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rnie Sanders in 1960s
......and in 2016
民权运动不是单个种族对不公待遇的抗争。这是一场美国整个社会深入反思、纠正和自我完善的运动。
厄尔·沃伦,1953年至1969年任美国最高法院的首席大法官,任内主持裁判了布朗案等一系列涉及种族的案件,结束了南北战争以来美国黑人在法律上受到的许多苛待。
沃伦不是一个哲学家式的法官,而是一个政治家式的法官。在废除学校中种族隔离的布朗案的判决中,他运用社会学调查的实证证据,证明种族隔离实际上就是在对黑人产生着伤害,并不是所谓的隔离但平等。沃伦说服法院内的保守派大法官,以9:0全体一致的方式判决种族隔离违宪,向外展示了法院在废除种族隔离这个问题上一致的、坚定的意志。沃伦将判决书的主文压缩的非常短,以便报纸立刻刊登,让最高法院的态度迅速在全国范围内传播。
这是做出布朗案裁判的九位大法官,正如前面一位答主指出的那样,他们全都是白人男性。他们当中有人并不认为种族隔离违宪,但在沃伦的说服下支持了这一判决。值得顺带一提的是最高法院成员“老白男”的状况改变缓慢,第一位黑人大法官马歇尔(也是布朗案的原告方律师)到1967年才被提名进入最高法院。而第一位女性奥康纳大法官则要等到1981年才出现,在那之前最高法院甚至没有女厕所。
布朗案是沃伦法院的第一案,沃伦本人对此案的结果贡献相当大。实际上布朗案在沃伦上任前一年已经听审,但时任首席大法官文森突发心脏病去世,艾森豪威尔提名沃伦进入最高法院,从而做出了改变布朗案原本可能的判决:许多人指出文森法院或许不会判决种族隔离违宪,或者即使判决违宪也仅仅会以五比四的比例判决,这种勉强多数会给南方抵抗这一判决更大的依据。布朗案的成功有赖于沃伦强大的说服同侪的能力。
沃伦法院在黑人民权领域的另一项开拓是1967年的Loving v. Virginia案,最高法院又一次以全体一致的方式宣布禁止跨种族通婚的法律违宪。Loving是当事人的姓,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个最美好的双关,洛文一家战胜了弗吉尼亚当局,爱战胜了隔离。
沃伦卸任之前,还在除少数族裔外的其他民权领域不断探索。最为普通人耳熟能详,乃至于构成对美国法律最一般印象的米兰达案(你有权保持沉默),纽约时报案(对公众人物的报道必须证明有真实恶意才构成诽谤)等都在他任内发生。这一时期美国宪法对非经济的人身权利的保护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
一点沃伦本人的立场和他与美国国内保守派的缠斗的偏题
沃伦本人的政治立场的变化是个有趣的问题。沃伦早年曾在加州任职,在加州司法部长任上,沃伦支持了罗斯福政府将所有日裔美国人不经审判无差别集中疏散进入集中营的命令(作为对珍珠港事件的回应),所以被认为是一个偏保守的人,故而得到了艾森豪威尔提名。但没有人能预料到沃伦上任之后迅速向自由主义立场转化,以至于沃伦法院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倾向自由主义的法院。有人曾经评论,总统提名的大法官就像射出去的箭,一旦发射你就不知道箭会射到什么地方了。
这样一个自由主义的法院不会赢得所有的人支持,批评主要来共和党和南方民主党。比如提名沃伦的共和党籍总统艾森豪威尔曾经说提名沃伦是他最大的错误(历史不这么认为,有人甚至说即使艾森豪威尔什么都不做,就凭提名沃伦这一项功绩就可以使他名列最伟大总统之列),也反对废除种族隔离(在布朗案宣判前艾森豪威尔曾向沃伦表示,白人女孩会惧怕和高大的黑人坐在一起上课)。一些共和党人还曾发起对沃伦法院某些自由派大法官的弹劾(如福特主导的对道格拉斯大法官的弹劾,当然并没有成功)。共和党籍的尼克松竞选时也经常攻击沃伦法院,他指责沃伦法院扭曲宪法本意,篡夺立法权,剥夺美国人自由。
