人类文明之光吗?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能否在大数据与智能决策时代展现出某些优势? 
  苏联为什么会输掉冷战? 
  为啥苏联的政治斗争这么喜欢搞肉体消灭,动不动就杀掉很多五维均达80+的人,这些人到下一个剧本都很好用? 
  苏联为何宁死都不肯调拨一些资源发展消费品工业? 
  知乎有些人认为只有工人劳动才产生价值,别的要素顶多只转移价值,请问是如何论证的? 
  如何看待俄罗斯超过664名科学家联名发表公开信反对乌克兰战争? 
  为什么有人一边高唱苏联福利的赞歌,一边唱衰西欧的高福利政策? 
  为什么1991年乌克兰可以独立而1994年车臣不能独立? 
  托马斯·皮凯蒂的r>g理论正确吗? 

前一个讨论
请问大学期间做什么有助于考公务员?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日本人尊敬麦克阿瑟?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