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到底怎么样? 第1页

  

user avatar   junlin_198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些人只看北上广深的摩天楼,比洛杉矶首尔这些城市都要光鲜靓丽,就以为中国已经是发达国家了;有些人又看到西部山区,穷乡僻壤的泥瓦房,就感觉中国还是类似非洲,丝毫没有进步。确实,中国这个国家太魔幻了,坐一趟纵横数千公里的高铁,往往有穿越时空隧道的错觉。

要准确理解中国经济,就不能将他看作是一个整体。以我的理解,将中国大致划分成四个不同等级的经济体,或许是比较合理的。

第一层级:北上广深。

人口大约有6000万,2015年人均GDP在2万美元左右,大致跟台湾、南欧差不多,可以说已经是处于发达国家的门槛。

这四个城市,是中国的金融、商业和科技创新的中心,居住着中国60%以上的亿万富豪,是奢侈品、艺术演出、夜生活的主要集中地。

在体现现代化的硬件指标里,

有一个叫摩天(大楼)指数的排名。2015年全球前十名的城市分别是:1,香港,2,深圳,3,纽约,4,迪拜,5,广州,6,上海,7,东京,8,武汉,9,芝加哥,10,重庆。(参见:

top.gaoloumi.com/motian

有一个叫地铁里程数的排名,2015年全球前十名的城市分别是:1,上海,2,北京,3,伦敦,4,墨尔本,5,纽约,6,东京,7,首尔,8,莫斯科,9,马德里,10,广州。

单以硬件而论,中国的一线城市基本可以跻身全球顶级水平。

以经济竞争力而言,这些地方的互联网、智能设备、芯片设计、创投金融,同样已经是具有全球顶尖水平,和任何一个发达经济体相比都并不逊色。

欠缺的,主要就是软件上的精雕细琢了,尤其是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

如果说中国有发达国家的一面,也就只有这几个城市是了。然而他们的人口,只占到了中国的二十分之一。

第二层级:粤闽苏浙,鲁津辽。

人口大约4亿,2015年人均GDP在1万-1.5万美元左右,和马来西亚、东欧国家持平。

习惯上,我称之为“沿海七大工业省”,一般媒体说的世界工厂就是这里。

——2014年,他们生产了16.3亿部手机,占全球85%的产量,主要集中在广东。

——空调产量1.57亿台,占全球85%,主要集中在广东、山东。

——造船完工量是3905万吨,占全球41%的产量,主要集中在江苏。

——化纤产量是7939万吨,占全球的70%,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

——太阳能电池产量25GW,占全球63%,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

——轮胎产量6.3亿条,占全球30%,主要集中在山东。

——炼油产能7.1亿吨,占全球15%,主要集中在辽宁、山东、天津、福建等地。

就电子、电器、机械、石化等主要工业部门的竞争力而言,这些地方的规模产出都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在技术上甚至和某些欧洲二线国家相比,比如意大利,也基本算是站在了同一个水平层次。

在半导体制造、液晶面板、新能源汽车、3D打印、工业机器人等新技术产业方面,投资热潮旺盛,发展的趋势也算不错。比如液晶面板,2010年才开始起步,2013年占全球产量13%,2015年可占全球22%,预计2017年就可以追上日韩的产值规模了。

工业技术或许还有所欠缺,但相比起同档次的东欧或亚洲国家来说,明显具有竞争优势,近几年来的转型升级,每一年都看得到进步。主要问题,其实就是品牌的积累了,品牌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但是有目标,有市场活力,有完善产业链的积累,剩下的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第三层级:吉林黑龙江+中西部平原省份

人口大约7.8亿,2015年人均GDP在6千-9千美元左右。和南非、拉美相似。

这些地方是中西部的半工业化地区,和中国人均GDP8000美元大致持平。请记住,下次如果我们看到一份世界各国人均GDP排名的时候,请直觉的将中国的数字和中部地区的省份划一个等号。

这些地方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一个相对规模较大的工业中心,和广大的农业地区。国企和传统重工业支撑起了全省的工业化希望。

