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几十年后我国人口有望稳定在8亿吗?(在人口结构合理的情况下)? 第1页

  

user avatar   jinning-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稳定不起来。

计划是赶不上变化的,人口跟其他东西不一样,没有办法多了就杀,少了就配种,人是有自由意志的,还长了两只脚。

联合国人口与发展委员会经常发布人口预测数据,然后又不断修订更新。比如说对于本世纪末(2100年)中国的人口数据,高值是10亿,低值是6亿。一般人觉得既然这样,中位值应该更可能吧,那不就是8亿吗?可是你要知道,联合国这帮人对于中国总和生育率的预测,一直是远远高估了,每年实际数据落到了他们的最低预测值之下。

既然他们在预测全球数据时候显得并不那么弱智,

Nico Keilman 2001年撰写的一篇论文中指出,1958年,联合国预测2000年的世界人口将达到60亿(该预测的时间跨度达42年),最终结果偏差不到5%

那么唯一可能性是中国的数据有所失真。

比如,针对中国在2050年的人口规模,联合国的预测就不断下调,预测中间值在2000年为14.61亿,到2004年降到13.92亿,到2010年又进一步降至12.96亿。短短10年内,预测值就整整下调了1.65亿。

本来中国人口的波动性特别大,不是一条平滑曲线,而像心电图一样高高低低的,但是最近这些年,是没有高峰了,即使放开二胎,也就冒了一个小尖尖,总体趋势下行止不住。

中国人口顶峰即将到来,也就这两三年吧,此后下落速度应该是加速度的,从每年减少几十万开始,直到每年减少上千万,等上一批婴儿潮的老人去世后,死亡数量绝对值可能会减少,不过那时候出生人数也会减少,所以下滑趋势很难阻止,掉下一个悬崖以后还有另外一个悬崖。目前开放二胎连踩刹车都不算,仅仅是松开了油门,汽车还在下坡路上狂冲呢。

回到问题本身,稳定的意思就是当中国人口下滑到8亿的时候,每年出生人口和死亡人数刚刚差不多,这样子就好了。

这要求8亿人口的年龄结构要好,最好是长方形,2亿老人,2亿中年人,2亿青年,2亿儿童。

换到家族呢就是祖辈4个,父辈4个,子辈4个,孙辈4个。

即使在如此完美的年龄结构下,保持住人口不增不减,仍然需要每个妇女拥有2个到3个孩子。

也就是我们反复提到的替换生育率,妇女的总和生育率是2.1-2.3。

我觉得几乎是一个不能奢望的高标准了。

目前北京上海和东三省的总和生育率是0.6-0.7。全国数据是个迷,不过每个地区公布的都不咋样高,比如宜昌就曾经公布过他们这个三线小城市总和生育率只有1,也不知道哪里有生育率特别高的地方能把全国都拉上去。

美国是1.8。印度是2.18(2017年数据,现在继续下滑中,个别邦只有1.6了)

其实挺好理解的,现如今还有几个女生的期望子女数量是3个或以上啊!

从期望到实现,打个7折都是高估。

所以以平均期望子女数量不到2,到现实中只有1点几。

强制生育是难以实现的,如果走到那一步,差不多就是圈禁才行,否则如何才能阻止逃亡和自残呢?如果谁不怕制造一个地狱,就去强迫不愿意的人去做他们不想做的事情。

现代化是个考验,现代化带来的“低生育诅咒”即将席卷全球,甚至于后发国家的情况可能会更加严重。就像山林火灾燃尽枯枝败叶才能熄灭,也许真的只能坐等这一波灭绝大潮的到来。

而灭绝是新生的希望。

安倍说“生不生孩子是自己的选择,我们要做的就是为想生孩子的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总有人愿意生育的。

我们不能自己不愿意生又去仇视愿意生育的人。

不管我们愿意与否,他们都将接管这个世界。





user avatar   lin-xi-63-55-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口统计学家 Wolfgang Lutz对于全球人口研究得出的结论是:2100 年全球人口在 80 亿到 90 亿之间,比联合国的数字少了约 27%(联合国数字为117亿)

目前,全球有约 55% 的人口生活在城市,这个比例将在 2050 年达到 70%。

预计截止2050年,全世界除了非洲之外,总和生育率将全部低于2.1。

到2075年,非洲的总和生育率将低于2.1。

到2095年,世界所有国家总和生育率都将低于2.1的世代更替率。

本世纪人口高速增长的国家全部集中于撒哈拉以南、南非以北的非洲。

除此之外,依靠吸纳移民的欧盟、北美和澳大利亚,增长速度也会比较快。

而预计负增长的国家,从高到低排列:

