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一世? 第1页

  

user avatar   chen-qing-18-9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帅哥,帅哥,帅哥(重说三)

懂得用自己的脸和心机去取得人脉和王位,并且把自己的血统遍布全欧的帅哥

少年利奥波德(可能是穿奥军军装)

提示:全文20,000字,比较长,并且包括利奥波德死后比利时王室的一些故事。请慢慢享用。如果看到一半看累了,可以不看利奥波德死后的部分。

下半部分在这里,单开了一贴:


青年利奥波德(穿俄军军装)

他只是一个科堡的公子(萨克森—科堡—哥达,只有一个县那么点的小诸侯),但是他先后做到了:

拿破仑战争时代在俄国当军官,认识了俄国皇帝亚历山大一世。22岁当了少将和皇帝的侍从参谋之一,冬宫1812胜利画廊里有他。

Leopold骑马像(凡是右上角有那两个按钮的图源都是某不存在网站)

拿战结束后,25岁当俄国中将,总参谋部成员,然后他选择去英国当军事大使和顾问(不是ambassador,而是类似于联合司令部互派的代表,当时英俄奥普还是反法战时同盟),在一次宴会上被俄皇亚历山大一世介绍给英国宫廷。光速成为英国女王储夏洛特公主的备选男友,后来直接因为相貌和性格被夏洛特公主选为丈夫,1816年二人成婚(一年不到拿下英国女王储。另外这里说一下,当时英国真正的君主已经是乔治四世了,他老爹乔治三世卟啉症+老年痴呆,疯了,1811就实质退位了,太子乔治四世成为摄政王,所以乔治四世的女儿夏洛特就是王储,而乔四是实际的国王。顺便,乔治四世当时的正式头衔是“摄政王太子/regent crown prince”,当然,实际上他就是HM king George IV,因为全部权力包括立法和任免官员都归他了,他的1811~1830时代被称为regency era摄政时代,但乔四当然不是一个英俊的王子,而是一个爱酒好色的50岁的老胖子)

这张真“是心动的感觉”


在英国时期的利奥波德

这个16岁就上战场,见过死人堆,24岁就老谋深算,放弃俄国当将军和将来很可能做元帅甚至宰相,而来英国,就是为了认识女王储和做王夫的将军,政治家,野心家。对天真,奔放,甚至长得也有些婴儿肥的夏洛特公主却倾注了完全的真爱。

夫妇俩非常恩爱,2年内夏洛特竟然3次怀孕,但是前2次都流产了(居然1年2次流产,而且这样后不久还能继续恩爱,也离谱),1817年初夏洛特第3次怀孕,在3个月后确定不会早期流产,利奥波德和夏洛特才向民众公布了帝国后继有人这个喜讯(夏洛特当时是整个英国王室她那代的独苗)


作为英国王伴(女王储的丈夫)和嘉德骑士(他一直是路德宗新教徒,包括去比利时以后,尽管臣民都是天主教)

不幸的是,1817年11月,夏洛特公主难产死亡(如果夏洛特公主登基以后才死亡,那利奥波德就会成为英国摄政王,甚至国王,就像当年的威廉三世和乔治一世一样,因为当时整个英国王室没有任何继承人了,维多利亚女王是夏洛特死后才出生。如果夫妻二人白头偕老,利奥波德也永远是英国王夫),而且是女王储,小王孙,产科医生都死了整整生了30个小时,利奥波德担心得作为男人进了产房,守了24小时。但是他实在太累了,就去隔壁没脱衣服就睡了,孩子生出来以后用现在的话说孩子肺部进水后来憋死了,或者已经是死胎,但绝对是生的过程中才夭折,因为当时根本没有任何腐烂。母亲血崩了,很快都没了,主刀医生吓得回家就自杀了,公爵最亲密的私人秘书Stockmar去隔壁把公爵叫醒,他睡得太沉,秘书失礼地摇晃他的身体才醒,不敢告诉他发生了什么,公爵走到餐桌旁边的沙发上坐下,要他回去看清楚再报告,斯托克马硬着头皮转了一圈,出来说一切都完了,公爵进屋就看见了悲惨的一幕,当时就惊呆了,然后扑到公主身上大哭,亲吻她的手和脸,然后抱住斯托克马说“我现在非常孤独,请不要离开我”,这是利奥波德一生中唯一一次在男人怀里哭,从此英王乔治四世失去了唯一的亲生子女,利奥波德失去了唯一的真爱。他不许大臣们收敛夏洛特的遗体,每天拿着有夏洛特肖像的鼻烟壶或怀表在院子里淋雨转圈,晚上回到夏洛特去世的房间,坐在她旁边睡觉,自己也不换衣服不脱鞋,醒了就拉着她的手哭。直到一周以后实在不行了才同意举行葬礼。两人成婚只有不到2年,夏洛特死的时候利奥波德只有27岁,但就这2年,他铭记了一生,到72岁也没忘,到逝世都没忘,是他这个政治家一生中唯一的真爱情。夏洛特死后一个月,她怀孕期间的画像被画家送给利奥波德,那幅画非常逼真,利奥波德和夏洛特生前的女官们看了就流眼泪了,后来那幅画被Leopold带到了比利时)

英国夏洛特女王储最后的画像

【本段参考资料:James Chambers所著的人物传记《Charlotte and Leopold:The Story of the Original People's Princess》】

悲痛欲绝的他又把自己的姐姐介绍给夏洛特的叔叔肯特公爵,生下了维多利亚,又因为肯特公爵极其荒淫不负责任+死的早,所以维多利亚从小没有父亲,他做了维多利亚的养父兼舅父(维多利亚女王终生称他为“my dear father/我亲爱的父亲”),维多利亚的母亲对她非常严苛,但是利奥波德对维多利亚很慈爱,后来维多利亚做了女王,和自己的母亲关系都不好了,但是和舅父一直亲如父女。维多利亚在利奥波德眼中可能就像自己和夏洛特如果又有过孩子吧,维多利亚女王对他来说也是一生中最近的亲情,是超越政治利用的真亲情。

对维多利亚来说,因为自己荒淫无度没有合法婚生子女才传位给自己的伯父,一辈子没见过面的生父当然远远没有从小就教导自己读书,学政治,甚至给自己送玩偶送马车的利奥波德爸爸和自己更亲近。何况后来爸爸还给自己介绍了一生挚爱阿尔伯特亲王。所以,可以说自维多利亚登基的那一刻起,同时拥有长寿和精神病基因,奢侈无度但又为英国强大做出重要贡献的汉诺威王朝就已经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利奥波德家族的科堡王朝(萨克森—科堡—哥达,后来在一战中为了取消德国姓氏,以温莎行宫的地名改名温莎王朝,延续至今

维多利亚曾经说过“父亲自己失去了幸福,而我出生并得到了长公主的王位(夏洛特是乔治四世的亲女儿,而维多利亚的父亲肯特公爵是乔治四世的弟弟,她自己只是小侄女,而且比夏洛特小25岁),那之后,父亲又给我带来了幸福,父亲既失去了幸福也失去了英国王位,而他把它们都给了我”(指利奥波德给她介绍了阿尔伯特,女王极其爱阿尔伯特亲王)。英国电视剧“Victoria”第一季里里编造了青年维多利亚和首相墨尔本子爵有暧昧关系,后者也成为她的半父亲角色,利奥波德一世反而成了边缘化角色,其实是完全没有历史依据的(就像第二季里编造佩吉特侯爵的儿子Alfred勋爵和首相秘书Drummond搞基一样),实际上利奥波德一世是唯一被维多利亚称为father的人。因为维多利亚从未见过自己的生父(她生父花花公子大半生,52岁才婚内生了她,53岁死了)而且她父辈那些叔伯们也都荒淫无度,名声很差,所以英国贵族和中产阶级基本只爱戴夏洛特公主,利奥波德,维多利亚女王这条线的人。

着英国军装的利奥波德 他一生先后是神罗—奥地利上校,俄罗斯中将,英国元帅(王储夫和王夫是元帅,王夫是名义最高统帅),比利时最高统帅。并且先后成为圣公会嘉德骑士和天主教金羊毛骑士,虽然他一直就信新教路德宗

英国王室对利奥波德的感激和亲近程度大到维多利亚的儿子还把利奥波德的儿子也称为“舅舅uncle”(众所周知舅舅这种关系和父系的“叔伯”不同,是不能代代相传的,但英国王室就这么叫),甚至后来维多利亚的外孙德皇威廉二世也叫利奥波德的儿子为“舅姥爷”(一战前法国讽刺德国的歌《威廉二世找朋友》还唱了),一战时代的英国国王乔治五世自然也管和自己年龄相仿却是上一辈的比利时国王阿尔伯特叫舅舅。

政治眼光极其敏锐,一开始英国议会和贵族想帮助他做希腊国王,他明智地看出来希腊人比较骄傲 不容易接受一个日耳曼人国王,再加上希腊太穷,所以不去。结果果然后来的现代希腊首任国王巴伐利亚的奥托被希腊人赶出来了,又一个希腊国王乔治一世最终遇刺。

英国和法国的帮助下(他认识乔治四世,威灵顿公爵,肯特公爵等等,并且荷兰和英国是老仇人了,另外法国当时是路易菲利普的七月王朝,是法国历史上第一次和英国非常亲密),比利时从荷兰独立,并且获得了英国的永久保证(后来一战英国参战的直接导火索),而利奥波德做了比利时开国国王。比利时成为科堡

