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会有十字军东征? 第1页

  

user avatar   pad13ofck 网友的相关建议: 
      

陈年旧题了,不过还是值得提一提。

为什么会有十字军东征?这应该分直接起因和内在驱动来看。而要谈及整个东征的起因,又必须要从第一次开始。


一、第一次十字军的情况

那么第一次东征的直接起因是什么呢?是君士坦丁堡的阿莱克修斯一世向西方求援。但是这位科穆宁家的拜皇是要攻打耶路撒冷么?其实不是。此时拜占庭的局势,阿莱克修斯一世刚刚在北方击败了支持伪皇子君士坦丁 迪奥真尼斯的库曼人。而东边安纳托利亚的土耳其人又打到了家门口,逼近了博斯普鲁斯海峡对面的尼科米迪亚。为了击退这支土耳其人的进攻,阿莱克修斯一世一面整修尼科米迪亚的防御工事,一面向罗马教宗乌尔班二世致意求援。也就是说按照拜皇的构想,这次战事的计划仅仅是在距君堡不远处的一场小规模防守战。这时候拜占庭对爱琴海东岸的掌控尚且不强,更不可能去考虑远征耶路撒冷。考虑到此前一直有被统称作“法兰克人”的西欧人在君士坦丁堡当佣兵,阿莱克修斯一世的预期也就在这个水平。


那么后来第一次东征怎么又转向圣城的呢?这就要归于教宗乌尔班二世的努力了。首先罗马教廷会接受君士坦丁堡的求援,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我们知道在第一次东征的40年前,刚刚发生了中世纪时的一件大事,也就是教会的东西大分裂(the Great Schism)。虽然教会日常分裂,但是这一次的影响之大仍属前列。等到阿莱克修斯一世掌权之后,表面上双方均有缓和事态之意,拜皇还下令重新开放在君堡的天主教堂以示友好。至于当年宗教方面上的争端,双方也都避免直接提及。

双方间态度的转变是有原因的,除了拜占庭四面受敌,罗马教宗这边的情况其实也并不乐观。此时德皇与教宗间的争执仍在继续,海因里希四世拥立了一位对立教宗(antipope,伪教宗)克莱门特三世和乌尔班二世分庭抗礼,因此乌尔班二世很需要加强自身在教会中的影响力。而阿莱克修斯的来信正好是一个契机,乌尔班二世认为这是一个加强自身宗教权威、巩固教会权利的好机会,甚至还能趁机加强罗马教廷在东方的影响力。于是他马上召集意大利、勃艮第、法兰西以及其他地区支持自己的主教们,在克勒蒙举行宗教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乌尔班二世发表了一篇极富煽动性的演讲,号召人们前往东方收复沦陷的圣城耶路撒冷,参加会议的人们瞬间沸腾了。结果这次会议的效果远超过乌尔班二世的预期,无论是贵族还是农民,在更加狂热的教士添油加醋下,纷纷走上了武装朝圣的道路,以期获得赎罪。不过我们可以看到,从这时开始其实已经偏离了拜皇的计划。


这里就有必要说明教宗为什么要以耶路撒冷为目标了,也就是十字军能够成行的内在驱动。首先耶路撒冷是基督教的圣城,从宗教情感上收复圣地理所当然。很多人也许理解不了当时人的宗教热情,但这在中世纪完全是很平常的。即使是在十字军东征之前,也有许多人零散的前往耶路撒冷朝圣,甚至为此甘愿付出一切。这也是教宗号召收复圣地,能够激起巨大回响的基本条件。

因此在谈及东征原因时,完全忽略宗教因素是不合理的。当然并非所有参与者都十分虔诚,但是他们也有各种宗教信仰上的期冀。比如教宗特赦十字军的罪行,宣称他们是主的士兵,为了信仰而战不是能够拯救自己的灵魂,最终为了死后可以被接上天堂。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十字军每逢恶战时鼓舞士气的必定带有宗教因素。比如在安条克时的所谓的圣钉以及流星。在如今的时代看来这样的说法也许是可笑的,但当时的人确实会相信,因此我们在看待这问题时也应该尝试去理解该时代人的想法。