虽然工业的规模已经有一定积累,但是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产业结构雷同,南方以汽车和钢铁工业为主,北方以石油和煤炭为支柱;汽车业以代工为主,缺乏自我生长的能力;钢铁、能源产业停留在低端,产能过剩,亏损严重;其他行业规模都很小,几乎无足轻重。

如果说,中国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需要突破瓶颈,关键就在这里。

在沿海地区,由于早年拥有大量的农民工,劳动力低廉,因此经过30年的充分发育,从低端的制鞋玩具,到中端的家电机械,到高端的炼油半导体,繁衍出了非常多元化的产业格局,并且具有全球出口的竞争力。这是他们未来产业升级的底气所在。

而在内陆,除了长江流域的部分中心城市,整体而言,其实是以满足于本地的城市化消费为主的。核心就是房地产和基建,由此我们看到,这些地区的主要工业往往集中于钢铁、水泥等行业。但这些产业是缺乏出口竞争力的,由于本地青壮年人口的流出,消费力也很容易饱和。于是我们看到,才十年时间,产能过剩局面就出现了,发展陷入停滞阶段。

而新兴产业的发展,依赖于沿海的产业转移。但是很不幸的是,由于计划生育导致的青年劳动力短缺,价格开始急速攀升,很快就超过了东南亚的平均水平。再加上位处内陆,交通物流成本偏高,出口竞争力上与东南亚相比明显处于下风。由此,除了几个竞争力较强的二线城市,大部分的地区都处于断奶的局面,嗷嗷待哺。

第四层级:云贵甘青藏+川西疆南山区

人口大约1.2亿,2015年人均GDP在2千-5千美元左右。和印尼、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相似。

这些地方是工业化的起步地区,以农业和矿业为主,工业规模相对较小。

主要的问题在于:这些地方以山区为主,地形贫瘠,物流成本高企,既不适合现代化大农业耕作,也不适合制造业的发展。除了采矿业和旅游业,以及某些特殊行业,比如水电、中药、烟酒等有一定发展潜力外,最合理的发展方式,还是鼓励人口尽量的往沿海迁移,封山育林,保护上游水源,建设成为国家公园,为后代留下一个美丽的后花园。

总的来说,中西部合计9亿人口仍然处于工业化的中级和初级阶段。

沿海地区的三分之一人口,已经一只脚迈入了发达国家的门槛,而内陆地区的三分之二人口,正身陷未老先衰的产业困局之中,这个,正是中国经济在未来五年的真正考验所在。


更新说明:原来的划分法争议较多,因此2015/12/18重新编辑了一下。


user avatar   xia-tian-22-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发展怎么样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起码我家是过的越来越好了,能负担得起我出国留学,起码是不差的吧,但08年前我家的确是穷成狗了……


user avatar   zhou-xing-xiao-j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可以体现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光谱的国家。

从上海滩到贵州深山里宗族家长制的寨子。可以看到从纽约到坦桑尼亚的不同发展阶段。省与省、省里的市与市的发展差距比欧洲国与国还大,并且还有实际上相当于国内护照的户籍制度造成的壁垒。

如果拿中国做标本,没有人能描述准确,哪怕国家发改委。


user avatar   ma-qian-z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讲几个亲身经历的事情。

第一个是电视剧的故事。我是1981年生人,小时候有个美国连续剧《神探亨特》,我天天追着看,现在你问我剧情?抱歉,不记得了……我只记得普通美国人都有汽车,只记得他们打电话不当回事,城市里到处都是楼房和整洁的街道,从来不缺肉类食物……当然还记得枪战很激烈,男女主角很潇洒。但到底办了什么案子,我一点都想不起来。

为啥?因为人总是优先获取自己最缺的东西。吃自助餐的时候如此,摄入文化产品的时候也如此。我当时生活在破旧的小镇,出行靠自行车,叮叮当当地轧在尘沙飞扬的土路上,同学夏天碰到下雨往往不穿鞋。那时楼房是富裕的象征,轿车是领导的身份标识,生活在这样一个空间里,你给我看美国电影电视剧,我当然首先注意到那些最新奇、最能给我带来冲击的东西。我和朋友在上学路上讨论起电视节目,也首先是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其次才是剧情。甚至科幻片也不例外——剧中人的日常生活已经够科幻了。90年代引进美剧《成长的烦恼》,这个片到我读大学的时候(1998年)再重播,宿舍里居然还经常讨论他们的日常生活细节。要知道,我的学校可是在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上海。


