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研究生阶段 在国外读研究生是一种什么体验? 第1页

  

user avatar   ku-gu-xiu-x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就读专业体验

我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就读的专业为Social Policy and Development,其所属的Department of Social Policy在2019年的QS ranking中排到了全球第一,超过哈佛和牛津。

我在申请的时候并不知道这个专业这么厉害,我甚至对于social policy的具体概念都不太明确,只是在研究了Programme description、课程设置以及毕业生就业方向后,觉得跟我比较匹配,于是选定的这个专业。

其实社会政策这个概念,在国内的语境下就有一点模糊,它指的是政府对于关系到民众福祉的方方面面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例如住房政策、教育政策、养老政策、扶贫政策等等。

英国作为现代社会政策的诞生地,该学科的发展十分充分,且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可以追溯。然而国内的社会政策其实是近十几年才开始慢慢完善,因此申请专业的时候我对社会政策这个概念并没有很清晰的认知。

而对于专业重要概念的模糊导致我在第一学期的必修专业课结课论文中选了一例不是social policy的policy来分析,导致全文跑题,刚刚及格。

相对的,因为我在非洲的一年工作经验,我对于development语境下的种种概念就更为熟悉,也更能够在seminar中提出独特的思考角度。

这个问题其实比较普遍,尤其是对于中国的留学生,因为中国学生倾向于完成本科学业后直接申请硕士,这就可能导致对申请的专业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而缺乏实操经验,除非是在本科阶段的学术真的非常出色,否则在seminar讨论中常常只是倾听的角色。

因此我建议希望留学的同学们不妨考虑在本科毕业后先工作两到三年,这对于申请本身也很有帮助(当然也取决于学科)。

我的专业的同学们大部分都有五年左右的工作经验,这使得他们不管是在lecture上还是reading或seminar中都能够更快地理解重要的概念,或是针对阅读材料提出具有批判性的问题。

公平地说,这个专业排名全球第一还是实至名归的。

首先,老师们的水平都非常之高,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深耕多年、非常精通的subject。

但他们并不会因此而表现得高高在上或是不可接近。在seminar上,老师们不会否定任何一个同学的发言,每个人提出的角度都会被予以肯定,并鼓励大家不断提出新的角度。

作为一所非常精英化的学校,伦敦政经的学生们经常容易给人一种“我很厉害,我是精英”的傲慢感觉,但是在Department of Social Policy这种傲慢完全不存在,这就像是一个小小的乌托邦,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每个人都是真切地关注社会上的问题和每个群体的需求,几乎所有人都有在发展中国家工作生活的经历,也致力于回到发展中国家继续工作。

这就来到了第二点,就是同学们的高水平。

我印象深刻的同学之一是一位埃及人,他是埃及几场重要革命的领导者之一,并在一场革命中失明。他常常在课上提出一些很关键的问题。

在一次lecture上,在我们用各个国家的具体社会政策举例时,他提出,为什么我们的研究对象或是每节课布置的reading,基本都是关于拉美或者非洲的,为什么中东从来没有被关注过?

这个问题对我的后劲很大。确实,“被看见”是一切群体想要表达诉求的起点,而能否被看见取决于很多因素,中国就经历了很长一段被忽视或是被误读的时期。

想要“去看见”那些不被关注的,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我在硕士毕业后决定来到黎巴嫩工作一年,并学习阿拉伯语和中东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世界之大确实是超乎想象的,如果我们尚且不能亲自去到每一个角落,通过与不同文化的、高水平的人交流,从而拓宽眼界、打开思想,于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人生课题。而Social Policy and Development这个专业的包容度,让每一个地区都能被看见、被听到,也通过这一点改变了我们每个参与者的人生。

第三点,是学业强度。

高水平的老师和同学逼迫着我不断地学习、输入、输出,课程的难度和reading的语言障碍,注定了想要keep up就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努力。

我本身并不胖,体重常年稳定,但是在伦敦的九个月竟然轻了十斤,发际线也高了!

回报是,我从第一学期的两个pass,进步到了第二学期的两个merit和两个distinction。不光是成绩,在这一年中,思维和眼界也打开了很多,学到了很多新的概念和知识,让我在现在的工作中都十分收益。

校园和校外生活体验

关于伦敦很著名的一句话是“如果你厌倦了伦敦,你就厌倦了生活”。

跟很多人不同的是,我从头到尾都没有很喜欢伦敦。

在去伦敦之前,我在纳米比亚工作生活了一年,南部非洲的热情、阳光、活力和思想的开放,让我在面对伦敦的巨大反差时感到失望。且不提潮湿、寒冷的天气和漫长、黑暗的冬天,伦敦确实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集大成之作。

大英博物馆里,真正关于英格兰的展品屈指可数,其最珍贵的馆藏们是从世界各地掠夺而来。

我在伦敦也兼职做服务生,通过一个hospitality company,为不同的events例如公司年会、戏剧演出、展览开幕等提供服务。

印象颇深的一次经历,是一个公司包下了整个大英博物馆,在馆内大厅布置了几十张桌子进行晚宴和派对。

我整晚在古埃及馆忙前忙后,看着这些珍贵的、象征着非洲古老文明起源的文物,在Drake和Jay-Z的动次打次中微微颤动。

派对的高潮,他们安排了一个杂技演员从大英博物馆的天花板上骑着一个球降下来,一切看起来好笑又可悲。

我生长在北京,虽然也是一座所谓的国际大都市,但是我喜欢北京的地方在于,任何人,不论你收入多少,背景如何,都能在北京找到属于你的生活方式。

北京是包容的,然而伦敦虽然呈现出一种多文化的包容的表象,但其内里的傲慢却是根深蒂固的。这个城市中的每个人,虽然表面十分友好礼貌,内心都在根据你的举手投足,对彼此进行判断。

