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追求高射速的冲锋手枪是不是多余的枪械? 第1页

  

user avatar   shi-feng-60-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machine pistol是乱世之枪啊。

民国时期的中国是唯一一个大量使用冲锋手枪的国家。冲锋手枪在民国这么流行是有很多原因的,但最核心的因素仍然是冲锋手枪正好切合了民国乱世的武器需求。

你可以这样设想一下这样一个场景,你现在是……是谁呢?就是他吧:

某年某月某日,你骑着辆自行车下乡花姑娘地干活。结果刚到村口,就见村里的乡亲们提着火药枪、梭镖、鬼头刀、锄头、扁担哗啦啦冲出来:“不要走了GHJ!”

这个时候,你希望手里拿着的是什么武器呢?

花机关?

得了吧,先不说售价100花旗票的mp18你个GHJ买不买得起,你出去piao一炮还背着个十斤重的铁疙瘩么?不闲蛋疼?轻装出门自然只能挎个便携点的武器,比如手枪。

那什么手枪呢?

撸子?对面老乡里面那打兔子的春成大哥打了半辈子兔子,一杆火药枪三十米开外专打兔子头,枪枪不虚,你那撸子还没到有效射程,脑袋就变成兔子头了。

更别说那时的撸子普遍用的是7.65mm勃朗宁弹(如果不是威力更小的6.35mm子弹),和64小砸炮一个威力,面对一群冲上来的壮汉也真就跟个小砸炮差不多。你还是洗洗脖子躺倒吧。

所以呢?还真得带个管事的家伙。

所以你抽出二十响盒子炮哗啦一梭子打过去。老乡们纷纷卧倒。趁此机会你赶紧跨上你那辆HJ专用HONDA牌自行车,一溜烟地跑了。


以上“战例”勾勒中一个典型的民国时期手枪应用环境。村落野地遭遇战(而非城市室内近战),小规模群战(而不是单挑决斗),缺乏自动武器(而不是人手一支AK),压制射击为主(而不是上来就效力射)。正是在这种乱世环境下,产生了冲锋手枪的使用需求。

实际上,从一战到间战期,即使不算盒子炮(包括毛瑟式和西班牙仿制品)在中国的应用,能驳接枪托,跨界于手枪、卡宾枪、冲锋枪三者之间的冲锋手枪类在世界范围的研发和应用也有不少成果。比如长枪管的卢格炮兵型:

以及奥地利的斯太尔M1912。该枪甚至在1916年就已经实现了全自动射击,比西班牙人给他们的仿盒子炮和仿M1911加上连发功能还要早好几年。

包括二战时三德子的主力手枪瓦尔特P38和公认最强间战期最优秀手枪勃朗宁BHP,虽然没有全自动,但也都是有驳接枪托功能的。

刘学昌老先生认为,冲锋手枪的主要特征,可单手使用,发射手枪弹或小口径枪弹,不大于大型手枪的尺寸(比冲锋枪小的多,类似M1911和盒子炮的1~1.2KG,这是塞进裤腰里隐蔽携带的上限),可驳接的枪托及其他扩展附件(比如前握把和消声器),大容量的供弹具以及半自动/全自动射击功能。

刘老先生还说,冲锋手枪(machine pistol)的名称并不稳定。比如勃朗宁BHP手枪具有大部分冲锋手枪特征(除了不能连发),但一般还是把它视为semi-auto pistol。卢格炮兵型常常被称为“卡宾手枪”。还有斯太尔TMP人家商品名就叫“战术冲锋手枪”(Tactical Machine Pistol),也符合冲锋手枪的定义,但是一般还是被归类为submachinegun。此外,国外还有人把冲锋手枪叫做突击手枪或者突击队员卡宾枪之类的。

所以说,考察冲锋手枪的发展,一定不要死扣名称,最好还是结合其特征来考量,即尺寸小到足够被称为pistol,但是却能够通过附件扩展拥有卡宾枪和冲锋枪的性能的武器。

下面我们通过冲锋手枪的发展史来梳理一下冲锋手枪的定位及未来发展。


从博查特手枪算起,冲锋手枪在盒子炮上发展到了典型性产品。之后,冲锋手枪曾在卢格炮兵型上尝试通过增加更多附件向卡宾枪方向发展。但这个尝试因为影响了作为手枪至关重要的便携性,最后不了了之。现在也有人这么改的,但只能玩玩,没什么实用性。

在二战之后,毛子的斯捷奇金APS冲锋手枪可以算作是盒子炮精神的直接继承者。

APS还是使用的盒子炮和BHP类似的硬木质枪套(后来改为塑料制)作为枪托使用。后来毛子逐渐意识到这种设计一个重量过大,二个不适于快拔。其实你看中国老电影里携带盒子炮时也常常不用那个硬木枪套,尤其像李向阳这种双持盒子炮的,一般都是把盒子炮直接插在腰带里。这也说明这个硬木枪套不得人心。后来在开发基于APS的APB消声手枪时,毛子就改了一个钢丝枪托:

顺带说一句,APS虽然在1970年代从毛子常规部队中撤装,但至今毛子特种部队仍然很喜欢APS(也包括改进型可以安装消声器的APB),尽管这已经算是半个世纪前的老枪了。

