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理解许知远对话冯小刚里的“反崇高”现象? 第1页

  

user avatar   fanshih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既然要谈这个问题,就不要争论崇高到底是否存在,那应该是另一个问题。

“反崇高”这种现象,的确存在。

客观说,这种现象始于上世纪末(伴随着改开与网络),且持续至今,甚至有一部分异化成反智主义。反智主义倾向主要有两类,这里强调的是对公共知识分子的怀疑甚至鄙视。

反崇高并非一个具体的运动或浪潮,它是一种社会自发的转变。

在中国,如果非举出个这种转的代表人物,那一定是王朔。虽然王朔肯定不想当这个挑大旗的人,但他的确在客观上推动或加剧了这种现象

九十年代,王朔绝对是大众文艺界的一哥,他的言行、态度和想法通过小说、影视剧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作为王朔的精神门徒,冯小刚更是其中重要的践行者之一。冯小刚早年以喜剧出道,高明的喜剧一定包含讽刺。

这种讽刺乃至挖苦通过文艺作品的传播,很快形成了一套话语体系,而这种对公知调侃的说话风格也渐渐成了一种常态。

我们现在的确存在这种问题——有话不好好说,一定要调侃、讽刺、挖苦,才显得自己够真实、接地气,最后变成为调侃而调侃。

不管什么事,“认真你就输了”。调侃就是玩世不恭,讽刺就是洞悉敏锐,挖苦就是言辞犀利,凡表现出以上三种态度者,便是有思想、有深度;凡反其道而行者,便是装、自鸣得意。

但我不认为这种现象是王朔的本意。

因为王朔的本意是“反伪崇高”和“泛化的崇高”,而不是“反崇高”。但在传播过程中,因曲解、滥用,导致真正崇高的东西也被消解掉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倒脏水时把孩子也泼出去了。鉴于八十年代以前的“高压十年”,这种触底反弹,似乎也可以理解。

虽然不想把话说得太大,可大背景是不能忽视的。没有王朔,就不会出现这种“反崇高”现象吗?我觉得仍然会出现。

在这个大背景中,我觉得,最主要的是网络和媒体的兴起。

首先,网络媒体时代使公众人物赤裸裸地展现在公众面前。当一次次黑幕被曝光,人们自然而然对曾经的信念有所动摇,继而失望,产生幻灭感,最终导致否定一切、不信一切。

其次,网络使人产生一种全民参与的幻觉。然而,人们对某个人或某件事产生崇敬,距离感或神秘感是个很重要的因素。

我们还有一种误区,认为“不装”就是“接地气”。其实这是两码事。

另外,自改革开放以后,全国上下基本遵循务实精神。同样,这种精神并非不好,但在现实生活中被异化。不问手段,只问结果。厚黑学风行,谈操守、谈理想、谈底线、谈原则变成迂腐的表现,更别提崇高。不择手段在人们眼中成了“办事果断、下手狠”。

最后,跟我很多回答中的观点一样,我不认为“反崇高”是中国独有的现象,这应该是一个普遍现象。

我想举好莱坞电影作例子。

以前,大众喜欢的银幕形象是什么?是佐罗、超人、勇敢的美国大兵。而现在的年轻人喜欢什么?是杰克船长、“毒液”、死侍。评论家认为这是反英雄主义,但我认为反崇高中就包含着反英雄的倾向

这也可以说是大众对“模范”的一次反抗,人们厌烦了被引导,只是我们在这种反抗中,表现得过于激烈。

个人愚见


以下跑题:

王朔在《我看王朔》一文里说:他那种所谓戏谑、调侃的笔法,并不是有意要如何,而是他别无选择,他只会用这种语言来写作。被骂成“痞子”刺痛了王朔,所以他决定“反叛”,但造反的目的是为了诏安,走得是“曲线救国”的路。

结果,很多效颦者光学会了“曲线”,把“救国”给忘了。

现在,“痞子”似乎含有了褒义的成分,而“文青”倒成了赤裸裸的奚落。

我觉得王蒙对王朔的评价更准确,他说王朔是“躲避崇高”,有种独善其身的味道。

早年,王朔参加一次访谈,有网友问他平时的生活是怎样的。

王朔答:你们先把我当成一人,行么?作家没什么神秘的,我一天除了写东西、看书,就剩遛弯儿了。

我觉得这就是王朔的观点。他早年批评金庸、季羡林、甚至鲁迅,也是如此,即把这些人当成人来看,不能因为他们写了什么,人格便随之增值。

真正令王朔反感的,恐怕是那些“拥趸”,是他们强行给金庸、季羡林、鲁迅塑造了一个完人形象。这应该就算泛化的崇高


绿号《弹幕集》。




  

相关话题

  如果如果非典病毒首先爆发在非洲,非洲人会被一波带走吗? 
  假如邹忌问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你会怎么回答? 
  如何骗医生开走读证明? 
  不关心时政、社会热点,是缺乏社会责任心的体现吗? 
  2022 年 457 万人参加考研,其中近 300 万人会落榜,落榜概率这么大,为什么还有大批人要考? 
  如何看待新疆大叔帮助游客、为了拒绝执意给钱的游客亮出党员徽章? 
  男人出了社会一定要碰烟酒吗? 
  遇到不得不舍弃的东西时怎样调整心态? 
  如何看待广东普宁 13 岁少年因网络评论刺死 2 人? 
  美国大选后能否回归正常、走出危机?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芥川龙之介的自杀?
下一个讨论
心理学家如何看待文学?





© 2025-01-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