第二点是财富上的追求,这点也是无可否认的。教会为了促使更多人加入东征的队伍,宣称在东方的圣地是“流着奶与蜜”的土地。这对一些更看重财富的人来说,当然是很有用的激励。为此前去东征的人必然是有的,整个过程中劫掠粮草、搜刮民财肯定也是有的,这些都是十字军中存在的问题。不过我们不应搞反事情的主次矛盾,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中,收复圣城、与异教徒作战是主要矛盾,劫掠财富是次要矛盾。我们不应该只强调次要,反而忽视掉主要的核心。因此将十字军归结为单纯的财富掠夺,也是不准确的。实际在十字军中,捐献出自己的财产并宣誓独身的大有人在。之后各大宗教骑士团的核心成员,基本都有着这样的要求,这些人显然不是为了个人财富去东征的。

最后一点我们来看看推动十字军东征的政治因素。前面已经提到了拜占庭和罗马教宗的政治考量,其他一些参与者也有各自的打算。十字军中确实也有着投机者的存在,谋求在东方夺取土地另立根基。例如地中海银狐吉斯卡尔的儿子博希蒙德,应该算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由于他老爹死后留下了继承上的争议,博希蒙德最终在南意大利没有获得他认为应得的领地。于是博希蒙德便将目光移向了东方,投入了十字军的征途。但是他的心思显然不在耶路撒冷,当十字军攻破安条克后,博希蒙德便自领该城拒绝再南下。

像博希蒙德这样谋求土地的十字军也确实存在,不过我们也不能忽视很多人并不追求土地。等十字军攻破耶路撒冷后,有相当一部分人荣归故里,根本没参与东方的势力划分。像征服者威廉的儿子、诺曼底公爵罗贝尔,带回老家的财产主要是他老婆的嫁妆。即使留在圣地的,也并非都是野心家。像首任耶路撒冷的统治者高弗雷,坚持不肯接受国王的加冕而以圣墓守护者自居。

而且到现在为止,说的大部分都是大贵族的情况,平民参与者其实并不一样。每次十字军东征,都有大量的平民或随军,或远远的跟在后面另成一队。这些人的战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上阵只有当炮灰被屠戮的份。他们即便随军,主要也是干些杂活,以及给当地补给带来更大的压力。这些平民毫无政治影响力,也没有掠夺财富的能力。如果将十字军定义为对土地和财富的掠夺,那么这些人是在追求什么呢?实际上相当一部分平民只是为了到圣城朝圣,和十字军一起走相对安全一些,以避免半路被奴隶贩子劫走。对于他们来说,宗教方面的驱动力远大于财富和政治方面。

当然也有一些狂热的牧师会鼓动平民,声称他们在上帝的护佑下战无不胜。不过血淋淋的现实往往会浇灭他们不切实际的幻想。例如第一次东征的第一场交战,就是库库彼得(小彼得)带着一群平民想要攻破尼西亚。但是他们既没有战斗力,又没有攻城的器械,结果自然被屠戮殆尽。唯一的正面作用,也许只是起到了骄敌的作用。此后十字军的主要战事,基本都是由军事大贵族领导的受训部队承担,平民发挥的实际作用很小。


关于第一次十字军,最后再来看看他们敌人撒拉逊人这边的情况。虽然他们此时的情况也许并不直接推动十字军的发动,但由于其内部存在的诸多问题,正好也为十字军第一次东征的成功降低了难度。而第一次东征的成功,奠定了其后十字军的基调和方向。

此次东征的前半段,十字军的主要敌人是塞尔柱各部。攻打耶路撒冷之后的后半段,主要对手则是盘踞埃及的法蒂玛。虽然都是穆斯林,但这两方是互相敌对的。就在十字军东征之前,法蒂玛才刚从塞尔柱手中夺下耶路撒冷。甚至当十字军攻打安条克时,法蒂玛认为敌人的敌人可以是朋友,还派使团来与十字军亲善关系。因此当十字军攻打耶路撒冷时,法蒂玛算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对该地的统治也并不稳固。

