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赤壁战败后曹操一直打孙权不打荆州? 第1页

  

user avatar   xiao-xia-yi-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人认为赤壁之战后曹操一直打孙权而不打荆州是无功而返、浪费时间,其实放在当时的实际情况而言,很合理。可能受到演义的影响,各位很容易形成“孙权划长江之险与曹操对峙“的印象,其实并不完全如此,当时孙权相当一段时间都屯兵长江北岸,因为庐江郡在江西(北)。

根据《后汉书》,东汉扬州一共6个郡,九江、庐江、丹阳、吴郡、会稽、豫章[1]。九江(即寿春所在郡)在曹操手里,孙策平定江东取得另外5个郡的大部领土,其中豫章比较大,就拆分成豫章和庐陵2个郡,这就是所谓江东6郡的由来。此外庐江也被曹操占了一部分。

也就是说,在取得荆州和交州之前,孙权一共就那么几个郡,其江北的土地虽然不大,好歹也是一个郡,自然不甘心全部放弃;何况在江北打下一颗钉子,还可以取得进一步进取淮南的出发点。所以这段时间孙权不断云集大军于长江北岸,例如214年孙权攻破皖城,俘获曹置庐江太守朱光及男女口数万人[2]。211年孙权所筑的濡须坞,一般考证也是位于长江北岸连通巢湖的濡须水,在今安徽省无为县一带。

图片来自搜狐,可能是知乎er所作,望告知作者

如此一来,曹操四越巢湖的意图就相当明显了,孙权在江北屯兵列阵,也就给曹操提供了一举在陆地上全歼吴军、活捉孙权的机会,擒住了孙权,天下大势就可一战而定。就算不能活捉孙权,那时候的孙权就一个州(还不完整),(交州士燮此时只是“服属于”孙权,且太过偏远),人力是很有限的,没有多少补充能力,哪怕是将吴军消耗掉一大半,孙权都很有可能投降。

按照《资治通鉴》说法,孙权当时倾巢而出也就7万人[3],或者按《吕蒙传》说法“虽以七八万人守之”[4],孙十万毕竟出自魏书,未必准确。实际上,三次江北之战,孙权每次都有损失,213年第一次濡须之战,损失了都督公孙阳所部[5];215年合肥之战大败;到了217年濡须之战后,孙权就真的“诣曹公请降”了[6],客观上,曹操其实达到了瓦解孙刘联盟的战略目的,只不过耗时太长,此时刘备已经发展起来了。

孙权当然不会就等着你来抓,濡须的阵地显然是经过精心安排的,从地图上看,无为地段水网密布(而且那个时候的巢湖要比现在大很多)。吴军可能背水列阵,形成了天然屏障,抵消了曹军骑兵优势和包抄的可能性,只能正面硬攻(武帝纪:”遂逼攻之“)。此外吴军水军完全控制了江面,实在守不住,还可以上船逃跑撤出一部分人。总之,曹军的进攻效率受到了很大制约,加上吴军营垒严整,使得孙权得以坚守濡须成功[7](据武帝纪,217年濡须之战吴军没守住,但孙权本人全身而退,所以曹操退兵)。

根据上图猜测的濡须吴军布阵,仅供参考

至于为什么不打荆州,江陵的实际地形我已经解说过了(zhihu.com/question/3210),虽然也是在江北,但是是一座临江坚城,不控制长江就无法围死,赤壁后曹操水军力量极微,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何况守将还是关羽。攻打荆州就等于是要费大力气打败荆州+鲁肃水军,然后仅仅得到一个江陵城,就算胜了,还得回过头去再打孙权,显然很不划算。

更重要的是,平马韩之后曹操已经57岁,要想在有生之年平定天下,难免会变得急功近利,自然寄希望于对孙权一举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参考

  1. ^ 《后汉书:郡国志》
  2. ^ 《三国志:吴主传》
  3. ^ 《资治通鉴:卷六十六》
  4. ^ 《三国志:吕蒙传》
  5. ^ 《三国志:武帝纪》
  6. ^ 《三国志:吴主传》
  7. ^ 《三国志:吴主传》裴注《吴历》



  

相关话题

  潘濬究竟是何方神圣? 
  三国正史上武将的勇武应如何排名? 
  关羽出兵襄、樊得到命令了吗?是擅自行动吗? 
  就学术界而言,目前三国历史的研究方向是什么?有什么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如果是王家卫去拍三国演义,会是什么样的故事? 
  臧霸是曹魏忠臣,曹丕为什么老是跟他过不去? 
  如何看待「曹操是大汉忠臣」这句话? 
  曹操没有办法驾驭吕布吗? 
  季汉的失败是否是必然? 
  从总体来看,诸葛亮在历史丞相当中能排第几? 

前一个讨论
钢铁雄心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下一个讨论
中国慈禧早死,光绪领政,大清会多苟延残喘一段时间吗?





© 2024-11-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