这也不是我这个80后的独特观影方式,上一代人看外国电影,曾有这样的总结:“阿尔巴尼亚电影真枪真炮,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朝鲜电影又哭又笑,中国电影新闻简报。”你让那一代人说说,罗马尼亚演员搂搂抱抱之后干了啥?他们多半说不上来。这说明,在一个不鼓励在公共场合表现情欲的时代,“搂搂抱抱”这个细节本身比剧情更能留下思想烙印。

类似地,如果人类哪天忽然获得一份外星人的肥皂剧,我们也不会盯着剧情看,而是会首先去看那些我们闻所未闻的生活细节,比如外星人怎么走路,怎么吃饭,怎么制造工具……至于他们出门是去买时装还是去看球,那是我们熟悉了他们生活细节之后才会关心的事情。

大概到了2007-2009年吧,身边的人都在看美剧,比如《越狱》、《生活大爆炸》。忽然有一天,我意识到:我们讨论剧情的时候再也不提生活细节了。剧中人物可能随便就掏出一个笔记本电脑,大学毕业就自己租了个小公寓,走到哪里都有互联网,动不动就出国旅行……但这不稀奇,我们也能过这样的生活,至少可以期望这样的生活。美国电影再也不能靠生活细节就给中国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了。

这时我再看宏观数据,中国钢产量几乎相当于世界之和,发电量即将超过美国,部分尖端科技开始踩到了美国的后脚跟……我意识到,新时代到了,我熟悉的那个20世纪真的结束了,小学课本上说的四个现代化,描述的那个21世纪真的要来了。于是,2010年我写了一篇到一半就烂尾的稿子:

20世纪结束了

——最终成了《大目标》那本书的蓝本。

2012年,我看到了一个纯粹描述2011年左右美国生活细节的纪录片:《透视美国》(可以自己去搜下载链接)我看的时候很专注,但看完之后,感受竟然只是“科普水平不错”和“拍摄技巧不错”。而不是“真是个神奇的国家”。中国人再也不会为别人的工业化社会而惊掉下巴了。

第二个事情,是我在2005年以后发现理工科重新热起来了,发现学工学农不再是优秀高中毕业生的忌讳。我在另一篇文章《

工业体系建设决定我们的历史和未来

》里提到过这个现象,摘一段来看:

我这几个月凑巧在上海工作。这是我第二次在上海生活,上次是98年来上海读大学。


在座各位应该有许多朋友也是那几年参加高考,应该记得那两年高考报志愿很折腾人,因为大学纷纷改名,改到中学老师都不知道这些新名字对应哪个学校。最典型的就是东华大学,过去的中国纺织大学,最早叫华东纺织工学院。改名之后,听起来像一个没注册过的山寨学校。西安的长安大学,过去是赫赫有名的西安公路学院,也改了一个很像民办学校的名字。


这些几十年历史的大牌学校放弃自己很有价值的名字,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名气和招生。为了摘掉很有行业特色的帽子,混一个综合性大学的名义。


整个90年代,中国工业不景气,国企工人甚至工程师一起下岗,农业不行,一亩地打四五百斤麦子,扣除口粮,交了提留农业税,剩不下多少,农技站发不出工资,员工自谋生路。从普通人的观感来看,搞工业搞农业都没出路。不管什么行业,搞生产的都不赚钱,只有经商才能变大款,用上别人用不上的大哥大,开上桑塔纳轿车。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差不多10年,结果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报志愿的时候都不愿意学工学农,外语、企业管理、工商管理、行政管理、环境工程才是那时候的热门专业。我当时到同济读土木工程,按说是同济的王牌专业。但我后来才发现,整个宿舍只有我一个人第一志愿是土木工程。其他都是从工商管理、国际贸易这种热门专业调剂过来的。其他大学的情况应该也一样。