前半段的对手塞尔柱内部也是分裂状态。在塞尔柱苏丹马利克 萨哈被阿萨辛刺杀身亡后,塞尔柱帝国就在争权夺利的内斗中加速走向了衰落。即使马利克 萨哈的儿子巴尔克亚鲁克重新夺得了苏丹之位,各地也纷纷出现割据自治的苗头。后来摩苏尔的阿塔贝格凯尔波加率塞尔柱联军在安条克反包围十字军时,人数、补给占绝对优势却还是失败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叙利亚的军马临阵脱逃。


虽然十字军内部一样也有各派争权夺利的问题,像以雷蒙德为代表的南法派和以博希蒙德为首的诺曼帮间始终不太对付。但是他们基本上还是有耶路撒冷这个明确的共同目标,除了留在安条克和埃德萨的部分人外,其他人仍能合作向前,而不是像塞尔柱各地的统治者那样只顾自保。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才能完成许多十分困难的挑战。例如走陆路穿越安纳托利亚,这条经典路线后来几乎就没再成功过。再比如对安条克的围攻与反击,就连亲历的十字军统帅都认为最终的成功纯属侥幸。而第一次十字军的成功,确实为欧洲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追求信仰的人、追求土地与财富的人、甚至是被流放的人,都踏上了前往东方的道路。到达耶路撒冷的朝圣者零零散散络绎不绝,而下一次有组织的大型十字军东征,则要等到将近50年后了。


二、第二次十字军东征的情况

与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时一样,第二次东征也有一个直接因素,那就是十字军海外诸国中最北方埃德萨的陷落。为此耶路撒冷特向西方求援,希望欧洲诸国派出军马援助同宗兄弟,对抗异教徒的反攻。

对于在东方根基较浅的海外诸国来说,其军事实力一直要靠欧洲输血,这实属常规没什么特别的。时任教宗尤金【和】三【谐】世闻讯后,也发布了金玺诏书,号召新一轮大规模十字军。但是这次同第一次东征时不同,西方天主教世界起初的反响并不好,响应者寥寥。如果这种有组织的大规模十字军真的是以扩张为目的,或在追求土地与财富,那么在第一次东征巨大成功的激励下,第二次东征没有理由不激起更多人的参与热情。

此时罗马的形势如何呢?有意思的是,尤金同第一次东征时的乌尔班二世一样,也正面对着棘手的麻烦。不过尤金在罗马的敌人并不是德意志那边的皇帝,而是罗马城中的市民公会(commune of Rome)。双方的混战直接导致了前任教宗卢修斯二世重伤身亡,结果几乎无人愿意在此时结下这个烂摊子。温和派的尤金接手后虽然靠着外援进入罗马,但是并不能缓和矛盾,还招了个炸弹在身边。这是另话不再多说,有兴趣可以去我专栏翻罗马市民公会那篇。

尤金的十字军诏书发布后,法王路易七世是少数有意响应的人。他本就有去耶路撒冷朝圣的私心,但是法兰西的大贵族大多不支持其花费数年时间远行。于是法王便找上了西多会德高望重的创始人、克莱沃的伯纳德,请他为自己排忧解难。伯纳德正好做了中间人,将法王与罗马教宗联系了起来。尤金好不容易找到了足够分量的参与者,也是十分重视,专门为路易七又颁布了一回金玺诏书,并请伯纳德为十字军祝福。随后法王带领诸侯,正式从伯纳德手中接过东征十字,这才确保了此次东征能够成行。

除了路易七,第二次东征中还有另一位重要的国王统帅,那就是德意志霍亨施陶芬家的康拉德三世。与法王不同的是,康拉德根本就不想去参加东征。克莱沃的伯纳德劝了他半天,最后还是将其比作“耶稣受难时的旁观者”,才给了德意志的国王足够的压力。等到他接受东征十字已经是1146年12月了,比路易七晚了9个月。