APS的进化也显示出冲锋手枪在战后的一条进化路线,即增强便携性,向便携式手枪靠拢。较为有名的比如李三光的黑坑VP70:

比如丑爷的格牢靠18:

当然还有被雷打93R

这些手枪基本是在普通便携式手枪的基础上,增加快慢机和一些改装附件的方式构成,因此也基本保留了便携性。除了VP70外,18和93R都放弃了盒托路线,改为另外安装折叠托或伸缩托,这样进一步减轻了重量,提高了便携性。但相应地,由于其机构动作行程不够长,因此射速也普遍偏快。慢的有1200~1300发/分,快的有2000发/分以上。这么快的射速加上较低的重量,即使装上枪托也很难控制。因此VP70和93R都把全自动模式改为3发点射模式。但这样也就放弃了冲锋手枪的压制火力。

单纯从市场上说,这类便携式冲锋手枪还是有一定用户基础的。虽然民国式的大乱世已经成为历史,但是追求一种便携式压制火力的需求仍然存在。尤其在1970年代国际恐怖主义泛起的年代,很多有隐蔽携带压制火力需求的保镖、特警和反劫机人员采购冲锋手枪。民间枪械爱好者中,也有很多冲锋手枪的追随者。因此冲锋手枪虽然并非主流,但却一直存在并发展着。

1986年的GOPA法案和1994年的VCCLEA法案以及布莱迪法案相继实施,这类便携式冲锋手枪受到毁灭性打击。因为无论全自动还是枪托还是大容量供弹具都在法律规制之列,购销使用都要受到极大限制。对于手枪市场而言,民用市场比军用市场要大得多,美国又是最大的一块民用市场。少了这一块大蛋糕,VP70和93R相继停产,格洛克18及其改进型格洛克18C也只能指望少数特警订单吊命。此后,便携式冲锋手枪的开发就缓慢下来。

生产MP9的瑞士B&T公司前几年开发的USW(Universal Service Weapon,万能军用武器,这名字真够骚包的)手枪是冲锋手枪的最新的进展。这种手枪发射9mm帕弹,采用可拆卸的折叠式枪托。拆除枪托后全长只有255mm,枪管长110mm,空枪重量970g,比M1911还要小一些。容弹量有30发、17发与19发弹匣三种。它有一个非常实用的功能是枪托一键弹出。即折叠好的枪托只要用食指按住解脱键就可以自行弹出到位。这无疑大大增强了枪托的实用性。此外,USW通过固定的桥接安装了一个定制的瞄准点纳米红点瞄准镜。这种桥接安装使B&T USW在光学器件保持静止的同时循环,从而消除不必要的冲击和零点损失。简单说就是瞄具校好了就不用再动了。

这把枪真的非常的骚。

当然,由于法律封印,该枪仍然是半自动的,而且购买时有一堆麻烦的手续,加之价格坑爹(裸枪2200刀,枪托再加300+),销路可想而知。


那么,冲锋手枪的历史结束了么?显然不是。从50~60年代开始,另一种冲锋手枪的设计思路开始逐渐发展起来,这就是紧凑化的微型冲锋枪。

和便携式冲锋手枪立足于在手枪上做加法不同,这些冲锋手枪立足于在常规冲锋枪上做减法。如果能把一把冲锋枪做得像手枪一样大,那不就是冲锋手枪了么?

1944年,英国设计了一种握把中插弹匣和包络式枪机的MCEM-2冲锋枪。二战结束后,捷克布鲁诺工厂设计了类似结构的Sa23冲锋枪。虽然Sa23空枪仍然有3kg重,但是却指出了一条冲锋枪紧凑化的发展思路。在Sa23的结构基础上,以色列搞出了UZI系列,逐渐把空枪降低到2.5kg左右。这虽然仍然比手枪大得多,但是勉勉强强也能塞进大衣或公文箱里做隐蔽携带了。70年代以后冲锋手枪显著发展,这类武器中又多了英国的斯泰令和美国的英格拉姆等。

1961年,捷克人又有了新的突破。他们搞出了著名的蝎式冲锋枪(SA Vz.61)。尽管捷克人仍然管Vz.61叫“冲锋枪”(捷克语Samopa),但该枪空枪仅有1.28kg重,和盒子炮相差无几,枪托折叠后的全长只有270mm,比标准管的盒子炮还短不少。因此,很多人认为蝎式应该归于冲锋手枪类。

而在实用中,捷克斯洛伐克也的确是把蝎式作为冲锋手枪使用的。蝎式取代了捷克斯洛伐克军队原装备M52 7.62mm手枪,主要装备伞兵、特种部队、装甲车/直升机组成员和军官。90年代的前南斯拉夫内战中,各方都大量使用蝎式作为军官佩枪使用,替代手枪。几乎可以说,蝎式就是后冷战时期的“盒子炮”。

同样是60年代,波兰也研制了一种PM63冲锋枪。这种冲锋枪比蝎式略大,空枪1.6kg,折叠枪托后长333mm。在80年代,波兰还基于PM63研制了后继型PM84,仍然保持了相近的尺寸。90年代和21世纪后又推出了同系列的PM98和PM06。PM63系列实际是80年代兴起的PDW的先声。

