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压和低压的CPU VID是不一样的。你所说的把标压处理器的倍频压到低压处理的水平时,二者性能差异不明显,这大体上没错,但你这是把低压处理器放到标压的设计使用场景下然后去比,而忽略了低压处理器的一个重要使用场景,那就是电源管理在平衡或节能模式下的低功耗长续航需求场景。此时低压或超低压处理器的VID可以比标压处理器低很多,你把标压处理器的电压拉到低压处理器的水平只有一个后果那就是死机。低压处理器在中低负载或空载情况下对电压的要求更低,同时功耗会降低非常明显,别看对标压处理器只有几瓦或十几瓦的功耗优势,节省的这点功率对笔记本电池这样小的容量来说,续航时间是肉眼可见的成倍的提升。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同样的电池容量,同样是没有外接电源的情况下,同代处理器的标压和低压两种型号,你打游戏的时候续航时间是没区别的,但是如果你编辑文档,或者普通视频,或者熄屏开热点,把笔记本当作无线路由器的时候,低压u的续航时间至少要翻一倍以上,而且你的工作负载越低,续航时间增加的倍数越高。工作负载低的场景对标的正是移动办公场景,低压u的高端机型都是极致轻薄的商务笔记本。你记住两个关键字:移动,办公。这是低压u的真正优势所在。
在低压和超低压水平上进行如此精细的VID调校,硬件方面对芯片的制造工艺要求必然更高,软件方面对芯片的控制逻辑设计要求也必然更复杂。成本自然不会低。绝对性能比不过标压,但目标应用场景下的自动调节实现难度丝毫不比标压低。
当然,仅仅是VID和功耗的差异,还不足以明显拉开低压和标压的价格。之前几代的低压u因为技术不够成熟,即使在日常应用场景下,绝对性能与标压u的差距仍然较明显,所以低压并没有比标压贵多少,甚至放到整机上看,普通的标压机器比普通的低压机器卖得更贵。
后来几代的低压或超低压u芯片价格明显高过了标压芯片,第一是因为经过技术迭代,日常工作或影音场景下,低压u的性能已经与标压u没有区别,同时还可以做到对同一任务,在同样响应和处理速度的情况下,发热明显更低、机器噪音明显更低,市场就明显区分出来了。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是,为了适配更轻薄的机型,缩小主板规格,低压u的PCH是与CPU整合封装的,一颗低压u芯片要包含CPU和PCH两部分的价格。标压u因为适配大型游戏本,PCH依然可以甩在外面,所以单个cpu芯片的价格自然就低很多。
当然,如果前瞻一下,低压u和标压u的区分原因其实还是技术发展的必经之路。未来如果个人消费级计算产品的芯片功耗被拉到非常低的水平,同时还能保证足够强的性能,而且个人计算需求如果达到了一定极限,那么低压和标压的两条技术路线就没必要了。低压u其实就是标压u的未来。
低压U就是体质更好的U。
同样的电压下频率越高体质越好这一点基本没疑问的。为了达到更高频率往往得加压。
降压的话就会影响能达到的最高频率。
低压U就是在降压之后还能达到较高频率的U。所以它是体质好的U。
当然,以上的前提是「低压U选择一样的规模并且达到接近的主频」。
现在intel家低压U本身降低了规模(四个大核心),标压U选择了更高的规模(八个大核心),于是标压确实要加钱。但amd的低压U规模是跟标压U相同(都是八个大核心),所以amd的标压U并不额外加钱。相反全能本为了节省成本不再搭载低压U而是搭载标压U。毕竟低压U相当于特挑标压U。