从这两位国王对东征的态度来看,第二次东征时大贵族普遍对十字军兴趣不大。他们更感兴趣的,还是巩固好自己在欧洲的既得利益。实际上中世纪盛期时的欧洲仍可以说是地广人稀,远没有到人口压力过大的地步。真正养不起的,只有子嗣多还都不事生产的小地主家。但是即使继承不到家产,他们还是有成为教士的选择,并非一定要去东方谋出路。而且同第一次东征时的筹备期一样,对部分十字军和普通民众来说,在欧洲从犹太人手里抢钱的吸引力也许还更大些,而且也更容易更安全。二征前在德意志也爆发了大规模的反犹运动,狂热的教士给犹太人安设的罪名是没有给上帝的圣战提供资金,鼓动民众抢劫残杀犹太人,以至于科隆和美因茨的大主教以及克莱沃的伯纳德不得不专门禁止此类行径。因此这里仍然要说的是,将十字军单纯归为对财富和土地的掠夺是不准确的。

至于第二次东征后来的情况,法德两家都不算顺利,这里不再多说。我以前在红胡子篇上半中也提过第二次东征的部分情况,有兴趣的话可以作为扩展阅读。


三、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时的情况

第三次东征时的情况,某种程度上和第一次东征时是最像的。耶路撒冷再次失陷,这是导致这次东征发起的直接原因,东征目标也是直至圣城。由于圣城及真十字架沦落于异教徒之手,这次东征在教会内部激起的反响十分激烈。教宗乌尔班三世惊毙后,接任的格里高利八世和克莱门特三世,都将的重心都放在了缓和欧洲的矛盾及组织东征上。各地的大主教也在不断游走,发动更多人前往耶路撒冷。

这次东征在大贵族的参与度上,也超过了前面的两次。英法德三家的统治者,都亲自领军前往圣地,这也堪称难得。不过其中真正对东征十分热忱的,只有英格兰的“狮心”理查。当然他并没有被狂热冲昏理智,不管是出于和密友协力收复圣城的理想化愿望,还是防止自己远行后遭到被刺,总之理查东征的条件之一,就是法王腓力二世得跟着他一同踏上旅程。于是法王就这么不情不愿的参与了东征,但是一路上简直像吃了苍蝇一般,打下阿克后就匆匆返回了法兰西,他也因此饱受时人的诟病。至于神罗皇帝“红胡子”弗雷德里克一世,他参加东征本就是与罗马教廷协商后的结果。而且神罗皇帝半路就淹死在萨利弗河中(拜占庭称其为卡利卡德努斯河,土耳其人则称为格克苏河,意为“蓝色的水”),他对东征的最终态度也就无从得知了。

由于三征的直接原因太强,以至于其他推动因素近乎都可以忽略不计。不过仍然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东征十字军内部的争执尤为突出。其实在前两次东征中,十字军内斗的问题一直很严重。像第一次东征时,博希蒙德和雷蒙德之间始终有着竞争;高弗雷死后,诺曼帮又和鲍德温竞争起耶路撒冷的王位。而十字军建立海外诸国后本地化的后裔,又常常和后来者不和。第二次东征攻打大马士革时,王国本地派由于对利益分配不满,后来就拒绝再参与攻城。失去了最低限度的互信后,第二次东征自然也就难以再有所作为,最后只能是不欢而散。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中的内斗更为严重,不光本地派和新十字军斗,两者内部也在互相争斗。十字军到达东方前,耶路撒冷的王夫盖伊就在和蒙费拉家的康拉德争斗。而十字军这边,“狮心”理查和腓力二世在途中彻底翻脸;阿克城破后,英格兰国王又羞辱了红胡子死后的德意志代表、奥地利公爵利奥波德五世。而且由于欧洲的几位国王都不太可能长期留在圣地,因此在找到合适的代理人对他们保留在东方的影响力十分重要。对于本地派来说,他们也需要借助十字军来稳固自己的地位。于是两帮两派间纷纷站队,四方势力借着各种联系两两结盟,将欧洲的政治局势延续到了圣地这边。

同时在鲍德温五世死后,由于耶路撒冷王室只有女性血脉存留,开启了之后连续四代女王的时期。由于女王不能独立承担统治的责任,这段期间其王夫是耶路撒冷王国的实际统治者。因此女王的婚姻,也就成了各方争夺的重点。女王西比拉及其女儿因瘟疫病故后,蒙费拉的康拉德在法德系十字军的支持下,找借口废除了西比拉妹妹伊莎贝拉和托龙男爵汉弗莱四世的婚事,随后自己娶了有继承权的伊莎贝拉。而康拉德遇刺身亡后,“狮心”理查又将自己的外甥、香槟伯爵亨利二世扶上了王夫的位置。

