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西北五马是一个笼统的说法,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代表人。但梳理脉络,全都源自河州马占鳌集团。
左宗棠大军攻破金积堡,消灭回军中最强的一支马化龙后,进军河州。没想到被河州马占鳌集团设计,在太子寺战役中前锋全部被歼。更令他没想到的是,刚刚得胜的马占鳌集团居然立刻请降,还将十个首领人物的长子统统交出来当人质。
后来马占鳌集团就成为左宗棠手下最有力的武装之一,随即参加了镇压西宁、肃州等地回军,以及收复新疆等战役。
马占鳌的后代,后人称为甘马;手下大将马海宴(太子寺战役主将)这一支,后人称为青马;而投降清军的中间人马千龄这一支,后人称之宁马。
这个武装集团能够由小变大,最终成为西北数省最大的军阀,是与其数代领导人一次次在政治、军事变动中,不断调整立场,寻求时机分不开的。
左宗棠平定西北后,虽然手下将领,包括马占鳌集团,都得到了清廷封赏。但其军队,大多裁撤。直到1895年甲午战争,清廷命当时驻守新疆喀什的董福祥(也是左宗棠收伏的起义军),组织甘军,进京勤王。但因为战争结束的太快,这只军队没参加对日战役,却刚好赶上“河湟事变”。马安良(马占鳌子)等镇压了这次起义。
甲午战争结束后,清廷编练新军——武卫军。董福祥的甘军改编为武卫后军,拱卫京师。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甘军成为特别显眼的一个角色。从杀死日本外交官,到攻打东交民巷,到廊坊大捷,包括“血战正阳门”,出了个民族英雄马福禄(马千龄长子)。甘军成为抵抗八国联军最英勇的部队。
慈禧、光绪西狩,全程由甘军诸马护送,过黄河还是马安良亲自掌舵。因此,尽管战后八国联军点名要求裁撤甘军,处理相关将领。但最终还是撤职回家了事。不就又官复原职。
这里要感叹一下历史的变幻无常。十几年前还和清军厮杀的回军武装,居然成为清廷赖以保命的武装力量。对于诸马集团来说,庚子之役成为其历史转折点,决定了其后发展的总体布局。
1911年,辛亥革命。陕西宣布独立。陕甘总督(驻兰州)长庚、陕西巡抚升允拉拢马安良成立精锐西军,进攻陕西革命党。但不久清帝退位,马安良等摇身一变,拥护共和。
此后的几年,是马安良等地方实力派与满清遗留势力(赵唯熙)、革命党势力(李镜清)争权夺利(争夺甘肃督军职位)的几年。最终袁世凯派了个安徽人张广建做了甘肃督军。
张广建统治甘肃数年,出了名的贪腐。袁世凯死后,终于被“五马驱张”赶走。其后几年,甘肃八镇争权夺利,纷纷讨好中央徐世昌等人。跟随着北洋各军阀势力消涨而变化。直到1925年,冯玉祥派遣刘郁芬进入甘肃。
对冯玉祥西北军的态度,最终造成甘、宁、青三马的命运分野。简单的说吧(过程实在太复杂),甘马的态度是正面对抗,结果被击败,后来投蒋也没恢复过来。最终在各部军阀倾轧中失败。
刘郁芬进入甘肃之后,取消凉州镇(马廷勷,马安良三子,时马安良已死)。这个马廷勷做过袁世凯的侍从武官(当时很多军阀权贵的子弟干这个,一方面是见世面,扩大人脉,一方面又是袁世凯掌握的人质),上流社会的一套玩儿的熟练,但与下层官兵搞不到一起,临大事又犹豫不决。起兵反对刘郁芬迅速被击败,后来在蒋的支持下又复起,又被灭。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居然又去投奔冯玉祥,结果自寻死路被枪毙。残余队伍被四弟马廷贤继承,还是无力恢复,并一度沦落为匪。最终被陕西、四川军阀联合消灭。至此甘马这一支早早领了便当(大概1930年左右)。
甘马势力,从马占鳌开始,历马安良、马廷勷,一共传承三代。代表人物马安良。此人成功的将队伍从太平天国时代带到中原大战前戏。完成了从一支弱小的、招安的叛军,到一支相对强大的
青马的态度是与西北军合作,隐忍直到冯玉祥部收缩势力,获得青海省大权。顺便说下,冯玉祥原以为西北是自己稳定的地盘,力推青海、宁夏于1929年建省。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