登基20周年画像(此时已经60岁),1856年绘成

之后他又把自己的侄子阿尔伯特介绍给维多利亚,弄成了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从此以后英国父系也成科堡了(完成了当年他自己和夏洛特公主的愿望。女王小夫妻结婚发生在1836~40年,在利奥波德登基以后。刚才维多利亚女王的回忆那里是插叙,把两件事放在一起讲了)

他41岁再婚娶了法兰西国王路易菲利普的女儿(以表示对法国的依赖,表示自己同时依靠英法两国。“而且你看英国辈分还比法国低了两辈”,做了个“我是控制和影响英国,却依赖法国”的姿态,另外,这也是为了让法国人高兴,毕竟之前比利时独立时本来想直接加入法国或者请路易菲利普的子女来做国王,但是英国俄国普鲁士都不同意,当时比较软弱而且被英俄普认为不正统的法国七月王朝只好作罢,然而毕竟比利时人民很多是法语人口,所以利奥波德一世需要拉拢法国。但他内心里,当然向着自己和英国)。她只有19岁,给他生了3子1女。但实际上国家完全是利奥波德和比利时议会说了算,而且利奥波德强势到自己就是不改宗天主教(法语人口和王后都是天主教),还拿共和主义和现实主义原则去堵此时已经式微甚至药丸的教会。露易丝玛丽王后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力,她性格温顺甚至害羞,处处都听老丈夫的话(不过她经常会和丈夫一起接见民众代表,弄慈善活动接济穷人),他们最小的孩子也是唯一的女孩,在1840年出生,当时利奥波德已经50岁了,王后28岁,在利奥波德的坚持下,按照他结发妻子的名字命名为夏洛特这个小女儿也是利奥波德和玛丽的家庭中得到他关爱最多的孩子。玛丽王后年仅38岁就死了(死于肺结核,但这种慢性传染病在数年的发作中居然没传染给利奥波德和他们的孩子,可见利奥波德和玛丽只是政治婚姻和传宗接代,有可能在小夏洛特出生后很快二人就不怎么亲密接触了。可能10年都没接吻)。而利奥波德做国王后,仍然年年去英国陪着养女维多利亚和侄子(兼甥女婿)阿尔伯特,到英国后还住在白金汉宫,白金汉宫有一套房称为比利时套间(这套房间现在还叫比利时套间)。当然,出于外交上的政治需要,利奥波德对玛丽很尊重,从来没有发过脾气,一直相敬如宾,但也仅仅是相敬如宾而已,何况他不许玛丽干预内政,国事家事全部都是自己决定。就这样,玛丽王后仍然单方面爱着他。如果说他和夏洛特,和维多利亚的故事体现了他的真情和敏锐的政治眼光,交际能力。那么他和后妻玛丽的故事则完全体现了他有多帅和他如何利用自己的魅力为自己的政治抱负服务,却不把英俊和魅力作为真正的爱情交给新妻子。

萨克森科堡哥达王室合影,在利奥波德心里,自己和他们才是一家人【摄于约1855年~60年之间】,左一疑似是利奥波德的屑儿子利奥波德二世,左二是年近40的阿尔伯特亲王坐着的女士是维多利亚女王(此时她还有父亲,生母和最爱的丈夫,非常幸福,但短短5~10年以后她就失去了所有爱她的男人。终身穿着黑色丧服裙子)女王后面的少年是英国太子爱德华七世(花花公子,后来间接气死老爹,被母亲冷落一辈子),右一穿的像非贵族资产阶级的老绅士是女王的’父亲’利奥波德国王(年近七旬的他比侄子阿尔伯特看起来还年轻,但拿破仑时代的藏手礼暴露了他一国之君的身份和老派的作风)



后来老利奥波德又把另一个侄子弄成了葡萄牙国王。

另外,他大力发展比利时的工业,完成了工业革命和议会君主制,承认民权,并且比利时国王因为改革太早,建国一开始就是君主立宪所以反而学了当时法国的奥尔良体制,成为君主有一定实权的君主立宪制,一直保留到现在。而他的法国老丈人反而在1848年就被推翻,奥尔良体制在法国一代而亡。

晚年的利奥波德又让儿子利二娶了哈布斯堡女大公亨利艾塔(这两个关系不好),介绍小女儿夏洛特嫁给哈布斯堡马克西米连大公(这两个是真爱,但后来因为野心赶不上脑子,没有父亲聪明,被拿破仑三世利用去墨西哥当皇帝皇后而悲剧),自此,科堡这个曾经的小公室和所有欧洲大国都搭上了关系。

和他后来那个屑儿子不同,他是比利时最广受爱戴的国王,因为他这个外来户是他们的解放者和发展者,而不是压迫者。(其实哪怕利奥波德二世这个屑,对比利时国内也不错,只是在刚果太缺德了)

英国,法国,俄国,比利时,葡萄牙,他的德意志老家,从皇帝国王到普通老百姓甚至自由主义共和派,全欧洲没有人不爱他,除了倒霉蛋荷兰国王。

70岁的老帅哥利奥波德

而且他非常长寿,并且终身没有秃顶或者发福,到70岁都很英俊,连侄子阿尔伯特亲王都死了他都还活着。1865年逝世,享年75岁。从参加过莱比锡会战到德国都快统一了,他20岁参军+开始搞政治,在欧洲政坛和王室叱咤风云50余年。成功版于连索雷尔了属于是。

醉卧美人膝,醒掌天下权。手握天下权,心怀结发妻。他都做到了

临终前,彻底抛弃政治家的算计,露出了真情的一面,他拉着太子的手,对儿子在场的大臣们说出了最后的话:“我要去英国”。他要求葬在英国皇家陵墓,和初恋英国女王储夏洛特公主在一起,作为英国的女婿和维多利亚的养父陪着妻子和外甥女(利奥波德内心:“夏洛特才是我的妻子,维多利亚,是我的好孩子”)。但毕竟他是开国国王,比利时议会和继任国王利奥波德二世(他是利奥波德和继妻法国公主的儿子,根本没经历过父亲的前半生和对英国的感情)在他驾崩后拒绝,最终他还是作为“比太祖文王”被葬在比利时。他的儿子刚果砍手屑人利奥波德二世强行把父亲和母亲玛丽王后葬在一起,他最终没能陪伴自己爱的人和养大的孩子们,而是一个人和自己不爱的亲生后代们躺在一起。不过,无论如何,他先后入主的两个国家是按照他的王朝设想,传到了他深爱或不爱的子孙们的手中,在英国,在比利时,都延续至今。

PS:他和夏洛特公主以及维多利亚女王夫妇都讲英语。和俄国皇帝,法国国王,玛丽王后以及自己的儿女都讲法语。和家乡的亲戚或者仆人们才讲德语。德语是母语,法语是他最擅长的政治通用语言,但按照个人感情来说,他最喜欢的肯定是英语。


一生中唯一的“错误”就是生了个“带骟人”儿子利奥波德二世,后者就是那个著名的刚果砍手国王。之所以说是他的“错”,不仅仅是因为生(毕竟很难说儿子的错怪爹,只是因为生出来了),还有一点是老利奥波德并不爱后妻和儿子们,他一辈子都怀念初恋夏洛特公主,父爱甚至多数给了维多利亚女王和跟后妻生的女儿小夏洛特(你看他和后妻生的孩子都要叫初恋夏洛特女王储的名字,她后来成了奥匈大公的妻子,墨西哥皇后,但是因为她继承了父亲的野心却没继承父亲的智商,在父亲死后鼓动丈夫去墨西哥当皇帝,结果丈夫被崩了,自己疯了),所以利奥波德二世打小缺爱,他父亲对他比对维多利亚女王都差远了,经常板着脸教训,还想让他学会政治操作和外交能力,所以带着他和小夏洛特四处访问,但是利二并不喜欢这些,也不擅长社交,结果就是他和他父亲的性格完全相反:利奥波德一世英俊,开朗,野心勃勃但待人仁慈宽宏,利二就留大胡子,忧郁,内向但花心,残忍,冷漠(利二又乱搞情妇又待亲人冷漠无情)


实际上,19世纪已经是贵族政治和依靠王室联姻就能联统另一个国家的末班车,民族主义和全民主权,选举权的兴起让贵族政治和王室联统不同民族国家很快终结了,一战就是皇室宗亲间的战争,其实这并不一定出自威廉二世和尼古拉二世所愿,因为他们已经不代表自己,他们是自己玩脱了外交,或者被国家利益和民族主义所推动所裹挟强迫的。就连利奥波德一世自己所支持的君主立宪和工业革命(比利时国王没有宗教加冕典礼,而是更像世袭总统兼大元帅,在国会宣誓就职,而议员、大臣们、将官们则集体宣誓效忠,头衔是“比利时人的国王”,这就是奥尔良体制的特征:实权君主但主权在民,而非君权神授,毫不“封建正统”),以及他所认同的现实主义,作为路德宗信徒却能成为圣公会嘉德骑士和天主教金羊毛骑士,本身都标志着君权神授和贵族政治的终结。

但正因为如此,利奥波德才是一个高明的政治家,他是最后一个利用王室联姻和贵族政治获得实权的小诸侯子弟,正因为是最后一个以及他高明的政治外交手腕,他的家族才成了唯一留下来的一个,哈布斯堡,罗曼诺夫,霍亨索伦,波旁全没了(法国早没了,要是没有佛朗哥,西班牙波旁本来也没了),荷兰、丹麦王室还有但国家衰落,瑞典王室是法国元帅贝尔那多特后代,而英国和比利时是利奥波德的后代。他更是顺应历史趋势,主动成为“人民的国王”而非“专制正统君主”,他很坦然 “我原来就是靠脸和口才向王室们展示自己来获取权力,现在无非是换成向全体公民展示自己来获取权力,有什么不可以呢”,和其他封建君主或者旧贵族不同,现实主义且出身并不富有的利奥波德并不歧视平民文官(考试上位的职业公务员)和依靠演讲,依靠忽悠上台的选举政客。也因此,他给自己和自己的子孙上了双保险,既依靠王室联姻和贵族政治上位,又依靠人民和亲近民意以保证权力甚至引领社会进步的潮流,主动承认民权,给予民众更好的生活。