不过内部的政治斗争,显然不能帮助十字军夺回耶路撒冷。英格兰国王在最后的尝试后,不得不与苏丹萨拉丁达成休战协议,返回欧洲处理弟弟约翰联合法王腓力的叛乱。关于第三次东征的具体过程不再多说,有兴趣的话还是可以继续扩展阅读。

四、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时的情况

众所周知,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是比较特殊的一次,因此这里还是单独将其列出来提一提。

为了避免一些人不了解相关背景,首先还是先对此进行一下介绍。这次东征的发起很早,1198年教宗英诺森三世一上任,很快就颁布了新的十字军东征计划。问题是此时距离不算成功的第三次东征结束,才不过过了5、6年的时间,欧洲的统治者们根本无心参与。对比下此前三次十字军的间隔,差不多在40年左右,即大概一代人的时间。

如此频繁的再招十字军东征,还是因为前一次没能收复圣城。在号称“国王十字军”的第三次东征,欧洲三大国的统治者悉数参加还是没能取胜,无疑进一步打击了贵族们参战的热情。到了1199年,只有少数人表态愿意参加东征,他们推举了香槟伯爵西奥博尔德三世为总指挥。1200年十字军统帅们和地中海诸城邦商议具体实施计划,他们打算吸取前次东征的教训,首先攻打阿尤布在埃及的大本营,同时也是避免再在巴勒斯坦被南北夹击。这一计划并没有得到热那亚、比萨等商共的支持,只有想进一步开拓埃及市场的威尼斯愿意提供舰队。不过各方的准备都需要时间,遂约定本次十字军推迟2年再出发。届时威尼斯除提供战舰外,还负责运送3W十字军,而十字军则为此支付8.5W银马克作为报酬。

但是还没等出征十字军便先遭打击,总指挥香槟伯爵西奥博尔德三世突然去世,年仅22岁。于是十字军的指挥权,被交到已是蒙费拉边伯的博尼费斯,另一个和耶路撒冷王室渊源颇深的人手上。到了1202年夏天,预定的出发日期将近,十字军的领袖们陆续到达了威尼斯。这只军马远比当初预计的小,只有大约1万2千人前来参加东征(大约只相当于前次三王中一王的军力)。十字军不仅人比预计的少,凑到的钱也不够,只有3.5W银马克,不足当初说好的一半。而威尼斯人则按照原计划,准备好了50艘加列战舰及450艘运输船。威尼斯总督恩里克 丹多洛眼盲心不盲,他要求十字军先付清讲好的8.5W银马克,然后再启程前往开罗。双方经过谈判,丹多洛同意减少部分佣金,但仍然要求十字军再支付1.4W银马克,否则将继续押解贵族老爷们并减少供给。

经此波折后,大部分十字军统帅最终同意为威尼斯打工,攻下了达尔马提亚处于匈牙利控制之下的扎达尔(扎拉)。其实从扎达尔开始,本次东征的性质就已经变了。教宗特使盖伊反复提醒他们“这是座基督徒的城市,而你们是朝圣之人”。其言下之意,无疑是在告诫他们,十字军并非雇佣兵或强盗。当然此时十字军已是骑虎难下,大部分还是参加了对扎达尔的围攻。因此除了少部分另立营地的人,所有参与了攻打同宗的十字军都遭到了绝罚。等到十字军进一步决定去君士坦丁堡后,那一小部分不愿对同宗作战的人也没有再随行前往,而是直接去了阿克。而前往君堡的十字军,人数甚至还没有威尼斯摇桨的水手多。

此后的四征已经完全失去了“对异教徒”作战这一基本属性,具体的情况也就不再多说。从此次东征的筹备到改变目标去君堡之间,我们可以看到欧洲领主们参与东征的热情已经大幅下降。首先一点,从四征开始十字军的间期大幅缩短,欧洲并没有多余的军力持续向东方输血。第二,海外诸国相较于异教徒的弱势,导致前往东方的风险远大于可能的收益。第三,贵族与骑士们在欧洲其他方向有了更好的目标。1200年前后,北方及普鲁士的十字军已经开始,分走了北德会参加十字军的潜在兵源;四征后没多久,南法又开始了针对清洁派异端的阿尔比十字军,法兰西的骑士也可以在家门口获得更好的回报;在伊比利亚半岛,1212年后基督徒也逆转了对摩尔人的攻防局势,再征服运动又走上了高速路。这些地方的十字军,在宗教性质上都被视为与东征圣地等同,那么人们为什么还一定要去东方呢?

