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印象已经是一个较为普及的心理学概念了,在社会中常体现为地域偏见、性别偏见以及种族偏见等,可以说刻板印象是社会交往中人们产生偏见的主要原因。
先来看看刻板印象的概念。
刻板印象是一种特定的社会认知图式,指人们对某一社会群体成员的特征及这些特征形成原因的概括而固定的观念和看法。
关键词为简单化的分类方式、固定观念和看法、不可避免的错误。
个体为什么会形成刻板印象呢?
往浅了说,就是图个方便简单快捷,以偏概全的简单推理可以简化并加速个体对事物的认知。
再深一点来说,就是社会认知理论中的认知吝啬鬼(Cognitive Miser)假设——「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大脑对认知资源的分配和使用极为吝啬」。
这是进化塑造的认知机制,也让非理性有了用武之地。
在信息繁多的环境中,特别是如今信息大爆炸的互联网时代,个体为了节省认知资源,总是尽可能简化认知过程,甚至会出现「不该用不用,该用也不用」的情形。值得一提的是,后者是培养非理性的绝佳土壤。
刀客靠挥刀一千次或许可以把「如何挥刀」融会贯通,而社会认知的自动加工过程只需要对相应特征多次一致的反应,就可让个体对该特征的反应模式化、自动化。
刻板印象的影响当然要从积极和消极影响俩角度来说了,可不能因为它是刻板印象而对它有刻板印象啊。
刻板印象的积极影响就如上面所说的,简单方便快捷和节省认知资源。
其消极影响则更丰富一些:
比如地域黑、性别偏见以及种族歧视,这是刻板印象对他人造成的伤害。
刻板印象也可能会伤害自己。
比如个体对自己和所属群体有了刻板印象,会担心自己会验证该刻板印象。
举个例子,普通人的孩子一旦接受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的刻板印象,他就可能会自我设限,放弃努力,自我效能降低,甚至自甘堕落。
这本质上是刻板印象威胁 (Stereotype Threat)。
一旦刻板印象威胁被激活,便需要他花费大量认知资源去压抑此刻板印象带来的消极想法,而个体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这毫无疑问会影响他的下一步工作效果。
此外,刻板印象还会把人变得双标。
这就涉及到群体刻板印象,个体会按照群体刻板印象来解释事件,比如同样一件事,白人干和黑人干会收获不同的解释。
从上述内容可以知道,太快了也不好,刻板印象实在是不敢全盘照收,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去消除刻板印象呢?
研究人员也正是这样想、这样做的,但是问题来了。
我们前面说到了刀客要挥刀一千次,而刻板印象的自动加工过程不需要太多次就可以实现自动化。
那这自动过程我们可以动得了吗?给一个刺激,刻板印象就自动激活了。我们可以控制吗?它会随外力、环境而变吗?
「不可以」,这也是传统观点「自动过程是固定的和不可避免的」所认为的。
那是不是就预告着消除刻板印象是不可能的?人们终究是要被刻板印象玩弄于鼓掌?
与天、地、人斗,其乐无穷,难道就斗不过自己的认知系统?
经过研究后,许多研究人员发现,刻板印象的激活是需要其它注意资源参与的,也就是修正观点——
刻板印象的自动化过程是条件自动化,这些特定的条件就给了控制、减弱乃至消除的机会。
以下的方法变换主语,便可以化「消除刻板印象的影响」为「消除刻板印象」。
1、学会「甩锅」的外归因
当然这「甩锅」是打引号的,是事实如此的真锅。
个体接受了刻板印象,比如女性学不好数理化,便会把学习中的遇到困难归因于自己及所属群体的能力不足,并花费大量认知资源去压抑此刻板印象带来的消极想法,进而导致更差的效果。
这个时候应该告诉她,这更差的结果并不是自身能力问题,而是因为相关刻板印象带来的消极情绪导致的,比如焦虑,让她能够释放被大量占用的认知资源,从而削弱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做出更优的成果。
PS:如果你想要消除你对女性的相关刻板印象,便引导自己去思考上面的解释即可。
2、学会选择更优的社会身份
社会身份并不唯一。
比如一个人既有「女性」的身份,也有「研究生」的身份,自然也会有「某地人」这一身份。
当某群体身份的刻板印象是消极的,则可以主动选择承认另外较为积极的刻板身份。
当你在面试的时候受到性别歧视,被认为不能胜任某工作,你这时候完全可以把研究生的学位证甩面试官脸上,证明你行。
PS:如果你想要消除你对性别歧视的相关刻板印象,便去寻找该女性能胜任相应工作的特质。
3、摆出群体的成功榜样
面对黄种人田径不行的刻板印象时,刘翔这一榜样可以减少黄种人群体内承受的偏见压力、提高内群体的自信;
面对女性数理化不行的刻板印象时,居里夫人等科学大家可以帮助消除刻板印象。
PS:如果你想要消除你的相关刻板印象,便去寻找该群体的成功榜样。
朱智贤. 心理学大辞典[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庞小佳,张大均,王鑫强,王金良.刻板印象干预策略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02):243-250.
张宝山,袁菲,徐靓鸽.刻板印象威胁效应的消除:干预策略及其展望[J].心理科学,2014,37(01):197-204.
The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Schmader T, Johns M, Forbes C. An integrated process model of stereotype threat effects on performance[J]. Psychological review, 2008, 115(2): 336.
Stanovich K E. What intelligence tests miss: The psychology of rational thought[M].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9.(中文名:超越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