谁说政治家不能预测将来发生什么事?具体的事比如说哪年哪月哪一天爆发世界大战,或者自己哪天逝世当然不可能预测,但自己的家族和王国能不能传承发展下去,利奥波德:我能预测。从这一点来看,他比甚至比拿破仑和俾斯麦还高明,因为拿破仑无法控制自己的野心,俾斯麦无法控制自己下野后威廉二世的作死和国家的方向,但利奥波德能,哪怕英国王室和议会不会听他儿子的,哪怕他儿子是个砍手屑人,但也只能在他设计的“现代亲民王室,发展工业,促进民权民生,擅长外交”框架内玩。还是那句话:正因为比利时是第一批成文法君主立宪制之一(英国没有成文宪法),所以它反而是君主保留部分实权的,对政治外交仍然有影响的。这个旧贵族小诸侯出身的外来户入主的国,反而比西班牙王室稳定得多,比瑞典王室和现代日本天皇权力大得多,比中东那些君主专制又进步得多。另外,比利时确实是两个民族组成的,但瑞士还是三个民族呢,彼此的矛盾并不会影响他们都不想被周围大国统治的想法。再说只要有英国在,比利时就不可能被法国和荷兰瓜分,何况现在的欧盟,首都是布鲁塞尔,德国和法国自己也成了保证人(一战二战德国是打了比利时,但只要打,英国就参战)。

他可不是只有相貌和口才。只不过,他利用了自己的相貌和口才,去获得施展才干的机会,实现自己真正擅长的事,站在贵族的立场上,编织一个庞大的王室联姻集团,站在现代政治家的立场上,建成一个自己和全体公民共同的理想国。和19世纪几乎所有君主或者平民政客比,他把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扮演得都很好,甚至比那些大国的君主们还好

以他的颜值和少年老成的政治能力,敏锐的政治眼光,如果他生在现代,怕不是能直接恢复君主专制(然而他会主动拒绝)。或者在任何国家当上总统,总理。奥地利总理库尔茨,法国总统马克龙,加拿大总理小土豆和他比,那都是政治能力也不如,军事能力也不如,经济能力还不如,颜值都差远了。就这,他们都能被吹成“最帅领导人”。利奥波德表示:“我能打十个,我的比利时不能打,但是我可以叫英国法国俄国来帮我打,把你卖了你还得给我数钱那种” 。

“各国王室看到我的风度,都会爱上我,各国人民看见我的脸,就狂热到想跪舔,而我扶起他们,告诉他们“人人平等”(和当年其他的君主国比,比利时是政治体制最进步的)和“我爱你们”。【这一段是我编的,但个人认为,是对他一生理想和手腕的最佳概括】

以及“于连怎么会失败呢?说明他不够利用自己的颜值,也不够爱人民,也不够有权谋心机,而不是因为像他那样有野心就不行,凡是说《红与黑》是讽刺小说的,简直可笑,我利奥波德告诉你们,现实比小说更离谱”

最后这几段是我编的,可不是他老人家原话啊



更一段利奥波德之后一百年的事

除了众所周知的利奥波德二世在刚果砍手,屠鲨。阿尔伯特一世在一战抵抗德国侵略。比利时国王也有外交实权,其他欧洲君主立宪国家和现代日本,君主都只是礼仪性接见来访的外国元首,比利时国王是可以出访以及穿着西装实际主持双方闭门会谈的。包括二战后刚果金独立也是国王去宣布的,卢旺达问题国王也参与这些之外。

体现比利时国王有权的还有一点,就是二战中英国和比利时国王作了同样的死,结局却不同 :爱德华八世图谋亲近nazi以及和二婚女辛普森夫人结婚,结果就是被议会逼下台,被轰出英国上海外当他的温莎公爵去了。

而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三世在二战开始后,政府流亡英国,他和nazi和解(其实就是屈膝投降),然后在国家沦陷期间竟然还享乐和二婚(爱八是自己没结过婚找二婚女,利三是自己和瑞典公主结婚过,二战前王后就车祸死了,自己又和莉莉安二婚),还把王后的很多珠宝甚至权力象征给莉莉安王妃。后来德国快完了的时候他被nazi掳掠到国外,后来被解救了。就这样折腾,战后他居然回国复位,把1941~1950之间在流亡政府主持大局和战后帮助自己守国的弟弟夏尔王子罢黜一切公职(比英宗了属于是)

青年时代的利奥波德太子(三世)和弟弟夏尔王子,兄弟俩一点也不像,而且夏尔面相更冷漠一些,眼睛还小,结果他老哥才是那个忧郁而冷漠的人

插叙一下:利三的弟弟,这位夏尔王子一生极其倒霉,和明代宗真是差不多,和英宗代宗一样,夏尔是利三唯一的弟弟,出生以后因为长得没有哥哥好看所以被父母忽视,他母亲伊丽莎白王后不喜欢他,偏心老大利奥波德三世,利三做王储的时候,和瑞典白雪公主Astrid自由恋爱,扮成一个上尉去瑞典和阿斯特丽德私会,后来结婚了无比幸福,但是夏尔在各国王室里却老是没人喜欢他。

1934年,他们的父王,一战时抵抗德二侵略的阿尔伯特一世登山事故摔死了(作为一个近代才成立的王国,比利时竟然就没有正常传了祖孙三代的王位:利一有儿子但是二婚生的也不爱,利二没儿子,阿尔伯特一世是侄子继位、有儿子但自己摔死,利三有儿子,博杜安没儿子,阿尔伯特二世是弟弟继位、有儿子,菲利普有儿子,但修改了继承法,将来继位的是第一个出生的儿女,是女王)英俊到男人向他行吻手礼觉得是亵渎,女人当面看见他会脸红的利奥波德王太子登基,是为利奥波德三世,时年33岁。温柔贵气,还喜欢做慈善,和国王极为恩爱,结婚7年已经有了3个孩子还即将再次怀孕的瑞典白雪公主阿斯特丽德做了王后,时年29岁。而夏尔这位面相冷漠无趣的王子仍然单身着。不久后夏尔爱上一个平民少女,结果他妈他哥死活不同意,就是不让结婚,后来1935年利奥波德三世和妻子阿斯特丽德王后出车祸了,王后被甩出去香消玉殒,利三轻伤+心伤,带着5岁女儿约瑟芬夏洛特,3岁儿子博杜安和1岁婴儿阿尔伯特,在宫里天天哭。

没几年夏尔和女朋友都生女儿了,这时候夏尔又提结婚,他哥当然大怒,直接和老妈伊丽莎白太后一合计,把夏尔的女朋友强行嫁人了。还逼着那个倒霉蛋喜当爹,把夏尔的女儿认作他女儿,不给夏尔的女儿公主身份。相当于夺人所爱还塞给了别人。而且还不是白学现场为爱夺人所爱(并不是因为伊丽莎白太后和利三喜欢那个女士,恰恰是因为他们看不上和利三自己伤心了就也不让弟弟好过,说什么“为了王室尊严”)。气得夏尔和母亲伊丽莎白太后大吵一架,然后发誓一辈子不结婚了,并且回自己的王室庄园数星星画画去了。

几年后二战爆发,利三投降德军,和伊丽莎白太后一起留在比利时,还和同样平民出身的少女莉莉安二婚,伊丽莎白太后偏爱大儿子,竟然毫不反对。夏尔却一个人跑出去参加流亡政府,后来又在利三被德国抓走和被美法轰出去的时候主持国政,摄政直到1950年利三回比利时复位。相当于什么烂活累活都干了,包括抵抗德国和加入马歇尔计划,甚至加入联合国宪章和与美国恢复外交,加入NATO的签字都是夏尔替他哥做的。结果利三回来以后却把夏尔剥夺一切公职,并且赶回庄园画画数星星去。

等夏尔被轰出去和全民公投58%支持保留君主制,利三才从容退位给长子博杜安,并且保留太上国王头衔,和小老婆莉莉安王妃生了好几个孩子,而且继续干政直到1960~61年儿子结婚和解决刚果金问题,才彻底不管了。和莉莉安搬到新盖的行宫养老+满世界考察殖民地独立运动和研究爬行动物,昆虫学去了。但在利三彻底放权和旅游养老之前,他又把夏尔挤兑了一回,1961年夏尔王子(实际上都王叔了)宣布退出王室,自己放弃爵位和仪仗,也放弃为自己那个已经被嫁为人妇几十年的情人和女儿声索王室待遇。只拿退休官员的工资,彻底在庄园画画为生。从此以后他失去+放弃了一切权利和待遇,和他的太上皇哥哥20多年没见过几面,老死不相往来,直到1983年俩人同年去世,偏偏夏尔还比利三早几个月逝世,83年6月1日夏尔去世,9月25日利奥波德三世因为心脏冠状动脉手术失败,突发心力衰竭停搏,驾崩。从结果上来看,利三是死都要看到弟弟先挂了,自己再去见 上帝】。不过还有一位著名人物也是在同年去世,而且他和利三是朋友,那就是丁丁历险记的作者埃尔热,埃尔热也是一个比利时人(丁丁历险记是比利时漫画,不是美国或者法国哦)他们在二战后才相识,在瑞士见面,但利三很佩服他的想象力和笔触,并且惊叹于埃尔热真人是一个很谨慎,仔细的人(虽然富有想象力和好奇心,但埃尔热真人是非常一板一眼)。埃尔热也觉得国王是一个非常友善,真诚,有好奇心的人,二人用法语交流,甚至直接聊到了埃尔热的丁丁历险记中的具体故事情节(利三的儿子博杜安和阿尔伯特都看过丁丁历险记的),一生不爱笑的利三非常高兴,如果用文言文那就是“上大笑,欢宴而罢“。后来他们还彼此通信,在战后,利三和博杜安都曾经邀请埃尔热进宫做客。博杜安还曾经邀请埃尔热和他的中国朋友张充仁一起来王宫参加宴会和东西方文化交流活动(几乎所有看过丁丁历险记的英语法语人口都知道张,他是埃尔热的好友,丁丁历险记对非洲和亚洲其他国家有很多怪异描写,但对中国的描写是比较真实的,就是因为这个张帮助埃尔热认识了中国)。1983年3月3日,埃尔热去世。