伦敦的文化艺术生活虽然丰富,但是高昂的入场费让普通人望而却步。

伦敦属于英国人和短暂停歇的游客,但却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异乡人很难找到归属感。

这一点在伦敦政经也体现得十分明显。校园坐落在伦敦市最中心,紧邻伦敦法律中心Holborn,日常经常能看到西装革履的法律人士拎着黑色复古皮包匆匆走过。伦敦政经的学生们大都衣着光鲜,也常见西装革履(这一点同我的本科母校外交学院十分相似(微笑)),在公共演讲或活动中,常常能见到自信满溢的年轻人站起来提问,他们似乎已经将世界踩在脚下,未来可期,大好前途一片光明,然而对于成功的定义似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在“政治”或“经济”领域取得的成就。

我在伦敦政经的好友,在国内从事同志运动的朋友排演了中文版本的《阴道之道》,一部女性主义话剧。但是该剧最后只能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上演,因为“很显然,SOAS对于不同主题的包容度与伦敦政经相比要高的多”。

当然,这只是我基于个人生活经历而对伦敦作出的个人判断。我的朋友们大都非常喜欢伦敦,伦敦也有很多很酷的社区,仍然能找到相对便宜省钱的酒吧和娱乐方式,公共交通也是24/7。

我也只是提供一个看待伦敦的角度,真实的生活还是需要自己去体验。

求职经历和职业发展

伦敦政经在求职和职业发展方面提供的服务还是相当完善的,不管是帮助你修改CV和cover letter,还是career centre举办的大大小小的求职讲座和招聘会,都提供给就读学生难得的、高质量的求职机会。

伦敦政经主办的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job affair,吸引超过十多个国际组织的高层招聘人员参加,有的求职者甚至自掏腰包从国外来付门票参加这个招聘会,而对于伦敦政经的学生来说却是免费的。

我选择就读该专业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看到其毕业生很大比例能够进入国际组织工作,而这也是我为自己规划的职业发展道路。

我在本科从外交学院外交学国际组织方向毕业后,通过国家留基委资助,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纳米比亚办公室工作了一年,自觉国际组织的工作很适合我,我也擅长,希望能在这一领域继续我的职业道路。

我在伦敦期间,通过本科同学的推荐,在新华社伦敦分社实习了七个月的时间(这点可见人脉的重要性,career centre的老师也常常强调这点)。

我在二三月份开始找工作,然而国际组织这个领域对于经验有限的年轻人十分不友好,由于竞争激烈,一个实习岗位都可能是有着博士学位和五年工作经验的人在和你竞争。

由于签证原因(好像从今年起对PWS签证的要求变得更为友好),没有任何一个我的能力匹配的NGO能够给欧盟以外的毕业生提供工作签证。

最后出于孤注一掷的努力,我再次申请成功了国家留基委的资助,来到黎巴嫩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习一年,并将在接下来的一年转岗去智利。

对于想要从事国际组织工作的同学,我的建议:

一是尽可能多地积累各种在发展中国家的经验,不管是志愿者还是学习经验。

国际组织本质上其实就是传统的公务员系统,论资排辈,如果你的经验比你的同龄人要强,尤其有在基层的工作经验,你的简历就有可能脱颖而出。

第二是,与人相处的能力比专业知识要更重要。

国际组织基层员工的大部分工作是事务性的,专业知识可以在工作中慢慢积累,但是你作为一个国际雇员,其他员工是否乐于跟你合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够带给你的成长。

国际组织工作的成果,不管是对个人还是对组织而言,其效果都不是立竿见影的。一个项目可能长达多年时间,你的工作也可能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是整体上你都是在为别人的生存权利和福祉工作,这对我个人而言能够带来很强的意义感和使命感。

总结

最后结尾想说的是,任何人的经验都只是给你的参考,真正的人生要自己去过,而面对真实的人生,需要智慧和相信自己选择的勇气。

我的supervisor告诉我,选择没有对或错,因为你选择了一条道路,就只能收获这条路带给你的结果,做选择的决定因素,是你能承受多少风险。

如果你决定了承受这份风险,即使最后失败,也没有后悔可言,因为这是你自己的路。

希望与大家共勉,也希望大家都有最好的人生。

导师背景 硕士毕业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社会政策与发展专业(QSRanking 2019年排名全球第一),本科毕业于外交学院,专业外交学(国际组织方向)。 DIY申请了包括LSE在内的多所欧洲院校的各类人文学科,熟悉欧洲(包括法国、比利时、瑞士、荷兰)英语授课的硕士项目申请流程。 目前就职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非洲、中东、欧洲、拉美洲均有工作和实习经验。





  

相关话题

  既然博士和硕士待遇差不多,那么为什么还有很多人要读博士呢? 
  在你研究生涯刚开始的时候,你的导师是如何对你进行科研入门训练的,有哪些令你觉得收益匪浅的? 
  真的有人是因为喜欢科研才读研的么?如果是,乐趣在哪? 
  本科学校背景普通,对出国留学申请影响有多大?该进行怎样的规划? 
  可以说说你们保研的经历吗? 
  现在科研项目中的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重点研发计划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你后悔读研究生吗? 
  作为一个研究生,有哪些你直呼好用的科研神器? 
  读研/博时哪件事情影响了你对做科研的看法? 
  想读博以后去高校,值得吗? 

前一个讨论
在英国读研想毕业后去美国读博该如果准备?
下一个讨论
留学申请的材料一般需要准备什么?





© 2025-01-0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