说回到四征本身,很多人因为此次十字军抢劫了君士坦丁堡,就将整个东征定义为对财富的掠夺。这又是犯了以偏概全、主次矛盾不分的问题,四征毕竟只是众多十字军中比较特殊的一次,在君堡城下的十字军甚至还没有威尼斯人多。而且即使在这次东征中,也有部分十字军坚持拒绝与同宗作战,直接去了阿克支援耶路撒冷王国。不过从结果上来看,此次东征从一开始就偏离了目标,既没能收复耶路撒冷也没有攻克埃及。这也就意味着教会还会继续频繁的催动十字军东征,以期达到收复圣地的最终目标。至于四征十字军转去攻打君士坦丁堡,那是多方博弈平衡后的结果,倒没必要归咎于其中某一方。


五、之后几次十字军东征的情况

由于本题的主题是东征,那么关于其他方向上的几次十字军这里就不再多提了。同时前文已经提到了,从四征开始其实西欧参加东征的热情已经大大降低。那么后面的十字军就合在一起,简单来看看这几次东征发动的情况。

首先是五征,本次十字军是由教宗英诺森三世于1213、1215年连发两道金玺诏书发起的。这个时间距四征占领君堡,也是不到10年的时间。西欧贵族对这次东征同样没什么兴趣,以至于前期挑大梁的是匈牙利国王安德鲁二世。而他也和神罗皇帝弗雷德里克二世一样,百般拖延到实在拖不下去了,才最终动身前往圣地。当他因病返回欧洲后,十字军一度被迫停止行动,直到来自德意志和低地的第二波人马来到东方,这次东征才再度重启。转向埃及后,十字军艰难的攻克了杜姆亚特,但在向开罗进军时被水淹七军全军覆没。

之后的六征,某种意义上更像是弗雷德里克二世的个人秀。按照神罗皇帝对教宗何诺里三世的承诺,他最迟应于1227年夏天启航前往圣地。这个时间点距离前次十字军在杜姆亚特的惨败,也不过才过了6年时间。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从弗雷德里克二世登基时许诺参加十字军开始算,其实他已经准备了超过10年的时间,只是一直借故不断拖延。到了1227真要出发时,弗雷德里克二世又因为混乱的组织以及疾病的流行,没走多远就回到了意大利。结果新上任的教宗格里高利九世,很快就于同年9月绝罚了神罗皇帝,并剥夺了他的十字军特权。换句话说,六征在一开始根本就是不被教会承认的。而且这次十字军特殊的是,弗雷德里克二世几乎没有实际作战,只通过外教的手段便取得了圣城的控制权,这也让一些宗教狂热的人不能接受。最后作为空降而来的势力,神罗皇帝与耶路撒冷王国的本地派从来都没有真正和谐共处过。当弗雷德里克二世离开圣地后,很快在基督海外诸国就爆发了被称作“伦巴底人内战”的内部争斗,其两方即耶路撒冷本地派和神罗皇帝留在东方的代理人。

六征之后的下一波前往圣城的大型十字军,还不是之后法王路易九世的七征,而是1239年的男爵十字军。这次十字军的直接原因,是弗雷德里克二世和前任苏丹阿尔 卡米尔的10年休战协议到期,教宗格里高利九世担心耶路撒冷得而复失。不过十字军的到来并没有改变基督徒在巴勒斯坦的劣势地位,没有了和约的保护,耶路撒冷反而在同年12月7日被迫向撒拉逊人投降。最终十字军还是靠着外交手段在内斗的阿尤布诸嗣中取利,不仅重新收回了圣城,还获取了比1239重启战事前更大的领地范围。