而且1951年全民公投以后,竟然58%公民仍然支持保留君主制,利三内禅不是爱八那种下台,因为他仍然保留His majesty Leopold III头衔,相当于太上国王)给自己儿子博杜安,之后和小老婆莉莉安太妃一起过奢侈的太上皇生活去了,这还没完,利三竟然还借口儿子还没结婚(博杜安继位时21岁),继续干预政治到1960年儿子大婚为止。50年代的布鲁塞尔世博会和博杜安国王招亲活动,太上王利三全部公开出镜,他甚至还能看到政府给国王的文件。还带着和第一任王后的儿女(包括国王博杜安)一起去纪念自己那个不幸早逝的妻子(其实是利三自己开车出的车祸,王后摔死了,利三系安全带了轻伤)。利三活到1983年才驾崩,在太上皇位32年,而且他弟弟夏尔王子在同一年早些时候也死了。他的小老婆莉莉安王妃更能活,在他死后还把所有利三送给自己的珠宝都变卖给外国收藏家了,纯属卖国的屑。害得后来的比利时王后珠宝少了一半多。(利三那么宠爱莉莉安,其实是因为莉莉安年轻貌美,比他小16岁,再加上和温柔却高冷的阿斯特丽德王后不一样,莉莉安活泼好动,在二战期间利三忧郁流泪的时候,二战后利三发怒和整弟弟的时候都顺着他闹,利三退位后支持他干政,又会讨婆婆欢心(伊丽莎白太皇太后本来就偏心大儿子),在61年后他彻底不干政了,又陪他去非洲和南美洲旅游,研究爬行动物和昆虫。当然,她又贪又占,甚至还怂恿太上皇在儿子博杜安国王结婚,刚果金问题解决,不得不停止干政,离开王宫和拉肯宫堡去庄园隐居之前搬空了宫里的大部分可移动财产和想要的家具,闹得博杜安夫妇花钱重新订做了一波)

利奥波德三世是一个特别美的男子(用帅哥都不足以形容了那种),但他作为君主和政客实在是个屑。他的第一任王后被比利时人称为白雪王后,是瑞典王国真正的“白雪公主”,她活着的时候利三和她特别相爱,一切就像复刻了利奥波德一世和夏洛特的爱情。可惜阿斯特丽德的人生结束得太意外了,不过幸亏她没看见自己的丈夫后来各种操作多离谱,要不然可能她也得气死。

饶是如此,比利时民众仍然很同情利三(对比一下意大利,意大利国王因为曾经和墨索里尼沆瀣一气,导致即使后来同样是国王和陆军反水逮捕了墨索里尼,甚至和盟军和意共游击队都合作,也还是丢了王位,战后国王不但和意共,和英美都合作,还也退位让给儿子翁贝托,结果却是在全民公投里父子一起下台,废除君主制,翁贝托才登基一个月就做了末代国王,利三虽然好几次差点下台了,最终却能又二婚又罢黜弟弟又操控儿子,又折腾了十几年才真正放权,真正退休以后也仍然是“太上国王陛下”,能满世界旅行考察,上热带雨林里当他的植物学家,昆虫学家,爬行动物爱好者,甚至还批评起法国的殖民地政策来),或许是因为思念他伟大的祖先,那位全世界第一个提出废除童工和女工的利奥波德一世。甚至那个在刚果砍手屠鲨但也给了国民不分男女的8年义务教育和10小时工作制,废除财产等级选举制的利二。那位在一战中抵抗德二侵略,给予妇女选举权的父亲阿尔伯特一世。凭借着祖宗的功绩(民众对祖宗们推行宪法,民主,民权,民生,保卫比利时国土的认可),又亡国又二婚的利三被称为“忧伤的国王”,而非“有罪的国王”,他终究没有和尼古拉二世,威廉二世一样被抛弃,也没有像裕仁这个屑中屑一样虽然推大臣背了发动战争的罪责但仍然被剥夺一切权力。因为罪恶的根源毕竟还是发动侵略的德国和制裁德国却又纵容德国,联合德国的英法苏。利奥波德一世当年的良好施政,仍然在庇护着他的子孙们。

另外,虽然利三对外糊涂,有权术,有心机,还二婚(一是他在二战期间二婚,二是名义上他是天主教徒,三是他和莉莉安后来又奢侈又由着莉莉安乱造珠宝),但利三外在形象是一个很温柔的人,有权术心机不代表待人不温和,他的冷漠和挤兑全用来对付他那倒霉的弟弟了。而爱哭,忧郁的一面也都在宫里对初婚妻子和最疼他的老妈排解了,发脾气的时候也都对儿子和二婚老婆发完了,在公共场合的时候,利三永远是一个英俊,温和,面带忧郁神情的形象,从30年代到1961年他彻底退居幕后,一直如此。这个形象也让他获得了很多同情和支持。而当时的多数普通人恐怕都想不到,在温柔,英俊,忧郁的外表下,是一个软弱但也聪慧,多情又冷漠,有心机有手腕的屑人和复杂的政客君王。甚至他的权术,也未必是负面的,做君主的,没有权术,后果大概率也得是爱八或者意大利国王那样,比利时王室可能也会提前收摊(哪怕他抵抗德国了,如果他自己没有政治手腕和国民拥护,可能也会完蛋,二战后东欧南欧的君主立宪国家全完蛋了,包括同盟国这边的)

而且利三这个人有一个特质,虽然他几乎three faces,性格复杂,在二战期间的表现以及战后为了权力对亲戚们还很屑,但他有一种让人很容易沦陷的特质,凡是当面接触过利三的人,除了特别了解他内在秉性的老妈和弟弟之外,都这么认为(甚至他老妈了解他也最偏爱他),英国一战老将,一辈子反德,一辈子希望维持住强大的海军,一生和工党的裁军和保守党里张伯伦的绥靖派都不对付,1930年就当了元帅的罗杰•凯斯,在二战初期挪威沦陷过程中因为皇家海军的不成功表现痛骂他以前的参谋长达德利·庞德愚蠢。挪威战役后,他穿着全套的海军大礼服,拿着一叠厚厚的资料在下院发言,要求首相内维尔·张伯伦滚蛋,两天后丘吉尔成为首相。(让张伯伦下台这个事摘自百度和wiki英文版),

就这么硬汉且坚决主战的一个人,在二战初期从退休状态主动申请起复,1940年5月出任利奥波德三世的顾问,全权协调比利时和英法军队的作战联络。后来他从一架坠毁的飞机上得到德军最初的黄色计划的副本,并因此协调了三国的作战计划,但悲剧的是,德国后来修改了计划,英法联军大败,被逼的跨海逃命。他又在下院为比利时军队的溃败辩护。再后来利三决定留在比利时,不去英国流亡,然后无条件停战(就是对德投降),投降后才去和Htl谈判讨价还价,希望让德国不占领比利时,不迫害人民,只是做傀儡国,如此与虎谋皮的糊涂账,丘胖气得大骂利三是“国王背叛了自己的国家,糊涂虫,和魔鬼和谈”,但是支持丘吉尔上台的凯斯元帅却针锋相对说“你不了解他们的情况,至少我无法对国王的选择做出评价”,甚至还说丘吉尔说利三叛国是“胡扯,无稽之谈”。【这里也不仅仅是因为感情倾向,更重要的是英法盟军确实指挥失败,情绪悲观,单凭荷兰和比利时是不可能挡住德国的,而英法卖队友是很明显的。甚至互相就毫无战意,觉得肯定失败,要不然也不至于敦刻尔克和巴黎沦陷了】