所以那个时候大学能改名的改名,不能改名的就升级。从某某工学院升级成某某大学,主要目的就是去掉校名里那个“工”字。让自己听起来像个有热门专业的综合性大学。这样对考生来说才有诱惑力,对领导来说才值得拨款。像哈工大这种既没法升级又死不悔改的大学,在那几年生源就受了很大影响。其实我本来拟定第一志愿就是哈工大的航天电子与光电工程,最后一刻才改到同济的。


到了学校,第一课是李国豪校长上课。开口就说我们赶上好时候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大规模基建还要持续50年。我们在底下听着将信将疑,大一没上完,就有同学找茬出国,不学土木工程了。在我这个80后看来,这就是90年代末、21世纪初中国人对经济的普遍看法。


作为一个工人和农民的后代,我当时对这种普遍歧视实体经济的社会气氛也有点疑惑。毕竟财富是生产出来的,不是贸易换出来的。大家都学金融,都学贸易,当公务员,就算效率再高,粮食和商品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就算外国人造的多,但我们也得有东西去换才行。大家都去学外语学外贸,恐怕没法让整个国家的日子变得更好。这个疑惑,就是我写这本书的原因之一。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虽然我们干的很辛苦,但起码我们的工业在增长,我们基本的社会发展能保障。美国人拿走的是我们的工业产品,但工厂和技术人员都留在中国,我们的工业生产能力有实实在在的扩张。美国人也担心这一点,担心早晚有一天我们会强大到他们控制不住。2011年,中国发电量超过了美国,制造业产值超过了美国,钢铁产量等于世界一半。而且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实体经济里找工作。新毕业的高中生不再像90年代那样绕着工业走,都愿意到理工科学技术,到实体经济里当工程师。这种发展势头,美国人没法不着急。


歧视技术时代的结束,让我知道这个国家在实践中找到了一定的信心,知道这个国家对创造实体财富有了可靠的预期,不再总琢磨着去买彩票或是做白日梦。

第三个故事和高铁有关。


1990年,我读小学4年级。我有一本杂志《科学画报》,封面是一个子弹头形状的列车。我忘了是日本还是欧洲的,总之我看着那幅图就觉得是科幻时代的产物,因为我出门都是蒸汽车头加绿皮火车,偶尔还会坐闷罐车(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的读者可以百度一下)。我一个同学临摹那幅画,还真的放到学校的展板上摆了很久。我父亲90年代末到一家日本技术的企业打工,日本同事总是炫耀他们有超越中国几十年的新干线,时速上百公里。


终于有一天,我爸报仇了。2010年左右,他带着日本人去坐京津客运专线,指着近300公里的时速给日本人看。日本人赞叹不已,我爹大笑说:“这在中国不算高铁,只是城际铁路”。因为中国已经开通了武广高铁,不久后还有西郑和京沪。日本人从此再不谈新干线。


第四个事情是故乡的厕所。


2012年开始,我回老家那个县城,发现所有街头的旱厕都消失了,代以干净的冲水厕所。维护水平还相当不错。这一刻,我在心理上终于认同这个县城进入了21世纪。


这个故事最短,但对于我故乡的弟弟妹妹来说,可能更重要一些。一代县城的少年少女解决个人问题之后,不必带着一身臭气离开厕所,不必被满地乱爬的蛆虫所困扰,他们中学时代的回忆想必和我们这一代有很大不同吧。


这几天看了一个视频:男子被关44年后出来发现人人都低头走路


看完之后我感慨,我们原来已经生活在当年憧憬的科幻时代。只是渐变蒙住了我们的眼睛,让我忽视了身边惊天动地的发展。如果44年前的中国人穿越到今天,“科幻”二字恐怕都不足以形容他们的想法,他们完全可能认为现在是一个神话世界。