日本,人口减少35.15%

中国,人口减少34.95%

韩国,人口减少32.58%

德国,人口减少23.47%

意大利,人口减少18.96%

俄罗斯,人口减少17.89%

巴西,人口减少6.99%

孟加拉国,人口减少0.01%

预计在本世纪末,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尼日利亚将成为世界人口第三大国。

以增长率来说,除了刚果的337.82%,尼日尔、乍得将超过400%。

非洲目前占世界人口的16%,在2100年将占到世界人口的39%。

目前并不能准确预估跌到什么程度

但长期来看必然是越来越低。


user avatar   lin-xiao-63-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18世纪,北京话在奉天府(沈阳)、锦州府 取代了原本一直通行到明末的昌黎话(由满文《三国志》对音可证)。

奉天府的北京话,是现代东北话(哈阜片~大碴子味)的正源,当时的沈阳话是大碴子味(饿=ne),跟近代闯关东之后受胶辽官话强烈影响的“曲么菜味”沈阳话不同。

锦州府的北京话,是现代锦州、葫芦岛、秦皇岛几个区县(秦锦片)的正源。秦锦话从锦州府扩张,在卢龙(永平府城)取代昌黎话的时间应该晚于锦州,具体时间不明,可能是19世纪。秦皇岛由于形成市区的时间已经是近代,一开始就是说秦锦话。

18世纪的北京话另有两个分支:顺天府(北京)& 承德府。朝阳、赤峰的建置虽源自承德府,但近代受移民(主要是汴宋官话)影响形成的单元音化“干面子味”跟承德已明显不同。


了解了昌黎话之后,越来越发现,现代东北话虽然音系在17~18世纪被北京话洗掉了,但是词汇却可能有相当大的数量,是从明代辽宁(昌黎话)继承下来了。几个最基本的例子:

A、“没”的两个声调—— mei4来 vs mei2钱;

B、嗯呐,来自上古燕国【诺】(na:k),昌黎话最大特征;

C、唠嗑;;;D、屯里、屯下、老屯、XX屯 等等“屯”相关词汇;;

E、扔=leng,这个词原本以为是胶东话影响,现在看来是明代辽宁继承而来。

F、朝鲜朴氏=piao,这个很可能说明,丹东在明代并不说胶东话。

等等等,还有很多很多。


现在觉得,东北话的历史纵深一下就不一样了,

他全面融合了 幽州(北京)、平州/营州(卢龙/昌黎)、登州(牟平/蓬莱)的文化厚度,

近代在黑土地上,迎来了空前的爆发。


user avatar   gong-zi-zhong-9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你自认算不上社科学者、作家,或者陈道明那样的艺术家,不用多想,看书没用。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认同这句话。但说到底,真正能让人类得到进步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个体。

我大学毕业后才渐渐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每年看的实体书,没仔细数,摞起来大概是身高两倍吧。

网文也看,比实体书少一些。

一开始喜欢读《1984》、《动物农场》、《美丽新世界》和《菊与刀》这些,很幼稚地认为,看这些书会让自己卓尔不群,“独立思考”。

包括王小波的书,黑格尔的大部头,史铁生的散文。

后来,小说占比越来越高,人文社科只占大约一成。最后发现自己钟爱的还是侦探小说,阿加莎的书只剩下《帷幕》,一直不忍心读。

统统没用。

借用阿婆书里一句话,这人就没什么品味,你看看他读的都是什么书,西部拓荒故事和侦探小说!

不可否认,看书增长了我的知识量,有效提高了我的写作文笔,让我体会了不一样的人生百态,聚会时更有谈资,思考了一些问题,得到一丢丢答案。

但我要告诉你,所谓的提高就这些,你接受吗?

我估计不会接受。

大部分人追求的提高,是那种看得见的生活质量提升,是社会地位带来的自信,是升职加薪,是生活美满。

这没什么不好意思说出来。每个人都有欲望,每个人都有压力,每个人都要生活。

这个题目下的大部分回答,开头阐述究竟什么样的书才算是好书,只要读了这些“好书”,就能实现自我升华。

这其实是个很难征明的论题。

就比如说,我确实认识一些家庭事业都很成功的大叔,客厅里、书房里一整面墙都是书,他们的成功得益于阅读吗?其实未必。

他们喜欢读书,是因为双亲都是有良好阅读习惯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成功,是因为高智商、勤奋、精力旺盛,加之父母督促,考上了名牌大学。