后来战后利三回国之前人人都骂他,甚至比利时左翼各党派还直接要共和,但是1950年利三真的重新踏入比利时国土的时候,终究还是多数人都欢迎他,哪怕后来他又排挤弟弟又退位了还干预政治,也仍然没怎么样(要是真的人人喊打,可能会被推翻或者刺杀,以利三那个忧郁多谋的性情和面对德国侵略时的犹豫糊涂,他肯定不敢强行毒菜镇压什么的,肯定放权退出甚至跑乡下隐居去)。但事实上利三还看政府给国王的文件,接见来访的各国王室和总统总理,甚至办音乐会,和儿子一起主持1958布鲁塞尔世博会(这个世博会的原子球雕塑是20世纪历次世博会最著名的一个建筑,而且后来在民众呼吁下保留成为永久建筑。整个世博园是用王室所有的土地而非直接国有土地建造的,后来利三和博杜安把它捐成全民公园了。不过也有生草的,这个世博会的纪念币背面居然是一个少年果体男生浮雕,而不是国王头像,理由是象征着战后复苏的婴儿潮一代和“世界人类大团结”),和小老婆莉莉安王妃一起给阿斯特丽德的儿子博杜安国王相亲(虽然最后博杜安没找老爹拉来的那些,而是自由恋爱了法比奥拉,然后童话爱情)。对比夏尔王子一生的人缘和悲剧(夏尔什么也没做错,完全是被老妈和大哥挤兑的不幸)。似乎也不能只用利三长得好看来解释,只能说利三虽然内心又软弱又多权谋,对除了亲妈亲儿子之外的亲人还冷漠,但他的外在形象和特质就是挺受欢迎(而且大家欢迎他还不是因为他好欺负,实际上他是个心机非常深的人,除了nazi入侵利三怂了之外,凡是以为利三好欺负才接近他的人,都让他给整了。不管真心还是假意,大家欢迎他还就是亲近他同情他,虽然纯理性看来其实没啥可同情的)。人类社会中是有这种个体的,你看他的事迹会很不高兴甚至生怕和他交朋友(怕被整),但是如果真的有机会面对面,你大概率还是会“沦陷”。

再加上利三的儿子博杜安国王恢复了利奥波德和阿尔伯特一世的风格,既亲民,又私德好,又会弥合各方分歧,最终比利时的王权仍然在本土民众的支持下保留至今(1960年博杜安亲自去刚果金宣布同意刚果金独立和祝福他们,并为利二的屠杀罪恶道歉。刚果金独立后很快开始排挤白人后裔和算旧账(参考今天南非)。1961年博杜安和CIA秘密会谈,派兵去刚果支持地方势力推翻了反比亲苏的刚果独立之父卢蒙巴,并且寻求比企业继续控制钴和铌等稀有金属矿。不久卢蒙巴被军阀冲伯所杀,据信美国总统,英国首相和比利时国王都提前知道计划,但“没有阻止“,而比议会则不承认自己知道(毕竟是国王亲自决策的,当然议会更没甩锅国王),直到2002年才承认“先王陛下当年是知道的”。这段说明他坏吗?不一定(后来蒙博托这个王八蛋上台了不能怪博杜安,更应该怪美国后续处理不当),反而一定说明这位青年国王有手段因为他的祖母伊丽莎白太皇太后曾经支持他的父王利三在二战沦陷期间二婚,又支持利三在战后内禅后继续干政,还曾经不支持博杜安和妻子结婚以及掌权。而伊丽莎白太皇太后对外则先后同情nazi以及和苏东阵营的关系相当好,还去过苏联和东亚访问。再加上比利时本土的白人公民和企业需要继续控制刚果的资源和保护刚果的白人移民后裔有足够时间撤离。所以这也是内部斗争的外化,博杜安在公开场合主动同意刚果金独立,暗中又联合美英做掉卢蒙巴和刚果亲苏反比势力以后。是名利双收。自1960年开始,成功和自由恋爱的妻子法比奥拉结婚以及操作了刚果金问题的博杜安,彻底摆脱了年迈的祖母和专权的父亲,自己执政。搞出这些操作的时候,他只有31岁,其政治手腕远超二战后的其他现代欧洲君主(可能除了伊丽莎白二世。西班牙那位佛朗哥之后和平转型的胡安卡洛斯现在也因为一辈子搞了500多个情人和贪腐而流亡海外了,而博杜安的私生活,你往下看就知道了)至于私德,后来博杜安的妻子法比奥拉王后流产5次,一直没有子女,她都想提离婚了,国王却一直拒绝离婚再娶或者搞私生子。宁可让侄子菲利普做王储,自己绝嗣。只有一次差点出现冲突:90年代初的堕胎合法化法案博杜安国王不同意,因为他是天主教徒,但议会中的自由派和平权运动者最终还是表决通过,国王让人调查公民的态度,如果50%以上反对堕胎合法他就否决,结果是50%以上公民支持合法堕胎。国王遂用暂时让王储摄政躲过了签字,既没有违心签署也没有违反民意否决,但虽然都是通过了,和英国或者现代日本却是不一样的,因为现代天皇根本没有签署或者拒绝的权力,而比利时国王仍然有,专制君主会直接拒绝甚至杀人,彻底的虚君根本没有权力选择签署或者拒绝,或者一拒绝就会被弄下台。而比王是用既不拒绝也不接受的方式绕过了这东西以顺应民意,让它由别人来签署,自动生效,但又没有因此退位或者放弃以后拒绝其他法案的法定权力,这就是科堡王朝的政治艺术:做有权力的半虚君,或依照宪法统治的半实君。既非沙特那种专制者,也非瑞典日本荷兰那种统而不治的吉祥物。在堕胎合法化事件后不久,1993年,博杜安突发心梗驾崩,在比利时这个人口只有1000万的小国,有50万民众排队去王宫现场瞻仰遗容和送别。这说明,哪怕是某个具体的法律观点并不一致,比利时的绝大多数公民仍然拥护他们的国王。在比利时,除了二战期间和战后早期,极右极左曾经先后占据三分之一左右民意之外,从1830年至今,“法纳安康“四派从来没有得到过哪怕10%以上的本土人口支持。顶多是瓦隆人和弗拉芒人的矛盾引起的分离主义有过市场,但因为英国和德国不可能接受比利时分裂并且重新并入法国荷兰,再加上国王和议会处理得当,两族完全平等并且分居。所以也没有真正的分裂危险。因为多数比利时人知道且相信: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他们的多数国王才貌双全,他们的议会和君主,对自己比美国苏联或者极左极右的那些鼓吹许诺,好多了。何况万一不好了,也一定能够改选和和平让步。不像美苏和极左极右,一旦上台,肯定制造图图和毒菜

少年利奥波德三世(他是从小好看到大)


“王子美得让人感觉,向他行中世纪的吻足礼和吻手礼都是一种亵渎”


成年后的利奥波德三世和白雪王后阿斯特丽德


二人的婚礼


利奥波德三世和阿斯特丽德抱着他们的儿女



二战以后,比利时太上王利三和他的王妃莉莉安,两个屑。左2那个戴眼镜的帅哥是时任国王博杜安,他完全是父亲的背锅侠,还不得不和利奥波德三世的二婚子女站在一起,最左那个面相不好的就是利三的二婚儿子


50年代末,太上王利三和阿斯特丽德王后生的国王儿子博杜安,二儿子阿尔伯特,以及王后的独生女一起去祭拜王后的纪念碑


少年利三(只看脸利三的确是比利时最美貌的一任国王,甚至是欧洲历史上最帅的君主,但再说一遍,和祖先利奥波德一世,父亲阿尔伯特一世比,他是屑)


The Young King Baudouin


50年代,退位不放权的太上皇利三与还没结婚也没摆脱奶奶和老爹的博杜安国王一起在宫廷阳台上慰问民众,对外软弱而对内精明,对女士多情而对兄弟冷漠的的利三像一头忧郁的老狮子,年轻的国王对这位娶后妈且把持权力的父王既敬爱又反感



再更一个比较有趣的事。利奥波德一世一生和所有欧洲大国都友好,比利时的独立和强大坑的最惨的只有荷兰,然而他一生都坚持信仰新教路德宗。这是北德意志(他自己老家)和荷兰的宗教,而不是比利时本国多数人以及法国(他第二个妻子家),西班牙,意大利,奥地利的天主教,甚至不是他除了自己以外,最热爱的英国的圣公会(新教安利甘宗)。

还有,当利奥波德一世晚年和利二继位以后,尽管他们的妻子都来自天主教皇室(利二的妻子来自奥地利皇室,然而他不爱她),利二也跟着母亲信了天主教,但比利时开始和荷兰的互动仅次于和英国,并且晚年利奥波德和利二还把比利时的铁路网和荷兰连起来了。比利时甚至还帮助荷兰工业革命,并且在之后一直至今和荷兰一起发展。现在两个国家关系非常好荷兰的外贸,商业,石油业,比利时的外交,钢铁,医药,重工相辅相成。

欧盟创始六国里就是法德意荷比卢。其中决定性核心就是法国和西德的和解结盟以及荷兰和比利时的和解结盟。也正因为如此,尽管最初的共同体议定书是在罗马签署的,但欧洲联盟的首都是布鲁塞尔,而决定性的条约“欧共体成立条约(布鲁塞尔)”,“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申根协定”,分别都是在荷比卢的首都或者边境城市签署的。

另外,在今天(二战以来)的比利时,最拥护王室的其实恰恰是弗拉芒人(也就是荷兰语人口),利三在战后复辟和一通政治操作的时候,全国总支持率是6成。然而弗拉芒人74%都支持国王(利三:可不是只因为我长得帅哦,是我的祖宗们干得好,荷兰语区更富裕),而瓦隆人(法语人口)只有42%支持国王本人复辟。并且,现代比利时本土的地域差别中,荷兰语区是占优势的,国王虽然住在布鲁塞尔这个越来越法语化的城市,信仰天主教(比利时国王从利二开始都信仰天主教,但众所周知比利时国王没有宗教加冕仪式,比利时国民也非常世俗化,所以信仰天主教大概率只是骗天主教国家的勋章罢了),甚至更喜欢讲法语,但国王更喜欢弗拉芒人,弗拉芒人也更爱国王,弗拉芒人的北部的经济也更发达,现代比利时是靠近荷兰和沿海的地区更发达,而靠近法国的地区反而略差的在弗拉芒人和瓦隆人发生矛盾时,国王也更喜欢稍微支持支持弗拉芒人(当然在法律上二者完全是平等而且分治的),但法律之外的事就不一定了……