——————激情和冷静的分割线——————


必须指出,中国在拿到第一工业国身份的同时,也依然是一个内部差距巨大的中等国家。我身边的人看美剧,挑选大学专业,出行坐高铁,说明中国有2亿左右的人口已经习惯于现代工业城市生活,但中国是个13亿人口且资源不算丰富的国家。人均gdp只有7000多美元——每人每月3000多人民币。这其中扣除用来投资的部分,用来修补基础设施的部分,用于国防的部分,少数富豪消费的部分……剩下给普通人购买消费品的,不过是一两千人民币而已。


看刚刚过去的2014年统计数据,其中第七部分写得很清楚: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7570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2.4%。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4747元,中等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0887元,中等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7631元,中等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6937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0968元。

看明白没?每人每年有2万多块的可支配收入,你就是中等偏上人群。每月有1000多块钱花,你就比一半的人过的好,这和前面从gdp反推的估算基本一致。年薪税后十万的人,养一个四口之家,全家依然是中等偏上的生活。夫妻两个月薪都是7000,家庭显然是高收入组中的高收入。加薪10%,你的收入增长就明显超出了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你的相对社会阶层就会提升,又有几百万人被你甩到了身后。


我前面谈论的看美剧、读大学、坐高铁、任何时候都有抽水马桶可用的人群,尽管算不得权贵,但肯定是生活比较好的一批中国人。这一批中国人的数量已经上亿,已经足够吓到欧美国家,让他们发觉中国已经是个来势汹汹的工业国,但中国的发展依然任重道远。如果你忽视那些落在后面的人口,甚至蔑视那些“垃圾人口”,这个社会就会撕裂,我们刚刚享受到的一切都会变成幻影。


前一阵子,科幻作家韩松去农村支教,给孩子们讲科幻文学,自我感觉效果很差。(见《

给希望小学的孩子讲科幻:一次崩溃的经历

》)

我在微博上分析了韩松崩溃的原因:


抛开韩松不懂科幻的天生缺陷,他最大的问题是搞错了内容。对这些孩子来说,繁荣的城市就是科幻,刘慈欣小说是这个基础上的“二阶科幻”,向他们推荐都市白领的艺术,好比在加减法后面直接讲微积分。

就在中国好几亿人口不再拿美国肥皂剧当科幻电影看的同时,中国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口拿发达城市当科幻电影看。许多城乡结合部的孩子几年也未必会到近在咫尺的大城市去观光一次。这比一代人之前的中国进步了不少,但每个城市白领都需要承认还有许多穷人的事实,正视自己的生活已经远远超出中国平均水平的事实。

韩松的经历和我过去30年的故事放到一起看,大概就是今天的中国了。最后,让我引用毛泽东的一段话:


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

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有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国人民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国主义者讨乞也能活下去,而且还将活得比帝国主义国家要好些。

相关话题:

80、90 年代的青少年放假是怎样娱乐的? - 马前卒的回答

有哪些东西是 1949 年后才有的,却常被我们当做传统文化? - 马前卒的回答

所谓「江南小镇」是什么样子的? - 马前卒的回答

相信共产主义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 马前卒的回答

中国当代有哪些足以彪炳史册、让后人叹为观止的伟大发明或工程? - 马前卒的回答

user avatar   shan-yang-y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想起著名的桥在哪里为什么摸石头过河的论断。

熊猫30年气喘吁吁跑完了狐狸他们100年小心翼翼走完的路,来到河边。

对岸狐狸拼命叫你走桥吧,没事,这桥支撑得起!

熊猫犹豫着,因为这桥是狐狸们工程师打造的,松鼠啊兔子啊都过去了,有些小白鼠掉下去被水冲走了或者被狐狸吞了,有只大象卡在半道上不知道该怎么走了。

熊猫说我下水自己摸着走不行吗?

狐狸说桥就在那里你还要摸着走,真愚昧,真落后,我们的桥多么结实,多美好,你不走走怎么知道自己过不去?

熊猫说我和你们的体积不一样,而且那大象还没过去,之前有只狗熊也是掉下去后好不容易爬回对岸。

狐狸指着身后的兔子松鼠说你看你看他们都过来了,那只大象也快过来了,我们都在给它加油助威!那只狗熊是自己太笨了,和桥没关系!