既然能较为轻松地在事业方面做出成绩,早早实现财务自由,从小被爸妈培养出阅读习惯的他们,选择在闲暇时间读许多许多的杂书。

所以,你看,爱读书说是成功的因,不如说是成功的果。

或者换种思路,我们反证这个问题。

假设读书真的能有效提高一个人。

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商品化的社会,如果通过读书提升自我的方法真的被开发出来了,而且被证明切实有效,那么,它就一定可以转化为一种商机,一项可盈利的教育产业。

换句话说,市面上会出现大量的“成人读书班”。

多么大量呢?今天你能看到多少考研班、考证班、职业技能培训班,就该有多少“成人读书班”。

有吗?并没有。

倒是”5分钟带你读XXX“这种短视频火了。瞧瞧吧,就算是想读书的人,仰慕书中思想的人,最终的追求也是”不读书“。

30分钟带你读完《战争与和平》!

乖乖,配上苏联版电影的剪辑,质量真的高,好看。

其实30分钟视频对现代人来说也太长了,所以视频分上中下三部,一部10分钟。

哪怕是给美少女和精神小伙网上刷礼物这种社交需求,都被开发成了一年不知多少亿的直播产业。

再打个比方,有创业的打算,就该脚踏实地地考察项目,结识合伙人,筹集启动资金。闲下来了,看看名人传记,打打鸡血,只是个可有可无的放松项目。

还有那种,认为读书可以提高自身谈吐和综合素质,进而遇到伯乐的观点。

我只能说,我们活在现实世界里,要适当减少一些幻想,放低一点要求。

也许你真的会在一场晚宴中,跟同样喜欢读书的老板、上级所聊甚欢,伯牙子期。但现实中的绝大多数情况是,这顿饭过去,领导就把你忘了,该干啥干啥。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领导寻思这小伙子既然有时间看这么多闲书,怎么工作上就不能多加把劲?可见他事业上没太大野心。

而同事们的看法则刚好相反,觉得你这是削尖脑袋往上爬,是在花样拍马屁。

什么人都有,什么事都可能发生。

现实世界里,我不秀阅读量,也不提自己喜欢看书。

作为一种爱好,绘画和摄影可以拿来给人看,唱歌和乐器可以请人听,舞蹈更是赏心悦目。

阅读呢?大多数情况下,只会让身边的人认为,你自命不凡,且喜好炫耀这点。

包括很多答案里的用词和腔调,恕我直言,从大众的视角看,不是特别让人舒服。

摄影需要购买昂贵的器材,绘画需要天赋,至于读书,大部分人看来,谁都可以读,谁读都一样。

他们也许没有阅读习惯,也许不能坚持阅读,但不妨碍就这么认为。

在这些人看来,之所以不读书,是因为必须忙活事业和学业,得照顾老人和小孩,要张罗无穷无尽的琐事。

而你,有时间看闲书,必然是牺牲了其中不止一项的时间,逃避了家庭和社会的部分责任。

这样的人,也好意思跑我跟前炫耀吗?

这不是对不对、该不该的问题,也不是社会风气的问题,更不是价值观扭曲、礼崩乐坏的前兆。

人性使然,人都倾向于认为,自己的价值观最正确,手头上的事最紧要。

我父母那辈,平时还是有时间和精力看书的。他们对喜欢读书、坚持读书的人也是发自心底地佩服、敬重。

但世界已经变了。

出于这个原因,现实中,我也极少看到有人抱团交流读书体验。

唯一一次意外,是个漂亮姑娘,她喜欢小说,身边自然而然地围拢了一群男生,争相对情节、人物和文笔发表看法。




  

相关话题

  马寅初的计划生育政策错了吗? 
  如何看待韩国生育率成为世界首个为0的国家? 
  中国未来会成为发达国家吗? 
  除中国外,世界上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现状如何? 
  在当时的环境下,李自成是不是不「爱国」?当时是否有「国家」这个概念? 
  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已经开始,猜一下现在我国大概有多少人口? 
  美国是如何让总和生育率保持在世代更替水平的?对中国有何启示? 
  2019中国出生人口预测? 
  如何看待印度要求中国就疫情赔款20万亿美元和澳大利亚要求割地补偿疫情损失? 
  为什么同样是「刷碗刷三遍」,中国员工认为老板事多,而认为日本老板认真? 

前一个讨论
朱棣「勤王」时,蒙古部落和周边各族在干什么?
下一个讨论
汉朝李广利的军事才能如何?





© 2024-05-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