PDW个人防卫武器(Personal defense weapon )是美国在1986年提出发展新型、可连发、操作简易、尺寸和重量不大于当时制式冲锋枪的轻型枪械计划,来替换当时北约成员国所装备的制式冲锋枪及某程度地代替手枪作为非前线军人的防卫性武器,并要求包括优于当时制式冲锋枪远射性能和侵彻力。其典型代表是P90。

刘学昌先生认为,PDW也可以视为冲锋手枪的后继发展。虽然一般不会把PDW称为machine pistol,但就像刚才说的,冲锋手枪这个名字本来就不怎么稳定,所以不要太在意细节。由于PDW本身和美国战后诸多轻武器计划一样贪大求全不切实际,不可避免地归于失败。但是在PDW的尸体下,却促进了冲锋手枪的发展。

斯太尔公司参加PDW计划的TMP无疑是借PDW的皮复兴冲锋手枪的一次雄心勃勃的尝试。但是斯太尔公司却忘记了冲锋手枪的经验之一就是可拆卸/折叠/伸缩的枪托。他们制造的TMP冲锋枪正好缺了这个至关重要的部件。2001年,斯太尔将TMP卖给了瑞士B&T公司。后者将TMP稍许改进后以MP9之名投入市场,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MP9空枪重1.4kg,枪托折叠后长300mm,可以像手枪一样挂在裤腰带上,并快速出枪。也可以单手或双手射击。

PDW计划的另一个成果则是HK的MP7。这也是目前较为成功的PDW概念武器。MP7空枪重量1.6KG,可以单手或双手操作。由于尺寸相对较大,便携性较为一般,不能像手枪一样携带,不过仍然可以藏在衣服里。

总的来说,MP7并不能替代手枪。它的生态位已经靠近了56C、AK74U和M4这些短突。实际上,二战结束后冲锋枪一直活在短突的阴影下,这也是为什么冲锋枪有进一步下探冲锋手枪化的趋势。

苏联/俄罗斯在也研制了不少类似的定位的冲锋手枪。比如石楠、柏树、PP2000和AEK-919。不过由于便携性上还是有问题,这些枪始终还达不到取代APS和APB的效果。俄军已经确定用雅利金PYa手枪取代马卡洛夫手枪作为便携式手枪,但是冲锋手枪仍然继续用APS和APB。


冲锋手枪的发展虽然面临法律和现实的双重压力,但是只要便携压制火力的需求仍在,那么冲锋手枪就不会退出历史舞台。或许有一天,和平与发展不再是世界主流,混乱与死亡再次将人类笼罩,那就是冲锋手枪归来的日子。


PS:我绝不写这个国耻!


user avatar   xiong-wei-58-9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每次说到高射速,我就总是要提到西德的G11和苏联的AN-94。因为俩最终都证明了一点:追求高射速可以,但是射速必须高到从发射到后座的时间差长到子弹都飞出去了,后坐力才开始影响射手。否则射速越高越没用,除了装逼,一无是处。

为了实现这一点,G11使用旋转弹膛,转一圈可以打两发;AN-94用了双程进弹和浮动机匣,在枪管后座的过程中通过复杂的上弹机构实现第二发的快速击发。这两种机构的复杂程度和体积看他们俩的成品你就明白了,手枪根本装不下。

冲锋手枪的高射速其实不是刻意追求的,而是被迫的。对于使用往复式枪机的武器来说,枪机的后退/复进距离越短,射速就越快。手枪为了便携,长度被严格控制,重量也不能太大,这样就很难拉长后座距离来控制射速。唯一使用这种办法的斯捷奇金冲锋手枪为了做到这一点,长度比使用同种手枪弹的马卡洛夫长了6厘米,可见牺牲之大。

所以,这种射速很难降低,双手又很难控制的小型武器实在不适合拿来大规模装备。苏联人大规模装备斯捷奇金也只有在特种部队受一定的欢迎,至于原因,“我的SVD/PKM冲房子的时候太长了”。




  

相关话题

  中国该如何应对「F35包围圈」? 
  现代战斗机空中对抗夺取制空权,增加己方飞机数量能否弥补己方飞机质量上的劣势,增加实际作战效能? 
  如果是一个41年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进攻霍格沃兹那学校会怎么样? 
  装甲部队在丛林/沙漠/山地等复杂地形的推进速度有多快? 
  如果张三在中国街头拿枪射杀了几百名无辜路人,这时非法持枪的李四见义勇为一枪毙了他,请问李四会怎么判? 
  美帝在朝鲜的时候以155为主的炮兵火力是否太弱了? 
  下一代单兵武器会是什么样的?有什么革命性进步? 
  为什么外国允许持有枪支,但pvz里的戴夫却不用枪? 
  现阶段俄罗斯海军的常规作战能力如何? 
  为什么手枪子弹弹头不是尖的? 

前一个讨论
开车路怒症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下一个讨论
日本会不会对北方四岛采取克里米亚模式?





© 2024-05-1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