熊猫说我一路为了赶路都不敢拉屎,肚子里积累了30年的屎,不像你们一边走一边拉一边还把屎到处扔。我的身子比狗熊沉得多,还有那么多屎,我掉下去谁接着?

看了看狐狸身后小白鼠们的骨头,熊猫跑去摸石头过河了。

对岸狐狸兔子松鼠们开始破口大骂。

熊猫被洗脑了!看着吧,它迟早会被肚子里的屎撑死的!迟早会被河水淹死的!

熊猫会死吗?

看到评论说熊猫可以在河边清空储备,继续写一段。

看到熊猫开始在河边拉屎,狐狸赶紧抗议:不许拉屎,不许拉屎,河水是属于所有动物的!

熊猫说可你吃的最多,拉的最多,全拉在河里。

狐狸说那是在造桥的时候拉的。

熊猫说你现在还在拉。

狐狸说那是在维护桥的时候拉的。

熊猫说我憋着的屎怎么办?

狐狸说谁叫你跑的这么快,就应该一边跑一边拉。

熊猫说可我们跑慢了就永远追不上你们了。

狐狸两眼一瞪:屎都没拉干净,谁TM叫你追上啦的? 没拉干净就不许追上来,这是文明!

熊猫说你们先跑的拉了我们后面的一身,我们后跑的一拉屎你们就骂我们打我们,说我们不为所有小动物着想,我们拉到哪里?只能憋着。

狐狸说反正你先拉屎,我们继续跑,你记着啊,没拉干净别不许追上来,这是文明!

熊猫说那我就饿死了,前面的果子都被你们吃了啊!

狐狸说那是应该的,因为我们都有文明。

熊猫会死吗?


user avatar   Chinito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的水平是世界一流的,毫不夸张,来到国外,你会发现中国比你在国内所认为的强大和现代化得多,在很多场合被视为与美国并列的列强之一。

但是,这与移民与否并不矛盾,即便是那几个头号发达国家的国民,也有很多选择生活在其他地方,至少对于占据移民比例最多的中产阶级而言,移民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生活水平,为了改善生活而移民,那是90年代的事了,今天来说,人们之所以移民,最主要的原因是不喜欢国内的人文环境,这包括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人们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等等,人们总是希望生活在一个更加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观的社会,即使中国日后成为世界最强,一样会有人移民到其他国度,这没有什么好指责的,既不是国家的错也不是个人的错,完全在于每个人所选择的生活方式。

我出国9年多了,这两天回北京,好像农民进城的感觉,拍了一堆照片打算放到facebook上显摆,但即便如此,也完全没打算回国发展,我会为祖国的发展而自豪,但在哪里生活和奋斗,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user avatar   tommaxmim-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类问题要归类为看发展这类。

要想继续高质量发展下去,有两点:

1,真正将教育作为对孩子负责的事业来做,控制商品化而拉大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2,注重对商品经济的调和,定价,财富和流通是两码事,在大量的民生领域要有大政府的意识和管理,以及意志。




  

相关话题

  能否利用复利实现财富自由?如果能,如何? 
  夫妻吵架冷战,丈夫不哄、不沟通、像没事人一样,请问怎么解决? 
  如果只选择国产,请问猫粮哪个品牌好? 
  2018 年开始的中美贸易战将会持续多久? 
  如何看待法国川普泽穆尔?他有可能成为法国总统吗? 
  民国“黄金十年”的中国到底是怎样一番景象? 
  联想美国在亚洲的文化入侵,中国近两年对性转者和同性恋的包容度极具提升是否与此有关? 
  刘邦被项羽追杀,把儿女踢下车,留下能给自己挡刀的夏侯婴,属下看到这种情况不会心寒么? 
  心思太细腻,有时候时候会不会觉得很累? 
  2021年8月3日是萨布林被处死45周年,从现在看来当年萨布林起义可能成功吗? 

前一个讨论
苏紫紫跟以前有什么不一样了,如何看待现如今的苏紫紫?
下一个讨论
如何蓄胡?





© 2024-05-1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