比如鲁汶大学的分裂,鲁汶大学本来早在1425年尼德兰整个都是神罗诸侯的时候就成立了,而且最初叫“天主教鲁汶大学”,但后来随着荷兰语和法语人口不断互相反对。在荷兰统治整个尼德兰期间就曾经下诏要求鲁汶大学第一教学语言为荷兰语,后来利奥波德一世来了以后为了反抗荷兰和亲近法国,规定两个语言完全平等甚至法语占先,又一百年后,二战后瓦隆人跳反,那就……,荷兰语教授团在太上皇支持下准备挤兑法语教师,又想让校方教授团和学生会投票决定是不是让荷兰语成为第一教学语言,1968年~70年鲁汶大学正式分离为荷兰语和法语两座,当时比利时首相并不希望分校,这时候比利时太上皇利三和荷兰语的教授团又操作上了,68年8位弗拉芒人内阁大臣辞职,结果首相不得不辞职,提前大选。重新大选后,为了拉住弗拉芒人,内阁不得不同意二语言校区分离,在王室干预和两语教授团分别游说后,分离的双方于1970年达成协议,荷兰语鲁汶大学最终作为主体留在几百年的老校区(欧洲著名大学可不是越新越好,一贯是越老越好),并且保留了大部分设备和资料(老师和学生则是按照母语归属和自由选择原则公平分配),而法语鲁汶大学滚蛋,去布鲁塞尔东南30多公里新建校区。并且招生也分开办。这样一搞,法语区可又亏了(当然被民族主义情绪感染的瓦隆人当时是认为不亏的,毕竟他们终于有了独立的法语鲁汶大学),现在荷兰语鲁汶大学QS世界排名70~80左右(泰晤士排名第45左右),法语鲁汶大学QS世界排名189(泰晤士排名130~150左右)。

PS:关于利三晚年掺和没掺和这类事情,因为档案和通信记录没全部公布,所以我也不能完全确定,只是说某些人的回忆录或者某些猜测认为王室掺和了,还有一些人认为是没有直接掺和的(确实没有在国王和政府决定之前直接下诏)。但比如说大臣们辞职之前,是不是给太上皇打电话了?太上皇是不是给他们做态度上的背书了?比如说荷兰语教授团和法语教授团游说王室和内阁大臣时,太上皇和国王因为他们对君主和政府的态度不同,所以有倾向性(这个是有实锤)。总之,这样概括是没问题的:“不管在事情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是不是直接表态了,拆分计划都叫陛下感到高兴”。这些事也看出来“我作为比利时人民之王/太上皇,权力是有限的,但影响力是无限的”(记得吗?比利时国王的正式头衔是“King of Belgians“,是“人民的国王,代表全体公民”,和“法兰西人的皇帝”类似,而不是君权神授的封建君主“某地某国国王”)


再说说莉莉安这个人的个性和利三的家庭生活。为什么之前说利三退休后叫奢侈的太上皇生活呢?因为利三在60年彻底放权以后,他和莉莉安不但搬走了宫里几乎所有的珠宝,还搬去了一座就比国王的拉肯宫堡小一点的大庄园,Château d'Argenteuil,这座庄园位于滑铁卢城镇附近的森林里,是比利时境内除了王宫以外最大的宫堡庄园一体建筑

2002年莉莉安也去世以后,此时在位的国王阿尔伯特二世(利三和Astrid的二儿子,1岁丧母,对母亲根本没有记忆,他爹亲自养他,8岁的时候后妈就进门了,所以他和后妈的关系还没自己哥哥姐姐那么貌合神离,后来阿尔伯特二世管莉莉安就叫妈妈,但尽管如此……)和比利时政府规定,不允许莉莉安的儿女继续继承这座宫殿,把宫里剩下的一点还没被莉莉安在利三死后几乎卖光的珠宝和家具以及利三亲笔写的任何东西收回王宫。然后建筑本身豪华到什么程度呢?庄园总面积136公顷(做对比:故宫护城河内面积72公顷),室内建筑面积上万平方米,(对比:白宫室内建筑面积5000平米),甚至准备翻修以后当作欧盟委员会主席或者将来欧洲联邦总统的总统府。2004年,随着欧洲看样子不可能真正统一,于是政府把它拍卖,这个没装潢(都让王室搬回去了)的空壳子城堡庄园,卖了750万Euro,2019年那个买主收拾不过来了(太大,重新装修要花1000万),再次出售,出价2000万Euro(1.7E)。就这么离谱

利三和莉莉安晚年居住的宫殿(这只是庄园面积的百分之一,是正门和正宫那块,参考圆明园勤政殿到门口也很近),大到可以在庄园里骑马
一处内景


利三退休后,就在这座宫殿里开始研究他的昆虫学,植物学,地质学,原始部落考察等等,满世界旅游和考察,当然他本人并不怎么安于奢侈,去考察的时候甚至就穿个衬衫,运动裤,登山靴,70岁了还能去安达曼群岛和亚马孙雨林。还和莉莉安一起办了比利时心脏病慈善组织,利奥波德三世国王基金会等等,也不能说是瞎研究,还是做过好事的,比如说资助比利时先心病患者去美国免费治疗,和英美最先进的大学医学院技术合作等等。

不过利三晚年的感情生活又抽抽了,这回不是他或者他老婆碰上不幸,而是他和后妻的孩子们,利三当年和Astrid生了3个孩子(约瑟芬夏洛特,卢森堡大公夫人。博杜安,国王。阿尔伯特二世,国王),后来和莉莉安也生了三个,利三虽然主动续娶了莉莉安,还把母亲和亡妻留下来的各种王冠珠宝首饰80%全送给了莉莉安(然后80%让莉莉安在他死后给卖了),只有20%传给了亡妻生的俩儿子的儿媳妇(还有给了莉莉安里面的20%让约瑟芬夏洛特在利三死后莉莉安瞎卖的时候拦住抢回来了),但他对子女们其实还是更爱亡妻生的儿女的,约瑟芬夏洛特的婚姻是太皇太后伊丽莎白在世时安排的,博杜安是自由恋爱,结果非常幸福,阿尔伯特二世也算还凑合(尽管他后来出轨,对不起保拉王后,但反正曾经爱过)。而且毕竟当年阿斯特丽德死后那几年,利三没续弦之前,他还真的是亲自带孩子的(连英国王室都不是,伊丽莎白二世和菲利普亲王是初恋正常婚姻,1950年代了都不会亲自给孩子洗澡,教孩子走路,在公共场合背着孩子照相。而30年代没了妻子的单亲爸爸利奥波德三世亲自带孩子,他虽然后来严厉阴沉又娶小老婆,但他一生都爱他和Astrid的儿女们。其实对于国王的孩子3岁到10岁是最难带的,而不是叛逆期或者成年以后,因为10岁之前他们什么都需要人教,需要陪伴,而懂事以后的少年少女和成年孩子,在王室里,一般是不敢瞎叛逆的,也不用当做题家或者因为成绩,老师,同学惹父母生气,因为没人敢惹作为王子或者公主的同学,而王子公主自己只要不是司马衷那种白痴,不用和别的孩子竞争也不会成绩太差。可10岁以前的时候,尤其是6岁以前的时候,王子公主却和普通小孩一样玩闹和需要陪伴,而利三在三个孩子童年和幼年的1935~1941年,一直坚持自己带孩子,所以他当然是爱他们的)。

阿斯特丽德车祸丧生两年后,仍然在悲痛中的国王一家。全家都强颜欢笑,但眼神和疲惫憔悴的面容展现了他们的真实心境


青年鳏夫+single father利三抱着失去母亲的孩子们。博杜安兄弟俩在母亲死时一个4岁半一个1岁,之后几年父亲甚至和他们同床睡觉,亲自给他们洗澡(本来这些在父母双全的王室也都是仆人干的活,皇室里孩子6岁以上就永远和父母没有肢体接触了),就像平民家里一样,这样的亲情后来利三没给任何别的孩子。博杜安记得“强壮的父亲能同时抱起我们两个,再把10岁的姐姐背在他背上”(此时博杜安已经6岁了,右边那个有点像小女孩的是3岁的阿尔伯特)。

JC(约瑟芬夏洛特)在母亲车祸时已经7、8岁了,完全记事了,而利三后来二婚时她都14了,所以她小时候和父亲是非常亲密的,而且她记得母亲有多高贵、善良,父母曾经多恩爱,阿斯特丽德车祸以后利三和JC父女俩天天哭,JC还得帮着伤心的爸爸哄两个不记事的小弟弟。所以她后来特别不喜欢后妈莉莉安,认为她是自己家里插进来的一个家伙,而且因为她记得自己的父母都是国王和公主,而莉莉安是个普通商人和政客的后代,祖父辈还是卖鱼的(JC原话),这也间接导致了JC对后妈的厌恶在日后变成了她嫁给卢森堡大公Jean以后,未来对自己儿媳妇的厌恶(她儿子后来娶了个古巴白人后代,她觉得相当于又不是贵族又不大气又是“卖鱼的”),所以JC是个好女儿,她非常爱妈妈和爸爸,甚至一生都在回忆妈妈,怀念爸爸妈妈一起的时候和父亲抱着自己哭母亲的时候,父亲把全部的爱给了自己和弟弟们的时候,也是个好妻子,她和Jean大公其实是奶奶和爸爸搞的包办婚姻,可结婚后他们两个反而越来越好,非常幸福,但她却是个恶婆婆,后来天天对儿媳妇横挑鼻子竖挑眼,而且利三也去世以后她更孤独和怀念父母了,就更依赖丈夫和对儿媳妇没好气,天天膈应儿媳妇。