沃伦预感到自己身体不一定能熬过下一届总统任期,而下一届总统很有可能是尼克松,于是他在约翰逊的最后一年任期内宣布退休,希望约翰逊提名的人选能够继续他的工作。但是约翰逊的提名被共和党和南方民主党联手挫败,这一提名的机会真的降临到了刚刚选举成功的尼克松身上。尼克松在沃伦的卸任晚宴上的讲话仍然不断对沃伦法院的判决进行攻击嘲讽。不过幸运的是尼克松提名的伯格在一定程度上仍然继承着沃伦的自由主义观点,伯格法院时期内著名的案子有允许妇女自由堕胎的罗伊案。
沃伦去世前因病入院,他的前同事道格拉斯大法官与布伦南大法官来探病,彼时尼克松深陷水门事件丑闻,大法官们向沃伦保证最高法院将指令尼克松交出录音带。几个小时后,沃伦去世;一个月后尼克松下台。
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最高法院全票通过判种族隔离违宪,当时最高法院9人全部是白人大法官。
岂止是站出来支持,有些白人甚至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你以为KKK会放过支持民权运动的白人?
James Reeb,一个在波士顿的白人普救派牧师,因为响应马丁路德金的号召来到了塞尔玛准备参加第二次游行,结果被白人至上主义者盯上,1965年3月9日晚饭后被路上拦截暴打成重伤。
而后黑人医院没有足够设施治疗,白人医院居然拒绝治疗,拖延导致伤势加剧,Reeb最终在2天后伤重医治无效去世。
打死Reeb的人呢?Elmer Cook, William Stanley Hoggle, Namon O'Neal Hoggle, R.B. Kelle四个白人以故意伤害罪和谋杀罪在阿拉巴马州的达拉斯郡被起诉,其中三人被全白人陪审团无罪释放,没错,无罪释放。
最后一个人逃到了隔壁的密西西比州,该州政府拒绝配合阿拉巴马州警方逮捕,最终不了了之。
先下结论:电影想把Freddie塑造成一个有人性的神,却忘了真正的Freddie只是一个有神性的人
如果作为一部粉丝向的情怀片,《波》已经达到了满分,哪怕不谈对细节出色的把控,光是最后二十分钟的神级还原已经足够让所有的情怀在we are the champions中泪流满面
感受一下当时的直播:
Live Aid https://www.zhihu.com/video/1092941240030597120
但是作为一部传记片,《波》还是太流程化了,才华横溢的主角惊艳出场,遇到小人,遭遇挫折,众叛亲离,踢开小人,亲友重聚,完美收场。作为人物小传也算及格,但是对于Freddie这样的传奇人物的剖析还是不够大胆,想要表现其人性的一面,又不敢去探索Freddie其实也有自私功利的角落,想要表现其亦男亦女的魅力,却又只是浮于外表没有触碰到灵魂,以至于片子自始至终有种畏手畏脚的憋屈感。
不过不管受众是谁,《波西米亚狂想曲》至少是一部及格线以上的作品,再加上Queen的音乐加成,哪怕不至于血脉喷张,但让观众在电影院点点头抖抖腿还是绰绰有余了
看完电影之后,再看到波西米亚狂想曲的歌词,或许会有一些不一样的体会
Is this the real life
Is this just fantasy
Caught in a landslide. No escape from reality
Open your eyes.Look up to the skies and see
I'm just a poor boy, I need no sympathy
Because I'm easy come, easy go,A little high, little low,
Anyway the wind blows, doesn't really matter to me
freddie的生命像一场华丽的错觉,但他所留下来的,is not fanta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