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的父母多大,跟你讲讲60后看到的中日关系。
对于60后来说,他们十岁左右的时候,田中角荣首相访华,中日关系解冻。毛主席 周总理都表示了对发展中日关系,促进两国人民友好交流的期望,一时之间,过去对日本历史仇恨的论调都陆续从官方的宣传和教科书中退出,日本人民和日本军国主义被分得清清楚楚,日本人民与中国人民是友好的,侵略中国的是日本军国主义分子,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的斗争已经胜利,中日两国人民要携手建设我们的亚洲,这是那时候的宣传口径。随后,日本的经济援助和技术开始进入中国,这些都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前,因为我们一般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改革开放的标志,时间在1978,而中日之间的交流在1973年就已经开始。经济 技术上,当然主要是民用技术和基础工业,日本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合作伙伴,我们提供市场和资源,他们提供资金和技术,中日友好往来甚至淡化了历史仇恨。“为中日友谊歌唱”这首歌如同当年的“莫斯科—北京”一样,从街头唱到校园。我是一个工人家庭,在我父亲参加工作的时候,厂里的设备是五十年代的苏联设备,三十年下来,国内的技术条件没有能力升级它们,制造的产品还是五十年代的规格。进入八十年代,“Toshiba” “Mitsubishi”的设备代替了这些苏联来的老家伙,那时候厂里的工程师们才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什么是电子科学技术(在五十和六十年代,电子科技属于最高精尖,与民众相隔甚远,那个年代里,这些东西在常人眼里是研究所和科学院的东西)。当年一台来自捷克斯洛伐克的机床让我们感叹东欧社会主义兄弟工业基础之雄厚,而东芝的产品让我领教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精密制造。同时,日方还提供了相应的技术资料和技术人员帮助厂里消化技术,怎么说呢,厂里的产品一下子质量提升了半个世纪。那个时候,日本的商标充斥着全国的国营百货商店和人民商场(年轻的朋友可能没去过了),“sony” “Panasonic”“citizen”“Nikon”“Casio”"Canon"成为了一个家庭富裕的象征,也让国人感受到了日本技术的发达。八十年代,日本电影 日本歌曲大量进入中国,在时装衣着上也引起了一股时尚,高仓健 山口百惠,家喻户晓,“血疑”的前奏也许那个时代过来的人现在还能哼唱。还记得当年中日女排较劲,而中国女排在“铁榔头”的带领下所向披靡,日本为了女排事业的发展,拍了一部提振国民对女排事业信心的电视剧叫“排球女将”,小鹿纯子那一笑俘获了万千观众的心。八零后可能会为抽屉里的灌篮高手感到怀念,而六零后围坐在村里唯一一台电视机面前看黑白版的阿童木,唱“越过广阔天空,飞向遥远群星”的画面可能更有一番风味。
一边叫人小日本,一边又感叹日本的进步和发达,这是八十年代中国人看待日本最常见的眼光。成长自那个时代的人,为人父母之后对日本抱有敌意的我想有,但是比起新成长的一辈要少。中日关系在90年代的转变,还挺令人惋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