利三教博杜安骑马(在正常的皇室这是专门的马术教师或者近卫军骑兵军官干的事,而且一般王子10岁才开始学,并且12岁以后要骑成年马),而这里面博杜安6岁半,骑的是小马驹,爸爸亲自牵着马一步一步走

Astrid走后3年,思念亡妻和忙于越来越危险的战前国务,一脸憔悴但是仍然陪着孩子们钓鱼玩的利奥波德三世,左边那个女孩就是长公主约瑟芬夏洛特,她是年纪最大的孩子


然而20年后的50,60年代,莉莉安的孩子们可就惨了,她儿子亚历山大长得太别扭,不像利三和阿斯特丽德的儿子那么好看,利三这种大帅哥,像当年他娘伊丽莎白喜欢他不喜欢夏尔一样,也就自然觉得亚历山大没有博杜安好看和聪明,但是他好歹还算爱他,毕竟是自己的儿子。亚历山大后来还是经常和老爹出席活动的,甚至能站在异母大哥博杜安国王旁边。不过他恐怕是心理有点自卑或者孤独之类的(他爹那么英俊,他长得那么别扭,再加上二战以后他爹忙着收拾弟弟和复辟,退位不退休,处理政务,搞政治平衡,整人等等一大堆破事,越来越心机深重),最后到50多岁(都90年代了,他爹太上皇都死了,他妈正在疯狂卖珠宝中)才和一个离过婚的平民中年妇女结婚。

但亚历山大王子也是莉莉安唯一关爱的亲生孩子,他少年时曾经因为先心病去美国做手术,非常成功,莉莉安为此弄了比美医疗合作项目(肯尼迪的夫人杰奎琳很崇拜利三和莉莉安,觉得莉莉安是时尚女王…啊这…),一起开始资助比利时普通孩子去美国免费治疗,利三出钱。亚历山大王子09年去世,大概70岁。成年后他身体倒是比较健康。

莉莉安的大女儿玛丽克里斯汀,据说是15岁的时候在王宫某次活动里让某个远亲王室青年(她cousin)强奸了,但她竟然不敢告诉父王(就算利三不爱她,以他的性格肯定也会把那个凶手整半死,不知道为啥她不说)。告诉母亲以后莉莉安没有选择去找丈夫哭闹,反而居然不信,甚至把她关在家里,不许她再见人,以此避免她再被怎么样(我寻思着这也不像是不信以后的表现啊,莉莉安对孩子简直不像亲生的,比对白雪王后的王子公主们还差,她对阿尔伯特王子都不敢这样),一来二去玛丽就疯了,而且一直没和她爸爸好好交流过这问题。然后也不好好上学。20多岁的时候玛丽终于离家出走跑美国去了。

利三从头到尾一直不明就里莫名其妙,于是他大怒,认为这个女儿和王室决裂了,居然也不打电话问问或者盘问老婆是不是干啥事刺激孩子了,直接就从此以后家里没这人了,从1965年到83年利三驾崩,他去过很多地方旅游或者探险,资助过很多比利时的孩子们,但是对这个女儿就愣是没见过一面,他更不愿意去美国找她了,派大使馆的官员劝了几次不回来就算拜拜了结果玛丽克里斯汀几十年不敢回国,期间在美国花天酒地,还和随便什么男人发生关系,怀孕了以后不敢告诉她父亲(当然不敢,一开始她就没说清楚,她妈又那么冷漠),偷偷打电话给亲哥亚历山大王子借钱,后来堕胎,终身不婚等等

2002年莉莉安也死了的时候,玛丽克里斯汀不回国参加葬礼,还怂恿同母亲哥亚历山大王子和亲妹妹拍卖了莉莉安所有财产(除了被王室拿回去的利三遗产),她自己也是个败家女,上百万Euro居然几年就又花光了。现状不明。

莉莉安的小女儿爱斯梅拉达,在利三55岁的时候才出生,莉莉安当时也40了,起的名字是《巴黎圣母院》里女主角吉普赛女郎的名字,长得也总算是挺好看的,她倒是没倒霉,利三还是很宠爱她的,把她当成孙女差不多,经常带她玩,但是她恐怕和她妈莉莉安关系也不怎么样,长大以后嫁给英国一个科学家(有贵族头衔),生活还算正常。

总之莉莉安是个很时尚,和婆婆和丈夫关系很好,很爱从丈夫那里要珠宝,对丈夫百依百顺,丈夫对她也百依百顺的幸运女人,但是她也是在丈夫死后变卖大半历代王室珠宝(她婆婆能给她自己的珠宝,利三甚至能给她Astrid的珠宝,就意味着王室珠宝是应该传承下去的,结果她故意不懂,都卖钱了),为了保持丈夫的爱天天打扮的特别漂亮,还对外虚假爱心(利三虽然很专权,但他还是挺爱比利时国民的,喜欢做各种活动,还兴趣广泛,经常资助文人墨客,艺术家,科学家,生物学家,甚至请他们来自己的大庄园吃饭,聊天,分享研究成果),甚至忽视自己的亲生子女她倒不是不当后妈(只整前妻子女),一开始几年她也整过,Astrid的长女约瑟芬夏洛特,博杜安的妻子法比奥拉王后和莉莉安关系就都不好。但利三后来虽然把Astrid的珠宝都送给莉莉安戴了,但对子女的态度还是不一样,所以莉莉安作不了妖,就开始乱折腾自己的亲生子女起来

不管怎么说,在利三和莉莉安的婚姻中,对莉莉安来说,孩子们显然没丈夫重要,不管前妻生的还是自己亲生的。而对利三来说反而还凑合能有个“差不多重要”(前妻的孩子和莉莉安本人都重要,至于莉莉安的孩子和王室的珠宝首饰很可能也是个不重要)。所以虽然在财产和珠宝上莉莉安说什么就是什么,利三甚至会把博杜安亲妈Astrid留下来的首饰不给博杜安媳妇却给莉莉安,但在根本权力和亲情上还是利三说了算。而且莉莉安甚至比利三更不关心自己的子女,就好像怕自己的子女给自己惹事让丈夫不高兴似的。这只能说是“都什么人啊,是当母亲的能做出的事?”。所以说莉莉安是一个极其自私的人。




更新张充仁和埃尔热,埃尔热和利三晚年的一小段往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微博上搜索“埃尔热 张充仁”

1981年,博杜安还曾经邀请埃尔热和他的中国朋友,著名雕塑家张充仁一起来王宫参加宴会和东西方文化交流活动(几乎所有看过丁丁历险记的英语法语人口都知道张,他是埃尔热的好友,丁丁历险记对非洲和亚洲其他国家有很多怪异描写,但对中国的描写是比较真实的,就是因为这个张帮助埃尔热认识了中国)。张充仁从布鲁塞尔机场出来的那一刻,几万人在机场外欢迎他,已经患病的埃尔热与老朋友紧紧拥抱在一起

青年时代的埃尔热和张充仁(1934年)


1981年重逢的张充仁和埃尔热

“40多年不见,我亲爱的朋友,我真高兴,咱们俩都还活着!我日日夜夜盼望着相见的一天”(张充仁和埃尔热的通信被保留了下来,微博上有一篇文章专门介绍二人的友谊,搜“张充仁 埃尔热”即可,原信件和原文非常长,这里写不下了)

几天以后,他们一起受邀进入王宫,博杜安并不是作为一个高高在上的国王接见这两个老人,反而是作为一个忠实的“小读者“,再次见到了童年时代著名漫画的作者,当然,也是第一次见到他的东方朋友,在埃尔热的介绍下,张充仁也认识了博杜安国王,这位当年他在比利时留学期间只有4岁的小王子,现在已经50多岁了。张充仁还回顾了自己当年在比利时的经历(他会流利的法语和英语),给国王讲了自己和埃尔热当年相识的故事,并且又回忆了当年曾经在街上远远的见过出行的利奥波德三世和阿斯特丽德王后,那时他们还年轻,美貌而幸福。

张充仁亲手为埃尔热做的铜像


70年代,中年的博杜安国王(左)和埃尔热,M.Scherens在一起(我没找到利三和埃尔热的合影,但博杜安第一次见到埃尔热真人就是他爸爸带他见的,所以肯定有)

不久后,埃尔热最后一次觐见太上王,其实更应该叫:去见他的另一个老朋友

“多年不见,至尊已经这么老了,头发全白了”(*至尊:唐宋时代对太上皇的口语尊称,这里作为意译,按法语太上王和国王都是陛下,区分比较费劲)

“你也一样,听说你病了,你还画吗?”