不过遗憾的是,到了1244年基督徒还是丢掉了圣城。被蒙古人赶走的花剌子模在前往埃及的途中,顺带手占领了耶路撒冷。为此教宗英诺森四世再次号召发起第七次十字军东征收复圣地,此时距男爵十字军的结束不过才过了3年。而且在圣城几度易主之后,西欧这边对耶路撒冷已经麻木,很难再有热情参与东征。而且各大领主们都忙于自己在欧洲的事务,只有法王路易九世同意出兵东征。这次十字军最终于1248年成行,经塞浦路斯短暂停留后选择埃及作为首个目标。然而他们最终就像第五次时东征一样,占领杜姆亚特之后很快在进一步南下时遭到惨败,就连路易九也成了撒拉逊人的俘虏。

七征收复圣城失败之后,欧洲人再次组织大规模东征就是将近20年后了。这次十字军的直接原因,是马穆鲁克苏丹拜巴尔不断蚕食耶路撒冷王国残余的领地。因此对上次失败耿耿于怀的法王路易九世,也决定再次领军东征。起初他的计划仍是收复耶路撒冷,并保卫基督教海外诸国在巴勒斯坦海岸的领地。但是路易九很快被自己兄弟说服,将目标改为了西西里和突尼斯一线,并准备沿着地中海南岸一路推到埃及去,巴勒斯坦和耶路撒冷则变成了最终的目标。不过由于水土不服,路易九一个多月后就见上帝去了,又过了两个月这次十字军也以和谈草草收场。

至于第九次东征和八征其实原本是一起的,英格兰的王储爱德华(即后来的“长腿”爱德华一世)本来是来参加突尼斯十字军的。但当他绕过伊比利亚赶到地中海时,十字军对突尼斯的战事已经结束了。于是爱德华又继续向东,于1271年5月抵达阿克。此时十字军的规模已经相当之小,英格兰王子手下只有不到1000人,其中包括225名骑士,这只是以往十字军鼎盛时规模的十分之一。虽然这次十字军人数不多,打得倒是有声有色,具体就不再多说,有兴趣的话可以再扩展阅读。只是十字军取得的成果着实有限,被誉为“小狮心”的爱德华也像自己三大爷一样没能收复圣城。

在爱德华的九征之后,就再没有大规模针对巴勒斯坦的十字军东征了。曾随军参加过九征、后来成为教宗的格里高利十世于1274年再次号召十字军东征,但是已经没有人再愿意前往东方了。与此同时,十字军在海外的领地还在不断内斗,爱德华与苏丹达成的10年和约也成了一纸空文。随着1291年阿克城被攻破以及1303年鲁阿德岛的失手守,历时200年的十字军海外诸国也就宣告结束。当然基督徒对塞浦路斯的统治还要再久一点,不过这部分就不再被当作一般意义上十字军东征的历史了,也就不在本回答中再多提。


六、总结

十字军运动在欧洲历史上是一项历时较久、牵涉较广的大规模事件,包括东征、再征服、北方十字军等。基本上所有的十字军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打着宗教圣战的旗号,是对异教或异端的战事。尤其是十字军东征这个方向上由于有耶路撒冷的存在,更是必然要围绕着圣城展开。即使单次的首要直接目标不是耶路撒冷,其最终目标也总要盯着这座基督教圣城的。因此在谈论十字军东征时,抛开耶路撒冷的象征意义及其中的宗教因素必然是不可取的。

另外再多说一点,从第一次东征的发起到十字军东方最后据点的陷落,总共历时200余年的时间。如果将这段历史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就会发现有一些推动东征的因素,可能只在其中某一时期对一部分人起作用。因此我们在看待此类问题时,还是应该尽量全面一些,而不是以偏概全抽出一些所谓的“根本原因”。而且应该承认的是,我们从后世的角度回看整个十字军,其历史绝不是什么真善美的神圣行为。但是我们也不应该一上来就带上有色眼镜,以偏见的观点去探寻其形成的原因。

——— 完 ———


user avatar   hongxin-61 网友的相关建议: 
      

除了 @Pad13ofCK 之外,真的就没有别人讨论一下乌尔班二世的个人动机吗?

