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率都很低,但原因不一样。我准备用比较长的篇幅来详细阐述二者的区别和共同之处,先说结论:
酿成恶果的毫无疑问是西欧和美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于1945年结束,波兰、保加利亚、捷克、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国都加入了苏联阵营。由于二战的巨大破坏力,在东欧造成了4600万人(不完全统计)死亡和失踪,近5000万人伤残。东欧每3个人里就有1个死或伤。东欧地区是受二战破坏最严重的地方。
巨大的人员伤亡直接造成东欧各国的人口出现断层。以苏联为例,1920-1924年出生的男性有469万,到1948年仅剩272万,其余40%的人死于战争。1940年苏联出生了614万人,战后1950年只出生了480万。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所有苏东集团成员国内,在50年代全世界爆发婴儿潮的时候,东欧各国没有一个出生人数高于战前的。
西欧国家的高生育率保持到了70年代,而东欧从战后就从没有过高生育率,考虑到这种泾渭分明的差距和双方意识形态、国家性质划线的高度吻合,基本可以肯定,东欧国家的低生育率和马恩有关。
布尔什维克以集体制取代了传统的社会关系,瓦解了东欧国家民间鼓励生育的主力——东正教会和天主教会,摧毁了生育基础。本来战争就造成大量婚龄人口死亡,再加上他们这种有负面影响的政策必然会造成生育率下降。
苏东巨变之后,各国政权交替+西方资本洗劫造成他们经济普遍下滑,失业率高涨,犯罪暴增,人才外流。在这种恶劣环境中90年代东欧生育率普遍集中在1.4以下,持续了差不多15年左右。然而更不幸的是,生育率回升没几年就遭遇了次贷危机,导致生育率再次开始下滑,并持续至今。
总结:前期是战争破坏+社会主义负面buff,后期是经济萧条+人口流失。而造成90年代后东欧生育率一蹶不振的元凶是西欧国家(英国、法国、德国)。他们在经济领域的持续吸血、煽动俄乌对立爆发局部战争、在观念上对东欧年轻人洗脑才导致了他们冷战后持续至今的萧条。
在东欧除了几个主要城市(华沙、布达佩斯、索菲亚等),其他小城市和乡村百业萧条,十室九空。年轻人跑到西欧刷盘子,老人在家乡孤独的等死。无数人的期望就是在西欧定居下来永远不再回去。这种情况下他们的生育率只会越来越低,年轻人能跑的都跑了,靠老太太生孩子吗?
德国人法国人想的就是把东欧当成廉价的劳动力工厂和女性输出地。他们收割这一切的时候从没考虑过回报什么,还义正言辞的说这是市场流动造成的自然结果。去西欧打工是当奴隶,留在家乡就是等死,这种完全没有Good END的选择,也是当地结婚率一再突破新低的直接原因。
不被当人的活着,为什么要生育?
1972年对东亚地区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年份,这一年发生了很多改变之后数十年历史进程的事件:
韩国总统朴正熙解散国会,施行「维新宪法」,打压民间左翼人士和自由主义者,埋下了韩国民主运动爆发的种子。
日本在经济总量上超过联邦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亚洲第一资本输出国,对亚洲经济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台湾对外贸易顺差和账户盈余达到战后最高水平,当年内出口额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45%,确立了台湾发展的方向。
香港正式废除了《大清律例》,标志着英美法系在香港取得了绝对地位,开始一步步改变当地人的观念与意识。
不过最重要的大事是,东亚地区的新生儿数量从这一年开始下降。从现在来看,正是1972年起全东亚都不可避免的走向少子化,风起于青萍之末,而这一次下降便是这青萍之上的风声,从当初的斜阳微风逐步扩展到今日的狂风暴雨。
过度城市化、彻底的资本主义、没有底线的社会竞争、错误的经济政策、现代观念的冲击,都是低生育率的重要原因。从70年代起,少子化仿佛病毒一般扩散,从嬉皮士思想横行的美国,到学生运动高涨的西欧,再到经济迅猛发展的日本、韩国、泰国和台湾、香港等地,而且这种传导的趋势是越靠后的越严重。美国1.8,西欧1.6,到日本只剩1.4了,而韩国、台湾、香港最低时都曾经跌破过1.0。
和东欧一样,东亚的低生育率归根结底也是被外部改变了,只不过不同的是东欧是被红书洗了脑,东亚是被绿票子迷了心。作为目前人类最先进的两种制度,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可以瓦解一切传统观念,当生育不被提倡,而独身主义成为时髦的时候,你不可能指望生育率不下降。
总结:这是城市化的必然影响,人天然就会在拥挤的状态下节育。消费主义的盛行也导致人只认钱,生育要花很多钱,所以不生了。而最大的元凶首恶就是美国,他们用一张绿纸换走了我们无数人的劳动成果,通过转嫁通胀使东亚获得的财富缩水,为了生存必须继续世代被他们剥削,让16亿东亚人民为了生存而互相倾轧,最终吞下由此造成的少子化苦果。
东亚最优秀的人才想的是如何获得美国国籍,东亚的富人们思考的是如何把孩子送到美国,东亚最好的学校为了把学生送去美国而费尽人脉,心都不在这里,又怎么会在这片土地上生儿育女。
看看日本、韩国的影视作品,里面的角色以会说正宗的美式英语为荣,而那些高逼格的角色都是一身西装革履+欧美做派,年轻人从小接受的观念就是美国的东西好,再看看自己身边拥挤的城市、竞争到窒息的氛围、恶心的前辈文化、长幼尊卑到严苛的制度、毫无生气的同事们、走向衰败的议会制度、近乎过家家的政治游戏、永远上涨的物价和纹丝不动的薪水、人情冷漠到极致的社会、永远不变的乞讨者、毫无尊严的作为社畜活着。
这种环境还能生的,心态确实很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