“我还有许多许多灵感想画出来,但我画不动了,陛下”

“好好休息吧,朕老了,我请求你……要尽量活下去,陪我走到最后吧” (我很孤独)

“好……”

“至尊还记得当年在瑞士,您说当今陛下从小就看我的漫画,还因此勾起了对其他国家的好奇心,您当时还问我,我画的中国是真实的吗?我如实回答说自己没去过,是一位中国朋友当年给了我灵感,他和我一起画的那一册,当时您大笑”

“我说其实我也没去过,所以我才问您,朕只去过日本,也是在30年代的时候,然而不久以后日本就侵略了中国”

“我前几天终于和他重逢了,在分别40多年以后,您的儿子国王陛下也接见了他”

“不应该说接见,博杜安是你的读者啊”

“啊,哈哈哈哈”

……

“请至尊珍重”

“保重,我的朋友,我期待和您再相见”

然而,他终究没有再能与国王父子相见

1983年3月3日,埃尔热因长期再生性贫血障碍去世。他死后,丁丁历险记的版权没有被授予任何人,他的漫画就此永远封笔,成为全世界10亿人和一代代小读者永恒的经典回忆。

张充仁先生青年留学比利时,在1935年抗战全面爆发前夕选择放弃加入比利时国籍和出任助理教授的机会回国,1949年选择留在大陆继续教学,但1987年,在老朋友埃尔热逝世几年以后,这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在两岸都进入经济快车道时反而决定回到比利时和法国,并且最终于1998年在巴黎逝世。他曾经给于右任,密特朗等著名人物塑像,职业生涯长达60年,是中国现代史上最成功的西方风格雕塑家之一。

故事结束在这里,因为之后就步入21世纪了,已经不再是故事,而是正在发生的“新事”

顺便:现代比利时的优点:医药,交通,外交,战略地位仍然是全球顶尖水平。

缺点:政府行政效率在荷比卢里最差,在法德荷比卢里还是最差,什么事都要瓦隆人和弗拉芒人扯皮,而且90年代以后又变成弗拉芒人有人想独立,瓦隆人想留下了,因为在比利时总是人口少或者有钱的想把另一个踢了,不过弗拉芒人现在虽然有钱了但人口仍然多,所以他们多数也不想独立,只有少数人想独立,顺便带国王一起走(现在布鲁塞尔从两个语言并存已经变成法语绝对优势了,而且有很多阿语难民),经常不能组阁,经常需要国王亲自处理事务或者看守政府累死累活,虽然人均收入和幸福度世界前20,但某些地方基建很差,尤其是瓦隆大区。瓦隆人还对英语和德语极不友好,基本和法国人一个样,就是不说英语。弗拉芒人英语普遍较好,像荷兰人一样,但是他们又故意不愿意说法语和德语,因为讨厌德国和瓦隆人(法语区),所以只会英语或者只会法语的人在比利时都寸步难行,因为你不知道上哪去那个地方的人就是不说英语或者不说法语,只会德语的人基本上就死了心吧


后记:有时候,我也会想,一对一生不会笑的兄弟,甚至连在人前公共活动中演一下皮笑肉不笑都不肯的兄弟(而且不仅仅是面对彼此不笑,是面对几乎所有人都不笑,一生不笑)

内心得是背负了多大的痛苦与无奈——致利奥波德三世和夏尔王子。

还有一句啊:不管怎么说,虽然比利时在二战期间沦陷了,英格兰没沦陷,但这是因为国力和地理位置本来就天壤之别而已。利三是做过很多荒唐事,甚至对不起自己的一些亲人。但他一生仍然可以说是对得起国家和60%国民的(论投降,他也没有真的加入党卫军的瓦隆师那么屑,就像雷诺,达尔朗和赖伐尔的区别,赖伐尔才是真的卖国贼。还有,讽刺的是,一战时抵抗德军的高级将领,80%都是瓦隆人,而战后搞极右极左的很多也是瓦隆人,二战期间投降德军加入党卫军的还是瓦隆人),也对得起他和Astrid的三个孩子。利奥波德三世怎么说也比爱德华八世要好多了。虽然爱德华八世没亡国。但他其实不是因为真爱下台的,而是因为亲nazi的立场。还有,爱八是在二战前夕退位的,他退位给弟弟乔治六世,是为了甩锅。利三在二战期间即使沦陷了没跑,被软禁了甚至还投降,但是他没放弃政权,也没甩锅,他承认。利三排挤弟弟也是战后复辟把位置夺回来,而不是战前看着要不行了就退位跑了。爱八退位是为了甩锅和不负责任,利三复辟是为了权力和继续负责下去。还是不太一样的



题外话:比利时王室自从利二这个剁手的屑绝嗣以后,转入阿尔伯特一世一系(他是利奥波德幼子的儿子,利二的侄子,相当于直接继承太祖了,是新的血脉支系),他这支虽然完全继承了祖先的美貌和高大强壮的身姿,但有严重的家族遗传性心血管疾病,而且似乎不像多数遗传病一样母子,父女遗传或者随机显隐性,而是一直父子遗传。虽然他们年轻的时候一战二战,攀岩,骑马之类的剧烈活动都没触发疾病,但是老了以后无一幸免,有些人认为阿尔伯特一世1934年不是简单的登山事故摔死,也不一定是阴谋论的德国暗杀,而是已经59岁而且自从1914年以来就过于操劳军政事务的他在攀岩时犯心脏病了,失控昏迷了就掉下来了,掉下来以后自然摔破头颅和颅内出血,但是可能当时已经死了(他和利三父子俩都特别爱攀岩和探险,要按今天的话说有先心病或者高血压的人绝不应该从事攀岩或者丛林探险,上战场和过山车也不允许)。利奥波德三世本人也是什么运动都会,心情和精力上忧郁劳累,体力上瞎折腾,外表英俊高大强壮,但是在携带心脏病基因的男性里他活的最长,1983年死于冠状动脉术后并发症心律不齐导致心力衰竭,82岁。阿尔伯特一世的女儿玛丽何塞,无心脏病,就健康活了92岁。

而且可以确定不管阿尔伯特自己是不是心脏病,利三的疾病基因肯定不来自母系,因为阿尔伯特一世的妻子,利三的母亲伊丽莎白太后也活了89岁。而利三儿子的心脏病照样不来自他们的母亲,因为Astrid是车祸意外死亡,她的亲姐弟寿终正寝的都不是心脏病,而利三小老婆莉莉安也没有心脏病,活了86岁。

利奥波德三世三个儿子三个女儿,和他自己的心脏病来自父亲一样,传男不传女,长女JC活了78岁,死于肺癌。长子博杜安63岁死于二尖瓣脱垂或者主动脉瘤导致心功能紊乱突然停搏(因为他和父亲一样很高大健壮,年轻时也没有先心病,所以没有预防不知道,当年的公务体检估计不包含24小时心电图或者心动彩超,更没有动脉造影,普通心电图或者CT胸片发现不了。公务活动时发病,没来得及到医院就死了),次子阿尔伯特现在还活着,是比利时太上国王,创造了家族记录已经87岁了。三子(和莉莉安的独子)亚历山大小时候就有先心病,16岁(1958年)发病了去美国做手术,手术非常成功,后来大半辈子也没犯病,并且虽然长得不帅但和祖父父亲一样强壮爱运动,除了可能有心动过速或者心律不齐,但是67岁时死于下肢静脉血栓上行肺栓塞(一般由于血液过稠或者卵圆孔,左右心房心室瓣膜未闭合等等缺陷导致栓子上行至肺动脉堵塞造成梗阻,是心血管病,不是肺病。很多人认为爱运动,爱喝水,少吃高油脂,能清除血栓的人不会犯病,但是有些人是先天心血管结构缺陷,无论怎么都不行)。莉莉安的其他两个女儿现在也都还活着。

通过阿尔伯特和利三自己有心脏病,伊丽莎白,阿斯特丽德和莉莉安都没心脏病,而利三和阿斯特丽德和莉莉安的女儿都没有心脏病,而利三和两个妻子各自的儿子都有心脏病,易知肯定是阿尔伯特和利三的基因,且传男不传女(已经连续三代了)。

更加奇特的是,比利时王室的家族遗传甚至可以作为抑郁孤独就容易犯心脑血管或者神经疾病的特例反例,因为在显性心脏病基因的王室成员中,利三是一生经历最坎坷,个人性格特质最忧郁和心机深沉的,然而他在有心脏病基因的王室成员中活的最长,82岁,其他的分别为59岁(父亲),78岁(弟弟),63岁(长子),67岁(和续弦的儿子),(女性成员一律没有显性心脏病基因所以不计,阿尔伯特二世疑似躲过心脏病基因显性遗传)

由于阿尔伯特二世似乎侥幸没有遗传心脏病,他的两个男性后人菲利普国王和劳伦斯王子(考虑到前面传男不传女,女儿和私生女不计)现在看来也没有病(都60左右了),所以也许这个基因缺陷随着博杜安绝嗣(讽刺的是博杜安绝嗣却不是因为男方,而是因为法比奥拉王后有基因缺陷,流产5次不能生育)而消失了,但是也许并没有消失,只是阿尔伯特个人没有显性,而菲利普兄弟可能是有的,还没到发病年龄(遗传性心脏病也不一定是先心病,有可能老了才发病),在菲利普国王身上将来还会出现。反正,还得再观察个10年




  

相关话题

  盎格鲁撒克逊后世为什么普遍被称作盎格鲁(英格兰),而撒克逊这个称呼几乎消失? 
  如何评价拜占庭帝国的皇帝君士坦丁五世? 
  如果你穿越到了1913年的欧洲,成为了一名极其普通的三无男青年,首先该做什么? 
  如何评价新渡户稻造《武士道》中关于欧陆与英国社会不同特点的论述? 
  拜占庭帝国的名字“拜占庭”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中世纪的罗马帝国? 
  为什么北欧王室没有受到革命冲击而流血甚至垮台? 
  拿破仑的纵队战术是怎样的? 
  “拉丁”到底是个什么概念? 
  为什么要把不一定骑马的knight翻译为“骑士”,以致人们产生误解?如果不这么翻译,有什么更好的翻译? 

前一个讨论
欧金中事件已经过去了一个月,有盖棺定论吗?
下一个讨论
与少女情结对应,男性有少男情结吗?是怎样的?





© 2024-05-1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