要说圣城沦陷,那都是好几百年前的事情了,从来没有见到过西欧诸国有那么大反应。事实上,十字军里的很多人,尤其是平民十字军的人,未必知道耶路撒冷在哪。因此当隐者彼得号召大家参与圣战的时候,很多人对路上需要的补给消耗完全没有概念,就这样稀里糊涂的出发了。同样的,这群人对于攻击基督教治下的匈牙利,东罗马帝国啥的也并没有什么顾及。

虽然说整件事情的似乎是因为东罗马皇帝阿列克修斯-科穆宁给乌尔班二世写信求援,但是在那个时候真正过得惨的恐怕得是乌尔班。坐镇新罗马君士坦丁堡的是他东罗马皇帝阿列克修斯,但是在罗马城里的那位却是被神圣罗马帝国扶持起来的伪教宗克莱蒙三世,而不是乌尔班。而乌尔班本人在那之前,一直在搞政治,试图取得大国的支持来反对神圣罗马帝国以及克莱蒙三世。但是他的政治活动本身也并没有很顺利,因为婚姻合法性的问题,乌尔班支持把法国国王菲利普开除教籍,尽管法国其实是乌尔班政治上非常重要的盟友。

作为一个被踢出罗马且还把法国给得罪了的教皇,乌尔班的处境其实是很不妙的,他急需某一个事件能够帮助他一来重建个人权威,二来转移内部矛盾。因此对他来说,阿列克修斯的请求对他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搞出这么大阵仗的宗教性质的十字军东征并不是阿列克修斯的本意,他不过是想要从西欧弄点便宜的雇佣军帮他打打仗而已。从阿列克修斯的角度来看,他的目的是很世俗很国防相关的,他想要夺回失去的安纳托利亚,至于那些宗教性质的东西,不过是他用来包装他的请求的工具,就跟卖保险的一样,总会夸大一些什么。只不过乌尔班有自己的主意,因此才有了克勒蒙会议带来的圣战狂热,尽管这完全出乎阿列克修斯的预料。


user avatar   zhang-chen-xu-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主要是转移多余的人口

在中世纪,十字军热情最高的主要是两种人——流浪骑士和无地农民

中世纪欧洲的,实行的是长子继承制,这种制度下,贵族的幼子们拥有骑士的装备和技能,却没有任何头衔和收入,这些往往是十字军东征的中坚力量。

另外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土地的兼并,很多农民都失去了土地,无地的农民和流浪骑士们,往往是最渴望战争和征服的。中东的十字军国家,伊比利亚的再征服运动,以及东欧的条顿征服,很大程度上都是靠着这些流浪骑士和无地农民的支援。

大家可能知道,无地的农民可能会掀起农民起义,这是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无地的骑士可能会向大贵族夺权,这是个严重的政治问题。这也就是很多统治者愿意组织十字军东征的原因。进行东征,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一下子都解决了,胜败放在一边,反正这些人都不可能再回国了。

而人口不在过剩,则是后期十字军和骑士团国家衰落的重要原因。随着中世纪晚期的黑死病肆虐以及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人口从累赘变成为了宝贵的财富。

想要土地,财富和地位?

去新大陆冒险就行了,美洲土著可比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好对付多了。




  

相关话题

  我想出家,是先提升学历,还是出家? 
  假如普鲁士输了普法战争会怎样? 
  古罗马的奴隶被释放后怎样成为主人? 
  如何看待回族人的饮食习俗? 
  西班牙和奥地利分别如何统治西属/奥属尼德兰? 
  加洛林王朝是怎么没落的? 
  如果给1453年的拜占庭1门古斯塔夫巨炮,能否在与奥斯曼之间的战争中翻盘? 
  为什么欧洲历史地图一般不标注1559-1560期间法国和苏格兰是共主邦联? 
  英国女王拥有怎么样的地位? 
  为什么狮子路易要把大量王室领土分封给几个幼子呢? 

前一个讨论
有哪些酷刑是人类的意志承受不了的?
下一个讨论
站在 2022 年看「DC 超级英雄比漫威超级英雄更有深度」还成立吗?





© 2024-05-2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